普通話零聲母的來歷
零聲母是一種韻母獨立成為音節的現象,這種音節沒有輔音聲母。
由於韻母是由韻頭、韻腹、韻尾組成的,韻腹必須有而韻頭或韻尾可以缺位,因此零聲母音節的第一個音位一定是韻頭或者韻腹。古人對漢語韻母的結構分為四類,即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和撮口呼,所謂開口呼韻母是指以/a/、/o/、/e/以及/-i/(zhi、zi)開頭的韻母,齊齒呼韻母是指以/i/開頭的韻母,合口呼韻母是指以/u/開頭的韻母,撮口呼韻母是指以/y/開頭的韻母,所有這四種韻母,如果獨立成音節的話,就都是零聲母音節。
從漢語語音的演變來說,上古漢語的零聲母現象稍少一些,中古以後,一些輔音聲母漸次消失,這使得從中古到現代,漢語輔音聲母數量大減,零聲母音節數量大增。現代普通話里只有21個輔音聲母,然而在唐宋時期有所謂「三十六字母」的說法(「字母」是指用漢字記錄的聲母,跟現在的拼音字母毫無關係。由於傳抄的訛誤和歸類的不嚴密,實際上當時中原漢語里沒有那麼多聲母),「三十六字母」上承先秦,下接現代,處在一個漢語聲母演變的轉折時期。以此為契機,比較容易看出零聲母從上古到現代演變的軌跡。
1.從上古的零聲母繼承下來的,包括單母音韻母和復母音韻母。這些零聲母字本來就沒有輔音聲母,《詩經》里這樣的例字大量存在,例如:/a/阿、/ai/愛,/i/衣、/in/音,/y/予、/ian/言,等等。
2.上古的明母/m/演變為唐宋時期的微母/v/,元代以後,微母字的輔音聲母/v/脫落,成為普通話的零聲母。方言中留存了這樣的變化過程,吳方言里的文白異讀現象可以證明這一點。所謂「文白異讀」是說同一個字(不是多音字)存在兩種不同的發音,一種是文讀,即讀書音,一種是白讀,即口語音。從時間先後來說,白讀音代表了較古的音,文讀音代表了較晚的音,例如:
味,在「味道」里讀/mi/,聲母是/m/(明母),這是白讀音;在「味精」里讀/vi/,聲母是/v/(微母),這是文讀音。現代普通話里,「味」是零聲母字。「微」,上古音/mi/(白讀),中古音/vi/(文讀),現代是零聲母字。
物,在「物事」(吳語:東西、物件)里白讀,聲母是/m/,在「物理」里文讀,聲母是/v/,普通話里演變為零聲母字。
3.來自中古的疑母,疑母字的聲母是ng,到了現代普通話里,疑母字的絕大部分已演變為零聲母字,如:眼、岩、月、岳、硬、牙、瓦等,這些字在一些方言(如吳語)里仍保留著ng的聲母(「月」除外,在蘇州、上海等地高齡老人中「月」的聲母仍為ng)。陝西方言里的「我」也是如此,西安人說「我」近乎nge。極少數疑母字演變為泥母字,如:牛,今寧波方言「牛奶」之發音同於「藕奶」。
4.來自上古的部分泥母。唐代詩人李益《江南曲》云:「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這是一首五言樂府,「期」「兒」為韻腳,用今日普通話來念並不押韻,實際上唐代時是押韻的,因為那時「兒」音為ni,與今日吳方言的白讀音一樣。演變為零聲母(實為聲母n脫落)的泥母字還有而、耳、二、爾等,有兩個情況可供參考,一是吳方言里「耳」「二」之發音均略同於ni,日本語里「二」(ni)為音讀(吳音),那是唐代的讀音;二是根據形聲字的聲符表音的特點,「而」「爾」雖是零聲母,但當它們充當聲符的時候,整個形聲字就成為泥母字了,如:而——耐,爾——你。
當年,王力先生說過一個有趣的例子,他說「日本」這個詞,東北人說成「一本」,陝西人說成「二本」,上海人說成「十本」(大意如此)。王先生的話里蘊含著一些語音學的道理,錄於此供讀者參考。
推薦閱讀:
※香港經典老電影《聊齋志異》[漢語普通話]
※談談服飾 普通話 - 天姿女人 - 就醫網論壇 就醫網
※著名藝術家嚴順開主演電影《阿Q正傳》[漢語普通話]
※【轉載】看懂上海:上海話和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