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近同學遠家長
□天津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 孫凌
小東是被爸媽逼著來到心理門診的。因為小東自上了初三開始,就不怎麼和他們說話了,反而和同學們的來往越來越密切。閑暇的時間大多是和同學在一起,而且回家的時間越來越晚,對爸媽的態度也越來越差。爸媽到學校了解情況,老師說小東挺好的,很陽光,人緣也不錯,沒發現什麼異常。以前,都是媽媽帶小東去買衣服,現在變成小東和同學一起去買了,小東的零花錢也越要越多。最近爸媽發現小東竟然和同學去了網吧,為此,爸媽對小東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小東解釋說只陪著同學去過一次,自己對網遊並不感興趣,同學邀請,不能駁同學面子。爸媽擔心小東交友不慎,把自己毀了,給小東提出了很多規定,小東一氣之下摔門就走了,一夜未歸,也沒給家裡來個電話。爸媽急得一夜未眠,他們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兒子越長越大,可心卻離他們越來越遠了。早上爸媽去學校門口「蹲堵」,發現小東和同學有說有笑的,爸爸幾乎是衝上去,把兒子塞進車裡,帶到心理門診。
小東一臉不服氣,在診室中大喊:「我喜歡和同學在一起,不喜歡和家長在一起就是有病嗎?」
在心理門診,這樣的場景經常會遇到。其實,這是青少年走向獨立的一種表現,是和他們的心理特點相一致的。
進入青春期後,青少年的社會生活的中心從家庭轉到學校。這時,青少年需要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希望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想法,也希望能有人傾聽自己的話。而這種需求較少能從父母那裡得到滿足,因為父母往往覺得孩子的思想幼稚、不成熟,更多的是給孩子以批評、指導和要求。同時,父母大多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煩惱、困惑,使青少年覺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而同齡人的思想水平差不多,對事物的看法有更多的共同之處,較容易產生共鳴。他們覺得朋友比父母更可信賴、更容易溝通,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同齡朋友可以幫助青少年增進自我的了解,肯定自我的價值,還可以使他們得到情緒上的緩解。另外,青春期的人際關係,也是青少年學習適應社會的一個過程。特別是在現代家庭里,獨生子女逐漸增多,他們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可以更好地學習如何與別人建立關係,交流思想,溝通感情,學會扮演適當的社會角色,為將來的社會交往做好準備。
青少年時期的朋友感情最為單純、真誠,正因為如此,這個時期所交的朋友經常是一生的朋友。但是交朋友也應該有所選擇,不僅要性情相投,還要有益於彼此的健康成長。如果發現自己交了一個壞朋友,就要拿出決心和勇氣,堅決離開他們。否則,在交往中受到他們的壞影響,這個責任只有自己來負了。
給父母的話:青少年期的孩子面臨著「依戀情感」的轉移,由小時候的依戀父母,向依戀同學、依戀朋友、依戀異性朋友轉移。很多家長不能認識到孩子疏遠自己,渴望夥伴關係是成長的一種表現,而表現出捕風捉影、過分擔心,例如孩子周末出去玩,晚上12點多才回來,就認為他是和不好的朋友在一起,肯定會學壞,他會受別人引誘學壞,酗酒、吸毒……這種擔心會導致對孩子的限制,親子衝突就不可避免。如果父母了解一下孩子回來晚的原因,僅僅是大家玩得痛快,忘記了時間,那麼,與孩子訂立協議,要求他外出時一定要在12點以前回來,交代他最基本的交友原則,事情就迎刃而解了。你會體會到,自己的焦慮在減輕,孩子態度也會緩和。
推薦閱讀:
※作為家長要明白孩子什麼時候絕不能打?
※應對厭學孩子的三大秘訣
※怎麼追求高冷的女孩子
※父母經常挨打孩子 孩子會得「心病」
※三歲小孩上幼兒園,與其他孩子搶玩具結果被其他孩子咬傷,請問怎麼解決?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