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真正理解對方?
你知道
他的背景嗎
主觀的期望,止於客觀的背景。
——撩君
理解他人的兩種模式
在自己與他人的相處中,涉及到期望滿足與否的問題,我們往往有很多不滿或者怨恨。
怨恨的意思是:我想要,但我沒得到;你應該給我且你有能力給我,但是你沒有做。你不按照我的期待去做,我就怨恨你。
而真正能給予理解和寬容的,也是成熟應該有的心理是:我想要,但我沒有得到;你應該給我,但是你沒有做。你沒有做是因為你沒有能力給我,而不是你不想。所以我原諒你,不怨你。
可是我們常常遲遲不願意長大,不懂理解,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以至於把抱怨、怨恨延伸到身邊的人身上,對伴侶、對父母,甚至對自己。
- 01 -
--------------------
-Huliao 給不了 -
我要的,你給不了
比如在伴侶關係中。有的人總是希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一旦不順心,就會對伴侶充滿了碎碎怨,責怪伴侶這沒做好,那沒做好。
我認識一對情侶。女孩對男孩有著還不錯的感情,卻執意要離開他,因為他讓她失望。
女孩無數次問男孩:你將來想做什麼,你有什麼追求,你對人生的規劃是怎樣的,對我們的規劃又是怎樣的。
男孩通常都是避而不答,或者輕聲說到:沒有規劃,以你為主。
每每這時候,女孩就感到悲涼,覺得男孩沒有責任心,無所謂這段感情。
我理解女孩的地方在於,她是個有追求的人,卻屢屢實現不了自己的追求。所以她需要一個人來轉嫁自己的需求,通過男朋友是個有夢想的人,來找點慰藉。
但這只是她個人的期待,她卻放置在男孩身上。
經常地,我們用自己的經驗去理解了對方,把對方當成了完全富足的人,把對方理想化為了絕對成人。但卻從不從對方的背景去想問題,去了解為什麼對方不按照自己的期待去做。
其實,在成長過程中,男孩有著擺脫不了的成長背景以及他的性格特質對他的限制。
- 02 -
--------------------
-Huliao 沒能力 -
不是不想給,是沒有能力給
男孩之所以無法滿足女孩,其實這裡面有著他的無奈。那些無法滿足我們期待的,往往隱藏著這個人在成長中最脆弱的部分。
為了探索了男孩沒有規劃背後的潛意識是什麼,我帶著女孩一起同男孩玩了OH卡。我們慢慢探索到,男孩不敢有規劃,不能有規劃,其實是受原生家庭牽制的。
在男孩成長的過程中,每當他企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打算的時候,都是被強行打亂的。因為他的父母會替他做各種決定,他只有執行的份,不能有獨立的思考。一個人,如果他每次嘗試都受到無情的打擊,他就會學會乖乖的不再嘗試。時間一久,就會形成習得性無助。
男孩正因為有著這樣的經歷背景,才缺乏規劃甚至有恐懼規劃的心理。其實,不是他不想給,是他沒有能力給。
因此我常說,理解一個人,不是僅僅的站在他的角度替他思考。而是把他放到他的成長環境里去理解他的人格,他為什麼形成了這樣的特質,他是否經歷了一些不堪。當你看到那些無奈後,你就生起了慈悲和愛。
正如女孩得知男孩這一成長的缺陷後,她哭了,深深感受到男孩背負著的傷痛,不再按照自己的經驗將期待放在男孩身上。
我們也可以看到,關係的和解有時候很簡單,就是能看到彼此深處的脆弱。當你能看到那部分脆弱的時候,你就不會再去怨恨對方。
- 03 -
--------------------
-Huliao 儘力 -
其實,已經儘力了
你看到了脆弱,同時也就看到了脆弱之下的愛。很多時候,一些人帶著脆弱,還想著滿足你,其實他們已經儘力了。
認識到這一點,對於理解我們的父母,尤為重要。
很多人會因為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完全的呵護和愛而怨恨父母,覺得是他們給的不足。比如有些父母工作忙,而忽視了自己,有些父母因過於強勢,而各種限制自己,一些很粗暴的錯誤他們似乎都犯了。總之因為他們犯的種種錯,導致了我們現在心理創傷不斷。
但是我們很少想到父母的難處,以及因此而生的無奈。
比如,你的媽媽也曾經是個嬰兒,在她長大的環境里,接受了那個年代的各種不幸,沒學上、孩子多,被忽視;有些父母還經歷戰爭,或經歷饑荒、文革,在那個年代巨大的扭曲下他們想活下來,只有以扭曲點心理功能作為代價。
他們帶著扭曲的心,卻努力的養育你。
他們想要的心理營養,他們作為人脆弱的部分,基本是全部被忽視,沒有得到過滿足的。他們的成長經歷,決定了他們已經最大化的做到了如此。
即便是人到中年,他們也儘是無奈。比如我的媽媽,這些年來她在家裡受的委屈,對老公的不信任,經歷著種種心酸,但她卻一面掩蓋自己的脆弱,一面毫無保留地對愛我。
這個時候,我覺得,她為我做的已經足夠了,無論好壞,我都已心滿意足。並且,我願意去愛她而不是再怨。
我們之所以對人有埋怨,是因為我們用自己的視角去審視了他人,總覺得別人應該很簡單就做到的事卻沒有做。但是當我們把他放到他的成長背景里去,你馬上就發現,其實他已經很努力很努力了。
- 04 -
--------------------
-Huliao 背景 -
在他的背景,理解他
其實,我們都是人,都有著自己的無奈。我們和別人是平等的,只是大家角色不一樣,能力有些不一樣。
我們所憤怒、抱怨、怨恨的,不過是該那麼做的卻沒有被做,從你的背景里看,他「應該」是有的。但實際上我們沒有發現,無論你多麼難以理解,但他的確是沒有能力這麼做。
每個人都是值得可憐的,我們應該有憐憫之心。理解他人,要將他放到他的背景中去,主要有三個:
1.他的童年成長背景怎樣塑造了他的行為模式和人格特質。其實你從一個人的表現,就可以推導出他童年的經歷是怎樣跟你不同。
2.你們的關係背景是怎樣的。你們長期的互動過程中,彼此間形成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印象。
3.事件的背景。這個事件經歷過以上兩個背景的折射後,你們的理解會有怎樣的不同。
當你放到這三個背景後,你會看到這個人的局限,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就不會再去期待,也就沒有怨恨。我相信,真正愛你的人,是知道了你的局限後還能好好愛你的。
推薦閱讀:
※不就生個孩子嗎?至於要死要活的嗎你是不理解順產到底有多痛!
※命理解讀秦怡,非凡又坎坷的一生
※「勁」貫穿太極拳的始終/如何理解太極拳的勁?
※八年級上古詩理解性默寫(1)
TAG: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