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百年中醫:那些人,那些事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文/王月

  北宋《灸艾圖》100多年來,有關中西醫的爭論太多,以至於掩蓋了那些老中醫們的故事。正是他們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在「存醫派」和「廢醫派」的激烈辯論中,讓中醫更科學地傳承下來。  名中醫,大多是自學成才的  近代的很多名中醫並非出身中醫世家。他們偶然對中醫發生興趣,想要學習中醫,就開始翻閱古醫典籍,然後自學成才。  有「京城四大名醫」之稱的蕭龍友就是其中之一。他童年時,由於其母長年有病,便留心於醫藥,經常翻閱古醫典籍,每有心得即作筆記,日久後竟「積稿盈尺」。同時,他也會去藥店求教醫藥常識。隨著他的古文水平越來越高,中醫理論知識也就不斷豐富。

  蕭龍友  1892年,川中霍亂流行,省會成都日死8000人,街頭一片凄涼,棺木銷售一空。很多醫生因懼怕傳染,不敢醫治。正在尊經書院求學的蕭龍友就挺身而出,年僅22歲的他同當地醫生陳蘊生一起沿街巡治,用中草藥救治病患,使很多病人轉危為安。經此一事,蕭龍友聲名鵲起。  不過,對蕭龍友而言,行醫只是「副職」。他是傳統的讀書人,考科舉、做官才是正經事。1914年,他奉調入京,在財政、農商兩部任職,做官之餘行醫治病,傳說診治過不少有名的病人。  1916年袁世凱病危,蕭龍友入總統府為其診斷。蕭龍友切脈後,斷定袁的病為尿毒症,提筆開了處方,必須服藥靜養。但那時內外交困的袁世凱如何能靜得下來,很快便去世了。  1924年,帶病北上的孫中山病情日趨嚴重,難以飲咽,請蕭龍友診治。他認為病根在肝,已呈現病入膏肓之態,非葯可及。孫中山病逝後經過病理檢查,果然死於肝癌。這說明蕭龍友診斷無誤,一時社會為之轟動。  醫生當得太好,就不想做官了。蕭龍友覺得,數十年宦海浮沉,倒不如行醫於國有益。1928年,民國政府南遷後,他就毅然棄官行醫,以北京西城兵馬司衚衕的宅院為診病之所,正式掛牌開業。這也印證了那句俗話,「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專職行醫的蕭龍友,醫名日隆,成了一代名醫。蕭龍友行醫,出診的價格是西城8元,東、南、北城路遠加倍。車前面坐兩個人,一是司機,一是管事。看完病把禮金交給管事。  如果請去看完一個病人,順便再給家中其他人診脈,開個方子,便再加2元。他的方子以草藥為主,藥劑很大,價錢不貴,不大開貴重葯,也不指定藥店去買。  蕭龍友的行醫佚事,北平街頭流傳得很多。某夫人產後虛弱,病情十分危險,便請蕭龍友為之診脈。經仔細「望聞問切」之後,開出藥方,病人當場吃完葯,就大吐起來,吐出綠色的滓狀物,自此病就好了。  梁啟超寓居天津時,有一次夫人生病,梁啟超的學生謝國楨便請了蕭龍友出診。經蕭龍友精心醫治,幾天之後,梁夫人的病就好轉了。臨行時,梁啟超大筆一揮,囑向帳房領錢:「禮金大洋貳佰元。」當年的200元大洋可不是小數目,學生笑談:「真是總長的派頭。」  後來,1929年,梁啟超患病便血,相傳也找蕭龍友看過。梁啟超先赴協和醫院檢診,西醫診斷為腎上有病,必須手術切除。但梁啟超放心不下,便去問蕭龍友的意見。蕭龍友認為他腎臟無病,應該慎重行事,長服所開中藥便可痊癒。  但梁啟超還是赴協和醫院手術,結果手術卻出現了嚴重的失誤,醫生割了好腎留下了病腎。這次醫療事故,引發了文壇上激烈的中西醫之爭。  文壇領袖也要看中醫  原本,中西醫沒什麼對抗。西醫擅長眼科,有實效,國人就去治。中醫醫生想的則是「以中化西」——晚清進士唐宗海,他本身是名中醫大家,後又研究西醫。他提出,中醫長於氣化,西醫長於解剖,那就應該「去彼之短,用彼之長,以我之長,益彼之短」。  不過甲午一敗,清政府和維新派人士發現,日本的崛起得益於明治維新的成功,而明治維新各種措施中就包括「廢除漢醫」一項。  於是,梁啟超痛陳「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強身必先強醫」之理,希望採用西醫強健國人體魄以達到保種保國的目的。  但這次被割錯了腎,就有點尷尬了。陳西瀅、徐志摩都藉此撰文抨擊西醫,但梁啟超不能罵。相反,他還發表了上述為協和、為西醫、為科學辯護的文章,這是因為他「怕社會上或者因為這件事對於醫學或其他科學生出不良的觀念」。  而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的胡適,也遭遇了中西醫之爭帶來的「糖尿病公案」。  1920年胡適患急性腎炎,西醫診治無效,便請來了名醫陸仲安來看。陸仲安善用黃芪,號稱「陸黃芪」。給胡適看病,他下藥分量非常重,胡適回憶道:「黃芪十兩,党參六兩,許多人看了,搖頭吐舌……」吃過葯不出百日,胡適的病就好了。  不過,後來這事傳來傳去,就成了陸仲安用黃芪治好了胡適的糖尿病(也有說慢性腎臟炎、冠心病的),還因此「延活壽命數十年」。  到了上世紀50年代,有人向胡適求教陸仲安治好他腎臟炎和糖尿病的藥方時,他矢口否認得過這些病,也不相信中醫藥能治好這些病。胡適對陸的評價只是「一位頗讀古醫方的中醫」。他氣憤地說:「造此謠言的中醫,從不問我一聲,也不問陸仲安,竟筆之於書。此事真使我憤怒!」  不過,鑒於胡適批判中醫的一貫態度,在支持中醫者看來,胡適這明顯是在撒謊。而且,胡適一直說中醫不好,但他自己得病,還是要看中醫,後來陸仲安也多次前往胡適府上給胡適看病。  此事爭議不斷,不過胡適自己對中醫的態度,其實一直是很明確的。1921年3月30日,胡適在《題陸仲安秋室研經圖》記說到此事,他說自己的病,當時的西醫束手無法,但卻被陸仲安用黃芪治好了。  那麼,可不可以「把黃芪化驗出來,看他的成分究竟是些什麼?何以有這樣大的功效?如果化驗的結果,能使世界的醫學者漸漸了解中國醫藥學的真價值,這豈不是陸先生的大貢獻嗎?」  俞樾對中醫粉轉黑  胡適所持的觀點,就是「廢醫存葯」。在那個時代,這就是「中醫黑」們的基本立場。  近代中國主張「廢除中醫」的第一人俞樾,和蕭龍友一樣,也是治經之餘對中醫藥學有所研究,而後更自學成才,能開處方治病。  他用考據學的方法對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的《黃帝內經》進行了「探賾索隱」「辨訛正誤」,對中醫的理解不可謂不深。然而他的一生卻是悲劇不斷,長兄病逝,夫人去世,長子早亡,最疼愛的小女也離開人世。  家人接連去世,但中醫藥卻毫無幫助,俞樾開始懷疑中醫,寫出《廢醫論》和《醫藥說》,得出「醫可廢,葯不可盡廢」的結論。  其後,又有餘雲岫出版《靈素商兌》一書,將《黃帝內經》批得體無完膚,中西醫學術交鋒由此拉開。  為治兒病變中醫名師  批駁《靈素商兌》的主力,是《小說月報》的主編惲鐵樵。和以上這些名中醫一樣,他也是棄文從醫。他學醫是因為他3個兒子接連歿於傷寒。痛定思痛,他深深地感到求人不如求己,就開始深入研究《傷寒論》,同時又前去請教上海的傷寒名家汪蓮石。  一年後,惲鐵樵的第四子又患上了傷寒。他請來名醫為兒子看病,但名醫怕出人命,不敢用藥性猛烈的傷寒方。惲鐵樵徹夜不眠,到第二天一早果斷地開了一劑麻黃湯,與夫人說:與其坐著等死,寧願服藥而亡。夫人不語,立即配藥讓孩子服用,果然有效。  就這樣,聽說惲鐵樵能治傷寒,他的親友也來找他看病。一天他同事的小孩患傷寒,生命垂危,滬上名醫都治療無效,惲鐵樵用四逆湯一劑讓孩子轉危為安。  病人家屬感激萬分,登報鳴謝曰:「小兒有病莫心焦,有病快請惲鐵樵。」後來,來找惲鐵樵看病的越來越多,他便辭掉了《小說月報》的工作,掛牌行醫。  行醫的同時,他還在做兩件事。其一是整理中醫經典。針對《靈素商兌》的攻擊,惲鐵樵提出了「四時五臟」的觀點——四時的風寒暑濕產生了六氣,「生長化收藏」產生了五行,再由四時五行派生出五臟,所以,《黃帝內經》是有理論依據的。  其二就是辦函授,培養中醫人才。梁啟超曾經說過,中醫的問題在於,「中醫盡能愈病,總無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讓每個人都去「通小學」研究醫學經典從而自學成才顯然不現實。所以想讓中醫延續下去,建立一個系統的教育體系至關重要。  儘管當時政府已將中醫摒棄於教育之門外,惲鐵樵還是披荊斬棘,在1925年創辦了「鐵樵中醫函授學校」。他發表宣言稱:「中醫不能出國門一步,此則有國力關係,況現在情形是暫時的。」  經過各種艱難曲折,他培育了像陸淵雷、章巨膺、顧雨時等一批具有創新思想的優秀人才,有力地推動了中醫事業的發展。  黑中醫,是因為愛得深沉  不過,站在惲鐵樵對立面的余雲岫,也不是什麼「壞人」。雖然他用激烈的言辭批判中醫,還起草了《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障礙案》,試圖直接在中國廢除中醫,但他自己行醫時,每當為病人處方用藥,輕易不肯用國外進口的新葯,而寧願採用國產的新葯——這些葯,多是由傳統中藥製成的酊劑粉劑。

  余雲岫  但在當時的上海,很多人盲目崇拜舶來品的西藥,見余雲岫給他們開中藥製成的國產葯,他們是有意見的。余雲岫只好耐心說服他們:「醫生用藥是在治好病,非不得已時,何必用舶來品呢?」  作為「中醫黑」,他一邊揭發中醫學理之錯誤,一邊從中醫里尋找有價值的東西。他曾批判過陳克恢先生髮明「麻黃素」治喘功效,卻不去查考中國固有醫藥文獻,便多走了彎路——早在2000年前已有麻黃治喘的記載了。  他也費了很大的功夫,將唐代以前的方書中有價值的地方,整理出一本《國產藥物的文獻研究》,又為了將中醫病名與西醫一一對應,寫出了一本《中國古代疾病名候疏義》。  只要發現中醫書上合乎科學的地方,余雲岫就不遺餘力地宣揚。例如他發現《崔氏別錄》載有瘰癧與結核病同源說,早於國外一千幾百年,因而作出論文,在遠東熱帶病學會上報告,獲得世界各國出席代表的注意。  後來,周作人稱余雲岫為「中醫的諍友」。而余雲岫一生所想的,就是革弊除臃,把中醫的精華拿出來用科學檢驗,把糟粕拋棄。
推薦閱讀:

干支與五行、臟腑 - 五運六氣 - 清陽純中醫論壇 面向有一定專業基礎的純中醫精品論壇 -...
【中醫中藥】換季小兒腹瀉 4招推拿來幫忙
遴選北京部分好中醫及相應評測
中醫治肝硬化腹水
中醫真傳——JT叔叔的中醫基礎講座(轉載)  三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