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之楷書津梁
07-03
[合集]楷書津梁(續)發信站:BBS水木清華站(MonJun2100:17:302004),站內☆─────────────────────────────────────☆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29:152004)提到:第167頁第六章楷書學習導引第一節 掃除思想障礙,認清習楷途徑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楷書是學習書法的基礎。我們從小就寫楷書,但一提到筆法,有人就覺得高深莫測,給筆法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初學者常聽人說筆法,說得很神。傳說三國時期有個書法家叫鍾繇,他在韋誕那裡見到蔡邕的筆法,就向韋誕索要,韋不給。於是,他就捶打自己的胸口直到嘔血。韋誕死了,他又挖開韋誕的墳,才得到蔡邕的筆法。說得實在怕人。又有人說,筆法是神傳授給蔡邕的,蔡邕傳給了女兒蔡文姬。蔡文姬傳給鍾繇,鍾繇又傳給衛夫人,衛夫人傳給王——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30:492004)提到:第168頁羲之,一個傳一個,傳到唐代筆法就絕了,失傳了。那就是說,後來人寫字都不得法了,我們今天就更不用說了。這些說法,使得初學者對筆法產生了神秘感。因為「書法」帶個「法」字。讀書法的書,有唐歐陽詢的三十六法,有明李淳的八十四法,有黃自元的九十二法。人們以為一定存在更完全盡善盡美的法,許多讀者為了探求筆法曾經購買了很多書,但得到滿意結果的大概不多。那麼應該怎樣學書法呢?這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其實筆法,就是用筆來寫字的方法,是古人在長期寫字的實踐中總結和發展的。因此很重要。它不是很短時間能掌握的,更不是幾句「秘訣」就能說清楚的。因為生活中也有些事情看上去很簡單,但很難用語言說清楚,如騎自行車不倒,游泳時在水裡不沉。這對不會騎車,不會游泳的人是很難說清楚的。誰要想聽人講了就學會騎車和游泳,那是不可能的。同樣,筆法也是要在長期的練習中才能掌握。古人的筆法是不是失傳了呢?不會的!它存在於碑帖當中。只要反覆認真地臨摹和分析,從被動到主動,一直到最簡潔、最有把握地寫像碑帖中的每一個點畫,那就是掌握筆法了。在這個過程當中,當然需要觀察書法家和老師們的用筆,看清楚每個筆畫中間筆毫的運動過程。但無論看什麼人的運筆,都不要盲目地摹仿,要看他能不能準確地寫出字帖上點畫的效果。一開始學書法,在臨帖和運筆過程中是被動的,很難把字帖上的字臨像。經過一段時間,由被動到主動,對於所臨的字體的理解也就加深了,從字帖中感受到的精妙處就多起來。實踐中對運筆的要求就更高了,直至能唯妙唯肖地寫出帖裡面的字,雖是楷書但點畫之間呼應自然,而這種呼應又需要其它字體的功夫。「真不通草,殊非翰札」講的就是這種辯證關係。經過「對臨」、「背臨」直至能把帖上沒有的字也能風格一致地寫出來,可以說是「入帖」了。該怎樣「出帖」呢?怎樣寫出自己的風格呢?這又要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能隨心所欲地寫了,作品可以「窮變——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33:092004)提到:第169頁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進而再對書品、書風做更高的探求。這個過程可以說是終生的。雖然有些人比較聰明,比較早地形成了風格,但是真正成熟,還是要時間的。所以,學書法絕不能靠什麼秘訣而一朝一夕成功的。本書作為學習楷書的津梁,著重解決初學者常常遇到的普遍問題,幫讀者找到正確的、比較適合自己的方向,同時對讀者的實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給予指導,使讀者能比較有效地利用時間,達到入帖的目的。要想入帖,當然要有一段時間的書寫實踐,而這個過程,絕不是靠盲目地增加臨帖時間和數量所能奏效的。所以,這一章從執筆和運筆講起,全面介紹楷書的基本筆法和結構規律。我們認為,筆法有它的普遍規律,如「永」字八法,還有方筆、圓筆、藏鋒、露鋒等。但在臨寫各個碑帖的時候,筆法又各有特點,結體也風格各異。因此,我們重點放在具體介紹幾種典型碑帖的筆法結構上,引導讀者準確地觀察和把握每個點畫的生動形態,每個字的開合向背,而不是概念化地去重複什麼標準筆法,寫出僵化的字來。第二節 執筆和運筆一、執筆書法家從來都把執筆看得很重要。關於執筆的理論早在漢魏就有,而且越說越神。但也有人認為無所謂,講執筆無定法。我們不想多去徵引用,讓學習者摸不著頭腦。執筆的目的在於用筆,應當是既穩定又靈活才好。所以,這裡介紹五字執筆法———□、押、鉤、格、抵。——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34:322004)提到:第170頁(1)□———用拇指的第一節貼緊筆管,由內向外用力。(2)押———用食指的第一節緊貼筆管,由外向內用力。(3)鉤———用中指第一節鉤住筆管,向內用力。這樣,食指、中指的力量與拇指均衡相拒,筆管實際已被夾持住了。要注意食指、中指在拇指的對面均布,不可太近,兩指併攏,也不可太遠。有一種食指高高揚起的執筆法叫「鵝頭法」,是不可取的。(4)格———用無名指第一節背面,指甲上方部位向外推筆管。(5)抵———用小指貼住無名指,以增加無名指的力量。這樣的執筆,力量從三方面來:拇指為一方;食指、中指為一方;無名指、小指為一方;力量共趨於圓心,手指與手掌之間要有足夠的空間(約能容下一個雞蛋)。這樣,指實掌虛既穩定又空靈,對運筆是有利的。執筆的深淺以淺些為宜。要用指端第一節,不要放在第二指關節上,這樣掌心就不能空靈了。拇指不要太僵直,關節要外凸,如果拇指太直,就與食指併到一起了。執筆的高低與字的大小有關。小字可以低些,但最低也要離開筆頭一寸以上。字大應執高些,這樣運轉靈活。懸腕與懸肘是非常必要的。若不能懸腕、懸肘,寫寸楷以上的字運筆就不能生動。有人認為懸腕很難,手會顫抖,這是因為他們怕寫不好,思想負擔重,所以手就抖起來了。如果我們每天站在桌前,用清水在桌面上懸肘練字,由大漸小,然後再在紙上寫,用不了多久肘就懸起來了。肘能懸,懸腕也就不在話下了。但寫小楷不必懸腕,更不必懸肘。寫字時無論是坐是立,身體都要直。紙也要放正。現在許多年輕人寫鋼筆字時紙放得很歪,這樣不好。臨帖最好有個帖架,把帖立在前面。這樣寫起來效果會好些。——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35:272004)提到:第171頁二、運筆運筆首先要解決中鋒、側鋒和偏鋒的問題。中鋒與側鋒兼用,可以稱作「寫」,偏鋒則是「抹」。剛拿毛筆的人總是「抹」,「抹」出來的筆畫一邊是光的,另一邊是鋸齒狀的,難看又無力。某些人寫字,他似乎很用力,筆毫全部按倒在紙上,筆畫是拖出來的,毛筆離開紙面後,筆毫都歪到一邊去了。這些人可以說不會運筆。正確的運筆方法是:提按適度,起筆時藏鋒逆入,出筆時頓筆回鋒。寫完一個筆畫之後,筆毫似乎能自己收束,基本直立起來,這樣寫出的筆畫才能挺勁圓潤。中鋒絕非筆管垂直,筆尖永遠在筆畫中心線上。古人有「八面出鋒」的說法,意思是筆毫的各個部位、方面都能按執筆人的要求去發揮作用。不會書寫的,只會用筆尖,單調板滯無起伏正側的變化,會書寫的則會充分發揮筆尖、筆腹、筆根各部分的作用,會鋪毫,會使用筆毫的各個側面,這就是「八面出鋒」。筆鋒軌跡如圖6-1所示。筆的運動不外乎是平行移動和垂直運動(提按)兩種。平行——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36:292004)提到:第172頁運動寫出筆畫的軌跡,垂直運動決定筆畫的輕重。在實際運筆過程中這兩種運動總是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就有了(nù)挫等說法,即筆下頓的同時又有移動。每一個筆畫的逆入平出,都包含著提、按、頓、挫。談到運筆,總要談到最基本的筆法———永字八法。這永字八法初看起來,不過是把楷書的基本筆畫換了個說法,把點、橫、豎、鉤、挑、撇、捺換成了側、勒、努、、策、掠、啄、磔。其實,永字八法不僅包括了漢字的基本筆法,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筆法的由來和發展演變的內在原因。「永字八法」對篆書來講,筆畫一樣輕重,只有曲直長短的變化,沒有方、圓、輕、重的變化,可以說只有一法。發展到隸書才初具八法,到了楷書階段,永字八法才真正成熟。第一,它有利於人們用右手書寫。換句話說,是肯定了人們用右手寫字的習慣。如「掠」(撇),寫的時候筆從右上向左下揮動,如果是用右手執筆,而且以腕關節為軸,當然應當是越來越輕,而「磔」(捺)的方向與「掠」恰好相反,從左上向右下,如果是右手執筆,無論以腕為軸,還是以肘為軸,自然會越來越重。所以,「永字八法」的產生是符合右手書寫的生理結構和運動規律的。因此,我們寫字,如果不是右手有什麼不方便,不要用左手運筆。「永字八法」的再一個特點是筆勢連貫,有利於快寫。「側」出鋒帶起了「勒」,「」出鋒帶起了「策」,「掠」出鋒帶起了「啄」。這樣書寫起來,比篆書的一樣輕重,「藏頭護尾」方便多了,快捷多了。筆畫間的顧盼呼應,也為書法藝術的發展開拓了天地。「永字八法」既然是自然而然演變來的,是方便右手書寫的,那麼,是不是很好掌握呢?筆法經過歷代書法家創造和發展,出現了多種風格和相當嚴謹的法度,要掌握這些還是要下很大功夫的。顏真卿的八法頌說:「側,蹲鴟而墜石;勒,緩縱以藏機;努,彎環而勢曲;,峻快以如錐;策,依稀而似勒;掠,彷彿以宜肥;——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37:342004)提到:第173頁啄,騰凌而速進;磔,抑惜以遲移」。意思是說,點,應當像蹲著的猛禽和墜落的石頭一樣有動勢;橫,書寫應慢些以藏有生機;豎,不可寫得過於僵直;鉤,要鋒利而挺勁;挑,某些特點與橫類似;撇,是比較瘦的一筆(好像應再肥一點似的);短撇,用筆要敏捷迅速而有彈性;捺,要沉著而飽滿。這八法頌,只概括了運筆的基本要求,而具體的方法,要結合碑帖進行深入分析。第三節 結構與章法趙孟□曾說用筆千古不易,結構則因時而易。這確實有道理。筆畫的形態雖各有不同,然用筆的基本方法是不變的,結字卻比較複雜,各個時代、各家都有自己的特點。重點碑帖的具體結構特徵,我們將放在後面深入分析,這裡只概括談幾項結字的基本法則。一、平正孫過庭《書譜》雲:「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看來,結體的原則是自平正起又至平正終。何紹基批評包世臣說:「余以橫平豎直四字繩之,知其於北碑未為得髓也。」何紹基把「橫平豎直」看作北碑的真髓。而我們真正寫起楷書來,卻橫不平,豎不直,寫橫總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寫豎也常遵循前賢的教導「努(豎)過直而力敗」。那麼,平正應當怎樣理解呢?這裡是指整個字的平正,而不是筆畫的水平垂直。如果那樣就成印刷體了。重心穩定,主筆挺拔,能撐起整個間架。合體字各部分必須均衡協調,左右相應,上下穩固,勿使偏頗失態,這是楷書結構的最基本要求。——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38:212004)提到:第174頁二、勻稱楷書的結構雖然也講疏密變化,但它比起行、草書來,分布基本是勻稱的、協調的。勻稱,主要指點畫與空間的關係,不可忽大忽小,忽疏忽密,「計白當黑」這句話最重要。黑是我們寫上去的,白也是我們精心留出來的。黑與白之間的勻稱協調是楷書結構最重要的原則。三、飛動楷書平穩尚易,飛動很難。《石門銘》是飛動的典型。《張玄墓誌》中許多撇、捺伸展的字也如鷹隼的雙翼有凌空之勢。結構的飛動也關係到筆法,若用筆不能「入木三分」,又能「離紙三寸」是很難有飛動之感的。歐陽詢、柳公權的字雖方整,但用筆能騰凌速進,結體勁緊精悍。褚遂良、歐陽通則加上隸書的波磔更增加了飛動的效果。好的書法作品,不是一個平面而是一個靈動的空間,如圖6-2所示。四、參差一個字中所有相同的筆畫如果一樣粗細、一樣長短那是不——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39:022004)提到:第175頁能容忍的。必須採取不同的寫法以避免雷同。如寫「三」個字,圖6-3應三筆不同,第一筆稍長,第二筆縮短,第三筆最長。「山」字的三豎、「川」字的三豎也有長短變化的問題。顏真卿在方整中見參差,而黃庭堅則極力誇張筆畫的擒縱形成了放射狀。筆畫間——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40:142004)提到:第176頁有參差、單元間也有參差。如寫「微」字,可以使中間部分略高一些,而寫「街」字則中間則要短些,各部分之間顧盼揖讓,高低錯落,使得字形更生動可愛。平正、勻稱、飛動、參差是對楷書結構的四項最核心的要求。而結構的一些具體法則還是要在臨帖的時候認真分析和把握的。楷書的章法大多是字佔一格,橫成列,豎成行。但就在這一個個的格子中,又有茂密飽滿(如顏真卿)、疏朗清通的,因而形成了各家的面貌。所以,我們在臨帖時也要注意字距與行距。有些人只注意筆畫結構,把字都擠到一起,這對於把握一種書體的風格是很不利的。試將歐陽詢書《九成宮》改變一下字距與行距,立即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效果,如圖6-3所示。第四節 擇帖與臨帖楷書是學習書法的必修課,而且應該說是入手的第一步。有人講學書法應從篆書入手,也有人主張從隸書入手,這是可以的,但這樣做要求比較高,必須有較高明的老師指導,自學書法的人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我們還是提倡從楷書開始。學習楷書一定要臨帖,這是從古至今學習書法的人都必須遵循的法則。一開始不去努力學習古人成功的筆法結構,而企圖另起爐灶是不可能成功的。初學者臨什麼帖好呢?入手一定要選字形比較大、點畫比較清晰而有法度的楷書碑帖,可以先學唐碑,也可以先學魏碑。有很多書法愛好者選柳公權的《玄秘塔》,或顏真卿的《多寶塔》,或歐陽詢的《九成宮》,這些大名鼎鼎的唐代碑刻當然很好。我們先以《多寶塔》為主,介紹唐碑的筆法,也把《玄秘塔》介紹一下。唐碑的優點是法度森嚴,點畫精到,結構端莊,而印刷出來——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41:572004)提到:第177頁的宋拓本,字口清晰,鋒穎畢現,神完氣足,初學者盡可選用。楷書碑帖中,還可以先選學魏碑。我們重點向大家推薦《張猛龍碑》。魏碑的特點是清新剛健,結構奇逸,個性鮮明。但《張猛龍碑》最早只有明朝拓本,殘蝕和風化的字比較多。喜歡魏碑的人也可以選用北魏墓誌。因為墓誌一千多年來一直埋在土裡,保存大都完整,字口清晰,可以取法。另外還有北魏造像,質樸渾厚,如果學習者感覺很對口味,也可以臨寫。但這需要有老師指點,而不能只寫點畫的外殼。《等慈寺碑》是初唐人寫的(相傳為顏師古)兼有魏碑與唐碑筆法,結體極有法度,亦可以做入手的範本。寫碑刻總不如寫墨跡,流傳到日本的《智永真草千字文》確是楷書從魏晉到隋唐的一大樞紐。文物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都有影印本。因為字比較小,初學者可用複印機放大後臨摹。臨帖一定要準確。啟功先生主張先摹帖,這不僅是對初學者,即使有了一定基礎的讀者,也應嘗試一下摹帖。現在,有善本碑帖的影印本,可以購買兩本,一本專供摹寫。摹寫的方法是:用較透明而又不透墨的紙,鋪在字帖上面,非常準確地一筆一畫地摹下來,點畫、形態、位置應絲毫不差。然後再去臨帖,就不會犯「抄帖」的錯誤了。所謂「抄帖」,是初學者中常見的錯誤。寫的時候點畫結構全不似帖,完全按自己的習慣,內容是抄字帖的,形、神都不像,這樣學字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筆墨。如果有臨什麼帖都不像的情況,就要採用摹寫的方法。摹一段時間後,有些體會了,就可以對臨了。對臨的過程要求很長,我們介紹的每一種帖都附有全文和注釋,就是為了幫助大家通臨碑帖的。臨帖的量要大,不能以多少字計算,要以多少遍來計算。當然通臨要和精臨結合進行,選帖中二三十個字反覆精臨,直到背得出才好。所以,背臨也是學習書法的重要步驟。能準確地背出字帖中的字才好,背得越多越好。最後是意臨。字帖中沒有的字,寫出來也像帖里——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43:112004)提到:第178頁面的字。寫字時即使不是一點一畫都似帖,但風格、精神一看能知道是師法那個碑帖,這樣就有出帖的可能了。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自我要求一定要嚴格,千萬不要間斷,更不能不學古人而學自己。有個別書法愛好者,沒寫幾天字就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名之為要創新,其實是自欺欺人,廣大讀者切不可取這種態度。第五節 重點碑帖分析楷書分「唐碑」、「魏碑」兩大體系。我們選顏真卿《大唐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文》作為唐楷的代表進行全面的分析。魏碑則以《張猛龍碑》為代表,也對其點畫結構進行分析。次序雖有先後,但讀者完全可以先以魏碑開始,因為這本書不是教程,所以不要求全學。只選唐碑或魏碑均可。中國近代書法史上,魏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有些人甚至比較偏激地認為唐碑不可取。其實,唐代書法家的成就是不能低估的。他們的作品中規入矩,嚴謹精到且不失個性,作為入手的範本是完全可以的。但需要指出的是他們多是大官僚,干祿書(為科舉考試用的規範的字體)的習氣難免保留著。這一點讀者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後,自己真正悟到了再說,入手時還應一心一意地學習。魏碑的作者多未留下姓名,他們可能是地位不高的人,其個性比較鮮明。但因為時間久遠,文字殘損較多。臨寫時要注意分析,先臨清晰的字,從中找到方法,那麼殘損的字也就有辦法了。魏碑刀刻的味道比較重,如何「透過刀鋒看筆鋒」是值得研究的,所以最好有老師指導。如自學,可以多看于右任先生的墨跡以幫助自己理解魏碑的筆法。我們所做的點畫、結構分析、舉例本著少而精的原則,可以——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45:042004)提到:第179頁說限於篇幅,少到不能再少了。所選的例字,希望讀者結合分析反覆臨摹,直到能背臨。碑文我們用簡化字印出並加以簡單注釋,這不是重點,但對大家通臨碑帖肯定是有些幫助的。希望讀者能藉助注釋把碑文讀通,有些詞語,工具書上比較容易查到的就不注了,希望讀者在學字的同時,提高閱讀能力。一、顏真卿《多寶塔碑》《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簡稱《多寶塔碑》。唐天寶十一年(752年)鐫立。共34行,每行66字,岑勛撰文,顏真卿書,徐浩題額。額為隸書,史華鐫刻。碑藏西安碑林。《多寶塔碑》是顏真卿留存下來最早的一塊碑,書寫時作者44歲。通篇字體方正,結構勻整,有些類似於唐人寫經的風格,反映了顏真卿早期書法的面貌,特別適宜初學者臨寫。(一)筆法1.點(1)點在各種筆畫當中最為難寫,因為它變化最多,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寫法。點是短的筆畫,但在很短的距離里筆鋒要做許多動作。我們先看「宀」(mián,一般叫寶蓋兒)中間的一點,先逆入向上,再折向右下,再轉迴向上,其中還要加上提按(圖6-4)。(2)氵(三點水,散水)的寫法。第一點向右傾斜,下面平,上面凸起。第二點比較平,形狀與第一點差不多,只是稍小些,收鋒完成後,從點的中部出鋒帶起第三點。第三點最為複雜,實際叫它挑也可以。筆尖向下,到底下頓筆轉回,然後挑出,要中鋒送出,挺勁有力。如圖6-5所示。注意不要寫成圖中右邊的兩種樣子。第一個是用側鋒抹出來的,一面很光,一面是鋸齒狀。第二個是中鋒沒有送到。這兩——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46:142004)提到:第180頁種情況都是病筆。上下左右相呼應的點要寫得生動,注意它們的向背姿態,用筆更要準確、周到。(3)四點的寫法。如「為」字,因為有長撇向左下作勢,故四點均向右下與之呼應。「無」字則左點傾斜向左下,其餘三點向右。如果寫得全無動態,如一排牙齒,那是很難看的。也不可寫成兩兩對稱,顯得很呆板。如圖6-6所示。2.橫橫是最基本的筆畫。寫橫容易犯的毛病主要有筆鋒過分偏、側,或提、按動作突然,或起住筆時動作太重、太慢等。如圖6-7所示。(1)起筆、收筆用筆太重,有按沒提,寫得重滯、軟緩,像根——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47:152004)提到:第181頁油條。(2)中間行筆太快、太虛,一帶而過,像馬蜂的腰細弱無力。(3)出現一面鋸齒狀。由於用側鋒(筆尖在筆畫的上面,筆肚在下面)抹出,故筆畫薄、扁、浮,不規矩。(4)起筆不藏鋒,收筆也不知收鋒,隨便把筆提起,造成斷筆,形如折木。應注意頓筆和回鋒。(5)處處鋒芒畢露,稜角突出,像刀子刻的。這可能是描出來的,或是起筆收筆時太尖刻,不含蓄,點畫無美感。那麼怎樣才能寫好呢?讓我們看看碑文中以下幾個字:「寺」字和「行」字都有兩橫,一短一長,短橫比長橫稍粗。長短橫的入筆基本相同,都是順入,但角度稍異。短橫的收筆很沉穩、周到,但不像長橫那樣用力向下頓。「平」字和「不」字兩個長橫收筆略同,但起筆很不一樣。「平」字從上面一點帶過筆鋒,進入橫畫近中部繼續逆行,至起筆處折回,動作要輕。「不」字的入 ——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48:222004)提到:第182頁筆先向左上逆入,立即折向左下,切出與一般橫畫相反的入筆角度,然後引筆右行,逐步變作中鋒。如圖6-8所示。寫橫畫不要快。永字八法中用「勒」字來代表橫畫。「勒」是勒住馬,讓它慢慢走的意思。顏真卿曾說:「勒,緩縱以藏機」,就是這個意思。「藏機」,是蘊藏生機的意思,要從中體會。3.豎豎比橫難寫。因為從上向下用筆,只有懸起肘來才能自如。如果肘關節放在桌子上,那就要腕向下,向後運動來寫了。顏體的豎變化較多,寫之前要好好觀察。「年」字的一豎叫懸針,下面是出鋒,比較尖細,起筆的時候先向上藏鋒,再向右下頓筆,然後垂直寫下,最後提筆送出。「禪」字、「師」字,兩字左邊的長豎叫垂露,起筆比較簡單,從左上方順勢引入,稍頓一下就垂直向下,最後頓筆收鋒。顏體的垂露相當明顯。垂露豎多用在左邊的偏旁上。因為要把筆鋒收回帶起下一部分。懸針豎則是一個字的最後一筆,筆鋒垂直送出為的是帶起下一個字。「禪」、「師」兩字都是左用垂露,右用懸——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49:402004)提到:第183頁針,就是這個道理。「不」字的一豎略彎,富有彈性和力度,這就是八法頌中講的「努彎環而勢曲」,不能簡單地寫直,因為「努過直而力敗」。如圖6-9所示。一些短豎的變化就更豐富了。「界」字左側折短豎,寫得活潑靈動,看得出褚遂良的影響。先尖鋒入筆,向下令鋒開,隨勢向內向下轉行,再引筆直行。這一系列動作很容易使人想起《蘭亭序》中「暢」字之左傍「申」字的豎,橫截而下,簡潔輕快。「而」字的左小豎從左側平行引來,加強了這個扁字的開肩效果。特別是「尚」字,外側同於「而」字,助長開肩,裡邊口字左豎從右上入筆,避免了重複,變化非常自然。如圖6-10所示。正因為這些短豎的姿態多,用筆活,所以需要我們深入觀察,認真臨寫。豎畫病筆(圖6-11):(1)起筆、住筆都太肥重,中間枯瘦像根骨頭。這是因為起住筆頓得太重,中間行筆沒保持住力量造成的。(2)起筆、住筆太刻露,兩端像竹節,不夠圓活自然。(3)沒有提筆斂毫,中鋒送出。鋪開筆毛刷出去,後邊散開形如牛尾。——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50:292004)提到:第184頁4.撇撇在「永字八法」中叫做「掠」,是輕而快的意思。有人用燕子輕輕掠過水麵來比喻,寫撇的時候就要想想這個形象。顏真卿說「掠左出而鋒輕」正是這個意思。撇是從右上向左下運筆。書寫時經常出現的問題是落筆後不能調整到中鋒,用側鋒抹出來,形成一面光一面鋸齒的情況,或者落筆太重,突然抽筆變輕,形成釘頭鼠尾的樣子。如圖6-12所示。——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51:462004)提到:第185頁顏體字撇的變化是很多的,如圖6-13所示。「感」和「夫」字的撇是顏體中最常見的長撇,起筆與豎畫相同。行筆時用中鋒送到,使人感覺圓潤有力。「乃」字的一撇叫直撇,入筆時稍稍藏鋒,然後橫截而下雋拔剛斷。「成」字左側的一筆是回鋒撇,藏鋒逆入,行筆用中鋒,最後像寫鉤一樣挑出。所以這樣寫,是因為筆鋒鉤出後再帶起上面的橫畫來。這一筆使人感覺挺勁流暢,筆勢連貫。《多寶塔》中的短撇,看上去外形都不大相同,其實用筆的方法是基本相同的,都寫得堅勁挺拔。一般寫撇,起筆時橫截而入,入筆的方向往往是垂直於行筆的方向,如「侍」字的一撇。但顏真卿這樣寫的不多,他常常入筆時寫得很厚、很平,與行筆的方向成鈍角。行筆勁直有力,加強了整個字端莊凝練的感覺,如「千」字。5.捺捺在「永字八法」中叫「磔」,這是相當難寫的筆畫。捺大概——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56:182004)提到:第186頁分成兩種:一種是縱捺,一種是平捺。縱捺(圖6-14)如「文」字和「又」字,起筆時都是藏鋒,圓筆,不露鋒芒,然後用力將筆管按下,筆毫鋪開,直到最後最寬處開始邊提筆邊向右上方送出。「尺」字和「文」字的捺,都是順入露鋒,是寫完撇後順勢寫出來的。顏真卿晚年寫捺,末端多成燕尾狀,「宸」字一捺可見端倪。平捺(圖6-15)的寫法要更難一些,如「趙」、「之」二字,起筆藏鋒送入和橫畫差不多,先藏鋒,較平緩地走一段,然後向斜下方運行稍長的一段,又變為較平的方向,最後邊提筆邊使筆毫向斜上方併攏送出,真是所謂的「一波三折」。顏體字的捺一般比撇重,其它各家也都是如此。「撇輕捺重」可以說是楷書的規律。——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57:212004)提到:第187頁6.鉤鉤也是楷書筆畫中比較難寫的一種。因為它有時向左有時向右,也有時向上或向斜上方。鉤在「永字八法」中稱「」。顏真卿說:「,峻快以如錐」,就是說要挺拔、鋒利。《多寶塔》中鉤的變化:「寺」字的一鉤,寫完豎畫後向左下挫鋒,再向左上挑出,力求稜角分明,力量充實。「爾」字的一鉤是顏體比較典型的寫法,先引筆向下,收筆圓潤,再回鋒挑出。「果」字和「明」字的鉤雖然挑出很短,但運筆的過程和「爾」字完全相同,只是出鋒更短更細。如圖6-16所示。「鳥」字和「為」字的鉤先彎環寫好折筆,然後自然送出,不作回鋒起的習慣筆法。「見」字和「抱」字兩鉤不大相同,「見」字筆畫末端直接向上挑出,類似寫魏碑,而「抱」字則是回鋒,然後再挑出。如圖6-17所示。戈鉤變化很多,但大體都可以用回鋒後挑出的筆法,以便筆畫末端圓潤、周到,無生硬感。7.挑挑在「永字八法」中叫做「策」,起筆很像橫,所以顏真卿說它「依稀而似勒」。「策」和「勒」都是古代人用他們所熟悉的騎馬動作做出的比喻。策馬當然要快,而且一往無前。勒就是要慢,而且要勒轉回頭。「策」不收鋒,用力送出才能有勢。「理」字的一挑,橫截而下,露鋒,寫成方筆,筆毫調成中鋒,而且鋪開之後,兩邊同時收束,筆桿這時應該稍向左後方傾斜,用逆鋒送出一直到——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58:122004)提到:第188頁尖端。這裡逆鋒是個關鍵。「頓」和「衣」字起筆時逆入藏鋒,用力頓挫,然後挑出,顯得很厚重。如圖6-18所示。鉤和挑都是出鋒的筆畫,關鍵在於提筆、斂毫、用逆勢,最後把力量凝聚到筆畫的鋒杪,這樣才能有筆勢和神采。8.折折是一個字的肩膀。人的力氣,一看肩膀就知道,字也是這樣。「力」字的一折可以說是顏字最常見的折法,勁而不刻,有骨有肉。寫法是橫畫寫到折處向上提筆,筆尖將要離紙時做寫豎的逆入鋒動作,然後頓筆,使折筆處厚實有力,再引筆向下用中鋒寫成豎畫。「遷」、「中」的一折是斷而後起,一橫寫成,提筆離——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2:58:552004)提到:第189頁紙,再殺鋒入紙,寫一個方筆的豎畫。這樣的折斬釘截鐵,剛勁有力。如圖6-19所示。「圓」字和「為」字的第三折幾乎接近轉了,沒有明顯的稜角,但又不是沒有起止的圓轉。這樣的折,要提筆暗過,稍有停頓。方中不規,圓中不矩,圓活,自然。如圖6-20所示。寫折易出現的筆病(圖6-21):(1)頓筆過力,造成一個大關節,稱為「鶴膝」。(2)橫細豎粗,像版印刷的字體,太死板不生動。(3)折筆處提按不分明,筆墨痴肥,沒有骨力。——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00:042004)提到:第190頁(二)結構掌握字的結構,要處理好幾個關係。首先是點畫之間的關係。一個字有兩筆,就有一筆為主,另一筆則是副筆了。比如「二」字,我們總不能把兩橫寫得一樣長吧!「人」字呢,一般是把撇寫得輕些,捺寫得重些。如果反過來,那就不成樣子了。第二是處理點畫和周圍空間的關係。我們寫一個「田」字,裡面四個空格應該比較均勻,如果太不勻了那肯定不好看。「因」字,如果把裡面的大字寫得太大或太小也都不舒服。我們所以能站得穩,是因為除了腳下是實地,周圍還有相當大的實地,如果站在高空的窄樑上,那誰也站不穩。所以,寫字也要安排好筆畫周圍的空白。三是要留心偏旁部首間的關係。比如「昌」字,上下兩個曰字一樣,哪個應大些?「林」字左右一樣,哪個應該讓一讓?如果能夠處理好上述三個關係,字的結構就比較好掌握了。1.確定主筆與副筆怎樣確定一個字的主筆呢?不妨作如下分析:「至」字,上下有三個橫畫,哪個為主呢?一般說,最下一橫是主筆,因為這樣顯得比較穩定。而「安」字,就不能擴大上面的「宀」,而要伸展「女」字中間一筆。「戶」字當然以撇為主筆,這樣在全篇中,這個字就顯得生動,有姿態。如圖6-22所示。——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00:572004)提到:第191頁又比如「車」、「中」字,處在中間的長豎必然是主筆(圖6-23)。「左」字的主筆應該是撇,而「右」字的主筆應是上面的橫(圖6-24)。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古文字中,「左」、「右」本來就是左手和右手的象形,當然哪一筆代表胳膊哪一筆就是主筆了。看來,寫楷書也要學一點古文字學的知識。從楷書字形上講,「左」上、中、下共有三橫,下邊一橫,如果不寫長些,當然不好看。「右」下面只是個口,不能伸展,所以用上面的橫來做主筆。由此可見,一個字中比較伸展的筆畫一般做主筆,如中間豎、中腰橫、長撇、長捺、戈鉤、豎彎鉤等。2.「宀」的處理「宀」頭一般要寫大些,寬鬆些。比如「宜」字,「宀」寫小了,下面就顯得太擁擠了。「官」字,如果把下邊寫太大了,這個官就不像好官了。如圖6-25所示。其實,「宀」在古代的文字中就是房子。如「寶」字,它的本意是屋子裡放滿了的東西,有玉有貝(古代的貨幣)和缶(也是音符)。如「宀」寫小了就太擁擠了。如圖6-26所示。——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01:582004)提到:第192頁所以,在寫這些字的時候要想到是蓋房子,一定要蓋寬敞點。清末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里談到「天覆者,凡畫皆冒於其下」,就是說,「宀」要寫大點,把下面的筆畫都覆蓋住。3.左小要齊上口字旁,土字旁,左邊筆畫很少。遇到右邊筆畫較多,字形較長的時候,左邊小的部首一定要看著上邊寫,不能太低。如「塔」、「嗅」等字(圖6-27)。為什麼呢?因為漢字是從左上角開始寫的,所以,左上角是基準。舉個例子說:小學生排隊,一班來了十個人,二班來了三個人,兩班的排頭應該對齊,不能排尾對齊。所以,左上角的筆畫既然是排頭的基準兵,就不能寫得靠後。請記住「左小齊上」四個字。4.右小要齊下——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03:362004)提到:第193頁我們只要觀察一下字帖,馬上就會知道,右旁小可以寫低一些,甚至可以與下邊齊。原因是漢字從左上角開始寫到右下角結束。如果右下角不滿,人們會以為沒寫完。比如「炯」字和「」字,應該是下邊齊,如果寫成上邊齊就會感覺很不舒服(圖6-28)。所以,要記住「右小齊下」四個字。5.左中右,中宮收緊寫左中右結構的字,中宮收緊才能保持方正的特點。什麼叫中宮?我們習字有時用米字格,有人用九宮格,中間的一格就叫做中宮。漢字的結構很講究中宮收緊,特別是左中右排開的字。「徵」字中間的「口」,中間兩橫收得很短,很緊,「識」字「灧」字也同樣。另外,三部分之間不是各自為界,而是筆畫間相互交錯。「灧」字的「氵」和「豐」互相穿插,「徵」字中間的「口」下一挑也伸到「文」的撇下面了。還有橫畫都要稍稍向右上斜一點。「徵」字,中間的三橫都稍斜一點,三筆錯開,就像三個挑擔子的人走一條窄街道,如果都橫著,那就走不過去了。如圖6-29所示。總起來說,「中宮收緊」、「互相穿插」、「傾斜相讓」是原則。6.上中下,主筆應橫向伸展漢字中的確有些「高層建築」,容易寫得又窄又長。如「靈」字,上下共有三層,比別的字要高好多,寫不好就會成為細高挑。——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04:182004)提到:第194頁再如「囊」字。那怎樣才能不顯得窄長呢?首先要看看有沒有可以伸展的橫畫或撇捺,如果有,就把它們寫得長些。如果沒有,上中下幾層,哪一層可以橫向伸展就儘可能寫寬些。「尊」字有三個橫畫,當然伸展中間的好。「塵」字下邊雖然也有橫畫,但伸展起來不好看,顏真卿就把中間「比」字的一短橫改成了一捺延長出來,正好和左邊的撇呼應,「塵」字就變得穩定而又美觀了。「岩」字上面雖然有橫畫,但伸展開效果並不好,而把下面的撇捺自然伸展效果就會好了。如圖6-30所示。7.左讓右左右結構的字一般比較好寫,特別是寬度基本相等的字。但也會遇到一些左邊特寬或右邊特寬的字。如圖6-31所示。——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05:392004)提到:第195頁圖6-31中前邊兩個字是左邊筆畫少而右邊筆畫多,所以左邊寫得很窄,而後面兩個字雖然右邊筆畫很少,如「歡」字,左邊十八畫,右邊僅四畫,但右側所佔的地方仍然比較寬,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漢字結構中,有一個法則叫做「相讓」,左要讓右。所以,右邊筆畫多的時候,左邊自然要寫得很窄,但左邊筆畫特多卻不能盡量拓寬,而要注意讓右側有足夠的寬度,不這樣視覺上就不舒服。8.斜中取正漢字雖然是方塊字,可其中也有不少不太方的,有的字就不太容易找到重心,寫不好讓人感覺站不住。如「也」字「七」字,橫畫必須要寫得比較偏斜,因為它要和下邊的橫鉤協調,不能寫正。如果寫正了反而倒難看了。「方」、「乃」、「多」、「崩」等字雖然沒有垂直的筆畫做骨架,但是重心卻掌握得很好,像運動員在跑彎道時身體是斜的但不會摔倒。如圖6-32所示。還有些字《多寶塔》里沒有,我們也必須說明一下。如「句」、「勺」、「勿」等字,這些字要把「勹」(bāo)寫得短些,彎曲些,還要稍傾斜些。原因是裡面的筆畫少,而且沒有垂直、水平的筆畫,如果寫得長而直就會顯得很醜。而「葡」、「萄」、「蜀」字就因「勹」裡面筆畫多而應該寫得直而長。如圖6-33所示。9.長短自然有些字原來就是長字,因為是上下結構,而且缺少橫向伸展——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06:012004)提到:第196頁的筆畫,如「肩」、「靈」字。有些字本來就很扁,如「四」、「以」、「而」等字(圖6-34)。把它們放在一起,矮字還沒有高字的一半高。我們在臨帖的時候,要保持這高矮的差別。寫字也要因字形而異,不要強求一律。有些字字形較矮,肩膀卻很寬,這類結構叫開肩。肩部寬,——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06:532004)提到:第197頁兩腳要向里收攏,如「內」、「而」、「函」等字(圖6-35)。以上我們對《多寶塔碑》的點畫、結構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希望對大家讀帖和臨帖能有所幫助。只記這幾個字是不行的,要多臨原碑,最好能夠通臨。為了使大家能對碑文有所了解,我們把碑文用簡化字抄錄於後並加以簡單注釋。希望讀者能在臨摹顏體字的同時讀通岑勛的文章,以提高自己學習書法的興趣。多寶塔碑文淺釋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文。南陽岑勛撰。朝議郎判尚書武部員外郎琅琊顏真卿書。朝散大夫檢校尚書都官郎中東海徐浩題額。——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07:332004)提到:第198頁粵(1)。妙法蓮華,諸佛之秘藏也。多寶佛塔,證經之踴現也。發明資呼十力,弘建在於四依。有禪師法號楚金,姓程,廣平人也。祖,父並信著釋門。慶歸法胤。母高氏,久而無妊,夜夢諸佛,覺而有娠,是生龍象之徵,無取熊羆之兆。誕彌厥月,炳然殊相,歧嶷(2)絕於葷茹,髫齔(3)不為童游,道樹萌牙,聳豫章(4)之楨幹,禪池畎澮(5),涵巨海之波濤,年甫七歲,居然厭俗,自誓出家。禮藏探經,法華在手,宿命潛悟,如識金環;總持不遺,若注瓶水。九歲落髮,住西京龍興寺,從僧也。進具(6)之年,升座講法,頓收珍藏,異窮子之疾走;直詣寶山,無化城(7)而可息。爾後因靜夜持誦,至《多寶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禪定。忽見寶塔,宛在目前,釋迦分身,遍滿室界。行勤聖現,業凈感深,悲生悟中,淚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戶庭,期滿六年,誓建茲塔,既而許王(8)及居士趙崇,信女普意,善來稽首,咸舍珍財。禪師以為輯莊嚴之因資,爽塏之地利,見千福,默議於心。時千福有懷忍禪師,忽於中夜,見有一水,發源龍興,流注千福。清澄泛灧,中有方舟。又見寶塔,自空而下,久之乃滅,即今建塔處也,寺內凈人(9),名法相,先於其地復見燈光,遠望則明,近尋即滅,竊以水流開於法性,舟泛表於慈航,塔現兆於有成,燈明示於無盡,非至德精感,其孰能與於此。及禪師建言,雜然歡愜,負畚荷插,於橐(10)於囊,登登憑憑,是板是築。灑以香水,隱以金錘,我能竭誠,工乃用壯。禪師每夜於築階所,懇志誦經,勵精行道,眾聞天樂,咸嗅異香,喜嘆之音,聖凡相半。至天寶元載,創構材木,肇安相輪(11)。禪師理會佛心,感通帝夢。七月十三日,敕內侍趙思侃,求諸寶坊,驗以所夢。入寺見塔,禮問禪師,聖夢有孚(12),法名惟肖。其日賜錢五十萬,絹千匹,助建修也。則知精一之行,雖先天而不違,純——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08:212004)提到:第199頁備法儀,宸眷(13)俯臨,額書下降,又賜絹百匹。聖札飛毫,動雲龍之氣象,天文掛塔,駐日月之光輝。至四載,塔事將就,表請慶齋,歸功帝力。時僧道四部,會逾萬人。有五色雲團輔塔頂,眾盡瞻睹,莫不崩悅。大哉觀佛之光,利用賓於法王(14)。禪師謂同學曰:鵬運滄溟,非雲羅之可頓;心游寂滅,豈愛綱之能加。精進法門,菩薩以自強不息。本期同行,復遂宿心。鑿井見泥,去水不遠;鑽木未熱,得火何階。凡我七僧,聿懷一志,香煙不斷,經聲遞續,晝夜塔下誦持法華,炯以為常,沒身不替。自三載,每春秋二時,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華三昧。尋奉恩旨,許為恆式。前後道場,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至六載,欲葬舍利,預嚴道場,又降一百八粒。畫普賢變,於筆鋒上,聯得一十九粒,莫不圓體自動,浮光瑩然。禪師無我觀身。了空求法,先刺血寫法華經一部,菩薩戒一卷,觀普賢行經一卷,乃取捨利三千粒,盛以石函,兼造自身石影,跪而戴之,同置塔下,表至敬也。使夫舟遷夜壑,無變度門。算墨塵,永垂貞范。又奉為主上及蒼生寫妙法蓮華經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鎮寶塔。又寫一千部,散施受持。靈應既多,具如本傳。其載,敕內侍吳懷實,賜金銅香爐,高一丈五尺,奉表陳謝。手詔批雲:師弘濟之願,感達人天,莊嚴之心,義成因果,則法施。財施,信所宜先也。主上握至道之靈符,受如來之法印,非禪師大惠超悟,無以感於宸衷;非主上至聖文明,無以鑒於誠願。倬彼寶塔,為章梵宮,經始之功,真僧是葺,克成之業。聖主斯崇,爾其為狀也,則岳聳蓮披,雲垂蓋偃,下崛(15)以踴地,上亭盈而媚空,中其靜深,旁赫赫以弘敞,(16)承陛。琅(17)檻,玉居楹,銀黃紼戶,重檐疊於畫,反宇(18)環其璧,坤靈(19)以負砌。天(20)儼雅而翊戶或復肩駕摯鳥,肘擐修蛇,冠盤巨龍,帽抱猛獸,勃如戰色——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09:182004)提到:第200頁寸千名,盈尺萬象。大身現小,廣座能卑。須彌之容,入芥子;寶蓋之狀,頓覆三千。昔衡岳思大禪師(23),以法華三昧,傳悟天台智者(24),爾來寂寥,罕契真要。法不可以久廢,生我禪師,克嗣其業,繼明二祖,相望百年。夫其法華之教也,開玄關於一念,照圓鏡於十方,指陰界為妙門,驅塵勞於法侶。聚沙能成佛道,合掌已入聖流。三乘教門,總而歸一;八萬法藏,我為最雄。譬尤滿月麗天,螢光列宿;山王映海,蟻垤群峰。嗟呼,三界之沉寂久矣。佛以法華為木鐸,惟我禪師,超然深悟。其貌也,岳瀆之秀,冰雪之姿,果唇貝齒,蓮目月面。望之厲,即之溫,睹相未言,而降伏之心已過半矣。同行禪師,抱玉飛,襲衡山之秘躅,傳止觀之精義。或名高帝選,或行密眾師,共弘開示之宗,盡契圓常之理。門人菡、如岩、靈悟、凈真、真空、法濟等,以定慧為文質,以戒忍為剛柔,含朴玉之光輝,等旃檀之圍繞。夫發行者因因,圓則福廣;起因者相相,遣則慧深。求無為於有為,通解脫於文字。舉事徵理,含毫強名偈曰:佛有妙法,比象蓮華,圓頓深入,真凈無暇。慧通法界,福利恆沙。直至寶所,俱乘大車。其一。於戲上士,發行正勤。緬想寶塔,思弘勝因。圓階已就,層覆初陳。乃昭帝夢,福應天人。其二。輪奐斯崇,為章凈域。真僧草創,聖主增飾。中座耽耽,飛檐翼翼。存臻靈感,歸我帝力。其三。念彼後學,心滯迷封。昏衢未曉,中道難逢。常驚夜枕,還懼真龍。不有禪伯,誰明大宗。其四。大海吞流,崇山納壤。教門稱頓,慈力能廣。功起聚沙,德成合掌。開佛知見,法為無上。其五。情塵雖雜,性海無漏。定養聖胎,染生迷,斷常起縛,空色同謬,(25)現前,余香何嗅。其六。彤彤法宇,我四依,事該理暢,玉粹金輝。慧鏡無垢,慈燈照微,空王可托,本願同歸。其七。天寶十一載歲次壬辰。四月乙丑朔廿二日戊戌建。敕撿校塔使正議大夫行內侍趙思侃。判官內府丞車沖。撿校僧義方。——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11:162004)提到:第201頁河南史華刻。注釋:(1)粵———助詞,用於句首或句中,曰通。(2)歧嶷———指幼兒漸能站立。《詩·大雅·生民》「誕實匍匐,克歧克嶷」。(3)髫齔———兒童垂髫換齒之時,齔(chèn)。(4)豫章———木名,樟類。左傳哀公十六年,「抉豫章以殺人而後死」。注:「豫章,大木。」(5)畎澮(quǎn kuài)———田間的小水溝。(6)進具———佛教徒二十歲由沙彌進為比丘,稱進具足戒。(7)化城———佛教語,一時幻化的城郭,比喻小乘所能達到的境界。《妙法蓮經三化成喻品》「(導師),以方便力……化作一城……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於是眾人進入化城。」(8)許王———李,許王素節之幼子,神龍初封嗣許王。(9)凈人———寺內作雜役的俗人。(10)橐(āo)———盛弓矢的囊。(11)相輪———塔上的環蓋。(12)孚———信用誠實。此句指皇帝的夢得到證實。(13)宸眷———宸,北辰,比喻地位。宸眷指帝王的恩寵。《北史·劉炫傳》「此人庸虛,屢動宸眷」。(14)法王———即佛的異稱。(15)崛———突然。(16)(yuǎn qì)———似玉的美石。(17)琅(lān ān)———石而似玉。(18)反宇———屋沿上仰起的瓦頭。璧,以玉璧製成的瓦當。(19)———俗傳龍生九子……。一曰,形似龜,好負重。石碑下龜跌是也。(20)(qì)———地神。翊,護衛之意。指天地神護衛著門戶。(21)勃如戰色———敬畏的神色。《論語·鄉黨》「勃如戰色。」(22)扃———門窗箱柜上的插關。(23)思大禪師———即北朝僧人慧思(公元515~577年)。由北方轉移至江南,到湖南衡山,為天台宗三祖。弟子甚多。——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12:582004)提到:第202頁(24)天台智者———天台,山名。智者,隋朝高僧,棲身入寂於天台山遂以命名。(25)(zhān fū)———梵語音譯,譯為黃花,又譯鬱金花。二、柳公權《玄秘塔》《玄秘塔》寫於會昌元年(841年),柳公權當時已63歲,書法已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此碑用筆勁健,起筆處斬釘截鐵,稜角分明。行筆圓潤挺拔,結構中宮緊密,四周舒展,越顯出精勁險峻的意味。郭鳳惠先生《論書絕句》中有一首評柳字雲:「弩張劍拔論何偏,殿閣微涼婉諫傳。鐵鑄錚錚真骨力,千古一個柳誠懸。」60年代,書法家鄭誦先在北京電視台講過柳體字,還作了一首歌訣,概括了柳體字的特點,對學寫柳字的人啟發很大。歌訣全文如下:中宮收緊,橫豎舒長。筆筆頓挫,筋骨開張。撇輕捺重,並運圓方。點圓波短,橫弱豎強。短撇粗壯,短橫上揚。回鋒起口,挫口相當。折須提筆,顏柳同行。1.中宮收緊,橫豎舒長柳字常把每個字的中心部分收得很緊,而把橫、豎(也包括一些撇捺)伸展得很長。這樣,字的結構既緊密又寬舒,如「安」、「奇」。如圖6-36所示。——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15:352004)提到:第203頁2.筆筆頓挫,筋骨開張柳字每一筆畫都注意頓挫。頓挫的表現就在每一筆畫的下筆、住筆時要用力提按,意到、筆到,筆筆送到。這樣才能夠寫出筆意,筆畫才能有筋有骨。「丘」、「風」字的每個點畫都頓挫有力。如圖6-37所示。3.撇輕捺重,並運圓方柳字的撇是比較輕的,捺比較重。柳體雖然方筆居多,圓筆有時也有,多用在點、豎、撇等筆畫上。「大」字的撇捺都用的是圓筆。如圖6-38所示。4.點圓波短,橫弱豎強柳字的點總是比較圓的,有時一面是圓的一面是平直的,如「沙」字的各點。波就是「辶」下面的平捺,往往寫得比較短,剛剛超出上面部分就停了。比其它各家的「辶」都短,如「逢」字。柳字的橫較細,豎比較粗,如「生」字。如圖6-39所示。5.短撇粗壯,短橫上揚柳體的長撇、長橫都比較瘦,而短橫、短撇比較粗。短橫多作仰勢,即向上彎曲。長橫則多做俯勢。如「工」字。如圖6-40所示。6.回鋒起口,挫口相當——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16:412004)提到:第204頁柳字一豎寫到底再向上引筆叫做「挫」,回鋒向上叫做「口」,然後再挑出。這個動作與顏字的鉤挑相仿,但要注意不能過分,如「月」、「來」字(圖6-41)。如果太誇張那就成為一種習氣了。7.折須提筆,顏柳同行字右上方拐彎處叫做「折筆」。柳字和顏字一樣經常是寫完一橫之後提筆另起,寫成一折,表現了剛勁方折的筆法。如圖6-42所示。上面,鄭誦先先生用簡明的語言寫成的歌訣,基本上把柳體——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19:082004)提到:第205頁字最重要的特點講出來了。初學者如果能把鄭先生的歌訣背下來,以上的範字記住並能默寫出來,那麼,柳體的特點就基本掌握了。柳體字的筆法與顏體字,特別是《多寶塔》是非常接近的,有「瘦顏」之稱。如果讀者要了解具體的運筆方法可以參看前面《多寶塔》的筆法分析。《玄秘塔》的碑文是裴休撰寫的。他對佛教很有研究,對端甫和尚「夢吞舍利」、「迎合上旨」是有看法的。希望讀者能在通臨碑文的基礎上了解一下碑文的大義。玄秘塔碑文淺釋唐故左街僧錄(1),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2),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3)、裴休撰。正議大夫,守右散騎常侍,充集賢殿學士,兼判院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柳公權書,並篆額。玄秘塔者,大法師端甫(4)靈骨之所歸也。於戲(5)!為丈夫者,在家則張仁、義、禮、樂,輔天子以扶世導俗;出家,則運慈悲定慧,佐如來以闡教利生。舍此,無以為丈夫也。背此,無以為達道也。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水趙氏,世為秦人,初,母張夫人夢梵僧謂曰:「當生貴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誕,所夢僧白晝入其室,摩其頂曰:「必當大弘法教。」言訖而滅。既成人,高顙深目,大頤方口(6),長六尺五寸,其音如鍾。夫欲荷如來之菩提(7),鑿生靈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歟?始,十歲依崇福寺道悟禪師為沙彌(8)。十七正度為比五。具威儀(9)於西明寺照律師(10);稟持犯(11)於崇福寺律師;傳唯識大義(12)於安國寺素法師;通涅(13)大旨於福林寺法師。——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20:302004)提到:第206頁復夢梵僧以舍利滿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盡汝腹矣。」自是,經律論無敵於天下。囊括川注,逢源會委,滔滔然莫能濟其畔岸矣。夫將欲伐株杌於情田,雨甘露於法種者,固必有勇智宏辯歟?無何,謁文殊於清涼,眾聖皆現。演大經於太原,傾都畢會。德宗皇帝聞其名,徵之,一見大悅。常出入禁中,與儒道議論。賜紫方袍,歲時賜施,異於他等。復詔侍皇太子於東朝,順宗皇帝深仰其風,親之若昆弟,相與卧起,恩禮特隆。憲宗皇帝數幸其寺,待之若賓友,常承顧問,注納偏厚。而和尚符彩超邁,詞理響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雖造次應對,未嘗不以闡揚為務。繇是,天下益知佛為大聖人,其教有不大思議事。當是時,朝廷方削平區夏,縛吳斡蜀,瀦蔡盪鄆(14)。而天子端拱無事,詔和尚率緇屬(15)迎真骨於靈山(16),開法場於秘殿,為人請福,親奉香燈。既爾,刑不殘,兵不黷,赤子無愁聲,滄海無驚浪,蓋參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夫將欲顯大不思議之道,輔大有為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歟?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以標表凈眾者凡一十年,講涅、惟識、經論,位處當仁。傳授宗主以開誘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運三密於瑜伽(17),契無生於悉地(18)。日持諸部,十餘萬遍。指凈土為息肩之地,嚴金徑為報法之恩。前後供施,數十百萬,悉以崇飾殿宇,窮極雕繪。而方丈匡床,靜慮自得。貴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俠工賈,莫不瞻向。薦金寶以致誠,仰端嚴而禮足,日有千數,不可殫書。而和尚即眾生以觀佛,離四相(19)以修善,心下如地,坦無丘陵。王公輿台皆以誠接,議者以為:成就常不輕行者,唯和尚而已!夫將欲駕橫海之大航,拯迷途於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歟?以開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脅而滅。當暑而尊容若生,竟夕而異香猶郁。其年七月六日,遷於長樂之南原,遺命茶毗(20),得舍利三百餘粒,方熾而神光月皎,既盡而靈骨珠圓。賜謚曰:——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26:092004)提到:第207頁大達。塔曰:玄秘。俗壽六十七,僧臘四十八。門弟子比丘,比丘尼約千餘輩,或講論玄言,或記綱大寺,修禪秉律,分作人師。五十其徒,皆為達者。於戲,和尚果出家之雄乎!不然,何至德殊祥如此其盛也。承襲弟子義均,自政,正言等,克荷先業,虔守遺風,大懼徽猷有時堙沒。而今門使劉公,法緣最深,道契彌固,亦以為請,願播清塵。休嘗游其藩,備其事,隨喜讚歎,蓋無愧辭,銘曰:賢劫千佛,第四能仁(21),哀我生靈,出經破塵,教綱高張,孰辯孰兮。有大法師,如從親聞,經律論藏,戒定慧學,深淺同源,先後相覺,異宗偏義,孰正孰駁。有大法師,為作霜雹,趣真則滯,涉俗則流,象狂猿輕,鉤檻莫收,制刀斷,尚生瘡疣。有大法師,絕念而游,巨唐啟運,大雄垂教,千載冥符,三乘迭。寵重恩顧,顯闡導。有大法師,逢時感召,空門正辟,法宇方開,崢嶸棟樑,一旦而摧,水月鏡像,無心去來,徒令後學,瞻仰徘徊。會昌元年十二月廿八日建。刻玉冊官邵建和並弟建初鐫。注釋:(1)左街僧錄———唐貞元四年(788年)置左右街大功德總僧尼之籍。端甫總管左街僧錄。柳公權《金剛經》是長慶四年(824年)為右街僧錄准公寫的。(2)賜紫———唐制以紫色為三品以上服色,五品以上為緋色。僧、道、畫師亦有賜紫者。必兼金魚袋。(3)金魚袋———唐高宗始,繪五品以上隨身銀魚袋,以防詔命之詐,三品以上佩金魚袋。(4)端甫———(770—836年)唐高僧,俗姓趙,天水人,十歲出家,德宗時被徵,與儒、道議論,賜紫方袍,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開成元年卒,謚曰大達。——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27:172004)提到:第208頁(5)於戲———讀為嗚呼,感嘆詞。(6)高顙深目,大頤方口———顙:額頭。頤:下巴。(7)菩提———梵語,漢語中是「道」的意思。(8)沙彌———少年出家,初受戒者為沙彌,二十歲再受具足戒,成為比丘。(9)具威儀———言具威儀戒,戒惟務修飾容止,誑惑於世,蓋由好名利,欲人恭敬者也。(10)律師———佛教稱善說戒律的高僧為律師。(11)稟持犯———保持戒律之謂也。(12)傳唯識大義———佛教認為:識即心識,大乘菩薩皆了卻世間一切外塵諸法。自性清凈,本來無實。此意深妙,唯意緣知,這就是唯識大意。(13)涅———梵語,指超脫生死的境界。涅,指不生。,指不滅。(14)朝廷方削平區夏,縛吳斡蜀,瀦蔡盪鄆———指憲宗李純元和元年至十三年間,平息的各地節度軍將之亂。(15)緇屬———指僧眾,人多穿黑色。(16)靈山———佛家稱靈鷲山為靈山。是釋迦牟尼傳教的聖地。(17)運三密於瑜伽———佛三密是說如來身、口、意皆有不可思議處。瑜伽,梵語,意為相應,約言之:「身與口協,口號意符,意與身合,三業相應。故曰瑜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端甫已修行到身、口、意三業相協,與佛相契了。(18)悉地———悉,遍也。悉地,遍地。碑文中悉字為別寫。(19)四相———生相,住相,異相,滅相。(20)茶毗———梵語,意為焚燒。此處指按端甫的遺囑火化。(21)賢劫千佛,第四能仁———賢劫,佛教語,謂此劫中多賢人。釋迦牟尼為賢劫中第四佛。「釋迦」漢語譯作能仁。三、北魏《張猛龍碑》《張猛龍碑》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它的碑額書法類似於龍門造像,有剛勁的骨架。碑文筆法則方圓並用。結字呈長方形,筆畫雖為橫平豎直但不乏變化,如橫畫的右旁稍稍抬——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28:162004)提到:第209頁高;豎、撇、捺等筆畫有時寫得較為誇張但自然合度,妍麗多姿。為唐歐陽詢、李邕書法之先導。論者比之「周公製作,字字皆美」。《張猛龍碑》現存最早的拓本是明代拓本,以「冬溫夏清」四字不殘為標誌。原碑現存山東曲阜孔廟。(一)基本點畫1.點(1)方點。逆鋒入筆,橫截挫,使筆頭呈方形,折筆向下,然後回鋒。效果剛健莊重,有時入筆可順入,視點的大小、輕重而定。如圖6-43所示。(2)圓點。逆鋒入筆,稍用力按下,再轉鋒向下輕輕回鋒,有時下面尖部隱到橫畫中則不必回鋒了。效果秀麗活潑。如圖6-44所示。(3)棱點。鋒棱突出,凌利快捷,入筆時橫截而下要留心點的形態,也要注意鋒芒,勿使滯鈍。如圖6-45所示。——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28:552004)提到:第210頁(4)顧盼點。這類點中間往往隔有筆畫(多是豎),運筆或導或送,要能跳越,筆斷而意連。如圖6-46所示。(5)曾頭點。因位置常用於「曾」字頭,故名。與顧盼點略同,中間不隔筆畫仍要跳躍虛靈。楷書作品中兩點很少以牽絲連上。如圖6-47所示。(6)烈火點。這四點要寫得分布均勻,散聚合宜,姿態生動。「無」字三點上挑,一點下頓。「熙」字四點都是向下運筆然後回鋒。有時四點相連帶出行書筆意,更覺生動,富於變化。如——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29:282004)提到:第211頁「無」字「偽」字。如圖6-48所示。(7)其腳點。以位置名。實際寫當中變化很多,方向各異,但要求彼此呼應。例「其」字一挑一頓,「黃」字一撇一頓。如圖6-49所示。(8)散水(三點水)。散水變化豐富,有時連、有時斷、有時虛、有時實。「流」字的三點,有可能是虛入虛出,十分輕快。「泫」字三點,則幾乎像龍門造像一樣重,一樣剛健。我們共選了八個散水旁的字,個個不同,筆筆不同。這使我們真正相信:此碑有定法而又出之自然。所以,變化隨心,於妙境。如圖6-50所示。——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30:032004)提到:第212頁(9)「糹」旁。「糹」(音米)一般稱「絞絲」,下面寫成三點。「緝」字的「糹」旁寫得有篆、隸筆法,撇、折均不誇張頓挫,上面的一點似乎也渾融無跡地連到筆畫中,加強了篆隸的氣息。末尾三點,如圖6-51所示,方、圓、輕、重皆有,靈活多變。2.橫(1)短橫。「玉」、「生」兩字皆有三個橫畫,無一筆雷同。入筆藏露,方圓、輕重都不同,真是「數畫並施,其形各異」。希望讀者臨帖時要寫准每一筆的形態,千萬不要簡單地寫成一種橫畫。如圖6-52所示。(2)長橫。「再」字三筆橫起筆各異,前兩橫輕出,不收鋒,後一橫才回鋒。「無」字的一大橫是尖鋒順入,簡潔虛靈。「興」字、「每」字則是標準的橫畫,起、收完整周到。臨寫時要仔細觀——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30:502004)提到:第213頁察,極力寫準確,避免概念化。如圖6-53所示。3.豎(1)懸針豎。「平」字和「千」字的中豎兩筆相同,皆是前面藏鋒,圓潤無跡,後面中鋒送出,不回鋒也不可撩出。要做到既沉著又爽利。如圖6-54所示。(2)回鋒豎。在唐碑里叫垂露豎,取其末端像露水滴。而《張猛龍碑》的豎無垂露狀態,我們只能名為「回鋒豎」。這種豎收筆要輕輕回鋒,不能像唐碑留下一個露珠狀筆頭。「仰」字左傍是回鋒豎,而右傍是懸針豎。如圖6-55所示。4.撇(1)短撇。短撇十分剛健,方硬。入筆橫截而下,行筆時一——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31:372004)提到:第214頁定要換成中鋒用筆,避免側鋒,最後一直送到底,不得撩出。如「氏」、「備」字的第一撇。(2)長撇。長撇有濃厚的隸意。起筆藏鋒,行筆一定用中鋒,力求筆跡圓渾,送到最後應輕輕回鋒,或垂直提起,不要甩出去。「孝」、「今」、「人」、「源」、「石」這五個字中的長撇絕無雷同。希望讀者按筆鋒運行軌跡試一試,努力寫出它們的不同,要求準確生動。以上如圖6-56所示。5.捺(1)長捺。捺的變化也很多,這裡「葵」和「金」字是比較標準的。捺腳比較方硬,寫過《多寶塔》就不難寫好。如圖6-57所示。(2)斂鋒捺。一般捺是撐開筆鋒,末尾是筆鋒最開處。而這種捺到末尾時有些斂鋒,形成右上一側也向下收的形狀,含蓄、美觀。《蘭亭序》中也常常用此法。這個筆畫比較難寫,要多多練習。「改」字「本」字都是這種捺,注意末尾要回鋒。如圖6-57所示——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32:222004)提到:第216頁6.鉤(1)豎鉤。豎畫寫時筆鋒稍向左邊側些,寫到底時向左逆鋒「推」出。切不可像顏、柳那樣完全中鋒,提筆回鋒。時代不同,筆法相差很多!如圖6-58所示。(2)拋鉤。也稱背拋法。同戈鉤,只是較短,方向也不必太向內鉤,故稱背拋。小鉤要短而飽滿,直接向上挑,也不必回鋒挑出。如圖6-59所示。——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33:082004)提到:第217頁(3)平鉤。同拋鉤(略)。(4)曲鉤。曲鉤,亦略。同拋鉤,只是稍長,方向向內。如圖6-60所示。(5)戈鉤。戈鉤多勁直,臨摹時切忌彎曲,彎曲則無力量。戈鉤要短促充實,不能回鋒挑出,不能太細弱。如圖6-61所示。7.挑起筆(略)同橫畫,稍作藏鋒勢,橫截而下,逆鋒送出,隨送隨提,一路中鋒,不可偏頗。如圖6-62所示。——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33:572004)提到:第218頁8.折(1)平折。平折實際為隸書筆法,在魏碑中運用較多,唐碑絕少見。寫法是先向右引出橫畫,稍稍回鋒,再引筆向上,如同橫蓋住豎畫,豎畫在橫畫內起筆,故無折筆痕迹。如圖6-63所示。(2)方折。橫畫寫至將折處,要提起筆鋒。在鋒將要離紙時,向右下頓筆,同時將筆桿調至逆鋒方向(行筆向左下,筆桿倒向右上)寫出豎畫來。關鍵一是提,二是逆鋒。如圖6-64所示。(3)斷筆折。同方折,只是提筆離紙向上行一段再橫截而下,逆鋒寫豎即能剛健(圖6-65)。魏碑的這種折,後來被唐代書法家廣泛運用。顏真卿、柳公權都有這種折筆,只是稜角沒有魏碑清楚而已。二)結構特色幾個音符靠長、短、強、弱、高、低變化便能成為樂曲,作曲家——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34:362004)提到:第219頁的才能可在其中得到充分的表現。漢字的幾種基本筆畫有如音符,靠它的輕重、長短、正、曲直、方圓、疏密的變化即形成了作品的結構特色,書法家的藝術才能在這裡得到充分的體現。《張猛龍碑》的書寫者在結構上有非凡的才能,許多奇妙的、令人叫絕的結構使學習者得到很大的益處。啟功先生詩云:「清頌碑流異代芳,真書天骨最開張。」真正的書法家,紙張對於他並不是只有兩維的平面,而是一個無限的、空靈的天地。圖6-65中的「春」字和「冬」字正是飛翔在這靈動的空間之中,舒展的撇捺和其它密集筆畫的對比,正顯示了啟功先生說的「天骨開張」的特色。黃山的松樹,美在挺直的樹榦和向陽光一側伸出的枝葉。如果長得像一把傘,那就沒有這樣奇了。如「中」字和「景」字本應是對稱的,但碑文中寫得如此側而不失去重心,令人稱奇。如圖6-66所示。「也」字、「歸」字將左下方的筆畫伸展到如此程度,卻天然合理,盡勢而不留遺憾。因字取勢,各展其姿。「風」字展其拋鉤,「魚」字伸其長撇,如舒廣袖,拽長裙,飄飄欲仙。如圖6-67所示。以「心」為底的字一般是很難處理好的。而此碑用跳蕩的點、勁健的鉤,使「心」字給人以極強烈的印象。寬展的勢與上面狹窄的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自然聯想到鼓起風帆的船,一個在浩浩空間中的美好形象。如圖6-68所示。——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34:502004)提到:第220頁「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張猛龍碑》的結構妙在險絕。「當」、「雪」、「能」這三個字的頭上都有危險的部分。將崩而未頹,似墜而不落,如此奇崛,在魏碑中也是絕少見的。作者——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35:552004)提到:第221頁胸中無丘壑,是很難有這樣奇險的境界的。如圖6-69所示。「意密體疏」,是很難理解的詞語,但看到「遂」、「復」這兩字,就可以逐步理解。如圖6-70所示。這兩個字的點畫分布好像漫不經心,頗為疏口,如同畫家筆下的秋山:木葉微落,筆墨疏簡,氣象蕭瑟。然而一枝一葉總關情,一點一畫皆呼應,這就是意密體疏。「短長肥瘦各有態」,這是蘇軾論書的句子。因字立形,當長則長,當扁則扁,完全聽其自然。魏晉、南北朝人大都取這種態度。唐人大講法度,為了整齊,常常做出些截鶴續鳧的事情來。「貧」字極長,作者並不想用較長的撇捺去調節,而聽任其長。「姬」字各個筆畫都盡勢,因而扁得不得了,但處在整幅碑文中是非常協調的。如圖6-71所示。《張猛龍碑》的作者,有他出眾的空間感。「野」字和「開」字都是左短右長,而且相差很多,所以就出現了近大遠小的現象,在平面上創造了不平。如圖6-72所示。開合:或上開下合,如「郎」字「祖」字。或下開上合如「神」字——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36:212004)提到:第222頁「雅」字。開合增加了左右兩部分間的呼應,克服了因兩部分過多平行線而造成的呆板。如圖6-73所示。高下:左側筆畫較少,一般要寫得高些。因為漢字書寫先從左上角開始,左上是基準,所以左邊再少上邊也要齊,右側寫得十分瀟洒、舒展。如「唯」、「魂」字。右側筆畫少的字右旁則要寫得盡量下沉,如「節」字。如圖6-74所示。——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37:072004)提到:第223頁前面的分析,涉及了很多精神、氣韻方面的問題,學習的高級階段當然還是要掌握住精神。因此,經常讀帖就十分重要了。忽略了精神方面的東西,臨帖只能是如燭取影。清中葉以來,寫《張猛龍碑》的人很多,而于右任先生最能得其神韻。這大約和於先生的為人及學識,修養有關,讀者可以找些于右任先生的墨跡觀摹,幫助我們理解北碑的精神。張猛龍碑文淺釋君諱猛龍,字神,南陽白水人也。其氏族分興,源流所出,故已備詳世祿,不復具載。□□□□盛,蓊鬱於帝皇之始;德星□□,曜象於朱鳥之間。淵玄萬壑之中,岩千峰之上。奕葉清高,煥乎篇牘矣。周宣時□□張仲,詩人詠其孝友。光緝姬氏,中興是賴。晉大夫張老(1),春秋嘉其聲績。漢初,趙景王張耳(2),浮沉秦漢之間,終跨列士之賞。□□世□,君其後也。魏明帝景初中,西中郎將,使持節平西將軍,涼州刺史煥之十世孫。八世祖軌,晉惠帝永□中。使持節平西將軍,護羌校尉,涼州刺史,西平公。七世祖素,軌之第三子。晉明帝太寧中,臨羌都尉,平西將軍,西海、晉昌、金城、武威四郡太守。遂家武威。高祖鍾,偽涼州武宣王(3)大沮渠時,建威將軍;武威太守。曾祖璋,偽涼舉秀才,本州治中從事史。西海□□二郡太守。還朝尚書祠部郎,羽林監。祖興宗,偽涼都營護軍,建節將軍,饒河、黃河 ——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37:342004)提到:第224頁二郡太守。父生樂□□,□□□□□□□□□□□□□歸國。青衿之志,白首方堅。君體稟河靈,神資岳秀,桂質蘭儀,點弱露以懷芳。松心□□□□□□□□□□□□,自□□朗若新蘅之當春,初荷之出水。入孝出弟,邦閭有名。雖黃金未應無慚。郭氏友朋,□□交遊,□□□□超遙蒙□人表。年廿七,遭父憂,寢食過禮。泣血情深,假使曾柴(4)更世,寧異今德。既傾乾覆,唯恃坤慈。冬溫夏清(5),曉夕承奉,家貧致養,不辭採運之勤。年卅□,丁母艱,勺飲不入。偷魂七朝,磬力盡思,備之生死脫時。當宣尼(6)無愧。深嘆每事過人,孤風獨起,令譽日新,聲馳天紫,以延昌中出身。除奉朝請,優遊文省。朋儕慕其雅尚,朝廷以君蔭望如此。德音宣暢。以熙平之年,除魯郡太守。治民以禮,移風以樂,如傷之痛,無怠於夙霄;若子之愛,有懷於心目。是使學校克修,比屋清業。農桑勸課,田織以登。入境觀朝,莫不禮讓。化感無心,草石知變,恩及泉木,禽魚自安。勝殘不待賒年,有成期月(7)而已。遂令講習之音,再聲於闕里。來蘇(8)之歌,復詠於洙中。京兆五守,無以克加,河南二尹,裁可若茲。雖名位未上,風□□□。且易俗之□,黃侯(9)不足比功;霄魚(10)之感,密子寧獨稱德。□乃辭金退玉之貞耿,拔葵去織(11)之信義,方之我君,今猶古人,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實恐韶曦遷影,東風改吹,盡地□庶,逆深泫慕。是以刊石題詠以旌盛美。誠□能式闡□□□。庶揚休烈,□□辭曰。氏煥天文,體承帝胤,神秀春方,靈源在震,積石千尋,長松萬刃。軒冕周漢,冠蓋魏晉。河靈岳秀,月起景飛。窮神(12)開照,式誕英徽。高山仰止,從善如歸。唯德是蹈,唯仁是依。棲遲下庭,素心若雪。鶴響難留,清音遐發。天心乃眷,觀光玉闕,浣紱紫河。承華煙月,妙簡唯□,剖符儒鄉,分金沂道,裂錦鄒方。春明好養,溫——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38:472004)提到:第225頁□勿剪,恩深在民,何以,風化移新。飲河止滿,度海迷津,勒石圖□,永□□□□□□□□□。注釋:(1)張老———春秋晉大夫,獻文子成室,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2)張耳———大梁人,魏著名游士,初為信陵君門客,陳勝起義後,與陳余等據趙地。立趙王,自封丞相,後受封於項羽為常山王,不久為陳余所敗,投劉邦,後與信破趙,斬陳余封趙王,謚曰景。(3)偽涼州武宣王———沮渠蒙遜,盧水胡人,自稱涼王。晉元嘉中卒,謚曰武宣王。(4)曾柴———指曾參、高柴、皆大孝。高柴,字子羔,執親喪泣血三年,流淚無聲謂泣血。(5)冬溫夏清———《禮·曲禮》:「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冬則溫之以御其寒,夏則清之,以避其暑。清音qìnɡ。(6)宣尼———漢元始元年,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7)期月———《論語·子路》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期月,一周年。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8)來蘇———從疾苦中獲得重生,晉劉越石《勸進表》:「四海望中興之美,群生懷來蘇之望。」(9)黃侯———當指黃霸,(?~前51年)西漢大臣,字次公,為政寬和,重視農桑,官至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漢世言治民吏以霸為首。(10)霄魚———傳說孔子弟子密不齊(子賤)在父(一作單父),任宰三年後,巫馬期(亦作巫馬施,孔子弟子)去視察密不齊施政的情況,夜間看見捕魚人不捕小魚,得了也放掉,像有刑法在旁監督一樣。事見呂氏春秋。後用為頌揚地方官善於教化的典故。(11)拔葵去織———公儀子(休),戰國時魯穆公相,歸家,見織帛,怒而出其妻,食於舍,而茹葵,慍而拔其葵。曰:「吾以食祿,又奪園夫紅女利乎?」後世用作不與百姓爭小利的官吏的典型。(12)窮神———深究事物的精微道理,易繫辭下,「窮神知化,德知盛也」。——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40:352004)提到:第226頁四、北魏《張玄墓誌》《北魏張玄墓誌》原名《南陽太守張玄墓誌》。張玄,字黑女,故俗稱《張黑女墓誌》。楷書,22行,每行20字,鐫刻於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張玄墓誌》口文書法精美,多參隸意。現僅存清何紹基藏剪裱孤本。何紹基在題跋中稱讚:「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諦觀此口,筆法多與《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相似,可見並無南北書派之分,時代相近,自然有聯繫。書寫相當洒脫,無元氏墓誌的矜持,書寫者並未因給太守寫墓誌而拘泥(衍文隨手點去,並不塗改),故能瀟洒流落,率真平淡。(一)筆法長時間以來,在臨寫《張玄墓誌》時筆者總有一種感覺,覺得他與《智永真草千字文》很接近,經過對照,果然相似。看起來這南北兩位書法家可能有共同的師承。已知智永是師遠祖逸少,那麼寫《張玄墓誌》的書家可能也受到王羲之的影響。我們仔細看看例字,有些地方是非常相象的。如「威」字的戈法、「世」字的「」,「假」字「傳」字的運筆結體都驚人的相似。在臨碑時,互相參考肯定會有好處的。如圖6-75所示。1.點(1)方點。落筆橫截而下,側鋒寫出,末尾回鋒(見圖6-76「帝」字)。(2)圓點。入筆輕輕藏鋒,中鋒運筆,末尾收鋒。猶如橫畫縮短(見圖6-76「之」字)。(3)側點。側鋒下筆,筆跡寬而短,有收鋒動作(見圖6-76「奇」字)。(4)曾頭點。兩點皆橫截而下,逆鋒送出,呈三角形(見圖——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41:072004)提到:第227頁6-76「若」字)。(5)其腳點。略同曾頭點,左邊一點可見入筆痕迹(見圖6-77「其」字)。——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42:002004)提到:第228頁(6)散水(一)。尖鋒入筆,接著即收鋒,寫成兩個三角形,末一點橫截而下,逆鋒送出(見圖6-77「流」字)。散水(二)。先作一小點,不收鋒,再作一豎連挑(見圖6-77「沖」字)。(7)四聯點(一)。頓筆、收筆的動作連續,末一點向內送出(見圖6-77「無」字)。四聯點(二)。此四聯點的簡化變成三點,前兩點延長,末點仍短促送出(見圖6-77「然」字)。2.橫(1)長橫(一)。順入筆,順勢向右行,末尾先向上提然後重頓,再收鋒(見圖6-78「具」字)。長橫(二)。順入起筆,行筆略短,末尾頓筆後向左下送出(見圖6-78「所」字)。長橫(三)。橫截而下,轉鋒送出,末尾先提再頓,方勁有力——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42:502004)提到:第229頁見圖6-78「不」字)。(2)短橫(一)。方筆,亦順入,末尾收筆方硬簡潔,無重頓痕迹(見圖6-78「五」字)。短橫(二)。尖鋒入筆,中間略重,末尾較輕,自然回鋒(見圖6-78「光」字)。3.豎(1)勾頭豎。逆入向上,動作輕,折筆向下,中段較輕,末尾漸重,頓筆收鋒(見圖6-79「牧」字)。(2)垂露豎。尖入圓收,實際是個長點,真像一滴露水(見圖6-79「徒」字)。——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43:562004)提到:第230頁(3)懸針豎。引筆橫入,折筆向下漸行漸輕,末尾輕輕送出(見圖6-79「中」字)。4.撇(1)短撇。短撇二筆均用側鋒,方硬而不浮,若用中鋒是寫不出這樣形狀的(見圖6-80「化」字)。(2)長撇。起筆略同懸針豎,中鋒行筆,直至末尾送出(見——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44:562004)提到:第231頁圖6-80「太」字)。(3)豎撇。或收鋒作方筆,或中鋒送到,向右上挑出(見圖6-80「歲」、「成」字)。5.捺(1)縱捺(一)。起筆隱於其它筆畫內,可能是逆入,向右下漸行漸重,出鋒時稍向右上引(見圖6-81「木」字)。縱捺(二)。同縱捺(一),出筆時更方更硬(見圖6-81「含」字)。(2)平捺(一)。起筆時同橫畫,行筆較其它碑更平,弧度平緩,漸行漸重,末尾向右上送出(見圖6-81「遠」字)。平捺(二)。同平捺(一),出鋒時稍尖利(見圖6-81「速」字)。6.鉤(1)豎鉤(一)。中鋒行筆,寫鉤時且頓且轉,平穩送出(見圖6-82「乎」字)。豎鉤(二)。寫至豎畫末,重頓後向左挑出,要方硬(見圖——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45:382004)提到:第232頁6-82「時」字)。(2)橫折豎鉤。筆法略同上兩種。(見圖6-82「為」、「燭」字)7.折——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47:272004)提到:第233頁(1)平折。寫橫畫似要延長,收鋒回來,從橫畫內起筆寫豎,不見折筆痕迹(見圖6-83「尚」字)。(2)方折。似乎是斷筆再起,方硬剛健(見圖6-83「君」字)。(3)斷筆折。這是《張玄墓誌》中很有特色的一筆。橫畫突然中斷豎畫向外輕頓筆,作迎讓狀,然後引筆寫下,末尾收鋒。極巧妙(見圖6-83「朝」字)。8.戈法從右上入筆,第一段短而直,然後向外凸出,再微向內凹,末尾輕輕鉤出。這種戈,亦見於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是南北朝時流行的寫法,不知是否源於王右軍(見圖6-83「城」字)。(二)結構特色墓志銘文雖短,但頗有新奇的結構,擇要分析如下:頭重腳輕,狀如危岩。此志書法初看平正,其實平中有險。如「胄」字,頭部極大,而且上橫特長,壓住了左小豎更覺險峭,使——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48:402004)提到:第234頁人聯想到八大山人畫石,總有頭大根細給人以險的感覺。重心偏在一側。如「草」字、「葉」字,重心都在中豎上,而中豎偏右。「草」字又加重了左側筆畫,十分奇險。如圖6-84所示。行草筆勢。「真不通草,殊非翰扎」,「元常不草,使轉縱橫」。好的真書,應具有行草的筆勢,此志正是如此。見「何」、「河」、「無」等字(圖6-85)。誇張左右對比。有些字本來左小右大,此志寫得十分誇張。位置高下亦有意為奇險。如「唯」字,把「口」旁寫成「厶」放在「佳」字一撇的上面,足以驚人。疏能走馬,密不透風,「義」字、「堂」字筆畫密,處空間極小,而可伸展處盡量伸展,佔有很大地步。疏密對比鮮明,神采自然顯現。如圖6-86所示。開合。左右兩部分或上開下合、或下開上合,顧盼有情。若兩部分俱直立,情態就差多了。「猶」字「酋」旁明明倒向了「犭」,「犭」卻也傾倒過去,下邊距離大而上面緊密。「郎」字正相反,下——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49:332004)提到:第235頁邊緊而上面松,有如兩位舞蹈者,一舉手一投足都是美的,都有感情的聯繫。如圖6-87所示。通過對《張玄墓誌》的分析,可以看出北朝並不是一味雄強乃至霸悍,更不能說成是北朝碑工「鄙別之體」。同一時代的東西,南北是有聯繫的。用此志與《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真書部分進行了對比,可以改變對北碑的偏見。張玄墓誌淺釋君諱玄,字黑女,南陽白水人也。出自皇帝之苗裔(1)。昔在中葉:作牧(2)周殷。爰及漢魏司徒、司空(3)。不因舉燭,便自高明;無假舉水,故以清潔。遠祖和,吏部尚書,并州刺史,祖具,中堅將軍,新平太守。父,蕩寇將軍,蒲坂令。所謂華蓋相暉,榮——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55:082004)提到:第236頁光照世。君稟陰陽之純精,含五行之秀氣,雅性高奇,識量沖遠,解褐(4)中書侍郎。除南陽太守。嚴威既被,其猶草上加風。民之悅化,若魚之樂水。方欲羽翼天朝,抓(爪)牙帝室,何圖幽靈無簡,殲此名哲,春秋卅有二。太和十七年,於蒲坂城建中鄉孝義里。妻河北陳進壽女。壽為巨祿太守。便是寶相映,雙玉參差。俱以普泰元年。歲次辛亥十月丁酉朔一日丁酉,葬於蒲坂城東原之上。君臨終清悟,神誚端明,動言成軌,泯然去世。於時兆人同悲,遐方凄(長,衍文)泣,故刊石傳光,以作誦曰:郁矣蘭胄,茂乎芳干。葉映霄,根通海翰。休氣貫岳,榮光接漢,德與風翔,澤從雨散,運謝星馳,時流迅速。既桐枝,復摧良木。三河奄曜,巛(坤)(5)喪燭。痛感毛群,悲傷羽族。扃堂無曉,墳宇唯昏,咸松戶,共寢泉門。追風永邁,式銘幽傳。注釋:(1)皇帝之苗裔———張氏無為帝者,當是黃帝。(2)作牧———州長曰牧。後泛指地方官。(3)司徒、司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馬並稱三公。(4)解褐———解下短褐換上官服,言開始作官。(5)坤———(音oū),此處指墳墓。五、《鄭文公碑》《鄭文公碑》是北魏著名的碑刻之一,有上、下兩碑。下碑比上碑字跡較大,又稍明晰完好,筆勢鋒芒可尋,便於我們選學。其書運筆舒暢,字字安適。這種特點是由於它兼融了篆、隸、草的優點而形成。也就是說,它吸收了篆書的婉暢、隸書的寬博、草書的使轉等不同特點,而在北魏書法中別具一格。此碑並非全用圓筆,而是方筆居多,風骨凝練,多中鋒行筆,剛健中見遒勁。結體寬博莊重,氣勢磅礴。摩崖是在山崖石壁上鐫刻的文字。摩崖書法,多就山勢隨——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56:322004)提到:第237頁意書寫、鑿刻。筆畫長短,字形大小,行間字矩均布置自然。且摩崖多是大字,氣勢開張磅礴。摩崖刻石不像碑刻或墓誌那樣把石料加工平整再書丹鐫刻,而是在自然的山石表面上寫和刻,筆畫自然不能平直。所以,它的蒼莽之美往往是大自然賦予的。因為它不像碑刻那樣清晰具體,有模糊的一面,也給了臨摹者一部分想像的餘地,這就是眾多人喜愛摩崖的主要原因。將《鄭文公碑》筆法特點分析如下:1.方、圓《鄭文公碑》方筆很多,而感到筆畫的圓而且厚。這種圓與厚的感覺不因為幾處方勁的起筆、住筆而改變。古人云:「體方用圓」。此話對評價鄭碑是非常恰當的。圖6-88中「昭、博、學」從外形上看,「昭」字是方筆,其它兩字則較圓。其實「與」、「俗」字也是方筆,但不影響圓與厚的感覺。因此,臨此碑時,雖起筆方,行筆時一定要筆筆中鋒。若寫鐘鼎文、石鼓文一樣力求渾融厚重才好。2.口、正初看此碑時,感覺處處寬博平正。而實際上它結構多變,精彩紛呈。碑中「常」字很多,而且是個有中豎的字,很難寫出變化來。圖6-89中六個「常」字中,一、三、六中線明顯偏左。其它則或偏右或居中,可見書者善寓口於正。圖6-90中「闡」字,「監」字,字形極端正,一點也不偏頗。但再看「寮」字,下面的中心軸線與「宀」的點根本不在一條線上。——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56:532004)提到:第238頁兩個「冠」字,特別是第二個,側勢相當突出,十分可愛。「雅」字,「牙」字邊極力誇張向左下方的動勢,「佳」字旁寫得緊湊而偏上,似要離紙飛去。圖6-91中兩個「令」字,一個側重向左,一個伸展向右,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作者正相生的妙處了。「有」字的處理更妙。似乎是一個壞字丑字,而與其它端正字比較起來倒成瑤島——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57:252004)提到:第239頁散仙了。3.曲、直北碑多給人以剛健、勁直的印象。而《鄭文公碑》筆畫則是遒勁、蜿蜒。如圖6-92「昔」、「皇」、「華」字,橫都不平行。試想我們如果把它們都寫直了、平行了可就不好了。「再」字「所」字,不僅橫畫不直,連豎畫也不直了。再看「詩」字和「鄭」字,用筆剛健勁挺,與上面那些曲筆相映成趣。4.轉、折寫龍門造像或北魏其它碑刻墓誌時,用折筆的地方很多,而圓轉的地方是比較少的。但《鄭文公碑》是轉、折並用。而且它的轉筆是圓中有方,運行中有停頓,儀態萬端,美不勝收。折筆處又十分簡潔。圖6-93「鳳」字右上折橫畫似乎延長一些,然後再回鋒寫出豎畫,加大了肩的寬度,極精彩。「也」字折筆尖——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57:472004)提到:第240頁利,非常奇險。「常」、「痛」字都是轉折並用,有方有圓,自然生動。「百」字的折筆與一般魏碑相同,折筆處要停頓一下才好。轉筆必須提鋒暗轉。如圖6-94的「而」、「寬」字,有趣的是「寬」字所有的筆畫全用圓轉,簡直像在寫篆書。包世臣雲「此碑是篆勢」,大概就是指這些字多數地方是轉折並用。「司」、「草」、「向」字都是。在橫畫運筆到末尾時,先向下彎曲,再行一小段距離,開始折筆。這種轉、折並用正是《鄭文公碑》的特色。——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58:212004)提到:第241頁5.藏、露此碑以含蓄、樸厚著稱。人們往往會認為它處處藏鋒,筆筆收鋒,如寫篆籀。其實不然,它的妙處正在於「乍顯乍晦,若行若藏」。圖6-95「人」字的一撇,如錐畫沙,不見鋒棱,就連捺也未出鋒。「和」字「弗」字均是筆筆藏鋒,沉深厚重。但如果全這樣也就不精神了,缺少鮮明響亮的筆法。因此,圖6-96「之」、「子」字入筆處鋒芒畢現,神氣十足,既剛健又婀娜。橫畫不僅起筆露鋒,而且出筆處也有類似隸書「波磔」一樣的出鋒。如「注」字的第一橫、末尾出鋒,如寫隸書。這大概就是包世臣所謂的「分韻」、「草情」。6.巧、拙圖6-97「前」、「墳」字非常樸拙,但極自然。而「後」字極生動、靈巧。擺在一起相當有趣。圖6-98「疏」、「時」字稚拙凋疏,是否有美可尋,可體會一下傅山的話「寧拙毋巧」。——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59:032004)提到:第242頁7.動、靜《鄭文公碑》與《石門銘》相比,前者靜而後者動。康有為形容《石門銘》如「瑤島散仙,參鸞跨鶴」。相形之下,《鄭文公碑》要安靜、肅穆得多。但是,《鄭文公碑》也不是一味地靜,而是靜中有動。有些字的動態很突出,甚至真欲衝出紙面。圖6-99「時」、「桓」字,兩字橫平豎直,四平八穩,極安靜、莊重。而「何」、「如」二字,則動勢很強,筆畫的方向、長短、鋒芒無一不在加強字的動勢。而碑文中夾雜的這些字,靜中有動正是此碑藝術成就的重要方面。8.疏、密鄧石如教人寫字,首先強調的是疏密。他說:「疏處可以走——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SunJun2023:59:542004)提到:第243頁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此碑即非常善於處理疏密變化。圖6-100「戮」字左疏右密,戈字既小且密。「義」字左下近中宮處最密。「源」字疏處極疏,把最密處擠到了右側,因而使得字形非常生動。這也可以理解為「擒、縱」。「戮」字的左撇,「義」字的戈鉤,「源」字的左撇,都可以說是縱,特別是「源」字的左撇加上散水的左下點,更加強了縱的效果。鄭文公碑文淺釋魏故中書令,秘書監,使持節督兗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兗州刺史,南陽文公鄭君之碑草。公諱羲,字幼麟,司州熒陽開封人也。肇洪源於有周,胙母弟以命氏(1)。桓以親賢司徒;武以善職並歌。緇衣(2)之作,誦乎奕世,降逮於漢,鄭君當時(3),播節讓以振高風。大夫司農(4),創解詁以開經義,跡刊圖史、美灼二書。德音雲翻,碩響長列。揚州(5)以十策匡時,司空豫州(6)以勛德著稱。高祖略,恢亮儒素,味道居真,州府招辟莫之能致。值有晉弗竟,君道陵夷,聰曜虔劉(7),避地冀方。隱括求全,靜居自逸。屬石氏勃興,撥亂起正。徽給事,黃門侍郎,遷侍中尚書,贈揚州刺史。曾祖豁,以明哲佐世。後燕中山尹,太常卿,濟南貞公。祖溫,道協儲端,燕太子瞻事。父曄(按魏書本傳當為煜),仁結義徒,績著寧邊,拜建威將軍,汝陰太守。綿榮千載,聯光百世。自非積德——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MonJun2100:00:142004)提到:第244頁累仁,慶屆無窮,其熟能傳輝踵美,致如此之遠哉?可謂身沒而名不朽者也。公稟三靈(8)之淑氣,應五百之恆期(9),乘和載誕,文明冠世。篤信樂道,據德依仁。孝弟端雅,慎言愍行。六籍孔精(10),百氏備究。八素(索)九丘(11),靡不昭達。至乎人倫禮式,陰陽律歷,尤所留心。然高直沉默,恥為傾側之行;不與俗和,絕於趣向之情。常慕晏平仲、東里子產(12)之為人,自以為博物不如也。蘊斯文於衡泌,延德聲乎州閭。和平中,舉秀才,答策高弟,擢補中書博士,彌以方正自居,雖才望稱官,而乃歷載不遷,任清務簡,遂乘閑述作,注諸經論。撰《話林》數卷(碑文作古寫),莫不玄契聖理,超異恆懦。又作《孔顏誄》、《靈岩頌》及諸賦泳詔策,辭清雅博,皆行於世也。以才望見陟,遷中書侍郎,又假員外散騎常侍。陽武子南使宋國,宋主客郎孔道均就邸設會,酒行樂作,均謂公曰:「樂其何如?」公曰:「哀楚有餘,而雅正不足,其細已甚矣,而能久於!」均嘿然而罷。移年而蕭氏滅宋。雖延陵之觀昔詩,鄭公之聽宋樂,其若神明矣。朝廷以公使協皇華,原斯光,遷給事中,中書令,總司文史,敷奏惟允,國之律令,是所議定。公長子懿、邕(雍)容和令,器望兼資。早綜銓衡,能聲徽著。敦詩悅禮,尤精易理。季子道昭,博學明,才冠秘穎。研圖注篆,超侍紫幄。公行於前,吏部秘書隨其後,凡厥庶寮,莫不欽其人也。於時有識比之三陳(13)。後年不盈記,懿給事黃門侍郎,太常卿,使持節督光州諸軍事,平東將軍,齊州刺史。道昭,秘書丞,中書侍郎,司徒咨議通直散騎常侍國子祭酒,秘書監,司州大中正,使持節督光州諸軍事平東將軍,光州刺史。父官子寵,才德相承,海內敬其榮也。先時假公太常卿,熒陽侯,詣長安拜燕宣王廟。還,解太常,其給事中,中書令,侯如故。縱容鳳闈,動斯可則。冠婚喪祭之禮,書疏報問之——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MonJun2100:01:302004)提到:第245頁即道之美,不專於魯矣。太和中,徵秘書監。春秋六十有七,寢疾於位。凡百君子,莫不悲國秀之永沉,哀道宗之長沒。皇上振悼,痛百常往,遣使(15),策贈有加,謚曰文,祭以太牢(16),以太和十七年四月廿四日,歸葬乎熒陽石門東南十三里,三皇山之陽。於是故吏主薄東郡程天賜等六十人,仰道墳之緬,悲鴻休之未刊,乃相與欽述景行,銘之玄石,以揚非世之美。而作頌曰:爰鑒往紀,稽覽前徽,有賢有聖,靡弗應時。繇實契姒,旦亦協姬,於穆鄭公,誕應期。伊昔桓武,並美司徒;恭維我君,世監秘書。三墳闡,五典允敷(17),文為辭首,學實宗儒。德秀時哲,望高世族。灼灼獨明,亭亭孤。式胄三雍(18),鄒風(19)再燭。作岳河兗,澤移草木。慶靈長發,繼葉傳光。君既挺發,胤亦含章。文義襲軌,朱紱相望。刊石銘德,與日永揚。永平四年,歲在辛卯,刊上碑在直南里。天柱山之陽,此下碑也。以石好故於此刊之。注釋:(1)胙母弟以命氏———胙,賜。《左傳魯隱公八年》:「胙之土而命之氏」。周宣王封弟姬友於鄭,及韓滅鄭,子孫以國為氏。(2)緇衣———《詩·鄭風》篇名,《詩序》謂此詩讚美鄭桓公,武公父子並為周司徒善於其職。一說是讚美武公好賢之詩。(3)鄭君當時———鄭當時為幽公八世孫,是熒陽鄭氏的實際祖先。(4)大夫司農———鄭當時後八傳至東漢。大夫鄭興,興生子鄭眾,眾建初中為大司農。傳其父《左傳》之學,並通《易》、《詩》,世稱「先鄭」,而稱鄭玄為「後鄭」。(5)揚州———此處指鄭太(通作泰)字公業,眾曾孫,少有才略,廣交豪傑,與何、荀攸共謀殺董卓,事泄,脫身東歸,術以為揚州刺史。(6)司空豫州———指鄭袤,鄭太之子,字林叔。晉武帝時晉爵密陵侯,拜司空,固辭,以侯就第卒,謚元。(7)陵夷、虔劉———陵夷,哀微意。虔劉,殘殺意。這兩句的意思是帝王之道日益衰微,聰慧之士多被殘殺。——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MonJun2100:02:502004)提到:第246頁(8)三靈———此處指日、月、星。(9)五百之恆期———《孟子·公孫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又《盡心下》曰:「由堯至於湯,五百年有餘歲;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10)六籍孔精———六籍同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孔,甚也。(11)八索九丘———相傳為古代書名。《左傳》昭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疏引孔安國《尚書序》:「八索乃八卦之說,九丘為九州之志。」後代學者有許多不同說法,但都無實據。(12)晏平仲、東里子產———晏平仲,名嬰,春秋時齊國人。繼其父桓子為齊卿,後相景公,以節簡力行,名顯諸侯。東里,地名。在河南新鄭縣故城內,春秋鄭國大夫子產居此。《論語·憲向》:「東里,子產潤色之。」(13)三陳———當指東漢,陳及子紀、諶,桓帝時為太丘長,以平正名聞鄉里,里人有雲:「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子紀、元方、諶、季方並有高名。(14)槐鼎———周時朝廷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面三槐為三公之位;鼎有三足,故槐鼎具以比喻三公之位。(15)———(音fenɡ,音suì)向死者贈衣被。(16)太牢———祭祀時並用牛、羊、豕三牲叫太牢。(17)三墳、五典———傳說為古書名,三墳為伏羲、神農、黃帝之書。五典為少吳、顓瑣、高卒、堯、舜之書。皆無實據。(18)三雍———辟雍、明堂、靈台合稱三雍。為天子舉行典禮祭祀的場所。(19)鄒風———《列子·湯問》:「微矣子之彈也,雖師曠之清角,鄒衍之吹律無以加之。」注:「此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唐羅隱詩云:「鄒律有風吹不變,郄技無分住應難。」第六節 入帖與出帖當臨摹了一段時間碑帖之後,有些人就會有這樣的感覺:照——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MonJun2100:03:492004)提到:第247頁帖臨摹還行,離開帖就寫不成字了。這還是入帖的功夫不夠,沒有把握住字帖中運筆和結構的規律。一方面要多寫,反覆地通臨碑帖,在臨帖過程中體會;另一方面要動腦筋,總結規律性的東西,不能每天只是機械性地、簡單地重複。要記住點畫生動的形態是很不容易的。這需要經過多少次的對臨和背臨才能記住。舉例來說,你有一個很熟悉的朋友,十幾年天天見,讓你背著畫下他,那是很難的事情,如果再讓你準確地畫下他的鼻子或耳朵,那就難上加難了,如果要求你畫出他在喜、怒、哀、樂不同表情下的五官,那就非有專業畫家的水平不可了。書法藝術要用形象思維,要有把握和記憶形象的能力。要求學習者能記取前人碑帖中豐富生動的點畫形象和結構特徵,熟而又熟,把它變成自己筆下的東西。如果像背公式一樣,記下幾個概念化的筆畫用它來搭字,那就錯了。這樣看來,入帖是不容易的。更不要過早地求出帖,求脫太早,帶來的問題將來是不好彌補的。米芾是個書法天才,他中年以後還說自己是「集古字」。他對古人的法帖下過大功夫,而且確實記得又多又準確。人們總是要用自己的聲音講話的。講的內容、節奏、音調、語氣代表著一個人的氣質和個性,所謂「言為心聲」。一個人的筆跡和語言一樣,能反映出人的心靈,所謂「書為心畫」。因此,不會有一個人的筆跡與另一個人完全相同。這種不同是自然的,不是設計出來的。現在有些人把字寫得很醜怪,故意歪斜變形,認為這樣才能擺脫束縛,才有自己的風格。這種「創新」我們是不同意的。臨的帖越多,越精深,就越能準確有效地駕御筆毫。心不厭精,手不忘熟,達到心手無間的程度。這樣,筆跡自然可以代表自己,自然也就是出帖了。我們說「水到渠成」,如果源頭沒有多少水,當然流不遠。所以,出帖取決於取法的廣度和深度。寫作品,自然應該有自己的風格,「風格即人」。一個浮躁的——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MonJun2100:05:012004)提到:第248頁人絕不能寫一筆渾厚凝重的字;一個麻木呆板的人也不會有活潑靈動的筆跡。因此,學習書法要注意各方面的藝術修養。古人曾說:「學書有兩要:一要品高,一要學富。」這就告訴我們,學習書法還要注意字外功。要創作出真、善、美的作品,首先要有真、善、美的心靈。說到創作,也還要有一些方法的。首先是章法問題。我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是臨帖時就注意,不僅筆法、結構像,就連字與字的距離,行與行的距離,字之間的映帶、正、大小一概臨像。這樣,章法自然就能學到了。再有,除碑帖外還要搜集古人各種品式作品的資料。《書法叢刊》、《中國書法》上都常常刊登古人的整幅作品,我們要留心冊頁、立軸、中堂、對聯、橫披、扇面等各種品式的章法,款怎樣落,印怎樣鈐都要記住。自己也嘗試著寫各種形式的作品,而且力求完整。創作的初級階段「集字」不失是個好的辦法。前人曾把一些名碑、名帖中的字集成了許多對聯,《多寶塔》、《玄秘塔》、《張猛龍碑》、《張玄墓誌》都有上百幅集聯可供選擇。當然,讀者自己也可以動手集字、成語、格言、詩文都可以,碑帖中沒有的字可以試著用偏旁組合。在寫作品時,曾經臨摹過的、背得下來的字當然可以用上。有些字,字帖中沒有的,自己寫不好的可以查工具書,《書法字海》(新時代出版社)、《中國書法大字典》(光華出版社)都是很好的工具書。注意要找風格相近的書家的字。利用工具書但不能完全依賴工具書,即使一幅作品中查到了合適的字也應反覆寫幾遍,記下來,直到能熟練自如地運用,作品才不至於夾生。學習書法,最不可急於求成。有些人只找些現代人的字臨摹幾天,就忙著參展、上辭書、出作品集,這很不好。我們說近人的字不要學(啟功先生對近人的解釋是「一切生存人耳」),這不是厚古薄今,「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於今天的書法家。因為離我們太近,是很難評價的。魏、晉200年間只有——摘自《楷書津梁》☆─────────────────────────────────────☆yaclear(清一)於(MonJun2100:06:282004)提到:第249頁鍾、王幾家,北宋160多年,也只有蘇、黃、米、蔡幾家。這是經過歷史的篩選,得到公認的。而現代的「著名書法家」、「書法大師」,十幾年間竟多得難以列舉。我想還是學古人的好。比如語文課文,一定要選文學史上的經典,從詩經、楚辭到茅盾、老舍。如果只把近年暢銷的「侃」出來的大作選入課本,讓學子們來讀,我想大家都不會同意的。古代書法家的作品多是書信或文稿,無意於參展或出版。王羲之的《十七帖》都是寫給好友或親戚的信,談隱居、談風景、談氣候、談古迹、談人物、談服食、談兒女,情皆至深至切,這樣的字當然是「心跡」了,不用絲毫造作,他的書法藝術上的功夫與天才都自然地流露於紙上了。顏真卿的《祭侄稿》是在堂兄和侄兒壯烈犧牲在安祿山的屠刀下,他見到侄兒的首(盛著頭顱的木盒),懷著悲憤的心情寫下的文稿,大氣磅礴,震古鑠今。而今天的有些作品,作者不懂文也不懂詩,抄都抄錯了,有如蹩腳的演員粉墨登場,台詞都沒弄懂還要端著架子,怪模怪樣地作,怪聲怪氣地唱,說這是藝術創作,這實在是很滑稽的。人寫任何一幅字,哪怕是一個便條,也是他整個書法水平的反映。「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這12個字不過是王羲之送橘子隨手寫的便條,可以流傳千古。功力與修養不到,就是用徑丈的大字抄一部聯合國憲章,怕也是沒用的。現在有些年青人寫字,故作生澀衰朽,以為是「逸品」,這是不太好的。很像「乞丐服」,偶然有一位穿上,自然可以說是「逸品」,但一個展覽廳里,幾十位都穿上了,那是令人生厭的。楷書要出帖,要寫出自己的風格是相當難的事情,先學宗一家,掌握好一體也是好的。如譚延寫顏體,張裕釗寫魏碑,「似」當中總有「不似」,「無我」之中總會「有我」,個人的風格就蘊含在裡邊了。希望讀者勤奮努力,去揭示書法藝術的真諦,在書法藝術上取得成功。——摘自《楷書津梁》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秘笈|《何紹基的書法特點》節選一
※古詩詞曲(書法作品參考用)
※苗超群書法作品欣賞
※正本溯源——《書法導報》經典精臨作品選(篆書篇)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