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戰後東吳外交策略分析

赤壁戰後東吳外交策略分析

赤壁戰後,魏、蜀、吳三方繼續進行著政治、軍事、外交鬥爭,曹魏雖然遭遇重大失敗,但並未放棄統一全國的既定戰略,時時在尋找機會,在西北,平定馬超、韓遂叛亂,並一度佔據漢中。在南面,與關羽等蜀漢大將的爭奪,也從未停息,甚至一度達到白熱化。在東南,曹魏數次出兵,試圖壓制孫權,但收效甚微。蜀漢政權在戰後雖然分得一杯羹,但劉備並不滿足,劉備面對的除了主要對手曹操外,還有入川的困難及入川後圍繞荊州問題與東吳的較量。 相對來說,東吳政權面對的形勢要更好,赤壁大戰佔據主動,贏得了政治上的優勢,所以戰後在和蜀漢政權的抗衡中佔了上風,甚至在和曹魏的鬥爭中,也增加了不少有利砝碼,因此,東吳政權在赤壁戰後的主要外交政策是靈活對待曹魏、強力抑制蜀漢。根據不同階段、不同環境的政治、軍事形勢發展需要,適時制定靈活機動的外交策略。蜀漢外交政策成為該時期東吳外交政策的核心。這種政策導致曹魏不敢冒然來犯,蜀漢敬畏有加,給東吳自身帶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最終三方相互掣肘、相互利用,三國鼎立漸趨形成並維持了長達七十餘年(按:從赤壁之戰到晉滅吳)。在這種互為犄角之勢中,東吳外交政策的主動性明顯增強,給自己開拓出來了更為廣闊的外交空間,在三國鼎立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靈活機動的對曹政策。 無疑,隨著赤壁之戰的失敗,曹操已經失去了前期凌厲的攻勢,對於東吳來說,魏、吳之間的矛盾暫時較為緩和,從赤壁之戰結束到曹操去世(建安十三年——建安二十五年),雙方在長達十三年的對抗中,大戰很少。在這期間,雙方之間有戰有和,主要的事件有: 1、夷陵之戰。這是曹操赤壁失敗後與東吳進行的首次正面交鋒,曹操敗退後,留下曹仁、徐晃駐守江陵,樂進駐守襄陽。而東吳大將甘寧駐守在夷陵,並被曹仁部隊包圍。吳軍用呂蒙計策,將部隊一分為二,一部分抵擋曹仁,防止曹仁增援,另一部分救援甘寧,結果,大獲全勝,曹軍再一次遭遇失敗。 2、合肥之圍。按,孫權進攻合肥,《三國志》《武帝紀》和《吳主傳》所載不同,前者載於赤壁之戰之前,後者則載於赤壁之戰之後,《資治通鑒》亦同。盧弼認為:「當日大敵在前,順流而下,非降則戰,決無不迎敵而攻合肥之理。合肥之役當在赤壁戰勝之後,無可疑也。」(盧弼《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1982.12.第37頁)孫權率十萬部隊圍攻合肥百餘日,但未能克捷,只好撤軍。之後,魏吳雙方圍繞合肥的爭奪也時而發生。可以說,這是曹操除了西部漢中一線戰場、中部襄陽戰場之外的另一重要防線。對剛剛遭遇赤壁失利的曹魏來說,要解除來自於各方戰場的威脅並不輕鬆。曹魏這種「四面楚歌」的困境,為東吳的外交政策打開了巨大的空間。 3、江陵相持。建安十四年,東吳大將周瑜和曹魏大將曹仁相持長達一年之久,雙方互有傷亡,最後,曹仁棄城而去,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劉備上表奏請任命孫權為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劉備領荊州牧,駐守公安。雙方進一步鞏固了赤壁之戰成果。 4、濡須對峙。建安十七年,孫權採納張紘和劉備建議,移治秣陵,建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擔心曹操來犯,建造濡須塢。十月,曹操東征孫權。此役,曹操的重要謀士荀彧因反對曹操進爵魏公,在途中去世。荀彧之死原因各有異說,此不贅述,但從荀彧獻計於曹操的作用來看,荀彧的死顯然對曹操出兵東吳有著不利的影響。 十二月,孫權為應對曹操進攻,希望劉備能夠增兵荊州,支援關羽,以牽扯曹操。此時劉備已進入益州,當劉備以此告訴劉璋時,希望劉璋派兵時,遭到劉璋拒絕,雙方矛盾激化。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率領四十萬大軍進攻濡須,並迅速攻破孫權江西營,俘虜都督公孫陽。孫權率領七萬人抵抗,雙方相持一月有餘。之後,曹操看到孫權部隊軍伍整肅,料難速勝,慨嘆「生子當如孫仲謀」,撤軍而回。 是年,曹操欲借淮南百姓阻擋孫權,蔣濟諫之,曹操不聽。結果,江淮間十餘萬人驚慌逃往江東,導致江西民眾空虛。 5、皖城之戰。皖城由廬江太守朱光駐守,建安十九年五月,呂蒙看到江西空虛,又見朱光大開稻田,告訴孫權趁稻穀未熟,向皖城發動進攻,並推薦甘寧率軍攻城,呂蒙則作為後繼力量增援。結果,由孫權親自挂帥的吳軍俘虜了朱光及男女百姓十餘萬口,取得勝利。 建安二十年八月,孫權率十萬大軍再次進攻合肥,遠在西南征討張魯的曹操,給張遼等人施以密計,張遼、李典、樂進率七千人頑強抵抗,孫權包圍合肥十餘日未能取勝,便撤軍返回。而張遼卻趁孫權撤軍之機,迅速包圍孫權,孫權周圍只有三百名親兵,差點被活捉,賴凌統、甘寧誓死護衛,才得以逃脫。 6、再攻濡須。建安二十一年冬,曹操再次征討孫權,大軍到達合肥,曹操來到去年張遼痛擊孫權處,嘆息良久。之後增加了張遼的兵力,將部隊駐紮在居巢,準備進攻濡須。次年二月,曹軍進攻江西郝溪,孫權任呂蒙為都督,呂蒙置強弩萬張堅守濡須口,曹軍無奈,只好退軍。 7、孫權請降。建安二十二年春,孫權令都尉徐詳請降於曹操,曹操答應,雙方締結友好關係。此時,魏、吳內部都發生了重要事件。正月,曹操使丞相長史王必都督許昌軍事,京兆金禕認為漢祚將移,關羽強盛,便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太醫令吉本父子等,謀殺王必,並挾迫天子以進攻曹魏。王必與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平定叛亂。東吳重臣魯肅病卒,東吳舉國哀悼,諸葛亮亦為發哀。 從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魏、吳兩國度過了相對友好的三年,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對蜀漢政權採取了積極進攻的政策。建安二十三年,曹洪、曹休在下辯擊潰蜀將吳蘭;七月,曹操親征劉備,夏侯淵在定軍山遭遇大敗,曹操於次年三月兵出斜谷,至陽平關,劉備因險相拒,五月,劉備取漢中,曹操撤軍。七月,劉備為漢中王。 8、魏吳聯合。在魏、吳和平相處的這幾年中,也有衝突,孫權在建安二十四年曾再次進攻合肥,但很明顯,關羽在荊州的威脅不得不讓東吳擔心,揚州刺史溫恢曾對兗州刺史裴潛說:「此間雖有賊,然不足憂。今水潦方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猾,正恐征南有變耳。」果然,秋天,漢水暴溢,關羽水淹于禁七軍,大獲全勝,甚至曹操也為之驚恐。此時,軍司馬司馬懿、西曹屬蔣濟等人對曹操說:「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原也。可遣人勸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魏書14》)曹操聽從了二人的建議。適逢孫權也看出了關羽的強勢,擔心殃及東吳,便寫信給曹操: 孫權為箋與魏王操,請以討羽自效,及乞不漏,令羽有備。操問群臣,群臣咸言宜密之。董昭曰:「軍事尚權,期於合宜。宜應權以密,而內露之。羽聞權上,若還自護,圍則速解,便獲其利。可使兩賊相對銜持,坐待其敝。秘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又,圍中將吏不知有救,計糧怖懼。儻有他意,為難不小。露之為便。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操曰:「善!」即敕徐晃以權書射著圍里及羽屯中,圍里聞之,志氣百倍;羽果猶豫不能去。(資治通鑒) 為了不讓關羽有所防備,孫權請求曹操不要瀉露消息。曹操群臣深以為然,但是,董昭卻別有見識,建議將消息泄露給關羽及被圍魏軍,結果,關羽在是否進攻上猶豫不決。最終,東吳襲擊關羽後方,關羽只好撤軍。 這次吳、魏聯合,直接導致了關羽大敗,從獲得利益的程度看,孫權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不僅擊敗了關羽,除去了多年的心腹之患,而且還得到了荊州諸郡,可以說這是東吳外交政策的重大勝利。 9、奉貢於漢。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吳將潘璋司馬馬忠在章鄉俘獲關羽及其子關平、都督趙累等,佔領荊州。曹操上表奏請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為了表達吳、魏之好,孫權派遣校尉梁寓奉貢於漢,並把朱光等人送回。二十五年春正月,孫權斬殺關羽,並將其首級傳送至洛陽。雙方關係再上層樓。 從上述事件可以看到,前六次為發生在雙方之間的戰役,第一次夷陵之戰、第二次合肥之圍是赤壁戰後雙方的「余戰」,第四次濡須對峙、第六次再攻濡須為曹操主動進攻,合肥之戰與皖城之戰為孫權主動進攻。可見,曹操面對赤壁大敗,心有不甘。而對於孫權來說,明知自己是曹操的主攻對象,所以也就早作準備,如建安十六年看到曹操要發動進攻,孫權作濡須塢,但直到建安十八年曹操才發動第一次進攻,二十一年又發動第二次進攻。這兩次進攻,曹操都沒有取勝,反而是孫權的進攻取得了勝利。這說明,面對曹操的攻勢,孫權已經有了切實可行的防範措施,並收到了預期成效。相對的,曹操則似乎只是虛張聲勢,已經缺少了攻必克、戰必取的必勝信念。這種戰略上「吳強魏弱」的格局,為孫權在聯合曹魏的外交思想打下了有利的基礎。 最後三次事件,是孫權主動向曹操示好,曹操順水推舟,孫權最終達到了目的,取得了重大勝利。可以說,如果沒有雙方前幾次的交鋒,孫權未必敢向曹操提出這種聯合對付關羽的建議,曹操也未必能夠答應孫權。 二、強力抑制的對劉外交。 和對曹魏靈活機動的外交政策完全不同,東吳在對蜀漢的外交方略上,以強力抑製為主,這主要是考慮到西部邊境問題。實際上,赤壁之戰前東吳對蜀漢的外交政策已經有了強勢凌侵的態勢,《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和《資治通鑒》都記在了類似的事件: 江表傳曰:備從魯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諸葛亮詣吳未還,備聞曹公軍下,恐懼,日遣邏吏於水次候望權軍。吏望見瑜船,馳往白備,備曰:「何以知(之)非青徐軍邪?」吏對曰:「以船知之。」備遣人慰勞之。瑜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儻能屈威,誠副其所望。」備謂關羽、張飛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結托於東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單舸往見瑜,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別過之。又孔明已俱來,不過三兩日到也。」備雖深愧異瑜,而心未許之能必破北軍也,故差池在後,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蜀書·先主傳》) 劉備在樊口,日遣邏吏於水次候望權軍。吏望見瑜船,馳往白備,備遣人尉勞之。瑜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儻能屈威,誠副其所望。」備乃乘單舸往見瑜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別過之。」備深愧喜。(《資治通鑒·建安十三年》) 從這段記載可見,劉備在東吳大將周瑜面前是這樣誠惶誠恐,根本沒有與其平起平坐的資本,這是劉備及其政治、軍事集團戰前地位的反映。 赤壁之戰之後,雙方雖然也在利益相同的情況下,有較好的合作,但因為荊州之爭和雙方極不對等的政治、軍事關係,終歸是同床異夢,東吳對蜀漢是惡多好少。現將雙方赤壁之戰到曹操去世這段時間的主要事件羅列於次。 1、締結婚姻。建安十四年,劉琦病死,劉備為荊州牧,孫權為表達雙方友好關係,將妹妹嫁給劉備,開始了雙方的蜜月之旅。 2、借荊州。但是,實際上,這種婚姻關係一開始就與政治捆綁在了一起,所以,在婚姻掩蓋下,雙方的矛盾並未緩和: 劉表故吏士多歸劉備,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乃自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瑜上疏於權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呂范亦勸留之。權以曹操在北,方當廣攬英雄,不從。備還公安,久乃聞之,嘆曰:「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時孔明諫孤莫行,其意亦慮此也。孤方危急,不得不往,此誠險塗,殆不免周瑜之手!」(資治通鑒) 周瑜是強硬派,不但主張不借荊州給劉備,還建議孫權扣下劉備,將劉、關、張三人分置異地,然後親率大軍將其消滅。但是,東吳內部意見不一,魯肅是主和派,力勸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以共抗曹操。孫權最終採納了魯肅的建議,把荊州借給了劉備。這一決定導致了魏、蜀、吳三方政治格局的巨大變化。荊州的富庶與繁華,是各方一致看好的。本來,劉備惶惶終日,並無立足之地,佔有荊州更是當年諸葛亮出山之前就給劉備制定的重要策略。曹操在劉表時代也一直把荊州當做重要的戰略目標,所以當曹操聽說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之後,「方作書,落筆與地」(《吳書9》),可見荊州戰略位置對曹魏的重要意義。 劉備佔有荊州,就意味著有了第一塊根基,之後,劉備把目標瞄準了益州,並一步步採取措施予以實施,終於漸漸具備了與魏、吳相抗衡的實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借荊州是東吳外交政策的戰略性失誤,以後雙方的主要矛盾也隨之轉向荊州核心,給自己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3、計取西蜀。主戰派周瑜建議孫權佔領西蜀,並北連馬超,圖謀曹魏。孫權卻與劉備商量此事,劉備頓感不妙,便巧與孫權周旋說:「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原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吳書9》)很明顯,孫權的計策遭到了劉備的堅決抵制,在劉備看來,蜀地即將成為自己囊中之物,不能讓孫權插手,但又不敢公然違背孫權,所以,便孫權採納了荊州主簿殷觀的建議:「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蜀書》2) 看到劉備執意拒絕,孫權即刻派遣孫瑜強行西進,但遭到劉備的阻擋: (備)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並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蜀書2》 後來,劉備西攻劉璋,孫權終於看出了劉備的真實目的,十分氣憤說:「猾虜,乃敢挾詐如此!」至此,雙方矛盾激化,孫權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不久,周瑜病死,臨死前還不忘未酬之志,給孫權寫信說:「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方今曹操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周瑜還建議魯肅接替自己的位置,但魯肅的對外政策是以聯合為主,與周瑜大不相同,所以,劉備在荊州的地位越來越牢固,直到十年以後。 4、迎妹回吳。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遙聞曹操將派遣鍾繇等向漢中討張魯,內懷恐懼。別駕從事張松勸其迎劉備入川,儘管遭到了主簿黃權「一國不容二主」及從事王累自倒懸於州門的極力勸諫,劉璋卻一無所納,派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劉備。為了讓劉備能夠順利入川,劉璋前後花費以巨億計。不僅如此,法正還對劉備陳說益州可取之策。《吳書》曰: 備前見張松,後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因問蜀中闊狹,兵器府庫人馬眾寡,及諸要害道里遠近,松等具言之,又畫地圖山川處所,由是盡知益州虛實也。(《蜀書2》) 實際上,張松最早是面見曹操的,但曹操看到張松為人短小,頗為不屑,張松十分生氣,回去之後就對劉備大家讚揚。曹操失去了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需要一提的是,在魏、蜀、吳三方關係發展變化的微妙時刻,曹操的以貌取人,導致了劉備迅速入川,並逐漸建立了足以與魏、吳相抗衡的穩固的政權。可以說,是曹操的失誤給了劉備以絕佳的機會,至此,三國鼎立的格局已經基本註定。 當劉備率數萬人入川的時候,孫權派遣舟船迎妹回吳,而夫人慾將劉禪一併帶回,遭到張飛、趙雲攔截。 5、荊州之爭。建安二十年,孫權以劉備已得益州,向劉備索還荊州。但劉備此時羽翼已豐,再加上關羽鎮守荊州,對孫權已經無所畏懼,雙方便開始了圍繞荊州的正面交鋒。劉備說:「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孫權十分生氣,雲:「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虛辭引歲也。」遂置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但關羽卻盡皆驅逐。孫權大怒,派遣呂蒙襲奪三郡。劉備也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孫權進住陸口,為諸軍節度;使魯肅將萬人屯曾陽以拒關羽;飛書召呂蒙,讓他放棄零陵急還助肅。呂蒙得書連夜召見諸將授以方略,最終成功佔領三郡,與孫皎、潘璋和魯肅共同進軍,在益陽和關羽相拒。 6、怒斥關羽。雙方對峙期間,魯肅邀請關羽見面,雙方各駐兵馬百步之外,只有二人單刀俱會。魯肅斥責關羽不還三郡: 羽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戮力破敵,豈得徒勞,無一塊土,而足下來欲收地邪!」肅曰:「不然。始與豫州覲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墮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羽無以答。 雙方正在劍拔弩張之時,劉備聽說了曹操將攻漢中的消息,於是擔心益州有失,遣使與孫權和解。雙方將荊州一分為二,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劉備,矛盾暫時化解。 7、物歸原主。建安二十二年,年僅四十六歲的魯肅死去,繼任者為呂蒙,和當年周瑜一樣,呂蒙也是一位主戰派,一改魯肅的安撫政策,主張以武力收復荊州。 及呂蒙代肅屯陸口,以為羽素驍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密言於權曰:「今令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曰:「今欲先取徐州,然後取羽,何如?」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易為守也。」權善之。 得到了孫權的同意,呂蒙便精心策劃襲擊關羽之計策。 首先,蒙蔽關羽。呂蒙表面上與關羽「倍修恩厚,與羽結好」(《吳書9》),實則暗尋良方。 其次,製造假象,當關羽進攻樊城的時候,呂蒙上疏孫權說:「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 蒙至都,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也。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權乃召遜,拜偏將軍、右部督,以代蒙。 第三,利用關羽弱點。陸遜來到陸口,給關羽寫信一封,對關羽大加讚頌,稱其功美,自己則十分謙遜,表達了希望關羽多加關照的心情。關羽十分高興,對陸遜的謙虛深感滿意,自然也就放鬆了警惕,將兵力逐漸調往樊城。 第四,果斷出擊。陸遜見計謀已成,迅速報告孫權,孫權下令襲擊關羽。呂蒙率軍晝夜兼程,傅士仁、糜芳投降,呂蒙佔領公安、南郡,並優撫關羽將士家屬,深得人心。孫權又派遣朱然、潘璋截斷關羽退路,終於,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潘璋司馬馬忠、都督趙累等俘獲關羽父子,荊州再次回歸東吳。 從東吳對蜀漢的外交策略看,主要是以抑製為主,必要時的聯合,也是為這種強力政策服務。雙方更多的是軍事、政治上的實力較量,最終,以東吳的取勝而結束。 作為實力並不算是最強的東吳政權,在魏、蜀、吳三方錯綜複雜的政治環境中,能夠採取適合自身需要、靈活機動的外交政策,既抗衡了曹魏的侵吞,又抑制了蜀漢的蠶食,使魏、蜀、吳三方相互牽制,力量達到相對的平衡,給自己創造了相對良好的發展空間,東吳的這種外交政策在三國鼎立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馬寶記 許昌學院魏晉文化研究所所長 教授

推薦閱讀:

健身抗「秋膘」策略最重要
人際關係策略大全(二)
量化策略系列教程:17RSI策略
策略失效沒關係,你還可以養成微習慣
如何在兩天內弄清楚一個行業?和資深人士聊時不會有障礙

TAG:策略 | 外交 | 赤壁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