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內基莫斯科中心:俄羅斯人對法國人不是同情而是"恨鐵不成鋼"

2015年11月17日 08:37來源:鳳凰國際智庫

0人參與0評論

原標題:恐懼與決心:13日恐怖襲擊如何改變了法國?

文章來源:卡內基莫斯科中心

作者:塔季揚娜·斯坦諾娃婭,政治學家,政治研究中心分析部主任

方瓊翻譯,王野審校

"巴黎流血星期五"是伊斯蘭國戰略上的失敗一次失敗的恐怖襲擊。隨之而來的,該事件之後將會是建立反恐怖主義聯盟力量的集結,加強調節調整對敘利亞局勢政治意願的增長以及對伊斯蘭國軍事打擊力度的增強。,

這次恐怖襲擊震驚了法國和整個文明世界。11月14日晚,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並限制入境(說關閉邊境是不正確的,因為進出法國還是允許的)。奧朗德發表講話時,情緒激動,看得出他處境艱難,就連在襲擊之前認為奧朗德是法國歷史上最軟弱無能的總統的法國民眾也認為他的講話不是官場話,而是表達出了對國家、對人民以及對遇難者和受害者家庭的擔憂。

我們習慣性認為恐怖活動是一次性的,比如空襲,襲擊地鐵,綁架人質或者是自殺性襲擊等,且由於實施恐怖行動需要長時間的準備,所以對於特工們來說,想搞清楚誰要發動襲擊,通過什麼形式以及何時發動襲擊並不是什麼難事。

但這次的情況卻大相徑庭。當然,他們的目的是明確的,就是使那些生活在反對伊斯蘭國的國家的人民感到害怕,迅速提高敘利亞政權的價值,讓法國人用鮮血為自己的行為買單。"伊斯蘭國"組織發出警告說,與法國立場相同的國家都會遭受如此下場。與俄羅斯不同的是,大多數法國人起初支持地下組織,這種情況隨著不久前難民危機的到來才有所轉變。對於大量難民的湧入,法國政府沒有果斷採取行動,這使得民眾開始指責法國政府無能,他們便改變立場,開始反對該組織。在西方聯合打擊中,俄羅斯作用明顯,其他國家,特別是法國的加入作用並不明顯。

此次恐怖襲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同時在多地進行。這是一場冷血的屠殺,沒有對話和商量,以殺害越多的人越好為目標,整個巴黎被恐懼所籠罩。恐怖主義者宣稱將使民眾逛市場時都感到害怕。

這一系列的恐怖襲擊與其說是有組織的行動,不如說是網路式的進攻,也有可能這才僅僅是恐怖行動的開始。恐怖行動不僅僅奪去了幾十人的生命,它帶來的是恐懼,恐懼如今成為了生活在法國的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在咖啡店裡、走進地鐵或者走向窗戶都可能有恐怖主義者會殺掉你,只因為你與法國有關係,不管你是遊客還是巴黎人或者是穆斯林。11月13日的流血星期五在911事件之後,再次讓人們感到無助。

托馬斯·霍布斯所謂的維護基本的生命與安全權利的主權國家深受打擊。經歷這次事件,法國是否會加入敘利亞戰爭,接收難民?歐洲和西方能否完全區分出真正的難民與隱藏其中的恐怖分子?這不僅是敘利亞的問題,也是歐盟國家的共同挑戰。11月30日將在巴黎舉辦的氣候會議是否會召開,伊斯蘭國會不會將會議取消。這一切都未果,也很難決斷。召開會議,就意味著讓領導人們陷入恐慌之中,如果取消會議,就意味著讓伊斯蘭國再次嘗到甜頭。

伴隨恐懼而來的將是強大的民族團結的巨浪,如"查理周刊"事件一樣,這次襲擊同樣會使法國更團結。當法國民眾高唱馬賽曲的時候,當計程車司機關掉計價器的時候,當巴黎人打開家門向需要的人提供容身之所的時候,整個國家團結起來了。然而這種團結是短暫的,隨之而來的是戰略性的抉擇,是否採取國民陣線黨馬琳娜·勒龐的建議不是個簡單的抉擇。

毋庸置疑的是,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同盟者將與法國和法國人民眾團結在一起。但是俄羅斯非常了解恐怖主義,對於恐怖主義的罪孽行徑不能容忍。"法國人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我們等著查理周刊的漫畫吧","自作自受",這就是容忍和多文化主義的結果,可以說,俄羅斯人對法國人不是同情,而是"恨鐵不成鋼"。

普京官方上會向奧朗德伸出援手,就像2001年對喬治·布希一樣。俄羅斯曾警告過:恐怖主義者在法國,他們是不可避免的,要小心,停止對恐怖分子實行雙重標準政策。如今,普京可以沉默了,因為這次恐怖襲擊帶來的傷痛比他的話更有效果。

如果說2001年主動權掌握在美國手中,那麼現在打擊伊斯蘭國的主動權掌握在普京手中,他是唯一一個明確提出應對敘利亞危機長期計劃的人。А-321飛機失事使俄羅斯民眾也成為了恐怖主義的犧牲品。這不僅是普京一個人的戰鬥,而是文明對抗野蠻的戰爭,戰爭中犧牲的人們也不是徒勞的,而是神聖的。

"伊斯蘭國"組織的事業是非正義的,恐怖主義最後的結局將是滅亡。在恐怖威脅迫使文明對抗野蠻的聯盟建立之前,各反恐力量重新思考所面臨的共同威脅已經迫在眉睫了。

鳳凰國際智庫,思想市場領導者 掃描二維碼 一秒關注

[責任編輯:吳晶晶]


推薦閱讀:

克里米亞啟示錄:與俄羅斯做鄰居很危險
【解局】俄羅斯大使遇刺,背景比你想得更複雜
俄:中國可以毫不費力地摧毀美國針對俄羅斯的封鎖
俄奧委會:大部分俄羅斯選手願以中立身份去平昌
各國奧運獎金大比拼 俄羅斯要翻番美國一毛不拔

TAG:俄羅斯 | 法國 | 俄羅斯人 | 同情 | 法國人 | 莫斯科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