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如何讀經辨惑
台灣漫畫家蔡志忠筆下的孔子形象。去年,孔子誕辰2560周年紀念日,我寫了一篇題為《〈論語〉文本的三個秘密》的文章。在該文開篇我提到一本不太為人知的孔子傳記小說《聖人》。該書的作者錢寧在自序中寫道:「在一個追求時尚化的年代,寫孔子的故事,多少有點不合時宜,好在孔子本人就是一個不合時宜之人。」估計錢寧自己都沒有想到,他的這個「孔子不合時宜論」,在兩年後就被一台CCTV「百家講壇」的《論語心得》給打破了,孔子幾乎是一夜之間變得入時而迷人。又一個兩年後,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鳥巢上空傳來的琅琅吟誦是孔子的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又一個兩年後,國產影片《孔子》華麗登場,由周潤髮飾演的孔子走下了聖壇,能文能武,有情有欲……孔子歸來。但孔子到底是聖人,還是喪家狗?是老夫子,還是革命黨?孔子到底說過什麼、做過什麼?記載他和他的弟子們言行的《論語》到底是怎樣一本書?我們該怎樣讀《論語》以及孔子?這一系列的「大哉問」,縈繞在國人心中。我認為所有的這些疑問,歸納起來就是一個核心問題:我們今天可以跟孔子學什麼?《論語·先進》中有這麼一段話——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這應該是孔子年老時的一段談話。孔子說,當年跟隨他周遊列國、受困在陳、蔡之間的那些學生現在都不在門下了。孔子想這些學生了,並且分別點出了這十個學有所成的門生的名字以及學業與專長。後人據此將這十人稱為「孔門十哲」,將「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稱為「孔門四科」。德行指道德仁義,品行修養;言語指善於辭令,應對得體,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口才與表達;政事指為政之道,教化之事;文學指博學通經,教學相長,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言的博雅教育,而不是純文藝意味的文學概念。我認為,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應該仍然是我們今天認識孔子,讀《論語》,跟孔子學習的四條主線。當中又以德行第一。《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教學生是以孝悌為本,行有餘力,再學習《詩》《書》等六藝。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以這段文字為綱,用三字韻語的格式寫出了一本經典蒙學讀物《弟子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本書成了中國民間學童開蒙的必讀之書。兒童認識孔子的最佳讀本是《弟子規》,而青少年以及成人認識孔子的最佳讀本,則是《論語》。但這本已經在中國流傳了約2000年的古書,對其的註解、集釋以及心得的參考書可謂汗牛充棟,我們怎麼來選入門書?本人的經驗是不能只看一本,至少要選兩本以上的有口碑的著作來對比閱讀。比如要知道于丹的《論語心得》、傅佩榮的《論語心得》只是另一類心靈雞湯式的快餐讀物。而當下坊間比較推崇的有水準的著作有楊伯峻的《論語譯註》、李澤厚的《論語今讀》、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另外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也可以找來翻翻。需要注意的是,這幾本書雖都是好書,但同時也是瑕瑜互見的。最好能對比著看,力求發現他們說法打架之處,你便可以從中學到獨立的思辨。這裡要特別推薦台灣學者蕭民元的《論語辨惑》。蕭民元認為研讀中國的古文,有時必須要通過時光隧道返回當年情境,才能比較正確地掌握古人到底在說什麼。而後人讀古書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一不小心就「以今觀古」,造成迂解和曲解。宋明以來的儒者就多有此毛病。而他所言之辨惑,就是辨2000年來世人對《論語》的解釋之惑。此外,我還有個觀點:老子是孔子的老師,不懂《老子》就會誤讀《論語》。比如老子講無為,其實孔子也講無為,只是被後人忽視了。《論語·衛靈公第十五》:「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大意是什麼也不作,就能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幹了什麼呢?自己恭敬地坐在那個位子上就是了。《論語·陽貨第十七》:「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幾乎和老子的口吻如出一轍。再比如,孔子在《論語·里仁》中提到「義」的那一章:「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歷來紛爭很多、講不清楚。而筆者就是藉助帛書《老子》破解出這句經文背後的時光密碼。帛書《老子·德經》第三十四章:「吾不敢為主而為客……是謂禍莫大於無適」。這一章的「禍莫大於無適」在通行本《老子》第六十九章中作「禍莫大於無敵」。先秦古書中「適」與「敵」往往通假,故通行本的「無敵」應做「無適」解。那什麼是無適呢?據筆者考證,《說文》:「適,之也。」無適,即沒有外出。《荀子·君子》曰:「(天子)四海之內無客禮,告無適也。」四海之內天子都沒有做客的禮儀,因為天下都是他的,他沒有外出做客這碼事。所以,老子的「禍莫大於無適」說的就是對於侯王而言,災禍沒有比僭越逾制自稱「無適」更大的了。我們讀《論語》,向孔子學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但別忘了孔子也說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舉一隅以三隅反」,這樣才能不被注家、學者牽著鼻子走,才能讀出自己的心得來。
推薦閱讀:
※當代名老中醫經驗方400首(七)
※當代隱仙高道--宗風道人論著
※五台山當代名僧——常青
※儒釋道精神對當代商業倫理的影響
※當代中國社會政治價值觀現狀
TAG: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