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岱年:治學的門徑

  

  大家都知道「點石成金」的故事。「點石成金」的故事,就是說明方法的重要。我們不能「點石成金」,但是應能「披沙揀金」。沙,就是浩如煙海的古典文獻,我們研究傳統文化,就是要從這些「沙」中淘出金來—篩選出其中的精華。而「披沙揀金」需要有一定的方法,這些方法也就是治學的門徑。

  要想研究學問,首先必須明確研究學問的月的。我們研究學問,是為了追求真理—為祖國、為人民而追求真理。在追求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覺悟。在研究的過程中,發揚自己的愛國主義精神,提高自己的共產主義覺悟。

  追求真理,要做到三個「真」字,即「真情實感」、「真積力久」和「真知灼見」。

  首先要有真情實感。要滿懷一腔熱愛真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真實情感。做學問是為了祖國、為了人民,而不是為了自己裝點門面,更不是為了嘩眾取寵。

  第二是真積力久。《荀子·勸學》中說「真積力久則人」,真積:真心誠意,日積月累。力久:力行而能持久。入,入門,有所成就。這就是說,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應有一種堅定持久的精神,應不辭勞苦地、持續不斷地積累所得到的知識,不斷地有所前進。第三是真知灼見。「灼」的意思是明確,像火光照耀那樣的清楚。做學問要能夠得到一個明白確切的見解,才算是真正的學問。

  明確了治學的目的之後,我們還要正確理解四個方面的關係,即讀書與思考的關係,哲學與科學的關係,思想與生活的關係,繼承與創新的關係。

  首先是讀書與思考的關係。孔子說:「學而不思則周,思而不學則殆」,講的正是學與思的關係。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的知識多了,必然會發現其中有許多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意見、觀點,到底哪些對、哪些錯呢?這就需要思考,要通過自己的思索,辨明是非,加以抉擇。學而不思,不會有心得,但是,如果只是思而不學,那也會失之於偏謬。學與思,二者實不可偏廢。

  讀書要讀什麼書呢?在浩瀚的書海中,我們不可能也不必一一閱讀。讀書要有選擇性,有些書是必讀的、有些則可以瀏覽。我們今天,對於古代的文化遺產,既不能全盤接受,也不應一概持否定態度。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個漫長的過程,今夭的成果應建立在昨天已取得的基礎之上,不了解昨天,也就不能建設好今天。所以,我們提倡有所選擇地讀古書。在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方面,都應該精讀一些名著。

  中國先秦哲學方面的著作,最重要的是:《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周易》、《荀子》。漢代是王充的著作;宋明時期,是周敦頤、張載、程穎和程頤兄弟、朱熹、王守仁以及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的著作和清朝戴震的著作。

  研究中國古代哲學不能光讀中國的古書,還必須讀一些西方哲學的著作,西方古典哲學方面的著作,最重要的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和德漠克里特的著作;近代哲學家笛卡爾、斯賓諾莎、洛克、休漠、康德、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著作。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更是必讀書。此外,現代哲學家如羅素、穆爾、懷特海、柏格森、尼采等人的著作也值得一讀。

  除讀書外,對於哲學問題,我們還要進行獨立思考,要學會讀「無字天書」,即考察客觀實際。讀書時,要能心知其意;思考時,要能掌握時代的脈搏,了解當前的實際問題和至今尚未解決的問題。在進行思考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概念明確。一個概念要有確切含義,使用概念要求一定的準確性,以免產生歧義。當然,我們也可以創造新範疇,但運用新範疇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②注重條理、層次的清晰。無論思考還是寫文章,都要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思維的邏輯性。

  此外,思考還要培養靈感,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就是靈感忽然到來。但是,靈感不是無緣無故來到的,靈感到來的基礎仍是艱苦的努力。灘就是郭者所說的「一分神來,九分汗下」。

  第二要了解哲學與科學的關係。研究哲學,必須同時學習一門具體科學,不能光靠哲學。光學哲學是做不好學問的。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結,只有以具體科學作為基礎,哲學才不致於成為一門空洞的學問。在西方哲學史上,哲學家精通具體科學的例子很多,柏拉圖是古希臘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但他對數學很有研究;笛卡爾對於物理學和數學造詣甚深……。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都既是哲學大師,又是經濟學家。現代西方哲學,更重視自然科學的知識,許多哲學流派的哲學論點都是直接來自現代科學的知識。『例如懷特海、羅素都既是哲學家又是數學家。

  以上舉了許多例子,都是要說明,研究哲學,必須兼學一門具體科學。除自然科學以外,兼學歷史亦可。哲學史也是一門具體科學。德國古典哲學大師黑格爾就既是哲學家又是哲學史家。中國古代文史哲不分家,過去有四種學術的說法,即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詞章之學和經世之學。這四學都是互相聯繫的,互相溝通的。過去許多學者天文歷算皆通,所以有較高的成就。我們今天運用唯物史觀研究學問,更必須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如果我們對於歷史不了解,又如何能運用唯物史觀的方法來分析問題呢?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更必須具備古代漢語的基本知識,那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是思想與生活的關係,也就是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所謂「學」兼知行兩個方面,講究知行合一,強調知行符合。一中國古代的「學」不僅指書本知識,而且指對子道德修養的身體力行。在生活實踐中思考問題,提出理論.見解,並把自己的理論見解在實際生活中表現出來。這也就是從實踐到理論、從理論再到實踐的辯證過程。

  西方有些科學家,一方面在實驗室中承認唯物主義,不自覺地運用唯物主義的方法研究自然科學,另一方面卻信仰上帝。這是沒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緣故,沒有將自己的理論觀點應用於生活的緣故。而我們信仰唯物主義,就不能信仰宗教。中國傳統文化的了個特點,是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把人生理想及對理想的追求都放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體現理想,有所謂「廣大高明不離乎日用」的說法,道德教育起到了代替宗教的社會作用。所以,中國不像西方那樣,宗教的勢力和影響並不深遠。這是一個很好的傳統。今天,我們就更應該發揚它。

  現代的青年,既要有豐富的知識,又要有崇高的理想。要在日常生活中體現自己的信念。《易傳》講「修辭立其誠」,就是要求:信念一方面要符合客觀實際,一方面要表現於生活行動之中。將思想與生活這二者統一起來,這就是「誠」的境界。

  最後是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孔子「述而不作」,墨子「述而且作」,正確的態度應是既述且作。一方面溫故知新,一方面破舊立新。也就是說,既要了解前人已經發現的真理,又要突破前人的局限。要不斷進行新的觀察,發現新的問題。追求真理,應該有一種懷疑的精神。有大膽的懷疑,才能夠有嶄新的創見。傳統文化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優秀的積極的東西,是我們前進的基礎;另一方面是陳腐的消極的東西,是一種包袱,是前進的w礙,需要加以克服。中國過去講繼承的多,講創新的少,而文化大革命又顛倒過來,對於過去一概持否定態度。這兩種都不是正確的態度。我們應該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對於傳統文化應該加以揚棄,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在深刻分析傳統文化的得失利弊的基礎上,吸收其中優秀的、於四化建設有利的部分,摒棄其造成中華民族心理缺陷的部分。努力創新,就應該進行新的觀察,發現新的問題,攀登前人未曾達到的高峰。

  要積極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這也是創新的一個關鍵。所謂新,就是對於微觀世界作更進一步的微觀,薇而更微;對宏觀世界作更進一步的宏觀,宏而又宏。我們現在研究哲學,既要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同時又要不斷學習新的科學理論。今後我們應積极參加國際性的學術討論、了解國際學術發展新動向。運用正確的治學方法,通過自己艱苦的勞動,使我們的學術水平居於世界的前列。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我們就必能為祖國、為人類做出一定的貢獻。

  〔附記〕十二月十一日,我為北京大學哲學系三年級同學講了一次「治學門徑」,由戴萌睿同學整理了記錄稿。適《文史知識》編輯部同志為「治學之道」徵稿,即將這次講話記錄略加修改,藉答雅意,未知有當與否。無力更作,尚祈鑒諒1985年12月23日附記。


推薦閱讀:

張岱《夜航船》卷六 選舉部
『碎屑』關於張岱
輕舟已過萬重山 ——關於張岱
想起了張岱的《夜航船》

TAG:張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