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尋又覓覓(2)管窺全豹博物館藏
陶 器
先民對土壤的開墾和接觸中,逐漸認識立掌握粘土的可塑性,他們得知土塊經燒烤之後
會變得堅硬,於是嘗試將粘土製成泥坯,把它燒製成能夠盛干液體並能耐火的陶器.陶器的
發明,不但是人類劃時代的標誌,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開端.
龍山文化 陶鬶
半坡文化遺址人面魚形紋彩陶罐
新石器時期黑陶三足罐 首都博物館藏
新石器時期彩繪罐 首都博物館藏
新石器時期陶豬 首博藏
新石器時期樂器塤 首博藏
新石器時期龍紋陶盤 首博藏
新石器吋期陶豬 首博藏
新石器時期靑蓮崗彩陶缽
以黃河,長江兩流域為代表的史前期的陶器,從時間序列上可扼要可整理以下演變過程;
黃河流域史前陶器
文 化 類 型 時 間陶 器
磁 山 文 化 距今約8000年~7500年紅陶
仰 韶 文 化距今約5000年彩陶
馬 家 窯 文 化 距今約5200年~4000年 彩陶
齊 家 文 化 距今約4000多年紅陶
大 汶 口 文 化距今約6300年~4000年白陶,彩陶,黑陶
龍 山 文 化 距今約4400年~4000年 黑陶
長江流域史前陶器
文 化 類 型時 間陶 質
大 溪 文 化 距今約6400年~5500年早期紅陶後期黑陶
屈 家 嶺 文 化距今約5500年~4500年蛋殼彩陶
河 姆 渡 文 化 距今約7000年~5400年夾炭黑陶,夾砂黑陶
馬 家 浜 文 化 距今約7000年~6000年夾砂紅陶,灰陶
良 諸 文 化距個糾5200年~4200年質黑陶,黑皮陶
磁山文化陶器
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遺址發現的陶器.遺址在河北武安附近,其年代為公元前6000至5600年
之間,是目前我固發現生產彩陶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器形有碗,杯,盤,缽,三足缽,雙小耳壺,圈足
罐,豆,盂,器蓋和炊器支架等.
磁山文化 刻彎曲紋陶盂帶支腳 煮食器 盂高16.5厘米,支腳高12.5厘米,7000年前
磁山文化 繩紋圈足紅陶碗 口徑26厘米,陝西華縣老官台白家村出土 7000年前
磁山文化紅陶平底碗 高6.7厘米,口徑18.2厘米,底徑6.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蕆
仰韶半坡文化 人面魚紋彩陶盆 20世紀50年代西安半坡村出土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仰韶文化陶器
仰韶文化劃分為4個時期,4個主要地區,8個類型.
1,半坡類型 以西安半坡遺址的早期遺存為代表
2,廟底溝類型 因河南陝縣廟底溝遺址而得名
3,西王村類型 以山西芮城西王村遺址的上層為代表
4,秦王寨類型 或另稱大河村類型
5,後岡類型 以安陽後岡遺址下層為代表
6,大司空村類型 因安陽大司空村遺址而得名
7,下王崗類型 以河南浙川下王崗遺址早一,早二期遺存為代表
8,史家類型 以陝西渭南史家遺址為代表
仰韶文化 雙耳尖底陶瓶 高54厘米,口徑6.5厘米,
1972年陝西臨潼縣姜寨出土.此瓶為細砂紅陶,是
當時汲水工具,小口,尖底,深腹,腹側有兩耳,可繫繩.
當瓶空時,重心靠上;汲水時,瓶倒置水中,水便注入
瓶內,使重心下移,瓶自動豎起,使用方便.這是仰韶
文化遺存中特有的產品,距今6000年,設計美觀,實用性很強,體現了當時
仰韶人的智慧.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囗鎮,將其分為南北兩片.遺產總面積80
余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距今6400年的新石器時代
遺址.
大汶囗文化 彩陶觚 高15厘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彩陶體形鼎
彩陶缽
彩陶鼓
亐雷紋彩陶釜
波折紋彩陶器座
八角星紋彩陶豆
網紋彩陶壺
彩陶壺
彩陶杯
彩陶背壺
紅陶三足折腹鼎
紅陶實足鬶
壺形紅陶鼎
橙黃陶袋足鬶
白陶鬶
白陶三足盉
白陶壺
白陶單把杯
灰陶鏤空座器 鄒縣野店出土
實足灰陶鬶
灰陶背壺
山東博物館鎮山之寶之一的紅陶獸壺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代表,1959年出土於泰安市
大汶口遺址,高21.6厘米,夾砂紅陶質,通體施紅色陶衣,陶衣鮮亮油潤.可愛的造型同時極具實
用剬作構思.代表當時陶塑造詣的最高水平,是5000年前難得的一件藝術珍品.
南京博物館也館藏一批出土自蘇北邳縣大墩子的大汶口文化陶器,同樣與北方的彩陶有
著異曲同工的精美
.
花葉紋小口彩陶壺 江蘇邳縣大墩子出土 南京博物館藏
渦旋紋扁腹陶缽
連貝紋彩陶盆
波浪紋印紋硬陶罐
鏤空連孤紋陶器座
印紋硬陶罐
網格紋陶背壺
鏤空三角圓圈紋陶器座
彩繪陶背壺
龍山文化 橙黃陶孔釘紋鬶 高23厘米 1960年姚官莊出土 山東博物館藏
大溪文化 陶簋 重慶三峽傅物館藏
屈家嶺文化 彩陶蛋殼杯 高7.2厘米,口徑10.3厘米 湖北京山屈家嶺出土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河姆渡文化一期 陶器座 高17厘米,口徑21.2厘米 1977年河姆渡遺址出土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藏
馬家浜文化 陶鬶
良渚文化陶器
良諸文化在20世紀30年代即發現,最初探掘是古盪,良渚等遺址.50年代考古土作者將這
種以黑陶為代表的文化遺存作為龍山文化的一個地或性類型,曾稱為龍山文化杭州灣區或浙
江龍山文化.60年代確定為良渚文化.
良渚博物館的黑陶收藏
良堵文化 黑陶罐
新石器時代彩陶罐
中國人是善於制陶的民族,早在文明之初,就已經尋找細緻的粘土製作容器,經過火的
燻燒而成為生活用的用器.早期的彩陶代表著中國古代藝術創造的第一次高峰.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礦物質顏料赭石和氧化孟進行描繪而燒
制,結果會在橙紅色的胎地上呈規出赭紅,黑,白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所以稱為"彩陶文化",
從河南,陝西一帶起源,何黃河上,下游流域傳佈,稍晚的華東,華南, 台灣的史前文化遺址里,
也都有彩陶文化遺存.彩陶是中國陶瓷和書畫藝術之源,其歷史文化收藏價值甚高.其中以
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文化彩陶達到了彩陶藝術的巔峰.
馬家窯文化陶器
馬家窯文化因瑞典學者安特生1923年至1924年年間甘肅臨洮縣馬家窯村首次發現而
得名.甘肅中南部和青海省東北部,是馬家窯文化的中心區域,其中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一般
分為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類型,分別代表三個發展時期,其中以半山類型(約公元前2900
~前2350年)最為繁榮興盛,
青海樂都縣柳灣彩陶博物館 收藏2萬件遠古彩陶,包括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馬廠
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四種古文化類型,距今4500年
至3000年,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高原地區
空前繁榮的彩陶藝術.彩陶出自該地河湟谷地的柳灣大
型氏族社會公共墓地.
各類紋飾與意義
姿勢及符號琣言似乎是原始的東西,是發言分明的語言的姐姐,...... 進化了
二者仍然不可分離.是的,姿勢語言或說肢體語言以及符號語言,和發言分明的
語言就像姐妹一樣,總是相伴而行的.就是人類步入數字化時代,計算機語言普
及時,姿勢誥言和符號語言也沒有消失.在時間的隧道里,以遠古中走來的卍,十,
中國的太極,古埃及的甲殼蟲之類的符號,都釋放過或者還在釋放著能量,它們
對人類文化產生過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此,不要怠慢了歷史上有過的或者還會
產生的符號誥言,它告訴你的,比起一個方塊字要多的多.......
------摩爾根
垂孤紋
人面紋
魚紋
蛙紋
旋紋
鋸齒紋
葫蘆網紋
菱格紋
貝葉紋
神人紋
四大圓圈紋
馬家窯文化彩陶缽 1975年甘肅臨夏水地陳家出土.
此缽造型規整,製作工藝精細.其胎質紅陶,內外均施黑,黃色彩,紋飾繁縟瑰麗,圖案富有變化又有規律.三角交錯
附加的紋飾,體現了馬家窯文化彩陶極具鮮明個性的顯著,其紋飾之美觀,線條之流暢,都集中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文化
特點.也標誌著中國古代陶瓷由最初的原始發展狀態向高層次廷進的一個新的里程碑.馬家窯文化彩陶是原始社會先
民智慧的結晶,它不僅僅只是先民對美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個時代的歷史文化符號.
中國繪畫是在古兂特殊的文明環境中產生的,繪畫的起源直溯距今七八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原始別陶人畫在新
石器時代彩陶上的紋繪是最古老的繪畫創造.
大地灣文化內涵豐富,特徵鮮明,既是我國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區最早產生的農業文化.
因其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所以處處顯露出原始的特徵.
紅陶繩紋盆 此器出土於甘肅大地灣遺址,為細砂質紅陶.口外繪一周紅彩寬頻條,腹部飾壓印網紋,形體較大,可作盆用.
為新石器時代早期罕見的彩帶與壓印紋飾於一器的典型器物.
辛店文化 彩陶鴕鳥紋壺 高22厘米,直徑24厘米,2004年甘肅臨洮出土.
辛店文化 彩陶太陽紋罐 高16厘米,直徑17厘米,1999年甘肅臨洮出土.
馬家窯文化齊家類型 彩陶菱格網紋壺 高30厘米,直徑30厘米,2000年甘肅廣河出土.
馬家窯文化齊家類型 寬頻交叉紋壺 高20厘米,直徑20厘米,1999年甘肅康樂出土.
馬家窯文化齊家類型網路紋雙面罐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 彩陶四球紋瓮 高25厘米,直徑40厘米,2000年青海樂都出土.
馬廠類型 變體神人紋瓮 高41厘米,囗徑12厘米,腹徑42厘米
馬廠類型 回紋雙耳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 鋸齒旋渦紋雙耳陶瓮
半山類型 旋紋壺 高38厘米,口徑8厘米,腹徑36厘米.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 彩陶葫蘆折線紋壺 高42厘米,直徑45厘米,2002年甘肅景泰出土.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 網路形雙耳彩陶罐
仰韶文化
仰韻文化彩陶花辨紋盆 1956年河南使縣廟底溝出土,故宮博物院藏,紋理優美,線條簡潔流暢,是廟底溝類型主要特徵.
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 彩陶種子紋束腰盂 高15厘米,直徑18厘米,1989年甘肅甘谷出土.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型 舞蹈紋彩陶盆 高14.1厘米,口徑29厘米. 1973年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 彩陶缸繪鸛魚石斧紋 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 1978年河南臨汝縣閻村出土陶缸繪有鸛鳥銜魚,旁邊豎一石斧畫面,效果粗獷有力,繪畫具中華民族遠古造型特徵的一件罕見繪畫診品.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彩陶缽繪鳥紋 高12厘米,口徑32厘米.出土於陝西華縣柳子鎮泉護村圖案誇張變形中極富裝飾趣味,用筆簡括生動.
馬家窯文化 旋渦紋瓶 曲線構成的旋渦紋飾是結構最複雜,完美而又有典型意義的幾何紋飾,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中高超
構圖技巧.
馬家窯文化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300~前2050年)彩陶網格紋雙耳罐
陶罐通高40厘米,鼓腹,小平底.罐口沿外翻轉,頸部繪兩周鋸齒紋,腹部兩耳用以穿繩作背水之用.
其造型巨大勻稱,紋飾以弧形並列條紋為主,線條均勻細密,示人以寬厚雅緻又不失動感,底色為橙黃,腹
部圖案由黑紅兩種相間的鋸齒紋構成,用紅色彩繪勾勒出罐狀圖案,內填以網格紋.罐狀圖案形成的間
隔施以黑色,內填連續的菱格紋.整體藝術風格絢麗而又典雅,爽朗而不失精細,應為馬家窯文化半山彩
陶的代表之作.
馬家窯類型 交叉十字圓點紋大口罐 高15厘米,囗徑25厘米,腹徑25厘米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彩陶折線紋壺 高18厘米,直徑16厘米,2000年甘肅臨洮出土.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回紋雙耳彩陶罐
河姆渡文化陶器
河姆渡文化1973年在浙江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器物類型主要有釜,罐,缽,盤,
支座,釜形鼎,盉,鬶等.
河姆渡文化 豬紋長圓形缽 高11.7厘米,囗徑21.7~17.5厘米,底徑17~13.5厘米,1977年浙江佘姚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出土.
河姆渡三期 豆 高14.7,口徑16.6厘米 1990年塔山遺址出土 象山縣文物管委會藏
河姆渡四期 罐 高12.2,口徑15.2厘米 塔山出土 象山縣文物管委會藏
河姆渡四期 豆 高9.0,口徑20厘米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藏
河姆渡一期 雙耳罐 高15.8,口徑14厘米 1977年河姆渡遺址出土館藏
河姆渡文化一期 盂形器 高8.6厘米,口徑6厘米 1973年河姆渡遺址出土 浙江博物館藏
河姆渡四期 壺 1993年塔山遺址出土 象山縣文物管委會藏
造型簡樸,紋飾稚拙的馬家浜陶文化
馬家浜文化的陶器,經歷泥與火的熔煉,是我們的祖先走出"茹毛飲血"野人生活,開始耕作與定居的車要符號.
大溪文化是中國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大溪遺址位於長江瞿塘峽南則,
陶器以紅陶為主.與仰韶文化比較,兩者都有外形近似而各屬自身體系的折沿盤,斂
口缽,大囗瓮和小口領直罐等陶器,反映了在同一時期南,北所流行的器物形制和作風.
明顯存在互相交流影響的因素.其初步可分兩個地區類型.長江沿岸的鄂西川東地區,
如大溪,紅花套,關廟山等地的遺存,可稱為大溪類型,這一類明顯受仰韶文化廟底溝
類型的影響.洞庭湖北岸,西北岸地區,如三元宮,丁家崗,湯家崗等地的遺存,可稱為三
元宮類型,這一類型沒有發現受廟底溝類型彩陶影響的跡象.有人認為,這類遺存雖確
有許多與大渓文化相同的文化因素,但可能是受大溪文化強烈影響的另一種原始文化.
大溪文化大口彩陶罐
大溪文化彩陶罐
大溪文化大口壺
大溪文化陶豆
大溪文化陶支座
大溪文化小口陶瓶
三峽博物館館藏紅陶
龍山文化陶器
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1928年首先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因此命名龍山文化.其年代約在公元前2500至前1900年之間.龍山文化可分幾個類型,包括山東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文山文化,陝覀龍山文化以及龍山文化陶守類型.龍山文化是父權制確立,私有制產生的時期.出土陶器有灰陶,紅陶,彩陶,黑陶和少量白陶.制陶工藝比仰韻文化陶器有很大提高,但主要仍然是手王製作,即泥條盤築法成型,廟底溝二期文化發明轆轤成型,即輪製成型文山文化 蛋殼黑陶高柄杯 高19.5厘米,囗徑4.7厘米,1973年山東日照東海峪出土 上誨博物館藏
龍山文化 三足黑陶鼎 高16厘米,囗徑26.6厘米,1936年山東日照縣兩城鎮出土
龍山文化 橙黃陶扎釘紋鬶
龍山文化 白陶鬶
龍山文化 蛋殼黑陶杯 山東博物館藏(下同)
1982年淄博桐林出土的甗
章丘城子崖出土的黑陶罍
兗州西吳守出土的黑陶鳥喙足鼎
章丘城崖子出土的滅陶雙耳盆
1960年濰坊姚官莊出土的黑陶高足豆
濰坊姚官莊出土的黑陶尊
出土自濰坊姚官莊的各種黑陶杯具
兗州吳寺出土的白陶鬶
濰坊姚官莊出土的橙黃陶直流實足鬶
濰坊姚官莊出土的夾砂白陶直流陶盉
濰坊姚官莊出土的紅陶錐足鬶
龍山文化黑陶單把杯
龍山文化陶鬲 洛陽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龍山文化 陶曲腹罐 洛陽傅物館藏
龍山文化 灰陶盉 洛陽博物館藏
辛店文化
1924年4月,甘肅考古的開創者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及其助手從蘭州出發沿洮河逆流以上,開始了甘肅境內的首次考古調査.他們發現的第一個古文化遺址就是位於洮河東岸的臨洮縣辛甸遺址.其陶器大多圓底,主體紋飾為雙勾紋,類似一對羊角.無論器物造型還是彩陶紋飾,均與其他彩陶文化明顯有別.安氏便以首次發現地命名.出土地本名為辛甸,但因翻譯有誤,正式出版物的中文譯為辛後,之後按照約定俗成的原則再未更正,一直稱為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是西北地區一支重要文化遺存,其陶器夾砂紅褐陶為主,攙有石英砂,碎陶末,蚌殼末和雲母片等攙和料.陶質粗糙,疏鬆,火候較低,器表多磨興,有的施紅包或白色陶衣.器型包括罐,鬲,盆,杯,鼎,豆,盤等彩陶為主.辛店文化 陰地旋紋鳥單耳小罐 高7.6厘米,口徑4.3厘米,底徑3厘米1986年臨夏縣積石山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
出土於蘭州地區的雙勾紋彩陶壺 高25厘米,口徑12厘米,凹底國家一級文物
辛店文化五鹿紋雙耳壺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彩陶幾何紋盆 高16.4厘米,口徑37.4厘米, 盆折沿,深直腹,圓底紅陶
磁山文化 三足褐紅彩紅陶缽 口徑33.4厘米,白家村出土 7000年前,最早彩陶
廟底溝類型 彩陶鯢魚紋瓶 高38厘米,囗徑6.8厘米,1958年甘肅甘谷縣西坪出土 甘肅博物館藏
廟底溝類型 彩陶曲腹盆
馬家窯文化 網紋彩陶束腰罐
馬家窯文化 旋渦紋彩陶 高23厘米,口徑14.6厘米,1977年甘肅蘭州出土
馬家窯文化 雙耳高頸侈口帶流罐 高30厘米 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藏
一切文物都是文明的刻度,這些都是祖先歷盡艱辛創造出的心靈之作.凝聚著雋永的智性.歲月的湍流可以將人世興衰沖刷得無影無蹤,然而,在這些不朽的器物上,時間能永恆凝固,留待後人思接千載.現擷取二三,讓我們載想像的翅膀飛越時空,回到那個人類文明的嬰孩時代,驚喜地注視先民智慧的第一次閃耀,看東方文明的曙光在這片土地上冉冉升超.推薦閱讀:
※溪口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俄羅斯都有哪些博物館?
※如果國寶會說話,那一定都在這些博物館裡!
※嘉定竹刻博物館十周年特展 —《竹緣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