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生育習俗

 人類自誕生之日起,便為了自身的生存極力繁育自己的種群,新生命的不斷誕生使得人類能夠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類的先祖們為了活著,不得不面對飢餓、戰爭、疾病與災荒對於生命的挑戰。由於物質生存條件的惡劣以及科學的不發達,人類的生存環境在遠古時期是非常惡劣的,有相當多的成年人根本活不到50歲。

儘管隨著人類對世界的認知程度逐漸加深,生存環境也在逐漸的改善,但是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戰爭、災荒和疾病所造成的社會動蕩使人民遭受了無窮無盡的苦難,生存的艱辛依然是人類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人類要想生生不息,使每個家庭的姓氏能夠繼續延續,早生早育、多生多育就是人類所能做出的唯一選擇。在這種狀態下,新生命的誕生並順理成長,便成為每個家庭的一件大事。為了迎接新生命的誕生,幾千年來人們在生育繁衍方面創造了形形色色的民俗規範和儀式,從男女結婚的開始甚至結婚前,這一套民俗習慣就開始在男女的生活中發揮影響。一般來說,人類的生育習俗在促進母嬰健康,保證種族繁衍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在人的一生中,從其誕生來到世間,至死亡離開世間,各個不同的重要環節,都要舉行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儀式和禮節。新生嬰兒到世間要舉行誕生儀禮、確認男女在生理上已發育成熟要舉行成年儀禮、男女建立配偶關係開始承擔相應的家庭和社會義務要舉行結婚儀禮等。古代中國是一個宗法社會,人們特別重視傳宗接代,由於新婚是孕育新生命的開始,所以民間在婚姻締結之初就寄寓了求子的期待,古代男女婚配前要請算命先生看雙方八字和屬相,最重要的莫過於能否生子。在男女婚嫁的時候,就舉行「求子」的儀式。如清代光緒年間《惠州府志.婚嫁》中所記廣東惠州地區「婦至門必於親好中取福壽兼全者扶之」,此「福壽兼全者」,就是所謂的「多子多福之人」。這裡的意思十分明確,「福壽全者扶之」,就是希望「多子多福」。當新娘坐上花轎離開娘家時,轎前要有一人捧著烘爐火炭,上覆貼有紅紙雙喜字樣的瓦片兩丸以寓日後子孫繁衍之意。此外如民間婚禮中的撒帳習俗本身也是一種祈子方式。各種各樣的祈子習俗在古代中國民間的婚禮儀式上比比皆是,這可以說是民間生育習俗的第一個程序。  男女結婚後,雙方的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女兒和媳婦何時「有喜」,也即懷孕,這是生育中的第一個先兆。未懷孕前,民俗中有生殖崇拜及歲時節日中的各種求子習俗,如北方地區的拜泰山娘娘、南方拜臨水夫人,以及全國大多數地方都拜送子觀音等。福建泉州舊俗元宵節時,娘家要為新婚女兒送上紅、白成對的蓮花燈和「仙女送子」的皇都市燈,寄以「早生貴子」的祝願。一旦確定了懷孕,無論懷孕婦女的父母,還是公婆、丈夫以及其它人,都會喜上眉梢,因為有了後代,就不愁家族的延續。懷孕所以稱之為喜,是與中國民間的傳統觀念有關。中國人歷來都認為「無後為大」,既然有後,有身孕,那就意味著後世有人,可以傳宗接代。同時也說明,娶來的媳婦是有生育能力的,這就為家族的人口繁衍報了喜。由於中國封建的傳統觀念影響,得喜之中很重要的「喜」是在於有子。雖然未經生產不可能知道胎兒是男是女,但是懷孕本身就意味著腹中胎兒是子,即便這次不是子而是女,下次也會生個兒子的。喜的內容也就包容在其中了。  確定懷孕後,要有人要四處說喜,同時通知孕婦娘家,孕婦的娘家就開始為迎接新生兒的到來做準備。四川自貢地區舊俗,婦女結婚懷孕後,娘家要為其準備產後的雞、蛋、米和為即出世的寶寶準備鞋襪、衣、帽。安徽含山的習俗是婦女懷孕期間,娘家要準備嬰兒穿的衣被尿片等用品,婆家則於臨產時炒「陰米子」即蒸熟晒乾的糯米飯,再以鐵鍋烘炒,俗稱「催生米」,以便生育後用開水泡食。而在有些地區如廣東惠州,首先要祭神拜租。這有兩個用意,一是向祖宗報喜,二是祈求諸神保佑。  婦女一旦懷孕,其地位、身價也會隨之而提高,全家人會隨著做出各種符合民間傳統習慣的反應。自懷孕開始,家中人會對孕婦採取保護措施,孕婦們的行為和飲食便受到一些限制,形成不同的民間風俗和「禁忌」。多數的風俗和「禁忌」是對孕婦進行限制,例如,中國漢族民間傳統要求孕婦用布圍住額頭,忌孕婦參加紅白喜事,入生子人的家,伸腰,打哈欠,釘釘子,抬重物等。另外,孕婦們還禁食「寒性」的食物。這些民間「禁忌」雖然有些帶有迷信色彩,但是,它對於孕婦保持穩定的情緒和健康,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民俗新婦懷孕,俗稱「病子」或「有身」,期間凡事需小心在意。孕婦要注意營養,多從雞鴨魚肉、豬肝豬腎等補養身體,促使胎兒健壯。對於孕婦,古人是食養與胎教並重,還有「催生」之俗。在食養方面,強調「酸兒辣女」,「一人吃兩人飯」,重視葷湯、油飯、青菜與水果。民俗孕婦忌吃兔肉,認為若吃了,產下的孩子會長個三瓣嘴,即兔唇。這一說法流傳範圍極廣,流傳年代也頗為久遠。西晉人張華的《博物志》中就有記載「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見兔,令兒缺唇。」此外各地其他孕婦忌嘴的習俗極多,主要有:  不能吃狗肉,吃了狗肉的話,將來孩子愛咬人,吃奶時也愛咬奶頭;不能吃生薑,否則生下的孩子會六指;不能吃麻雀(否則子女長大後會淫亂)以及一切兇猛醜惡之物(子女將來會殘暴);忌吃螃蟹,這樣生下的孩子才不咂泡沫流口水,又說吃螃蟹令胎橫難產。而台灣民俗則以為吃了蟹,生出來的孩子像蟹那樣抓扭別人的手腳;忌食鴨子,認為吃了鴨子,孩子要生搖頭病;忌食狗肉等「化氣」的食物,民間認為「化氣」食物會「化胎氣」,易流產;有的地方還不許孕婦吃葡萄,怕胎兒長成葡萄胎;不能吃豬肝、雞肝,否則會導致產後無奶或少奶等等,不一而足。  婦女妊娠期除有種種的忌嘴禁食之外,還有各類禁視的規矩,即規定不少物品和事物不能看,否則要生怪胎或難產。如:  孕婦不能看產婦分娩,不然自己將來要難產。這條禁忌頗有點科學根據,因孕婦看到正在分娩的產婦的痛苦表情,聽到產婦的叫喊聲,容易造成一種精神壓力,到自己分娩時可能會神經緊張,以致引起難產。台灣民間孕婦忌見月蝕,以為見了月蝕所生子女身體不全,也是出於同類心理。安徽徽州民俗規定,妊娠期間孕婦不能將褲子「張口」朝天晾曬,更不能晾在屋外過夜;不能看喪葬、屍體,不能看砌牆時開窗戶、門戶;不能看砌鍋灶時開灶門、爐孔等。  由於舊時民間對孕婦流產、難產及生殘缺兒和怪胎難以作出完全科學的解釋,於是便附會出種種迷信說法以警示一般村婦,這樣,除禁食、禁視之外,在行動舉止方面也出現極多的清規戒律。如:  廣東惠州地區忌孕婦在墳旁方便,認為臟污了土地神,出生的兒子會畸型;忌在家打釘子、補老鼠洞,認為懷孕期間釘釘補洞會損傷「六甲」,出生的孩子會缺唇(兔唇),或者會瞎眼、沒屁股眼,這都是人們打補釘子補洞帶來的惡果。海南瓊崖一帶禁忌在孕婦房中的任何一處(如牆、門、床板、器具)釘釘等物,犯之,將來生出的孩子四肢不全;不可置刀於灶上,因孩子投胎時,須經灶君菩薩的允許、懷孕後,置刀於灶,那就是對灶君不滿,灶神會將原答允送子的主意打消,因此產下的孩子多死嬰或造成流產等。浙江各地流行的孕婦禁忌有:不能跨越繩索,認為繩索像胎兒臍帶.跨後要纏身難產;不能滿屁股坐板登,否則胎位後墜形成難產;不能抱別人的孩子,說是抱過的孩子要生病,俗稱「替胎」。普寧習俗孕婦不應到神廟去,俗以為神靈是至高無上的,潔白無私,福佑下民,理應虔誠尊敬。而受胎是褻瀆的結晶,倘到神靈之前,是大不敬的事。此外,各地民間還有其他一些習俗,如四川有忌在新夫婦交拜時堂屋側置秤(生子駝背),孕婦床頭不能掛有他項物件(將生孩子必駢指),等等。這些禁忌規定對孕婦的言行舉止是要慎之又慎,防之又防。總之,讓孕婦深居簡出,謹慎生活,這是得喜後的「憂」,直到腹中嬰兒出生後,這些謹小慎微的規矩,民間的傳統才算告一段落。  我國古代很早就在胎教方面有一定的認識,傳統醫學對婦女孕期有怡情養性、實行胎教的規定。《婦人良方大全》曰:「自妊娠之後,則須行坐端嚴,性情溫和,常處靜室,多聽美言,令人講讀詩書,陳禮,說樂,耳不聞非言,目不視惡事。」《正俗方》云:「懷孕婦人性宜寬厚,神全氣和,不惟安胎,生子必溫厚,古所謂胎教也。」一些詩禮世家,更教育女兒、媳婦在孕期內「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口不出惡言」,實行古人所謂的「胎教」:要求孕婦行坐端正,多聽美言,有人為她誦讀詩書,演奏禮樂。同時不可四處胡亂走動,不可與人爭吵鬥氣,不可從事繁重勞動等。  民間習俗還很重視婦女孕期的保健,《胎產護生篇》「產前十忌」記載;孕後「第一最忌共夫寢,……善墜胎者更慎之……」《達生篇》云:「得孕後即宜絕欲,若再擾子宮,其胎或一月、三、五月必墮。」張曜孫提出;「懷孕之後首忌交合。……動而漏下,半產、難產,生子多疾而夭」。可見民間生育習俗中已經很注意這點,如上海郊區舊時就流行有女兒孕後,娘家送分床鋪的習俗。婦女婚後第一次懷孕,孕婦的娘家聞訊後,一般在孕婦懷孕三個月左右,送一張單人床到女婿家,稱為「送分床鋪」。暗指夫婦從此以後該分鋪而居,以利孕婦的健康和胎兒的發育。「送分床鋪」之俗限於女兒第一次懷孕,以後就不再也不必重複了。  在催生方面,民間習俗也是有很多規定。所謂「催生」,多是指孕婦的娘家藉此將嬰兒出世後需用的東西送過來,或送他物寄託,希望女兒快生、順產之意。《夢梁錄》云:「杭城人家育子,如孕婦入月,期將屆,外舅姑家以銀盆或彩盆,盛粟桿一束、上以錦或紙蓋之,上簇花朵、通草、貼套、五男二女意思,及眠羊卧鹿,並以彩畫鴨蛋一百二十枚、膳食、羊、生棗、粟果及孩兒綉綳綵衣,送至婿家,名『催生禮』。」  孕婦臨產的那個月叫達月,到了達月,娘家必送禮物以示催生。催生禮,一般有衣、食兩項。衣有凡嬰兒出生後所需用的衣服、鞋帽、包被、誕兜及至尿布都送上;食有雞蛋、紅糖、長面、桂圓、核桃等等。因催生禮品豐盛,往往須用擔挑上.有的地方乾脆就叫「催生擔」。催生禮隨民風鄉情不同,各地自有特色。福建泉州有娘家於孕婦臨產前,通常要送雞蛋、線面、雞等物品到男家,俗稱「催生」,祈望外孫降生順遂的習俗。廣東饒平生育習俗規定臨產前一日,娘家要備新生兒的衣服、鞋、帽等數套及各種點心食品(如麥包、粽子、紅雞蛋等)送至婆家,叫「催生」。婆家收下服裝和大部分點心食品,退回小部分,並將收下的點心食品,分贈給親友、鄰居。東莞一帶,舊俗若產婦遇到難產,婆婆請男巫到家來為媳婦解六甲。屆時用鴨蛋12枚,向天焚化元寶、冥鏹,以求神明庇佑其孕婦及胎兒快生快出,也叫「催生」。江蘇高郵多送鴨,催生禮送上瞟肥不生蛋的鴨子,表示女兒生養順利。浙江溫州在女兒臨產時,母親要送肉給女兒。肉約一寸見方,切得端正,不偏不倚,燒熟送去,當地叫「快便肉」,以為產婦吃了,臨產快捷。杭州在清末民初時,孕婦產期將屆,娘家要送催生禮。送的有喜蛋、桂圓及襁褓。預產期將到的那個月的初一,派人將上面各種物品送往男家時,要攜帶一笙吹著進門,以「笙」諧「生」,以「吹笙」表示催生之意。也有同時用紅漆筷子十雙,或用竹筷用洋紅染之,一併送往,取快生快養之意。安徽徽州民俗是產婦臨盆前,娘家要備好新生嬰兒軟帽(俗稱「被窩帽」),和尚衣(無領,無鈕扣,以繩帶連繫的小人衣),包裙,口涎圍、小鞋襪、尿布、紅棗、紅糖、雞蛋等物,於月初一或十五送至婿家,俗稱「催生」。按照習俗,送「催生」時,在路上還需戴傘遮天,不能說一句話。據說「催生」衣物,有神靈護送,報日後平安,故不讓天色人語驚擾神靈,以圖安康、吉利。山西民間規定出嫁的女兒,絕對不允許在娘家生孩子。生產之前,鄉間往往是娘家人帶上禮物、食品之類探望臨產的孕婦,稱之為「催生」,山西鄉間的「催生」,不光限於娘家人,也有娘家的其它親戚。所帶禮物,一般是雞蛋、紅棗、紅糖之類。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嬰兒降生,民間俗稱之為「添喜」,還有稱之為「臨盆」、「落地」。古代民間生育,大多在家臨盆,由「接生婆」到家中接生。接生時,需叱退雜人,同時要打開所有房門、櫥門的鎖,此寓「松關」,祈願降生順利。由於沒有助產技術及設備,所以遇上難產,唯有燒香磕頭,束手待斃,別無他法。  古代中國進入宗法社會後,人們就特別重視傳宗接代。新生嬰兒由於性別的不同,當他們一來到世間,歡迎他們的卻是兩種並不相同的眼光。林語堂在《中國人》中談及「婦女的從屬地位」時,曾引用了《詩經.小雅.斯干》中的兩句:「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故後人稱生男生女為「弄璋弄瓦」。璋即圭璋,是一種寶玉,為春秋時功臣朝見王侯時所執,使男嬰弄璋,是希望他長大後做官。瓦是古代婦女紡織時用的紡錘,讓女嬰弄瓦,有從小就培養她勤於紡織的寓意。先秦時期還有習俗:新生兒出生,如果是男孩,應在門左掛一張木弓,象徵男子的陽剛之氣;如果是女孩,則在門右掛一塊手帕,象徵女子的陰柔之德。福建泉州舊時生男要馬上到祖祠去燃放鞭炮,有的甚至鳴火銃,以示向祖先報喜。在家門口或庭院則摔「土結」(一種建築用的泥土坯塊),意在祈求日後幼兒好養育,長大有膽略。生女則缺乏如此熱烈氣氛,而且所送禮品也有別,親友一般僅送雞蛋,不送線面,以免有連續不斷生女之嫌。有的地方在清代甚至還有溺女嬰之陋習。山西民間將生男稱為「大喜」,也稱「弄璋之喜」;生女稱為「小喜」,也稱「弄瓦之喜」,有些人家生男後,往要在大門口用大幅紅布上書「弄璋之喜」掛於門楣上,以向外傳遞信息,光耀門庭。山東青島地區在孕婦平安分娩後,家裡要辦的第一件事是「挑紅」,就是在大門上掛一塊紅布,告示鄉鄰孩子已經平安降生了。萊西等地還要在屋門上掛一桃枝,桃枝上用紅線系著蔥、棗和栗子,寓意孩子將來聰(蔥)明,早(棗)日成家立(栗)業。「挑紅」實際起著報喜的作用,鄉鄰們見到「挑紅」後,即主動到產婦家賀喜,俗稱「看歡喜」、「送湯米」,禮品多為雞蛋和紅糖。  孩子出生後對胎衣的處理也有習俗規定。如湖南長沙的習俗是,分娩後胎衣要用陶罐盛著埋在附近山上,意在父母血統與家鄉土地永不分離。世傳送胞衣時不能回頭,否則倒奶。而按照山西太原郊區民間的習俗,胎衣要尋找一個比較辟靜的地方埋掉,不能亂扔,更不能讓動物吃掉。在分娩時的臍帶剪斷之後,在舊時衛生條件落後的情況下,民間往往弄些羊羔糞塞在肚臍上。同時,還往往給產婦喝少許童子尿和幾劑由中藥配製的生化湯。  嬰兒出生後,要派人向產婦娘家「報生」,娘家要再次送來雞蛋、線面、雞等禮品,以示慶賀,並讓產婦補養身體。報喜之人根據各地的習俗不同也有不同,一般是由產婦的丈夫、新生兒的父親親自去報喜,隨身攜帶的禮品則各有特點。在安徽徽州,嬰兒順利落地後,男家要備水酒、紅蛋送外婆家報喜。黃酒滿壺,壺嘴朝前為男,壺柄朝前為女,一看便知。親族中每戶,分送鴨蛋四個或八個、十二個,許雙不許單,折半時也必須是雙數。黟縣的習俗是生女兒則默不作聲,生男孩,常點放鞭炮,焚香祭祖,並染紅雞蛋,填寫紅單,由男人送至岳家報喜,接受親戚和鄰居的祝賀。湖南的習俗是由嬰兒之父帶一隻大雄雞、一壺酒和一籃雞蛋去岳母家報喜。如生男,則在壺嘴插朵紅花,如生女,則在壺身貼一「喜」字。岳家立即備宴,招待女婿和鄉鄰。長沙的習俗是生男孩帶公雞,生女孩帶母雞,岳家無需問便知生男生女了。廣東客家地區生男則送黃酒兩瓶,大公雞一隻,生女則送紅雞蛋7個,母雞一隻,外婆舅妗見到禮物便知生下是男的還是女的,回贈的禮物稱「開生」。山東蓬萊生男孩帶公雞去報喜,生女孩報喜用母雞;鄒縣生男孩報喜用一本書,生女孩報喜用一朵花。山西高平的習俗是生了小孩的當天,女婿要到岳父家報喜。一般都要坐車,左手抱喜鍋。喜鍋里放著桃枝艾葉;右手托雞,生男用大紅公雞,生女用有色母雞;雞腿上系一小條紅布。而江蘇無錫舊法除向娘家報生外,還在第二天給嬰兒服三黃湯(用大黃、黃連、黃芪煎湯),用以瀉瘀積、祛腸熱、清胎毒。  在嬰兒出生後,我國大部分地區舊時的民間習俗相同之處較多,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程序:  洗三朝  在中國古代民間,孩子出生三天後,家人才可去抱他(她)。如果是男孩,還要舉行射「天地四方」之禮,預示男孩將以上事天地,下御四方為已任。孩子出生滿三月後,便擇一吉日,為孩子行剪髮禮。同時由父親為孩子命名(乳名)。後世新生兒出生前後的禮俗大多脫胎於先秦的禮儀。不過也有許多增刪變化。如唐代時從宮廷到民間,在社會各個階層中都廣泛流行三日洗兒的風俗。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皇太子李亨(即唐肅宗)的妻子郭氏生子李豫,三日洗兒時,玄宗親自前來,賜金盆洗浴。新生兒看起來身體「攣弱」,保姆於是換了一個體格健壯的孩子冒充皇孫,沒想到玄宗一眼就看出不是龍孫。於是將真的皇孫抱來,玄宗大喜,「向日視之,曰:『福過其父。』帝還,盡留內樂宴具,顧力士日:『可與太子飲。一日見三天子,樂哉!」寵臣王毛仲妻李氏誕育三日洗兒,玄宗命高力士賜以酒食、金帛,並命其子為五品官。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洗兒故事。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正月初一,在安祿山過生日時,玄宗和楊貴妃賞賜了許多禮物,「後三日,召祿山人內,貴妃以綉繃子綳祿山,令內人以彩輿舁之,歡呼動地。玄宗使人問之,報云:『貴妃與祿山作三日洗兒,洗了又綳祿山,是以歡笑。』玄宗就觀之,大悅,因加賞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物,極樂而罷。」王建《宮詞》也有「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的描寫。所謂「洗兒錢」,應該與婚禮上使用的「撒帳錢」類似,也是一種特製的喜錢。唐代白居易慶賀談弘謨外孫洗兒詩稱:「玉芽珠顆小男兒,羅薦蘭湯浴罷時。」又稱:「洞房門上掛桑弧,香水盆中浴鳳雛。還似初生三日魄,嫦娥滿月即成珠。」詩中提到的「蘭湯」、「香湯」,都表明洗兒不是用清水。孫思邈稱「兒生三日,宜用桃根湯浴」,桃根湯是用桃根、李根、梅根各二兩,以水煮20沸,去滓,用以洗浴,能夠「去不祥,令兒終身無瘡疥」。可為了解三日洗兒風俗提供參考。宋代流行產後三天為嬰兒舉行「落臍炙囟」的儀式,稱為「洗三」,其含義是表示新生兒完全脫離了胎兒期,從此正式踏上了人生的旅途。民間習俗還有在洗三朝時要外婆送喜蛋、十全果、挂面、香餅,並用香湯給嬰兒「洗三」,念誦「長流水,水流長,聰明伶俐好兒郎」、「先洗頭,做王侯,後洗溝,做知州」的喜歌的做法。  我國各地基本都有洗三朝的習俗,大致做法也差不多,給嬰兒洗澡,辦筵席宴請鄰里、親友,吃喜面、喝喜酒,只是名稱或有不同。如山東青島地區叫「過三日」,安徽徽州、江蘇無錫等地叫「做三朝」,湖南長沙除「洗三朝」外,還有「拜三朝」(三朝日,長輩婦女將艾葉、楓球、雞蛋等熬湯為嬰兒洗澡,叫。洗畢,用雞蛋滾擦嬰兒全身,以祛風,祝福健康。再給嬰兒換上新衣服,由祖母或其他長輩抱著,在嬰兒身上蓋一篩子,篩上接剪刀、算盤等,眾人簇擁,或手敲一頭劈開的竹棍--趕雞棍,或持擂杵,去正廳神龕前拜祖宗)、「游三朝」(拜畢,沿廳屋巷廊游一圈,據說可防「臍風」危害)的叫法。  命名  命名的習俗在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裡,已經歷了幾千年的演化。但實際上無論古今,對於命名的時間都沒有十分嚴格的規定。人之所以要命名,據東漢著名學者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命。」姓名本是代表人的一種符號,是一種稱謂符號,姓名與本人本無必然聯繫,但由於它是人的代號,人與姓名也就有了聯繫。因此,孩子名字的好壞,關係重要。民間普通認為,名字與人的命運有很大關係。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人的名字有小名和官名兩大類。山東青島地區民俗,給孩子命名也是「過三日」的一項內容,乳名(小名)多是由祖父母或父母等長輩提前起好,在這天向親友宣布,入學時請老師或識字解文的人起官名。安徽徽州一般也是在「三朝」給孩子取名,也有不拘時日,一般宜早不宜遲。湖南瀏陽地區也有三朝送號的習俗,鄰里親友將取定的男嬰字、派、號名用大楷書於紅紙上,額以「恭惟某某夫婦喜得文郎誌慶」或「恭惟某某老大人喜得文孫誌慶」之類的賀詞,在鞭炮聲中貼於廳屋正梁兩端牆上。因屋場、族人等情況不同,有同時送幾個號的。清代以前,生女嬰不道號。民國以後,也有給女嬰送號的,但只送一個名字,一般是「閨字某某」。在江蘇無錫,給孩子取名字還要排八字,視八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缺哪一行而定。一般取所缺一行的偏旁命名,如缺金就以金或以金作偏旁的字為名字;缺木則以木作偏旁的「林」、「根」等字為名字。廣東客家舊俗,命名時,有的要請客,有的還要寫在紅紙上貼到祠堂里去向祖宗報告又多了一位男丁。生女的則不必報。命名禮多在慶滿月或慶周歲之日同時進行,請族長或有名望的人取名,稱為賜名,表示對命名者的敬重。饒平地區是在嬰兒出生七天後,由家長或族長或其他上輩人為新生兒命名,將初擬名字用紅紙張貼於宗族祠宇內。福建泉州古俗,在嬰兒誕生後三個月,即由父母為其命名,多以父親的意見為主,也有請爺爺或村中長者和族中有威望者為之命名。  坐月子  產婦生下孩子後,便開始了為期一月的、民間稱謂的「坐月子」。  坐月子,在北方的民間傳統做法是:三日之內不準下床,一月以內不許出房門,也不準上街,而只准在室內吃、住。坐月子期內主要是要照顧好產婦與嬰兒的身體,怕鬧出月子病來。這樣,就有許多禁忌,如飲食要有節制,尤其是不能食太飽,飽了會傷脾胃,弄成終生不愈的癥狀。北方大多給產婦吃小米粥、雞蛋、挂面、麵條,大米與其它食物都很少食用。禁止產婦多說話,說多了怕弄成舌疾;禁止產婦幹活,怕干多了弄成勞疾;禁止產婦用冷水洗手,怕弄壞關節。同時,禁止生人進入產婦房中,生人進房怕「踩生」,弄成嬰兒的疾病。產婦房中,連自己家裡人一般也不許進入。只許產婦的母親、婆婆、丈夫等照料產婦的人入內,連產婦的父親、公公,都得到產婦足月之後才好見面。民間對產婦坐月子的習俗很多,目的是為了嬰兒及其母親的健康與平安。  在我國南方,民間也有「坐月子」的習俗。如安徽含山地區舊俗,產婦生育後一般休養一個月,其間,家人準備老母雞、豬肉等營養食品以使產婦身體得以恢復。江蘇無錫地區規定從三朝至滿月期間產婦坐月子,親友向產婦送雞、魚、肉、蛋和胡桃、芝麻、雪片糕等;給孩子送衣服、鞋帽等,叫做「送庚」,送庚時間不能超過滿月。福建泉州地區習俗在嬰兒出生後的一個月是產婦的調養期,俗稱「做月里」,要在房內卧床靜養,多吃富有營養的食品以恢復體力,並保證嬰兒奶水充足。是月產婦房間,外人一般都不能進入。四川自貢舊俗是婦女生產後,房門加鎖,防別人把奶帶走,產婦滿月前,不能外出。  在我國古代還有一種奇異的「餉產翁」習俗,這也是坐月子的一種形式。據《太平廣記》稱:「南方有獠婦,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飲食皆如乳婦.稍不衛護,其孕婦疾皆生焉。其妻亦無所苦,炊易樵蘇自如。」、「越俗,其妻或誕子,經三日,便澡身於溪河。返,具糜以餉婿,擁衾抱雛,坐於寢榻,稱為產翁。」坐月子的居然是產婦的丈夫,如此習俗不能不令人稱奇。  滿月  小孩出生後長至滿月,就該舉行出生以來最為隆重的一次禮儀活動--滿月禮。滿月禮為中國古老的文化傳同之一,有些地方稱「彌也禮」。我國自唐代以後民間便有給新生兒做滿月的習俗。唐高宗龍朔二年七月,皇子李旭滿月,賜鋪三日。這是關於做滿月酒的最早記載。後來才推廣到民間,唐代詩人張籍就有「幼子始生才滿月,選書知寫未成人」的詩句。唐高宗顯慶年間(公元歷656-661年),長安城西路側有一店家新婦生一小男,「月滿日,親族慶會,欲殺羊,羊數向屠人跪拜。」大家都不以為意,「遂即殺之,將肉就釜煮。餘人貪料理蔥蒜餅食,令產婦抱兒看煮肉。抱兒火前,釜忽然自破,湯沖灰火,直射母子,母子俱亡。」從這則具有強烈的宗教宣傳色彩的故事中可以看到,當時民間慶祝滿月的規模是相當大的。  自古以來,滿月禮均隆重浩大,親朋四方雲集往賀,主家大擺筵席待客,謂「彌月之喜」,但其具體禮俗各地不盡相同。  在山西,當小孩生下足一個月的時候,往往要舉家慶賀。過滿月就是這種慶賀的方式。這是在慶祝「 家有後人」、「 添丁之喜」、「 足月之喜」。山西境內、從南到北過滿月的作法比較普遍。一般情況,是由親朋好友給孩子帶上禮品,到家裡作客,吃一頓「滿月宴」,然後離去。給孩子所帶禮品,有小兒衣物、食品,或是小銀鎖和留點零花錢,但飯是一定要吃。山東青島習俗是嬰兒「過滿月」時給嬰兒理髮,俗稱「鉸頭」。鉸頭要在上午進行,請族中未婚姑娘在嬰兒頭上自下而上鉸三圈,鉸下的胎毛用一張面籮接住,再用紅布包好,縫在嬰兒的枕頭裡。鉸頭時須有舅舅在場,如舅舅不在,則在小孩身旁放一個蒜白,諧音「舅」,代替舅舅參加。下午,由舅舅搬回去住,叫「搬滿月」。安徽徽州的習俗也是在嬰兒滿月時剃胎髮。剃畢,取熟雞蛋去殼,在嬰兒頭頂上滾動數下,據說是為解除胎氣。家中要請「滿月酒」,產婦報嬰兒出房拜見賓客,有些產婦要回娘家調養,也於滿月啟程。江蘇無錫滿月時除第一次為孩子剃頭外,還要做滿月辦面筵,親友賞給孩子押歲錢。四川自貢地區則是嬰兒滿一個月時舉辦「滿月酒」,家長用醪糟蛋招待親友,並贈送染紅的雞蛋作回報,俗稱「吃紅蛋」。  廣東惠州行滿月禮,最普遍的叫法是「做出月酒」,這是一種至今都在惠州民間甚為流行的禮俗。「做酒」,自然是為宴客,惠州做出月酒也是請親朋為主的。主家一般事前便開始籌劃準備酒席、準備禮品,外婆須備上小孩的「出生帽」、衣服、鋪蓋,還要蒸好斂糕、大紅髮糕等送至女兒家。主家亦要準備祭拜祖公的祭物。在惠州的風俗中月內的嬰孩是不「見眾」的,原因是月中有諸多禁忌。月後,禁忌減少,因而也就可以見眾了。滿月禮中,「見眾」也應算是一項重要的禮儀。小孩一抱出來,自然會引起圍觀,圍觀之中,有趣的是惠州的風俗,小孩出生後,十分忌諱人說「漂亮」、「長得好」之類的「好話」,這時的客人們,對嬰孩並不是好話恭維,而是「醜話」連篇,這是傳統避諱之俗的一種演化。廣東揭西慶滿月的習俗是,如生長子,則較隆重,當日設宴請親朋。首先為嬰兒安名,先抱嬰兒在案前拜天地,後拜祖公。上門赴宴的親朋要帶豬肉、布料等道賀。外公家要辦衣服、鞋帽來給外孫,女周歲時,同樣設宴請親朋,親朋送禮祝賀。  福建泉州舊時習俗,嬰孩滿月時,認貧困多子女的親朋鄰里、甚至是乞丐(需品行端正並有家屬者)為乾爹娘,希望分享他們的福根,使嬰孩順利成長。這大概是人們認為嬰孩有如花草,嬌貴者難養、「臭賤」者易活。一般乾爹娘要於滿月時送給乾兒子木飯碗、木匙(可能是瓷質易摔碎)、長命鎖以及衣、帽等生活用品。如乾爹娘是乞丐,所送禮物則主要是一個草編的微型「加志」。「加志」是乞丐行丐的標誌,是用來裝納碗筷、錢物的草袋,給嬰孩掛上,就可以像乾爹娘那樣「賤命少病」。  移巢  滿月之後,產婦就可以走出房間,舊俗有產婦在此時抱嬰兒回娘家住一段時間的做法,稱之為移巢。如廣東惠州在滿月禮過後,嬰孩和產婦都可出門走動了,有些走外婆的,會把小孩及產婦接回娘家小住一段時間,這就是傳統「移巢」風俗。而安徽徽州的習俗是,嬰兒第一次走親戚必須到外婆家,俗稱「移窩」。外婆家置酒宴迎接,外婆給嬰兒掛「長壽百歲錢」,並抱嬰兒至鍋灶前,沾鍋底黑煙焦少許,塗於嬰兒鼻尖,以示像貓狗一般易於長大成人。還饋送萬字糕,以示孩兒成年後步步高升。  百日  嬰兒出生後滿百天時,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日子,民間習俗一般會在此日舉行儀式慶祝。如四川自貢地區在嬰兒滿百天時,由福壽雙全的老人以酒肉抹嬰兒口,稱為「開葷」。江蘇無錫也有在嬰兒滿百天時辦面筵宴請親友的做法。山東青島地區的習俗是,嬰兒出生一百天(也有九十九天)的稱「百歲」,親戚朋友前往慶賀,禮物多為小兒衣物,平度、萊西都有「姑家的褲子姨家的襖,妗子家的花鞋穿到老」的俗諺。萊西等地送的賀禮中還要有一對用白面做的小老虎。在膠州,這天上午要在一棵柳樹下舉行嬰兒穿新衣儀式,柳樹旁放一個量糧食的斗,斗前放一個盛新衣的篩子,由姑姑或姨姨給嬰兒穿上新衣後,將嬰兒抱到鬥上搖幾搖,「依著柳坐著斗,小孩活到九十九」。隨後由姑或姨抱著繞全村走一圈。過百歲還要給嬰兒戴「百家鎖」(也叫「長命鎖」)、穿「百家衣」。百家鎖是由親朋好友多家湊錢請銀匠打成,上有「長命百歲」或「長命富貴」字樣,以祝長壽,百家衣是從各家討來的碎花布縫成,討的人家越多越好,布的顏色也是多種為上。花布中唯有紫色較難討換,因為「紫」諧音「子」,人們不願把子送人,所以只有到孤寡老人處較容易討到。這一天還要喝喜酒、吃喜面,親朋好友歡聚一堂,祝賀孩子長命百歲。湖南有地區將百天稱為「百祿」,是祝嬰兒長壽的儀式,賀禮必須以百計數,雞蛋、燒餅、禮饃、挂面均可,體現「百祿』、「百福」之意。

  生日、抓周  在漢代以前我國還沒有過生日的習慣,只有在孩子誕生時以羊酒相賀。如《漢書.高祖紀》載:漢高祖劉邦和盧綰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賀兩家。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江南地區開始出現了作生日的風俗,但只限於雙親健在時才可以做,是出於孝親觀念,後來,即使雙親亡故,做生日的習俗依然如故。到了唐代,更把生日慶賀與祝壽古禮結合起來,並為後世所傳承。我國習俗在給嬰兒慶周歲生日時,民間常有「抓周」儀式,又稱「抓龜」。這一習俗早在南北朝就已經流行民間,據《顏氏家訓》記載:最初只是在孩子滿周歲時,為其沐浴、打扮,換上新衣裳。然後在孩子面前放置弓箭、紙筆、飲食、珍寶、玩具等,女孩子面前還加上刀尺針錢。看孩子抓取什麼東西,預言他將來的貪廉愚知和興趣愛好。當時稱之為「試兒」或「抓周」。此後,特別是唐代作生日之風漸盛,南朝江南流行的抓周風俗,這時仍在宮廷內流行,如武則天曾將皇孫都召集到大殿上,看他們嬉戲,「取西國所貢玉環釧杯盤,列於前後,縱令爭取,以觀其志。」據說唐高宗幼年時,「將戲弄筆,左右試置紙於前,乃亂畫滿紙,角邊畫處,成草書『敕』字。」  一般來說,我國民間的「抓周」習俗是父母為周歲的嬰孩沐浴後,給穿上外婆家送來的新衣服鞋襪,抱到廳堂八仙桌上去「抓周」。這時,八仙桌上早已擺滿了書、筆、算盤、秤、尺、剪刀、玩具等,令嬰孩雙腳踏在「度晬龜」上,任其自由抓取桌上的東西,以他所抓著的東西,來預測他未來的一生和前途。如嬰孩抓取書、筆,預示將來喜愛讀書;抓取算盤、秤,則預示日後善於經商。這種抓周的習俗在我國流傳很廣,影響很大,大多在較富有家庭流行,貧窮家庭則較淡薄。  給嬰兒慶周歲生日並行「抓周」的儀俗,各地基本相同,一般都是擺出糕點、書、筆、印章、算盤、銅錢、化妝品、玩具等,讓孩子任意抓取,以此預卜他長大後的愛好和前程、命運。屆時親朋都要帶著賀禮前來觀看、祝福,主人家治宴招待。這種「抓周」,是寄託了上一輩對下一輩子的希望。在湖南,這種宴席上菜重十,須配以長壽麵,菜名多為「長命百歲」、「富貴康寧」之意,要求吉慶、風光。點擊→情感秘聞看更多文章周歲席後誕生禮結束。福建泉州舊俗將嬰兒周歲稱為「度晬」,是自嬰兒出生後最為隆重的一個喜慶日子。是日要敬神祀祖,設筵請客,主人還要特別印製以糯米或麵粉為原料的「度晬龜」或「四腳龜」饋送親友,祈望嬰兒能像善爬的龜那樣,較快地開步走路,又像龜那樣健康長壽。外婆家於外孫周歲時所送的禮品甚為豐厚,有衣帽鞋襪、披風、童被、布料,以及八卦項鏈、長命鎖鏈、手鐲腳環等金銀飾品,其中綴繡的「度晬裘」(披風)和虎頭圖案的虎耳帽、虎仔鞋,頗有特色,寓有避邪,吉慶、長壽之意。在北方山西地區,孩子一周歲生日一般是在奶奶家過,比較隆重。  生活習俗的變化是社會變化的反映。人的世代交替,這是一個自然過程,這一過程在社會層面上傳遞著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社會習俗文化在一代人傳到另一代人的過程中不可能不發生任何變化,生育習俗也是這樣。生產方式的變化、生活價值的轉移等因素是民俗變化的根本性動力,雖然這種變化可能是緩慢的,但是卻是在不斷進行的。今天,我們的生育方式同過去相比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很多舊的習俗已經不復存在,只能在記載中去了解了。

推薦閱讀:

常見婚禮習俗探源
大年初七有什麼習俗,吃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都有什麼講究
老北京的婚禮習俗
正月初五的習俗--請正確迎財神
中國傳統民間習俗-走會

TAG:中國 | 習俗 | 生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