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經絡簡介——了解存在每一個人身上卻鮮有人通曉的經絡
了解經絡,從這裡開始
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分開理解的話,「經」是指路徑的意思,它貫通人體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的主幹,多縱行而分布深;而「絡」有網路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經的分支,較經脈細小,它縱橫交錯,遍布全身各部位,但位置相對較淺。經絡系統網路全身,博大精深,「經絡所過,主治所及」,它不僅決定著我們的生理功能,還反應了我們的病理變化。所以,我們有必要認識經絡,了解它,解析它,並有效利用它。這樣,不但對我們自身防病保健有極其良好的作用,還可以把我國從古至今偉大的中醫文化傳承並發揚光大。
下面小編簡單介紹十二經脈總的走向和分屬的臟腑: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六臟
心、心包、肺、脾、肝、腎
六腑
大腸、三焦、小腸、胃、膽、膀胱
下面簡單介紹每條經的作用和常用穴位:
一:手太陰肺經:
寅時(3點至5點)—肺經旺。寅時,有肺病者反映最為強烈,如劇咳或哮喘而醒。
聯繫的臟腑器官:屬肺,絡大腸,與胃,氣管,喉嚨有聯繫。
主要治療:本經主要治療胸、肺、喉嚨的疾病。以及本經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咳嗽、發燒、氣喘、咳血、胸悶胸痛、咽喉腫痛和發熱等。
常用穴位:
尺澤:定位: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主治咳嗽、氣喘、咳血、小兒驚風、肘臂疼痛,中暑;
列缺:定位: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主治咳嗽、咽喉腫痛、頭痛、齒痛、口眼歪斜,上肢不遂;
少商:定位:在手拇指橈側,距指甲角0.1寸;主治熱病、昏迷、中暑、咽喉腫痛、開竅醒腦、咳嗽。
二:手陽明大腸經:
卯時(5點到7點)—大腸經旺。
聯繫的臟腑器官:屬大腸、絡肺、與口、下齒,鼻有聯繫。
主要治療:本經主要治療頭面、五官、咽喉病,胃腸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比如頭痛、齒痛、鼻病、喉嚨腫痛、口眼歪斜、泄瀉、痢疾和上肢外側前緣疼痛等。
常用穴位:
商陽:定位:食指橈側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熱病、昏迷、咽喉腫痛、食指麻木;
合谷:定位:手背第1、2掌骨間,約平第2掌骨中點處;主治頭痛、目赤腫痛、耳聾、咽喉腫痛、熱病、痛經(月經期盡量不選該穴)、經閉、腹痛、便秘、泄瀉等;
手三里:定位: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主治腹痛、腹瀉、肩臂疼痛,上肢不遂;
曲池:定位: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主治熱病、目赤腫痛、咽喉腫痛、腹痛、腹瀉、濕疹、手臂麻木;
三:足陽明胃經:
辰時(7點到9點)—胃經旺。為多氣多血之經。
聯繫臟腑器官:屬胃,絡脾,與鼻,眼,口,上齒,喉嚨和乳房有聯繫。
主要治療:本經主要治療胃腸病,頭面五官病,神志病,熱病和經脈循行的其它病症。比如胃痛、嘔吐、泄瀉、便秘、牙痛和下肢疾病。
常用穴位:
下關:定位: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主治耳聾,耳鳴,牙痛,鼻塞,口眼喎斜,張口困難,面痛;
天樞:定位:在腹中部,距臍中旁2寸;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泄瀉,痢疾,月經不調,症瘕,痛經,閉經;
歸來:定位:在下腹部,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陰挺,月經不調,閉經,白帶,疝氣,腹痛,泄瀉;
梁丘: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急性胃痛,乳癰,膝關節腫痛,下肢不遂;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嘔吐,腹脹,腸鳴,泄瀉,消化不良,痢疾,便秘,腹痛,乳痛,心悸氣短,頭暈失眠,咳嗽氣喘,膝關節疼痛,中風偏癱,腳氣水腫;
豐隆: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粗隆前緣二橫指;咳嗽,痰多,哮喘,癲狂,頭痛,眩暈,下肢不遂;
內庭: 定位:在足背,當第二、三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上牙痛,咽喉腫痛,口喎,鼻衄,腹脹,便秘,胃痛,足背痛。
四:足太陰脾經:
(9點至11點)—脾經旺。
聯繫臟腑器官:屬脾,絡胃。與心臟,舌,咽(食道)有聯繫。
主要治療:本經穴主要治療脾胃病、婦科病、前陰病及經脈循序的其他病症。比如嘔吐、胃痛、腹脹、泄瀉、月經不調、崩漏和遺尿等。
常用穴位:
隱白:定位:位於足大趾內側,甲根腳旁0.1寸,伸足仰趾取之;主治下血、崩漏、呃逆、嘔吐、腹脹、納呆、腹痛、暴泄;
商丘:定位:位於足內踝前下方,當脛骨前肌腱內凹陷處;主治食飲不化、腸鳴泄瀉、痢疾、嘔吐、吞酸、胃痛;
三陰交:定位:位於內踝尖直上3寸,當脛骨內側面後緣處;主治呃逆、嘔吐、納呆、脾胃虛弱、完谷不化、心腹脹滿、腹痛腸鳴、痢疾、泄瀉、經閉、帶下、症瘕、血崩;
陰陵泉:定位:位於膝下內側,脛骨內側踝下緣凹陷處;主治腹痛、腹脹、食欲不振、水腫、黃疸、霍亂吐瀉、小便不利或失禁、遺尿、月經不調、痛經。
五:手少陰心經:
(11點至13點)—心經旺。
聯繫臟腑器官:屬心,絡小腸。與肺、心、食管、目系等有聯繫。
主要治療:本經主要治療心、胸、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比如心悸、心痛、失眠、癲癇以及上肢內側後緣疼痛。
常用穴位:
少海:定位:屈肘,當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主治心痛、手臂麻木、胸部疼痛等;
神門:定位: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主治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等;
少府:定位:位於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主治心痛、陰癢和小指麻木疼痛等。
六:手太陽小腸經:
(13點到15點)—小腸經旺。
聯繫臟腑器官:屬小腸,絡心。與胃、食管、眼、耳和鼻有聯繫。
主要治療:本經主要治療頭項、耳目、鼻咽喉、神志病和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比如頭痛、耳鳴、耳聾、咽喉疼痛以及肩臂外側後緣疼痛等。
常用穴位:
少澤:定位:在手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主治熱病,中風,昏迷、乳汁少,乳癰、咽喉腫痛;
天宗:定位: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相平,主治肩胛疼痛、氣喘、乳癰等;
肩外腧:定位:在背部,當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主治肩背疼痛,頸項強急等。
七:足太陽膀胱經:
(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
聯繫臟腑器官:屬膀胱,絡腎,與腦,眼和鼻有聯繫。
主要治療:本經主要治療頭面五官病、神志病、經脈循序部位的項、背、腰及下肢疾病。
常用穴位:
睛明:定位:在面部,目內眥角上方凹陷處;主治視物不明,近視,夜盲,色盲、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腫痛,迎風流淚;
肺俞:定位: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發熱,咳嗽,咳血,盜汗,鼻塞、毛髮脫落,痘,疹;
肝俞:定位: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脅痛,黃疸、目疾,吐,衄、癲狂,脊背痛;
委中:定位: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主治腰脊疼痛,腘筋攣急,半身不遂,下肢痿痹、丹參,皮疹,周身搔癢,疔瘡,發背、腹痛吐瀉、遺尿,小便不利。
秩邊:定位:在臀部,平第四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便秘,痔疾。
八:足少陰腎經:
(17點至19點)—腎經旺。
聯繫臟腑器官:屬腎,絡膀胱,與肝、肺、心、脊髓等有聯繫。
主要治療:本經主要治療婦科病、前陰病、腎、肺、喉嚨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比如月經不調、遺精、小便不利、水腫、泄瀉、便秘等
常用學位:
湧泉: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主治頭痛、眩暈、失眠、小便不利、小腿痛、虛火上炎等,是常用的保健要穴;
太溪: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主治小便頻數、月經不調、遺精、耳鳴、腰痛、便秘、齒痛等;
照海: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小便頻數、喉嚨咽干、失眠等;
復溜:定位: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主治腹脹、泄瀉、腸鳴、盜汗或汗出不止、腰痛等。
九:手厥陰心包經:
(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
聯繫臟腑器官:屬心包,絡三焦。
主要治療:本經主要治療心胸、胃病、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比如心悸、心痛、胸痛、胃痛、嘔吐等。
常用穴位:
曲澤:定位:微屈肘,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中暑等;
內關:定位: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主治心悸、心痛、胸悶、胃痛、嘔吐、呃逆、眩暈、頭痛、失眠等;
勞宮:定位: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處;主治心痛、中風昏迷、血壓高、清熱、手指痛等。
十:手少陽三焦經:
(21點到23點)--三焦經旺。
聯繫臟腑器官:屬三焦,絡心包,與耳,眼有聯繫。
主要治療:本經主要治療側頭痛、耳、喉嚨、脅肋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比如頭痛、耳鳴、目赤腫痛、咽喉腫痛、脅肋痛等。
常用穴位:
中渚:定位:在手背部,當環指本節(掌指關節)的後方,第四、五掌骨間凹陷處;主治頭痛、頸項痛、熱病、手臂痛等;
外關:定位: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主治熱病、頭痛、目赤腫痛、耳 鳴、脅肋痛、清熱解表等;
絲竹空:定位:在面部,當眉梢凹陷處;主治目赤腫痛、目眩、眼瞼下垂、頭痛、眩暈等。
十一:足少陽膽經:
(23點至1點)—膽經旺。
聯繫臟腑器官:屬膽,絡肝,與眼、耳、脅肋有聯繫。
主要治療:本經主要治療側頭痛、眼、耳、肝膽脅肋病、熱病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的其他病症;比如頭痛頭暈、耳鳴、脅肋痛、黃疸等。
常用穴位:
風池:定位: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主治頭痛、頸項強痛、目眩、目赤腫痛、鼻痛、熱病、感冒;
肩井: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主治肩背疼痛、乳汁不下、上肢不遂等;
環跳:定位:在股外側部,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內三分之二的交點處;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風疹、挫閃腰疼等;
陽陵泉:定位: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等;
丘墟: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主治頸項痛、下肢疼痛、對膽絞痛效果較好。
十二:足厥陰肝經:
(1點-3點)—肝經旺。
聯繫臟腑器官:屬肝,絡膽,與胃、膈、肺、生殖器、目、口唇等有聯繫。
主要治療:本經主要治療肝膽病、婦科病、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的其他病症,比如月經不調、崩漏、遺精、遺尿等。
常用穴位:
太沖:定位:在足背,當第一、二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主治頭痛頭暈、月經不調、遺尿、崩漏、肝火旺、足背痛等;
行間:定位:在足背,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主治目赤腫痛、青盲、失眠、癲癇、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等。
任脈:
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任脈。任脈不屬於十二正經,屬於奇經八脈,有」陰脈之海「之稱。分布於前正中線上,對調節陰經氣血,調節月經,妊養胎兒起到關鍵的調節作用。
聯繫臟腑器官:胞宮、咽喉、口唇、目有聯繫。
常用穴位:
氣海: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主要治療腹痛、泄瀉、便秘、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肚子不舒服等,此穴也是常用保健穴之一;
神闕:定位:在腹中部,臍中央;主治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消化不良、嘔吐等;
中脘: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主治胃痛、嘔吐、吞酸、呃逆、腹脹、泄瀉、消化不良等。
督脈:
督脈同樣歸屬於奇經八脈,不屬於十二正經。是「陽脈之海」,分布於後正中線上。
聯繫臟腑器官:胞宮、腦、鼻、唇。
主要治療:本經主要治療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疾病;比如癲癇、發熱、頭痛、頸項痛、腰骶疼痛等。
常用穴位:
大椎:定位:在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熱病、頭痛、咳嗽、風疹等,且是感冒發燒的常用穴;
風府:定位: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主治頭痛、感冒、流涕、中風不語、頸項痛等;
百會:定位: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主治頭痛、眩暈、暈厥、失眠、健忘、久泄等,也是常用的保健要穴。
文章內容屬原創,侵權必究!圖片選自網路,如有冒犯可後台聯繫刪除。
感謝您的支持,歡迎點贊與轉發!
推薦閱讀:
※九層妖塔現實中真實存在,考古專家只進去了兩層,其它七層不敢挖
※太極內勁存在嗎?有著怎樣的力學原理?
※再生網|地虎在古代神話中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現在是唯一真實的存在
※會做飯的男人都是男神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