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精進佛七開示] 禪凈不二 根機有別
今天,是佛七的第五天,從前四天的情況來看,諸位念佛的功夫多多少少都有進步,尤其是今早的第一枝香是比較有境界的,從諸位念佛的聲音、靜坐的姿態、以及舉止動作,都可以看得出來。真修行、假修行、有功夫、沒有功夫,同學們互相比較,自己心中就有數了。現在,我們要談的題目是「禪凈不二,根機有別」。
禪,並不是佛教所獨有的,世尊未出世以前,印度就有了禪。古印度非常重視禪定的修習,無論是外道、俗人都修習禪定,出家追求解脫之道的各種沙門團體 ,更是重視禪定的修習,這與中國人注重現實生活的習慣大有不同,中國人重視的是傳宗接代,養子防老,享受天倫之樂。
釋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是位尊貴的太子,他為了追求真理,捨去王位,出家修道。他首先拜訪的是阿若羅迦藍和郁陀羅迦羅摩弗仙人。這兩位仙人是當時印度婆羅門教中修練禪定最有成就的。他們修的是無想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太子很快就達到了這種境界,可惜還不能解除他心中的許多迷惑。於是,太子就離開了這二位仙人,來到雪山,經過六年的苦行,還是不能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深深地意識到過份苦行對於解脫生死並非是有益的。於是,他那瘦弱的身體,邁著疲憊不堪的步伐來到到了尼連禪河,以清凈的河水洗滌身體污垢。太子沐浴後,更覺筋疲力盡,靜靜地躺在岸邊。這時,恰好有位難陀波羅童女在河畔的草原上牧牛,望眼河邊,見到一位瘦弱無比的年輕沙門卧倒在岸沿。牧女頓發同情之心,雙手捧著乳汁前來供養這位年輕的沙門。
太子接受了牧女的乳汁供養後,體力、精神漸漸地得到恢復,十分歡喜地來到尼連禪河的東岸的伽耶山,在伽耶山裡四周漫步。忽然,看見一棵繁茂的菩提樹,樹下有個金剛寶座,寶座上留下過去許多求道者修定的痕迹,於是,太子以無比喜悅的心情在金剛寶座上結跏趺坐,並發弘大的誓願:「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太子在菩提樹下靜心思維,並降伏一切惡魔的擾亂,終於在一天夜晚,目睹明星,大徹大悟,見性成佛,創立了佛教。
今天,諸位發心出家,發心受戒,並有殊勝的凈土法門,讓大家修行了脫生死。這種佛恩,只有依循佛陀的遺教如法修行,解脫煩惱,圓成佛道,才能報答。
世尊成道後,有一天,在靈山會上為眾弟子說法,大梵天王手捧金色優缽羅花供養世尊,世尊觀察到弟子們的根機已經成熟,就隨手拈來一根,舉起示眾。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等諸大弟子都不會意,唯獨頭陀第一的摩訶迦葉微微一笑。這時,世尊點頭稱是,並鄭重地對摩訶迦葉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之於汝。」所以,佛教中有世尊讓半座給迦葉尊者,以示佛陀對迦葉尊者對禪的深刻體悟的肯定與尊重的故事。
這段故事出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乍聽起來,非常的簡單而不可理解,其實這是一種禪意,一種以心印心的高超境界。
佛教的出世禪與世間禪有本質上的區別,佛教的禪是與智慧相結合的,修禪的目的是為了開啟智慧;世間人和外道修禪是為了享受人天福報。《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下說:「若修學世間有相禪者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無方便信解力故,貪受諸禪三昧功德而生驕慢,為禪所縛退求世間。二者無方便信解力故,依禪發起偏厭離行,怖怯生死退墮二乘。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謂依止一實境界,習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夢如幻等,雖獲世間諸禪功德而不堅著,不復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如是修學一切諸禪三昧法者,當知有十種次第相門,具足攝取禪定之業,能令學者成就相應不錯不謬。何等為十?一者攝念方便相。二者欲住境界相。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四者善住境界得堅固相。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轉求進趣相。六者漸得調順稱心喜樂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七者克獲勝進意所專者少分相應覺覺知利益相。八者轉修增明所習堅固得勝功德對治成就相。九者隨心有所念作外現功業如意相應不錯不謬相。十者若更異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隨心超越自在相。是名十種次第相門,攝修禪定之業。」
從釋迦牟尼佛傳法二祖摩訶迦葉直到第二十八代達摩祖師,代代相續,發揚光大。達摩祖師遠觀震旦眾生根機明利,適應禪修法門。所以,他發菩提心克服種種困難險阻來到中國,當時,信奉佛教的梁武帝得知這一消息,心花怒放,諭請達摩祖師進宮弘法。達摩祖師應請來到皇都——南京。梁武帝問道:
「請教大師:我一生精勤建造寺院、度人出家修道、書寫佛經、廣作佛教事業,不知有多少功德?」
「毫無功德。」達摩祖師毫不客氣地回答。
梁武帝聽後,心裡十分不悅,以深為不解的語氣說:「我做了這麼多的好事,你竟敢說我沒有功德,這是什麼道理?」
「你所做的事業都是有漏功德,僅是人天福報,輪迴之因,並非解脫之德。」達摩祖師用緩慢而又慈和的語氣為梁武帝解釋。
然而,固執不已的梁武帝依然不能覺悟。達摩祖師深知話不投機,於是,離開了南京,來到河南少室山,用心潛修,弘揚禪法。整整經過九年時間,才遇到一位真正為法忘軀的修道人。這位修道人,就是中國禪宗的第二代祖師慧可大師。
慧可大師遠知印度來了一位得道高僧在少室山面壁坐禪,他為了求法,經過千山萬水來到少室山,找到了達摩祖師。然而,達摩祖師還是面壁不動,慧可大師為了求受達摩祖師的禪法,就在離達摩祖師不遠的雪地上整整長跪了七天七夜,達摩祖師終於啟口而道:
「你這是何為?」
「為了求法。」慧可懇切地說。
「就憑你這樣,就可以求到禪法?等到天上下紅雪,也不能求到。」達摩祖師用考驗的語氣對跪在雪地上的慧可說。
慧可大師心想:「天上怎麼會下紅雪呢?」
於是,慧可大師毅然決定砍斷左臂,鮮血染紅了白雪。
達摩祖師終於找到了禪法的接班人,就問:
「你要求何法?」
「我要求安心法門?」
「將心拿來,我為汝安?」
「覓心了不可得。」慧可想了想說。
「好,我已為汝安心竟。」
這時慧可大師豁然開悟。
達摩祖師在傳法之前,曾有人五次暗害他,都沒有害死,到第六次的時候,才被「害死」——只履西歸,說明了祖師的法緣已盡。
從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一直到六祖惠能大師,每次為了傳授衣缽,都有一番驚心動魄的場面出現,僧團里的個別煩惱深重者,為了承接衣缽,千方百計,絞盡腦汁,以期達到目的。而從凈土宗的歷史來看,就未曾發生過這些問題。
在中國來說,凈土宗的歷史較早於禪宗。遠在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江西廬山提倡念佛,求生彌陀凈土,當時,共有一百二十三位社會精英、知識分子來參加結社念佛。到了唐朝,凈土法門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興盛,其它宗派也相繼成立。
在禪、凈、密、律、性、相、台、賢八大宗派里,禪宗、凈土宗、律宗、密宗是比較注重於實踐。當然在重視實踐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教理的研究。三論宗、唯識宗、天台宗、華嚴宗是比較注重於理論的研究,重視理論也並不意味著不需要實踐。
佛七的第一天,我講過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無上真言。如果將阿彌陀佛聖號念到一心不亂,也就是禪定的最高功夫。
唐朝時期,八宗的界線是比較分明的。從各宗的理論、實踐上,都可以得到分辨,每個宗派都相繼出現了許多祖師。當時的出家人精進用功,彼此交談,都是有關修道上的事情。
唐朝末期,佛教慘遭唐武宗的滅法,各個宗派的主要經論都被銷毀,出家人很難找到佛經,於是遁跡深山裡潛修。因為缺乏理論上的引導,從此禪、凈的界線,漸漸地融為一體。宋代永明延壽禪師對凈土與禪宗的關係,作了四首偈子:
第一首偈:「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第二首偈:「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第三首偈:「有禪無凈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第四首偈:「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印光法師對此解釋說:「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凈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了事。或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凈土矣。有謂無禪無凈,即埋頭造業,不修善法者,大錯特錯。夫法門無量,唯禪與凈,最為當機。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悠泛修余法門,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倚福作惡,即墮地獄,欲復人身,難之難矣。沒人依怙,猶局於偈語而淺近言之也。(永明延壽)大師恐世不知,故特料簡,以示將來。」
當今社會上有個別作家對佛教,僅是一知半解,可他寫的關於「禪」方面的著作,層出不窮,大談禪道,真不知書里談的是些什麼內容?對禪的境界根本不了解,甚至是否有信仰都值得懷疑。尤其是那些練氣功的,他們也披著禪的外衣,來達到自己難以告人的目的。所以,人們對禪誤解越來越深,禪也不是可以隨便亂說的。說錯了話罪過很大,要負因果責任。
在叢林里,我們常常聽到野狐禪這個故事。唐朝百丈懷海禪師每當說法時,總有位老人聚精會神地聽講,禪師感到很奇怪。有一天,禪師說法後,那老人沒有離開,一直站在那裡。於是,禪師就問他:「你是哪裡人?」
「我不是人,是野狐精,遠在迦葉佛時,我是一位比丘,有人問我:"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當時,我沒考慮就回答說:"不落因果。』就因為說了這句錯話,五百世墮為狐狸。今天,請求大師開示解脫之道。」那位老人極其悲哀地說道。
百丈禪師聽後說:「你把剛才所說的問題重複一遍。」那老人便道:「請問和尚,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禮謝道:「今承和尚代語,令我超脫狐身,我在後山岩下,祈和尚以亡僧禮送。」第二天,百丈禪師在後山石岩下,果然,以杖挑出一頭死狐,便用亡僧禮將其化葬。
所以,我們平時對於來問禪的人,應該要有認真的態度,絕不可以胡言亂語,違背佛法的本義。自己不是上根利智,又沒有禪定的境界,如果不假思索、言語隨便,不但不能讓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反而容易招惹他人誹謗三寶之罪。
唐朝丹霞禪師,冬天很冷,就把大殿里的佛像劈碎用來燒火取暖,此事被寺院的僧值師看到,感到莫名的驚詫,問道:
「你怎麼可以把佛像拿來燒火呢?」
「我在燒舍利。」丹霞禪師說。
「佛像是木頭做的,那能燒出舍利呢。」僧值氣憤地說。
「既然燒不出舍利,那怎麼可以說是在燒佛像呢?其實,我是在燒木頭啊!」丹霞禪師邊燒邊說。
丹霞禪師是有成就的祖師,一言一行都包含著無限的禪機,他的禪定功夫很深,已經達到沒有執著的境界,所以才敢這樣做。如果我們拿佛像來燒火,無疑就等同犯了出佛身血罪,必將墮落阿鼻地獄。
去年,我遇到一位曾經信佛,後來改信基督教的在家人,他把自己以前供奉的佛像丟到廁所里去,一丟下去,頓時整個廁所冒起熊熊大火。後來,他家裡總是不平安。所以,無論是木雕、紙畫、泥塑、石刻等一切佛像,都要虔誠禮拜,功德無量。
古代,那麼多的禪宗公案,都是禪師觀見求法者的機感相扣,才利用這種特殊法門,不是我們一般人隨時隨地都可以仿效的,譬如病人,如果不懂藥物的療效性,隨便服用,不但不能醫好病,有時還可能會中毒身亡。所以,禪宗這種高超的法門,不是中下根的人所能適宜修學的。
那麼,禪凈二者,到底分開修好?還是雙修好?
在我國眾多的道場中,各有各的家風,各有各的修法。有些嚴格的道場,在禪堂里絕不允許念佛,如果念佛一聲,罰洗禪堂三天。有些念佛道場,不許看凈土以外的典籍,更不可以談禪。也有一些禪凈雙修的道場,比如我們這次的精進佛七,既有安排持名念佛的時間,也有靜坐的時間,這也可以說是禪凈雙修的一種方法。
虛雲老和尚說:「參禪與念佛,在初發心的人看來是兩件事,在久修的人看來是一件事。參禪提一句話頭,橫截生死流,也是從信心堅定而來。若信心堅定,抱著一句話頭參去,且待茶不知茶,飯不知飯,功夫熟處,根塵脫落,大用現前,與念佛人功夫熟處,凈境現前是一樣的,至此境界,理事圓融,心佛不二,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差別何在!」
在《竹窗隨筆》里,記載著一段「禪佛相爭」的故事:
一天,有位參禪的比丘和一位念佛的比丘在路上相遇,一路同行談論佛法。兩人談著談著,就爭論起來。參禪的比丘說:
「本來沒有佛,有什麼可念的。我連佛字都不愛聽,你還談什麼佛?」
「《阿彌陀經》上不是明明說:"西方有佛,號阿彌陀。』《楞嚴經》中也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怎麼能說沒有佛呢?」
一個說有佛,一個說無佛,兩人爭論不休。這時,恰好一個少年從這裡經過,聽到他們爭論,就說:
「二位師父所說的,都如徐六擔板,只見一方啊!」(徐六,是一個人,挑著木板,前面一塊,後面一塊。)意思是說,他們兩位各執一邊,一個執有邊,一個執無邊。
二位比丘聽了,厲聲呵道:
「你這凡夫俗子,知道什麼佛法,也來多嘴?」
「我的確是凡夫俗子,但我也有一些平常的經驗和見識。我是一名戲曲演員,在戲台上,有時扮演君主,有時扮演大臣,有時扮演百姓,有時扮演乞丐,有時演男主角,有時演女主角,有時演善人,有時演惡人……這些現象,你說它無,而在戲台上演的曹操象曹操,劉備象劉備,卻實實在在是有;說它有,演員戲裝一脫,劉備就不是劉備,曹操則不是曹操,實際上又是沒有。所以,無是有的"無』,有是無的"有』。戲台上的有無、真假都了不可得,只有本來的自我依然存在,並不因為扮演各種角色而改變。你們如果懂得各自真我存在,還爭什麼呢?」
兩位比丘聽了這位少年演員頗有悟性的一席話,都瞠目結舌,無言以對。
從這一則故事裡,大家應該體會到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化,我們的佛性是常住不變的。雖然各人外表千差萬別,而本性並無兩樣。參禪也好,念佛也好,其目的都是為了對治煩惱,獲得解脫。因為眾生的根性各不相同,修行的法門也就有差別。比如,南方人愛吃米飯,北方人喜歡吃麵條。吃米、吃面,都是為了充饑止餓。當今是文化、宗教大匯合的時代,不可以存心去排斥其他的宗派或學說,否則,在無形中把廣大的眾生推到自己的對立面。
禪與凈,從根本上來講,是無二無別的。《大寶積經》里說:「求無上菩提之人,應修念佛三昧。……若人稱念阿彌陀,即是無上深妙禪。致以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
參禪與念佛,是兩種了脫生死的方法,參禪的最高境界是見性成佛;念佛的最高境界是證入自性彌陀。所以,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斷除生死的根本——無明煩惱,圓成佛果。
煩惱是我們輪迴生死的根本。參禪是用無念的方法降伏煩惱,使我們不生起任何一個念頭,無論善念、惡念,都不讓它生起。參禪要參話頭,參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誰?以此降伏一切妄念。
念佛的目的也是為了降伏一切妄念。我們要把惡念轉成善念,染念轉成凈念。憨山大師在《夢遊集》里告訴我們念佛要特別注意五點:
第一、要發決定志:我們一定要發願達到一心不亂。如果在修行轉念的過程中,妄念來了,沒有力量轉化,說明自己沒有信心與願力,這就不名發決定志。
第二、要放下:發了願後,務必放下一切萬緣,如果連雞毛蒜皮的事情還時時刻刻纏繞於心,可謂愚蠢之至。
第三、要隨緣:諸位有幸遇到這樣殊勝的念佛七,必須隨緣參加,一心念佛。
對於那些不是個人意志所能改變的現實,我們也要隨緣。因為整個世界是眾生共業所感,是大家所共有的,不是某一個人創造的。所以五濁惡世,並非靠某一個人的力量所能轉移的。要靠大家精進修行,以共同的凈業,才能改變五濁惡世為清凈佛國。如果個人改變不了,只有隨緣,才不會苦惱。否則,就會天天生活在痛苦煩惱之中。
第四、要認真:我們不僅在念佛七時,要認真念佛,平時也應該保持佛號綿綿密密,連續不斷,這樣才是一心念佛。
第五、要厭苦:娑婆世界充滿著種種痛苦,如果覺察不到痛苦的本質,反而以苦為樂,似蠶自縛,心甘情願在六道中輪迴。這是他對現實世界的一種錯誤認識,是他無明煩惱深重的緣故。透過佛法來認識世界,覺悟我們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然後發起真正的出離心,才能專心念佛求生凈土。
推薦閱讀:
※(1022)凈空法師:這個法門,我學佛六十四年,大概是我學佛三十多年才接受
※《太上感應篇》講解十六(凈空法師主講)
※淨空法師:拜佛帶給我的好處
※理凈法師:《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是否是佛說的?
※(987)凈空法師:學佛的人,家也不要了,父母兒女都不養了,這就把佛法破壞了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