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和醫療:從對峙到和解 | 協和八
道歉、道愛、道別、道謝
* 疾病——患者、家人、醫護共同的困境
我們的患者為67歲女性,經檢查診斷為結腸低分化腺癌,入院時已出現腹腔內廣泛種植轉移。病患的體力情況很差,已不能坐起。老人是她所在的大家庭的核心人物,育有1子4女,大事都由老太太裁奪。在得病前,她是當地人眼中的「鐵娘子」,幾十年如一日地用拚命三郎的勁頭干工作,經營著一家規模可觀的企業。這次來京,患者,尤其是子女們都對治療抱有很大的期望,曾輾轉京內各大醫院求治。
對這位患者來說,道理似乎很明確,腫瘤四期、體能情況極差,手術和放化療都的機會都已經沒有了。在有限的生存期內,作為醫生,我們應當儘可能緩解患者的不適癥狀,讓患者在意識清醒時做出自己的醫療決定,有機會道出自己的願望,並儘可能實現其中的一些心愿。然而在臨床實踐中,沒有一種情況能像預先寫好的腳本那樣來進行。甚至有比劇本更跌宕起伏的情節。
幾個女兒很孝順,寸步不離地陪伴左右,但也很緊張。住院伊始,幾個女兒每次在我們進病房前,就會先把我們叫到幾米遠的走廊,反覆叮囑我們:一定不能告訴她實際病情,她接受不了,不好的檢查結果也不要說。親情在這裡編製成了一堵厚厚的隔離,拒絕任何負面情緒的滲透。這在中國的醫院裡司空見慣,然而在這家人身上似乎更明顯。
家屬巨大的期望和疾病晚期之間橫亘著難以逾越的鴻溝,但封鎖事實和之後老人一天天惡化的全身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營養支持、止痛、護肝治療,一天天過去,患者的膽紅素和轉氨酶卻日高一日,直至出現梗阻性黃疸。
* 轉機
此時的當務之急是處理黃疸,我們聯繫介入科,給患者放置了膽道引流管,之後黃疸逐漸消退,患者精神有所好轉。這是病患的情況相對穩定的一個時期。某日下午,當從事緩和醫療的寧曉紅醫生去查房的時候,家屬又一次叮囑不要透露病情。寧大夫說:放心,我不會告知的。
我們走進病房,寧大夫簡單介紹自己並寒暄幾句,然後握著老太太的手問道:「我知道您現在很不舒服,您能告訴我這些不舒服嗎?」。老太太第一次打開了話匣子:我現在肚子脹,躺在床上,一動不能動,說不出的難受,像個半死人。我真想坐一會、站一會,早點兒好起來啊。可是身子不遂我的心意,人一天不如一天,心裡著急!這是協和醫院啊,這麼寶貴的床位,多少人等著住進來求治呢。俗話說無功不受祿,我有過什麼大功勞,在這一直占著床位呢?想早點出院、早點回家…
她邊說邊輕聲啜泣,大概有二十分鐘,寧醫生一邊聽一邊告訴她,我們會盡最大努力減輕您的這些不舒服。離開病房的時候,老太太說:大夫你要常來啊。她的眼神有些亮,似乎有著滿滿的期待。寧醫生說:我一定還會再來看您的。
這次談話起到了一些融冰的效果。之後家人儘管仍一直要求隱瞞病情,但不再像之前那樣,我們去查房時一講話就誠惶誠恐。而這次交談後我們發現:之前可能有些忽略和患者本人的交流,大多數的交流是和家屬進行的。
之後兩周,老太太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膽道支架放置後黃疸消退,能夠吃一點腸內營養劑和流食,有一回甚至在家屬的攙扶下站立了幾分鐘。老太太變得很「乖順」,每次查房後都要說一聲謝謝,目光一直追著我們,眼神里仍有期待,甚至是留戀。患者住的那間老樓的單間病房,窗外是琉璃瓦的屋檐,經常有一兩隻麻雀停留在檐頂,夕陽的光映照進病房時,安靜祥和。
然而這短暫的平靜期終究轉瞬即逝,我們都有點遺憾。病患沒能在這相對平穩的時間內完成一些心愿。之後病情再度惡化,抽血檢查的指標滿是紅色報警箭頭。老太太問家人:我這是什麼病呢,就這麼難治?子女們開始意識到這個近在眼前的不良結局,開始準備老人的後事。然而對於是否告知母親真相這件事上,仍然沒有鬆動,那道隔離牆仍然難以逾越。
* 病房來了志願者
一天下午,一位志願者(她曾在美國作緩和醫療志願者多年)走進病房,陪伴老太太一個下午,聊了很多內容。志願者有著十幾年服務終末期患者的經驗。陪伴交談結束後,志願者給老太太送上了一束花束。而志願者走後,老太太對醫生說:這些孩子們頂好,真暖心哪。那個下午,老樓一如平常安靜,雨燕不時掠過綠色琉璃瓦的屋頂,夕陽涔涔拂煦著病房的木質窗子,窗子里照進白楊樹葉婆娑的身影。
* 道別
第二天上午,患者開始出現感染性休克。家人表示仍要積極治療,我們應用廣譜抗生素抗感染、補液、血管活性藥物,生命體征又短暫地趨向穩定。患者的意識越來越模糊,兒女們這時陷入了矛盾——這些藥物要不要繼續用下去。最後他們艱難地決定——繼續用。
但有一天上午,大女兒輕輕撫摸著患者的額頭,然後低聲耳語告訴她:媽媽,其實您患的是惡性腫瘤,抱歉沒有早告訴您,但我們都很愛您,我們會一直陪伴您!
最後的彌留時間裡,家人圍坐在老太太身邊,撫摸她的額頭、手和腳。在最後呼吸無法維持的時候,家人反覆掙扎,最後還是要求用無創呼吸機再維持一陣子呼吸,因為找當地「風水先生」算好了某個去世的時間點。我們雖然不認同這種說法,但仍然遵從了家屬的意願,連接了無創呼吸機。直到第二日凌晨,呼吸機、升壓藥物都無法再維持生命體征,老太太去世了。護士們在老太太身邊放上三朵玫瑰,圍繞患者床邊行注目禮一圈,完成了最後的道別儀式。
我們是在6月初收到家屬寄來的一面錦旗,是我見過最大的錦旗。錦旗的內容是一封感謝信,點滴記錄下患者住院時的一些細節。原來我們的付出,家人都看在眼裡也記在心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其實是心的距離。
* 後記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部曲,本應是自然而然的過程。舊時代那種兒女們侍奉湯藥,老人在家中正房安然離去的場景,已經被醫院裡有創設備的全力維持所取代。而老人們表達治療意願的機會越來越少,更多地由家屬代替決定。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醫療的初衷和意義,了解老年病患的治療訴求,尊重他們的醫療決定。從緩和醫療的角度看待這些問題,或許有助於減少患者的痛苦、家屬的心理負擔,以及醫生自身的職業倦怠感。讓醫學更靠近「人的醫學」,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 感謝寧曉紅老師對本文的幫助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張寧醫師
編輯:昨葉何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