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開展教育反思

專題講座 第二講 中小學教師如何開展教育反思

李鐵安(中央教育研究所課程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中小學教師如何開展教育反思

第一節教育反思的概念與特點

一、教育反思的概念

何謂「教育反思」?概而言之,教育反思,即教師自覺地以自己的教育實踐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動、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分析和總結。

換言之,反思即指教師對自己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剖析、解讀的過程,其本質是一種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溝通,它反映一個人對其身心狀況的認知。反思不僅是個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活動,是精神產品的再生產。它包括引起思維的懷疑、困惑及心智上的困頓,還包括尋找、搜索和探索的活動 , 求得解決疑難、處理困惑的方法。

教育反思通常指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熊川武《論反思性教學》)。應當說,教育反思是一個內涵相當豐富的概念。它不僅指反思課堂教學行為,也指反思課前的教學計劃與課後的教學評價;它不僅指教師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也指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反思;它不僅指反思總結教師自身的教學行為,也指反思總結其他教師的教學行為。一句話,可以指對所有教學行動的回憶、思考、分析、檢討和評價。教學反思的重點在「思」,既然是「思」,就得有「思路」。教學反思應當如何去拓展思路,這正是教師在開展教學反思、撰寫教學反思總結時感到為難和困惑的地方。

二、教育反思的特點

教育反思是教師基於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所進行的思考和評判。教育反思不僅僅被視為一種批判性思維活動,還可視為一種寫作的文體,它把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思考和評判活動記錄下來,成為教師成長發展的忠實記錄和反映,也成為促進教師成長的一種科研範式,相對有關教育行為來看,它具有明顯的獨特之處。

(一)教育反思強調以教師自身的真實性為基礎

教師進行教育反思既是一種學校本位的研修途徑,更是一種教師本位的教學研究,其研究內容指向研究者自身的生活史。教師通過對自身的教育教學經歷進行回顧和分析,找出困惑和不解,並在此基礎上修正和完善,繼而將之重新付諸行動。與其他科研方式相比,教育反思強調以教師自身的真實性為基礎。正因為這一特點,教育反思可以成為每一位教師的基本研究行為,可以在教師群體中廣泛推廣。

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遇到的大量教育教學事件,是教師進行教育反思的源源不斷的素材。由於教育反思的對象是教師親歷親為的事件,教師成為研究的主體,從自己的教育實踐出發,從校園生活出發,從真實教育事實出發,進行一種事實性、情境性和過程性的研究,因而不會出現以往教育研究中教師「失語」或「模仿」的現象;教師有自己能捕捉到的真實的教育科研課題,不會再出現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或某些硬性指標而不得不為之的現象。他們可以從自己的親身教育教學實踐中捕捉靈感,以某一堂課、某一單元的教學或教育中的某一偶發事件,甚至以自己與學生的某一次對話作為教育反思對象,也可以以學生一個學期、數年的成長史或以教師本人的成長曆程為研究對象,用敏銳的眼光去探索這些外顯行為本身,以及行為背後的觀念或價值,從而促進教師本人快速成長。

(二)教育反思以探索教師行動意義為目的

教育反思是以自己的教育活動為思考對象,以自己為研究工具,進而對自己的行為、決策及其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一種研究範式。它所追求的是對教師行動意義的探索,強調「在教育中,通過教育,為了教育」。在進行教育反思時,教師並不是以專業研究者的身份,而是以教師的職業角色和身份對自己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也就是做的是自己的研究,研究的是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教育反思把行動與研究和諧地統一在教學過程之中,體現出行動研究的「通過教育」研究教育的特性。教師進行教育反思的動力來自於對高效、優質教育的追求,來自於自我成長的需要,其目的是為了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而不是為了發現或貢獻原理性的知識和體系。

(三)教育反思架起教育理論轉化為教學策略的橋樑

一般說來,任何一種稱得上科學的教育理論,必定有其實踐的價值,能夠轉化成為學校管理的方法與技術、教師教學的方式與技能、學生學習方式與能力的實踐狀態和操作體系。但是,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教育教學理論似乎並未發生過多大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出現阻隔或脫節的現象,通暢的渠道尚未形成。一方面,有些理論工作者熱衷於在象牙塔內製造新的理論與模式;另一方面,一線教師在工作中較多地考慮教學的各個環節的設計,較少思考課堂教育教學事件背後的原因,對教育理論如何運用於教學實踐缺乏認真思考。因為,在他們看來,理論是他人創建的,是高高在上、遠離實踐的「陽春白雪」,對具體的實踐活動是沒有用或用不上的。正因如此,一線教師普遍存在輕視理論學習的現象。現在,提倡教師的教育反思,就是試圖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一座橋樑,讓教師在實踐中把教育理論內化為自己的自覺實踐行為。因為,教師的教育反思是一種為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為而進行的反省、思考和探索,是一種從實踐到理論的研究,即從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或自認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出發,不斷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基礎上,將普遍性的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理論,從而實現自身行為的改進和提高。有關研究表明:通過寫反思日記, 18  5 %的教師提高了自身的理論水平,「能夠深入思考教學中的理論問題,使自己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從而提高理論水平」;「從大的方面來說,是促使自己形成一種大教育觀,站在理論的層面去看待教學活動,從而跳出了『小我』,著眼『大我』,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第二節教育反思的時代價值

一、教育反思在新課程實施中的意義

新課程背景下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教師轉變自身定位必須認識到以下幾點:

(一)教師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

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基本作用是創造出一種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情境,積極地旁觀,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教師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應當明確自己的行為並不是一次性整體完成,而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在調控課堂的時候,尊重學情,調控教學非一日之功,沒有豐富的課堂實踐經驗,常常會被個別學生牽制,偏離討論的主題,耽誤了時間,弄巧成拙。課後及時反思,交流課堂感受,分享教學成功的喜悅和尋找失敗的解決辦法,對提高教師反思能力,磨練高超的教學能力尤為重要。

(二)教師是教育的研究者

隨著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教參給教師留有的餘地也加大了,使教師參與教學實踐更具個人色彩。有個性的老師一定能培養出個性張揚的學生,有創新的老師一定能開啟學生的智慧。教師的創造性勞動使課堂生動起來,快樂起來,自己也不斷成長、提高。如果不具備挖掘教材潛在內容的能力,不具備開發新課程的能力,不具備課程整合的能力,不懂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不切實際地設定教學目標,勉為其難,學生是很難配合默契的。因此教師課前的準備不僅要充分,更應該適合。要通過個人反思、年級組老師共同討論、研究,提出最貼切的改進意見。

(三)教師必須認真反思傳統與現代教學方法的結合

過去在條件艱苦的時候,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挂圖,加上老教師的精彩講解,學生「學會」了就行了。但是,學校教育的滯後性使這些傳統教育下的「高才生」很難適應社會,出現「高分低能」現象,遭到教育學家的批判,也刺痛了教師的責任心。現在是網路時代,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眾多,但是多則惑,教師必須反思應該如何教學生「會學」。知識模塊教學的提出,打破了傳統教學的系統性,注重思維的培養,尊重學生表達自己的獨到觀點,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唯一性,筆試的開放性試題比較客觀地考查了中上等學生的水平,這是令人欣喜的。但是隨著 「雙基」訓練的時間縮短,我們也發現有些具有聰明頭腦的孩子卻成為「別字大王」,動筆的時候心浮氣躁,筆跡毛毛糙糙,導致自己犯不該犯的錯誤,缺乏嚴謹的態度,不刻苦,自尊心過強而耐挫力很差。「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但是光有方法卻不能有效運用,就會像龜兔賽跑一樣,半途而廢的兔子失敗,堅持不懈的烏龜獲得勝利。傳統教學方法強調的「學海無涯苦作舟」並不是一無是處!它使學生能通過學習,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良好的性格品質,所以無論對我們傳統的還是現代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採取「拿來主義」,為我所用。

教師反思主要是一種個人的內省行為,需要個人的自覺、自為。當這種自覺、自為成為一種行為習慣後,不需要從外部施加影響,就能使一種理想的行為得以持續。反思性教學促使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邊學習、邊實踐、邊反思,自己對自己的成長和發展負責,形成一種教師可終身持續的發展過程,這是新課程實施的必然要求。

二、教育反思在教師成長中的作用

反思是教師理解、評價教學實踐的一種手段,是對教什麼和如何教的問題進行理性的和具有倫理性的選擇,是對經驗的重新組織和重新建構。「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

教師為了實現有效的教學,課前都要對一節課進行精心「預設」,但在課堂實施時會出現多種結果:第一,事先的預設比較順利地「生成」了;第二,由於引導不得法,出現「預設未生成」的尷尬局面;第三,雖然教學出現了「意外」,但教師通過巧妙引導,獲得了「非預設生成」的意外收穫。如果教師課後能對這些結果和過程及時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就能對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獲得規律性認識,從而提高教學的自我監控能力。長此以往,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會不斷提高,後續教學行為會越來越合理,學生的「主動生成」會不斷地取代「被動接受」,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會不斷地得到提升。

美國學者波斯納( G. J. Posner )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十分簡潔地提出了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 + 反思 = 成長」。

具體來說,教育反思在教師成長中的作用表現在:

(一)問題意識的培養

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許多教師由於缺乏問題意識,常常發出沒有課題可研究的感嘆。於是,有些學校科研貪大求全、標新立異、課題至上,致使口號理念滿天飛,而教學現場所存在的實際問題無法進入科研課題,科研的本真目的受到扭曲。因此,要想達到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目的,中小學校開展教育科研必須從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實際出發,讓教師在自己的親身實踐中生髮出問題意識,通過研究日常教學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難,為教學實踐掃除障礙,並提升自己的科研素養。

一篇高質量的教育反思,首先要選擇好切入點。而切入點就是在稍縱即逝的現象中捕捉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教育反思活動時,首先要學會做一個有心人,經常琢磨,學會在貌似沒有問題之處發現問題,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例如:在教育教學過後,教師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教學目標是否符合新課程的三維目標要求 ? 課堂中是否關注了每一位學生 ? 學生是否在進行高效、優質的學習 ? 在教學中還存在什麼問題 ? 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 ? 或許,教師剛開始寫反思日記時,是強迫自己進行的,但經過了一段時間後,就會慢慢增強對問題的敏銳性,善於發現問題,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

(二)批判性思維習慣的養成

英國著名課程論專家 L. 斯騰豪斯( L. Stenhouse )曾明確地指出:「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教育的發展,而且發展的最好手段不是通過明晰目的,而是通過批評實踐。」教師作為研究者,其批判性思維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在我國,大多教師習慣於專家怎麼說自己就怎麼想,領導怎麼安排自己就怎麼做,缺乏批判性的思考。這種狀況不僅阻礙新課程的推進,而且不利於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作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載體,教育反思雖然始於某一現象或問題,但並不只是就事論事的思維活動。它要求教師以研究主體的眼光審視教學過程,不能一味地認同他人的觀點和認識,要徹底擺脫指令性課程範式下,作為課程依附者和消極執行者的被動角色。同時,作為研究的教育反思,它具有持續性、不間斷性、批判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它讓教師在實踐中能夠養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討論問題」的思維習慣,使教師批判和研究的意識貫穿到日常具體的教學工作中。通過反思,教師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實現由「經驗型」向「研究型」、「學術型」和「創造型」角色的轉換。

(三)教學實踐合理性的追求

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是學校教育的永恆主題,教師對自身教學實踐合理性的追求亦永無止境。這種不懈追求的本質是教師對自身實踐的不斷探索、超越和創新,它離不開教學反思。尤其是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理念的變化、學生學習行為的變革、教學模式的重構、課程資源的優化組合,以及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教學評價的多元化等,都使每個學校和教師面臨許多新問題。這些新問題也使得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困難重重,步履艱難。因此,研究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探索教育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在當前尤其重要。

教育反思是傳統教研方式的創新,是形成研究型教師的必經之路。它以教育教學實踐中產生的問題為反思對象,通過前瞻性、監控性、批判性的反思來剖析、矯正和完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合理的行為和理念,不斷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學智慧和教學認識。因此,教育反思特別是反思性的教學實踐與教師的專業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教育反思能讓教師學會發現問題、分析探討問題、解決處理問題的方法;引領教師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養成自己的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習慣,培養教師綜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提供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空間,讓教師成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實踐者和創造者。

教育反思作為一種旨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科研範式,能夠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行為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增強自信心,消除職業倦怠感,從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節教育反思的內容與策略

一、教育反思的內容

教育教學反思的內容是什麼 ? 如何寫好教育教學反思 ? 簡單地說,教育教學反思就是研究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在教中學,在學中教。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記錄和思考。

(一)記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優點

記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優點就是記得意之處,記課堂上感覺特好的成功點,包括:教學中引起師生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上一些精彩的「鏡頭」,如師生對答、學生爭論、智慧碰撞、情感交融等高潮和亮點;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原則運用的感觸;教法改革和臨時應變的教學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進和創造性處理;教育教學中突出重點、分散難點的方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教學目標,引起教與學共振效應的途徑;設計合理,條理分明的板書;課堂教學中臨時出現的問題以及處理得當的具體措施;先進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中的滲透與應用;教育學、心理學原理在課堂中應用的感悟;教學方法的革新;學法指導的技巧等。只有詳盡地記錄這些優點,才能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借鑒使用,並不斷總結、改善,推舊出新,教育教學才能接近完美。

學生通過「猜一猜」、「算一算」、「看一看」等一系列數學活動,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計算、自己發現、自己概括,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較好地突破了判斷閏年的方法這一教學難點,學生在活動中產生了深刻的體驗,從而牢固地建構了判斷閏年的好辦法。從這一教學實踐中,我深刻理解了「心中悟出始知深」,學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用內心的創造與體驗來學習數學,課堂教學在本質上是一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參與、自動發現與探索、獨立思考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去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的觀點和結論,這也誠如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所說,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因此,在今後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將努力引導學生在主動地探究、建構地學習中,親歷探究過程,體驗數學的學習樂趣,讓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使他們感受數學課堂教學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從而真正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二)寫教育教學中不足、失敗之處

寫教育教學中不足、失敗之處就是記失誤之處,側重於審視自己課堂教學的失誤,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策。如問題情境的創設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習活動的組織是否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於形式,有沒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否濃厚等。可以是大的問題,也可以是小的問題。教師通過反思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教學時應吸取的教訓,同時找到針對問題的解決辦法和教學的新思路,寫出改進的策略和「二度設計」的新方案。即使一個教學經驗豐富,課堂教學近乎完美的教師,在一節課的某些環節上還是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敗筆之處。能認真冷靜地對整個教學過程加以剖析,回顧、探究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略,對今後的再教學積累深層次經驗,無疑會有錦上添花之妙用。

教育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項崇高的事業。時代在發展,我們應努力加強教育教學研究,積極反思與實踐,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探索,與時俱進。

(三)記錄整理學生的創新思維

記錄整理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是記錄學生的見解。常言道,教學相長,學生的一些獨到見解猶如智慧的火花在閃爍,不僅對其他學生有啟發,對我們教師教學也有開拓思維的良好作用。如課堂上學生的獨特見解、精彩回答、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源於學生精神世界的獨特感受,都是豐富、可貴的課程資源,也都是教師可利用的寶貴教學資料。對於新課程要有新理念。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直強調「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在這個理念的引領下,學生總會有「創新的靈光」顯現,教師應該適時肯定他們的獨特見解,進一步推廣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用激勵的方式、方法促進其發散性思維的形成。這些獨到的見解可以對課堂教學進行補充和完善,也可以拓寬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反思]

課堂是一個創造奇蹟的神奇地方,學生在學習,教師也在學習,兩者是相互的。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難的一種內在的心理因素,是學習知識的動力。學生對他所學的東西一旦有了興趣,就會不知疲倦,越學越愛學。但是興趣的產生和強化都離不開我們教師的培養和激發,因此,在以後的課上我不僅要注重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還要關注學生活生生的生活和他們的內心世界。另外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適合全體學生參與的多層次、多形式的教學活動,使他們都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並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收穫。要對學生的基礎、能力、個性等進行深入了解,在制定教學目標和設計教學活動時考慮學生的差異,分出不同的層次,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使他們樹立自信心,獲得成就感,使每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都有所發展。

我想一節課關鍵是學生能夠學到多少,以及學生是否能夠探尋到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學生身上的力量是無窮的,而這種力量能否展現出來,「機會」是很重要的。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通過自我感悟、自我體驗培養和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幫助學生 , 提高學生這種自我感悟的能力。

因此教師要給他們機會:發言的機會、思考的機會、探索的機會……千萬不要小瞧了他們!在課堂上更要給他們求知的機會,充分挖掘教材,加大語言輸入量,我想,他們會把握機會的。同樣,教師更要把握機會,發掘課堂上的精髓。

學生的力量、教師的力量,會聚在一起,力大無窮!

(四)記錄課堂中的突發事件和記錄學生的問題和建議

學生在學習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也必然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是個別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一些是教師意想不到的,還有一些是富有創新性的,可能教師一時都難以解答。這些問題應及時記錄下來,以便在以後的教學中對症下藥,實施補救措施。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教學思維和教學經驗,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同時,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本著教學民主的精神,對學生的教學建議也應該做必要的記載。課堂中,師生、生生互動導致一些突發事件,在尋找解決的方法時,偶然出現的瞬間靈感(即使是不能成功解決的方法)也要及時記錄,利用課後深刻反思,否則就會不了了之,教學思路就得不到拓展。

[反思]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念在我們多數教師的心中已經牢固地樹立起來了。但是,何時我們想到過幫助學生樹立這樣的觀念呢?我們所理解的民主與平等,學生是怎樣認識的呢?由此我認識到真正的民主與平等一定是在師生的交流與合作中體現的。有時我們會自認為對待學生的方式是民主的,但是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激發起學生平等交流的慾望,學生依然是被壓抑的,他們享受不到平等交流的快樂。對教學過程而言,交流與合作意味著人人參與(包括教師的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它不僅是一種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民主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與合作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達、創造潛能的發掘;對教師而言,交流與合作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單向地輸出,而是雙向交流的過程。交流與合作意味著教師角色的根本轉換: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成長的促進者。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與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目的。

同時,我也認識到,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我們又不能被它束縛。教學活動是一種生命活動,它不同於工廠生產產品,囿於教學設計只會窒息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我們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細緻安排一節課的每一分鐘,這種「程序化」的教學活動囿於固定、狹窄的認知主義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不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前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曾指出:「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因此,嚴格按照精心設計的教學過程而進行的教學,是以教材、學科為本位而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位的體現。

(五)課後重寫「教學設計」

課後,應回顧一節課的全部進程,思考本節課探索出哪些教學規律;教法、學法上有何創新;啟發學生思維有何新招;重點及難點的突破與分散是否得當;課堂訓練設置是否有層次感、有梯度;教學是否面向全體學生;知識點是否通過遷移訓練得到強化等。再次梳理之後進行必要的分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本節內容時應該如何去做,寫出新的教學設計,把自己的教學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與高度。

[反思]

這節口語交際課上得很成功,課堂上老師熱情洋溢、巧妙點撥,學生激情四射、妙語如珠,課堂智慧自然生成。

1 注意營造交際的氛圍,創設交際的情境

由於交際的話題和同學喜歡看的書緊密聯繫,交際的對象是朝夕相處的同學和夥伴,交際的潛在誘因是能模仿楊紅櫻小說中的馬小跳,所以,學生有說的願望,也有說的基礎。

2 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導向作用

時下,全國各地中小學生狂熱地迷上了 楊紅櫻女士的作品,說實在的,她的作品貼近孩子們(特別是小學生)的生活,用他們的口吻說話,按他們的思維方式做事,沒有一絲一毫的說教成分,讀 楊女士的作品讓人開心,讓人放鬆。於是不少學生開始模仿「馬小跳」、「壞小子」,讓現實生活中的老師們感到頭痛。我根據現階段學生讀書的情況和他們課間的表現,設計了這堂口語交際課,告訴學生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不要盲目模仿,否則會鬧笑話或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3 師生關係和諧、融洽,老師引導自然,學生說得生動

課堂教學過程是建立在師生之間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之上的,體現了平等交流、對話的過程。唯一的缺憾是學生的表演太隨心所欲,個別小組的表演成了模仿秀,如果課前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課堂效果會更好。

二、教育反思的策略

目前,教育改革者(包括課程教學改革)普遍認同的兩個觀點:一是教師是改革的關鍵,二是改革最終落腳點在課堂上。無數研究表明,眾多優秀教師的成長無一例外地顯示,在「課堂實踐」中「學會教學」是他們獲得發展的重要歷程。教師教學能力是在實踐中逐漸提高的,新的教育觀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探索中逐步確立。「教師成長 = 經驗 + 反思」的公式體現了教師的成長過程應該是一個總結經驗、捕捉問題、反思實踐的過程。學校領導,每學期除要求教師完成教學任務之外,還要求每位教師及時撰寫教學總結、進行教學反思,也正是基於這種思考,以教學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通過實踐,我們認為,課堂教學反思的策略可以從教學環節、教學行為、教學問題和教學評價四方面進行思考。

(一)教學四大環節反思策略

我們通常將教學環節分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四大方面,通常的課堂教學評價也是從這四個方面進行思考的。

1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通常包含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動作技能目標。認知目標包括知識的回憶或再認識,以及理解能力和知識技能的領域。情感目標包括興趣、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以及鑒賞和令人滿意的順序的形成。動作技能目標包括對材料和客體的某種操作或運動技能的領域。課堂目標多元化是現代課堂教學的一種特徵,不同的教學目標引發不同的教學設計,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

2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不等同於教材內容,優化教學內容設計過程就是教師科學地、藝術地處理教材的過程,優化教學內容設計的水平是教師成熟度的一種標誌。

選擇的教學內容是否符合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能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否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善於尋找新知識的「生長點」是值得反思的地方。

3 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善於運用各種教學模式,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掌握各種教學模式的基本精神,又要不拘泥於模式,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教清楚事物的規律,使學生通過模式能夠掌握規律,並進一步探求新知識,獲得新技能。其次,根據教學模式,選擇最優化的教學策略,通常的教學策略有三類:以教師為主的策略,如講授法、談話法和演示法等;以學生為主的策略,如自學法、討論法和實驗法等;以教育活動為主的策略,如說理法、陶冶法和鍛煉法等。上述教學策略既可單獨運用,又可綜合運用。再次,多媒體的配置和合理使用。一節課中不必同時使用許多種教學媒體。但所選用的媒體應儘可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其功能,做到用足用活。每一種媒體均有其長處和短處,關鍵是使用者能否揚長避短。最後,重視課堂的引入和結合。一台好戲演好序幕,一篇新聞寫好導語,一部樂章奏好序曲,先聲奪人,能激發人的興趣和注意力。同理,新奇多趣,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能把學生帶入一個躍躍欲試、美不勝收的學習天地。

4 教學 效果

教學效果的評價通常包括課堂教學目標的達到程度。學生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程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程度既有量的要求,又有質的要求)。

(二)教學三大行為反思策略

這種設計策略是根據課堂教學中人的具體行為來進行分類的,把課堂教學分為教師教的行為、學生學的行為和師生互動行為。

1 教師教的行為

( 1 )顯示行為。包括講述行為、板書行為、音像顯示行為和動作顯示行為。講述行為主要有:語音準確、詞語恰當、語言清楚、語速適中。板書和音像顯示行為主要有:板書布局的合理性、板書的適時性和根據教學目標、學習任務、學生特點、媒體的功能與特點等因素選擇恰當的顯示媒體或媒體組合。動作顯示行為主要有:選擇恰當的示範方式,創造學習情境。

( 2 )對話行為。包括問答行為和討論行為。問答行為主要有:問題清晰,針對性強。討論行為主要有:確定並精確表述有待討論的主題。科學、合理地劃分討論小組,幫助學生做好討論的準備。密切關注學生的討論,適時、適量地介入討論,適時地做出簡短的階段小結,並對出現的某些特殊情況及時給予處理。

( 3 )指導行為。包括練習指導、閱讀指導和活動指導。

2 學生學的行為

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行為包括:注意、參與、交往、思維、情緒等行為。

( 1 )注意。可以看學生的目光是否追隨教師或發言者的一舉一動;學生的回答是否針對所問;傾聽是否全神貫注等。

( 2 )參與。可以看學生是否全程參與學習;是否積極投入思考或踴躍發言;是否興緻勃勃地閱讀討論;還可以看有沒有一些學生參與教學。

( 3 )交往。可以看學生之間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有友好的合作;整個課堂教學氣氛是否民主、和諧、愉悅、主動;還可以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是否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

( 4 )思維。觀察學生思維的敏捷性。看學生的語言是否流暢,是否有條理,是否善於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說明所學知識。在觀察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時,看學生是否善於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展開激烈的爭論。觀察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創造性時,看學生的回答或見解是否標新立異,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創意等。

( 5 )情緒。在課堂上感受到他們張揚的活潑生氣,可以通過捕捉學生細微的表情變化去分析評判。在學生個別回答問題時,還可以觀察其他學生的反應來調控,如搖頭否定,則表明他有異議;如情緒激昂、躍躍欲試,則表明他還有獨到見解。

3 師生互動行為

①接納學生的感情;②表揚或鼓勵學生;③接受或採納學生的意見;④提問;⑤講授;⑥給予指導;⑦批評或維護自己的權威;⑧學生應答反應;⑨學生自發提問;⑩安靜或混亂。

(三)教學三個問題反思策略

這裡的教學問題是指從學生、聽課教師和自我反省的三個角度進行的反思策略。

1 學生的角度

一般來說,學生課後的情緒、作業的正確程度、後續課中對前一課知識的再現程度,都能反映上一節課的教學效果,也都能找出上一節課存在的問題。另外,也可以找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訪談,在訪談中直接尋找問題進行反思。

2 聽課教師的角度

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筆者認為,上公開課固然重要。然而評比公開課更重要,不管是對執教者還是聽課者,其收穫更大,在評課中當參加者有了新觀點和想法時,他們就大聲說出來。然後在他人提出的觀點之上建立新觀點。所有的觀點被記錄下來但不進行批評。當你剛完成教學公開課後,一場評比課對你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不同的教師從不同的角度會提出不同的觀點,尤其是來自一個教研組同行的評價。從這些觀點中,你會找出自己課堂教學的不足,尋找出反思的問題。

3 自我反省角度

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看自己的錄像看不下去,用「慘不忍睹」來形容毫不誇張。「我的手放得多難看 ! 」「我的話真多 ! 真啰唆 ! 」「這個問題怎麼可以這樣提問……」自我反省等於自我教育,而且心服口服,糾正的速度很快。所以,建議給教師分階段拍一些教學錄像片。建立教師成長記錄檔案,或教師把自己的講課情況錄音,課後再來好好聽一聽。所有這些方法,都有利於教師的反思,有利於教師的成長成熟。

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可以進一步地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性,不斷的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問題,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與時俱進。教學反思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新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的新途徑。讓我們都成為善於反思的教師吧 !

(四)教學評價反思策略

交流比較反思策略就是經常開展聽課交流、教學論壇等來反思自己的教學。通過研究別人的長處,研究專家型教師、優秀教師的成功案例,來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如通過學生反饋發現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展開與同時期教師之間,不同教師同一教學內容之間,不同教法之間;也可以是自己現在與過去的對比反思,從中總結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通過交流比較反思,發現自己教學理念上的欠缺,找出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差距,明確教學效果上的差別。

借他人反饋反思策略,這是借評教的對象、同行、領導等進行反思,可以搞調查問卷,通過學生、同行、家長的問卷反思教學方法是否得當,還需要在哪方面應該改進?教學內容是否適合,還需要增刪哪些?教學活動是否科學,在活動安排方式上有哪些建議?教學進程是快是慢,課堂組織是否適應學生髮展 ? 教師教學質量如何提高。通過反饋,教師可調整自己的教學,進行理智的思考,研究改進。

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嘗試。

1 從學生眼中反思

從學生眼中看自己,是教師生涯中令人稱奇的因素之一。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教學活動,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是最真實和最有價值的。每當我們從學生眼中看自己時,總能了解一些事情,獲得一些啟發。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以同化的眼光看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於知識、理論的各種觀點和見解,而且更應該以一種順應的態度學習和接受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反思和檢查自己教學行為的不足,生成頓悟、直覺、靈感、智慧、想像等多元開放的思維,以改善未來的行為。其次,使用「批判事件調查表」,讓學生以主體身份每周反饋意見和建議。該調查表是美 國著名教授斯蒂芬· D 布魯克菲爾德等人極力倡導的一種做法,包括「最吸引人的時刻」、「最淡漠的時刻」、「最恰當的行動」、「最困惑的 行動」、「什麼最令你驚奇」五方面描述。教師匯總學生的描述後,及時作出對「批判事件」的回答。回答的內容即是教師反思後的結果。其優點表現為:批判事件調查表中的敘述為我們提供了直接而未加過濾的學生體驗,這些敘述未受到師生之間權利機制的扭曲,有助於教師及早地發現課程中需要努力解決的任何問題。有助於教師經常了解學生的觀點、反應和情感並讓他們公開表達出來,在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還可以鼓勵學生成為反思型學習者,不斷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診斷、反思和改善。

[反思]

我慶幸自己當時沒有當著全班同學的面來查試卷是否真的在他的身上,而到最後是他自己主動拿出來的!的確,嚴格要求學生,才可能使其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成年人,他們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均未成熟,常在生活、學習中出現一些偏差,所以教師的寬容,給學生留有一份自尊,從某種意義上講恰恰是治療學生思想疾病的良方,同時也能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增強思想感情的交流。英國教育家密爾頓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完整健全的教育,能教育人以公正、技巧和寬大的胸襟來處理各項事情。」面對學生的錯事,我們應心平氣和地幫助他們認識缺點和錯誤,提高他們的鑒別是非的能力,我們這種寬容也並非姑息遷就和袒護,實質是教育的一種策略和手段。這樣起到「和風化細雨,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起到打動學生的心靈,教育學生的目的。

這雖然是個教育的小案例,但是我覺得應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與分析。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這是個帶有社會性的問題。隨著獨生子女群體的日益壯大,家庭教育中相當一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思想大量存在,用分數來衡量孩子,對孩子管制嚴格,有的甚至達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久而久之,在這種管教之下,會扭曲孩子的心靈,讓他們覺得學習是一種痛苦,摧殘了學習的主動精神,這與教育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人們一直以來熱切關注的話題。在新的世紀里,我們既要為教育事業所呈現的喜人局面而滿懷歡欣,也不忽視存在的一些問題。因為,即使是一個細微的問題,也將會對孩子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2 從同事的感覺中反思

和同事們談論教師所做的事情,和同伴一起參加批判對話可以向教師揭示他們對教師教學實踐的看法。同事們可以作為一面批判的鏡子,反射出教師行動的影像。這些影像常常讓我們大吃一驚。他們也面臨著與教師同樣的危機和困境。當教師聆聽他們講述相同的經歷時,就可以檢查、重構和擴展教師的實踐理論。新課程倡導校本教學研究機制建設,以此為動力推動教師的自主發展。而實現教師同事之間的互動對話、交流與合作是至關重要的。

另外,教師典型課例剖析也可為教師提供活生生的教育教學思想和方法的范型。許多調查表明,專家型教師時刻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表現出審慎的態度,他們習慣於以開放的姿態,吸收別人成功的經驗。

[案例]

3 從理論文獻中反思

意識的覺醒、能力的增強,系統的理論學習是必要的。首先,理論可以幫助我們「識別」自己的實踐,當一種理論用一種新的、揭示性的方法來闡釋一種似是而非的經歷時,這種經歷就會更容易被理解;當別人的理論說明或肯定了我們私下得到的一種洞察結果時,我們就會感到得到了確證和認可;閱讀別人的理論中的個人洞察結果,會讓我們更加重視自己的推理和判斷,這對我們良好的精神狀態和自信來說有著神奇的作用。理論學習還能增強我們的能力,形成我們清晰陳述自己思想的理論基礎。

其次,理論可以衝破習慣和經驗的束縛。如果沒有一種理論的證明和指引,我們就往往會在一個畫定了的圈子裡漫步,永遠走不出來。理論學習可以使我們形成從特殊事件中總結一般化規律的習慣,為熟悉的事件提供不熟悉的闡釋和另外的工作方式,從而超越熟悉的圈子。

再次,理論可以使我們的經驗得到升華。實踐的超越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理論對現實的反思精神,當理論失去了它的指導性之後。那些表面上看來聯繫實際的做法在本質上很可能背離了實踐的要求,導致教育實踐對教育理論的偏離甚至有悖於目標的實現。

[案例]

《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角色的反思與轉變

湖南省岳陽市九中 方紅亮

《新課程標準》已經在全面實施,它的重要任務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平台。學習方式的轉變期待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學模式的轉變期待教師角色的轉變,所以教師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和地位。其次,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在新課程目標下,教師應由教育教學管理者變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共同學習知識的參與者,由課堂教學控制者變為幫學生解決學習問題的幫助者。對於課程發展及教師素質的提高來說,要由傳統的教書匠變為各種新課題的研究者,由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者變為校本課程的開發者。

1 由教育教學管理者變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

以往,很多教師認為:教師與學生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服從管理的是好學生,不聽話的是壞學生。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其首要任務是營造一個接納性、支持性、寬容性、傾聽性的課堂氛圍,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氛圍。

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困難與過重壓力有關,解除這些壓力,明顯有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創造潛能的開發。當學生處於輕鬆愉快的狀態時,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觸覺靈敏,記憶力會大大增強,聯想也會更豐富,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學習潛能可以得到更大發揮。關於教師為學生營造愉悅的成長環境對於學生主動參與的重要性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在上七年級 Unit 9 《 How was Your Weekend Section B 》時,我通過用學過的句型「 What did you do? 」問學生,要學生自由、單獨上黑板,用畫簡圖的遊戲形式來操練,表達一些動詞過去式短語,而另外一些同學則用「 Did you... ?」這樣的句型和動詞片語去猜,當時整個課堂都「動」起來了。這個「動」有兩方面的意思:第一是每個學生都參與了這個活動,畫了圖,寫了動詞片語;第二是每個學生興緻都很高,課堂氣氛活躍。而我只是坐在台下欣賞學生的活動,在恰當的時候點評、糾錯。在同學們都興緻勃勃的時候,我的教學任務及內容(特殊疑問句「 What did you do ?」,一般疑問句「 Did you... ?」及答語「 Yes, I did 」「 No, I didn』t 」,否定句「 I didn』t... 」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納了並運用得十分自如,我非常有成就感。

2 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共同學習知識的參與者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由注重表演的傳授者變為共同建構學習的參與者。作為參與者,教師必須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構建民主、合作的「文化生態」。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做到師生平等,和學生一道去找真理、規律,與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感情、觀點。應把學生尊重為「主演」、「主人」。我認為教師講授得越精細、充分就越好的思想是錯誤的,那種認為學生要安靜,老師講、學生記的觀念也非改不可。因為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裡,把所有教科書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也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接受各種新的信息,以滿足學生的知識需要。所以,教師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做學生人生的引路人,與學生一起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3 由課堂教學的控制者變為幫學生解決學習問題的幫助者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用「心」施教。在教學中,教師不應只是關注自己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能否按部就班地傳授,也不應是小心翼翼控制整個課堂局面,怕出現異常情況,令自己措手不及,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合作夥伴與幫助者,在學生有疑難問題,差生學習方法、學習能力有困難時,隨時準備伸出幫助之手。要非常注意課堂上持不同意見、看法的同學,非常欣賞有創新精神的同學,當他們在創新、探究和解決問題中有困難時,要是他們友好的幫助者。

4 由傳統的教書匠變為新課題的研究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傳道、授業、解惑」。只是把專業的研究成果傳授給學生,教學活動大多都是墨守成規的,教師幾乎不參與教學研究工作。這種做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師教學活動沒有創新,得不到提高和深化,教學與教研相脫節,對教師的發展和教學的發展極其不利。新課程要求教師應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因為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將產生新的課題,等著我們去探究和解決。教師應該不僅僅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課題的研究者,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總結自己的經驗,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形成自己的課改,推出自己的教研成果,並運用於實踐,做名副其實的教育者。

5 由《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者變為校本課程的開發者

調查表明,現在有不少教師離開了教科書,就不知教什麼;離開了教參,就不知道怎麼教。教學與課程的分離,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和能力。《新課程標準》的特點是:具有開放性、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在運作上有較多的空間。新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因此,教師不僅應是新課程的實施者,更應具備創設校本課程的能力和開發校本教育資源的能力。校本課程要求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應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它從根本上轉變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由被動接受或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究式學習、發展學生專業精神、實踐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願望。

在目前的教學中,由於方方面面的原因,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使教育教學遠離學生生動活潑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師必須努力學習新的專業和技能,認真反思、改變觀念、轉換角色,在新課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與時俱進,創一流業績,永葆教育青春。

4 自我批判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是否表現了適當的謙恭、足夠的勇氣、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情感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像力,是否有耐心、自知之明、親切感和幽默感等等,調查發現,優秀教師的「教後感」、「教師自傳」、「教學日誌」包含著對以上問題的深刻思考,表明了他們在「教後」對「教中」反思修正的執著情懷和熱切願望。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其言行中的不良表現會漸漸消失。當然,隨著教師經驗的逐步積累和豐富。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會隨時對自己的教學實施有效的監控和調控。這正是專家型教師成長的途徑和標誌。

[[反思]

1 追求奇特不為過,忽視根本更不該。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老師的引導和示範舉足輕重,馬 虎不得。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對課後練習的處理,總是停留在學生完成,老師點評,因其簡單而忽視了簡單問題中所蘊涵的豐富的信息,造成課本資源的大量浪費。老師的備課,大有學問,淺嘗輒止,將會貽誤學生,不足為取!

2 數學教學,主要是解題教學。對一個問題的解答,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正確的答案,而且應該讓學生知道其最簡潔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解答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習的能力。探究條件和結論的內在聯繫;從不同的側面尋找關係;聯想已有知識和問題的結合點,通過類比,歸納出解題途徑;拓寬思維,加強知識之間 的網路聯繫,等等,都是教師在教學中應時刻關注的問題。但絕不能因此而忽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及在探究形成過程中所出現的絕妙解題方法。往往最原始的解法,可能就是最好的解法。

3 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聯想、類比、歸納、拓展、應用等能力的培養,需要老師付出不懈的努力。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始終是教師的主旋律。只有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才能更好地服務學生。教師任重而道遠!

第四節反思的實施

一、反思點的選擇

在教與學的活動中,如何選擇反思點,是教師反思能力的具體體現。從我區各校近三年來開展自修反思模式校本培訓活動實踐過程,以及大量教學反思案例中,反思點大致可以歸納為三方面:反思成功點,反思失敗點,反思創意點。下面就教育教學中如何選擇反思點,提供大家參考。

(一)反思成功點的選擇

隨著新課程實驗的深入, 周圍的老師都投入到「反思」的熱潮中,寫反思可以記成功之舉 , 記敗筆之處 , 一節課下來,哪個教學環節處理不當,哪個教學方法運用不合理,哪兒不夠「放」,哪裡得「緊一緊」,都做了深入的思考。反思成功點總能讓人感到興奮和喜悅。當一節課或活動按事前設計的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課堂或活動跳躍著思想火花,充滿了熱烈的探究,涌動了人類崇高的感情,出現了激烈的辯論,師生與文本產生共鳴,享受學習與活動帶來的樂趣,感受人間真情的可貴,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怎能不令人激動不已。

(二)反思失敗點的選擇

課堂教學的失敗令教師感到困惑,考試的失敗是最令學生沮喪的事。但是,失敗的旁邊總是站著他的同胞兄弟——成功。失敗一定有原因,反思失敗點,能讓我們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為以後的教育、教學提供有效的幫助。即使是成功的課堂也難免有疏漏之處。從失敗點寫反思,對教學中的疏漏之處進行系統的回顧、整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分析,吸取經驗教訓,對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節精心準備的課沒有上出效果來,最先檢討的應該是教師本人。當你面對學生,看到他們的學習狀態不好,要想到可能上一節課學習新內容已經很累,現在還沒緩過神來;可能天氣很熱、很悶,你和孩子們覺得都不舒服;可能你設計的問題超過或者低估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可能你選擇的調整課堂氣氛的時機不好;可能他們有什麼學校的活動即將舉行或者剛剛結束,興奮的心情難以平靜,等等……

一個聰 明的老師,一定會懂得學生,表現出朋友的善意,充滿了熱情,和學生分享;與學生共同承擔失敗的苦澀,贏得他們珍貴的心。一個 明智的老師,一定會讓學生知道適合自己的目標,通過付出努力,儘力達到目標,讓學生在體驗中長大。一個 成功的老師,一定會讓學生 明白老師的苦心,感激老師的批評,修正自己,不斷進步。

分析與思考一: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生動有趣的,學生活動也是積極活躍的。如果單從這方面看,教師甲這節課是成功的,不僅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學生也學得快樂、學得輕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通過現象發現了一些普遍性的規律。但遺憾的是教師甲沒有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規律背後的東西。如果我們單從數學現象觀察去上這節課,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內在的數學知識,沒變的數字有什麼特點,變了的數字為什麼會變等,那麼這節課就變得平淡無奇。我們雖然感到了課堂上的互動氣氛,卻沒有看到教師巧妙的引導;看到了學生熱烈的質疑、爭辯,卻沒有聽到教師打動心靈、揭示本質的講授。教師自覺追求互動,為學生的精彩回答而驕傲,卻忘記了自己最應該呈現給學生的東西——數學的本質。

分析與思考二:

教師乙讓學生能充分地實踐、體驗,在實踐、體驗中思考、交流,最後悟出一個數學道理,用軸對稱的知識(數字和它的像是關於鏡子成軸對稱)去解釋,去歸納也是教科書的用意。事實上,在經歷了如此多的數學現象的探究之後,必然有一個數學的本質等待教師去歸納,去總結。這樣的教學才能使數學課堂在真正意義上「活」起來,而學生的思維也恰好得到了有效的訓練,達到「活」中務實。

總體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教學是一種活動有兩層含義:

一是數學活動是經曆數學化過程的活動。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特點,需要學生用內心的體驗與創造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創設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只有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數學理解力時,才能真正懂得數學,學好數學。

二是數學活動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強化儲存的過程,而是用原有的知識處理各項新的學習任務,通過同化和順應等心理活動和變化,不斷地構建和完善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為了鼓勵學生構建和發展認知結構,必須鼓勵學生積极參与數學教學活動,包括思維參與和行為參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把重視結果的教學轉變為重視過程的教學。

數學教學不僅是知識的教學,還應體現數學的教育價值——以知識為載體的數學素質教育。教師要挖掘數學知識內在的、蘊涵的教育價值,這就必須加深對數學、對課程內容的整體認識和理解,分析和研究如何在進行知識教學的同時,以知識為載體去體現數學的價值、數學的教育價值。

(三)反思創意點的選擇

儘管教學預案對學生課堂上可能遇到的問題做了充分的考慮,但事先的設計同實施之間總會產生一定的落差。因為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當一堂課結束之後,常常會感到有某些美中不足之處,同時,也會有一些意外閃光之點。

何謂教學「創意點」?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行為和思維的發展以及情感的深入交流,教師有時會靈機一動,突破原先教學預案的框框,產生一些有益於教學的靈感。此時及時調整教學,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也會在教師的激勵、啟發下,產生一些具有獨創性的想法。對這些師生之間的智慧閃光點,課後及時地把它們捕捉下來,彙集成「創意火花集」,這些都是教學研究的鮮活材料。對這些材料進行深刻反思,尋找隱含在背後的理論依據,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獲得規律性認識,那就是一篇極好的教學案例研究文章。

二、教育反思的主要形式與方法

(一)教育反思的形式

反思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因其情況不同,我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形式。

1 課後備課

課後,教師要根據教師教學中所獲得的反饋信息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進一步明確課堂教學改進的方向和措施,同時使有益的經驗及時得到提煉和升華,不斷增強教育效果。

2 反思日記

教師在一天的教育教學工作結束後,寫下自己的感悟,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引以為戒的教訓並與其他教師共同分析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點。另外教師在教育教學後主動徵求意見,其中包括學生的反映,並詳細記錄教育教學的背景、效果,上課的具體感受,存在的問題以及通過反思後得出的解決辦法等。由此不斷地積累,不斷地反思,堅持數年,教師定會達到源頭活水的境地。

3 課堂觀摩

校內外教師之間相互觀摩彼此的教育教學情況,詳細描述所觀察到的情境,並就有關問題相互進行討論和分析,最後形成一種最佳解決方案。然後教師將形成共識,應用於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去。這種教師的「合作式」反思形式,更有利於大家的共同提高。

4 專家會診

請專業研究員追蹤式聽課,不斷發現課堂教育教學中的觀念、設計和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專家點評,共同探討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5 行動研究

為弄清教育領域所遇到的問題的實質,探求用以改進教育教學實際的行動方案,教師與專門研究者合作進行專題的調查與研究。它不同於專業研究人員所進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則的「科學研究」,或旨在樹立教育理想的「哲學研究」,而是直接著眼於教育教學活動的改進。

6 教學後記

教師在教學結束後,對教育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施,結合教育教學過程的觀察,進行全面的回顧和小結,將經驗和教訓記錄在教案後,作為反思的一種基礎和雛形,作為教師今後系統化反思的依據。

7 案例研究

案例是含有問題式疑難情境在內的真實發生的典型事件,案例是教育問題解決的源泉,是教師教學行為提升的階梯。在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育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習、觀察、調研、收集典型的案例,然後運用新的教育理念對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和思考,久而久之,教師就會成為一名思想活躍的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者。

(二)教學反思的方法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 反思的方法是什麼 ? 任何一種理念只有落到操作層次,才具有實踐意義。教學反思也不例外,當教師掌握一些反思的方法後,可以使自己在教學後有序地進行反思,從而對自身行為產生指導意義。

1 質疑反思

質疑是人的思維走向深刻的開始,教師要真正看清自己所經歷過的教學過程則需要不斷質疑才會有新的發現。對每一節課我們都要這樣反思:「這樣做對嗎 ? 」「這樣設計合理嗎 ? 」「情境的創設有效嗎 ? 」等。有質疑才會有發現,有發現才會有努力,有努力才會有發展。

教師要培養自己勤於反思的好習慣。如果一個教師平時在學習、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聽課等處處學做有心人,不是僅憑自己所謂的經驗,而是當做一種鑽研,一種追求,把每一個疑惑都當成可思考可利用的教學資源,那麼,長年累月, 自然水到渠成。

2 歸納反思

過去的經歷一般是在自然狀態下,零星地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之中甚至在記憶深處,而我們一旦將它們回憶、收集、分析、整理、歸納出來之後,就會成為可貴的教學體會與教學經驗。經過這樣的歸納反思,找出了「得」與「失」,也找出了問題的癥結,那麼我們的經驗日積月累就更加豐富了,我們的教學失誤就會更少,教學效果就會更好了。

歸納反思記錄要及時、精要、提煉。教學反思有其時效性,時間一久真情實感容易淡化,智慧的火花也容易溜掉,甚至捉也捉不回來,想記錄的事實材料也容易忘掉。最好是當時記,記當時,不過夜。反思記錄不宜龐雜冗長,事無巨細面面俱到,應做到有感而發。它可以對一堂課或一篇課文整體內容作分析探討,但更多的是對一個提問、一次建議、一個詞語、一個符號,甚至教師的一個手勢、眼神的運用等做記載和探討。建議教師主動在備課筆記上預留空間,經常及時地記錄所感所思。

3 換位反思

「橫看成嶺側成峰」,人的認識受自我經歷的局限,難免會使自己的認識產生偏差,有時甚至看不出問題所在。這時,教師應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學生會怎樣 ? 」「這個學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 」經常進行這樣的換位反思,對於形成融洽、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和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是大有裨益的。

4 對比反思

有比較才有鑒別,人們常常是通過找到某一事物的對應面的特徵來發現這一事物的本質屬性的。作為教師,應善於向別人學習,要經常聽其他教師的課,特別是骨幹教師、名師的課,並以此為鏡子來對照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做到取長補短,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5 評議反思

從時間上看可以是「課後思」、「周后思」或「單元思」,也可以是「月後思」、「考後思」。一個階段考試後,教師應及時進行教學效果分析,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家長意見,掌握反饋信息,幫助自己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還可以是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宏觀反思。形式上看可以是個體的回顧,也可以是集體的交流。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青年教師來說,經常上公開課,邀請同行和專家聽課評課,創設良好的交流研討的氛圍,認真聽取同行和專家專業化的點評,指導其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課堂過程的調控、練習設計等,摒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空泛評論,倡導深度的反思分析和交流,是一種真真切切的助推力。通過評議互動、相互交流、共同探討,使執教老師認清自我,受到啟發和教益;又使聽課教師學會反思,引以為戒。為此,學校要積極組織這種「互聽、互評、互動」的反思活動。對於提高全體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和教學水平是大有幫助的。隨著現代化設備的推廣,不少教師使用的課堂全程錄像的「影像反思法」值得借鑒。

要將教學反思落到實處就必須養成在每一節課之後自覺進行反思的習慣。寫好教學反思,必須做到「精、短、快」,以便及時把感悟、亮點、遺憾等記錄下來,指導今後的教學。這樣,通過教學反思,促進教師自我教育,提高業務素質,也促進教育科研健康地發展。

在當前課改背景下,還必須不斷地學習現代教學理論和新課程理念,做一個不斷學習、勇於實踐、勤於反思的新生代教師。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認為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江蘇教育研究》 2003 年第 11 期《我與課改的約定》一文中寫道:「每天,我都要拷問自己:今天,你學習了沒有 ? 做了沒有 ? 寫了沒有 ? 我覺得只有善於學習,勇於實踐,勤於總結,才算是一個稱職的現代教師,才能跟得上課改的步伐。」古語說,「飛瀑之下,必有深潭」,這「深潭」是「飛瀑」長年累月衝擊而成的。教師持之以恆的教學反思宛如源源不斷的「飛瀑」,必能造就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豐碩的教學成果之「深潭」。

三、教育反思的步驟

(一)發現問題

教師關注教育教學中的特定問題,並從學校環境課程設計、師生等諸方面收集相關的資料。收集資料的方法包括自述與回憶、他人的參與性觀察、角色扮演、軼事記錄、各種檢查表、問卷、訪談等,也可以藉助音像資料等。學校教師之間要創設輕鬆、信任、合作的氣氛,在合作中幫助教師發現問題所在。

(二)分析問題

教師分析所掌握的資料,特別是關於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信息。教師要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思想、行為,其中還包括自己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情感和技巧方法等,以形成對問題的表徵,明確問題根源所在。這裡,教師利用自我提問來幫助對問題的理解,也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相互觀察和分析)來進行。

(三)確立假設

明確問題以後,教師開始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或通過請教專家、同行,或通過閱讀專業書籍、網上搜索文獻資料等途徑)搜尋與當前問題相關的信息,以建立解決問題的假設性方案。這種尋找信息的活動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產生的研究結果有助於教師形成新的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

(四)驗證假設

考慮了每種行動的效果後,教師就開始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案。在檢驗的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問題、新的經驗,當這種行動過程再次被觀察和分析時,就開始了新一輪的反思循環,形成一種螺旋式的上升形態。


推薦閱讀:

美國的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和在中國被批判的應試教育有哪些異同?
那些經常嘴上掛著「為你好」的人,此話可取嗎?
2018山東省考申論寫作指導:轉折遞進式文章開頭
教育 什麼樣的老輩能帶好孩子
看了《無問西東》,才明白高曉松為什麼怒懟清華學生。現在的教育真的讓學生已經失去了自我價值的追求嗎?

TAG:教育 |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