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方法|表現手法之烘托、襯托及對比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三種表現手法:烘托、襯托和對比。
一、烘托烘托,即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
運用方式:通過(景物)環境描寫來烘托心情,從側面著筆(只寫一個側面)。
(一)以人烘託人
例如漢樂府民歌《陌上桑》,對羅敷外貌的描寫: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作者意欲極寫羅敷之美,卻未對羅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寫,而是通過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羅敷時的驚嘆、讚賞、痴迷等各種反應,烘托出了秦羅敷的美貌,把讀者的聯想向篇處延伸、擴散,從而間接構成了極為活躍的視覺藝術效果。
(二)以物烘託人
例如《詩經·秦風·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三)以物烘托物
例如王維的《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繪出一幅極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圖。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於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使幽谷前後景象頓時發生了變化,這時習慣于山谷靜默的鳥兒,似乎連月出也帶來新的刺激,居然鳴叫起來。這種以鬧襯靜的寫法,不僅沒有破壞春山的安謐,反而襯托得春夜山澗更加幽靜。
二、襯托
常言道:「紅花還需綠葉襯。」這句話很能說明襯托的道理。寫文章亦如此,運用襯托這一技巧,會把所描寫的對象表現得更加鮮明突出。襯托, 即利用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 言彼襯此 , 以賓托主 , 從而獲得「彼 」愈 真而「此」愈明,「賓」愈活則「主」愈顯的藝術效果。
襯托通常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正襯
正襯,就是採用相關的或相似的事物做陪襯。
例如:「他兩眼直冒金花, 鼻子流著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來, 濺在課本那幾行字上: 我們是中國人, 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選至《小英雄雨來》)
這句話中寫滴下來的血濺在課本的字上, 目的是為了烘托雨來將來保衛祖國的決心和同敵人鬥爭到底的堅強意志。
(二)反襯
反襯,就是用相反的或相異的事物來陪襯。
例如:「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麼多新鮮事: 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 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 我先前單知道它在水果店出賣罷了。」(選至《少年閏土》)
這句話中寫「我」的空虛,生活閱歷貧乏, 不懂得海邊農村有捕鳥、看瓜等新鮮事, 通過「我」與閏土對比, 反襯少年閏土的生活知識豐富。需要注意的是, 襯托應是以次襯主, 如果主次不分, 甚至喧賓奪主,那就會弄巧成拙, 從而使襯托的功能喪失殆盡。
三、對比
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後相敘,加以比照,來使人從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強烈而清晰地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旨,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手法。
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
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里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雲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
區別
1、烘托和襯托:「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為「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襯托」是用類似的、相關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來突出主體事物的手法。「襯托」分為正襯和反襯。
2、對比和襯托: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現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對比常用於論述,而襯托常用於描寫)
編輯:心台
推薦閱讀:
※讀了《大師們的寫作課》你會寫作了嗎?反正我是不會了!
※淺談長調詞的寫作
※關於演講:生若夏花,便是如此
※提筆困難?教你20個小時學會寫作
※《中國詩歌》雜誌徵稿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