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什麼味道?
點擊「麗華香精」↑↑藍色字,一鍵添加關注!
近日在德國柏林Auguststra?e畫廊區的聖約翰福音教堂,正在進行一場為期9周的嗅覺戲劇藝術節。「嗅覺藝術「是什麼?藝術界似乎還未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藝術是怎樣的味道?當我們的鼻子突然在藝術體驗中佔主導作用時,會發生什麼?氣味可否用圖片來描述和實現?氣體可否作為藝術表現和創造力的媒介?
早在1985年,一本名叫《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的小說在德國出版並引起轟動,這是第一部以「氣味」作為主題的文學作品。書中的故事發生在18世紀,主人公格雷諾耶出生在巴黎最骯髒、最惡臭不堪的地方——魚市場上。他天生對氣味有著驚人的天賦:無論惡臭還芳香,都能一一記住,並輕易分辨各種氣味。長大後格雷諾耶成了一位香水製作學徒,這份工作無疑進一步助長了他對氣味的迷戀。當他愛上青春期少女散發出的神秘體香之後,保存這種香味的慾望很快導致他走上了殺手的道路,26個如花般的少女被他接連殺害。由於沒有留下任何蹤跡和氣味,格雷諾耶輕易逃過了法律的制裁。他那夢寐以求的「最偉大香水」就此完成,卻也最終導致他的悲慘下場。
招商|不愁沒銷量,0元加盟 廣告
▲電影《香水》劇照
小說作者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對於「氣味「的出神入化的表述令人印象深刻。讀者彷彿能各種氣味彷彿透過紙張飄出來,近在咫尺,觸手可及。「他閉起眼睛,聚精會神地嗅著從對面這建築物朝他吹來的氣味。首先是圓桶、醋和葡萄酒的氣味,其次是倉庫成百種濃烈的氣味,然後是財物的氣味,像純金的汗一樣從牆裡蒸發出來的氣味,最後是一個花園的氣味,這個花園想必是坐落在房屋的另一側。截住花園散發出的輕柔香味並不容易,因為它們就像細薄的線條一樣越過房屋的山牆向下飄到街道上。格雷諾耶從中發現了木蘭、風信子、歐亞瑞香和杜鵑花…」
來到2006年,《香水》同名電影再次掀起一陣「香水熱潮」。而「氣味」這個抽象概念也從默默無聞的角落一躍成為流行文化和學術研究的焦點。
嗅覺作為一種感受藝術的方式
不同的人對於氣味有著不同的喜愛,這些不同的氣味也會觸發他們不同的記憶,比如有人迷戀汽油味、有人迷戀就舊書的味道。張愛玲曾說:「別人不喜歡的我都喜歡,霧的輕微的霉氣,雨打濕的灰塵,蔥蒜,廉價的香水。像汽油,有人聞見了要頭昏,我卻特意要坐在汽車夫旁邊,或是走到汽車後面,等它開動的時候『布布布"放氣。」
不過在東西方傳統的審美意識里,「嗅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地位。西方審美意識具有重視和強調視、聽覺的鮮明特色。古希臘哲學家希庇阿斯認為:「美就是有視覺、聽覺產生的快感。中世紀哲學家奧古斯丁表示我們僅能以視覺和聽覺來感受美。德國哲學家赫爾德和康德都把視、聽覺作為「近於智慧的官能」而把嗅、味二覺作為「近於機體的官能」。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審美意識是以味、觸覺為感知方式的原型。《說文解字》里:「美,甘也,從羊從大」,是因為「羊大」好吃之故。而「美」又可用於指嗅覺的芳香。《荀子·王霸》所言:「口好味而臭(嗅)味莫美焉」,它來自人們品嘗食物之美時在嗅覺方面的同時性感受。
其實,嗅覺是人類出現最早的感覺,是五官中最重要卻也最神秘的一環。據說地球上約有40萬種香味,而其中人類可以感覺出來的味道約有10萬種。比起我們用視覺或味覺可以感受得到的東西,要多出許多。而氣味又常常與記憶相關,在這方面早有科學研究結論。90年代,美國的科學家理查德?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逐漸從分子的水平揭示了人們接受氣味並將其存儲於大腦的機制,並最終獲得了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好了,既然嗅覺如此重要,也早已有人藉助電影、文學等方式來描述記憶中的氣味。那麼最獨闢蹊徑藝術家,怎麼能不籍「嗅覺藝術」來表達自己對獨特見解呢?
當氣味成為一場展覽的主角
縱觀當代藝術的形式語言時,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媒介,從視覺到聽覺,從互動裝置到氣味藝術。科技的發展讓藝術家有了更為豐富的藝術工具,也讓觀者更加貼近藝術作品。如何找到圖像以外能與觀者產生心靈感應的意識形式,是藝術家們正要重新思考的議題。
▲《Smeller 2.0》外觀
▲《Smeller 2.0》局部
在柏林嗅覺戲劇藝術節上,奧地利藝術家、電影製片人兼音樂家沃爾夫岡·格奧爾格斯多夫帶來了他的裝置《Smeller 2.0》。這是一個電控的「嗅覺器官」裝置,可以使氣味與聲音、圖像、文本等傳統藝術形式結合。裝置把某種事先調好的氣味平均散發在一個房間里,並能控制其節奏,讓其隨時消散。這些氣味序列也同時在熒幕上如影像般迴旋,或增濃或減淡,營造出一個嗅覺劇場。觀眾的每次呼吸,都能嗅到一種獨特的味道,誘使他們「從瀰漫於房間內的一系列味道中聯想出故事情節。」
▲「氣味藝術展1889-2014」展廳
而在去年,西班牙的馬德里還舉辦過一場專門的氣味藝術展。這個氣味藝術展上並沒有什麼要看的,但是卻有很多要聞的。展覽的策劃者把藝術家們的嗅覺工作和藝術、文學和音樂的創作擺放在同一水平。負責陳列設計的設計師傑瑟斯解釋道:「我們力圖創建一個這樣的空間,它能從內在上引導參觀者降低聲音、深呼吸、暫時與外界隔絕。目的是營造一個探索香味的輕鬆氛圍。香水以沒有經過任何修飾的最純粹的狀態存在,也就是說,沒有容器和包裝,因此整個空間僅僅是香氣、思想、感受的交匯」。
收集氣味繪製城市地圖
不同的城市也有著不同的氣味,即包括香氣,也包括臭氣。而同一種氣體,給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如何用在一個地方收集儘可能多的氣味?如何用氣味構建一座城市的特色。一些藝術家正在嘗試。
來自挪威的藝術家西塞爾·圖拉斯,致力於收集不同形式的味道。她認為,與聽覺和視覺相比,人類對嗅覺的開發遠遠不足。「我愛一切氣味」——這是圖拉斯一直在強調的。
▲圖拉斯20年來致力於搜集千奇百怪的氣味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圖拉斯周遊全球採集了7000多種氣味,然後回到實驗室把它們蒸餾提取,取罐封存,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氣味博物館」,裡面包括150多種狗屎的氣味、灰塵玩具等死物的氣味、腐爛的香蕉和發酸的高湯氣味等。「香味讓人身心愉悅,臭氣使人敬而遠之,氣味在不知不覺中控制了人們的生活,但人們對它卻知之甚少。」圖拉斯的雄心壯志是把「氣味」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具體化,通過文字記錄、科學分析和藝術展覽,改變人們對它的淺薄認識。
今年2月,圖拉斯來到廣州,帶來她「氣味=信息——西塞爾·圖拉斯的城市分子式」個人講座。當別人問起西塞爾為什麼如此痴迷於嗅覺藝術時,西塞爾表示:「很多人做藝術是給別人看的,我是對氣味真正感興趣才做。我的目的不是要大家每時每刻都像狗一樣嗅來嗅去,我希望尋求一種平衡,用嗅覺給世人帶來一個全新的世界。」
與圖拉斯類似的,來自英國的「感官」藝術家凱特?麥克林也在進行一場尋味之旅。她曾帶領著一群紐約客走過這座城市的大小街道,時不時停下來聞一聞路邊的玫瑰花叢、大樹、下水道、人們隨地小便的角落甚至是垃圾桶,並把聞到的氣味詳細的記錄下來。而這麼做是為了繪製一幅關於這座城市的獨特的氣味地圖。
▲藝術家(左)和另一名志願者正在聞一棵樹
藝術家已經在巴黎、米蘭、阿姆斯特丹、愛丁堡等多個城市進行了她的「感官地圖」系列創作。在她看來,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味道。藝術家說她發現最能代表紐約的氣味是「一種溫暖的、微微發霉的酒窖的香味。而阿姆斯特丹,「」混合了運河水、咖啡香、和甜華夫餅的味道「」。愛丁堡則是「從啤酒廠里散發出來的麥芽香氣」。
「遺忘」是什麼味道?
為什麼這樣一個不可觸摸、無法看見的元素能帶給我們如此重大的影響?嗅覺藝術的出現,必然可形成視覺、聽覺以外的一種重要藝術形態,而它更多的是體驗現場的藝術。香氣的聯想是嗅覺藝術的一個特徵,比如蘭花的香氣可比喻為貞節婦人,桂花香比喻甜美姑娘,茉莉花香比喻小家碧玉……臭氣也有多種類別,會對欣賞者造成不同的反映,如故事中的反面人物,又如破敗不堪的戰場。
一些藝術家就試圖利用不同的氣味載體,傳遞特地的動機或者主題。
▲Anicka Yi個展「7,070,430K of Digital Spit」
▲Anicka Yi作品
比如,在你的認知里,「遺忘」是什麼?聞起來什麼樣呢?韓國藝術家Anicka Yi就在一場展覽給她的答案。這一系列創作圍繞易腐爛的物質構建,比如回收的奶粉、味精、蝸牛分泌物等,和它們共存的則是完全與之對立的東西,比如看起來堅不可摧的塑料、不鏽鋼盆、鍍鉻的啞鈴等等。在她的作品中,物體緩慢地被煮熟、然後腐爛和融化,甚至是從展廳的牆面上滴落而下。此外,她與一位法國調香師合作,從記憶缺失的角度完成了氣味的設計,正如藝術家描述的那樣:「遺忘的氣味也是一種假想的世界末日,所有的記憶都被連根拔除。」
▲Alexia Roux的氣味之書
而藝術家Alexia Roux設計了關於氣味與圖形設計的書籍。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不同材質、顏色、排版、視覺符號、影像等不同的內容組成。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官能與氣味形成互動,並且通過氣味來形成新的感悟、接受信息。藝術家說:「嗅覺有著最直接的記憶系統,是最原始也是最本能的人體反映。吸入的氣味以最直接的方式到達大腦的情感中心。這部分大腦控制我們的情緒、接受和保存我們的感覺。毫無疑問,嗅覺傳遞最強烈和最直接的清晰。」
用嗅覺藝術製造詩意
在中國玩「嗅覺藝術「」」的藝術家中不得不提就是原弓。2016年8月4日,「氣味的形狀」原弓個展在香港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開幕,展出藝術家的全新創作《氣味的形狀》系列繪畫以及影像作品。在原弓的行為、裝置與繪畫等多樣的創作中,「氣味」是他介入社會、事件和現場的獨特與重要的方式。
▲原弓 《氣味的形狀5》 2016年 布面油畫 150×200cm
早在2011年,原弓就在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上展出作品《空香6000立方》。6000立方是中國館的面積。伴隨著經過電子配樂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原弓在30分鐘之內讓中國館館內充滿帶有香氣的霧氣,這是一種心理隱喻,循環著每一個生命體的內在變化的邏輯。
▲原弓《空香6000立方》
「中國館裡面放著很多油桶,本身就構成了很大的裝置,在這樣的場館裡面,如果再做任何的裝置,在它們面前都很難抗衡。因此我的選擇是,要做一個我的工具,而不是裝置,這個工具以製造氣體作為作品本身,其實《空香》就是氣的概念,即『氣的6000立方米』。」這件作品還有個小標題叫「大於6000立方米」,「意思就是讓它不局限於中國館,這是我對於現場的認識與空間的反思。」評論家理查德·維尼稱讚原弓為「霧氣藝術家」,這種只有東方人擅長製造的詩意,其實是對空間最好的理解。
而在更早之前的2008年,上上國際美術館舉辦過一場「當代嗅覺藝術展」。策展人張海濤在展覽前言中談到「當代嗅覺藝術展是一個以嗅覺為主題的展覽,目的即研究和開拓藝術新媒介和形態,將展覽定為嗅覺·感覺展也是為了對這兩個藝術形態的體現,而非僅僅是一種媒介形態,更多尋求嗅覺這個媒介背後我們嗅到的真實、真誠的生存感覺和體驗,如賞心的香味,悲撼戰爭氣息,討厭的惡臭,弱勢的雜味,沉重的歷史氣息和困惑的污染氣息……」
▲楊放 《無見到》行為裝置 2008年。主展廳里冒煙的轎車散發難聞的氣味
▲李娃克《江湖嗅》行為裝置 2008年。帶博士帽的藝術家給一位老婆婆又是擦腳、又是吻腳
▲譚海山《晏子使楚》行為 2008年。展廳中有不少牽狗的藝術家,似乎想表達的是狗的嗅覺是最靈敏的
回到嗅覺藝術的興起和發展問題,張海濤說:「數千年來,聲音、視覺藝術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形成聽覺和視覺藝術,嗅覺藝術一直未受關注,可以說是塊未開發的藝術處女地……實現嗅覺藝術形態的發展,人類的五官藝術,才能得以綜合發展,嗅覺藝術將是未來藝術形態拓展的一個重要的方向。」
作者:陳敏
編輯:大白
來源:雅昌藝術網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