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愛情有這些期待的人,會越來越虛弱
壹心理創作者丨羅麗
01
在婚姻里孤獨
在我的婚姻情感的諮詢里,越來越多的來訪者跟我探討關於「婚姻里的孤獨」。
車子、房子、孩子、位子,一切的奮鬥目標有了眉目,有了外人眼裡的「圓滿」,
但內在缺失的愛、情感上的孤獨、精神的空虛,
這一切都在尋找表達的出口。
西子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她名校畢業,銀行高管,學習、工作、家庭一路走來都非常順利,先生性格溫和,
是個老實人,坐擁人人稱羨的福氣,
她不覺得滿意,心裡時常覺得空落落的。
事實是,當你不夠愛自己時,任何關係都會讓你更加匱乏,更孤獨,更受傷。
02
是內心的匱乏感,讓你陷入婚外情的深淵
有的時候,極度渴望靠近一個人,
從他那裡獲得之前不曾擁有過的滿足,然後舒舒服服流連在自己的愛情夢想里,長醉不醒。
哪怕這男人一開始並不怎麼讓她動心,只要對她甜言蜜語的、只要讓她暫時獲得舒服感,也是可以的。
在愛情夢裡,不必面對婚姻里的平淡與瑣然無味,更不需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
的確會點燃她們內在的激情和活力,但婚外情營的是一個完美的愛情烏托邦。
而這個烏托邦,很脆弱,會很輕易就瓦解。
因為在關係的最初,愛的動機不夠純粹,只為了滿足個人自戀的需要,填補心中的匱乏:
通過他的愛來讓自己感受到優勢和資源,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
彌補我在婚姻中的孤獨感,創造被愛的幻象。
而匱乏感,是直接導接導致婚外情發生的本質。
所謂匱乏,就是不夠,自我認同不夠、愛和連接的能力不足夠。
自我認同的匱乏
本質上來說,西子和包法利夫人一樣,她們內在是不自信的,
一方面她們的自我認同感不夠,她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另一方面又無比渴望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自我可以出來,因而就在下意識地不斷地尋找。
她們尋找的並不是什麼樣的愛情,而是自己。
她們表面看起來驕傲清高,但是內心深處也很彷徨迷茫和不安。
對待婚外關係的尋找,她其實只是在表達一樣的東西:
我得到的愛不夠,我缺愛,我需要有一個人來完完全全地滿足我,
我渴望尋找到一種東西或者一個人,可以讓自己安定下來。
這樣的內心吶喊,讓人心疼。
而這種自我認同的匱乏很可能是在早期的關係里就缺失的,自我認同的核心問題是本體安全感。
內心對自我認同的不足夠,不自信感會讓她們感覺到不安全,敏感脆弱,感受到會輕易被傷害和被拋棄的。
事實上,真正讓她受傷的是她內在那個未長大的小孩子。
成年的自己是可以清晰地看待這段關係的,婚外情的關係並不會長久,
暫且拋除婚外情被發現女性將會承受怎樣的代價,
但未長大的小孩子,沒辦法看到並重視這些。
從情感層面,西子需要的是高濃度的愛,
她非常需要一個完全可以包納她、關注她、支持她、可以來餵養她的客體。
這樣的感情,從動力學的意義來說,她需要的是一個媽媽。
她還活在嬰兒未跟媽媽完全分化的階段,對方需要時時配合她,愛著她的愛,痛著她的痛,
而一個嬰兒如果被「媽媽」(這裡指的是婚外關係時的那個男主角)拋棄,
那意味著她是「活」不下去的。
而分手的痛苦有多深,說明過去的她有多依賴,
痛苦持續時間有多長,說明現在的她有多不想放棄自己的依賴。
愛與連接的能力層面的匱乏
愛無能,或者愛無力的人,她們企圖通過被愛來感受她們的存在價值。
她們在婚姻關係中無法深入而持久。
一方面她們喜歡掌控關係的節奏,但內心有一些隱藏的關於信任和恐懼的問題,
她們害怕暴露真實的自己,害怕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應而給自己帶來羞恥的感覺。
另一方面,她們對待感情和自己的方式,很多時候是理想化和貶低的防禦機制。
她們會把對方過度理想化,而偏執化的扭曲,是當在結婚後發現了對方的弱點後,感覺到對方的不完美,
甚至會覺得對方一無是處,根本無法滿足她的需要,而她從一個不完美的客體里看到其實是自己的無助和無力的感覺。
而這種感覺一出現,她們就會想要逃避。
如此循環往複,就會不停地去尋找,直到找到她以為完美的那個他,
而這樣的投射和尋找終究會失敗。
如果抱著這樣的信念去尋找,受傷自然是在所難免。
因為這世上沒有這樣一個完美的人存在。
03
依靠外物給愛,你會越來越虛弱
人們習慣於在感覺到匱乏的同時,採取逃避和隔離的防禦機制,
多數人沉淪和執著於外在的填補和獲取。
而越期待的,越會讓你失望,因為你想控制的東西,必將控制你。
愛和給予的能力是對方的,對方可以選擇什麼時候給,什麼時候不給。
如果你所有幸福的來源建立在對方這個客體身上,當沒有了這個外在給予的這個客體,
我們的本體會失去所有的意義。
因為你想要做的是一個被餵養的「嬰兒」,一個愛的「乞丐」,你的自體虛弱無力,
那麼在失去對方的這種給予後,你會更多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感,陷入一個徹頭徹尾的「受害者」、「被拋棄者」,
怨天、怨地、怨自己,陷入習得性無助里,無法獲得救贖。
所以真的要消除內在的匱乏感,除了面對內心的那個匱乏本身並接受和理解並為之負責,並無它路。
04
自性化,實現自我的圓滿
通俗的解釋就是成為真正的自己,覺察並收迴向外的種種無意識的投射和期待,發展和整合自己獨立、自由、完整的人格,以及愛和被愛的能力。
因為,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恰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這段話說的就是我們不是去求人愛,而是去愛人。
我們渴望愛,渴望愛情發生,我們彼此都尋找特別的關係,可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生活在孤寂中?
事實上,愛與被愛,是需要我們主動去創造的東西。
愛不是名詞,而是動詞,
愛的感覺,是行動所帶來的結果。
用你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去做你希望對方為你做的事。
當我們長大,不再是小孩子,
我們就要學著為自己的情緒感受負責,並為之創造一個有滋養的環境。
創造愛是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在失去關係的痛苦裡,去慢慢感受,你的情緒背後隱藏著什麼,
或許是長久以來一直攜帶著某些創傷和內心深處的陰影,
也許是你童年和年輕時的一段傷痛,去面對那個經驗。
這正是自我認識和創造美好的最佳機會。
張愛玲說,我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
然而製造更多遺憾的,卻偏偏是愛情。
貪戀紅塵的俗世男女總免不了在愛里受苦。
或許情傷難愈,或許婚姻不易,但對於生命的圓滿,
唯有對自我世界進行更多體察和探索,並允許自己去經驗,坦誠地面對真實的自己,
帶著穿越痛苦的勇氣,你才能獲得全部的力量。
(PS.本文案例已獲得來訪者授權,並已做處理)
- 壹心理專欄作者簡介 -
推薦閱讀:
※美朝急速融冰:不必大驚小怪 亦無需過多期待
※本周是華語片的天下張藝謀的《長城》最值得期待 錢江晚報
※我的期待
※軍事題材長篇小說:期待「高峰」
※好的夫妻關係:沒有期待,各自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