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經濟環境越差,影視票房卻越高?好萊塢就是在一次次經濟危機中崛起的!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資金辦數據,2月8日至13日(大年初一至初六),國內電影總票房達30億元,全國放映場次145萬,觀影人次8400萬,初一到初七單日票房全部保持在4億以上。加上初七情人節,7天票房入賬36億,相比去年春節檔20億的成績暴漲80%,是前年春節檔14.5億的2.5倍!

36億相當於2015年全國電影單月票房的平均值,換句話說,春節七天已經完成了去年一個月的指標。

往更前面說,十年前的2005年全年票房僅有20億!

強大的數據和新聞熱度不禁讓整個行業為之振奮,然而,透過現象看本質,接近浮誇的數據背後是否有讓業內人士隱憂的地方,畢竟大喜易生大憂,居安才能思危。

與此相反,近兩年實體經濟大幅滑坡,據《中國產業經濟報告》相關數據表明,2015年高達53%的中國被調查企業的產品在國內市場供大於求,股市震蕩、需求不足、投資疲軟、產能過剩等問題嚴重影響中國實體經濟的整體發展。

影視娛樂行業一枝獨秀,與實體經濟下滑有沒有必然的聯繫呢?

伍迪·艾倫拍過一部影片《開羅紫玫瑰》,講的是金融危機中人與電影的故事。那是在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的美國。片中主角西塞莉婭是個典型的勞動婦女,白天在餐館洗盤子,晚上則要面對毫無情趣的丈夫。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看電影——一遍遍地看一部名為《開羅紫玫瑰》的愛情片。

這種橋段並不是伍迪艾倫憑空想出來的,這是經濟大蕭條時期現實的縮影,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美國遭遇了大大小小7次經濟危機。在這7次經濟危機中,有多達5次讓當年的電影票房不降反升,好萊塢就是在一次次危機中逐漸崛起的。

電影幫助人們「造夢」,成為現代人短暫的避風港。

在經濟學裡有一個典型的效應叫「口紅效應」。大意是說在經濟不景氣時,像口紅一樣廉價的而非必要的消費品銷量反而直線飆升。

雖然人們的收入有所下降,但不代表消費慾望的下降,在經濟低谷期的人們更有慾望去利用廉價的消費獲取生活的信心,在消費中尋找慰藉。

電影作為廉價的消費品,正是人們為心靈擦上的口紅。這不但解釋了整個票房井噴的原因,也解釋了喜劇佔據重要高地的原因。

簡單來講,消費者本可以拿來買車、買房、出國旅遊或進軍股市的錢,現在拿來做美容、按摩、打高爾夫、看電影!

減少了對大宗商品的購買需求,手裡的「閑錢」竟然變多了,電影的廉價屬性可以帶著觀眾暫時從殘酷冰冷的現實中走出來,甚至可以幫助他們重拾信心、填補空虛。

當然,如今中國電影行業的火爆並不全是經濟低迷的原因。電影行業自身的快速發展功不可沒。國產電影在製作上更加精良,3D特效水平向影視發達的國家看齊,例如春節檔的《美人魚》、《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澳門風雲3》等特效讓觀眾眼前一亮;

此外,電影院數量的激增、硬體設施完善帶動了三線、四線城市的影視消費,觀影人群從個人向家庭轉變,由大城市向小城鎮蔓延;

同時網路購票、網上選座的普及讓觀影更加方便,電商的大力補貼降低票價等多方面原因共同催生了票房神話。

但是,高票房並不代表高質量,如今電影市場的火爆必定會讓很多實業的資金流入到影視行業,這樣不僅容易催生爛片,更會加速實體經濟寒冬的到來,影視文化依託實體是長久必然的規律,短暫的繁榮可能是曇花一現,希望更多的人能理性的投資。

作為影視行業內的人,也不應該沾沾自喜或者跟風模仿,要知道好萊塢每次大發展的背後也是爛片大爆發、行業大洗牌的時候。

對於會賺錢的人來說,什麼時候都是最佳時機,對於不會賺錢的人來說再好的時機都可能是死期。

擁有長遠眼光的投資者會將眼光繼續放在高品質的影視作品上,因為在整體經濟下滑的大環境下,這是培養觀眾樹立口碑的最好時機而不是賺錢的最好時機!

·END·


推薦閱讀:

【環境揭秘】家中的鏡子該如何擺放?
再昂貴的設備,沒有好的視聽環境你的家庭影院等於零!
還給我們一個美麗的地球
適應環境,綻放人生
把財神拒之門外的多種風水環境!

TAG:經濟 | 環境 | 經濟危機 | 影視 | 票房 | 危機 | 好萊塢 | 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