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經典導讀

[閱讀目標]

1、 了解魯迅生平及其創作成就。

2、 閱讀部分經典作品,透過其作品內容了解魯迅生活時代的社會狀況。

3、 學習魯迅寫人敘事的技巧。

4、 欣賞魯迅作品的語言風格。

[作者簡介]

在黑暗勢力面前,他惡魔般地矗立著;在人民大眾面前,他忠實如牛。他就是魯迅,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本名周樹人 (1881~1936),號豫才。浙江紹興人。因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良知,而被譽為」民族魂」。在他五十六年的戰鬥生涯中,他的創作達三百萬字,譯文約二百五十萬字,顯示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實績,成為世界文學寶庫的珍品。

他七歲開始讀書,十二歲從壽鏡吾老先生就讀於三味書屋。十三歲那年家裡發生一場很大的變故,經濟狀況漸入困頓,接著父親一病不起,使他飽嘗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離開故鄉考進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後又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1902年初畢業後被選派赴日留學,先是學醫,後為改變國民精神,棄醫從文。1909年8月回國。辛亥革命後應蔡元培之邀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供職,後又隨部遷住到北平。

1918年他首次用」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新文學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正式開始了輝煌的創作生涯,1921年12月,他還生動地塑造了阿Q形象,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1926年,又相繼出版短篇小說集《吶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其思想產生了飛躍,由此進化論思想為主導,轉向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思想為主導。1930年3月」左聯」成立時,被推薦為常委,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化運動的主將。1927年到1936年間,魯迅創作了很多回憶性的散文與大量思想性的雜文。特別是後十年的雜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槍,充滿了唯物辯證的精神。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

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毛澤東認為:魯迅是」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而逝世。上海民眾與全國各地民眾為他舉行隆重的悼念活動。上海民眾代表在其靈柩上覆蓋寫有」民族魂」的白旗。

[作品介紹]

主要作品:魯迅:魯迅全集

論文和講義:墳(論文集) | 中國小說史略(講義) | 漢文學史綱要(講義)

雜文集:熱風 | 華蓋集 | 華蓋集續編 | 而已集 | 三閑集 | 二心集 | 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 | 准風月談 | 花邊文學 | 且介亭雜文 | 且介亭雜文二集 | 且介亭雜文末編

短篇文集:吶喊(小說集) | 彷徨(小說集)| 野草(散文詩集) | 朝花夕拾(回憶錄集) | 故事新編(故事集)

詩文集:集外集 | 集外集拾遺其他:集外集拾遺補篇 | 古籍序跋集 | 譯文序跋集 | 兩地書

初中階段推薦大家閱讀其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的部分篇目。

內容提要:

1、 魯迅散文《朝花夕拾》《野草》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1927年創作的。全書由12篇小短文組成,大多是兒時的記憶。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這12篇小短文是: 《小引》、《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狗、貓、鼠》、《父親的病》、《阿長與〈山海經〉》、《瑣記》、《二十四孝圖》、《藤野先生》、《五猖會》、《范愛農》、《無常》、《後記》。主要描敘了作者從童年到壯年時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傳記意義。勾勒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的若干社會生活風貌,是一副副世態圖和風俗畫。貫穿全書的,是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對封建教育、道德、頑固派的批判。展示了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的某些歷史真實,揭示了極為深刻的歷史教訓。

  作者十分注意人物刻畫。運用白描和畫眼睛的方法,創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愛農》中的范愛農。文體不很一致。如《狗·貓·鼠》《二十四孝圖》《無常》三篇夾敘夾議,描述往事也批判現實穿插交織,有較多的雜文筆法。《藤野先生》《范愛農》重在寫人。融敘事、抒情、議論於一爐,以深沉的感情記事懷人,以白描和畫眼睛的方法刻畫人物,在往事追敘中閃耀著社會批判的鋒芒。

  全書貫穿的人物形象是」我」——作者自己。」我」從充滿童心的孩提時代,到身受封建家長制迫害而萌發叛逆思想,離家出走,成為愛國青年等。既具有傳記意義,又因注意性格刻畫,」我」又是個十分成功的藝術形象。

《野草》的較多篇什,雖然流露出彷徨、苦悶等情緒,但著重表現的是黑暗重壓下的戰鬥、追求、犧牲精神。如《秋夜》中棗樹的韌性戰鬥精神,正是魯迅精神的富有詩意的形象表現。《這樣的戰士》中戰鬥顯得英勇而悲愴。戰士面對」無物之陣」這樣的」絕望的抗戰」反映了魯迅的思想矛盾,也更體現了魯迅的清醒執著,永不停息戰鬥的堅韌意志。《過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長途中戰鬥、探索的艱苦和矛盾,但不停頓地向前走,對舊社會絕無留戀的態度。

  《野草》重點在袒露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彷徨,展示了理想與現實、光明與黑暗、希望與絕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內心矛盾,更顯示了魯迅嚴於解剖自己的精神。如《影的告別》中」彷徨於陰暗之間」的迴環反覆的語句,傳達出內心鬥爭的深刻。《希望》希望與絕望的激烈矛盾。《墓碣文》自我解剖艱難痛苦。以辛辣的諷刺針砭圓滑的處世哲學、無聊的圍觀等病態心理以及黑暗醜惡的社會世態,或以沉痛的筆刻畫群眾的冷漠麻木。

 〈野草〉多數篇什在藝術上採用象徵主義的方法,以創造又物質感的形象來表現複雜的內心感受。例:人物如過客;自然景物如天空、棗樹都是象徵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有象徵性形象。藝術構思奇特,寫夢境的作品有9篇,創造了許多非現實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別。《野草》的語言精緻形象,飽含詩情,具有音樂美、繪畫美的特點。

2、魯迅小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吶喊》:一聲來自黑暗社會的吶喊,一個於無聲處響起的驚雷,一部中國人自警必讀的教科書,一部認識中國人、剖析中國人的經典,一部毛澤東反覆閱讀、終身珍愛的聖書。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榜首,影響中國歷史的經典著作,構建中華文明階梯的重要典籍,在《亞洲周刊》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學者作家聯合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中《吶喊》高踞榜首,為世紀之冠。這部小說集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共十五篇集中有《狂人日記》、《葯》、》、《孔乙己》、《阿Q正傳》等是魯迅的代表作。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當時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揚時期,作者創作小說意在描寫」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並為新文化運動」吶喊」。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作品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了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喊的特色。在藝術上,由於吸收和借鑒了外國小說的創作方法與表現手法,因此,本書中的作品以其」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令人耳目一新。

《彷徨》寫於」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人,」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象布不成陣的游勇那樣」孤獨」和」彷徨」。《彷徨》表現了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後來在《題〈彷徨〉》一詩中說:」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這便是題名《彷徨》的來由。他在《彷徨》書扉頁上引用《離騷》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本書收入魯迅先生1924年至1925年間創作的小說《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長明燈》《示眾》《高老夫子》《孤獨者》《傷逝》《弟兄》《離婚》共11篇。

《彷徨》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彷徨》的藝術技巧」圓熟」――深廣的歷史圖景;對人物命運的敘述滲透感情;」畫眼睛」「勾靈魂」的白描手段;豐滿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義。?裘沙和王偉君兩位藝術家以畢生精力用畫筆」揭示魯迅思想體系」,執著探索,苦心構思,大膽創造,以」理解的準確,表現的深刻,藝術的精湛」再現了魯迅的世界。

《故事新編》一書收入了作者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五年根據古代神話、傳說、傳奇所改寫的短篇小說八篇...包括小說序言、補天、奔月、理水、採薇、鑄劍、出關、非攻、起死共八篇。一九三六年一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為巴金所編的《文學叢刊》之一。

魯迅小說的藝術特色:

  1、」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廣的社會歷史內涵,同時又非常個性化。2、白描手法,採取」畫眼睛」和」勾靈魂」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各種特徵進行描寫。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態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寫、孔乙己的長衫。挖掘和表現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寫幻覺、潛意識等,深入揭示人物的靈魂。人物語言簡潔傳神,高度個性化。3、藝術多姿多彩。將濃烈的感情寓於客觀的敘事之中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詩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為主的作品。主要是以人物的語言和動作來刻畫性格,但也不乏對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寫和以心理刻畫見長。基本上是悲劇的結局,但在悲劇中常融進幽默誇張的悲劇因素,形成悲喜劇交融的特色,並有以諷刺手法為主的喜劇作品。創作手法以現實主義為主,但也有浪漫主義、象徵主義成分。

 4、注意典型環境的勾勒和環境、氣氛的渲染,濃郁的浙東地方風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說成為中國現代最早的鄉土文學。5、結構形式豐富多樣。小說多截取生活的橫斷面,以一個或幾個生活場景、片段連綴而成;或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順序為主,也有倒敘;多為單線發展,也有兩條線索的交叉疊合;體式有日記體、隨筆體、章回體、速寫等多種;6、以口語為基礎,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語言,具有簡潔、生動的特點。

魯迅雜文的思想特色

  魯迅雜文以」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為主要思想內容,由此構成魯迅雜文的兩個思想特色:

  一、批判性(戰鬥性)。對封建舊文明舊道德的批判,如《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我之節烈觀》中批判封建父權、夫權、婦女節烈觀等等。後期雜文增加了批判資本主義文明,半殖民地都市等方面的內容。暴露和批判國民劣根性,對卑怯、保守等國民性作了深刻的剖析。社會批評的內容更為廣泛,如對社會的一切黑暗,統治者的兇殘,帝國主義的罪行等都予以猛烈抨擊。這種批判,具有戰鬥的現實意義。

  二、深刻性。魯迅的雜文對各種問題的論述,都極其深刻,富有辨證哲理。如《燈下漫筆》中揭露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的循環,這從人民的社會地位和心理對中國歷史所做出的本質性論斷,是何等的深刻。《拿來主義》中批判封建閉關主義,論述國家民族應對世界採取開放態度,以及開放的意義和方法,見解精闢。

魯迅雜文的藝術特色 

 一、形象性1、善於以比喻和具體生動的事例,來論述抽象的道理,使說理形象化,把邏輯性和形象性和諧統一。如《拿來主義》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遺產,以人蔘、鴉片比喻精華、糟粕,形象的說明了對文化遺產要批判繼承。

  2、創造了類型形象,如叭兒狗、蚊子等類型形象,概括了社會上某一類人群的某種普遍性特徵,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創造出來,簡練傳神。類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

  二、抒情性。魯迅強調作家應當有分明的是非和熱烈的愛憎,像《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情文並茂,情感濃烈。

  三、把社會上公然的、常見的、不以為奇的,但卻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練、誇張予以辛辣的諷刺。

  四、雜文文體多樣,有抒情散文、敘事散文等。其風格也多姿多彩。結構嚴謹論證嚴密;三言兩語,尖銳鋒利。但多樣而又統一,作為魯迅雜文主要風格的,是切實鋒利,精練潑辣,似匕首投槍。

五、語言鮮明生動、機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好用反語,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滿幽默感。

[推薦閱讀]:

1、小說《狂人日記》:發表於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號,後收入《吶喊》。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作者首次署筆名「魯迅」。作品通過一位「迫害狂」患者的日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作者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叛逆封建禮教,受到迫害而發狂的狂人形象。通過狂人的自述,向人們指出封建社會「吃人」的歷史。同時也暗示了狂人最終戰鬥和反抗的失敗,進一步強調了啟蒙的意義。主題十分明確,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2、小說〈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寫於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之間,最初分章刊登於北京《晨報副刊》。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落後的農村小鎮未庄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農民的典型。阿Q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他沒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從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獨立生活的依憑,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派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阿Q的現實處境是十分悲慘的,但他在精神上「常處優勝」。小說的兩章「優勝記略」,集中地描繪了阿Q這種性格的特點。他常常誇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其實他連自己姓什麼也有點茫然;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連老婆都還沒有;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為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敗了,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於是他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畜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於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後,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於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他有時也去欺侮處於無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後,就去摩小尼姑的頭皮,以此作為自己的一樁「勛業」,飄飄然陶醉在旁人的賞識和鬨笑中。但是這種偶然的「勛業」仍然不過是精神的勝利,和他的自輕自賤、自譬自解一樣是令人悲痛的行動。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夠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地位。他的「優勝記略」不過是充滿了血淚和恥辱的奴隸生活的記錄。作品突出地描繪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同時又表現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許多複雜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的。魯迅後來曾經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樸,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3、小說《祝福》:寫於1924年2月7日,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發表於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誌》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後收入《魯迅全集》第二卷。當時的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4、小說《葯》:當人生病無助的時候,自然需要葯的幫助,讓他幫你解除病痛還你健  康。可是有人卻將蘸著人血的饅頭當葯,主人公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葯〉中的人物。魯迅先生僅僅是告訴我們這麼一個吃人血饅頭的故事嗎?這部作品寫於1912年,當是的中國社會發生什麼重大事件?這件事對魯迅先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請讀一讀這部名作吧!

5、〈魯迅雜文精選〉:魯迅作品中的所說的「雜文」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用法。廣義的雜文,指不同文體的雜集,魯迅雜文集中,收錄了一些廣告、書信、啟事、聲明、書目、碑文等,狹義的雜文,批雜感或短評。這一類型的文章是魯迅雜文集中的骨幹,或稱之為正宗雜文。這種狹義的雜文,是一種傾重於議論性的散文體裁,雖以議論為主,卻有機地融合了文學諸因素,包括感情色彩、詩的境界、類型形象和美的文字等。它是詩與政論的融合,是史筆與詩情的結晶,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有機結合,是戰士和詩人一致的產物。

6、 附錄:

野草》題辭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於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魯迅記於廣州之白雲樓上

魯迅名言:

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魯迅

要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魯迅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魯迅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被別國所注意。--魯迅

寫小說,說到底,就是寫人物。小說藝術的精髓就是創造人物的藝術。--魯迅

勇者舉刀向強者--魯迅

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魯迅

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就像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魯迅

以無賴的手段對付無賴,以流氓的手段對付流氓。--魯迅

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魯迅

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魯迅

社會上崇敬名人,於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或事業--魯迅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

一滴水,用顯微鏡看,也是一個大世界。--魯迅

我以我血薦軒轅!!!(^-^,標點是自己加的)--魯迅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魯迅

有關魯迅的輓聯: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魯迅在上海逝世。追悼會上,各界人士同聲哀悼,所送輓聯多得不可勝數。其中有這樣幾幅,最能幫助我們認識魯迅的價值。 其一,郭沫若的兩幅輓聯。魯迅逝世時,郭沫若遠在日本,驚悉魯迅離去,立即寫了三幅輓聯。一幅是:「方懸四月,疊墜雙星,東亞西歐同殞淚;欽誦二心,憾無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上聯頭兩句,是指一九三六年六月十九日高爾基逝世和同年魯迅逝世的十月十九日,剛好相隔四個月。魯迅當時有「中國高爾基」之譽,故稱「雙星」。下聯的頭兩句,意在說明作者與魯迅的關係。「二心」,指魯迅參加「左聯」後的作品《二心集》;「憾無一面」,指作者將自己一生未能與魯迅相晤引為不能彌補的憾事。另一聯是:「孔子之前,無數孔子,孔子之後,一無孔子;魯迅之前,一無魯迅,魯迅之後,無數魯迅。」此聯看似簡單,實則深刻。雖將魯迅與孔子相提並論,卻指出了二者的截然不同。因為「孔子之在中國,是權勢者們捧起來的……和一般的民眾並無什麼關係」(魯迅語),而魯迅卻是中國文化革命的傳人,其一生的業績,與人民大眾息息相關,既前無古人,又會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其二,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送的輓聯:「著述最謹嚴,非徒中國小說史;遺言尤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中國小說史」,指的是魯迅一九二○年起在北京大學講授中國小說史課程的講義。下聯中,對魯迅在遺囑中諄諄告誡他的兒子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的見解,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讚許。

其三,國際友人斯諾和姚克聯名寫的一聯:「譯著尚未成書,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此聯情深意切,語帶雙關,將魯迅的《彷徨》、《吶喊》兩書,分嵌聯中,但卻不著一絲雕飾痕迹,可謂自然妥貼,精妙奇絕。上聯的「譯著尚未成書」,指當時姚克與斯諾譯編的《活的中國》。

其四,著名文學家唐弢為哀悼魯迅寫下的輓聯:「痛不哭、苦不哭、屈辱不哭,今年誠何年,四個月前流過兩行淚,又誰料,這番重為先生濕;言可傳、行可傳、牙眼可傳,斯老真大老,三十載來打出一條路,待吩咐,此貴端賴後死肩。」上聯說,受盡最大的痛苦、磨難不哭,受盡屈辱也不哭,但真不知道今年是什麼年月,四個月前為失去高爾基流過兩行淚,誰又能料到,這次您竟溘然長逝,禁不住又流下眼淚。下聯說,先生的言行品德、「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將永遠傳下去。我們將聽從您的號令,擔負起您未竟的事業。

其五,魯迅在日本的摯友佐藤村夫撰寫的輓聯:「有名作,有群眾,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愛錢,不變節,是我導師。」三個「有」,代表了魯迅所擁有的成就、威信和未來。三個「不」,則表達了魯迅的志向、情操和氣節。

其六,上海學生劇團所送的輓聯:「熄了,光耀著世界的火炬;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既表達了對魯迅的無限崇敬和深切悼念之情,也有對勞苦大眾的號召。文字樸實無華,誠摯感人。

其七,陳毅於一九五○年紀念魯迅逝世十四周年時寫的輓聯:「要打叭兒落水狗,臨死也不寬恕,懂得進退攻守,豈僅文壇闖將;莫作空頭文學家,一生最恨幫閑,敢於嬉笑怒罵,不愧思想權威。」這副對聯,寫得樸素自然,感情真摯熱烈。

有人說,文化影響力歷近百年而不衰者,唯有魯迅。他獨立準確的思辨精神和分析問題的老練深邃,永遠不朽。

我個人記得還有一副是先生生前可算敵人的人寫的,具體位元組.不知是不是這樣:敵乎?友乎?惟余自問.知我?罪我?公已無言

魯迅的對聯

1、 男兒死耳,恨壯志未酬。何日令威來華表?

魂兮歸去,知夜台難冥,深更幽魂繞萱幃。 ——為同學丁耀文題寫的輓聯

2、 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還家。——為瞿秋白撰輓聯

3、 帝殺黑龍才士隱;書飛赤鳥太平遲。——題夏曾佑

4、 隔靴搔癢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精。——贈友人


推薦閱讀:

優秀精華詩詞作品「邊走邊拾」(十八):中國詩聯格律詩詞版原始保存
風光無限好:來自畫家 Denis Cheret 風光繪畫作品
舒伯特作品精選集
此畫家這件作品能與張大千相媲美,當今畫壇能有幾人?
【唯美微型詩社】◆No.157◆ 第八屆詩賽獲獎作品

TAG:經典 | 魯迅 | 魯迅作品 | 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