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發明的3種高科技燈
孔明燈升騰原理示意圖 |
古代軍用孔明燈標準圖 (圖源《武備志》) |
劉仙洲復原走馬燈(圖源《中國古代科學史綱》) |
走馬燈與燃氣渦輪原理關係示意圖 |
現代仿製的蟠螭燈 |
清代袁江所繪《醉歸圖》中的走馬燈(遼寧旅順博物館藏品) |
倪方六
長城、火藥、弓弩、孔明燈……在張藝謀新片《長城》運用的這些「中國元素」中,「孔明燈」給觀眾印象深刻。從史料來看,孔明燈與走馬燈、蟠螭燈一樣,都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高科技燈」……
1
孔明燈——
「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
高科技原理:利用熱浮力飛揚於空中
說到「孔明燈」,可能很多人會以為是三國時諸葛亮發明的,其實至今沒有發現諸葛亮發明孔明燈的史料。從字面來理解,「孔明」二字也非由其字而來,而是因為這種燈的透光和使用方式特別,四周要圍擋起來,從孔洞泄光。
孔明燈古稱「颺燈」,因為升揚在空中又稱「天燈」;燃料後來多用松脂,也叫「松脂燈」。早期多用於夜間軍事活動傳遞信息,又是「信號燈」。在現代,人們則把這種燈視為「許願燈」,多用其來祈願。
孔明燈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之一,具體是何人何時發明的,目前很難說清楚。如果從孔明燈原理的發現上來說,早在秦漢時已可以做出孔明燈。據《太平御覽·羽族部十五·鳥卵》引《淮南萬畢術》:「艾火令雞子飛。」這句話的意思是,將燃燒的艾火放進雞蛋殼裡,可以讓雞蛋殼飛起來。東漢高誘就此作了進一步解釋:「取雞子,去其汁,燃艾火,內空卵中,疾風因舉之,飛。」
雞蛋殼為什麼能飛?現代熱學的解釋是:受熱氣體膨脹向下排出,推動物體上升,孔明燈就是利用了熱動力中的浮升力(一說反衝力)。這對現代人來說很簡單,現代載人「熱氣球」就是這一原理。但2000多年前的古人並不清楚其中的熱學原理,稱之為「術」。在古代,「雞子飛」術一直作為一種秘術流行,如北宋蘇軾《物類相感志》便記載了一種「雞子飛」新玩法:「雞子開小竅,去黃白了,入露水,又以油紙糊了,日中曬之,可以開起,離地三四尺。」
《淮南萬畢術》由西漢時淮南王劉安主編,可見西漢時人們已知道了「孔明燈原理」。但當時是否真的出現了孔明燈?目前並無明確記載,也沒有考古發現。但從當時做孔明燈必須的材料——紙、固體照明燃料(蠟)均已出現的情況來分析,不能排除在漢朝已出現孔明燈的可能。後來三國時期的蜀國丞相諸葛亮是否利用孔明燈從事軍事活動,其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孔明燈發明以後,最早並非民用,而是軍用。唐宋時已被成熟運用到軍事領域,一直到晚清,孔明燈都是指揮作戰和傳遞情報的重要工具。如明將戚繼光,便用孔明燈(燈籠)來指揮抗倭,其《紀效新書》記載:「夜營應備中軍大將旗鼓,上各黃油紙、鐵絲燈一盞,俱粗四寸、長一尺五寸;五方旗十面,十盞……」除黃色燈,還有白、藍、黑、紅等顏色,可組合出不同的指揮信號,「為莫測之巧也」,敵人根本搞不清楚什麼意思。
由於造紙術的進一步發現,人們開始使用蠟紙來製作孔明燈,這種紙可阻燃、防雨淋,還聚氣。詩人陸遊《燈籠》即稱:「燈籠一樣薄蠟紙,瑩如雲母含清光。」古代孔明燈的製作方法與現代差不多,一般是用竹篾紮成一個球形燈架,上方不留出口,糊上紙勿令漏氣。燈下點燃松脂,燈內充滿熱空氣,即可冉冉升空。南宋詩人范成大有一年看到蘇州(吳中)人在元宵節放孔明燈的情況,遂在《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詩中寫道:「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
2
走馬燈——
「映光魚隱見,轉影騎縱橫」
高科技原理:利用熱對流作用帶動葉輪旋轉
走馬燈與孔明燈,都利用了熱學原理,不同之處是,孔明燈是往上升騰,走馬燈是在地上旋轉。走馬燈利用熱對流作用,通過下部熱空氣上升,帶動葉輪旋轉,與現代燃氣輪機是一個原理。
宋吳潛《走馬燈賡張樞副韻》一詩描述道:「半勺蘭膏暖焰生,恍疑赤壁夜鏖兵。騎乘猛燎賓士疾,人運長鎗轉戰輕。旗影靜移雲母帳,劍鋩微掣水晶營。何人幻此圓機妙,獨向元宵策美名。」元朝謝宗可也有同樣的走馬燈詩:「飆輪擁騎駕炎精,飛繞人間不夜城,風鬣追星來有影,霜蹄逐電去無聲。」
宋人似乎更喜歡「走馬燈」,南宋詩人范成大詩中寫的「映光魚隱見,轉影騎縱橫。」即是一種走馬燈。民間傳孔明燈是諸葛亮發明的,走馬燈也與一個古代名人有關,他就是北宋名相王安石。
傳王安石當年到汴京趕考,路過京郊一個叫馬家鎮的地方時,見一大戶人家懸聯招婿,門前高懸一隻走馬燈,上有一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只要能對出下聯,即招為東床。王安石急於趕考,一時未能對出。考場上王安石交了頭卷,主考官有意試一下其才,遂出了一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身藏」。王安石想到馬家鎮招婿聯,隨口對出。王安石中榜後榮歸故里,經過馬家鎮時見那聯還在應徵,遂用主考官的「飛虎旗」聯應對,抱得美人歸。顯然,王安石與走馬燈的故事無從查證,但結合當時人所留下的詩文來看,宋朝人玩走馬燈確實是不爭的事實。而且,與火藥一樣,走馬燈也是在宋朝時傳入了西亞。
宋朝走馬燈以「蘇燈」的品質、造型最佳,外形多為宮燈狀,內以剪紙粘一轉輪,將繪好的圖案粘貼其上。燃燈以後,熱氣上熏,紙輪便轉了起來,燈屏上預先畫好的人、馬、物便動了起來,出現人馬追逐、移步換景的奇效,即所謂「走馬」。
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學家劉仙洲曾仿製出古代的走馬燈:在半透明的紙糊的燈籠裡面,豎立一條可旋轉的立軸;立軸上部橫裝一個葉輪,立軸中部橫裝幾根細鐵絲,每根鐵絲的兩端粘上厚紙剪成的人馬形象,點燃裡面的燈燭後,即開始走馬,黑影不斷地旋轉。
到清朝時,走馬燈工藝已完全民間化,普通藝人都會做。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走馬燈」條是這樣說的:「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
3
蟠螭燈——
「蟠螭,以口銜燈,
燈燃鱗甲皆動」
高科技原理:利用熱動力驅動旋轉
宋朝時,各地逢年過節舉行的燈節總少不了走馬燈,但宋人多將走馬燈叫「馬騎燈」。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記載:有一種燈,「有五色蠟紙,菩提葉,若沙戲影燈,馬騎、人物旋轉如飛。」宋朝時走馬燈有多種圖案,製作材料也極為豐富,因此叫法也不少:有「無骨燈」、「珠子燈」、「羊皮燈」等。其中「無骨燈」最獨特:「其法用絹囊貯粟為胎,因之燒綴,及成去粟,則混然玻璃球也。景物奇巧,前無其比;又為大屏,灌水轉機,百物活動。」
有人認為走馬燈是宋朝出現的,這是一種誤會。唐代時這種原理的燈就已出現,唐代稱其為「影燈」。唐馮贄《雲仙雜記》引《影燈記》:「洛陽人家,上元以影燈多者為上,其相勝之辭曰 千影萬影 。」
影燈是通用名稱,唐朝最有名的影燈有「黃龍吐水」燈、「轉鷺燈」、「仙音燭」等。唐太宗李世民《詠燭詩》中稱:「九龍翻焰轉,四照迎花生。」皇宮裡的影像不再用馬圖案,而是流行用龍作裝飾,技術含量很高,可以讓九龍翻轉。唐朝皇家舉行大型宴會時,各種造型的走馬燈光彩奪目,故稱「臨光宴」。
這種可動的燈不僅有影像,有的還有聲響。宋陶谷《清異錄·器具門》中提到的「仙音燭」,就是一種能夠奏出音樂的燈具:「其狀如高層露台,雜寶為之,花鳥皆玲瓏。台上安燭,既燃點,則玲瓏者皆動,丁當清妙。燭盡絕響,莫測其理。」唐懿宗李漼的愛女同昌公主去世後,他曾把這燈賜給長安的安國寺,用於給同昌公主祈求冥福。
那麼,走馬燈是唐朝人的發明嗎?也不是,在秦漢時就有利用熱氣流作動力、以渦輪裝置帶動燈上畫面轉動的燈了。當年,漢高祖劉邦打進秦都咸陽,在秦宮中便曾看到一種圖案可動的燈。《西京雜記》記載:「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府庫,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尤異者,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銜燈,燈燃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而盈室焉。」
這種「蟠螭燈」,從工藝上看,比唐朝的「轉鷺燈」、宋朝的「馬騎燈」還要精緻,是中國最早的高科技燈具之一。據《西京雜記》,長安一位叫丁緩的工藝大師能造「九層博山爐」,這是一種熏爐上飾層層山巒,山巒中藏有種種奇禽怪獸,當爐內點燃薰香,爐上的鳥獸就圍繞山巒轉動起來,出出沒沒……此熏爐與走馬燈雖非一物,但原理完全一樣,都是利用熱動力驅動的,可見西漢時製作走馬燈的水平已經很高!
(原標題:古人發明的3種高科技燈)
推薦閱讀:
※揭秘信使號水星探測器 "身軀"不龐大滿載高科技
※【讀懂中國】中國擴大「綠卡」範圍 偏愛高科技人才
※高科技弘法 (共一集)
※高科技電子會給寶寶帶來什麼傷害? LeBe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