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戰爭中,麥克阿瑟將軍和尼米茲將軍究竟誰的貢獻更大?
(左邊是太平洋戰爭中美陸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右邊是美海軍統帥尼米茲將軍,中間是他們的統帥羅斯福總統)
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兩位五星將軍分別統帥了太平洋戰爭中的美國陸海軍。
所謂「太平洋戰爭」其實是一次「美軍前往東京之旅」。麥克阿瑟帶著陸軍(後來也有了海軍,第七艦隊)從澳大利亞出發,尼米茲帶著海軍(還有陸戰隊)從夏威夷出發,目的地都是東京。
(1945年9月2日的「密蘇里號」戰列艦,麥克阿瑟將軍在日本投降文書上簽字)
(1945年9月2日的「密蘇里號」戰列艦,尼米茲將軍在日本投降文書上簽字)
在比較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在太平洋戰爭中的貢獻時,並不是看誰殲滅的日本軍隊更多或者解放的地區更大,而要看誰的勝利才是整個戰爭勝利的基礎。
尼米茲的勝利是整個戰爭勝利的基礎。有了尼米茲的勝利,美軍才有了在西太平洋的制海權和制空權,才能夠進行之後的島嶼和陸地攻擊。
什麼叫「制海權」呢?舉一個例子:日本在策劃甲午戰爭的時候,一開始根本沒有考慮海軍的作用,但有一個叫山本權兵衛(後來官至首相)的海軍軍官向陸軍提了這麼一個問題:「陸軍有沒有優秀的工兵?」
回答是:「帝國陸軍的工兵非常優秀。」
「那好,現在開始就趕快在九州到釜山之間架一座橋起來,要不然陸軍過不了海。」
陸軍這才注意到他們的作戰計劃里的缺陷。
山本權兵衛繼續說了下去:「陸軍在渡海作戰中沒有海軍的護送是無法登陸的。在海軍奪得黃海的控制權以前,運兵運糧的所有船隻都在北洋水師威脅下,如果北洋水師一旦切斷陸軍的兵員,軍火,糧草補給線,不管在朝鮮登陸了多少人,也不管這些人如何善戰,就只會有失敗這個唯一的結果」。
日軍最後定稿的方案中想定的是第一階段派第五師團出兵朝鮮,牽制清軍。然後分三種情況來進行第二階段作戰,這三種情況就是指1.日本聯合艦隊取得了黃海和渤海制海權;和2.聯合艦隊不能取得黃海渤海的制海權,但北洋水師也取得不了;以及3.北洋水師取得黃海渤海制海權這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日軍在直隸附近平原地帶和清軍決戰;第二種情況日軍力爭確保朝鮮;第三種情況則在援助第五師團的同時完成本土防禦。
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決定戰爭走向的就已經是制海權了,半個世紀之後的太平洋戰爭的走向就更完全是由制海權再加上甲午戰爭時還不存在的制空權所決定了。
本身太平洋戰爭的由來就是日本人要從荷屬印度(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的巨港油田搶油而且要保證強來的油能夠運回來才爆發的。就是一個制海權的問題,所以太平洋戰爭中美日雙方爭奪的首先就是制海權,有了制海權之後才有有航空母艦和陸基航空兵所保證的制空權。
1942年3月30日,新成立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將太平洋戰區分為西南太平洋戰區(SWPA)和太平洋戰區(POA),前者包括東經159度以西和赤道以南,由麥克阿瑟擔任最高司令官(Supreme Commander),而其餘部分則劃歸後者,由尼米茨擔任總司令官(Commander in Chief)。
當時麥克阿瑟得到的命令是:「準備對日反攻,為了將來的反攻確保澳大利亞基地」,而尼米茨得到的命令則是:「準備從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開始對日本佔領地區的水陸兩棲攻擊」,就是說麥克阿瑟的戰區一開始也屬於了尼米茨的戰區,戰爭剛開始時,太平洋戰爭是尼米茲一個人在唱獨角戲。
在逃到澳大利亞的麥克阿瑟還在等待兵員和補給的時候,尼米茲就已經出發了。
(1941年12月31日,尼米茲的就職儀式,簡樸不?)
尼米茲的出發非常艱難,當時公認美國太平洋艦隊已經被日本聯合艦隊消滅了,因為所有的戰列艦都非沉即翻,只剩下了當時還不知道有什麼用的航母,尼米茲的太平洋艦隊就職儀式居然是在鱒魚號潛艇上舉行的。
(日軍「飛龍號」航母在中途島戰役中被沉沒之前)
但是尼米茲就是帶著那支殘缺不全的太平洋艦隊,在中途島海戰中一舉擊沉了日本海軍的四艘主力航空母艦,扭轉了美軍在西太平洋上的海上劣勢,然後在瓜達卡納爾島的爭奪戰中消滅了大量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精英飛行員,使得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海空優勢蕩然無存,美軍才可以進行類似於大屠殺似的進攻。
(瓜島戰役中的第二次所羅門海戰中的美軍「企業號」航母)
當然在這些重要的戰鬥中美國陸軍也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貢獻,比如在中途島海戰時,沒有陸軍航空兵的獻身糾纏,美國海軍航空兵就不可能有全殲日本四艘航母的機會,但整個來說在1943年8月之前,太平洋戰場的主角是海軍,太平洋戰區的所有重要戰事都是尼米茲在指揮。從日本的海空力量被基本消滅殆盡之後的1943年8月開始,麥克阿瑟才開始大規模行動,但是一開始還是在已經在對德作戰中得到了豐富經驗的澳大利亞軍的帶領下作戰,美國陸軍真正能獨立作戰還是在新幾內亞戰役之後。
(美國陸軍的師傅,彪悍的澳大利亞陸軍在米爾恩戰役中)
反過來美軍陸戰隊雖然是四軍種之一,但因為主要擔負兩棲作戰任務,經常和海軍一起行動,所以除了接受國防部領導之外,也接受海軍部的領導。在太平洋戰爭中陸戰隊一直在尼米茲的指揮之下,從開始時的兩個旅發展到後來的六個師,五個航空聯隊,包括傘兵在內的48萬人的武裝力量,參加了除菲律賓戰役之外的所有大型戰役,都是絕對主力。其中以瓜達卡納爾戰役戰成名的陸戰一師更是美軍精銳部隊中的精銳,參加了美軍捲入過的所有戰爭,除了在朝鮮的長津湖被中國人民志願軍壓得撤退之外,保持著不敗戰績。
(陸戰一師的臂章上就是他們光榮的開始:「瓜達卡納爾」)
相對來說,麥克阿瑟的作戰都是在環境已經打掃乾淨了的前提下進行的。太平洋戰爭後期,麥克阿瑟發明的蛙跳戰術大大提高了進攻的效率,減少了損失,但這種跳躍是在尼米茲完全控制了海面和天空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就連菲律賓戰役,因為那是麥克阿瑟的老巢,所以麥克阿瑟堅決拒絕陸戰隊參加,但也需要哈爾西的第三艦隊給予海上和空中掩護,戰艦武藏就是在這次戰役中被第三艦隊的艦載飛機沉到海里去的。其實為了平息麥克阿瑟和尼米茲之間的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的關係,參聯會給了麥克阿瑟一支第七艦隊,但那時的第七艦隊只是一個運輸隊,根本就不能打仗,不是戰鬥隊。艦隊司令金凱德也被海軍戲稱為「麥克阿瑟的船夫」,當然戰後因為麥克阿瑟作為駐日盟軍司令以及朝鮮戰爭的原因,現在的第七艦隊成為了美軍最大艦隊,但實際上第七艦隊沒有什麼提的起來的戰史。
(麥克阿瑟將軍在萊特島涉水登陸,據說這張照片拍了好幾次)
公平地說,尼米茲和麥克阿瑟對於太平洋戰爭的貢獻都很大,但是如果沒有了尼米茲的貢獻,麥克阿瑟就什麼都貢獻不了,所以尼米茲的貢獻更大。整體說來,麥克阿瑟是美國最偉大的陸軍統帥之一,而尼米茲是美國最偉大的海軍統帥,沒有之一。
推薦閱讀:
※【太平洋學報】張潔:南海博弈:美菲軍事同盟與中菲關係的調整
※填海造島後會升級為填海造「陸」嗎?如果成功,我們還需要台灣嗎?
※台灣驚呼:解放軍驚現西太平洋要攻打台灣
※俄掌握蘇聯最後秘密:可逆轉中美太平洋力量
※在太平洋島國上長住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