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十疑論 ---- 隋天台智者大師
第一疑
問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業,若欲救度衆生,祗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衆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舍離衆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爲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衆生。
故智度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衆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塗,焉能救衆生?
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衆罪,乘此惡業一入三塗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回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
故維摩經雲,『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
又智度論雲: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爲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爲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複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衆生。爲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衆生,如得船者。
又論雲,譬如嬰兒不得離母,若也離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鳥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樹傍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
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還來三界乘無生忍船救苦衆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
故論雲:『遊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衆生。』
以是因緣求生淨土,願識其教。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白話釋】
問:諸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以救度衆生爲志業的。他們只願生在三界,在五濁惡世的三惡道裏,救拔痛苦的衆生。怎麽會求生淨土,獨善其身呢?如果這麽做,豈不是舍離衆生,而失掉了大慈悲心嗎?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爲,豈不是障礙了修菩提道?
答:菩薩有兩種,一種是久遠劫來一直在修菩薩道,而且早已證得無生忍的,也就是你所指責的那種菩薩。一種是尚未證得無生忍及剛開始發菩提心的凡夫。這類凡夫菩薩要經常不離佛的身邊,等無生忍的力量成就之後,才有能力入三界在惡世中拯救苦難的衆生。
所以大智度論說,被貪嗔癡綁得無法動彈的凡夫,就算有很大的慈悲心,想要在五濁惡世中救度苦難的衆生,是沒有什麽用處的。因爲五濁惡世裏煩惱的力量很強,如果沒有忍力的話,心就會隨著境界轉。被聲光色相一纏縛之後,自己就先墮落三惡道了,還有什麽能力救衆生嗎?
就算不墮惡道生在人間,佛法也是很難得再聽聞了。又或許由於修過布施持戒等福,因此生在人間當上國王大臣,而得到富貴,過著自在的日子。縱然遇到善知識教,也不肯相信了。這時就容易因貪欲而沈迷在放逸的享受裏,於是就造了許多罪業。由於這些罪業,結果墮落三惡道裏,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之後,才再從地獄裡面出來。這時投胎人間得的是貧賤之身,若是又沒有遭逢善知識的話,很可能又因爲造罪而又墮落地獄。像這樣子輪回不已一直到今天,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的。這種能力不足的發大心修行法,叫做難行道,就是很難修成之道。
所以維摩經說:『自己病了都救不了自己,而還能夠去救其他的病人嗎?』
大智度論又說,譬如有兩個人,親屬都掉到水裏。有一個人情急之下,也立刻縱身入水救人,可是因爲不會遊泳,也不會其他的出水方法,因此和親屬一起都淹死了。另外一個人就曉得要去找船,然後乘船去救接溺水的親屬,結果兩人都安然無恙。剛發菩提心的菩薩也一樣,忍力沒有成就以前,是沒有能力去救衆生的。因此要常親近佛,證得無生忍之後,才能救度衆生,好比找到船那人一樣。大智度論又說,譬如嬰兒不能離開母親,如果離開母親或是掉到坑洞或井裏,嬰兒就會因爲沒有乳飲而死亡。又有如翅膀未長成的小鳥,只能依靠在樹枝四周,不能離開遠去。等到羽翼成就之後,自能一飛沖天,自由自在,毫無障礙。
而我們凡夫毫無一點力量,只能專心念阿彌陀佛,以便修成念佛三昧。由於信願行三業具備,臨命終時收攝身心一心念佛,能夠往生是一定的。到了極樂世界花開之後,見到阿彌陀佛,然後證成無生法忍。那時再到三界來,乘坐無生法忍的大願船,來救濟苦惱衆生,那時就有任意自在的能力,可以廣泛的大作佛事了。
因此大智度論說,修行者在地獄裡,其實是遊戲,因爲他證得無生法忍,具備遊戲神通能力,可以自在出入生死國,到地獄裡教化衆生,使他們脫離苦海。
因此之故,要求生淨土,願大家認識清楚求生淨土的真正意思。所以十住婆沙論把求生淨土稱爲易行道,也就是容易修成之道。
第二疑
問: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彌陀淨土,豈不乖理哉?又經雲:『若求淨土,先淨其心,心淨故即佛土淨。』此雲何通?
答:釋有二義,一者總答,二者別答。總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淨土,則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舍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又轉計雲,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
故金剛般若經雲:『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二別答者,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
爲此中論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
又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又維摩經雲:『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
又雲:『譬如有人,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若依虛空,終不能成。』
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愚者爲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者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瞠他求生淨土,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
【白話釋】
問:諸法的本體是空的,本來就沒有生,是平等寂滅的。現在要舍棄這些,求生到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去,難道不是乖違佛理了嗎?而且經典上說:『想要求淨土,要先清淨自己的心,心清淨了,佛土也就清淨了。』因此我們要求生淨土,不是就不通了嗎?
答:分兩方面回答你,一個是總體回答,一個是分別回答。總答如下,你說求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是舍棄這裡而求生到那裏,是不合乎中道之理的。那麽你執著這裡,而不求生西方,這不也是舍棄那裏而執著這裡嗎?弊病是一樣的,也都是你所說非中道之理。如果你又想說,那我就也不求生那兒,也不求生這兒好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叫做斷滅見。
所以金剛經上,佛告訴須菩提說:『須菩提呀,你如果用這種念頭來發究竟菩提心的話,那就叫做斷滅相。你千萬不要這麽想,因爲發菩提心的人,是不說斷滅之見的。』
別答如下,現在告訴你不生不滅的意思,先講不生。所謂不生,是指生的因緣,是由於諸法的和合而成的,它是沒有一個堅守的自性的。然而尋求此生物之本體,也找不到。它生的時候,不知道從那裏來,所以叫做不生。其次講不滅,不滅是說諸法散時,它也沒有堅守一個自性,說我要散滅了。當它散滅時,不知它到了何處,所以叫做不滅。所以說,並不是因緣生之外,另外有一個不生不滅。也不是說不求生淨土,就叫做不生。
因此中觀論有一首偈語說:『由因緣而出生之諸法,我說這就是所謂的空,也就是所謂的假名字,這一切就叫做中道法。』
中觀論又說:『諸法不是自己生出來的,也不是別人來替他生的,不是共同生也非自然生,故可知諸法根本就無生。』
維摩經說:『雖然知道諸佛的國土和衆生是空的,但是卻依然經常修行以莊嚴淨土,經常教導度化諸衆生。』
維摩經又說:『譬如有人,想要蓋房子。如果在地上的空曠之處蓋的話,就可以沒有障礙而隨自己的意思蓋。如果想在虛空中蓋房子的話,那是永遠也蓋不成的。』
要知道諸佛的說法,經常是應用虛假的文字語言,來講述真諦與俗諦的道理,再從中透露出諸法實相的義理出來。有智慧的人精進不懈求生極樂淨土,從而達成不可得的生之本體,這就是真正的無生,也就是所謂的心清淨的話,佛土就清淨。而愚蠢的人,往往被字眼束縛住,聽到生這個字,就把它死死的當個生來看待。聽到不生這兩個字,又把它當成不生來看待。他們不知道生就是不生,不生就是生。結果由於不了達此中的道理,而橫生了許許多多的是非諍論,反而瞠怪別人求生淨土。這種錯誤實在是太大了,這就是所謂的毀謗佛法的罪人,也就是邪知見的外道呀。
第三疑
問:十方諸佛,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今乃偏求一佛淨土,與平等性乖。雲何生淨土?
答: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衆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系一心一境,三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
如隨願往生經雲,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贊西方彌陀淨土,專遣往生?』
佛告普廣:『閻浮提衆生,心多濁亂,爲此偏贊西方一佛淨土。使諸衆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不得往生。
『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爲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
故華嚴經雲:『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又雲:『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應現一切剎,佛身無有二。』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達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無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無二,故熾然念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
【白話釋】
問:十方諸佛和一切淨土,他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功德也一樣。修行人應該要念一切功德,往生一切淨土才是呀,而現在我們□只偏求一尊佛,只求往生一個淨土。這豈不是和平等性相乖違嗎?請問爲何只求生西方淨土?
答:一切諸佛及淨土,確實都是平等的。但是由於衆生的根器鈍,內心混濁雜亂的人多。如果不專心只放在一件事物上的話,三昧是很難修得成的。專心念阿彌陀佛,就是修一相三昧。由於專心到了極點,所以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好比隨願往生經裏,普廣菩薩問佛說:『十方世界也都有很多的淨土呀,爲什麽世尊您偏偏只稱贊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專門要衆生往生那裏呢?』
佛陀回答普廣菩薩說:『閻浮提的衆生,大部分人的心都很混濁雜亂,因此我我只特別稱贊一尊西方的佛及他的淨土,是爲了要使那些衆生,能夠專心在一個境界上,這樣才比較容易能夠往生。如果要他們念所有一切佛的話,境界就太寬廣了,那麽心就會散漫。心一散漫,三昧就很難成就,三昧不成就沒有辦法往生了。
『其實求一尊佛的功德,和求一切佛的功德是一樣的,因爲佛性相同之故。因此,念阿彌陀佛也就等於念一切的佛。求生極樂世界,就等於求生一切的淨土。』
因此華嚴經說:『一切佛的法身,也就是一尊佛的法身。一尊佛的心、智慧、十力、四無畏,和一切佛也是一樣的。』
華嚴經又說:『好比十五日的月亮,映照在一切的水中,雖然月亮的影像很多,但是未來的月亮也還只是天上的那一個。這月亮就好比修成究竟佛的無礙智,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感應示現。佛的法身就和月亮是一樣的,只有一個而沒有二個。』
有智慧的人,可以從譬喻裏獲得解悟。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夠了解一切的月影,就是一個月亮之所現,一個月亮,就是一切的月影源頭,因此月亮和月影是無二無別的道理,那麽他也就能夠明白一尊佛就是一切的佛,一切的佛也就是一尊佛,因爲法身無二無別之故。所以,精進專心念一尊佛時,也就是精進專心在念一切的佛。
第四疑
問:等是念求生一佛淨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隨念一佛淨土隨得往生,何須偏念西方彌陀佛耶?
答: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故能偏念阿彌陀佛。雲何用佛語?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衆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數十餘部經論文等,殷勤指授,勸生西方,故偏念也。又彌陀佛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引衆生。
又觀經雲:『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若有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
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王陀羅尼經等雲:『釋迦佛說經時,皆有十方恆沙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證成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乘佛大悲本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緣。何以得知?無量壽經雲:『末世法滅之時,特駐此經,百年在世,接引衆生往生彼國。』故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衆生,偏有因緣。其餘諸佛,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嚀,勸往生也。
【白話釋】
問:同樣是念一佛求生一淨土,那麽何不在十方佛土中,隨自己的意思念一尊佛求生他的淨土,何必一定要念西方阿彌陀佛呢?
答:凡夫沒有什麽智慧,不敢隨自己的意思念佛。只敢照著佛說的話去做,所以專門只念阿彌陀佛。爲什麽說只聽佛所言呢?因爲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所說的法,流傳下來的經典裏,到處都在勸衆生專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好比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及往生論等等,幾十部的經典、論著及文章中,都殷勤指點教授衆生,勸大家往生西方,所以衆生專門念阿彌陀佛的多。而且阿彌陀佛特別發了四十八個大悲願,來接引衆生。
觀無量壽佛經裏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種相貌,每一種相貌都有八萬四千種妙好。每一種妙好都放八萬四千種光明,這種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的衆生。由於光明一直照射不舍,因此誠心念阿彌陀佛的人,就會獲得感應,最後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及鼓音王陀羅尼經等都說:『釋迦牟尼佛講淨土法門時,十方像恆河沙數那麽多的佛,都會把舌頭伸出來,蓋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以證明一切衆生,只要肯念阿彌陀佛,那麽就能乘佛的大悲心跟本願力,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要知道阿彌陀佛和我們這個世界,特別有緣。何以得知呢?因爲無量壽經裏說:『將來佛法要滅亡之前,這部經還特別留在人間一百年,以接引衆生往生西方淨土,之後佛法才整個消失。』因此我們知道阿彌陀佛和娑婆世界裡非常惡劣的衆生,有特別的因緣。其他的佛和他們的淨土,只有在一兩部經提到,只略微勸衆生往生而已。不像阿彌陀佛的淨土,處處經論都殷勤叮嚀,勸大家往生。
第五疑
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雲何得生?
答: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是故瓔珞經雲:『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爲本住在佛家,以戒爲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闕,經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淨土。
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衆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厭離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回願生彼彌陀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
是故十住婆沙論雲:『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者,在於五濁惡世,於無量佛時,求阿裨跋致甚難可得。
『此難無數塵沙說不可盡,略述三五。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三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裏,極大辛苦,謂自力也。
『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三昧,願生淨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裏,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淨土者,亦可有漏凡夫應不得見佛身。然念佛三昧並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隨分得見佛身 相也,菩薩見微細相。
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隨分得見 相,菩薩見微妙相,此何所疑?
故華嚴經說:『一切諸佛剎,平等普嚴淨,衆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即其義也。
【白話釋】
問:身心全被束縛,不得自在的凡夫,惡業既厚又重,一切的煩惱一絲一毫都未斷。而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是超出三界的,具縛凡夫如何能夠往生呢?
答:因爲凡夫可以靠自力和他力這兩種因緣,而得以往生。所謂自力是說,靠自己的力量在此世界修行,而單靠自力修行,是無法往生淨土的。因此瓔珞經說:『從具縛凡夫開始,不認識佛法僧三寶,不知道善惡因果的關系。後來接觸佛法而且相信佛法,這時就開始發菩提心,去受菩薩戒。接著就生生世世不斷的不破戒修行,修到三劫之後,才能達到別教初住位,也就是所謂的初發心住。接下來就修十信位的十種波羅蜜等無量的願行,一直不間斷的修直至滿一萬劫爲止,這時才能證到第六的正心住。如果再加緊用功的話,就能更上一層樓,進入第七的不退住,就是種性位。』這是就自力修行而言,到此爲止,還是沒有能力往生淨土。
所謂他力是說,若是相信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能夠攝取念佛的衆生,於是就開始發菩提心,開始修念佛三昧,心裡很厭惡三界,很想離開三界,並且身體力行修布施、持戒等的善行福報,還把所有的善行福報,全部都迴向願意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最後乘佛的願力及自己的念力,互相感應而得以往生。
因此十住婆沙論說:『在這世間有兩種修行的方法,一種容易,一種難。難行道是說,在五濁惡世修行,要曆經無量的佛,要想修到不退轉之位,實在很難。
其中的艱難是無數塵沙劫的時間也說不完的。簡單歸納有五點:一、或許會和其他外道成爲好朋友,結果受影響,壞了自己的菩薩修行法。二、很可能遇到無恥凶惡之人,被他破壞自己殊勝的德行。三、很可能獲得富貴等之善業果報,結果由於富貴的弊病,反而破壞了禪定不淫的的清淨梵行。四、可能會墮落成小乘,只求自己得出離,而障礙了大悲心。五、由於只靠自己的力量,沒有佛力的加持,就好比跛腳的人,一天最多只能走幾裏路,非常辛苦。這就是完全靠自己力量的結果。
『易行道就是相信佛說的話,修念佛三昧,發願往生淨土,靠佛的願力攝持,決定能往生,一點也不懷疑。好比走水路的人,藉著船的力量,片刻就可以走千裏,這就叫做他力。譬如愚劣的凡夫跟著轉輪王,一天一夜就可以行遍四天下,這不是他的力量,而是轉輪王輪寶的力量。』
如果有人認爲,有煩惱的有漏凡夫不能往生淨土,那是不是就表示有煩惱的凡夫也應該見不到佛才是呢?然而並非如此。我們知道念佛三昧是隨著無煩惱的無漏善根而引發起來的,有漏的凡夫還是可以隨著他修行的程度,而見得到佛身的粗略相貌,菩薩見得的是佛的微細相貌。
往生淨土也是一樣,雖然淨土是無漏善根的果報,但是有漏凡夫只要發了無上的菩提心,求生淨土,經常念佛之故,所以能把煩惱伏住或斷滅,因此而得以往生淨土。並且能隨各人的功力見到佛的粗略相,而菩薩見到的是微妙相。這是沒有什麽好懷疑的。
因此華嚴經說:『所有諸佛的淨土,全都是一樣的莊嚴清淨,只是由於衆生各人的業力及修行程度不同,所以各各所見不同。』就是這個意思。
推薦閱讀:
※真正的智者,懂得常懷一顆平常心
※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說之研究
※愚者得理不饒人,智者有理讓三分,真好看!
※愚者、智者、仁者
※愚者與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