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池穴的臨床應用體會——灸法文化: - 針灸拔罐 - 民間中醫網 - 中醫養生,中醫諮詢,...

風池穴的臨床應用體會——灸法文化:風池穴歸屬於足少陽膽經,為手足少陽、陽維、陽之會。(一)穴位:古代文獻對本穴定位的敘述不盡一致,如《素問·氣府論》王注:「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於耳中。」《甲乙經》:「在顳顬後髮際陷者中。」《資生經》:「在腦空後髮際陷中。」《明堂》:「與風府正相當即是,側相去如二寸為定穴。」《折衷》:「在督脈門旁,直髮際。」《針灸大成》與《聚英》均謂:「耳後顳顬後,腦空下,髮際陷中,按之引於耳中。」筆者的臨床定穴是:耳後、與耳垂相平,髮際邊緣的凹陷中。(二)進針方向:針尖宜交叉朝向顴骨漸次進入。即針患者左側的風池穴,針尖宜朝向其右側的顴骨,針右側的風池穴,針尖宜朝向其左側的顴骨,可針至1.2~1.5之間的深度;針刺感應可從顳顬部向上放射至前額或眼區。如已針至上述深度,而針感仍未能達到放射目的者,則可將針稍稍提起,向左右不同方向慢慢尋找(嚴防深刺),則針感也可向上放射。(三)主治病症:為治療頭腦、眼、耳、鼻等器官疾患的常用要穴。1.腦震蕩後的頭昏頭痛:可配百會(斜刺)、風府。若伴噁心欲嘔者,再加印堂。用捻轉補瀉手法,以《標幽賦》「疼痛實瀉,癢麻虛補」為治則,凡頭昏痛嚴重者,用捻轉瀉法;昏脹輕微者,用捻轉補法。每日針1次,以10次為一療程。考《資生經》有:「風池療腦痛」的記載。若能掌握的針刺補瀉手法及針感傳導方向,往往可使患者頭部昏痛頓減,而感到輕鬆。反之,會造成患者的不適感覺。特別對初診患者,以避免濫施針刺捻轉瀉法為宜,免致針感稽留難受。2.癲癇:配大椎、百會、間使、筋縮,用捻轉瀉法。隔日針1次,10次為一療程。可減少和控制發作而達痊癒。《資生經》載:「有人患癇疾,發則僵仆在地,久之方蘇,予意其用心所致,為灸百會,又疑是疾厥致僵仆,為灸中管,其痰稍減,未除根也,後閱脈訣通真子有愛養小兒,謹獲風池之說,人來覓灸癇疾,必為之按風池穴,皆應手痠疼,使灸之而愈。」3.偏正頭痛:常配百會、太陽,前額痛再加印堂(斜刺),後腦痛加風府。偏頭痛者,僅針痛側的風池、太陽。概用捻轉瀉法,結合留針10~20分鐘,一般均可立即緩解疼痛。《勝玉歌》有「頭風頭痛灸風池」的記載。4.眩暈(包括美尼爾氏綜合症):配肝俞、足三里、飛揚。每日針1次,用平補平瀉手法,一般4~5次即可奏效。《通玄賦》雲:「頭暈目眩覓風池。」5.感冒頭痛、項強、惡寒發熱:配風府、太陽、大椎,用捻轉瀉法,日針1次,可制止病情發展。《傷寒論》有「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的記載。《席弘賦》謂:「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6.眼疾:《資生經》有「風池等主目痛不能視」、「風池治目眩苦頭痛」、「風池、五處,治目不明」、「風池治目淚出、欠氣多」等記載。據此,筆者以本穴與睛明穴配合應用,治療近視、急慢性結膜炎及迎風流淚等症,輒取良效。風池穴用捻轉手法,晴明穴用提插手法,再根據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治則,施以補法或瀉法。7.耳聾、耳鳴:與聽會、翳風、中渚同用,施平補平瀉手法。日針1次,5~10次為一療程,對驟聾驟鳴者療效較好。《資生經》有「風池治耳塞」的記載。8.鼻淵(慢性鼻竇炎):可與迎香(斜刺)、印堂(斜刺)合用。施平補平瀉手法。隔日針1次,10次為一療程。《資生經》「風池主鼻衄窒喘息不通」,《玉龍歌》「不聞香臭從何治,迎香兩穴可堪攻」。經臨床驗證三穴合用,效果更佳。9.不寐證(神經衰弱):與神門、合谷兩穴相配,運用捻轉補瀉法,按照臟腑辯證,予以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手法,臨床療效較好。每日針1次,以15次為一療程,臨床上常見在10次以上睡眠情況呈波動不定(時好時壞),針至10次以後,則漸趨穩定。10.脘痛泛酸(胃酸過多):配足三里、大杼,用捻轉補法,已驗證多例,一般2~3次即愈。泛酸證,多因木火犯胃所致。故筆者取「手足少陽、陽維、陽蹻之會」的風池,藉陽維脈之維絡灌溉諸陽經,濡養六腑而充盈胃氣;佐足三里之溫中補土而抑少陽木火,則吞酸自止。誠如清·尤在涇雲:「治肝實者,先實脾土,以杜滋蔓之禍也。」加大杼穴,是遵東垣「五臟氣亂,……取天柱、大杼」之說,三穴合用,相得益彰,共奏制酸之效。
推薦閱讀:

長庚書庫—中醫良方—婦科1
「降壓神菜」只能降壓?老中醫告訴你,芹菜鮮有人知的三大功效
中醫的體質學說與養生
中醫長壽秘訣,5位名醫以茶祛病,不到5元,每天喝少生病~
冷飲---現代人的健康殺手

TAG:文化 | 諮詢 | 中醫 | 養生 | 針灸 | 民間 | 中醫養生 | 拔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