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練拳感悟系列
一、身弓的機理與製造
脊椎發揮著支撐人體、緩衝壓力和震蕩以及保護內臟器官的功能,是人體的主幹和支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國古老拳術的傳承中,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對人體生理彎曲的矯正及脊椎彈性的訓練。拳術的練形主要是練習脊椎和各關節的伸縮彈性,練的是附著在脊椎上的大筋。
拳術界很早以來就有「一身備五弓」之說,技擊中的各種發力都是五弓合一共同伸縮的結果,一觸即發,打人如放箭。將人體手足與軀幹比喻為五張弓,下肢兩弓以足、胯為弓稍,膝為弓把;上肢兩弓以手與肩為弓稍,肘為弓把;軀幹弓以尾椎與大椎處為弓稍,腰為弓把;五弓合一就是五弓的弓把要相吸相系,既相對固定又富有彈性,上肢兩肘把位要始終有下垂之意,下肢膝把位有上提之意,結合身法的松肩落胯,將上下四把位與腰間產生聯繫,以此形成人身一張大弓。這張大弓以大椎及上肢和下肢與尾椎形成上下兩梢,腰部為弓把,意在肘、膝與命門的相系相連,使之緊密聯繫,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五弓合一是由雙腿弓啟動力量,雙臂弓發放力量,身弓傳導加速力量。腿弓長在身弓的下端,臂弓在身弓的上端,一合則五弓俱合,一開則五弓俱開。拳術中的所有發力均應是五弓勁力合一的表現,但要注意弓不可張開太大,大則不易蓄力,張開太小又易折,從外形上來說,上弓為梢,下弓為根,身弓為中節,而真正產生力量的是腰胯應為根節,下肢弓為中節,由地面產生反作用力傳導至上臂弓—梢節,在形意拳八字訣中的「曲挺」二字盡顯五弓伸縮的要求。
雙臂雙腿宜曲則富有力量,過曲則易將勁力憋於肘、膝、肩、胯部位,不能達於手足,過直則形成勁力單一無後勁,所以五弓應曲中求直,似曲非曲、直而不直方為適度;挺字是指手臂有伸展之意,腳有蹬彈之力,腰挺則中節有力,通達四肢,所以在意拳樁功的練習時應多多體會手與大椎、腰、足的爭力,足與頭、尾閭和雙手的爭力,這些神意練習是為了訓練肘、膝關節處的大筋韌性,增大支撐力和瞬間爆發力,以期在實戰發力時身軀四肢同時強勁爆發,而真傳的意拳站樁訓練已極盡培養「一身備五弓」及五弓合一之妙。
「弓張把頂」以腰頂的方法助攻,其威力自然雄猛,腰乃身弓之把,身弓蓄勢時,百會和會陰的上下長度縮短,腰部微微後撐後移,是為身弓之蓄勢。意拳前發力頭頂手撞,同時後足蹬地,腰微前挺,百會上領,胯微後靠下坐,則百會和會陰的上下長度伸長,就是「弓張把要頂」的開弓放箭之打法。但為何又言「腰如反弓」?反弓者何也?有反必有正,此「反」是針對「正」即「正弓」法而言的。古有弓箭手,張弓射箭時,弓背在前,弓弦在後,箭搭弓弦上,箭頭指向弓背方向,後手引弓弦帶箭後扯,前手推弓背里把處,前推後扯張弓如滿月。瞄準後撒手放箭,靠弓背上下張弓之勢繃緊弦之力將箭射出,離弦之箭朝弓背之前方疾行飛去,直中目標,此乃弓箭手的「正弓」放箭方式。不管弓箭手以何種射姿發箭,箭桿之頭永遠朝弓背所指方向飛去,故曰「正弓」法。
「反弓」之說乃言說拳術中自身之身弓的射法,身弓的弓背乃百會、頸骨、脊背、腰、會陰(亦有說是大椎至尾閭的)。腰為弓把,上下端即百會、會陰為弓梢,百會、會陰的垂線即虛中為弓弦,以手臂為箭。如前手直拳待發之時,身弓蓄勢,腰微微放鬆而後撐,百會、會陰的上下距離縮短,此為蓄勢待發之態。前手直拳如箭射出,腳蹬、身轉,頭領、後手後撕扯,前手衝出,此即「打人如放箭」。然在此「打人如放箭」中,是弓背在身後,弓弦在前,所發之箭,即前手直拳的前擊方向與弓背所指方向相反,卻與弓弦方向相同。這正與弓箭手持弓射箭的方向相反,故前賢將此身弓稱為「反弓」,這符合傳統拳法中的「腰頂」之發勁法,即身法「弓張把要頂」。另外,「打人如放箭」之說也可以理解為我身為弓,對方為箭,發力時,將對手像放箭一樣擊出。
習拳者,人身天地乾坤定位,頭寓天,足寓地,腰為人才。腰下松垮溜臀,尾閭前送,勁意達會陰穴;腰上拔背脊椎骨節節向上張開,勁意送至百會穴。這樣上至百會穴下至會陰穴上下貫穿,乃身弓之弦定矣!頭虛領頂勁,尾閭下垂前送,再配合前面的收頷含胸,上下拉展,再用意使命門微微後突,則身弓之背具備,若悟透身法內容,虛中為身弓之弦, 實中為身弓之背,一虛中,一實中,則身弓具備,各門拳術身法皆以此功夫為根本。
訓練人體脊椎的彈性(身弓),在一些拳種中都有其具體的訓練方法,如戴氏心意的蹲猴式及抖丹田,金家功夫的縮骨大法和八卦掌各種松脊椎的練法,意拳中的站樁及搖旋、神龜出水試力等,都是訓練節節放鬆,節節抻拉,到節節貫串、節節彈抖的優秀功法。
意拳訓練中主要是通過站樁來放鬆脊椎,增大脊椎節與節之間的間隙,舒展脊椎兩側肌肉,達到增加脊椎靈活性的效果。
具體練法要點是:1.保持正確的樁法間架(此不細述),頭上領,頸椎上領,胯下坐,尾骨下垂微前收,使脊椎上下拉直,這是矯正四大生理彎曲,增大脊椎拉伸量的主要功法內容,2.在達到上述要求後,保持雙肘及手臂關節的定位,頸椎和大椎穴處微微向後爭拉雙肘及手臂,達到頸椎和胸椎的微微伸拉,微微蠕動脊椎,3.上述動作熟練後,意想雙手腕和雙肘後與命門處似各有一條皮筋牽拉,固定雙手腕和雙肘,意念用命門處微微向後拉引雙臂、肘,同時雙膝前指上提固定, 意想與命門處似各有一條皮筋,命門拉引雙臂、肘時也微微拉引雙膝,形成腰椎的微微蠕動,需要注意的是頭上領(頸椎上領),胯後靠下坐(尾骨後靠下拉而向前微收),這就達到了身弓的上下拉直,同時足、手、膝、肘空間定位,在這種狀態下微微後引命門處,此處為弓背的上下中心處,此處時時存有蓄意才能隨時待發,舉例,我抱著一棵樹,兩上臂和樹榦粘合在一起,兩條腿夾裹著樹,也沾在一起,整個前胸也和樹貼在一起。頭上領意念和樹一樣直插雲霄,雙腳像樹根一樣直插入地,臀部似坐一樹墩,意想命門處微微後引, 帶動身體各部極力掙脫樹之粘力而又不能脫開之意,同時頸椎處也有微微後引之意,引動肩胯、雙肘、雙膝關節處微微拉開一絲縫隙。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說的身弓,一定要在虛靈挺拔身形的前提下,不是一種形式上的弓態,而是在矯正脊柱彎曲拉伸脊柱的基礎上,意想頭上領尾骨微前收的同時命門處微微後引,輕微用意調直脊背即可,不可練成駝背,切切!
二、淺析站樁不用力而長力的奧秘
「站樁不用力而長力」這句話的含義是我們在站樁訓練時,不要用僵力、拙力和多餘的力量,運用一定的意念,保持合理的身體間架,經過一個時期的練習後,就會增長我們身體的局部力和整體力量,獲得拳術中所需要的力量。
那麼站樁不用力而長力的關鍵之處在於:1、保持合理的間架,運用適當的意念活動,放鬆肌肉,使我們的形體肌肉協調性增強,逐漸學會統一協調用力,就會增長間架力、整體力;2.站樁能使我們身體各部的肌纖維增粗;3. 站樁能使神經系統調動肌纖維參加運動的能力增強,在一個動作中參與運動的肌纖維越多,力量就越大;4. 在站樁中通過思想集中和激發訓練使這些增粗的、更多的肌纖維增大張力。下面我們就增加力的種類和途徑做一下探討。
1、增長整體力
站樁的根本意義在於建立神經系統對全身肌肉的統一指揮,讓全身肌肉都能「聽話」,使肌肉協調用力,由動作的協調達到力量的協調。在站樁時,保持一定的間架和意念,不用多餘的力,不用拙力和僵力,使全身肌肉都放鬆下來,都聽從中樞神經的統一指揮,使全身的可控肌纖維都越來越聽話。在中樞神經發出指令後統一行動,力量順達,發揮出均整的整體力。另外在站樁時,肌肉放鬆不用力,還要慢慢、鬆鬆的體會身外阻力的存在,這種阻力(意中力)會隨著站樁放鬆程度的深入而逐漸加大,這時候我們意念用與之相等的力與之相應合,熟練之後,意念一動力量自然而出。
意拳站樁是通過意念假借等方法,統一形體,統一肌肉,統一動作,通過肌肉放鬆,由動作協調逐步達到力量協調的狀態,一動無有不動,周身一家的整體運動效果,以達到增加整體力量的目的。增的什麼力?主要是整體力還有局部力,這是一種靜中求力的方式,放鬆只是訓練過程的必要手段而已。
2、增長筋骨肌肉力
站樁增力的另一因素是站樁可以使人體肌纖維變粗,能夠調動更多的肌纖維參加運動,使人體大筋增粗,增加人體關節的伸縮力。擺一個正確的樁架,放鬆肌肉,而肌腱自然把人體骨骼、間架支撐起來。運用合理的意念,筋腱就會自然的伸縮張緊,久之,就會增加筋腱的韌性和彈力。在合理的間架下放鬆全身肌肉並使之處於自然舒展狀態,是對肌肉筋腱的伸拉,而為了長時間保持這一姿勢靜止不動,就必須在內部有保持這種相對平衡的力量,然而,任何事物的不平衡是絕對的,為了保持這種相對平衡,在形體內部就必須產生不斷的肌肉運動。站樁最舒適的時候就是這種相對平衡維持到最協調的時候,正因為表面上的不動,才能產生內部的各種不斷運動,所以說「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實際上保持這種不動的姿勢就是在訓練六面力,外面不動,裡面大動。所以經過長期的站樁練習,人體筋腱和肌肉的力量都會得到較大增強。
另外,站樁特別是對於增長下肢和腰腹背的力量有明顯的效果。在很多人的眼裡,站樁是為了站得更穩,增加人體的平衡能力,達到別人推不動的效果。這樣理解雖不夠全面,但也有其一定道理。長時間的站樁確實能增強下肢的肌力和彈力,乃至全身的肌力。自我體會而言,長期的樁功訓練使自己的身體肌肉比較豐滿,特別是大、小腿、腰背處肌肉較為發達。站樁要求中的「三夾兩頂、五脖緊」,這樣練習可以把人軀體及上下肢、頸部的筋腱撐拉起來,使全身肌肉骨骼聯結成一個整體,長時間的訓練可使雙手部的梢節之力、雙腳的彈力、頭頸部的上頂之力和各個關節處的肌腱彈力增大,體會到整體如鑄的感覺,增加全身整體力量和局部力量。所以站樁訓練可以使身體各部位的肌纖維增粗,筋腱彈力增強,可控肌的肌纖維數量增加,可以獲得站樁不用力而增力的效果。
3、摸勁微動增力
站樁摸勁是微動增力的一種方式,微動增力是由力的阻抗所產生,在合理的意念誘導下的正確間架形體,將隨著時間的積累,肌肉越來越放鬆,從而感到身外阻力-意中力越來越大,我們意想運用與之相等相逆的力量與之應合,此時意力相合。練習既久,便可以從無力中求有力,達到增大局部與整體的力量。
我們在練習平步撐抱樁時,以雙手意念抱一紙球,運用一種合適的力量既不抱破又不掉下,盡量放鬆全身肌肉,求得肌肉的協調和統一;也可以意念雙手環抱一汽球,運用力量即不讓他飛,又不讓它破,就可以進行摸力了,雙臂微用力一抱,感到輕微阻力,隨之放鬆,汽球撐著雙臂放大少許,如此反覆即可輕微摸力,雖是雙臂局部摸力,也要求全身配合,胸腹及四肢都在微動,在此階段首先要求得肌肉的放鬆、協調,此時意念是放鬆的,神經調動的肌肉是少量的,並沒有充分調動全部的可控肌。
再進一步,則意念身在水中,在雙手抱球的基礎上,全身都可體會到水的阻力、浮力。進一步誘導全身肌膚放鬆與水相呼應,無過而無不及,做到恰如其分。在放鬆的前提下增長協調整體的力量,此時已是整體摸力,能夠調動的肌肉較前已有增多。在丁八步技擊樁摸力階段,意想雙臂抱樹,身後有樹,或身在樹中,樹的高大沉重使我們意念凝重起來,逐漸體會到的阻力大起來,並且全身都可感覺到阻力的存在,運用意念與之應合,恰到好處。隨著樁功的不斷深入,愈來愈體會到身外阻力越來越大,我亦集中精神與之相合,則會調動越來越多的肌纖維參加運動,而這些肌纖維也越來越「聽話」,日日勤習則可達到全身增力的效果。但這種摸力在站樁中的時間比例開始應小一些,以後逐漸增加,如果摸力的時間太長,往往會造成肌肉的緊張,反而效果不好,應多在松中慢慢體會。
在求得一定力量後,則要特別注意,意念在有無之間,不可過於凝重,否則會影響身體的靈敏性和反應能力,這時輕重意念可交叉練習。如身在大氣環繞之中,身體慢慢放大分散成許多細小的微粒,象濃霧一樣布散於大氣之中,一動即與空氣產生摩擦,與大氣爭空間;意念盡量輕柔,肌肉盡量放鬆,注重協調性練習,求得迅速起動的能力,速度就是力量。
4 、意念力
人體力量的大小取決於支配肌肉運動的皮層中樞產生興奮強度的大小和發放神經衝動頻率的高低,興奮強度越大,發放興奮衝動頻率越高,節律一致,則同時調動參與肌肉工作的運動單位就越多,每一運動單位所產生的張力越大,肌肉的收縮力越大,意念的真切程度和精神激狀態能增強神經調節肌肉的機能,這就是意拳為什麼注重對神意訓練的原因。
意拳以站樁為基本功,訓練精神的放鬆、肢體的放鬆、肌肉的協調,進而訓練肌肉和意念的鬆緊轉換,達到鬆緊的協調。在練習技擊樁時,設想身體四周,三尺以外、七尺以內有大刀闊斧之巨敵及毒蛇猛獸蜿蜒而來。與其共爭生存,以大無畏精神而應付之。此之謂拳術中「虛中求實」的練法,練時無人似有人,用時有人似無人。培養我們大無畏的精神氣概,和有我無敵的必勝信念、勇敢果決之毅力,以及坦蕩胸懷和豪邁的氣度。這種精神激髮狀態意境的培養,可以在瞬間調動周身內外的興奮性,全力以赴。一旦出手搏擊擋之即摧,力之所觸木石可碎,打擊對手時想著打飛、打透敵人的身體,這種精神激發的程度直接影響力量的發揮狀態。
所以精神意識方面的訓練可以提高神經支配肌肉的能力,增加參加運動肌纖維的數量,增大肌纖維的張力和彈力---「意即力也」。
5、增強呼吸彈力
在站樁的過程中要求呼吸自然,不沉氣,不憋氣,盡量做到呼吸均勻、深長,使雙肋自然擴張,增大肺活量,使內部的五臟六腑處於舒展狀態,每次吸氣均可深入到腹部。在長期正確站樁過程中,能夠增強腰腹的韌性和彈力,特別是經過試聲練習後,能夠使上下連為一體,力量傳導順達,在發力時腰腹充實,中節有力。由呼吸勻暢入手,練習腹部的放鬆,進而訓練腹部的鬆緊與呼吸的配合,最後達到「聲由內轉」,也就像是一些人說的「丹田高壓」,其實是突然壓縮橫隔膜,使腹腔突然膨脹,使力量迅速輻射到發力點。過去武俠評書中所說的「一叫丹田渾元氣」也就是指運用上了腰腹的呼吸彈力,激發出了全身的整體勁。
綜上所述,合理的間架配合一定的意念及摸勁練習,可以增強人體梢節力、局部力、整體力,呼吸彈力等,這些力都是拳勁的一部分,所以站樁、試力等不只是局限於增加某些力量,而是以培養拳勁和增大拳勁為目的,是拳術訓練的核心內容。
三、由「四兩撥千斤」所想到的
一想
在傳統武術的傳授過程中,經常可以見到這樣一種現象,老師常常教學生練習套路,一套接一套,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總有練不完的套路和練的不對的地方,但對於技法的運用及功法訓練,實戰心得卻鮮見傳授。大體看來,原因有三:一是老師根本不會這些東西,也沒有實戰過;二是老師保守,對這些東西視若珍寶,非得意弟子方肯傳授;三是傳授者想以該拳的傳統方式按部就班的教授,套路練不好就不教別的。我並不是反對練習拳術套路,也沒有必要全盤否定套路的作用,但是我們更不能忘記拳術中的一切訓練方法和步驟都應該以實戰為最終目的,不可脫離實戰而訓練。另外每一個訓練步驟都只是拳術整體訓練系統的一個部分,切不可在某一階段上停頓下來不再前進,所以我們應該把這些步驟與實戰聯繫的緊密一些,並儘可能的全面掌握拳術的整個訓練體系。套路只是拳術中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全部,即使練習的再好也替代不了實戰,所以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待拳術的每一個訓練步驟在整個拳術訓練過程中的位置,並客觀的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係。
下面我們再來談談,意拳(大成拳)傳承中的一些問題,有的老師總是讓學生一個意念、一個姿勢長年的站樁。力量發不出來,也不給學生講發力的基本原理,只是年復一年的糾正學生的樁姿,說你站樁時間還不夠,身上還不夠松,下的功夫還不到,這種方式對於目前快節奏的現代人生活是不太可行的,況且較大多數意拳練習者都是業餘練習。不可否認樁功在意拳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並不是萬能。應該在不同的練習階段,樁功的意念和姿勢有所變化,不斷增加一些動態及實際對抗的訓練方法,方可不斷強化實戰技能。我認識一位意拳練習者,每日練習5、6個小時以上,十年如一日,僅樁功每天就站三、四個小時以上,剩下時間就試力與走步等,這樣練習了十幾年,自我感覺非常好,聲言全身已經站透了,全身骨節都開了。但一次與一位拳友推手時處處受制(拳友樁功沒有他深,體重相差無幾也沒有經過系統的推手練習),完全沒有了自我練習時的瀟洒與彈簧爆發。究其原因是不研究拳術力學,不明白髮力的基本原理,又沒經過推手的系統練習,對一些力學技巧不明白,站樁所追求的東西有問題,並沒有掌握樁法的真正內涵。我們應該在站樁有了一定效果之後,進行試力、走步和推手實戰練習,再從這些訓練中重新認識樁功,找出以前樁功的不足,使樁功的練習更加切合實戰的要求,由實戰對抗到樁功、試力練習不斷反覆,在樁功的不斷深入中實戰素質也在不斷提高,並重新深入認識站樁。如果站了好多年的樁,一經實戰發現有很多問題,一切感覺上的力量在實戰時發揮不出來,豈不空耗時日與汗水,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練習豈不更好,樁功是增長內力的一種手段,但增長內力並非只有這一種方式,況且內力大也並不一定能充分發揮出來用以禦敵,所以我們在拳術的練習過程中要積極學習吸收各種拳術的實戰技巧,不放棄每一次實戰與推手對抗練習的機會。我非常贊同朋友說的這樣一句話,功夫是自己練的,實戰功夫是在實戰中練得的,只有實戰才是檢驗功法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一個普通的人他既不站樁也不練套路,他只是學習了一些實戰的經驗與技巧,平常又多打一打,再加上反應靈活、敢於出手,那麼實戰時可能比練了多年套路或站了數年樁的人表現的還要出色,所以不可忘卻練拳的目的,不可被一些拳術繁雜的表象所迷惑而喪失對拳術本質的追求。只有不斷以實戰檢驗功法,並不斷改善、彌補功法的不足才能提高練功的有效性。
以上只是想說明一下學習實戰技能的重要性,不可扎進功法的一個部分內容中永不回頭,而片面誇大該內容在實戰中的作用。一個人的功力是實戰的基礎,如果多掌握一些力學運用技巧及實戰技能在實戰時就會多一些勝算。
二想
在我練拳之初我就時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小個子如何戰勝大個子?這個問題一直困惑了多年,等到接觸並練習意拳後,才對此問題有了一定的看法。人的力量是天生的,後天想大幅度增加自已的本力可能性不是很大。但人的整體力、瞬間的爆發力是可以經過正確訓練並不斷增強的。對方的力量出來後,我以整體力對付他的局部力,以三維方向的渾圓力來對付他的單一力量,並且變化頻率還比他快,這樣就可以處處控制對方的重心,能控制自然就能打擊對手,這是我練習意拳後對「小力如何打大力」的一個想法。
「四兩撥千斤」是太極拳中的一種說法,在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中可以找到它的出處。就這句話在技擊中的應用而言,有些誇大技巧作用的成份,只可當作是對力學技巧應用的一種形象比喻而已。其實在別的拳種里也非重視運用力學技巧,盡量節省自已的力量,保持自已的體能,只不過是太極拳非常崇尚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以小力打大力,非常重視勁力技巧的應用,並已將「四兩撥千斤」作為自已拳種的技擊特點而已。在此談論「四兩撥千斤」,我並非要詳細解釋這句話的含義,而只是想通過這句話的理解來探討一下在拳術對抗中一些力學技巧而已。
二人較技,身材有高有低,體重有輕有重,本力有大有小,氣質有強有弱。有勇氣固然可佳,但功力是取勝的基礎,巧妙的戰術和靈活的技巧是取勝的把握。
實戰技擊的整個過程就其力學本質來說,是平衡與不平衡這兩種狀態交替變化的過程。就我們自身而言,受到了地心引力、地面反作用力和對方的對抗力三個外力的作用。這三個外力的合力將使我們的身體在該合力方向上產生位移和加速度;該合力對我重心的力矩將使我的身體產生與力矩同方向的轉動。對於對方來說也是如此,這是力學基本原則,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拳術上的奧妙就是如何主動地操縱和改變上述三種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並巧妙運用上述兩個原則,產生對我方有利的效果。說得具體一些就是盡量削弱對方勁力的發放效果和應用到我身上產生的效果,盡量強化我方勁力的發揮效果和應用到對方身上產生的效果。對方力量雖然大,我可以設法不讓其發揮出來,即使能充分發揮出來也放不到或不能「完全」放到我身上;我力雖小,但能全部發放出來,且能放到最易牽動對方重心、指向最易跌倒的方向上,發力時機又是恰到好處,在對方重心最不穩定的那一瞬間。如果能做到這些,則在我身體被打擊之點上,對方的力量總是小於我方的力量,我是以大力御小力,所以自古以來所說的以弱勝強是指雖然對方之力大於我方之力,我是以弱攻強,但在接觸點上,在我向對方施加力的方向上,則是我之力大於對方,甚至大很多。在此基礎上如能再利用人身的生理特點和力學中的槓桿、螺旋、斜面、三角等省力措施,則效果將更為顯著,這就是「四兩撥千斤」的奧妙所在。
三想
要想在實戰中巧妙運用「四兩撥千斤」,就必須要具備整體渾圓力和整體快速鬆緊轉換的基本素質。我方勁力如一圓球,對方施加於我身上的力點,始終處於我方勁力球的表面,由於我方手臂的轉動、身體的轉動、步法的移動,在三維方向上均可分化對方之力,使無著力之處,對方進擊之力很難對準我方中心線,這叫「以球為體」。進擊時,我利用三角、斜面原理,發力用螺旋勁,如擰裹發力為向前、向上里合而發力,如螺桿進螺母,既有裹纏的橫勁,又有前頂的直勁,手臂和身軀都像螺釘鑽木頭,橫旋直進,擰著往裡進,利用斜面與螺旋原理便可無空不入,力小而整體效果大,使對方難以撥轉,方可一擊成功,此為「以螺絲為用」。此二者是攻防的原則,充分體現了「守中用中」的技擊法則。
對方以雙撞掌向我胸部擊來,我身體稍後撤,雙手在上以扶按球發力向下、向後、向外拍按捋帶對方雙臂,使對方前栽失重。我藉機可提膝擊面或雙拳擊其面部。對方進擊之力雖大,但其左右和上下是無力或少力的,因為任何人很難同時向三個互相垂直方向上發力。我向後下外方發力,動作幅度一定要小,力量要脆,這樣就可以減少繞肩關節的活動幅度,使我雙臂處於生理的有利範圍,便於發力;再者,使我身體更接近於對方便於還擊。對方感到力已空回抽手臂時,我便可順勢前擊。
「四兩撥千斤」的理論並不深奧,做法也不複雜,然而想做到恰到好處卻非易事。需注意兩個要素,即「時機」與「分寸」。接手引化早了對方撤回,晚了就要挨打,引化不夠發而不中或發不舒暢,引化過火了,自己可能要受制。攻防形勢瞬息萬變,成敗之機很不易被抓住。所以經過一定的站樁訓練,獲得一個合理的松中有緊、緊中有松的間架是實現「四兩撥千斤」的基礎。
1 肢體的分工與配合是實現「四兩撥千斤」的重要基礎。
技擊中肢體運動軌跡往往是幅度很大的空間曲線,而人體各關節活動幅度都有一定的生理限制,若再考慮到應該使用其最有利於發力狀態時,其活動範圍更小。最合理的分工是手顧上下,腰司左右,腳管前後,兩手還要有嚴格分工以人體為中線,左手不往身右來,右手不往身左去,各要恪盡職守,這樣就可保證周身關節能夠經常處於有利於發力的活動範圍,使化的動作不至於有過或不及;當然在運動中,手腳、腰身的協調配合是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刻苦練習的,在意拳功法中站樁為靜中的協調,摸勁是微動中的協調,試力是緩動、慢動中的協調,發力是快動的協調,也只有快動中的協調才能用於技擊實戰。
2 整體的快速鬆緊轉換是實現「四兩撥千斤」的必要條件。
鬆緊轉換是任何拳種都要求的問題,不獨形意拳、意拳而已。在技擊中的每一個動作,都是以肌群協作的形式來完成。說到這裡還要談一下力量訓練的問題,一般來說健美運動員的肌肉都非常發達,力量都非常大,按理說他們的爆發力應該很強,但是我發現健美運動員的動作都很緩慢,一些人練了一段時間健美後,出拳的速度反而變慢了。其實決定爆發力的主要因素是肌肉間的協調配合能力,健美運動員增加了力量素質同時也使完成該動作的對抗肌(完成動作作用相反的肌肉)用力過多,使完成動作產生較大阻力,導致爆發的速度降低,當然固定肌(動作中關節周圍肌群同時收縮使關節固定的環節肌群)和協同肌不協調也會影響出手的速度。所以練習意拳之初就非常注重放鬆,並把這種松中緊、緊中松的樁功訓練貫穿於意拳訓練的始終。
實戰中的每一個動作都是肌肉間相互配合而完成的,其中原動肌(以主動收縮直接完成動作的肌肉)和協同肌是完成動作的主要力量,固定肌以自己的收縮肌為其他肌肉建立支掌條件;對抗肌則充分放鬆來避免對運動起阻礙作用。為了發力大且速度快,那些該收縮的肌肉一定要收縮夠,不該收縮的肌肉則必須全部徹底放鬆。在動作轉換時各肌肉的任務也隨之變化,原來的對抗肌可能變成原動肌或協同肌,則必須由放鬆而變成收縮;原來的原動肌也可能變成對抗肌,其狀態則必須由充分收縮變為徹底放鬆。這些變化完成得越快,我們的動作才能迅速靈活,只有會放鬆的人,才有可能發出較大的力量和具有較大的運動速度,有了大的速度才能將自己發出的力放到對方身上,產生較大的衝擊效果,才能談得上放的位置和發力方向是否恰當。一般人由於長期生活習慣影響,肌肉總是收縮易而放鬆難,所以在日常練習中應把放鬆訓練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來,並進一步訓練鬆緊的轉換,加快轉換的頻率。
最後,還應著重指出,學習了一定的力學技巧,有了「四兩撥千斤」的妙用,也不可忽視對力量和速度的訓練,更不能否定力量和速度在技擊中的作用。二人接觸必有力的作用產生,既有力的作用,必然遵循力學原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管我們的技術多麼高超,而在力的作用方向上必然是大力勝小力。
在我欲順對方之力引化時,我的速度必須要超過對方才能起到引的作用;當我欲順對方回抽之力進擊時,我之速度也必須快過對方回抽的速度,否則便放不到對方身上。所以力量與速度乃是技擊的「本錢」,不能忽視。多一份力量、多一份速度便多一份資本,多一份取勝的把握。
四、意拳扶按樁摸力與平推試力
以正面平步扶按樁為例,雙手高度為胸下腹上位置,向前伸出距身體尺許遠,雙手相距兩三拳距離,在保持自身內部爭力的同時,摸索周身各部位與外界的牽掛與爭拉。如身站在齊胸深的水中,雙手小臂似搭在一個橫向木版上,木板在水中微微上下起伏,身體與手臂相應和,試著控制木版的浮動,頭領腳蹬帶動整體和手臂努力試著與木版微微相應和,此種微動即為上下摸勁。在此基礎上,意想雙手十指與對面岸上的大樹相連,因為人在水中,水晃動身體微微前後晃動,促使雙手十指與大樹間的彈簧微微擠合或牽拉,同時還要注意雙手、雙肘、雙足、雙膝似有許多細小彈簧相連,微微相爭相合,這即是前後和左右的摸力。在此基礎上將前後、左右、上下相互統一起來,保持六面渾圓力狀態下微微向前、下、擠合,向後、向上、微微撕開,鬆鬆、緩緩微動,如果將這種微動適當放大就成了平推試力。
平推試力是在上述扶按樁六面摸力的基礎上放大動作而成,主要側重於前後力量的訓練,輔助上下、左右力量練習,是訓練各種推手試力前必練的一種基礎試力,也是整個意拳訓練體系中重要的基礎功法。像鉤掛試力、旋法試力、分掛試力最終都是以向前平推結束動作。而扶按球試力也只是強化了整體的上下爭力,在保持平推試力中各種力量的同時,側重訓練上下力量的培養。旋法試力也是在平推試力的基礎上增加了身體縱軸的旋轉而已;神龜試力則是在扶按球試力的基礎上增加了身體的旋轉。所以練習這些試力都要注重練習扶按樁並緊緊抓住平推試力這條主線。訓練有得後進行相應的變化,有所側重,加大上下、左右、前後和旋轉的幅度,就會演變出許多試力,進一步練習才能更加豐富自身的渾圓力素質。
在練習平推試力時,既要照顧到自身內部各關節的相爭相連,又要注意與外界意念假借物之間的牽掛(即外渾圓和內渾圓的平衡協調)。向後運動時,由腿腳的作用,整體微後靠下坐,使身體克服身後水之阻力,帶動手臂緩緩拉伸意念中與大樹相連的細小彈簧,雙手臂輕輕搭扶在一橫向木版上,有向後、上回拉之意,兼顧雙臂、肘向外微微撕開;身體內部相爭相合的共同作用使整體微微拉動對面岸上的大樹,一拉即止,好象是脊椎通過雙肘拉手,手通過彈簧拉樹,兼顧雙臂輕拉木板,這種運動是通過周身各部克服體外意念阻力情況下完成的。反之,頭領、腳蹬踩,周身各部克服體外意念阻力,催動雙肘、雙手擠動彈簧、擠動大樹、輕輕下按木板,一推即止。
在練習平推試力時一定要細心體會六面力的平衡,體會身外各處的阻力,細心體會周身各部與前方大樹的相爭相合;體會腳蹬力的傳導,體會雙膝的擰裹擠合,體會軀體後靠下坐時遇到的阻力,向前時體會前方的阻力和後方的吸力,體會雙臂內外上下的意力是否飽滿,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豐富自身的渾圓力,為今後的深入練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關於平步撐抱樁四個面練習的思考
意拳樁法的練習,初步目的是為了獲得一個科學合理的間架和身法,在保持呼吸自然、肌肉放鬆的基礎上獲得人體的平衡均整之力。一個基本的樁法如果從三維空間角度來分就可將人體分為上下面、前後面、左右面,但是據我多年體會,將人體站平步撐抱樁的動作形態可以看作一個不規則的圓柱形木桶,將這個「圓柱形木桶」分為上下、里外四面似乎更有利於初學者體會樁法的內涵,以此來指導站樁、試力和推手實戰更直接明瞭一些。
一身分四「面」
我們站平步撐抱樁的形狀可以近似地看做一個圓柱形木桶,桶壁有一定厚度,可視為我們身體間架的形態。將人體分為上下、里外四個面。用一光源從頭部正上方向下照射人體,所照射到人體的部分為上「面」,沒有照射的地方為下「面」。上「面」包括雙手臂的上半部,肩頸頭的上面,雙足面至小腿,大腿的正面。下「面」即雙手臂的下半部至腋下,雙腳底部及雙腿後面及會陰,尾閭均可視為下「面」。人站在四周有無數光源的地方,光線照射到的雙手臂的外面,身體頭頸的背面及雙腿的外側為外「面」,如水桶的外壁,而光線照射不到的手臂內側、面、頸前面,胸腹及雙腿的內側為里「面」,有如水桶的內壁。其實以上這種四個「面」的劃分並不是那麼清楚,而是四「面」相互包含著,如上「面」就包含有里「面」的一半和外「面」的一半,而外「面」也包含著上「面」的一半和下「面」的一半,所以不論研習哪一「面」都不能孤立而論,而應注意它們之間的相互包含和相互聯繫。這要求我們進行樁法各個「面」練習時應予以正確對待。另外,就手臂而言,不同的樁式(如撐托樁和平抱樁)四個「面」在人體的部位也有所不同,在撐抱樁中尺骨為下「面」橈骨為上「面」,手心一面為里「面」,手背一側為外「面」;在平抱樁中則變為尺骨一側為外「面」橈骨為里「面」,手心一面為下「面」,手背一側為上「面」;也只有經過幾種樁法的練習,才能訓練各個關節在多角度擰轉情況下的爭力,使手臂各部位的力量更加豐富、更加渾圓。
撐抱樁四個「面」的基礎練習
站樁時首先意想頭頂青天,腳踏大山,身如巨人,有頂天立地之感,背靠青山,俯視山川大河綿綿不斷,有氣吞山河之勢;陽光燦爛,春風拂面,全身泰然自若。具體到撐抱樁的神意,有如抱一重物上站前行之勢。以百會穴處為人體最高點,整個上「面」有上起之意。注意百會上領不可太執著,否則會引起氣血上頭,不利養生。應是下頜回收,腦後枕骨處向上提領,形成頭部的前面向下,後面向上,陰降陽升之勢,把整個身體虛虛領起,有『玉樹掛寶衣,風中燈籠』之感。人體脊椎骨為樹榦,其他骨骼連接為樹枝,皮毛筋肉為寶衣,肌肉鬆垂向下體會地心引力。人體的『上面』在平時練習時以『領』為要,實戰發力時頭部應有頂破天之意,雙足膝也應有隨時上提前行之意,身體重量不可死死壓在雙足膝之上,關鍵之處在於無中生有,在虛無中找到支撐點,這就需要將腿部一些平時很少用到的肌肉加強練習使之『聽話』,達到統一指揮、統一肌肉的協調運動,達到虛無中求實際的效果。把雙腿從被動支撐體重的負擔中解放出來,以便在實戰中快速靈活移動身體。練上力既要有衝破天空之意,又要細心體會地心引力,練上必有下,上力以下力為根,整個上「面」以練上力為主,下力為輔。
下「面」的練習也有如上「面」一般,以下力為主兼顧上力,著意體會地心引力(以克服地心引力為輔),雙足既要體會地心引力,又要有隨時蹬地而起的神意。臀部意想似坐非坐在一高凳上,著意體會地心引力和隨時彈跳的矛盾之意。雙臂下部似搭在一個木架子上,體會雙臂及身體重量通過雙臂掛在架子上的感受,又要有雙臂將木架子吸起之意,整個下面直接或間接與地面相合。頂天立地,有立地之基方有頂天之能,但要注意的是,雖然整個下「面」以下力為主,而整體始終要有挺拔舒展、虛虛上領之意。
我們站撐抱樁時的形態有如木桶的桶壁,所有里「面」應有抱合之力,身體的整個裡「面」極力向這個桶的中軸線處收抱,這種抱力為陽面膨脹的基礎,在陰「面」似抱空氣、水、大樹或內有無數細小彈簧相連。通過抱樹意念使全身各部位均向中軸收抱,把全身散亂之力統一起來,周身一體,身樹合一,不斷增加其剛性和彈性,達到一觸即發。站樁時意想我雙手臂的外「面」及身體的背面向天地間無限膨脹,與天地相爭(兼顧上下),且陽面向四面八方延伸至宇宙的邊緣,與天地及四方的萬物牽扯相連或與其融為一體(前後、左右),一動皆動,之謂天人合一,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天人合一的另一個含義是,人生存於宇宙天地之間,要合於天體自然萬物的運行規律,不可逆自然規律而行)。也可在站樁時,意想頭頂青天,腳踏大地,自己的身體變得越來越高大,在身體漫漫漲大的過程中,身體漫漫向四周分散,越向四周擴散其密度越來越小,像一團輕霧或一團大氣,與遠方乃至宇宙邊緣的萬物融為一體,細心體會宇宙萬物的細微變化,稍後,即意想我雙臂乃至身體將宇宙萬物收攏抱至我身前,雙臂將山川、樹木、各種建築物、大海河流等抱至眼前,有抱意即可,不可執著,保持一定時間,再意想,宇宙萬物復歸於原位,我之身軀又散佈於宇宙之中,在進行此種訓練時,應細心體會身體四個「面」的細微變化和感覺。此為撐抱樁的一種練習方法,以抱為主,以撐為輔,練抱力必會產生撐力,並且是渾圓如一的撐力。
在渾圓力的求取中四個「面」的練習
意拳樁功的深入是一個求取渾圓力和豐富渾圓力的過程,遵循求渾圓如一的原則,大概要經過三個階段:一是求取間架力和自身渾圓力,求取自身平衡均整的階段。意念我身體各「面」與大樹融為一體,人在樹中,樹即人。在整體抱樹前推後拉、上提下栽、扒開擠合、左右擰轉的過程中注重四個「面」的練習,感受四個「面」的細微變化,求得統一意識、統一指揮、統一運動、一動無有不動,以假借抱樹求得自身的一體,是一個求取自身渾圓如一的過程,在此練習過程中要細心體會體內外的摩擦力、上下的阻力和爭拉之力。二是在具備了一定的渾圓力基礎,就要練習力量指向,充分發揮運用自身的力量。練習時在前方找一目標,統過意念假借使自身渾圓力與目標呼應合一,將自身培養的渾圓力量有的放矢地、有效地釋放出來。在站技擊樁時,假設十米遠處有一棵大樹,我們在做各種摸勁時,在保持懷抱大樹狀態下與前方大樹產生呼應。如向前推動前方大樹,這樣就會使全身各處關節力點同時指向大樹,與前方大樹力量呼應,成為渾圓一體,將自身力量誘導釋放出來;向回拉拽大樹,就會使全身各處關節意若微微牽引大樹之意,著意體會內外、上下的阻力和摩擦力,經過這樣的練習後,再與對手推手實戰時力量才能全部作用到對方身上,回牽控制也能瞬間引化對方來力調動對方身體重心。這是一個自身皆具備反向身外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仍然要細心體會身體四個「面」的細微變化,方可具備力量以期於能靈活運用,這是一個自身與外界假借物呼應,而運用於對手產生呼應力量的過程。在以上訓練有得後,還要細心體會這棵樹是活動的,但是不論其如何變化遊動,我身體各部位與這棵樹均有許多細小彈簧相連,皮毛肌肉均與之相連。我身體微微後靠,產生的合成拉力拉動大樹微微一顫即止。隨後意想我身體各部位均與大樹接觸,身體微微向前,形成的合力向前微微推動大樹一顫即止。統過這個動態目標,使精神、肌肉力量在動中統一起來。三、在經過上述練習之後,進一步練習就要訓練與四方萬物的呼應,將培養體內渾圓力與自然界的牽掛相結合起來。以平行步撐抱樁前後摸勁為例,意想我身如巨人,頭頂天、腳踏地,整個裡「面」懷抱一顆參天大樹與其融為一體,我在樹中,樹即是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之微動即可影響到大自然,而自然界萬物氣象的各種變化也均能影響到我。訓練有得後,即可提高自我的敏感能力,可迅速感應對手的面容、神態、呼吸情況和一舉一動等細小變化,為我方抓住戰機迅速擊潰敵人創造條件。意念身體的前後、左右均與遠方諸物相互牽掛相互融合,沒有絲毫空隙,即天人合為一體,天即大自然。意念我身體懷抱大樹向後微微牽動,一動即止,整個裡面體會身體與大樹相融合摩擦之意,身體的上面頭部與天空微微摩擦,或微微拖動天空,一動即止。整個下面與地面產生摩擦似搓動地面微微一顫。外面又分為前後左右,身體向後微動時似牽引前方及左右遠近萬物一顫即止,體會牽拉不動時的阻力感受,還要體會身體左右兩側與左右遠近諸物相摩擦之感。同時身體後面頭頸背腰臀及腿後面似微微擠靠後方諸物,擠出一點點空隙,體會擠猶擠不動時的阻力感,這些面的體會都是一動即止,所以在摸勁時既要照顧到裡面,又要兼顧到外面和上下面,如此方能既兼顧訓練渾圓力又練習皮膚的敏感性,為今後練習一觸即發,瞬間產生渾圓爆炸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樁法四個「面」的應用
我們以上是以平步撐抱樁為例分析了身體四個「面」的練習,其實四個「面」的訓練適用於任何樁法和試力、推手發力,在此只是以最平常的樁法易於說明而已。在練習撐抱樁的過程中,上有提力,下有壓力,外有撐力,內有抱力,這些力量素質在各種樁法及試力時都要照顧到,只有平時注意這四個面力量的培養,才能在實戰時得心應手地應用。站樁、試力側重於四面力量的培養,推手實戰時運用四面力量的轉換。在推手中,接觸點在四個面上的轉換和肘的裹、吊形成推手中千變萬化的技法,但是不論如何變化都脫離不了四個面之間力量的轉換,所以站樁時練習四個面與假借萬物的牽掛,推手時運用四面與對手臂的牽掛達到控制對方重心的目的,只有練到了四個面才能用到四個面。當力點指向對方中心時,身體有撞擊手臂加力之意;當牽帶對方重心時,我方手臂向後、向下、向外,運用這種複合力控制對方手臂,通過手臂各個面之間的轉換增加帶動對方的摩擦力,達到意若牽牛的效果。身體有向後下牽扯手臂之意,推手時,對方向我架間施加力量攻擊我方中心時,我身臂有如分離、身手反向使對方摸不到我的重心,手臂與身體時刻在來回矛盾之間轉換不定。
以上闡述了人體四個面的練習和四個面的應用,這只是一個訓練的過程,我們追求的還是勁力的渾圓如一,全身如彈簧球,不論碰到那裡都能做到一觸即發。設想一下,在我們意想的圓柱形體基礎上,上面和下面向中心收縮,而圓柱體的中部向外膨脹就會形成一個圓球,這只是想通過訓練使我們的勁力更象一個彈簧球一樣,而我們的形體不會發生任何變化。對方攻擊我的中心,我可以通過象球一樣的轉動來化解對方的來力,並且在化解時並沒有脫離開對方,適時可以隨時攻擊對方,這種如球一樣的勁力使對手很難摸到我方的重心,很難對我實施毀滅性打擊。而我方可以隨時調動整體打擊對手或調整自己靈活化解對方的攻擊。另一方面,我方勁力如一圓球,在每一點上均可以一觸即發,有感即應,形成了打擊對手的全方位性,只有具備如此勁力方可在實戰時攻守兼顧、立於不敗之地。
六、意拳身法、步法訓練
一些拳術高手步法快捷迅速,身法飄忽不定,在實戰中能攻能守,進退自如、恰到好處。這是他們長期注重身法與步法練習的結果,也是其整體勁力和綜合運動素質的一種體現。
人的邁步前行和身體的左右擺動是移動身體重心的結果,人體重心在兩腿之間變化產生前進、後退的步法。人體重心悠蕩轉換決定著身法、步法的快慢, 這種能力與頸部的上領之勁、小腦控制平衡的能力、脊椎的鬆柔彈性、腿部支撐力量和彈性、足弓的彈性和精神的高度激發等因素密切相關。在強調以上幾方面作用的同時不可離開身體各部位的整體爭力而言,在實戰時必須整體協調運動方可充分發揮身法、步法的靈活性。
在意拳功法的訓練體系中,身法、步法的練習是以站技擊樁為基礎,以摩擦步和各種活步試力作為專項練習,再進行各種實戰步法練習,健舞和假象敵訓練(單人練習),最後通過推手、搶手和斷手等實戰對抗訓練,進一步激發人體身法和步法的潛能,經過這些綜合性訓練後,假一時日就可以獲得靈活多變的身法和步法。
技擊樁是一種實戰步形與身形的靜態表現,奠定了步法虛實變化的基礎。對於一名意拳習練者來講,不經過長期技擊樁法的練習就很難得窺拳學之門,更不要說練就靈活的身法和步法。技擊樁的要求和摸勁練習不在本篇探討之內,下面我們就摩擦步練習中的幾點注意事項做一探討。
摩擦步練習是腿和腳的試力,是訓練步法的重要內容。在練習摩擦步時要始終保持頭部虛虛上領,身體各部位肌肉放鬆,肩胸部放鬆,呼吸自然,保持站樁時的要求,靠頭領和支撐腿的作用共同引導和催動運行腿,以右式丁八步為例,重心緩緩流向左腿,越慢越勻越好,細心體會身體及腿部前行時的阻力感,在此過程中體會是否可以隨時提起前足或後足,隨時變化步法,訓練的是小腦保持身體平衡的能力和下肢堅強的支撐力,訓練的是周身整體的平衡均整,也是練習快速打破原來平衡重新創造新平衡的能力,所以意注全身,越真實越好,越慢、越細、越勻速越好,爭取在每個位置上均可保持平衡又可快速打破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在此移動過程中起關鍵性的作用是頭領和支撐腿的下踩上站之力,還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前移重心達到五五時,是一個重要的點,是決定重心向前或向後的臨界點。在重心向前移動到前七後三時,是一個發力點,其實,應該是在重心前後移動的每一點上都要能隨時發力,都要有欲動之勢,只不過初步練習時要練習兩三個點,以後再逐漸增加,達到處處是點。在重心過渡到前七後三繼續向前移動時,要頭領微前頂,左胯有掖胯前挺微微上站之勢,整體將後腿帶起,體會能否緩慢勻速提起或能否落回,此時右腿推動身體前行的任務已經完成。右足抬起後,通過左腿胯部的微微向前移動帶動右腿向左足處趟進,當右足經過左足踝骨向前趟進時,右腳就變成了前腳,而此時這種位置也是一個關鍵點,右足可向前邁步、可橫向跨步,可後退、可起腿向前上踢等等,應該有向各個方向上的欲動之勢,細細體會右足與頭、左膝、左胯、左腳和雙手的擠合爭拉矛盾力。左腿支撐胯部摧動右腿緩緩向前直出外擺,右腿的運動方向與左腿的向前摧動密切相關,右腿的各種動作由左腿的下踩前蹬催動而實現,在右腿從後向前運行到目標的過程中,左腿的重心由腳跟緩慢移動到前腳掌,所以,支撐腿(左腿)是身體運動的力源,是摩擦步的靈魂。頭部的領勁和支撐腿與胯的堅強支撐力是決定步法靈活的關鍵,運行腳的提起、落地或運行中都要和頸部、支撐腿有矛盾爭力,隨時要有變化運行路線的欲動之勢,所以要意注周身,更要多體會下肢的細微感受。走摩擦步的具體練法在一些意拳書籍中均有詳細的闡述,在此恕不贅敘。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摩擦步練習並獲得一定親身感受後就可以練習各種活步試力了,逐步體會身法、手法與步法是否協調統一,也可以把多種試力綜合起來練習。如果側重於身法訓練就可以多練習搖法、旋法和神龜出水試力,以求得身體擺動和起伏動蕩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促進靈活步法的形成。
經過活步試力訓練後,就要進行快速的步法練習了,如快速的進退步練習,橫衝豎撞步法練習,大步練習,環繞步練習等等。也可以運用進退步和環繞步等步法打沙袋,有針對性地練習步法。在此階段練習中要特別注意頭的領導作用,頭帶動軀幹的擺動方向與步法的移動方向必須一致,這一點對於練就靈活的身法、步法必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可以配合健舞和假象敵訓練步法和身法,再經過推手、搶手和斷手等實戰對抗訓練(雙人練習)。
如果只練摩擦步而不踏實站樁,步法、身法的靈活性也不會達到理想效果,所以要想獲得快速靈活而富有彈性的步法,站樁是基礎,摩擦步及相關試力練習是關鍵,快速的步法練習和推手、搶手、斷手是必要的條件,應該貫穿於由基礎訓練到實戰整個過程的始終,單純的訓練身法和步法很難會有大的突破。
在追求快速身法和步法的訓練中,肩胯的作用同樣是重要的,俗話說,肩主平衡,胯主進退。肩部松活抬起雙臂保持間架維持平衡,在快速運動中對於隨時保持身體重心的穩定可以起到配重的作用。胯部的靈活對於步法的進退和轉動以及保持重心的穩定也是相當重要的,所以,在訓練中對於肩胯靈活性的訓練也要給予重視,有針對性地多做一些活步的搖旋試力和神龜出水試力練習等,對於提高身法、步法的靈活性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七、試談人體內勁的產生與發放
拳術中所說的龍虎二氣在人體是指脊椎和小腹部位,此兩處不論對人體的生理還是對於發力效果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人體結構而言,脊椎是人體的中軸,是支撐人體的大梁,其兩側分布許多神經線,對人體的運動起著控制作用。腹部區域有許多重要的臟腑器官,是人體元氣的生髮之所和重心所在。從拳術的角度來看,腹部丹田區域是人體的內力源,是內勁的生髮點,對於人體的平衡也是至關重要的。這個部位既可生髮力量又可傳導力量,還可以增大傳導力量。發力時腹部內氣下沉引動骨盆運動,帶動脊椎節節用力,節節傳導,人體腹部產生的內力通過脊椎向全身傳導布輸,帶動四肢筋骨發力,全身同動,所以丹田生力,脊椎傳力,這就是自古以來內家拳習練者重視培養丹田氣和矯正脊椎並增大其伸縮量的原因所在,二者對人體的發力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本人業餘習練意拳數年,下面就從意拳的角度來探討一下人體內勁的產生和發放。
一 內勁的產生
拳術發力發什麼力?是發的整體力,發的重心之力,以人體腹腔為總重心的渾圓爆發之力,是以腹腔為引爆點,通過身體各部位關節加速產生一種複合力量,在接觸點上釋放出來,一觸即發,有感既應,無處不是點,無處不彈簧,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
在發力時需要腹部既要像皮球一樣富有彈性,又要像鋼球那麼堅固,所以一些內家拳功法首重丹田氣的培養,在練功時意守丹田,修練丹田氣,訓練腹部的鬆柔彈性。有了腹腔重心的開合才有全身骨節協調一致的開合,有了內部的開合,才能談到胸腹四肢的外部開合,一開俱開,一合俱合,以小腹開合帶動全身的內變,以人體重心的運動帶動全身齊動。
人體猶如一個盛滿水的球體,內勁的發放如同球中的水同時向一個方向上彈射激蕩。欲左先右,欲前先後,以作用力求得反作用力。我們所追求發力的理想效果應該是力量大,速度快,頻率高,幅度小,並且無方向限制,具備隨時性。這就要求我們要具備整體如一的渾圓間架力,在上肢表現為較強的膨脹力,在下肢表現為腿的蹬彈之力,在中部表現為腰脊之力,腹部充足的呼吸彈力,同時具備良好的整體力量傳導性和脊椎與各關節筋腱伸縮彈力。簡而言之,我將內勁的要素歸結為三個方面:1、要有強勁的呼吸彈力,是力量的源泉,猶如炸彈的爆炸能量。2、精神意識對人體重心的控制能力,就好象炸彈的投向。3、整體如一的渾圓間架力,就好象通過一定途徑在某地將炸彈引爆,達到毀滅效果。
在意拳中,所謂的內勁就是人體渾圓力,培養渾圓力的主要方法有站樁、摸勁、試力、摩擦步等。首先要建立一個正確的身體間架。間架力是渾圓力中最基本的力量,沒有這個最基礎的間架,就沒有間架力,所謂意拳的一切力量都將無從談起,更談不上渾身無處不彈簧。所以間架力是諸力之源(間架力是槓桿力、慣性力、彈力、螺旋力和爆發力的基礎),不懂得建立合理的間架和利用合理的間架發力,將終生得不到拳術的精華。在站樁的過程中由自然呼吸入手進一步深入練習,就可以增大肺活量,培養腹部的鬆柔彈性,以試聲練習腹部肌肉的鬆緊轉換和韌性。提高人體傳導力量的性能,增大身體各關節筋腱的拉伸量,增大關節的間隙和靈活性,通過摸勁與試力提高人的精神意識對重心的控制能力,提高雙腳對人體重心的敏感性,從而才能在實戰中更好地運用重心整體發力。所以想要提高人體內力的各種素質,就只有踏實的進行站樁、試力等基礎練習,才能不斷培養和強化整體渾圓力,別無他途。
二 發力的基本模式
在經過一定時日的站樁和試力後,具備了一定的整體渾圓力,就可以進行發力練習了,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在發力前要進行適當的試聲練習,增大腹部內壓。所有的發力都應該是腹部內氣向各方向的壓縮與流動的結果。腹部內壓導致重心下沉而產生力量的瞬間反彈,形成重心過度,由脊椎帶動全身運動,發出整體爆發力。關鍵是腰腹肌肉的均衡收縮,內壓增大給腰椎的內動提供一個內在支撐,尾椎的驚炸,也是骨盆為輪、腰脊為軸的發力,腰腹股肌肉搓動骨盆,使力量沿脊椎上升傳至發力點,整體勁力從尾椎或襠內升起來,這是所有發力的基本模式。如果對發力還要再進一步分類的話,還可以分為整體的前後發力、旋轉發力或兼而有之(其實整體的前後發力是軀體這個「樞紐」的前後運動,而旋轉發力則是軀體這個「樞紐」的左右旋動,所以任何發力都是軀體和重心的發動),但是任何發力都是先由重心過渡引導整體移動而最後爆發的結果,只不過高級的爆炸力身體的外形很小或形體基本不動而已。向前發力是重心由後足(外力源)向前移動,後足起動,前足止動,軀體前撞。旋轉發力也是由起動腳(外力源)向止動腳重心過渡,發動整體力量,這些發力都是腹腔內氣下沉於起動腳一側的胯,胯沉於膝再沉於足,力量由地面反彈而上,通達於發力點,所以諸多的發力都可以歸結到慣性力引動爆發力的發力模式中來。
在拳術中既要充分利用慣性力,又要能夠隨時控制慣性力,速動急停、快速轉換是發力的基本要求。站樁時全身關節無節不曲,無處不成斜面,長時間的練習形成關節的空間定位,形成了間架,間架的形成是人體槓桿力的基礎,而慣性力是由人體各部位關節槓桿力共同作用合成而產生,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先來探討一下慣性力的構成要素—人體槓桿力。
幾乎每台機器都少不了槓桿,就是在人體中也有許多的槓桿在起作用。拿一件東西,彎一下腰,甚至翹一下腳尖都是人體的槓桿在起作用,了解人體的槓桿不僅可學會許多生理知識,也可以深入理解意拳發力中各部位的相互配合的本質含義。
抬一下頭是靠槓桿的作用,槓桿的支點在脊柱的頂端,支點前後各有肌肉,頭顱的重量是阻力,支點的前後配合起來,有的收縮有的拉長,配合起來形成了仰頭。當我們曲肘把重物舉起來時,手臂也是一個槓桿。肘關節是支點,支點左右有肌肉產生拉伸的力量。
槓桿可分為省力槓桿、費力槓桿和等臂槓桿,另外有一種東西叫輪軸,也可以看作一種槓桿,只不過支點是軸心而已,有等臂的也有不等臂的。在使用槓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槓桿,如欲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槓桿,因此使用槓桿可以省距離,也可以省力,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力,既可以省力又想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隨著樁法練習的不斷深入,關節固定與彈性的統一,為我們巧妙用力靈活調整支點及受力點創造了條件,身體的各關節槓桿均要有效發揮作用並使之統一組合起來,所謂的功夫高手無非是發力快、力量大,動作可大可小,經過的空間路線可長可短,發力點多變、化力點也多變而已。
三角力是人體槓桿力的基本要素。站樁時人體周身各關節無處不成三角、無處不成斜面,每一關節或斜面所形成的任何一個三角都是一個分力點,不論主動發力還是化解對方發力,都要處處求得合力點,這種合力均是身體各部位分工合作而形成的複合力。身體各部位關節的伸展(挺勁)與收縮(曲勁)形成身體各關節的活三角,活三角的固定支撐力和彈性力是形成人體間架力、槓桿力、彈簧力和螺旋力的基礎。
如上所述,三角力產生間架力和槓桿力,從而產生慣性力。三七步適合應用慣性力,五五步適用於離心力、螺旋力、彈力。所以,人體發力的基本模式為:都是以腹部高壓(內力源)引髮腳部(外力源)的蹬彈力促使重心移動產生慣性力,以慣性力引動爆發力,勁力通過整體間架在某一發力點上體現出來。
三 意拳發力中的施力點、受力點和支點
意拳中的基本發力是前後發力和旋轉發力(包括拳法發力等)。從身體運動的外部表現來看前發力的施力點(外力源)是後腳,前胯至前足這一段是一個彈性的支點,支點也可以說是在作用點與施力點這個圓周上的中軸或圓心,而上肢的手、肘、頭和肩均可作為受力點(作用點,發力點),所以意拳的前發力並不限於雙手的向前發力,而是雙前臂及雙肘、頭及胸腹等接觸點均可成為發力點,而是無點不彈簧。力量在傳導上來後,軀幹還要有前撞的加速,在練習的初級階段應盡量加大軀幹的前撞使自己的力量充分釋放出來,然後在保持力量的基礎上加快速度和縮小前擺的幅度,更能提高發力的速度和驚炸力,這是一個由大動到小動的過程。以旋轉發力中的前手左鑽拳為例,後足(外力源)是施力點,既可以說左足為支點,也可以說左足至頭這根中軸為軸心,而軀幹這個圓柱體上的任何一點包括前臂、大臂、肩等都可以成為旋轉中的打擊點。
綜上所述,以槓桿力學來分析意拳前發力,後足是施力點(外力源),前足為支點,而軀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以是作用點(發力點)。
四 力量的傳導及強化
意拳發力要求瞬間爆發,大致可以分為「打」和「發」。「打」穿透力強,傷害性大,催動對方重心力小。「發」接觸對方肢體動作幅度大,接觸面積大,作用時間相對延長。各種拳法和劈法等為「打」,前後發力和左右發力等為「發」。但是,不論是「打」還是「發」,都是由腹腔(內力源)內氣下沉求得起動腳(外力源)的反作用力,催動重心移動、周身互爭,渾圓力在梢節表現出來的一種結果。在和對手交手過程中,可以根據對手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發力方式。
每一個發力過程中都包含著力量的產生和傳導,都應該體現出精神意識和整體的協調統一。我們的手臂由肩和身體連接在以雙肩、雙胯為直徑的一個人體圓柱體上,在練習拳法時既要保持打擊的整體性,又要增大打擊的速度和力量,只有頭領、足蹬、後手回爭、全身齊轉和整體前撞來加速人體的打擊力度,要注意後腳蹬起的力量與整體的轉動和撞擊、前手的打擊和後手的相爭要協調統一。下面我們以左式前手鑽拳為例來分析一下在勁力的傳導過程中增強發力效果的一些因素:
1。意即力也。意拳的力量來自於意念假借所導致的神經激髮狀態,練功時要意念放遠放大,精神集中,意念真切,猶如大敵當前,以無畏精神與其共爭生存,方可充分發揮人體的潛在能量。
2.上下爭力是關鍵。意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曾言:「鬆緊之樞紐在於上下,上下相引為周身互爭之法」。以頭為引導的上下爭力是所有發力的關鍵,決定著發力的效果,在力的傳導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在練習鑽拳發力時,一定要通過強化人體樞紐的上下爭力來加強人體中軸的轉動力度。練習時,意想我身如巨人,頂天立地,頭頂天幕與其固定融為一體。前手左鑽拳發力時全身勁力沉於後腳,突然頭上頂似把天空擰轉而動,同時前腳似踩進土裡,雙足似將大地擰轉撕裂一般,體會天旋地轉之意,一發即止。通過頭上領、前腳下踩強化人體上下爭力,來促進整體轉動的力量,是旋轉發力的關鍵。
3.後腳蹬地之力為具體力源。以後腳的蹬地反作用力來增大雙腿的擰裹之力,加速人體中軸的轉動力度。意念雙腿站在泥漿之中,內夾一大球。鑽拳發力時突然後腳蹬地(消息全憑後腿蹬),前腳下踩上站,雙腿似克服阻力迅速攪動泥漿,將周圍泥漿撞得向遠方四面飛濺,兩腿夾球似微起,雙腿擰裹之力似龍捲風一樣旋轉而起,力量由足、膝、襠部旋轉升騰起來,通過這種意念訓練促進雙胯搓動骨盆的爭力,加速脊椎轉動之力。
4. 「前手打拳後手使勁」。強化前手臂與後手臂的爭力,增加整體轉動力度,增加打擊力量。如打前手左鑽拳時,通過右手臂順時針方向上的旋轉後拉帶動人體中軸順時針轉動,從而加速左臂的轉動催動左手前擊,其中包含著:右手及右肘後拉的力量通過右肩傳遞給脊椎,傳遞給左肩,右足將力量傳遞給右胯再傳給左胯、左腳,即右側將力量交給左側。從外形上看右拳、右肘為施力點,左拳為作用點。進一步說是右肩胯乃至整個右側身體為力源(施力點),通過身體中軸(支點)的轉動傳遞力量,左手肘肩乃至整個左側身體為作用點,打擊點,所以不論在打拳或旋轉發力時意念要在後手,保持後手、肘、肩這個三角架不變形,有如手、肩、肘部位環抱一球,夾緊後拉,是右手臂間架的轉動,既可以打擊又可防守(顧打合一),用力向後旋轉把力量交給前手。當然前手也非完全被動前擊,也可以有一些伸縮,但要注意這種伸縮必須在整體轉動基礎上去做,不可破體,不可妄自伸縮,必須是貫穿之力,是在整體轉動基礎上再加速(稍節起,中節隨,根節追)。但是如何加速?如何加大後手拉力?還是應該節節放鬆,節節貫穿,節節加速,以意念誘導精神激發,以意帶形。將後手勁力沉至肘、肩、胯,最後沉到足,上下成為一體(手上的勁力一沉到足)。意念雙手臂及全身各部與四面八方的物體、樹木、建築物均有許多大小彈簧相牽引,前有阻力後有拉力。鑽拳發力時突然頭上頂腳下踩上站,後手、肘猛然用力似將前方所牽扯彈簧猛然拉斷,又如前手臂內側似將懷抱大樹連根搓起,手拉一地上鐵環似將大地拋向天空,後手似將天幕猛然扯下(上下爭力是加強前後左右平面轉動的關鍵),同時將後方諸物撞飛,帶動肩胯整體轉動來完成力量的傳遞方為轉動中的整體力,將後臂及整體力猛然甩給前手,一腳蹬到手上,後腳後蹬,前腳下踩上站將力量傳導給前手。
5. 腹部內壓增力。經過站樁及試聲練習就可以增大腹部內壓,增大人體呼吸彈力。發力時隔膜下沉,腹部膨脹內氣擠壓命門後凸促使腰脊搓動腰椎轉動,同時腹部內氣下沉促使骨盆力量沉於雙腿、雙足,反作用力迅速向上傳至雙胯,搓動脊椎轉動,這是腹部內壓加速人體中軸轉動力量的基本方式。
6.通過尾閭轉抖來加速整個脊椎的轉動增加重心的前撞力。左式前手鑽拳發力時,尾閭骨迅速向前下甩向前足,意想尾閭似向下延伸至地面如一把鋼釺插進土裡少許,發力時尾閭鋼釺在地面上向前足劃一弧形深溝,一甩即止,既要速度快又不可勁力上浮,速動急停,加速身體重心的向前快速衝撞震蕩。
鑽拳發力既是「打」,也可以作為接觸中的擰裹發力,也可以是「發」,如果拳打過了頭,可以用腕,可以用肘發力。要充分體現「一動全身轉」,「腰似車輪腿似鑽」,要用身體帶動手去做,要身上動的多、手上動的少。不論是鑽拳還是擰裹發力,都是人體總重心自轉的同時由脊椎帶動骨架各關節一齊轉動,各關節反過來再帶動脊椎從而帶動各關節轉動增加發力效果。關節促脊椎轉動,脊椎復帶動各關節轉動是旋轉發力的基本規律。
以上主要從以意導形方面分析了增大拳打擊力量的幾個要素。其實這些因素是相互包含統一的,不可分割開來。在每一個發力過程中,雖然從外觀上來看,腹部的鬆緊彈性和脊椎傳力的作用不是特別明顯,但二者對於人體內勁的產生和傳導爆發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腹部就象汽車的發動機,脊椎就象動力傳動軸,雙腿就象車輪,頭就象方向盤,動力向車輪的不斷輸送才使得汽車疾駛向前。不論從生理還是拳術發力來說,腰腹部肌肉的彈性和韌性都是至關重要的,脊椎在人體渾圓爭力中處於核心位置,所以,在平時練功中對這兩個部位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但也不可須臾脫離渾圓整體來單獨練習,那樣就會重新走入局部的誤區。
意拳的前發力也是由後腳蹬地的反作用力起動,前腳踩地止動,雙腳蹬踩的共同作用促使整體迅速前撞產生強大慣性力,經過雙肘擠合、手臂相合前伸加速撞擊。也是在精神意念指導下雙腳的蹬踩、頭前上頂、整體前撞和手臂伸縮的協調統一。其具體要求在姚宗勛先生《意拳》一書中已闡述的相當詳細,此不贅述。
總之,拳術訓練是一個從求取力量到運用力量的一個完整過程,而每一拳種求力的方式都有各自的特點,而誘導運用力量的方式也多有不同。但自古有一句話,天下武術是一家,其訓練目的是一樣的,無非是求力和用力,保護自己消滅敵人,制人而不制於人。每一個人身體的結構都是一樣的,如何開發人體潛力求取拳術內力並運用這種力量都是每一拳種應該不斷探討的課題。
由於本人習拳時短又兼思想愚鈍,懶於用功,妄談力的生髮與傳導,實有不自量力之嫌,一隅之見權且為拋磚引玉耳。
八、意拳扶按球試力
運動軌跡的力學分析
扶按球試力是每一個意拳愛好者習練的普通試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試力;它不僅是練習意拳推手的必練功法,也是意拳前發力和後下發力訓練的基礎,在整個意拳訓練體系中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基本練法以丁八步扶按球試力為例,以左前右後丁八步扶按式站立,重心為前三後七,雙手掌心向下,手臂前伸約70%,高低位於胸腹之間,意念假借站在齊腰深的水中,雙手臂下面扶按在一個水中的大球上,彷彿雙手臂下側、胸腹部、雙腿內側部位均與大球相粘合。隨後,後腳向後下蹬踩,頭上領前頂,雙手臂手高肘低突出腕部,似雙臂擠合吸起大球,胸腹擠動大球,雙腿內側向前擠合大球,全身協同緩緩上提這個沉重的大球,身後似與大樹粘合一起有微微提起拉動大樹之意。以上提之力為主,內合、向前之力為輔,身體重心移至前七後三,雙手配合上提至頭頂前方15公分左右,身體前傾30度,要著意體會頭與後腳的爭力,雙臂與前後腳的爭力,雙肘向前上的擠合之力。隨即大球彷彿變成了一個漂浮在水面上的空球,有較大的浮力感,前腳向後下蹬地,後腿臀部向後、下坐靠,彷彿將臀部下面的石墩緩緩坐進土裡,頭與後背有微微擠動背後大樹之意,雙手臂緩緩向下、後外分按壓大球至胸腹之間,下壓時如有時刻注意大球動向之意,努力而細心控制大球重心防止滑脫,至雙手扶按至起始狀態,重心回到前三後七。
開始練習時,要精神放大,意念放遠,尋找前方高處一個目標,向前、向上提球時,意注全身,細心體會全身各處的阻力感,全身各個部位均指向目標,向下扶按時細心體會全身與目標絲絲牽引相爭之意。再者,注意向前、向上提球時,兩腿內側向里、向前擠合,前腿膝蓋不可彎曲前晃。向後扶按時,雙腿內側外分,前膝與後胯斜向相爭,前膝前指上提,腳掌扒地,細心體會前腳與頭的上下斜向相爭。
扶按球試力主要側重於訓練人體的鼓盪之力,練習後腿上蹬之力,軀幹前後的擺動撞擊力,以訓練上下爭力為主,輔助練習開合與前後力。從重心移動的過程來看,身體重心由前三後七到前七後三為前發力,回到前三後七為後發力,雙手運動軌跡近似一個立面、斜向小橢圓,為了便於分析其力學變化,我們把該試力中身體的運動軌跡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身體重心由前三後七到五五位置,雙手由胸腹位置上提至眉高頭前位置。注意雙手臂下部與大球粘吸上提時,一定要呼吸自然,不憋氣,肩、胸部位放鬆;意念放至身外遠方高處一目標,後腳蹬起與頭領導軀體前移一定要緩慢勻細,體會前方有阻力否?後方有爭力否?左右兩側有摩擦力否?能否隨時停止?總歸一句話,意力平衡否(常見一些同門練此試力時倏然而過,切記,這種要求為訓練後腳蹬力的關鍵)?身體重心五五時,軀體依然是中正狀態,無任何前傾,依然具有前後左右的預動之勢。這一階段主要訓練向上起、向前的力量,關鍵在於頭向上之勁與後腳後蹬上站之力及雙手上抬之力(頭手腳的配合)形成合力。與對手相較技,可以達到使對手重心上浮拔根跌出的效果,雙手的運動軌跡應為向上、前里合的一條弧線。
第二階段;雙手與頭部空間位置相對固定,後腿向後下踩前蹬,膝部向前向里擰裹有向前下跪之意,催動身體緩緩向前,前腿微下踩上站,好似頭拱著雙手吸提大球前行至身體前傾30度左右,後腿似直非直,重心由五五前移至前七後三,這一過程為前發力的整體前撞階段,軀幹撞擊雙手、雙肘,向前、向上、向里擠合撞擊。此階段主要練習整體向前的撞擊力,動似山飛,手臂撞、頭撞、身撞,如汽車剎車狀。
第三階段;重心不變,雙手微前伸坐腕,後胯微後靠下坐,只是一個微小的動作,在前發力中為整體前撞後,後胯後靠下坐雙手前抖結束時的狀態,也是準備另一個發力前的轉換動作。
第四階段;身體後靠下坐,頭與前腳上下斜面相爭,向下扶按時既要體會氣球的浮力,又要努力控制住球的中心,雙手向下、向後、向外按至胸腹之間高度,身體重心恢復到前七後三狀態,雙手的運動軌跡為橢圓的下半弧線,這一動作為後下發力的勁力練習。
前三個階段為意拳前發力的訓練,雙手的運動軌跡為向上、前的一段圓弧線,主要是以雙手的運動將身體的撞擊力誘導激發出來,練之既熟將幅度變小,雙臂一抖即為前發力,好象不是弧線運動,其實是腿部和身體的運動和手臂的小弧線運動共同作用的效果而已,積年練習渾圓力豐富後,雙臂乃至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向前發力,向後下的發力訓練原則也是一樣。另外也可以練習丁八步的前手或後手的扶按球試力,練習既熟就可以練習單手的前發力,再進一步練習活步的單手發力練習,關鍵注意後腳要蹬上勁,前腳下踩上站,膝關節不可前晃,更要加強頭帶領整體的前撞之力,
意拳功法博大精深,以上雖繁瑣冗言亦難述其要,一點體會貽笑方家。
九、意拳功法中的鬆緊訓練步驟
意拳認為鬆緊是構成人體運動的基本矛盾,人的各項運動素質無不受人體肌肉鬆緊的制約,為鬆緊所派生。因此,就意拳的全部訓練內容來說,就是如何正確掌握和運用鬆緊的問題。
我的一個朋友初練意拳不久,也充分認識到了鬆緊在拳術訓練中的重要性,一次問我,可否以丁八步撐托樁入手來快速增長功力?我回答說:「不可否認的說,你這樣訓練也可以達到快速增長功力的目的。但是欲想深入練習意拳中、高級功法,就要按照循序漸進、由簡入繁的原則,由基礎入手。就目前來說你尚且對基本的撐抱樁沒有體認,就以丁八步撐托樁來體會鬆緊,恐怕欲速則不達。如果這樣練習,在初期也應該多多體會放鬆,等到有一定基礎後再進行適當的鬆緊訓練。」
意拳以站樁為基本功,訓練人從精神到軀體的鬆緊。但首先是訓練放鬆,由肢體的放鬆使整體的協調性加強,使人體達到高度的協調統一,形成一個松中的整體,在松整中摸索體內和體外渾圓力,通過樁法摸勁練習來訓練從精神到肢體的鬆緊轉換,逐步達到鬆緊的協調。在意拳的訓練體系中運用一定的訓練程序來訓練鬆緊,從而達到自身感覺的高度靈敏,以期在技擊中發揮作用。
定式的鬆緊——站樁摸勁
意拳的訓練始終圍繞人從精神到肢體的鬆緊練習。首先從站樁入手,練習整體從精神到肢體的放鬆,進而在整體筋骨支撐,保持合理間架情況下,訓練從精神到肌肉的放鬆。在達到固定間架定型並能體會到松的狀態後,就可以進行緩慢的精神到肢體鬆緊訓練,再深入一步練習微動中的快速鬆緊轉換練習,這都是以站樁來體會練習的。
動中的鬆緊——試力、發力
有了站樁中的鬆緊訓練基礎後,就可以在一些試力中練習整體緩慢的鬆緊。先要緩慢輕柔,後要快慢相間,即慢試力和放鬆發力、快速發力相結合練習,達到在自我訓練中的一觸即發,快速鬆緊轉換。
接觸中的鬆緊(推手)
通過雙人推手,運用一些試力練習,在雙方相互纏繞中適當長松長緊和快速鬆緊的發力練習,達到控制和發放對手的效果。當然打沙袋、打手靶等輔助性器械練習則為與實物接觸中的瞬間鬆緊。
時接時斷中的鬆緊(散手)
有了推手中肢體接觸整體鬆緊的基礎,再進行實戰對抗。不論在精神上和肢體上都要快速調整自身整體的鬆緊,在快速接觸前能夠快速鬆緊轉換,在接觸後也能快速轉換,這種自我鬆緊的技能已有了較大的提高。所以,在保持整體意力平衡協調狀態下,訓練從精神到肢體的鬆緊是意拳功法的主線。在訓練初期要以放鬆為主,經過一定時間練習後,要保持精神到肢體的鬆緊適度,松即是緊,緊即是松,鬆鬆緊緊勿過正。
十、如何把握站樁摸勁與試力的「度」
站樁的根本意義在於建立神經系統對全身肌肉的統一指揮。既是神經方面的鍛練,又是肌肉方面的緞練,所以,是形體和意識兩方面的同時鍛練,它不僅能為拳術技擊服務而且具有強身健體治療疾病的作用。
在站樁中體認到了初步的渾圓力,感到身體四周都有阻力的存在,進一步就要練習站樁摸勁和試力了。摸勁的質量直接關係到試力的效果,而試力為拳術訓練承上啟下之中心環節,對技擊應用的成敗有著極為密切的直接關係。但是如何把握站樁摸勁與試力的「度」,對於此項功法達到訓練的高質量,對於渾圓力的發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對此問題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站樁保持松靜站立,不用力而增力的關鍵是神經系統調動參與運動的肌纖維數量增加和肌肉的張力增加的緣故,這與站樁和試力的質量和時間密切相關,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把握站樁摸勁和試力的度(速度、力度、幅度)將是保證二者訓練質量的關鍵。
站樁是緊中松,松中緊。在經過一定時間站樁後,就會找到一種全身松整的感覺,感覺全身均可以相互產生聯繫時即可以試著摸勁了。
1.摸勁「度」的把握:
站樁摸勁是保持一個飽滿的間架,精神集中,運用適當的意念,揣摩站樁中鬆緊轉換的力量,從松中求緊,達到鬆緊適度。站樁摸勁的初期,從速度上來說,一定要慢慢體會,越慢越好,檢查全身是否平衡均整;動作的幅度大小以一厘米為適宜,過小則很難體會到阻力,過大則散;在力度上一定要小一些,鬆鬆的體會,體察周身是否協調,與身外阻力是否相乘相逆,無過無不及。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後,就可以體會到體外的阻力,放鬆得越深入感覺阻力越大,慢慢地用與阻力相等的力相應合,緩緩如抽絲一樣。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練習後,就要縮小動作幅度,微動或外形不動,但是加快摸勁的頻率,力度仍與體外阻力相乘相逆,這時,精神要高度集中,全神貫注,意念放大,「動愈微而神愈巨」。在微動中求速動,動中有靜,勻速、變速各種節奏都要體會,並且要打亂順序,以更接近實戰的需要,體驗周身是否舒適得力,意力能否隨機應感而發。
2. 試力「度」的把握:
試力是樁態的放大,體現六面渾圓力狀態下肢體的運動軌跡。其目的是為了求得不論大幅度還是小幅度運動和緩動、速動中都能求得渾圓力,都能作到意力平衡均整,能夠一觸即發。
試力的初級階段和摸勁的要求是一樣的,只不過幅度較大,也必須以「形不破體,力不出尖,意不著相」為宗旨。開始訓練時,速度上一定要勻細緩慢,力度要小,整體盡量放鬆,為了熟悉肢體的空間運行軌跡,動作幅度要以舒展為度。不緩不能快,不松不能求有力,不勻不能求變,身體運動越緩慢精神就越能集中,神意越真切,也就越能激發神經指揮肌肉的協作性。
每一個試力都應是頭領腳蹬催動軀體,軀體又催動手臂共同作用的結果。要緩緩體會後腳蹬起的力量,膝蓋的擰裹之力,軀體前行催動兩臂的貫穿之力。要細心體會全身克服身外阻力時的細微變化,初步練習時要著意體會手臂的阻力和後腿的蹬力,體會後腳蹬地反作用力的方向和上肢、頭領導人體總重心的運動方向是否協調一致。腳蹬、頭領催動整體運動,手臂的動作應是身體力量的體現,身手之力應是足腿蹬力的體現,雙肘的開合應是雙膝力量的體現,雙肘的上提下按應是兩膝提縱的結果,所以,各種試力都應是以上下爭力為主導下整體的膨脹與收縮。
在熟悉一定運動軌跡後,就要減少手臂的伸縮幅度和腿蹬起的幅度,注重雙肘、雙膝配合身體對渾圓力的體會,求得身體中節的力量,勻速緩慢著意體會意中力。進一步就要減小運動幅度,使動作緊湊起來,身體盡量放鬆,緩慢運動,著意體會全身整體與身外阻力相應合,體察周身的細微變化。達到一定熟練程度後,進一步則要適當加快速度,可快可慢,力度鬆緊得當,幅度可大可小,也可以做一些鬆鬆的發力,一松即緊,一觸即發。以變應變,看能否隨時隨地向前、向後發力,能否連續向前發力,能否連續向後發力,能否隨時變向發力。慢練、快練,大練、小幅度練都要用心的去體會,由動作的協調上升到力量的協調,總之,試力要以纏綿為主,參有悠揚,偶有頓挫,無論大小快慢,都要有阻力感,即求得四面八方平衡均整的渾圓力。
站樁摸勁和試力鬆緊轉換的本質是相同的,只不過站樁摸勁是一個點上的鬆緊轉換,而試力是在一條線上的鬆緊轉換。進入試力的高級階段,在這條線上的每一個點上整體都可以鬆緊轉換,而每一點上整體的每個部位也都可以鬆緊轉換,此時,方可攻守兼備,拳拳服膺。
十一、練習意拳推手的點滴體會
意拳推手是對意拳站樁、試力、走步、發力等綜合素質的檢驗,是在實際對抗中摸索渾圓力並將之用於實戰的一種鍛煉方式。在實戰中,只要雙方一交手,就不可避免的出現肢體上的接觸和糾纏,於是就出現了在雙方肢體接觸下如何進行攻防的問題。所以意拳推手要求在與對方接觸和糾纏時,細心體察對方的虛實、強弱和力量的方向,做到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控制對手並施以有效打擊,做到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合一。
意拳推手講原理、原則、不講招法,講究相機而動,應感而發,注重在調整自己肩架中尋找對方的空隙和可乘之機,控制對手而不被對手所控制。
1、在推手的過程中,雙臂要保持適當的膨脹力,飽滿的間架,不用局部力,不用多餘的力,不要用兩臂挺力,不要妄動,不可有廢手,避免無意識的盲目打輪,也不要總想著如何攻擊對手。首先要保持自身力量的平衡均整,守住自己的「中」,充分運用腰胯和下肢的力量,用後腿和腰胯去推「手」,細心體會在雙臂的纏繞過程中,雙肩和腰部是否松下來。只有腰肩松下來才能及時消化掉對方的攻擊力量,並且下肢的擰裹蹬起之力才能順利傳達到接觸點上。在跟隨對方「走」的過程中,運用靈活的身法和步法,雙臂聽著、跟著對方,尋找對方的空隙,一有機會即腳蹬、頭領、手發,一觸即發,即使對方察覺也很難化掉,因為我方為一觸即發之整體力。另外,注意在接觸點上要意力時刻指向對方中心線,即「用中」。雙手腕部靈活利用各種手型,時刻威脅對方的面部或中心線,使對方精神緊張,造成間架肌肉的緊張,方可化、發,控制對方。
2、雙方推手時,一種方式是在與對方雙臂纏繞時,我保持鬆緊適度的靈活間架,不用多餘的力,以肌松力膨之力和對方周旋,意注全身,要時刻保持肌膚的靈敏性和警覺力。在對方之力剛出之際,我即出手稍加撥轉,使之發揮不出來。不過這需要手臂具有相當的反應能力,力量飽滿而渾圓,使其勁力發揮不出來。再者,任他之力攻來,我小臂粘其力點,利用進退步、環繞步、三角步等靈敏的步法、身法化解來力,向其側後迂迴運動。找他的側面或不得力之處控制,或打、或發。再一種情況,對方間架飽滿,很難找到空隙,我就要主動進攻,兩臂向前一頂,隨之一偏,或向上一搓隨之下壓外分,進行快速發力,打亂對方的勻速運動節湊,長松短緊,勻速而變速,使對方在瞬間變化中不知所措。因為當我小臂稍用力威脅對方中心線和間架時,對方必為保持間架而緊張用力,造成力的瞬間出尖,形破體,我則順勢偏旋、分掛、扶按等牽動對方重心發放之。此為對方力量渾圓,我逗引對方力量出尖,利用其瞬間的不平衡來控制打擊對手。
3、給對方的勁力留出路
在推手中意想雙臂在揉玩一個大球,可能是前推後拉、上下搓動左右擰裹或旋動。手在上的時候以小臂向後下、捋帶外分,手在下時向後上外鉤掛,使對方的指力偏離我的中線,隨即快速控制或發放對手。不要與對手力量硬頂,做到既要化解對方的力量,又要讓其勁力偏離原來方向後為我所用,順勢引化使其力量出尖,藉此牽動對方重心,打擊對手。
4、把自己的勁力變成球,把對方當成球。
球勁,是練傳統拳術的人都在追求的,我們不可能把自己變成一個事實上的球,但是可以通過訓練模擬球的結構和功能,把自己虛擬成一個以重心為核心的球,就是把全身協調成以人體重心為中心的一個功能性球體(不是形體上的),球的最大特徵是:中心對稱(守中),力量分布均勻,萬向旋轉滾動。
把自己的勁力變成球,就是要肘關節曲折處勁力飽滿,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攻守兼備。在與對方手臂的接觸點上,有時需要手腕擰裹上揚或曲腕勾手、或鉤掛時突出拇指一側彎曲或向小指一側彎曲等等,根據搭手的不同情況用手腕和小臂的曲折的凸面去接「點」,讓對手總是感到托著、按著一個球,力量落不到實處,好象勁一大就會帶動自己滑滾一樣,一用力很快就被分解,一個球總是圍繞自己在各方向上滾動並時刻威脅自己變幻莫測,很難找到對方的中心和重心。
把對方當成球。練習意拳雙推手時,要有對方各關節部位時刻有威脅我方中線之意,而我也時刻有威脅對方中心且時刻保護自己之意。雙臂纏繞,一定要包裹住對方的意力點,籠罩住對方的雙腳、雙手、頭及身體的各部位,這樣才能有效控制對方的進攻,及時消化對方的攻擊勁力,不論我雙手臂在環繞的上下、左右、前後的每一個空間位置都要若有若無地指向對方的中心線,時刻威脅對方的要害部位,使對方不敢脫手亂打。把對方當成一個大球,我方雙手臂不論擰裹鑽翻,如何變化都要意在揉動、控制眼前這個球,意力點指向這個球的重心。這個球極有可能隨時撞擊我的中心和重心,我方要因勢利導、順勢而變。在雙方推手中,也只有雙方的「點」時刻指向對方中心線,才能粘住「點」形成雙方的推手,不然就會形成脫點。再者,化解對方的力量能用手及小臂解決的就盡量不要用身法去化解,能用身法化解的就不要用步法去化解,總之,要各盡所能,充分發揮整體各部位的功能和潛力。
十二、求取虛靈和沉實
靈活與有力是拳術訓練中所追求的兩大重要內容,也就是說,在實戰中既要虛靈又要沉實,二者相互作用,才能更有效地發揮人體的運動潛能。虛靈的含義是指能夠敏銳察覺對方的力量變化,並能隨時調整自己,使自身的任何部位都可以隨時隨地做出相應的反應。而沉實是指力量渾圓凝重、充實飽滿。它們二者既矛盾,又統一,存在於一個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中。有的人靈活一些但勁力不足,往往達不到應有的技擊效果;有一些人沉實有力但在肢體接觸點上的反應和身法、步法遲鈍,難以在實戰中有效發揮出自己的力量優勢。下面我就虛靈和沉實的訓練方法做一簡單探討。
就我本人的體會,虛靈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整體快速移動重心的能力,二是整體各部位肌膚受力而相應變化的靈敏性(神經系統對肌膚的調控能力)。在實戰中保持整體虛靈挺拔、支撐八面,頭領身做(上動下自隨),通過頭的領導作用帶動整體隨時隨地向各個方向快速運動。這種靈敏性是由身體各關節的放鬆程度和小腦控制平衡的能力而定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虛靈是頭帶動上體快速擺動的能力和身體快速移動重心的能力。虛靈另一方面的含義是,身體各個部位及皮膚毛髮在遇到外力時有感即應的快速靈敏反應,能夠快速的陰陽轉換,可以向三維空間上的任何一個方向或快或慢的變速運動,並且力量可大可小因勢而定。
虛靈的求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立見奇功,必須貫穿於整個意拳訓練體系的過程中,若單純以訓練虛靈而言,可以通過樁功的內練與外練強化此項素質(內練骨骼、外練肌膚)。
樁功的內練主要是求取整體各關節部位和五臟六腑的放鬆。1.求取全身肌肉的放鬆達到骨關節之間的間隙增加,增強關節轉動的靈活性,增強骨連接及韌帶的韌性和強度 (包括肩肘腕胯膝足踝和脊椎等關節)。這種訓練必須使肌肉放鬆下來,只有放鬆肌肉才能進一步鬆開骨關節, 放鬆骨關節必須通過正確意念指導下的長期樁功訓練,所以樁功內練的關鍵是放鬆肌肉求得身體各骨關節的放鬆,增強骨關節韌帶的彈性,達到節節放鬆,節節貫穿,下動上自領,上動下自隨,一動無有不動,才能在實戰中更好地發揮出渾厚的整體力。2. 樁功內練的另一個目的是鍛煉人體內部五臟六腑的放鬆,在正確的樁功訓練中,松胸實腹、松腰拔背,養成勻細深長的腹式呼吸,增加兩肋的開合度及肺活量。實戰時,時時刻刻保持隔膜的鬆弛,氣不上浮,呼吸通暢,增強對抗時的耐力。經過正確的樁功訓練後,再進行試聲練習,訓練呼吸與鬆緊的配合,增強胸腹腰背的肌肉彈力,增加呼吸彈力,更好地發揮重心鼓盪力,增大發力時身體軀幹的韌性和強度,通過腹腔的瞬間下沉增大腳部的蹬彈力。只有經過試聲訓練,才能使功夫內外接引,達到內外合一,才能具備真正的整體力。人們一說到整體力往往想到身體外部四肢關節之間的相合,而談及五臟六腑與外部各關節之間相合的為少。另外,開肩開胯、增加關節的靈活性對於虛靈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
樁功的外練主要是訓練毛髮、皮膚的觸覺感應能力。通過技擊樁的訓練,在保持身體間架的前提下,放鬆肌肉、放鬆皮膚和毛髮,運用合適的意念,提高皮膚和毛髮的敏感性。在技擊樁的訓練中, 假借站在水中,水緩慢的摧動肌膚,漂浮著毛髮;人體前後左右的阻力可能不平衡,身體和肌膚都要做相應的意力調整。也可能在微微動蕩的水中,有魚蝦之類隨時發動攻擊,我也要隨時激發精神,保持高度警覺,細心體察周身皮膚能否作到一觸即發。也可意念在風中,微風吹動皮膚和毛髮,全身的毛髮無限伸長,微微隨風飄蕩,細心體察身體皮毛各部風力的微弱差異,使精神意識調動神經與微風相應合。這些訓練可以提高肌膚毛髮的敏銳體察能力和應變能力。再深入一步,就要在試力、摩擦步、發力、推手訓練中鍛煉肌膚的敏感性和隨時應變能力。在意拳的高級訓練階段,是通過鳥難飛樁和健舞等鍛煉方法來達到提高此種能力的目的。總的說來,是站樁中保持身體虛靈挺拔和四肢百骸的放鬆,運用空氣、水、風、及自然界萬物與身體關節、皮膚和毛髮的爭拉聯繫,先由刺激神經入手,進而刺激毛髮肌膚和身體各個關節部位,達到以意導形,意形合一,訓練出應感而發的先天本能活力。
我們所說的沉實有力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重心穩固而使對手推拉不動,上肢靈活而下肢沉實有力,並且在需要發力時能快速發出飽滿的整體爆發力。這種沉實的力量是經過身體由松到沉的樁功長期訓練而得。二是全身關節逢節必曲,撐抱互為,身體軀幹能快速成弓態,巧妙運用一些槓桿、斜面、螺旋等力學原理,引化、吸納對方來力,使對方力量到達我身體接觸點時所能發揮的只是一個分力。而我方發力時,也是利用全身各部的力量,運用力學原理在接觸點上形成合力發放出來。所以,對力學原理的巧妙運用也是形成沉實的另一個因素。
而沉實必須通過樁功的訓練而求得。是在整體虛靈挺拔的基礎上,身體各關節節節放鬆,頭部中正挺拔,腰胯後靠下坐,沉實有力,下肢擰裹蹬踩有欲動之勢。是長期保持曲折玲瓏的彈性間架訓練的結果,所以求取虛靈和沉實離不開站樁,而站樁是拳術訓練的實質性功法和基礎。
在實戰中,既需要虛靈,也需要沉實,二者缺一不可。意拳宗師王薌齋先生根據中醫理論,結合實戰的需要,總結出一套改造人的生理結構,發揮人體良能的站樁功法—「把握陰陽」。此功法把人體一分為二,胸腹和四肢內側為陰,腰背和四肢外側為陽,陰面徹底放鬆,體會地心引力,好像陰面肌肉一塊塊掉在地上一樣,體會的是松沉的力量。而陽面一律放長拉緊,無限向天空伸展,體會克服地心引力的感覺,屬於虛靈的訓練範疇。王先生科學地將二者的練習統一在樁功的訓練中,可以說是對古傳樁功的全面繼承和發展。
在我們站樁的過程中,就人體而言,胸部、肩部、臀及尾閭部位極力體會地心引力,通過各部位的節節放鬆求得沉實;頸部、手腕部和膝部都存有克服和掙脫地心引力的意味,是為了求得人體的隨時起動及變化,求得虛靈。下面我們以《意拳宗師王薌齋》一書中所記載的,解鐵夫和王薌齋二位先生對虛靈和沉實話題的對話來結束本次探討,讓我們再共同回味一下二者之間的關係和深刻的含義!
解鐵夫說:「拳術中之力,乃是四肢百骸精氣相通之力,所以要想求得真正的拳功,非求虛靈不可。只有虛靈才可求得全身的配合。」王薌齋問道:「請問先生,不知練什麼功夫,才可求得虛靈?」,「也是站樁,然而和一般拳家所說的耗體力求功夫的站樁不同,它是在意念引導下的站樁。」「應從何入手?」「從輕、緩、勻入手。」王薌齋有些不解,便問:「拳術以求沉實為重,才能得到剛勁迅猛之力,不知虛靈有何作用?」解鐵夫淡淡一笑說:「在拳術中沒有虛靈,也就很難得到真正的沉實,從而也就無法發出迅猛剛勁之力。拳術家在練功時,時時刻刻皆要克服肌肉的緊張僵硬狀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練拳者,付出幾十年的辛苦,而成效不大者,皆因重視局部強化的訓練而忽略了虛靈的訓練,故而得之於枝節,而失之於根本。」王薌齋還是不解:「那又何畢從輕、緩、勻入手呢?」解鐵夫解釋說:「為求虛靈必從輕、緩、勻入手。在拳術中不輕不足以重,不緩不足以速,不勻不足以剛,此乃克服肌肉的僵硬狀態所必須。」
推薦閱讀:
※[轉載]給我一雙愛的翅膀
※[轉載]轉:八字用神提要(卓宏著)中
※[轉載]子平母法總則精注7
※【轉載】有喜有悲是人生,走過路過知深淺
※雷軍,終究還是撒了謊 | 冰川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