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畫魚看傳統的魚文化
從畫魚看傳統的魚文化
陳義水
中國的魚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多采,最早的就是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中,就出現魚圖彩陶,體現出人們對魚的喜愛與珍惜。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小雅》中就有《魚麗》一章,表達人們對魚這種美味佳肴的嚮往。可以說,魚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往今來,人們讚美魚對社會生活的重要作用,逐步發展畫魚藝術。如歷代器皿的大量魚紋、魚圖、岩畫上的各種魚形,秦磚漢瓦上的魚紋、魚網、泥塑、瓷雕、木刻以及建築物、日用品上的各種魚形圖案,都以吉祥的內涵表現在中國傳統的民俗上。如利用「魚」與「余」的諧音,表達「連年有魚(余)」、「吉慶有魚(余)」的祥瑞之兆,年畫中亦有「童戲雙魚」等。而傳統中最受人們喜愛的莫過於鯉魚了。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鯉魚是黃河中最多的魚類。它生長快,生命力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是古代人民重要的食物來源,受到人們的讚美和喜愛。傳說鯉魚一旦越過龍門,就化為真龍。因此,人們把經過刻苦學習、科舉出仕的有志青年比喻為登龍門,鯉魚奮發有為的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喜添貴子,魯襄公[1]送一隻大鯉魚以示慶賀。孔子認為此喻意吉祥,就給兒子取名為鯉。後孔鯉趨而過庭,孔子教育他要學詩、學禮。孔鯉謹記父訓,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後人就把「鯉庭」作為父訓的代名詞。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有詩云:「鯉庭傳事業,雞樹遂翱翔。」古代人們把贈送鯉魚作為一種吉祥的風俗,更賦予鯉魚傳奇色彩。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人們也把鯉魚作為書信的代稱,寓意傳達美好的信息。人們把鯉魚畫貼掛在家中,預祝來年喜報不斷,收入有餘。
魚生活在水中,人們常用魚水情深來表達魚對水的依戀。因此,歷史上大部分畫家畫魚時都十分注重表達魚水交融的景象。唐代文學家王勃在《騰王閣序》中有「處涸轍以猶歡」的句子,表達在枯竭了的車轍里的魚渴望得到水但又不為因境而悲傷的樂觀精神。文學家通過文字表現出事物的內涵,激發人們熱愛生活、克服因難的精神,而畫家則是通過形象的圖畫,表現出事物的外在美與內在精神,更加生動形象地給人以真實的感受、美的熏陶。
在中國繪畫史上,畫魚是一個經久不衰的題材。從文獻記載上看,始於三國。當時魏明帝游洛水,見白獺愛之不可得。徐邈說:「獺嗜鱝魚,乃不避死」。遂畫板作鱝魚懸岸,群獺競來,一時執得。帝嘉嘆曰:「卿畫魚何其神也?」答曰:「臣未嘗執筆,人所作者,自可庶幾。」
五代後唐時,有袁羲善畫魚,窮其變態。北宋時,又有徐白、徐泉、徐易等人專門畫魚,其作品載入《宣和畫譜》。元、明、清三代也都有以畫魚而著稱的畫家,但他們的作品很少流傳於世。如今流傳於世的畫魚作品多是花鳥兼畫魚的作品。如北宋李延之、劉永年、王道真等,清代八大山人、馬逸、司馬鍾等人也善畫魚。近代齊白石,當代吳青霞、趙少昂、陳大羽等都是畫魚的名家。
《芥子園畫傳》總結畫魚要訣為:「畫魚須得活潑,得其游泳像。見影如欲驚,礆喁意閑放。浮沉荇藻間,清流姿蕩漾。悠悠羨其樂,與人同意況。若不得其神,只徒肖其狀。雖寫溪澗中,不異砧俎上。」強調畫魚要體現魚在水中的生動形象,不能刻板畫像,畫形不傳神。要藉助畫魚表達出精神的自由、逍遙的逸致。宋末周東卿的《魚樂圖》就深得其妙。此圖以橫卷式構圖,大大小小的魚類,在長滿水草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漫遊著,或聚或散,或浮或沉,輕巧靈動。碧水蕩漾,萍藻搖曳,極其魚水之樂。表現手法以沒骨為主,以淡色、淡墨或極輕之筆細加暈染。先畫出魚的形體,再用細線條略勾魚鱗和斑紋。萍藻用淡墨勾染。生動地營造出其若隱若現之狀。無形的水使畫面呈現出流動的韻律,表現出盎然的生機和無限的自由。
藝術之高貴與品位在於獨特的創造,無重複的創造活力。衡量藝術家成功與否,取決於其是否找到確切的取材位置和獨到的藝術語言。多年來,我邊創作邊嘗試不同以往的繪畫形式,選擇、揚棄、再選擇……時感山窮水盡,復又柳暗花明,飽嘗困惑的苦澀和豁然開朗之喜悅。畫水難,凡活水,無常態,無定形,且透明,變化萬千,永遠處於不停運動之中。如想畫好,確實不易。畫好水,必須畫出水的靈性,研究水態的物理特徵。水在地球表面裸露的不同形態,構成了具有不同含義的水的名稱。有海水、江河水、湖水、溪水、池水、泉水、瀑水等等。除廣袤的海洋外,橫向傾斜流動的有江河、小溪;往下流動的有:瀑布、泉水;水平靜止不動的有湖泊、池塘。在季節、氣候及其他因素影響下,會產生特殊的自然的變化。如海洋的潮汐,周期性的漲落現象。「波浪」是岩石、風吹阻力,在水面所產生的形態變化;波浪的大小,與水流受阻產生的反作用力成正比。
水性至柔,是瀑必勁。水性至動,是潭必定。江海無風也波,溪澗有紋亦靜。要深入研究各種水態的運動規律及其周圍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畫出有靈性的水。畫家對所表現的水具有生命情調的主觀感受——畫家與客觀景象物我交融創造的既充實又空靈的意境,是一種化景物為情思、化情思為景物的「意境」中的水,是心靈與自然的合一,是具象也抽象。只有這樣,才能在畫出水的性情的基礎上,表現出水的趣味。無趣味之水,是死水。畫水惟「活」,流動感,如綺如雲,如奔如怒,水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
在「師法古人」、「師法自然」的同時,我更加註重「中發心源」,努力挖掘積蓄於心底的各種深摯的審美感受。起初頗受傅抱石的膠礬雨點的啟示,充分發揮中國畫生宣紙吸水特性,以膠礬的幾種比例不同濃度。應用傳統熟練運筆用墨基礎,疾、徐、柔及用筆中鋒、側、淡、清。以濃破淡、淡破濃、清破濃淡,應用生動的筆觸繪出浪花與水紋。筆過而生宣形成不同層次的熟與半熟,產生了不同的阻色墨效果,再以干、濕、點、線一氣呵成的寫意或工筆魚。經過色墨熏染與揮灑。清水撞墨,可熱氣快水分促黑色局部流動定向之後。再度呈現朦朧,潤澤又清晰層次眾多,意象與機趣結合,浪花四濺,潺潺水流的魚水相融的作品。這是膠礬水運筆再現傳統筆墨的水畫法,豐富與發展了中國畫的魚水畫技法。
我深深地被傳統的魚文化所吸引,醉心於探索魚水畫的無窮奧妙,在探求魚水畫的道路上,不懈求索幾十載,在繼承傳統筆墨的基礎上,努力追尋時代的步伐。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只有這樣,才會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我的魚水畫,力求魚水結合,突破前人魚水於無形的傳統,創出自己的魚水形象。在筆墨的組合交織中拉開了空間層次,營造出獨特的空間感。在筆墨點線和潑墨潑色渲染的交織中一氣呵成,能展現出特定的魚水造型,寫出凸顯的躍魚與游鱗的內蘊與神采。為此,我把自己的盛情和時代意識融合到魚水畫中,把國家強盛、人民富足、和諧歡樂的時代特徵,通過藝術想像表現出來。《錦上添花》群錦鯉與牡丹花,展示著在發展道路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似錦添花的奇蹟國家民強。《百鯉朝陽》以魚躍波濤迎旭日的宏大畫面,真誠抒寫我們的國運昌隆,如日初升的境界;《八鯉圖》、《九如圖》則是吉祥如意、年年有餘的美好祝願,既傳統又現代,雅俗共賞,面目各異。中國傳統水墨畫或寫意或工筆,追求的意境則是通靈似神,清新感人。我創作的作品試圖突破古人的藩籬。傳統畫魚圖,以魚為實,水為虛空。以魚為主,留白為水。我嘗試把魚畫在水中,或工筆或潑墨,力圖畫出水的雄闊和深邃,力圖表現水的氣勢、水的動感、水的神韻。或洪波壯闊,或渦旋深邃,或激流有聲,或幽深靜潭;或艷陽高照,或風雨凄迷,或月色朦朧,或清波漪瀾。在各種的氛圍中,魚兒或搏擊,或嬉遊,營造出水光波影、魚水合一的境界,給人以視覺的震撼,使觀眾的心靈得到撫慰。
推薦閱讀:
※王東嶽:傳統文化現代啟示錄(上)
※中國人傳統的十大鎮宅之寶,快看你家有沒有買一個
※第三篇 傳統修鍊方法概要2
※日本的傳統武藝——弓道丨日本文化
※傳統嫁娶擇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