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我們在爭吵什麼?
發生在伴侶間的爭吵,原因並非人們想像的那樣就是圍繞著錢、性、孩子、親友和家務活。實際上,真正爭吵的原因在於一方認為另一方忽視了TA的感覺,伴侶們因為彼此間感受不一致而爭吵。 感受不一致經常發生於親密關係中,當關係中的一方因為覺得無法滿足另一方而產生害怕和焦慮時,這種感受不一致的狀況就會發生。觀察發現,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身上存在著在一種生存機制,那就是女性成員充當著兩性關係中的自動報警系統,她們所表現出的恐懼與焦慮刺激著男性成員產生「攻擊—保護」行為(女性成員在嗅覺和聽覺上的出色表現讓她們對危險更敏感)。當弱小的女性表現出害怕時,強壯的男性常會挺身而出,成為受到威脅女性四周的一道防護線。 相比起其他動物,人類的大腦有更加社會化的結構,這種互動式的機制所產生的複雜的人際交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悄悄損害著我們的親密關係。 男性在遇到表現出焦慮和害怕的女性時,慣常表現出保護或支持的反應。但如果他不知道怎樣保護或支持(這種情況畢竟少數),或者最常有的情況是,當男性在保護過程中感覺到了挫敗時,對待女性的態度往往會變得敵意而富有攻擊性,比如用審判性的、控制性的行為表現出來。男性的憤怒和遠離又會進一步激發女性對於被孤立的焦慮和恐懼心理。而有時,男性這種憤怒和遠離並不是針對他的伴侶,但是,女性很容易接收到這種帶有警報意味的訊息。 大體上,當本意充當女性支持者、保護者和愛人的男性,在女性那裡體驗(更常有的情況是為了避免體驗)到失敗或者不滿,他們會為自己築起一道牆,變得嚴苛、傲慢和防衛心理過重。而當女性體驗(或想起之前有過的經歷)到由傷害導致的害怕、孤立或者被剝奪感,她們也會有同樣的心理變化。 如果伴侶間不懂得這種潛藏於兩人關係中的相互影響模式,他們就會糾纏於存在於彼此間的「交流」問題,而繼續「交流」,由此引發更多的焦慮和隨之而來的憾事。伴侶間會因此認為自己的另一半不體貼、自私、很混蛋,直到最後關係結束,都沒有弄明白導致這段關係結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擁有這樣一段關係是不幸的,因為這種影響模式並非一方對另一方做了確實的傷害,只能說雙方同時既是傷害者又是受害者。 如果雙方彼此不是指責對方的不是,而是共同探明發生在兩人關係中的相互影響模式,情況會好很多。 而探明相互影響模式的第一步就是訓練自己,當和愛人出現意見分歧的時候,讓對方知道自己仍然主動關心著TA的想法
推薦閱讀:
※經典語錄: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我們含著淚,一讀再讀
※常懷感恩之心,聽聽我們漸漸老去的父母的心聲
※我們都在不斷趕路忘記了出路,在失望中追求偶爾的滿足 我們都在夢中解脫清醒的苦,流浪在燈火闌珊處
※窮養兒,富養女,原來是指這樣養,可惜我們一直沒弄懂!
※我們,不再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