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生命科學正從中醫理論獲得靈感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5月31日刊發新加坡南洋仲景學院院長鄭心錦的文章《中醫是哪門子科學?》稱,科學家對人體生命科學的研究已經從還原論發展到了系統論,而系統論的核心思維與中醫的整體觀不謀而合。
鄭心錦稱,創立細胞病理學的菲爾紹認為,沒有全身性的病,只有生病的細胞,一切疾病都是局部的。只要找到一種能夠改變細胞或基因的物質或方法,就能治癒疾病。要不然就用手術修補或裝置替代的物質(或移植)。這樣的「還原論」思維成了20世紀西方醫學的主流思想和科學標準,不符合這樣的標準就是不科學。
但西醫界對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越來越多慢性病感到非常棘手,這些疾病只能用藥物控制,很難治癒。而藥物的副作用會引起更多其他問題,最終病人可能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藥物副作用。
這時生物學家貝塔朗菲提出了系統論。系統論認為,整體並不等於各個組成部分的簡單相加,整體的全部必須是部分之和,再加上部分和部分之間以及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係。這些關係決定了機體的功能,並維持結構的穩定。
鄭心錦稱,用系統論來理解中醫,顯得順理成章。人體含兩大子系統,中醫稱之為陰陽。陰陽還可再分臟腑等子系統,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五行相生相剋等方式來說明。這些臟腑的相互作用產生了機體的功能。
鄭心錦稱,臟腑之間相互作用,維持了人體內部穩定。人體與外部環境也需取得穩定的關係。一旦失去了這些穩態,人就會生病。中醫的任務就是幫助身體調整各種關係,以恢復穩態。許多西醫找不到慢性病病因,在中醫看來是關係失調所引起的功能性失常。治法的重點就是調整關係,即調其陰陽,以平為期。
生命科學正從中醫理論獲得靈感
鄭心錦稱,上世紀末,科學家開始以系統論的觀點研究人體生命科學。1999年,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發起人之一、系統生物學的開拓者胡德發展了系統生物學,其核心思維「整體出發,注重相互作用」和中醫的整體觀不謀而合。
系統生物學發現,人體內的各個組成成分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以網路狀態存在的。體內存在大大小小的各種關係密切的網路,這些網路式的運作維持了體內的穩態。經絡就是網路之間的聯繫通道。
鄭心錦稱,中醫用八綱來概括生病時的網路變化狀況。研究也發現,大多數的慢性病如高血壓、心腦血管病、哮喘病等,多是基因調控失常所致,即不同層次的基因群和基因網路的功能失衡;治療時就須使用具有多靶點效應的藥物才能生效。
中醫用四性五味來概括其網路功能,以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的原則來配伍藥物,以求達到最佳的網路靶點效應。藥物的藥效和毒性存在個體差異的潛在原因,大多源於基因差異。藥物基因組學研究基因如何影響病人對藥物反應,有助於篩選適合個別病人的藥物,這使得個性化治療變成可能。
鄭心錦稱,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時代,生命科學正從中醫的理論中獲得源源不斷的靈感。中國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屈延文說:「《黃帝內經》已經被中國人讀了2500年,必將被全人類再讀2500年。」
鄭心錦認為,科學正在追趕中醫,中醫將變得時髦。
推薦閱讀:
※藏式木雕:神明所在的空靈感,你捉到了嘛?
※看完這 4 個遊戲人的故事,我決定去充錢買皮膚 | 靈感早讀
※40個史上著名平面設計大師的設計心法
※靠靈感寫詩是靠不住的
※被引用最多的梭羅:尋找靈感 不要援引梭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