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手機病」會「傳染」 親子時間成了重災區
近幾天,記者通過四個家長群和武漢關小學、紅鋼城小學、鋼都中學、南湖中學等多所中小學進行調查發現,家長玩手機的行為不僅讓孩子們反感,更對他們有著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
這次參與調查並給予明確回復的家長400多名,孩子的年齡從幼兒園大班到高中生都有。調查內容包括家長每天玩手機的時間、什麼情況下看手機、家長玩手機時關注的內容、對孩子玩手機的態度等多個方面。
回家玩手機已成半數家長的常態
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67%的家長平時每天玩手機的時間在2至3小時,11%的家長超過3小時,只有不到22%的家長把自己每天玩手機的時間控制在1小時以內。
在「您一般在什麼情況下看手機」這一問題上,供家長選擇的內容包括吃飯時、陪孩子做作業時、陪孩子外出時和睡覺前。結果,吃飯時玩手機的比例約為13%,睡覺前為52%,陪孩子做作業和外出玩手機的比例則分別約為11%和24%。
「這個數據意味著,如果一家人每天的相處時間從晚上6點左右下班、放學全都回到家,到9點半孩子入睡的三個多小時里,幾乎超過一半的家長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了玩手機上,而並未關注和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受訪的武漢關小學一位老師說。
家長「手機病」容易「傳染」給子女
調查中了解到,家長們對孩子沉溺玩手機的危害非常認同,主要是擔心會影響學習,引發視力和駝背等。這一點,在「您對孩子玩手機持什麼態度?」這一問題上有直觀的顯示:96%的家長表示反對,其餘則認為無所謂。
不過,當問到「您喜歡玩手機嗎?」,65%的家長表示喜歡,而他們的子女喜歡玩手機的比例則高達62.6%,子女使用手機玩遊戲的佔58%,看動漫的佔19%,其餘的23%才是用來查資料和通過班級QQ群和老師聯繫。
這個結果說明,多數家長的「手機病」已經「傳染」給了子女,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親子時間為何成了「手機病」的重災區
一家人一起吃晚飯,陪孩子做作業和外出,為何會變成家長玩手機出現得最多的時間段?武漢晚報記者在對家長的調查中,家長們給出了各自的理由。
理由一:家長緩解工作壓力
武漢市南湖中學初二學生小萬在父親沉溺玩手機時,曾對父親提出質問。結果父親的回答是:「我每天辛苦上班賺錢,供你吃、供你喝,自己放鬆一下都不行啊?」
在接受訪問的家長群里,許多人把放鬆作為玩手機最主要的原因。
家長「點點紅星」說,作為上班族,工作期間壓力很大,不可能在領導眼皮子底下玩手機,回到家裡和家人一起,情緒放鬆了,吃吃飯,沙發上坐一坐,在手機上看看笑話段子,了解下國內外的新聞,一兩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自然而然就忽略了和孩子的溝通。
理由二:親子之間缺乏交流話題
「陪孩子一起的時候能做些什麼呢?除了監督他們做作業,負責他們的生活,似乎也沒有更好的內容了,只能低頭玩手機。」武昌的家長萬女士是中學老師,兒子就在自己任教的學校讀初三,手機問題同樣也讓她非常苦惱 。
萬女士說,其實,孩子越大,家長的視野就越來越窄,主要就只盯著學習成績,親子之間沒有很多可以交流的話題,更缺少可以一起參與都有共同興趣的活動。
理由三:認為親子關係更容易修補
家長李俠對自己的「手機病」總結原因:任何人沉溺玩手機都會影響很多方面,多數都是負面的,只是做父母的常常會無意識地最先犧牲掉親子關係,因為這方面的損失短期內不會立刻顯現,和子女的關係相對其他方面也顯得更容易修補。
談到這個觀點時,李俠立刻得到了家長群里幾十位家長的認同。
「我們經常說『養育』孩子,但作為中國的家長,我們很多隻重視了『養』,而忽略了『育』,確實應該反思。」家長「深紅色」說。
家長玩手機是家庭隱形「冷暴力」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葉顯發認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一是來源於遊戲,二是和他人的合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和父母的溝通互動。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一味沉溺玩手機,不僅會給孩子帶來智力上的不利因素,更會有情感上的傷害。陪伴孩子時父母玩手機就是一種隱形的家庭「冷暴力」。
受訪家長中,一位單親家庭的父親反思女兒的教育過程:「我上班比較忙,也很累,一般在家除了休息,就是玩手機,女兒是由爺爺奶奶一直帶到現在。」小時候,如果女兒要父親陪著玩,他就會用手機播放兒歌,或直接讓她玩手機遊戲。
缺乏母愛,加上父親教育的缺失,這個現在已經讀四年級的女孩顯得比同齡人敏感許多,平時在家和長輩說話,也特別容易發脾氣,聽不進道理。
不過,這位父親說,現在讓他感覺最可怕的,是他發現自己因為只顧著玩手機,也慢慢失去了和女兒溝通的能力。
有一個5歲半兒子的家長馬先生說,兒子小小年紀,需要跟父親溝通時,一看到他拿手機玩,就開始責怪爸爸「完全不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認為自己被忽略,繼而暴躁地大發脾氣。
葉顯發說,作為信息化時代的父母,改變一下自己的習慣,多融入孩子的生活,多陪伴他們成長,才能真正體現「身教重於言教」的意義。
放下手機和孩子一同成長
能成為「手機控」的家長們,想必年紀都不會太大,為人父母的時間也不長。甚至可以想見,在成年人都普遍「晚熟」的當下,有些父母自身的心智可能都尚未完全成熟,缺乏承擔養育責任的心理準備。雖然孩子的降生,給了他們「父母」的身份,但真正稱職的家長,並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需要學習的。
沉溺手機與沉溺網遊、麻將等事物,從本質上看其實並無二致,都可以看作自制力缺乏的表現,只是人數更多,也更加普遍而已。而對孩子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種責任,一種付出。雖然不如撥弄手機輕鬆愉快,但與孩子的健康成長相比孰輕孰重,父母心中應該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有家長提到,患上「手機病」的一大原因,是親子間的活動缺乏吸引力。的確,相比手機中的五光十色,與孩子的日常生活可能顯得多少有些平淡。實際上,在閑暇時間陪孩子讀一本好書、教孩子認識公園裡的花鳥魚蟲……都可以讓親子間的互動更加富有樂趣。這都需要家長多加思考,發現更多與孩子分享生活的方式。
更應該看到的是,手機里的世界即使再精彩,依然是遙遠虛幻的,既比不上身邊實實在在的親情和溫暖,更比不上親歷孩子成長點滴時的喜悅和感動。而在放下手機的過程中,獲益的不僅是孩子,對年輕的家長們來說,無疑也是再次成長的機會。(楊京)
推薦閱讀:
※特朗普視察颶風災區,但美媒還有一百種方法懟他們
※[圖集]汶川地震災區重建新貌(3)
※生活在這裡繼續 實拍災區帳篷里的日子(圖)
※21家被查央企何以成為腐敗重災區?
※中國救援隊露宿岩手重災區 14日一早展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