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限制你的,是你的思維模式

回復【早安】領取你今天的早安日簽文 | 西紅柿 · 主播 | 楊槍槍

各位書友你們好,今晚我們繼續共讀《人類的終極命運》第三章,請大家帶著以下問題完成今日的晚讀:

1.你喜歡講故事或者聽故事嗎?

2.你知道人工智慧的想法是如何產生的嗎?

最近幾年,人工智慧成為了全民熱議的話題,大家在談到未來的工作和發展時,都會不自覺地說:「人工智慧來了。」

那麼,究竟是什麼激發了人類的靈感,讓人們想到要去創造人工智慧的呢?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有些玄乎。作者認為,是人類講故事的能力催生了人們去模仿人類和其他生命體的機器。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故事中的隱喻。

比如我們說:心臟是一台機械泵。很顯然心臟並不是機械泵,但心臟的功能和泵差不多,它像泵一樣將我們的血液輸送到了全身,所以我們就將它比喻成了泵。

通過這種想像,我們就把心臟和泵聯繫在了一起。這就是大腦的一種運轉模式。

科學隱喻與技術往往是互相啟發的,科學中的隱喻會促進技術的發展,而新技術的出現又會催生新的科學隱喻。

大腦就是最好的例子。

自古希臘以來,至少有6次關於大腦的範式轉換,這些轉換不但關注大腦,也關注身體和生命,因為這三者的關係是緊密相連的。

我們所知道的第一個有關生命的隱喻是泥土,無論是中國神話還是希臘神話,人類都是用泥土創造出來的。

這一隱喻源自於種植與收穫的農業社會,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人類的生命自大地中生髮。

泥土的隱喻促進了水力和風力的技術發明,而水力和風力的發明又啟發了關於生命的另一個隱喻,人們不再認為生命是泥土,而是一具機械軀體,內含流動的液體。

那麼,這一隱喻是如何誕生的呢?原來,在水力和風力技術發明的同時,醫學上發現了人體中有4種不同的體液,分別是:

黑膽汁、黃膽汁、黏液和血液。這種「體液說」的理論被2世紀的學者蓋倫給繼承和發揚。

蓋倫認為,人就像一個複雜的水力機器,人的行動是由體內的液體混合所驅動,心臟的作用就像泵,引導血液系統不停地循環流動。

蓋倫的思想表現為人是自動化的水力機器。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認為生命可以用機器表現的科學思想。

當希臘工程師使用精巧的水力機器,展示了機器人的生命原理。在這個時代就有了這樣的故事:

機器人的生命和運動,是液體的流動所驅動。當發明了更多的自動化機械時,生命的隱喻也就由泥土變成了流動的液體。

當一個會說話的銅腦袋的故事開始流傳時,新的生命隱喻又誕生了。

人工智慧的發明者之一,麥卡洛克引用道:「等到銅腦袋說話了,我們就成功了。」

這個理論認為我們可以通過複製人腦的神經元,來人造大腦。

哲學家笛卡兒根據銅腦袋的故事,創造了新的有關機械生命的思想,他假設人和動物的身體是一部複雜的機械,骨頭、肌肉和器官可以用齒輪、活塞和凹凸軸來代替。

於是一個新的隱喻又誕生了,自動機器不再是水力或者風力,而成了機械,用彈簧和齒輪驅動。

笛卡兒不僅探討了生命的機械隱喻,也開啟了二元論哲學的爭論。他認為,世界是由「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這兩部分組成。

物質實體是指看得見的物質,而精神實體則屬於隱形的非物質實體,比如思想和夢境。他推理出:在我們的感官之外還有一個隱形的世界。

新的科學似乎也在證實笛卡兒的二元論學說。科學家發現,世界上好像確實有看不見的力量作用於物質,例如引力和磁力。

牛頓的引力定律學可以解釋一切現象,比如從最小到碩大,從地球到天體。這些不可思議的力量能夠遠距離地發生作用,讓宇宙和行星都各安其位。

但是這種力量是從哪兒來的呢?我們好像只能彆扭地假設它是一種神秘的力量。

牛頓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於是他將發現引力的本質責任,推到了未來大科學家的身上。

然而,在電場和化學等領域的新發現,與笛卡兒的二元論一起,又塑造了一種新的生命隱喻。

1971年,義大利生理學家伽伐尼用死青蛙做實驗,他發現,當電流通過死青蛙的腿時,青蛙的腿會踢起來。

後來德國生理學家雷蒙德,用電流計測量動物和人身上的電流時,發現了電流通過神經流向了身體。

這些發現似乎都在證實笛卡兒的二元論:有一種叫做「電」的看不見的神秘力量,在生物體內流轉。

笛卡兒的二元論在化學領域也得到了佐證。化學家發現了兩種不同的化學反應:例如酸可以被分解後再合成。而烹飪蔬菜和肉類,卻不能將它們再變回原樣。

也就是說,無機的物質能夠被反轉,而有機的物質卻不能被反轉。於是化學家將它們劃分為有機物和無機物。

當時的化學家認為,生物體的組織能夠有如此特點,是有看不見的力量在發揮作用。

於是關於生命之靈的想法出現了,這種想法被叫做「生命力論」。

到了19世紀末,「生命力論」已經衰落,但二元論還存在。新的關於大腦的隱喻甚至還加深了二元論的存在。

顯微鏡的發展揭示了大腦中複雜的腦細胞結構,這些神經元就像濃密的網路連接在一起。

科學巨人亥姆霍茲測量了信號在神經纖維中傳遞的速度,他介紹了一種關於大腦的新隱喻,他說,大腦就是電報。

到了20世紀40年代,計算機取代了亥姆霍茲的隱喻。第一台計算機被稱為「電子大腦」,反過來,人腦也被比喻成計算機。

此後,我們就生活在了一個將人腦隱喻為計算機的時代。

新的隱喻將二元論的身心分離帶到了新的層次。因為計算機技術硬體與軟體部分天然分離,我們的人腦也被想像成這樣的二元對立:

大腦的硬體是神經元構成的灰色糨糊,而軟體呢,則是看不見的心智、思想和夢境等。

二元論理論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在關於「大腦技術計算機」的隱喻中,著名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都會自然而然地接受它,並思考該如何將心智編碼到計算機中,以獲得數字化的不朽。

從上面一系列的隱喻中,我們可以看到,愛講故事的大腦將生命的隱喻不斷地演化和變異,一開始是泥土,之後是水和體液,然後是機械,再之後是電流,緊接著是電報和現代計算機。

我們發現,對於每一個隱喻,人類都曾設想過用自動的、人造的技術來支持這個隱喻。

人工生命變成了一種敘事的隱喻,而這種隱喻又催生了可以模仿人類和其他生命的機器。

隱喻指引著我們對人造生命與智能的思考,科學家們毫不懷疑,未來的人工智慧將會更高級、更強大。

好了,今天的晚讀到這裡就結束了,通過今天的共讀我們了解到故事的隱喻是催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源頭,明天的早讀時間我們再見!

#有書君說#

「你有多久沒有讀完一本書了?」

有書CEO雷文濤邀你加入365全年聽書計劃

立即報名


推薦閱讀:

民間算命思維體系訣竅—有殺先論殺!
名字玄機:名字解讀的一般思維(音頻 文字)
海靈格:親密關係的九個思維陷阱
24小時收入5000萬, 羅輯思維們是如何賺錢的?
符號思維與易圖發生

TAG:思維 | 思維模式 | 限制 |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