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觀禪修技巧

●內觀的修行方法,是要你在普遍的實相上面用功,這個方法是普遍通用的,和任何宗派毫無關係———

●你要了解,現在這個階段,是要在小範圍上探究,你必須探究這個小範圍當中的實相,這個以上嘴唇為底部,包含了整個鼻孔的小範圍,你必須不斷的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孔的入口處,和整個鼻孔的內部,你必須對通過這個範圍的氣息保持覺知,因為這是一個小範圍。因此,當你專注在一個較小範圍的時候,你的心也就變得越來越敏銳,越來越微細,你開始能夠感覺到更微細的實相了。而如果呢!你用較大的範圍來用功,你的心就不容易變得敏銳,這也就是佛陀,要我們在一個小範圍上用功的原因。

●這顆心不斷的妄想過去和為未來,它不願意活在當下,你的心不想活在當下,但是人卻必須活在當下,你如何能夠活在過去呢?過去的事情已經永遠過去了,你花錢也沒有辦法買回過去的時光,就算你擁有全世界的財富,你也辦不到。過去的永遠過去了,而未來的還只是未來,除非未來變成現在,否則你是沒有辦法活在未來的,你必須活在當下的。現在你看;這個心不想活在當下,這就是這個心為什麼會如此的焦躁不安,而內觀修行就是要教導你如何活在當下。

●●●●●●●●●●●●●●●●●●●●●●●●●●●●●●●●●●●●●●●●●●●●●●●●

A《內觀禪修技巧(一)》

禪修實際操作,不要把它想得太困難,放輕鬆就可以。禪坐的時候,你只做一件事;觀察呼吸,除了觀察呼吸之外沒有別的,你就只是如實的觀察,用心專注的觀察呼吸,觀察呼吸的整個細微的感受,看它是怎麼進行的,而你就像觀察員,就只是觀察不要介入,就只是如實的觀察,而不起任何習性的反應。

要能夠在禪修實際操作中獲得最大的收穫,你必須非常努力的、精進的、持續的努力用功,唯有自己精進用功,才能獲得最好的成果,沒有人能夠幫你靜坐。同時你也必須對禪修的相關正確知識有所了解,對這些知識的了解,不是為某種知識上的滿足,而是為了讓你了解,這個修行的方法是什麼,以及如何來用功,如果你不了解這個修行的方法,雖然你非常努力、精進的用功,如果方法不正確,你就不能期望會有好的成果,因此那些內容是為了讓你了解這個修行的方法,以及要如何來修練,然後照著去修練。

觀察呼吸,觀察入息和出息,讓入息自自然然地進來,讓出息自自然然地出去,這不是一種呼吸的運動,你不需要控制呼吸,也不用調整呼吸,這種修法不是練氣,因此不用調整呼吸,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獨特的長處跟特點,在這裡我們不批評其它的方法,但是內觀禪修你必須要用這種方法來操作。你必須了解這個方法的特點、跟特長,然後,你要完全按照這個方法來操作,確實的按照這個方法,用功的去修行。

因此不要試著調整呼吸,讓呼吸順其自然,如果是深的呼吸,你覺知它是深的呼吸,如果是淺的呼吸,你覺知它是淺的呼吸,如果呼吸經過你的左鼻孔,你覺知它經過你的左鼻孔,如果呼吸經過右鼻孔,你覺知它經過右鼻孔,如果覺知同時經過兩個鼻孔,你也覺知道呼吸是同時經過兩個鼻孔,就是這樣,如此而以。不要干擾呼吸的流動,讓一切順其自然,你所扮演的角色就只是觀察,就只是如實地觀察;觀察實相本來的樣子,而不是你所想要的樣子,這就是這個修法的特點,你如實觀察呼吸開始用功,觀察單純的呼吸,僅僅是呼吸,除了呼吸以外沒有別的。

內觀禪修技巧(二)》

對沒有修過內觀課程的修學者來說,剛開始是困難的一堂課,很多人會腰酸背痛,感覺這裡不舒服、那理不舒服,這是自然的,而這最根本的原因是:你的身、以及你的心,已經是你習性的囚犯,現在你做的事,剛好違反它們的習性,因此它們開始反抗,你的身體開始抗拒,我不喜歡這樣;心也開始抗拒,我不喜歡這樣。因此,你會覺得非常的不舒服,這是自然的,你會不舒服的主要原因是:當你確實按照,這個方法修行的時候,這個時候所有的困難、不舒服就會開始自動的顯現出來。

有很多其它修行的方法,會要求你在觀察呼吸的同時,要你在心中持誦某些字句,要你不斷地在心中持誦某一個字、某一個咒語,或是某一段話,如果你在觀察呼吸的同時,加上任何的字句,並且在心中不斷的複誦,你的心是可以很容易專注的,很容易的平靜下來。

同樣地,也有很多技巧,要求你在觀察呼吸的同時,也去觀想、想像某種形象,這尊神或是那尊神的形象,去觀想、想像某個宗教創始人的形象,去觀想、想像那些你非常尊敬的人,或是神的形象。你不斷的觀想這些形象,你的不舒服會隨之消失不見,你的心也會逐漸地平靜下來,變得越來越平靜,也越來越專注了。雖然這是個事實,但是內觀禪修法仍然堅持不要參雜複誦的方式、觀想的方式,而就只要觀察呼吸、單純的呼吸,為什麼呢?這其中一定有某些站得住的理由,某些確實的理由。想要了解其中的道理,首先你要明白,你修行方法的目標是什麼呢?什麼是我們的目的呢?禪修的目的是甚麼?

如果修行的最終目標,只是要讓這個喋喋不休的心、這個心猿意馬的心,安定下來變得專注,那麼當然你可以參雜某種持誦、觀想、或者是想像,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當我們談到內觀,這個修行方法的時候,讓心安靜下來只是一個手段而不是目標,專注不是內觀修行的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是要淨化這個心,不但要淨化心的表層,而且要淨化心的最深層,心的最根部,要改變心的行為模式,改變這個始終激動、焦躁不安的行為模式啊!

《內觀禪修技巧(三)》

我們生活中不如意、不順心的事情,不斷的發生,我們的心就開始打結,緊張起來,開始產生負面情緒,生活中祈望的事沒有發生,甚至反而某些障礙卻產生了,我們的心就開始打結,緊張、焦慮、不安,開始產生不淨的煩惱,像生氣、瞋恨、惡意、敵意等等,心不斷的打結,一直在打結,我們的心已經打了無數的結,給自己製造了無數的難題,和緊張的情緒,所以整個身體和心理結構,都變得非常的緊張。

在表面上,你可能會試著讓自己舒解,讓你的身和心舒解,雖然這也有用,但是你從來不知道在心的最深層,它仍然不斷的在打結,仍然不斷的產生不淨的煩惱。所以,還是不斷的有緊張跟不安的情緒,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經常痛苦的原因,但是要如何解脫這個痛苦呢?內觀修行方法就是要幫助我們進入自己的身、心的實相,實際體驗我們身心結構的實相,也就是說;它可以幫助我們從經驗上了解到,我們是如何開始產生,這些不淨的煩惱。

我們是從哪裡產生這些不淨的煩惱,而且不斷增長呢?因為,我們不了解內心深處發生了什麼事,由於這種對內心深處的無知、無名,雖然我們不想要痛苦,但是還是在受苦,雖然我們不想增長痛苦,但是還是不斷的在增長痛苦,這已經成為我們的行為模式了。所以,我們必須要進入痛苦的根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擺脫這種習性模式。

所有過去的先聖先賢都說過:要了解自己,要了解你自己。他們之所以成為聖賢,是因為他們了解自己,他們透過探究自己的內在實相,而了解自己。要了解你自己,不可以僅僅限於知識上,這樣是沒有用的,要實際的去了解你自己,也就是說要從經驗上,了解到我們稱之為我、我、我的這個身和心的結構,身和心這兩個的結合就是「我」嗎?

我們認同這個身體結構,和心理結構為我,然後對它產生了強烈的執著,造成了無邊的痛苦,當你認同身心並對它產生執著的時候,你就開始緊張不安,你的心就開始打結,你就開始產生痛苦了。僅僅在知識上接受或感情上,因為覺悟的人這麼說而接受,這並沒有用,你必須實際探究你整個身心的實相;必須從表面的層次,以及粗重的層次,不斷的深入到微細、到更微細、最微細的層次。這個修行方法會幫助你在經驗的層次上,探究你整個身心的實相,如果有人想要從經驗上去體驗實相,那麼你必須要在自己的身體上用功,而不是用外在的對象來用功。

這個修行方法會幫助你,探就整個身體的實相;呼吸單純的呼吸,如實的觀察呼吸,就成為你探究實相的一個重要的工具。為什麼不要你用持誦或是觀想的方式來修行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你持誦時,通常你會運用某個名號、某個宗教創始人的名號,然後你就跟某個宗教、或宗派牽扯在一起,而內觀的修行方法,是要你在普遍的實相上面用功,這個方法是普遍通用的,和任何宗派毫無關聯。

《內觀禪修技巧()

內觀的修行方法,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如此修的,這不是專屬於某一種宗派的修法,它是普遍性的。我們要了解:我們的痛苦是共通性的,當一個人產生負面的情緒,像生氣、惡意、恐懼、自私等等負面的情緒,他就會變得緊張、變得痛苦,這種情況適用於每一個人;當你生氣的時候時,你如何來稱呼這個生氣呢?他是基督教的生氣、猶太教的生氣、印度教的生氣、或是佛教的生氣呢?是美國人的生氣、英國人的生氣、還是中國人的生氣呢?生氣就是生氣。

同樣的,由於負面心態所產生的痛苦,你也不能稱它是印度教的痛苦、回教的痛苦、基度教的痛苦,或是猶太教的痛苦,痛苦就是痛苦,痛苦是共通的,人類的痛苦和煩惱是共通性的。而處理煩惱的方法,也必須是共通能用的啊!所以,跟宗派毫無相關,因此在內觀修行的方法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在這個正道上,你所踏出的每一步,你都必須跟「實相」同在,跟當下你所經驗到的「實相」同在,這樣分分秒秒、時時刻刻,不論你的身心呈現什麼樣的實相,只要是關於身、關於心的實相,你都只是觀察著它,持續觀察著它。

「實相」是普遍的,這個方法適用於每一個人,你可以運用它,到達最終的目標,任何不是你親身經驗的真理,對你來說就不是真理;由覺悟者所經驗的真理,不管是由佛陀、耶穌基督、或是穆罕莫德,他們所經驗的真理,都是他們自己的真理,而不是你的。當你到達他們的境界,而親自體驗同樣的真理的時候,才是你的真理,否則就不是。因此,要從直接經驗上下手,時時刻刻體驗自身的實相;如果它是深的呼吸,知道是深的呼吸;如果是淺的呼吸,知道是淺的呼吸,這是一個普遍的對象,不是某一個宗派的對象,你不能說這個呼吸是印度教的呼吸,或是基督教的呼吸;也不能說它是美國人的呼吸,或是中國人的呼吸。

「入息」和「出息」這是一種普遍的對象,如果你不斷的在普遍的實相中不斷的用功,就能引導你從表面的實相,進步到究竟的實相,在我們禪修的課程當中,你會發現一天比一天,內觀修行的方法會引導你,從非常堅韌粗重的表面實相,不斷的穿透、不斷的分離,剖析、分解、消融;你會不斷的深入到,微細再微細的實相中;一次又一次,你就會從粗重的實相,逐漸的深入到微細、更微細的實相。當然,這個修行的方法能夠引導你進入實際的經驗,到最微細的實相,關於身、關於心、關於心念的最微細的實相。

然後,總有一天,你會探究到整個身心的領域,你會穿越這個領域,而經驗到超越這個身心範圍的境界,這種究竟實相的境界,是無法用文字來形容的,它是必須實際去經驗、去見證的,這整個過程就是讓你去體驗這個實相,也就是聖賢所說的:了解你自己的過程,當經驗到自身的實相的時候,你就會開始了解,普遍通用的自然法則。那麼了解你自己的過程,就變成了解普遍自然法則的過程,這個普遍的法則適用於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物,每當我們一違反了這個法則,這個普遍通用的法則,就會懲罰我們,任何人只要違反了這個法則,此時此地就會得到懲罰。

而當我們跟法則同在,當我們遵循自然地法則,來生活的時候,這個法則就會開始回饋我們。當你探究了自身的實相,也就是探究了關於心、關於身,關於身心兩者互動的實相的時候,這些事情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楚了,當你不斷的觀察時相,依照這個修行方法所要求的方式修行,正確的觀察實相,而不參雜其它的技巧,每件事情就會變得非常的清楚,這種自然地現象,這整個法則會開始顯現,這種普遍的法則,會變得很清楚,你很容易能跟這個法則同在,遵循法則來生活,那麼你的人生就會充滿快樂、安詳、和諧,而且不只是在心的表層,而是整個生命,整個身、心兩者都會充滿了安詳和諧跟快樂,這就是內觀修行的目的。

《內觀禪修技巧()

在實際操作的課程中,慢慢地你可以領會到修行的方法;要如何修形、如何探究你自身當中的實相,而不參雜其它的對象,為了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從呼吸這個非常重要的工具來開始用功,如果你在觀察呼吸的同時,參雜了持誦或是觀想,就像我們剛剛所說的,心會很容易專注,但是參雜持誦,或是觀想的方法來專注的時候,你就會遺忘掉整個呼吸這個工具,當然你的心是變得專注了,同時你也在心的表層經驗到安詳,但是因為你遺漏了呼吸這個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整個探究實相的過程,從表層實相探究到深層實相,整個過程也就跟著遺漏了。

單純的觀察呼吸,是幫助你進入深層實相一個關鍵的重要工具,因此在這個階段,不要遺漏了呼吸這個重要的工具,現在呼吸對你來說非常的重要,單純的呼吸只是呼吸,那麼如果你想要探究你自身的實相,你要怎麼做才能知道,身體的實相呢?你可能會去參閱生理學或是解剖學的書籍,但是這樣不一定就意味著你,就能懂得這個身體,因為你並不是從經驗上了解你的身體,這只是一種知識上的了解。

在經驗的層面上,你對身體的了解非常有限,你知道有些外在的器官,像四肢、眼睛等等,它們是如何的運作、如何作用的嗎?它們是按照你的需求、慾望、和命令而動作的。比如:你要你的眼睛張開,它們就會張開,閉上眼睛它們就會閉上,你要你的手舉起來,要你的腿移動等等,不管你要它們做什麼?這四肢和外在器官都會按照你的需求來動作。但是關於內在的器官呢?譬如說像心臟、肺藏、腎藏、肝藏等等的內在器官,它們不會按照你的需求、你的慾望、和命令來動作;你命令你的心藏停止跳動,它是不會停止的,如果你說我要你慢下來,它也不會慢下來,如果你要它快,它也不會快,你無法控制。

現在,我們先不談這些大的內在器官,我們來看看這整個身體、肉體的結構,它是由無數的粒子、次原子微粒子所構成的,每種粒子都有某些的活動,每一剎那都在發生不斷的變化,因為你從來都沒有經驗過這些現象,所以你沒有辦法了解。這整個修行方法,就是要幫忙你經驗這些現象,但是你仍然無法控制它們,它們只是不斷的自然發生,在表面上、外在的層次上,闗於這個身體結構的某些事情,不管是能夠自主,或是不由自主的發生,你都能夠清楚,但是對於內在那些不能自主,不斷的發生的事物,你卻完全不了解,它們只是不斷的發生,你完全無法控制它們。

覺悟者發現一個能幫助你,能夠經驗到你內在實相的工具,這種工具就是呼吸。例如:某個人生活在河的此岸,或多或少知道此岸的實際情況,但是完全不知道彼岸的事情,另一個人曾經越過這條河流到達對岸,然後回到此岸來說:河的對岸真是太好了。某個人聽到以後也很想要享受,能親自見到對岸的風光,但是他只是坐在此案的岸邊,合掌含著眼淚、用著沙啞的聲音開始祈求吶喊:河的對岸啊!請你過來我這裡吧!我很想看看你,享受你的風光,請你過來吧。

這個人即使一輩子不斷的哀求,也不可能實現的,要親見彼岸唯一的方法,就是離開此岸越過河流到達對岸,就是這麼簡單。因此,我們所需要的是一座,連接此岸和彼岸的橋樑,越過橋樑我們就能夠親証、親見彼岸,那麼呼吸呢!就像這座橋樑;呼吸連結了身體當中的兩個領域,這個你已知的領域,和那個自然發生卻不了解的領域。呼吸包含了身體自主和不自主兩種活動,如果你想要刻意的深呼吸,你可以做得到,如果你想要淺的呼吸,你也可以做得到,甚至如果你想停止呼吸半分鐘,你也可以做得到。但是,當你不去管呼吸的時候,你不對它控制或是命令的時候,它也是自然的一進一出的呼吸。

因此,呼吸本身它就包含了自主,和不自主兩種活動,這也就是為什麼藉著呼吸這種工具,你就能夠到達彼岸,到達身體結構中未知的彼岸。在慢慢漸進的禪修日子裡,你將會有更多跟你身體結構有關的實相,會自動的呈現出來,你要經過之後才接受,而不是因為我這麼說、或是某個經典這麼說、也不是因為佛陀這麼說,而去接受。你要自己親身體驗,呼吸會幫助你,探究你身體結構的實相,而你也將會了解到,呼吸的同時也幫助你探究你內心的領域;剛開始呼吸,看起來只是身體上的一種作用,只是氣息的一進一出,但是很快的你就會體會到呼吸也和心,有密切的關係,它和心的負面情緒、不淨煩惱有著密切的關係,你練習觀察呼吸的時候,就會體會到。

《內觀禪修技巧()

當你開始捲入任何不淨煩惱;像是生氣,呼吸就變得比較快,但是當那個不淨煩惱消失以後,呼吸又恢復正常。因此,呼吸跟你的心、跟不淨煩惱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個事實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楚,你要深入到你問題的根源,也就是你煩惱的根源,呼吸會幫助你在心裡上,深入到你問題的根源,深入到你不淨煩惱生起的根源,它也會幫助你,探究關於你的內心的實相。在身體的層面上,今天晚上,你只是不斷的觀察呼吸的進出;氣息吸進來又呼出去,不管它是經過左鼻孔,經過右鼻孔或是同時經過兩個鼻孔,是深的呼吸還是淺的呼吸,或者是任河一種呼吸,你只是觀察著它,這就是,你對你自身實相的觀察,在往後的靜坐過程中,你會經驗到身體結構上較微細、較深入的實相。

這些實相是一直都存在的,只是你從來都沒有經驗過它們,而現在你會開始經驗到這些實相了。你要了解,現在這個階段,是要在小範圍上探究,你必須探究這個小範圍當中的實相,這個以上嘴唇為底部,包含了整個鼻孔的小範圍,你必須不斷的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孔的入口處,和整個鼻孔的內部,你必須對通過這個範圍的氣息保持覺知,因為這是一個小範圍。因此,當你專注在一個較小範圍的時候,你的心也就變得越來越敏銳,越來越微細,你開始能夠感覺到更微細的實相了。而如果呢!你用較大的範圍來用功,你的心就不容易變得敏銳,這也就是佛陀,要我們在一個小範圍上用功的原因。

也許你已經開始感覺到呼吸的接觸,呼吸時,氣息進入的接觸,和氣息出去的接觸;在這個限定範圍中的任何地方,你感覺到氣息的接觸就只是覺知它,你只是保持覺知,而不做其它的事,這整個方法就只是覺知,只是保持覺知;如果你感覺到氣息的接觸,就覺知氣息的接觸,如果你沒有感覺到任何的接觸,也就覺知沒有任何的接觸,你只是覺知氣息的出入,並且特別注意氣息的接觸,然後慢慢地你會發現,你已經感覺到更微細的實相,再慢慢地你又會感覺更微細的實相,像這樣你會從粗重的實相,逐漸的感覺到更微細,最微細的實相,關於身、關於心的實相。

沒有人要你觀察你的心,但是在無意當中,你已經開始觀察你的心了,你已經注意到,我有一顆什麼樣的一顆心啊?你應該要觀察呼吸的,但是,你幾乎只觀察了一兩次呼吸,心就跑掉了,心跑到別的地方去了,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你察覺到「遭糕!心跑掉了,我現在應該觀察呼吸的。」這時候心又回到呼吸上,觀察了一兩個呼吸之後,心又跑掉了,你知道以後又把它帶回來。像這樣你發現你的心不斷的跑開,不斷的打妄想,對於這個妄想分飛的心,你感覺到非常的激動,我有一顆什麼樣的心啊?為什麼無法做到,甚至於只是觀察呼吸,這麼簡單的工作。是不是啊!諸位。

不用做別的,呼吸一直都存在著,而你所要做的只是去觀察它,並不要你去練習。呼吸一直都存在著,它持續地發生,就像你坐在河岸旁,河水不斷的在流動,而你要做的只是去觀察它。你的心甚至於無法做這麼簡單的工作,也許你會覺得非常的失望,開始焦躁不安,也許你會感到憤怒。但是,如果你這樣子,就違背了修行的方法,這是你的心的習性反應,不如意的事發生,你以焦躁不安、憤怒等等的負面情緒來反應,這就是你一向在做的事,現在你想要心的專注,而你發現到你根本無法專注,所以你就生起了習性反應了。

記住!這個修行的方法,只是要你接受這個事實,接受心跑掉了的事實,在當下這個心已經跑掉了,你微笑的接受這個事實,心跑掉了呼吸還是在那啊!只要回到呼吸上,只要回來繼續觀察你的呼吸就好了,然後很快的你就發現到,只要你接受這個心跑掉的這個事實,你根本不用再把心拉回到呼吸上,它自己就會回來,它會自動的回到呼吸上。你只是接受這個事實,心跑掉了!這就夠了,心會自己回到呼吸上。因此,你已經開始觀察到你的心,觀察到心的特性;什麼樣的特性呢?心不斷的打妄想,它是一個妄想分飛、心猿意馬的心,另外一個事實是,心到底跑到哪裡去了呢?

心無時無刻的在打妄想,但是只要你留意,你會發現到,妄想只有兩個領域,心只會跑到兩個領域:一個是過去記憶的領域,一個是未來的領域,你回憶到某件事物,在這個當下這個記憶事件浮現了,一下子另一個記憶又浮現了,你回想到過去的某件事情,是怎樣發生的。比如說:你回想到,過去某某人對我無理,它是這樣辱罵我的,當時我措手不及,不知道該怎麼辦?現在如果那個傢伙再辱罵我,這一次我會像這樣子來回應它。然後你開始捲入未來的妄想,不斷的妄想著未來的事情,然後突然之間,一個過去的念頭又生起了,你又開始妄想著過去的事,然後又是未來的妄想,不斷的妄想著未來,這就是心的習性模式。

它不斷的妄想過去和為未來,它不願意活在當下,你的心不想活在當下,但是人卻必須活在當下,你如何能夠活在過去呢?過去的事情已經永遠過去了,你花錢也沒有辦法買回過去的時光,就算你擁有全世界的財富,你也辦不到。過去的永遠過去了,而未來的還只是未來,除非未來變成現在,否則你是沒有辦法活在未來的,你必須活在當下的。現在你看;這個心不想活在當下,這就是這個心為什麼會如此的焦躁不安,而內觀修行就是要教導你如何活在當下。

《內觀禪修技巧()

你要清楚的觀察著呼吸,就算是只有一小段時間,那就是這一刻的實相;呼吸的氣息進來了、又出去了,這就是當下的實相。另外一個事實也會變得越來越清楚;當內心不斷妄想著過去,或是未來的時候,它想著哪一種念頭呢?有兩種形式的念頭:愉悅地和不愉悅地;當心中浮現出過去的記憶,這個記憶可能是一個愉悅地,或是不愉悅地記憶,當心中生起未來的妄想時,對於未來的妄想,也可能只有愉悅地,或者是不愉悅地這兩種形式。

因此,你會注意到,當「心」捲入過去或是未來的妄想時,心的某個部分就開始產生某個習性反應了;「喔!我喜歡它,太好了,這件事情應該不斷的重複發生,然後心就開始執著貪愛,你並不知道你已經失去了心的平衡,因為你已經開始執著著、開始貪愛,而使得心變得不平衡,也讓自己變得痛苦。同樣的,當你的「心」開始捲入過去,或是未來不愉悅的妄想時,你會注意到心的某個部分開始反應了;「我不喜歡它、我不喜歡它。」然後,這種我不喜歡它的這種反應,會很快的就變成一種厭惡、瞋恨的心態,你的心已經失去了平衡,你已經變得非常地焦躁不安了。

這就是我們的心的形為模式,不斷的生起貪愛、瞋恨的習性反應,為什麼會有這種貪愛,跟瞋和的習性反應呢?因為我們從來都不曉得內心深處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表層的心一直都忙著外在的事物,不知道心的深處,起了貪愛、跟瞋恨的習性反應,也因此造成我們的不安和痛苦,這就叫做無明。「心」一直是如此的無明、無知的,有的時候你會知道,你的心有多麼的無知,一個念頭在心中生起了,生到這個念頭結束之前,另一個和它毫無關聯的念頭又升起來了,這些念頭沒有絲毫的關聯性,這就是瘋狂,這不是瘋狂是什麼呢?

當我們說某個人瘋了,是個瘋子,就是因為這個人的念頭,沒有絲毫的關聯性。我舉個例子,比如:你看到一個瘋子,已經餓很多天,你出於同情、慈悲給他一盤食物,他因為很餓,看到食物非常高興,坐下來抓起一口飯,還沒來得急放入嘴巴,他的念頭已經變了,他開始想到我現在正在浴室裡,我正在洗澡,而我手中拿了一塊肥皂,於是他就開始在自己身上擦了起來。然後念頭又跳到別的事情上了,他想著:這個對著我走過來的人是我的仇人,他要來欺負我的,在他還沒有下手之前,最好我先下手,要怎麼下手呢?喔!有了,這是一顆石頭,我向他仍過去把他打跑。

因此,他把所有的食物當作石頭,向那個人仍過去,這是一個瘋子,一個發狂的人,他沒有連貫性的念頭。現在,大家都體會到自己有多麼地瘋狂,因為我們也都沒有連貫性的念頭,一個念頭在心中生起了,突然之間又冒出一個不相關的念頭,接著突然又是一個念頭,瘋狂的心,這就叫做「無明」。你不曉得現在發生什麼事?你沒有連貫性的念頭。但是,就算是你的念頭是連貫的,你也不知道你的心中是如何產生不淨的煩惱,以及如何產生痛苦。當你從經驗上深入、不斷的深入的時候,身和心的交互作用就會越來越清楚,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必須用功修行,以實修體驗的方式正確地修行。

修習內觀法;你現在所做的是非常嚴肅地工作,這項工作是對你自己的心,做一項非常深的開刀手術,當你做非常深入的開刀手術時,根深蒂固的情節,就會開始浮現到心的表層,就像當你用刀切開傷口的時候,膿血自然就會滲透到表面上來。這是很好的,但是切開傷口和膿血滲透出來的過程卻是非常痛苦的,你必須去面對它,勇敢地接受它。這種痛苦的感覺經驗,都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好。經驗到不舒服的感受,是這個修行的一部分,你必須面對事實,你必須面對它,微笑地面對它。

在中秋節的夜晚,很多人喜歡烤肉,所以會準備一些木炭,當活動結束了,為了要讓木炭完全熄滅,你會用水澆在木炭上,由於木炭的特性是熱,而水的特性是冷。因此,當水和燒紅的木炭碰在一起的時候,這個冷和熱產生了急極大的衝擊、極大的反應:「銃!銃!」會發出這樣的聲音,每次舀水澆在木炭上面,都會發出「銃」這樣的聲音,如果不斷的舀水澆在木炭上,就會不斷的產生「銃!銃! 銃!」這樣的聲音,一直到木炭的溫度,降到和水溫相同為止,它就不會產生「銃!」這樣的聲音了。這個時候,就算你再澆上一整盆的水,它再也不會發生任何的聲音了。

因此,同樣的情形,你持續認真的觀察呼吸一個小時,也許會有一小段的時間,你的心專注觀察著當下的實相,這一進一出的呼吸,這個時候心中沒有無明只有實相,沒有想像、沒有貪愛、也沒有瞋恨,當一個氣息吸入時,你並不會貪求我要更多的氣息進來,你並不會這樣的貪求。而當氣息呼出去,你也不會說:我不要氣息呼出去。氣息出去了、又進來,它只是一進一出的在呼吸著,而你只是保持著平等心,只是觀察著,在這一小段時間中,你只是如實的觀察實相,保持平等心,只有實相、沒有無明、也沒有貪愛、或是瞋恨。

在這段時間是非常的美好,因為當下的心是這麼的清淨,但是在你內心的深處,仍然充滿了垃圾,充滿了你過去所累積的負面情緒、不淨的煩惱,當下這一刻的清淨心,接觸到這些不淨煩惱,就會產生極大的爆炸,像火山一樣的爆炸,像水澆在木炭上「銃」一樣的聲音,這種反應的結果就是腰痠、腿痠、頭痛、背痛,不是這裡酸就是那裡痛,你心裡會想:唉呀!這麼痛,這麼不舒服,我撐得過去嗎?

其實,所有這些現象是必然會發生的,因此你們要下定堅強的決心,對你的「心」做這一次的開刀手術,當你動外科手術的時候,手術是由外科醫生、是由別人幫你進行的,你必須被麻醉,所以,手術的時候你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但是在這裡你必須對自己動開刀手術,而且沒有麻醉,你必須面對所有發生的現象,要勇敢地面對它,為了你自己的利益,你必須勇敢地面對它,這樣子你才能開始改變心的行為模式,要面對它並且發展你的心力,因為沒有用麻醉藥,所以你必須要在心中發展出堅強的願力。

《內觀禪修技巧()

我們的「心」大多數時間是很不安、焦躁、狂野,就好像一頭野牛或是野象,衝進人類居住的地方,牠是這麼的危險、這麼具有強大的破壞力,會危及到他人的安全。但是,如果一個有智慧的人、有經驗的人來訓服牠,非常有耐心地訓練牠。那麼,一旦有智慧的人馴服了這頭野獸,牠就能夠開始服務人群。

而禪定就像是馴服一頭野象;古代的巴利經文它把禪修比喻是:馴服一頭野象的過程。當抓到野象的時候,獵人會用一條堅固的繩子,把這頭野象綁在大木樁上。這個時候,大象會極力反抗,連續好幾天它會不斷地尖叫跟踩踏,想要扯斷繩子。這樣過了幾天,牠對於逃脫,牠是完全死心了,於是牠開始安靜下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開始對牠餵食,並且可以在安全的範圍內控制牠。最後,你就可以完全地拋開繩子跟桂子,並且訓練牠、驅使牠做各種工作、各種困難的任務。

在這個比喻中,野象就是你狂野不羈的心,繩子是正念,木樁就是你禪修的對象,也就是你的呼吸。這個馴練大象所呈現的過程,就是訓練良好跟專注的心,讓這個心可以擔任艱鉅的任務,以及摧毀那些障礙實相的種種假象。禪修的作用就是降伏內心。

如果有智慧的人馴服了這頭野獸,就能夠把所有傷害的力量,轉變成服務社會以及利益人類,不是嗎?但是你要知道:野象巨大的力量,是無法跟人心的力量相比的,人心更強大有力,更可怕得多;沒有任何的東西,比我們這顆狂亂不羈的心,更傷害我們。同樣的也沒有任何東西,比我們訓練過的心更能夠幫助我們。訓練一頭野象或是野牛,需要很大的耐心,技巧成熟的訓獸師,決對不會對野獸生氣,不會對牠產生憤怒或瞋恨,他會非常有耐心、有毅力的來訓練這頭野獸。

我們這一顆狂野的「心」,同樣也必須經過訓練、馴服,才能夠充分發揮,為你自己所用、來幫助你。同樣的,在訓練的過程中,你也必須要非常有耐心的對待你狂亂的心,你不能寄望在一兩天之內就能夠訓練好它,這是不可能的。你必須要非常的有耐心、堅毅、持續不斷的用功練習,持續不斷的練習是就成功的秘訣。

內觀禪修就是要你查覺正在發生的每一剎那,呼吸的每一剎那都是實相,如果你沒有辦法專注,只是漫不經心的觀察,就根本注意不到實相的存在。每一個時刻、每一個剎那,都是一個事件,沒有一個時刻、沒有一個剎那,是空白的。有的人說我觀察不到啊!我只感覺好熱,好熱不就是一個實相嗎?當每一次失敗的時候,也就是當你的心跑掉的時候,記住!每一次失敗的時候,就是下一個開始,每一次都是一個新的心的開始、新的決心。

《內觀禪修技巧()

禪修須要靠自己用功,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去完成,如果你口渴別人替你喝水,那你是沒有辦法止渴的。你生病了別人替你吃藥,那你的病是不會好的,你必須自己吃藥才行。在修行的道路上,每一步都必須靠自己走,自我奮鬥,以求解脫。但是你也不必過於擔心,一旦你開始進入修行這條正道上,所有護持正法的力量,就會開始幫助你,不過每一個人仍然要靠自己走完修行道上的每一步。如果你以經接受了你必須要走上修行的正道時,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正道是什麼呢?什麼是修行之道呢﹖又要如何走呢?

這些佛陀終其一生,都在不斷的向世人解說這條正道、解說這個法。法的意思是法則,也就是說「法」就是自然的法則,普遍通用的自然法則,這個支配了整個宇宙,包括有情跟無情的世間,萬物普遍的自然法則,它是普遍通用的沒有宗派分別的,我們必須要了解,什麼是這個自然的法則?我們必須要了解:如果你違背了自然的法則,你在此處、在當下就會受到懲罰;如果你跟法則同在,遵循這個法則而生活,那麼你就會開始得到回饋,就會開始邁向解脫最終的目標。

這是不分種族、文化背景、國家,每一個人都能接受的普遍正道。當失去了法的真諦,人們對善惡的定義產生了歧見,它變成門戶之見的教派,每個宗派都有自己對善惡的議論成見,用某種外在的表現,或者是執行某一種儀式,或是遵守某些信條來表示虔誠,你如果不這麼做就代表你不虔誠,這都是分宗分派的定義,它只能讓部份人士接受,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信受。

而正法呢?它有著放諸四海皆準的善惡定義。任何行為,凡是傷害他人、干擾他人的平安和諧,就是罪惡、就是不道德的行為;而任何幫助別人,給予別人安詳和諧的行為,都是虔恭正當的善行。這是沒有任何偏狹的派別之分,合乎自然法則的定義。按照自然的法則,一個人會去傷害他人,必定是先在自己內心產生了負面情緒,比如:生氣、害怕、怨恨....等等,然後才在行為上、語言上,做出有害他人的行動。而當一個人有不淨心念的時候,他自己也置身在苦惱不安的情況之中,不是嗎?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必定是先在心中生起了愛、慈悲、善意,才有助人的行為。而一旦心中生起這些純淨的特質,當下就會感到內在的祥和跟平靜。你幫助他人,同時也幫助自己;你傷害他人,也同時傷害自己。這就是法、真理、定律,也就是普遍性的自然法則。

《內觀禪修技巧()

有一天,有一個人去佛陀那裡,請教佛陀:世尊!我完全不懂高深的哲學,請您用幾句簡單地話告訴我,什麼是正道?佛陀微笑的說:法不是甚麼高深的哲學,是人人都可以實踐的,也是人人都可以了解的,如果不了解法,只是對法玩弄知識的遊戲,那是沒有甚麼用的,「法」總是可以用非常簡單的文字來表達。現在就讓我為你解釋什麼是法。

然後,佛陀用很簡單幾句話來解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就是不做任何罪惡、不道德的行為。眾善奉行︰只做虔誠正當的行為。自淨其意︰就是不斷地淨化你的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就包含了法的全部,而沒有任何的遺漏了,你不用再加任何的東西,所以它叫做圓滿的,你也不用從中去除任何的東西,沒有一絲一毫的東西可以去除,所以它叫做清淨、極度的清淨。不用加入任何的東西,不用剔除任何的東西,這就是法。是諸佛教:這是覺悟者共同的教導,佛陀他從來不說:這是我的教導。因為佛陀並不是哪一個人的名字,佛陀是一位覺悟者、是一位解脫的人的稱呼。

當一個人不斷從實際的經驗深入法,跟自然的法則同在,遵循自然的法則而生活的時候,法的定義對他就會越來越清楚。因此,首先要做的是諸惡莫作,這就是戒,要過一種道德的生活;身體或是言語上要做到不要傷害到其他生命的行為。接著是眾善奉行,最好的善行就是當你心的主人,不要當心的奴隸。要學習如何使自己專注,學習制心一處,這個要以善行為基礎,不要為了一些事跟任何人過不去,不要生氣、憤怒、或是心懷惡意,這就是最好的善行。而當一個人開始不斷地走在這個正道,他就會非常清楚的體會到,佛陀的教導是這麼的普遍,是這麼普遍適用的。

實踐這條正道的第一步驟叫做戒(sila),第二個步驟叫做定(samadhi),第三個步驟叫做慧(panna),慧|智慧;內觀的意思,也就是說藉由內在實相的經驗,培養出了知自然法則的智慧,進而改變內心最深層的習性模式。也許你對這些道理清楚了,但是只有透過實際的修行,你才能夠真正的體驗到法。一旦你以直接的體驗,實際清楚的了解某件事情,這種體驗就像你把手放在火上,你就體會到火會燒傷手,下一次你就會很小心不會把手放在火上了,因為你不想把手燒傷。

佛教經過了二千五百多年長遠的傳誦、翻譯跟詮釋,以及不同種族、文化的接納、適應跟融合以後。它已經在各國參雜了很多的平庸、世俗的儀軌跟教法,所以我們必須要去蕪存菁,用真正的原始正法來為自己修行的課程,作為一個指引,讓它給我們帶來究竟的解脫。

B 成就諸佛智慧!成就諸佛功德的觀呼吸法

前段時間整理了尊者開示的如何修安那般那方法的錄音如下:(供大家學習參考) 道澄尊者2009年2月5日開示安般修法 很多同學要練習這個叫做安般念,安般念他叫做anapanasati,中文叫做觀呼吸,也叫做觀入出息法。一些中文法師叫做數息法,其實應該叫觀呼吸會比較適當。數息是一種對治法的,安般念屬於色界禪,也既是說在這一世,你如果成功進入安般念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禪,那麼將來就會往生到色界的一禪天。二禪天,三禪天跟四禪天。因為整個的六道輪迴就分為欲界,色界與無色界,三十一界。我從坐的姿勢開始說,打坐的姿勢,你要單盤也可以,單盤就是指一隻腳,不管你是左腳抬上來,還是右腳抬上來,都叫做單盤。兩隻腳疊上來這叫雙盤,也叫蓮花。也是可以,還有就是很平常的兩隻腳縮進來,也沒有盤腿,也沒有哪只腳在上哪只腳在下,就是這樣叫散盤。基本上這三種腿的姿勢都可以的。

手的姿勢呢。哪一隻手在上,就是說左手在上還是右手在上都沒有問題,拇指要不要扣要不要碰都沒有問題,我們建議你放在兩個腳中間,就是不要把他提起來,很輕鬆的放在兩腳中間,然後背脊要打直,打坐的時候不要彎腰駝背,你們現在可以試試看坐,就是把背打直.以後呢,嘗試的放鬆身體的肌肉,比如平常有壓力,我們就動一下肩膀,把肩膀上下左右的動一動,肩膀一鬆開你就不那麼緊繃了,或許你還是很緊繃,那麼,你可以嘗試著用瑜珈的方法,比如說你觀想頭部,觀想頭部是柔軟的然後把他放鬆,我們觀想左肩是柔軟的然後他他放鬆,觀想右肩是柔軟的然後把他放鬆,也就是可以觀想全身的每一個部位是柔軟的然後把他放鬆.基本上佛陀在經典裡面很少提到坐姿,大部分只有講到盤腿而坐,就是坐在地上的姿勢跟背脊打直,他們叫接跏趺坐,那麼你要坐在椅子上,腳疼,你要躺在床上專註呼吸,也是有病痛的同學,身體不舒服,有腳痛,身體虛,你要躺在床上,這樣也是可以的,因為坐的姿勢只是助緣,他幫助我們坐的正,坐的久,坐的穩,那麼真正能成就定力的是跟你的專註力有關,這樣明白嗎? 如果你坐得很漂亮,雙盤,手指又夾得很美,但是你都不可以專註呼吸,都在想著巧克力蛋糕,那麼一樣不會有定力的。所以坐姿只是助緣。那麼,第一個放鬆身體的肌肉之後,嘗試正常自然的呼吸,所謂的正常自然的呼吸,就好象各位現在在聽我講話,你注意你的呼吸,當你吸進去的時候,吸到底身體自己就會呼出來,呼到底,時間到了身體自己又往裡面吸。你看看它是一種自然而且沉穩的呼吸方式,不要去控制你的呼吸。不要去控制你的呼吸的意思是指,不要故意的吸進,故意的呼出去,(呼哧呼哧)這樣就是控制呼吸,就是不自然的,你現在注意。你吸進去時間到了,身體自己就會呼出來,呼到底時間到了身體自己又往裡面吸。它是一種沉穩而且緩慢的呼吸方式。有時候他會長有時候他會短,沒有關係的。不要去控制你的呼吸。放鬆身體的肌肉,脊背打直,調整正常自然的呼吸。接著,用我們的心專註在兩個鼻孔下方,上嘴皮的上方,這個四方形的位置,這就叫做人中的位置,我們的心要專註這個位置的呼吸,有時候同學在英文書上會提到Pulse時會用脈這個詞,這個脈在佛教永遠是指心,絕對不要用你的腦子去專註的,用腦子專註就是浪費時間,用腦子不可以培養定力。因為你感到平靜是因為你的心,你感到開心是因為你的心,你感到生氣,悲傷是你的心,所以佛教裡頭, 講心控制全部的東西,只要你制伏了這顆心,所有都平靜了下來,這樣明白了嗎?所以第一個我們講到心,專註人中位置的呼吸之後,呼吸才是所緣,你不能專註鼻孔上方,鼻孔下方,你必須專註就是人中這個位置的呼吸,那麼,輕輕的把兩個眼睛閉上,不可以睜開眼睛,有一些外面的禪師會教你睜開幾分之幾,不然你會打磕睡的,那麼,基本上講,睜開眼睛是不能夠培養定力的。我們兩個眼珠往下看就順便把兩個眼睛就閉上了。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不要用眼觀鼻,鼻觀心,眼睛閉起來什麼都不看,因為這個安般念它是少數會出現禪相這樣的禪法,那麼你如果一段時間之後,眼前有光出現,就是有禪相的時候,絕對不要用眼睛去看它,如果它越來越亮就會刺到你的眼睛,眨眼睛,流眼淚,這樣就會碰到障礙。好,眼睛閉上什麼也不看,心專註人中位置的呼吸,正常的用兩個鼻孔吸進來,正常的用兩個鼻孔呼出去,不要用嘴巴呼吸,不要用鼻子吸進來,用嘴巴呼出去,如果你用嘴巴呼吸,你的氣息,呼吸會散掉,會找不到呼吸.不要用腹部呼吸法,很多瑜珈老師教導:哎,腹部呼吸法,很放鬆。但是這不適合禪修,因為速度太慢了,一分鐘呼吸不到四次五次,所以它不適合修性。但是它很放鬆,這是沒有錯。不要用胸部呼吸法.很多同修找不到呼吸,有些老師有些禪法會告訴你,用力呼吸,很用力的(呼哧呼哧),啊,很強力的用力呼吸,剛開始很有效,呼吸很強力,很清楚,但是坐不到半個小時就開胸悶胸痛,一定要休息了,就會碰到障礙了。將來你要進入禪定的時候,你要修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你會挺不住的,你一定要下來休息。就會碰到障礙。不要用瑜伽的方法,比如左鼻孔進右鼻孔出,排出骯髒的穢氣,體內的穢氣等等,這個很難的,不需要,就是正常的兩個鼻孔吸進去,正常的兩個鼻孔呼出來就可以了。當我們說心專註人中的位置的呼吸的時候,要注意有三件事不可以做。第一件事情,心守住人中這個位置的呼吸,心不要跟著呼吸上下移動,你看這就是進息,你看這就是出息,心不可以跟著呼吸上下移動,你的心應該守住人中的位置,在這個位置知道你吸進來在這個位置知道你呼出去,這就叫做觀呼吸,這樣明白嗎?如果你的心跟著呼吸上,跟著呼吸下,那麼有一個東西叫做推會產生,因為我們之前講過,所有的禪法都根四大有關,所以地,水,火,風。你看有的同學打坐的時候他會感到很熱,這是因為地水火風的火大,不要去理它,流幾滴汗不會死的。有些同學打坐,他身體裡面有風在移動,身體會搖,尤其學習氣功的人更明顯,一打坐就有風從他的脊背穿到全身,心絕對不要去注意這些東西,一段時間他消失的,如果你的心跟著呼吸上下移動,風大的推動就會產生,所以很多同學就會感到有一股氣,這個叫做能源,好象從這個鼻孔這樣子漲上來,推上來在兩眼之間的眉心,兩個眼珠周圍,感到不舒服,他又不明白又繼續去用功。再用功就開始頭暈了,兩個太陽穴又開始轉了,再用功下去就漲到頭頂,開始感覺到好像蓋了一個塑膠袋,戴了一頂帽子,被匡住頭漲再來就頭痛了,所以我們很多禪修者一修安般念就頭痛頭暈的現象,這是因為風大的推所產生的,所以,守住人中的呼吸,不要跟上不要跟下下就對了,這是第一件不可以做的事情。第二件事情不可以做,心守住人中的位置的呼吸,不要跟著呼吸進入到丹田,不要跟著呼吸出去,不要跟進跟出,的確外面有老師教呼吸要跟到丹田,你一跟進去跟進我剛剛講了,風大的推動就產生,所以他的胸部就會感到有個東西在推,漲,就會感到不舒服,就好象卡住,窒息,很難呼吸,不舒服的東西就產生,你就感到胸悶胸痛。所以這就是風大的推所產生,所以不要跟著呼吸進入到身體.那麼,一段時間打坐之後很多同學他會感覺到呼吸不見了,我們之中有很多同學都有這種經歷哦,呼吸不見了是好的現象,但是呼吸不見的時候他找不到呼吸他就會注意到鼻孔里的呼吸,尤其是鼻孔中央要轉彎那個氣管要下去我們的食道的這個地方,那裡的呼吸特別清楚,也就是說注意哦,如果你去注意到人中的呼吸,但其實呼吸變細微的時候很多同學他不自覺的,他也不知道,他去注意鼻孔里的呼吸,那麼這就要檢查一下,如果你注意到鼻孔里的呼吸,推就會產生,就會開始頭暈頭漲,那一股氣就會漲起來,所以一定要檢查,很多人說在專註人中,其實在那個時候他不是在專註人中,他是專註鼻孔里的呼吸,這個要特別檢查一下。第三件事情不要做,你看呼吸有進出息在移動,進息有氣進來,出息有氣出去,心不要去看這個進出息的移動,心不要去看,哦,這是進息,看著他進。哦,這是出息,看著他出。如果你去注意這個進出息的移動,這是進你看著他進,這是出你看著他出,那麼推動就會產生,所以我們應該把心守注在人中的位置,你的心中知道你吸進來的,你的心中知道你呼出去,這就叫觀呼吸,就叫做觀入出息法。這樣明白嗎?不要硬硬的把我們的呼吸找出來,為什麼叫sa??ā,passati就是知道跟看到,因為呼吸是知道,你看不到他,沒有人可以看到,你們可以看到自己鼻孔下放的呼吸嗎?看不到。所以不要去研究分析我們的呼吸,不要去視覺化,很多同學聽到老師說要專註呼吸,那麼他就要硬硬的把呼吸挖出來,要把他的呼吸放到人中,那麼他要看到一個東西才叫專註,其實不叫專註,觀呼吸是指你的心中知道吸進來,知道呼出去就叫做觀呼吸,就叫做專註息了.還有很多同學就會視覺化,還有很多老師會教你,哎,你看看,鼻孔下方有一團藍藍的圓點,什麼顏色的那就是呼吸。你根本看不到有顏色的呼吸,所以不要去視覺化他,不要硬硬的挖他出來.有的同學會注意我呼吸的時候冷冷的,呼出去的時候熱熱的,如果你注意到你呼吸的冷熱,你已經修到地水火風的火大的冷熱了,不要去注意呼吸出來的時候接觸到任何部位的接觸到的感覺,尤其是上嘴皮跟兩個鼻孔周圍,你吸進呼出一定有東西擦過去,這叫呼吸,擦過去的那個接觸的感受不要理會他,那麼就沒有問題,如果你去注意那個觸,那麼你就會修到名業處的。很專註的那個皮,那麼你的整個業處都改變了,那就不是在觀呼吸,所以要記住在人中處的呼吸才是你應該專註的,這樣明白嗎?那麼很多禪修者又說,哎呀,很怕修到走火入魔,其實不會走火入魔,只要你正確的方法禪修,那麼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的,一般來說就是修錯了方法才真的叫四大的問題,所以一打坐就頭暈頭疼,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會產生,就是地大的硬,也就是說,當我們專註人中位置的呼吸的時候,注意,是專註人中離開皮膚上方0.5-1.0公分那個地方的呼吸,不要專註在人中的皮上,有時候你們在讀中文書的時候,說找不到呼吸就專註在接觸點上,那麼接觸點就是在人中的皮,因為你呼吸會察過上嘴皮的皮膚,呼吸會察過鼻孔周圍的皮膚,那麼這個皮膚就叫做接觸,就叫做觸點,那麼他就會專註在皮上面,那麼另外一個麻煩就會產生,就是地水灰風的地大,地大有六個特相叫做:硬。粗。重。軟。滑。輕。那麼地大的硬叫做(kakkhala§)就會產生,如果你專註在皮上面,那麼這塊皮就會慢慢變得麻麻的,敏感。在一段時間內他就開始波動,腫脹,在來一段時間就整個硬掉了,到時候就沒有辦法感覺到人中部位的呼吸,就要打包回家,就要哭哭啼啼不能禪修了.所以你要注意很多外面的禪師會教你專註丹田,注意丹田的時候丹田就會感到很舒服,有些老師回說:啊,妄念很多你去注意妄念生氣的地方,就去注意心臟,因為妄念從心中生起的,那麼心臟就會感到疼痛的,有些老師會說專註鼻尖,但是根據巴利文三藏的翻譯,是指鼻尖下方,那麼那個地方就是人中,人中從來沒有出現在巴利三藏,那麼為什麼我們一直在說人中息。人中呼吸?是因為巴利三藏他們講到是指兩個鼻孔下方,上嘴皮上方,那麼,這個交接的地方就是人中,這樣明白嗎?所以,專註上嘴皮上方人中位置的呼吸就可以啦,那麼。如果你專註在鼻端,這個地方的風大會產生,推會產生,那麼鼻子也會感到酸酸的,開始不舒服,因為地大的硬也會產生.不要專註兩個眉心的地方,外面很多多禪師教導觀眉心,他們說有第三隻眼睛觀眉心你去注意眉心,那麼不皆那個地方就會開始緊繃,所以,十個觀眉心的十個痛,那是四大的硬產生的。所以,從這邊就可以知道,只要你四大有問題,裡面有風在竄動,一概不理他,這叫知道不理他,這樣明白嗎?所以很多同學你要檢查一下,之後呢,如果有這些不舒服的,那麼你就用正確的方法對治就可以了,心專註人中的位置一專註頭就暈,一專註就有這些麻,硬,知道不理他繼續專註呼吸,等他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三個禮拜。。。一個月,兩個月,。。。就這樣慢慢的降低降低,就這樣降低,恢復到正常。

·用心不用腦 ——摘自 《呼吸念修法管窺》

根據《阿毗達摩》,禪修時的心依靠心臟里的色法而生起,因此禪修時是用心而不用腦。用單純的方法來分別:心是腦的主宰,腦只是心用來思考、推理、想像的工具而已。禪修時是直接用心如實地體驗,不需要透過腦來思考、推理與想像。如果禪修者懂得用心而不用腦來禪修,那麼他就是在起步時已掌握了正確的方向,正如挖寶的人挖對了洞一樣。 佛陀在《相應部.大品.呼吸念相應.燈喻經》中說:「專心依呼吸念三摩地而住時,身體與眼睛都不疲勞。」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用心而不用腦,因為長期用腦修行呼吸念的人常見的問題就是頭部脹、痛、硬、緊、壓力,眼睛酸痛,頸部與肩膀繃緊、酸痛。用心來修行呼吸念的人不會有這些困擾。

並非每個人都能輕易地區別用心與用腦的不同,因此細心與耐心地體驗與嘗試是很重要的。用心與用腦的一項重要差別是:用腦禪修時,一開始就可以將所注意的目標知道得很清楚,目標呈現得很明顯,但是會感到心比較浮動,而且注意久了之後,頭部會感到不舒服。用心禪修時,一開始只能大槪地知道所注意的目標,目標往往不會馬上呈現得很明顯,而是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會慢慢清晰起來。保持用心禪修會使禪修者感到心裡很紮實、很舒適,即使禪修了很久的時間,頭部也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初學者可以依照這些現象來嘗試體會用心與用腦的差別。

實際練習的方法是:禪修者從靜坐一開始就將心注意在心臟的部位,感受每一念心都從心臟的部位生起。從最初前行的調身、調心的每一步驟都試著用心臟部位生起的心輕輕地覺知。如此覺知時的原則前面已說過,那就是「如實」:能覺知一分就是一分,能覺知兩分就是兩分,只是如實,沒有任何期待與要求。這種如實覺見當下狀況的念就是最佳的正念,也是練慣用心禪修的基礎.

〖安般守意〗  《大念處經》倡導守意於呼吸,當作長或短入息時,修習之人應該警覺他正在作長或短入息;當他作長或短出息時,他應該警覺他正在作長或短出息。對傳統方式的安般守意的修習已經有較為詳盡的和專門性的教授,這裡要補充的是《大念處經》中所教授的方法,即:在鼻子周圍這一三角區內的某一特定點上,比如鼻尖,或鼻腔中某一點,留意觀察呼吸。在實際修習中,即使專註於這一點那怕幾秒鐘也是十分困難的。心念總是慣於在各種感覺中漫遊,所以把這樣一顆心繫於觀照呼吸這一精細的工作才十分困難。但是,一個人如果決心要消止苦難,那就沒有別的選擇,沒有別的捷徑。修習中心念溜到其它事物上去時,那就順其自然,每當此時,只能慢慢把心收回,不要自責自怨,也不要為這樣的心念散亂找借口。心念可能偏離五分鐘甚至十分鐘,這正如心念在輪迴中無休止地漫遊一樣,所以發現我們的心在禪定的某一時刻失去了控制是很自然的事情,因而不必灰心喪氣,不必煩惱,否則就於目的相抵觸了。意識到心念溜掉了本身正是一種成功的標誌。因為在做這種修習之前,我們完全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心隨時處於散亂的狀態。重要的是每一次都把這溜掉的心念找回到原來的那一點上。在這種修習的過程中,我們才體會到要指引我們的心是何等困難。我們必須以極大的耐心與自製來修鍊,不為自身的軟弱而懊惱,並以堅持精神保有所取得的點點進步,必須堅定不移,否則就易於把修鍊當作毫無希望的嘗試而放棄。換句話說,行婆羅蜜多行會有助於增強信心,儘管有令人沮喪的挫折,只要堅持在心猿意馬之時把心輕輕召回到那一點上,就會發現隨著修習時間的加長,心念散亂就逐漸減少,這是重大的突破。在進步的過程中,應更加留意那個感應點,應敏感警覺呼吸的溫度是冷還是熱,應敏感警覺氣流的通道,它可能通過左鼻腔,或右鼻腔,或雙鼻腔。是哪一條通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觀察的那一時刻所發生的一切了了分明。在修習中,修習人會注意到他的敏感度逐漸加強,呼吸變得越來越平穩,即使不在修鍊中,也會感到以前未曾體驗過的平靜與輕鬆。

〖心隨觀〗  當心之迅變由於安般守意修習而得到控制,情緒也達到波瀾不驚的地步時,修習者就要警覺情緒最易激動的時刻。比如生起氣來,自然的衝動是惡言相加,或大打出手,或二者一起上來泄憤,而那些情緒自律的修習之人會立即警覺心中有氣,這就比讓氣憤影響理智前進了一大步。進而,他應該觀察氣憤情緒的身體表現,那就是:呼吸急促、渾身出汗、體溫升高、情感熾燃、抖顫不安等等。奇怪的是當注意力轉到觀察這些表現時,氣憤的情緒就削弱了。其實,道理很簡單,讓我們用實例來說明,假若A指責B,B生氣,經醫學實驗我們得知,氣憤情緒釋放一種無管腺腎上腺素分泌物,B對A的指責反應越強烈,就越生氣,就有更多的腎上腺素釋放出來注入血液;有更多的分泌物注入血流,B就更生氣。於是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氣憤增加激素,激素增劇氣憤。打破惡性循環的唯一辦法是轉移注意力,比如轉移到外面的什麼事物。更有效的辦法是在這時注意觀察氣憤情緒的自身表現,就會使自我警覺意識加強。每一次都這樣警覺觀察自身,我們就會認知何為氣憤,而氣憤情緒就象迅速蒸發那樣迅速消失了。堅持這種修鍊,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就會變成一個心平氣和、態度友善的人。修習如此觀心之法,那些健康有益的情緒心態,如慈、悲、喜、舍就一定會逐步成長、加強,日臻完美。

推薦閱讀:

巧用技巧 小房間變大了
掌握幾個穿衣小技巧,讓你擺脫寬肩煩惱
冬季男性服飾搭配技巧
只需2個技巧,讓你喜歡的女生倒追你!
色彩搭配技巧

TAG:禪修 | 技巧 | 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