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的矮行星:齊娜(鬩神星)
鬩神星1. 基本介紹
鬩神星,太陽系矮行星,即齊娜,為冥王星的姊妹星,是一個屬於古伯帶天體及海王星外天體的小行星,編號136199。
鬩神星是現(2013年1月)已知太陽系中最巨大的矮行星,在所有直接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中排名第九。它估測直徑約為2300–2400公里,比冥王星重約27%,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0.27%。 它位於距離太陽97個天文單位遠的位置,它的軌道極為傾斜,公轉周期為557年。它被分類為黃道離散天體(偏離地球軌道平面的星體)。
因鬩神星看起來比冥王星大,所以一開始它的發現者和NASA把其稱之為太陽系的第十大行星。根據2006年8月24日的IAU的行星定義,鬩神星是一個同冥王星、穀神星、妊神星、鳥神星一樣的矮行星,它被賦與小行星編號136199號,並以希臘神話中的鬩神厄里斯(Eris )命名。
鬩神星2. 外形特徵2.1 表面;
科學家利用光譜儀對鬩神星進行詳細觀測。他們於2005年1月25日動用了位於夏威夷的8米口徑北雙子望遠鏡進行觀測,並從光譜儀的紅外線資料發現小行星表面有甲烷冰。這意味著鬩神星的表面與冥王星很相似。這是除了冥王星外,第二個含有甲烷的海王星外天體天體。由於甲烷的高揮發性,這表明鬩神星經常都處於太陽系的遠處,使它的甲烷冰不會因為來自太陽的輻射熱而揮發。
2.2 顏色由於鬩神星的遙遠的偏心軌道,估計表面溫度在-243到-217攝氏度之間(30到56開)不像冥王星和海衛一一樣略帶紅色,鬩神星呈現出灰色。冥王星的微紅色是由表面沉積的索林所反映出來的。這些沉積物使得表面更加灰暗,更低的反射率會導致較高的溫度並使甲烷增發。與此相反,鬩神星離太陽足夠遠,即使表面反射率較低也能夠使甲烷能夠在其表面凝結。這些在行星表面凝結的甲烷能夠更加降低反射率並覆蓋任何紅色的索林。
鬩神星的顏色構想圖2.3 大小
太陽系內星體的光度,同時取決於它的大小和它的反照率(反射光線的量)。天文學家已計算出即使它的反照率達到1.0(最高),它計算出來的大小仍會有冥王星那樣大。然而該小行星的反照率肯定不會到1(大部分柯伊伯帶星體都很暗),所以科學家認定它的大小應會較冥王星大一些。人們現時猜測它的反光度應會與冥王星接近,大約0.6左右,估計它的直徑約為2900公里。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於2005年8月23日至8月25日成功作出觀測,並推斷其直徑約為2700公里,比冥王星的2274公里大20%。雖然這些數據在日後或會改動,但布朗已斷定2003 UB313比冥王星大。
為了更準確量度2003 UB313的半徑,發現者小組動用了哈勃太空望遠鏡作出觀測。一顆直徑3000公里的天體在97AU的距離外,其角度大小會是0.04角秒,哈柏望遠鏡有能力直接觀測得到。雖然接近它的能力極限,但憑藉不少影像處理技術,他們仍可計算出準確數字。在之前,他們也曾使用同樣的方法,直接量度出「誇奧瓦」小行星的半徑。
3. 學界命名根據小行星的命名常規,此星體的臨時命名2003 UB313。發現者有權決定它的名字,只要獲國際天文聯盟認可。在發現者的網站中,此小行星使用了「Lila」這名字(取名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家布朗的女兒Lilah)。該發現後來在指這是「一個感情用事的父親在大清早對網站的命名」。
因為它的體積比冥王星大,它曾經會被考慮成為太陽系的第十行星。但由於現時已發現多個與冥王星大小相若的天體,冥王星作為行星的看法再次受到考驗,以至於最終與冥王星一起被劃歸為矮行星,2006年9月7日被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編號為小行星136199號,並命名為「厄里斯」。
鬩神星
推薦閱讀:
※太陽系小行星帶三傑:灶神星、智神星和婚神星
※去新發現的類地行星需要多長時間?西媒:150萬年
※十二、地球的鄰居——太陽系行星之「水星」
※日本自由行行前攻略
※月球土壤,火星土壤,小行星土壤...一幫科學家為何造土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