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畫鑒賞【二】

山水花卉圖 明 倪元璐綾本 墨筆 縱39.3厘米 橫65.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倪元璐(公元1593—1644年),字汝玉、玉汝,號鴻實葉、園客,浙江上虞人。天啟二年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超拜戶部尚書。李自成攻克京師,自縊死,謚文正。善詩文,為世所重。書畫俱工,山水筆墨秀逸清潤。亦擅竹石,石多突兀狀,喜用水墨生暈之法。著有《倪文貞集》。此冊共余開,每開都有自書對題,茲選二開。第一開作一老翁停舟垂釣,江水浩渺,上親還山;下作枯木疏林,點明深秋時節。筆簡意還,耐人玩味。第二開雲山,表現山村欲雨的景色,雖為米家山,但筆墨技法受到董其昌的影響。以濃淡不同的墨點和墨色,瀉染坡陀層林留白處,宛如浸漫於嶺間的雲靄。用簡略的線條勾出村屋數幢,筆、墨俱備。

山水圖 明 項聖謨紙本 墨筆 縱56.5厘米 橫31.3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項聖謨(公元1597—1658年),字孔彰,號易庵、胥山樵,別號松濤散仙、存居士,浙江嘉興人。收藏家項元汴孫。擅畫山水,筆意淳雅,設色明麗,初學文徵明,還法宋人,而取韻於元代諸家,兼工花木竹石和人物,尤善畫松,有「項松」之譽。論者謂其士氣、作家兼備,後家貧,但不附權勢,賣畫自給。此圖畫松石林泉,仿沈石田筆意。不定期處山石疏簡空靈,近處古松高聳,筆致勁秀,用墨雄渾。林間兩高士侃侃而談,頗具超塵脫世之意。整幅畫氣韻天氣,風格清秀。右上角有作者行書五言詩,具名款及印章。

畫圖 明 陳洪綬絹本 設色 縱30.2厘米 橫25.1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冊共八開,作山水、人物、花卉,畫法工整 ,趣味古拙。此選二。一,設色泉石壇樹。壇如玉帶,意境迷難。題「老遲洪綬仿趙千里筆法」。鈴「陳洪綬印」。另一,設色溪澗石橋,二人坐橋上對語。題「溪石圖。洪綬」。鈴「陳洪綬」,「章侯」二印。此冊為陳氏精品之一。

山水冊 清 王鐸麗金 設色 縱20厘米 橫20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王鐸(公元1592一1652年),字覺斯,號十樵,又號*仙道人,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進士。入清官司至禮部尚書。工詩,古文和行草書。山水宗荊開,亦善畫梅竹,蘭石,別成一格。《山樓雨圖》畫峻崖臨溪,草木華滋,雨務微茫,遠處山峰隱現與宮殿相映成趣,近處樹木連綿,自然交錯,呈現煙雨空濛,蒼茫無限的意境,構成清靜宏觀的藝術境界。作者以小字楷書題記。甚稱是王氏一件珠壁相聯的好作品。款署:「孟津王鐸題於銀彎曲,時年五十九歲,天將降雨澤。」縱跋中可知此圖為其契友作所。《十里松蔭圖》畫平剛高松,錯落有致,松針繁茂一筆不苟,風格蒼秀,意境深逐,清新之氣襲人。作者運用筆墨的微妙變化,使畫面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富於變化。設色灑清有致,和諧自然,皺 不多,以淡色暈染,意趣自別。左上方款署「王鐸」鈐「王鐸之印」白文印一方。

歲寒三友圖 清 金俊明 文冉 金傳紙本 水墨 縱127.5厘米 橫48.2厘米南京博物院藏金俊明(公元1602一1675年),字九章,更字孝章,號耿庵,自稱不寤道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工詩及古詞。善書畫,尤工墨梅。著有《春草閑房詩集》。文冉(公元1596一1667年),字曲轅,號既庵,長洲(今蘇州)人。文從簡之子。善書畫,亦能詩,小楷得文微明法,山水師承祖法。明亡後隱居寒山,耕樵以終。卒後,私謚瑞文先生。著有《既庵詩選》。金傳(生卒年未詳),字可庵,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學倪瓚山水,清腴有致。此圖為金俊明寫梅,文冉補松,金傳添竹。梅樹老斡虯曲。新枝繁花競發,青松昂揚盛茂,翠竹挺拔玉立。作者以松,竹,梅歲寒三友來表達彼此間的真執友情。畫幅上部有三人題識,金俊明書永梅七律一首,署年款:「甲辰修禊日。」「甲辰」為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文冉書七絕一首,署年款:「丙午初夏」「丙午」為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金傳亦書七絕一首,未署年月,從畫面布局看,其作最晚,當在金,文二人之後。

山水 清 傳 山絹本 設色 縱21.5厘米 橫21.6厘米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傅山(公元1605一1684年),字青主,號公之佗,入清後,又名真山,號朱衣道人,山西太原人。工詩文篆刻,書法,善畫山水,竹石,著有《霜紅龕集》。《丘壑磊石圖》。遠處為高山峭壁,近景是雄氣敦厚之懸崖山石,有丹楓,古柏相寸托,別有幽致。如瀑布,四面下瀉嗚喘濺飛于山谷中,有驚雷崩雪之勢。回郎橫亘,清幽潔雅,構成可觀可居之景。清 張庚《國朝畫徵錄》卷上稱傅山「善畫山水,皺擦不多丘容磊石,以骨勝」。此畫筆致超越,頗有古拙之風趣。應是傅山之頭等精品。原是「傅山,傅眉山水合冊」共十六頁中之一頁。款題「土堂獵人請畫」。按傅山有土堂維詩十首,但不知獵人所指為誰。

石凳攤畫圖 清 蕭壇從紙本 水墨 縱132厘米 橫66厘米榮寶齊藏蕭壇從(公元1596一1673年),字尺木,號無悶道人,晚稱鐘山老人,安徽無湖人。善畫山水,體備象法,筆意清疏韶秀,晚年放筆,自成一格。所繪《太平山水全圖》,工雅絕倫。工詩文,精六書,六律(音樂)。著有《梅花堂遺稿》等數種。此圖山峰峻厚,氣勢雄壯,是全景山水的法式。山中茅舍八棟,松樹數株,飛瀑匯潭,石橋凌跨,二高土盤坐於石登之上,高談闊論;稍遠處,一童子揮扇煮茗,以應高士陸羽之嗜。圖上自題七絕一首,詩云:「攤書石凳意逍遙,松下時聽燕語嬌;山間不知昨夜雨,瀑飛如練出丹霄。」款署:「已酉初夏,七十四翁雲從。」

松壑清泉圖 清 弘 仁紙本 水墨 縱134厘米 橫59.5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弘仁(公元1610一1663年),號漸江,別號梅花古衲,俗名江韜,字六奇,安徽歙縣人,為明諸生。三十六歲時去福建武夷,旋從古航為僧。後復返家鄉,樓黃山,遊蹤曾到宣城,蕪湖,南京,揚州,杭州等到地。工詩畫,山水學倪雲林,境界寬闊,筆墨凝重,寓偉峻沉厚於清簡淡遠之中,以畫黃山著稱。為新安畫派的奠基人。此幅山水筆墨取法於倪黃之間,而自具面目。山石尚簡,用乾筆淡墨勾勒,線條爽利,轉折處或圓轉或露稜角,少皺擦而有冊石方硬的形體,嚴石間松樹清姿朗,大山斜立,頂部轉折,欹正以取勢,山側水口溪流,自然成趣。布局精密,結構嚴謹,而無板滯之感,得風神懶散,氣韻荒寒的奇致。款題:「漸江學人畫為惟敏先生寫。」右下角有「閔曠齊」,「集蘭齊」等收藏印。

蒼翠凌天圖軸 清 髡殘紙本 設色 縱85厘米 橫40,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髡殘(公元1612一1673年),僧,字石奚谷,號白禿,又號殘道者,電住道人。晚署石道人,俗姓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善畫山水,筆墨蒼茫,峰巒渾厚,風格雄奇磊落,與石濤號稱二石。寄寓南京。畫面重山層壘,石木業生,近處茅屋數間,柴門半掩,遠方山泉高掛,樓閣巍峨。山石樹木用濃墨描寫,干墨皴擦,又以赭色勾染,焦墨點苔,遠山峰頂,以少許花青勾皴,全幅景物茂密,奧境深幽,峰巒渾厚,筆墨蒼茫。自題詩,款署:「時在庚子深秋,石奚谷殘道人記寫。」鈐「石奚谷」,「電住道人」白文印二方。署年「庚子」為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

荷石水禽圖 清 朱 耷紙本 水墨 縱114.4厘米 橫38.5厘米旅順博物館藏朱耷(公元1626一1705年),譜名統林,明宗室,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權的後裔。明亡後出家為僧,法名傳綮。別號有個山,人屋等,書畫署名為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工詩文,書法。山水學黃公望,董其昌。花*出自徐渭,陳淳。他的畫構圖簡練,水墨淋漓,連筆豪放中有溫雅,不拘成法,自成一家,臻文人畫最高典範,對後世影響積大。墨筆畫湖石臨塘,疏荷斜掛。兩對水鴨或縮頸獨立。意境空寧,餘味無窮。荷葉畫法奔放自如,墨色濃淡相間,並富有層次。八大山人曾自云:「湖中新蓮與西山宅邊石松,皆吾靜觀而得神者。」可見其畫荷是觀察入微,靜觀悟對而以意象為之,信手拈來。妙趣自成。款署:「八大山人寫」,押「八大山人」白文印。

淮揚潔秋圖軸 清 原 濟紙本 設色 縱89,3厘米 橫57,1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原濟(公元1641一約1724年),俗姓朱,名若枳,廣西桂林人。明藩靖江汪朱守謙後裔,朱亨嘉子。公元1645年後削髮為僧,法名原濟。小字阿長,字石濤,號大條子清湘老人,清湘遺人,苦瓜和尚等。早年雲遊四方,流寓宣城一帶十五年,常與梅清,戴本孝等效交往,為「黃山畫派」之主將。四十歲以後住南京「一枝閣」,五十歲到北京作客三年;五十三歲以後定居揚州。擅長花卉,蔬果,蘭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其畫構圖新奇,筆墨雄健姿縱,淋漓酣暢,於氣勢豪放中寓有靜穆氣分,奇險中露秀潤,獨具面貌,有創新精神。書法工分隸,並搞擅詩文。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畫僧」。寫淮揚秋景。河曲彎彎,坡岸轉折,蘆荻叢生,城郭,屋宇,田野罔丘,組織成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畫面。作者以其特有的「拖泥帶水皴」,連皴帶擦,乾濕,濃淡,逆順並用,描繪了一幅清秋景緻。河面水平如鏡,一老翁泛舟期間,又增添了幾分超然塵外之感。畫上方自書「淮揚潔秋圖」及七言懷古長詩,款署「大滌子極」,鈐有「若極」白文方印,「零丁老人」「痴絕」,「於今為庶為清門」朱文印三方。

山水圖 清 汪之瑞紙本 水墨 縱136厘米 橫56,7厘米浙江省博物館藏汪之瑞(生卒年未詳),字無瑞,號乘槎,安徽休寧人。為李永昌弟子,書學李北海,生勁可喜。善畫山水。懸肘中鋒用渴筆焦墨作披麻和荷業等皺法。喜作背面山。與查士標,孫逸,弘仁並稱為「海陽四家」,或稱「新安四家」。順治六年已丑(公元1649年)尚在世。此圖作於順治十年*已(公元1653年)。自識:「癸已之冬象三命祝文白老社兄。瑞道人。」系仿倪雲林平遠山水,筆墨簡淡,蒼秀卓立,輪廓中鋒勾勒,山作背面少皺。畫坡枝蕭疏,水中野亭,高峰見頂。其論畫有云:「能疏能密,有奇有正,方為好手。」又云:「厚不因多,薄不因少。」(《桐陰論畫》)於是圖中足見其風格。本幅上有戴洪魁題語:「此前輩汪之瑞真跡,其勢高潔,其筆簡老,亦一時名手也。」

水竹茆齊圖 清 查士標紙本 設色 縱126.3厘米 橫49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查士標(公元1615一1698年),字二瞻,號梅壑散人,自號後乙卯生,安安徽海陽人,流寓江蘇揚州。善畫山水,師法倪瓚,後參吳鎮,用筆不多,惜墨如金。晚年筆墨超邁,直窺元人之奧。亦工詩文,書學董其昌,與僧弘仁,汪之瑞,孫逸,並稱為新安四大家。著有《種書堂遺稿》。此景畫倪瓚風格的水竹茆齊,蕭疏有致。茅屋兩間,一居地上,一處水渚,是冬,夏皆宜的讀書之處。左側陡壁高聳,低巒平坡橫圖中,遠山疏淡,一派晚晴氣象。此圖無年款,但筆法較拘繁複,布局工整,樹石刻畫精微,設色枳淡雅,是其中年用功之作。圖左上自題行書五絕一首,書法學米芾,又枳似董其昌,款署「查士標」,鈐「查二蟾」朱文方印。

松林書屋圖 清 龔賢紙本 墨筆 縱271.2厘米 橫128.3厘米旅順博物館藏此圖層巒疊崎,丘縱橫,濃蔭盛綠,氣象崢嶸,雄偉壯麗。龔賢善畫江南山水,筆墨勁利而蒼厚潮潤,用董源,巨然法,層層皺染,山石晶瑩渾厚,墨韻粲然,蒼翠欲滴,亦是得力於他「積墨法」之功,可代表他山水書面貌。款題「山中宰相陶貞白」云云,糸指南朝齊梁時期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曾仕齊。拜左御尉中將軍,入梁,隱居於今江蘇茅山,梁武帝蕭衍禮聘不出,但接受朝廷國事諮詢,人稱「山中宰相」。龔賢是明遺民,入清不仕為布衣,此畫寄意頗深,可為自況,實具感情色彩。年款為甲子初秋,大約是六十五歲之作。

江南山水 清 鄒吉吉絹本 設色 縱26厘米 橫26厘米南京市博物館藏鄒吉吉(生卒年未詳),字方魯,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長期居住南京。鄒典之子。善畫山水,花卉,畫宗家學,工穩而有古氣,為金陵八家之一。約卒於康熙中期。(一)寫江村一角,臨冬枯樹,木葉盡落,在凜凜寒風中欲是生機蓬勃。柴門深閉,村舍中有人回首吟賞江景;雪山高聳,其勢巍巍,碧溪平淌,相映成趣。筆姿挺秀而柔韌,惜墨如金,造景恬靜幽美,情意至深。左下角署款鄒吉吉。(二)寫大江兩岸,晨霧輕籠,山腳石沙渚漁舍錯落,雜樹呈芳。江對岸一片迷茫中,曉舟待發,空間無際,大地春回,寧靜中寓動感,筆墨清雅,抒情寫景,富有詩情畫意。

山水 清 樊圻絹本 設色 縱13.1厘米 橫22.1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樊圻(公元1616—?年),字會公,更字洽公,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善畫山水、花卉、人物無不精妙。山水師趙令入穰,劉松年、趙孟孚等而能自成風貌。穆然恬靜,神韻俱佳;仕女畫有幽閑靜逸之致。為「金陵八家」之一。康熙二十八年三月作《桃園圖軸》,款落時年七十有四,作《春山策杖圖軸》,時年七十九歲。按故宮博物院藏其《花蝶圖卷》,作於辛卯康熙五十年,樊圻應九十六歲尚在。此冊共十開,其中四開青淥,五開設色,一開水墨水,此處選用了其中的二開。各開分別鈐有「樊」、「圻」白朱文聯珠印,「會公」白文長方印。一開款署「鍾陵樊圻畫」。冊後有近人周遠和黃寶虹題跋。此冊氣格高爽,肅穆恬靜。畫山石用小斧劈皺,渲染輕清。各圖或深遠,或高遠,或平遠,或山石環抱,或寶玉相揖;水則或垂石隱泉,或雲流泉斷,池館廊廡,平居四列;河房茅亭,鐘鼓樓台,巨艦江船,氣息宛然。雨濕江南,雲霧蒸騰的夏景;蟹爪糾結,山巒湛凝,村落恬靜的冬景;桃花盛開,山石峻峻,醉泉珠濺的春景;石壁高聳,遠帆隱約的秋景,畫來都合乎自然之理,得煙雲飄渺之趣,青淥、設色、皆溫柔敦厚,傅色停勻,渲染形肖。

山水圖 清 葉欣紙本 淡設色 縱14.1厘米 橫17.4厘米旅順博物館藏葉欣(生卒年未詳),字榮木,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流寓金陵(今江蘇南京)。工畫山水,學趙令穰,筆法方硬,自成一格。大約活動於清順治、康熙年間。為金陵八家之一。(一)畫秋山迷茫,林木蕭疏。一老者持杖緩行於山間小經。筆墨嚴謹,出枝生干,用正鋒側鋒筆意渴墨揮寫,細枝尤為勁利生動;淡墨烘染,極有韻致,設色雅靜。咫尺小幅,亦能表現開闊浩渺的境界。左角鈐「葉欣之印」白文方印。(二)設色畫峰巒相疊,溪流飛泉。臨湖水閣雜木掩映。山巒用干筆皺擦,湖水波紋,線條柔和細軟,月色清暉,水閣中有人憑欄幽思。抒情寫景,恬靜幽美。

竹石圖 清 帥庄紙本 水墨 縱110厘米 橫76厘米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帥庄(公元1613—1673年),字玄恭,江蘇崑山人。流寓常熟,帥昌世子,明諸生。入清後,更名祚明。善畫竹,亦工詩、行草書。著有《恆軒集》、《懸弓集》、《萬古愁傳奇》。圖繪奇石與立竹,行筆平直,奇石左右側繪剞竹,畫面輕重布置得當。竹竿、竹節、竹枝、竹葉四者,筆意貫穿,葉葉交加,下筆遒健蒼勁。濃墨與淡墨,相互呼應,極有風致。石下小竹叢生,秀健活潑,生氣浮動。風格瀟洒,豪邁絕倫,得墨竹之妙。款書直抒胸懷。此作糸應友人徐明法之請為默金先生七十三歲祝壽之作。是清康熙五年的作品。

墨竹圖 清 諸升絹本 水墨 縱195厘米 橫69.7厘米泰州市博物館藏諸升(公元1617—?年),字日如,號曦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擅長蘭花竹石,亦能山水。畫竹師魯得之,下筆勁利,瀟洒不繁;發竿勁挺秀拔,橫斜曲直,不失法度;竹葉皆個分,疏密有致,所畫雪竹尤佳。諸升七十五歲尚在。此圖繪竹五竿,兩竿與三竿之間,相互交叉呼應,葉分四組,濃淡疏密,十分和諧,宛若清晨曉霧中竹影婆娑,極富情韻。用筆平實而勁利,工整而有變化,葉葉交互,似颯颯有聲。墨色清潤,層次分明。畫面右下繪一巨石,細草叢生。在整個墨竹巨石間形成動與靜對比,取得視覺上的平衡。流露出一種清逸秀潤之氣。款署:「已未,花朝寫於深柳讀書堂,錢塘諸升」。


山居秋色圖 清 羅牧紙本 水墨 縱279.5厘米 橫117.5厘米泰州市博物館藏羅牧(公元1623—?年),字飯牛,江西寧都人,僑居南昌。工詩,善書畫,畫山水得法於魏石床,筆意在董、黃之間。林壑森秀,墨氣浩然。山水自成一家,史稱江西派。康熙十六年時年八十五歲尚在,卒年不詳。水墨畫山巒阜,漸次推出,丘陵起伏,巡迴而上,咫尺之間有數百里之感,山中松林殿宇,荊扉村舍,若隱若現,溪水曲折,板橋連岸,煙林掩映,淡墨輕嵐,空靈秀逸。坡石多用長披麻皺,山頭土石相間,皆江南山水貌。樹圖平遠,高遠二法兼得,虛實相生,氣勢雄渾。畫中自題:「臨董、巨筆意。」款署「竹溪羅牧」。得宋、元人意境。

瓜蕷圖 清 牛石慧紙本 水墨 縱142.5厘米 橫70厘米首都博物館藏牛石慧(生卒年未詳),號行庵,江西人。善畫水墨花鳥。畫風受八大山人的影響,筆墨粗獷簡練,當署名「牛石慧」三字草書,可分作「生不拜君」四字。畫面構圖簡練,寥寥數筆便勾畫出一個冬瓜和一枚蕷頭。冬瓜長大,筆簡墨淡,蕷頭體小而梗葉橫出,筆意粗獷簡練。右上角作者自題:「菩薩會有言,無剎不現身,東瓜蕷頭處,豈非觀世者。」款署「七五老人牛石慧寫」。

仿古山水 清 王翠紙本 水墨 縱25.6厘米 橫20.5厘米四川省博物館藏此冊共計畫十二開,其中設色二開,水墨十開。為王翠仿董源、巨然、米芾、趙大年、趙孟孚、吳鎮、倪瓚、王蒙、黃公望、管道升,曹知白、陳汝言等人的作品,每幅對頁均自題七絕一首,末開款署「壬寅六月王翠」,冊尾有顧復初題跋。系王翠三十一歲所作。茲選一幅。圖為仿曹雲西山水,寫殘柳板橋,蘆荻孤舟,筆墨疏秀,意境蒼莽迷濛,自題七絕一首:「柳堤東畔小橋橫,澤國無邊雁影冥。一夜扁舟閑夢醒,曉風殘月在葭汀。」左上側款署「仿雲西」,下「石谷」一長方印。

雪柳寒鷺圖 清 凌恆絹本 設色 縱136厘米 橫46.5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凌恆(生卒年未詳),字蓉溪,善花鳥,筆法工緻。康熙戊子曾作《雪柳翠鷺圖》。活動於康熙年間。此圖繪一株近水老柳,稀疏的枝葉上凝著白雪。在橫向伸展的主桿上,佇立著一對白鷺,而在柳樹的高枝上靜靜的樓伏著一對失伴的鴛鴦,其表情似在追意過去,或許在思念亡友。此圖在意境的處理上不落俗套,顯得新穎別緻。鷺鷥、鴛鴦以工筆為之,柳樹、小草、枯葉、坡石等均用偏鋒,底色以淡墨烘染,視托出雪景,全圖一絲不苟,精心刻劃,體現了作者的深厚功力。畫上自題材:「壬辰秋日為昆老年翁正。古吳凌恆。」「壬辰」應為清順治九年。畫上有署名斌齊徒先的題詩二首。

玉堂富貴圖 清 陳卓紙本金箋 設色 縱248厘米 橫56厘米青島市博物館藏陳卓(公元1634—?年),字中立,號晚純痴老人,北京人,久居金陵(今江蘇南京)。擅長山水,喜作青淥山水,兼工花鳥、人物。山水工細,千崖萬壑具有宋人之精密;花鳥精緻,設色艷麗,畫風屬金陵派體系。此圖上畫白玉蘭花,枝幹上有兩雙小鳥,玉蘭花後,幾枝海棠花穿插而出,玉蘭下有牡丹奇石,石下有草花。畫面為春天塘邊一角,以奇石為中心,用雙勾作玉蘭花鳥,以「沒骨」法點繪海棠花;下用淡墨輕寫淺塘清漪,用青淥暈染池邊草花。此圖筆法精工嚴謹而又不覺繁縟板滯,在表現牡丹花的「富貴」之時,又有一種「鳥語花香」之天趣。圖左上方款署:「已未秋仲擬崔子忠筆意。」款下有「燕山陳卓」、「上慕」二方朱文印章。

山水圖 清 王時敏紙本 水墨 縱23厘米 橫31厘米首都博物館藏王時敏(公元1592—1680年),字遜之,號煙客,又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善長畫山水,以黃公望、倪瓚為宗。其作品受當時復古畫風影響較深,偏重摹古。亦工詩文,善畫,清初六大家之一。著有《王煙客集》。此圖為山水圖冊之一,村莊依山傍水,村前曲溪小橋;村後山勢起伏逶迤。筆法取黃公望,干筆皺擦,濕筆點染,得莽盛之氣,功力深邃。署款「已巳清秋。時敏」,下鈐「煙客」朱文印,左下端有「區全山堂所藏」、「李彤平生真賞」兩方收藏印。

南山積翠圖 清 王時敏絹本 設色 縱147.1厘米 橫66.4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此圖山水氣勢雄偉,主峰高踞畫幅正中,眾峰拱擁,密樹濃蔭,雲氣升浮,構圖繁複,行筆縝密,一絲不苟,水墨淋酣暢,山間林野一派清澗自然之氣。題為:「壬子長夏寫南山積翠圖,奉祝蓉翁太老親台七襄大壽並祈粲正。弟王時敏年八十有一。」是暮年為人祝壽之作,畫含「壽比南山」之意,恭謹而情深,為其佳構。

仿巨然夏山圖 清 王翠紙本 水墨 縱136. 5厘米 橫48厘米王翠(公元1632—1717年),字石谷,號烏目山人、耕煙散人,江蘇常熟人。王時敏、王翠弟子。善畫山水,在技法上功力精深。曾奉召主繪《南巡圖》而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世稱「廬山派」,清初六大家之一。此圖山巒重疊,危崖峻險,叢林茂密,松繞寺門,瀑布摺疊,小澗曲流注入清溪。山石樹木。淡皺濃點,用大小披麻,樹木兼收枯枝蟹爪夾葉,各盡其趣。筆墨純熟,華滋蒼澗。自署:「壬子閏月二日惠山舟仿巨然夏山圖請正承道先生。烏目山中人石穀子王翠。」作者時年七十三歲,並有惲壽平長讀兩則。著鈐於《石渠寶笈續編》。

山水圖 清 王原祁絹本 水墨 縱112厘米 橫53.2厘米青島市博物館藏王原祁(公元1642—1715年),字茂京,又號石師道人,江南太蒼人,王時敏孫。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進士,供奉內廷,官至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登第後心畫學。善畫山水,宗法黃公望,用筆沉著,功力較深。亦工詩、文,鑒定古今名畫,興王時敏並稱為「東派」。清初六大家之一。著有《雨窗漫筆》、《掃花庵題跋》。此圖重巒疊嶂,山勢雄偉秀麗,崗阜錯落。叢樹蒼盛茂密,流雲繚繞于山谷峰腰,飛瀑掛於崖頭。曲流疊摺,小橋橫跨溪間。亭台水榭,房屋廊廡以及茅舍草堂散落于山水樹石之間,別有一番情趣。用高遠構圖,由近及遠,由濃至淡,層次井然。高曠神怡。用筆穩重,揮墨具五色,非一般功力所能及。左上角落為:「作畫意在筆先,以得勢為主。間架分寸,全在迎機;筆墨之妙,由淡入濃取氣,以求天真。元大家惟子久尤曲盡其妙。明吉問畫於余,再三囑筆圖成諦觀,無以塞其請也,因書以識之。時康熙乙亥仲夏望後麓台祁。」旁邊鈐「王原祁印」白方印、「麓台」朱方印。

仿高房山雲山圖 清 王原祈紙本 設色 縱113.6厘米 橫54.4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此圖描繪江南春天雨後的山村景色。近處坡石高樹,阜柳交蔭,小橋邊,雨後溪水潺潺;遠處峰巒高聳,叢樹幽深,白雲飄忽。此圖雲山取元人高克恭法,橫點皺染,並用焦墨破醒,富有厚重的感覺。構圖以高遠兼平遠,得深遠飄渺之意。此圖作於「丙子」,時年五十五歲。「辛巳」鋪題長跋,並再加點染,時年六十歲。署款「麓台」,鈐「麓台」朱白文雙龍橢圓印,押角「蒼潤」朱文長方印,「得失寸心知」白文長方印。鈐有「秦逸芬心賞真跡印」朱文長方印和「虛齊番定」白文印。

湖天春色圖 清 吳 歷紙本 設色 縱123.5厘米 橫62.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吳歷(公元1623一1718年),字漁山,號桃溪居士,又號墨井道人,江蘇常熟人,曾入天主教。工詩,山水宗元人,尤長黃公望筆法,蒼渾厚重,是王時敏,王翠弟子。清初六大家之一。著有《墨井詩鈔》,《三巴集》,《墨井畫跋》等。此圖為畫家四十五歲時的作品。寫湖岸柳色新綠,土堤斜引,遠山清淡,水平無波,渺無人跡,烏鵲翔止湖邊,呈現一派宜人春色。吳歷用心於摹古,能得「古人之神情要路」,又主張「不將粉本為無規矩,造化隨他筆底來。」故此圖題為臨宋趙大年,卻能狀江南實景之真。他長於畫柳,帶雨含煙,風姿艷妙。此中三昧,自可徒畫中細加品略。

錦石秋花圖 清 惲壽平紙本 設色 縱140 .5厘米 橫58.6厘米惲壽平(公元1633—1690年),初名格,字壽平,後以字行,更字正叔,號南田、雲溪外史、東園生,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善畫山水、花卉。初寫山水,後改作花卉,色調清新,雅秀超逸,獨開生面。亦工詩、書。清初六大家之一。著有《甌香館集》、《南田詩鈔》。圖以沒骨疊色漬染法,寫湖石及海棠、雁來紅等秋花。色彩淡雅、秀潤、明快,畫意盡在自題材詩中。詩日:「高秋冷艷嬌無力,紅姿還是殘春色。若向東風問舊名,青帝徒來不相識。」款署「壬戌長夏南田壽平」,鈐「壽平」朱文印、「惲正叔」白文印、南田自稱師北宋徐崇嗣沒骨法,重視寫生,他說:「曾見白陽、包山寫生,皆不以似為妙;余則不然,惟能極似乃稱興花傳。」其沒骨花卉,常不加勾勒,直接寫出各種花卉的形態神姿態,自成一格,有「惲派」之稱。畫上另鈐有「有餘閑室寶藏」、「虛齊鑒定」、「莢臣審藏真跡」、「虛齊至精之品」等收藏章。

仿古山水 清 惲壽平紙本 設色 墨筆 縱26厘米 橫19厘米無錫市博物館藏此冊共十頁,其中設色四頁,水墨六頁。此十頁山水畫意境恬淡深邃,運筆秀潤俊逸,設色明麗清新。此選一頁。圖款「松雪漁隱圖」,鈐「壽平」白文長方印。蘆獲枯枝間,老者戴笠握槳,坐在船頭。枯筆隨意,意境蕭索。作者曾云:「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者無情。作畫在抒情,不可使鑒畫者不生情。」此冊可作為此語注釋,每頁筆墨見情,章法、結構,各有特色,少有雷同,既有奇險俊逸,又有平遠清幽。崗巒、溪泉、樹木以及一切景物,穿插自然,變化多端,草莽空靈。

秋林舒嘯 清 顏嶧絹本 設色 縱140厘米 橫81.8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顏嶧(生卒年不詳),字青來,江蘇揚州人。出李寅門下,慣寫古木寒鴉,飛嗚樓宿。山水、人物學北宋人,筆墨蒼勁,能界畫,尤擅米家山水,由淡入濃,細細加點,妙能融化無跡。至人物直以勾勒提空之法為發眉,衣褶類張子羽。日本人枳重其畫。主要活動於順治,康熙年間。此圖構思奇巧,清麗多姿。霜葉如姿,青松如染,朱青相映,枝斡槎櫛交錯,蛇曲龍蟠,山嵐如盤,流泉有聲,有高土舒嘯於林泉間,侍者相從,車停於路旁。寫景抒情較為真實。筆墨蒼勁,山石用勾斫法,質理分明。人物鬢眉用勾勒提空法,刻劃精微。

柏鹿圖 清 沈銓絹本 設色 縱98 .2厘米 橫47.2厘米沈銓(公元1682—1760年),字南頻,號衡齊,浙江湖州人。善畫花卉、翎毛,用筆工緻流暢,形象生動,設色艷麗。雍正年間,他應聘到日本授畫,留海外三年,他的花鳥畫很受日本人重視,學他的人較多,而以圓山應舉最為著名。圖繪波濤洶湧的溪邊,一對梅花鹿幽立坡石上。上端古柏蒼翠,虯枝盤旋,後有石壁遠崖,懸泉隱約,構成一幅清麗嫻雅的圖景,令人心曠神怡。沈氏筆法清俊涓秀,工翎毛走獸,尤擅鹿,毛茸細膩,神態活潑,栩栩如生,具有深厚的寫生功力。山石水墨滋潤,色彩清秀,絢麗和潤。題材富有吉慶寓意,深得識者喜愛。款署「乾隆丙寅三秋」,時年六十五歲。

鴛鴦白鷺圖 清 王武絹本 設色 縱156 .3厘米 橫74.1厘米上海博物館藏王武(公元1632—1690年),字勤中,晚號忘庵,又號雪顛道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書家王鏊六世孫,精鑒賞,富收藏,善畫花鳥。風格工藏秀麗,正如王時敏所云:「神韻生動,應在妙品中。」為清初院畫的名家。亦善詩文。此呼描繪寧靜蕭瑟的夜景。秋月倒影,夜色澄明,坡岸上芙蓉盛開,鴛鴦雙棲,白鷺單足縮頭停立在水中崖石上,兼葭稀疏,花草隨風擺動,水波蕩漾。設色淡雅,鴛鴦白鷺以工筆細描,芙蓉、蒹葭以點葉寫意,兩者視合,相映成趣,自題七絕一首,署款「已巳」,為康熙二十八年,作者時年五十八歲,鈐「王武私印」白文印、「勤中」朱文印,起首鈐「忘庵」朱文葫印,左下鈐「草木中人」白文長方印、「三槐之裔」朱文印。

醉儒圖 清 黃鼎絹本 設色 縱115.5厘米 橫57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黃鼎(公元1650—1730年),字尊古,號曠亭,又號獨往客,晚號凈垢老人。江蘇常熟人。善畫山水,臨摹古畫,咄咄逼真,尤以摹王蒙見長。後學王原祁,一變其蹊徑。筆墨蒼勁,畫品超逸。此圖松柏參天,虯曲茂盛。濃蔭下,湍流邊,上身裸露的男子,醉倒於獸皮上酣睡,旁置兩個酒罈,一函古書,將風流倜儻的歸隱文人,活靈活現刻划出不羈的性格,體現了黃鼎的功力。自題「勾龍爽醉儒圖,虞山黃鼎臨」。勾龍爽又名句龍爽,四川人,宋代宮廷畫家,擅長人物,據說他畫人物「其狀質野,有返機之意」。今觀黃鼎臨本,不啻把勾氏的風格保留下來。

幽篁坐嘯圖 清 禹之鼎絹本 設色 縱63厘米 橫167厘米山東省博物館藏禹之鼎(公元1647—1716年),字尚(上)吉,一字尚其,號慎齊,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康熙間供奉內廷。善畫小像,亦能山水、花鳥。幼師藍瑛,後出入宋、元。其寫真多白描,秀媚古雅,一時名人小像,多出其手。康熙五十五年卒,年七十歲。此圖畫清代詩壇領袖漁洋山人王士禎。王士禎臨坐於鋪有裘皮的盤石上,眉清目秀,長發朱唇,橫琴未彈,若有所思,具有詩人學者氣質。衣紋用柳葉描,頗生動;以水墨寫幽篁,有元人法;石用披麻皺。溪流向遠處淡化,令人遐思,皓月當空,更增寂靜雅趣。作者錄王維詩以烘托畫意。畫前提「幽篁坐嘯」四字,款署「海寧門人陳奕禧」。畫後題詩甚多,作者均系王士禎門人。禹之鼎另繪王漁洋柴門倚杖圖卷,與此圖不姐妹作,亦藏山東省博物館。

豪家侏樂圖(部分) 清 楊晉絹本 設色 縱56.2厘米 橫1274厘米南京博物館藏楊晉(公元1644—1728年),字子和,一字子鶴,號西亭,又號谷林樵客,鶴道人,又署野鶴,江蘇常熟人,王翠入室弟子。善畫山水、牛、馬,兼及人物、花鳥。曾與王翠繪《康熙南巡圖》。晚年多率筆,蒼而不潤。然畫農村景物則頗精工。此卷寫春夏秋冬豪門享樂生活。此幅為長卷中一段。畫仕女幼童十多人,遊樂於長廓、水榭之間,玲瓏湖石之下,濃蔭草坪之上,或觀荷,或細語。人物神*靜穆,園林環境清幽,足以驅閑消夏。筆墨工緻,疏密得體,設色明麗。款署:「歲次戊辰嘉平虞山楊晉寫」鈐「楊晉之印」白朱文方印、「子鶴氏」朱文方印。戊辰為康熙二十七年,時年四十五歲,為國年精心之作。

梧桐雙免圖 清 冷枚絹本 設色 縱176.2厘米 橫95厘米故宮博物館藏冷枚(生卒年未詳),字吉臣,號金門外史,膠州(今山東膠縣)人。畫學焦秉貞,康熙後期進入宮廷供職。善長畫人物仕女及山水樓閣。畫風工細,色彩濃麗。康熙五十六年與王原祁合繪《萬壽聖曲圖》。畫梧桐二株,石縫中斜出一株桂花。野菊滿地,柔草叢中,兩雙白免相戲。似為中秋佳節而作。雙免造型準確,形象生動逼真;皮毛滑而富於質感。免眼用白色點出反光,眼神顯得晶然透明。構圖疏密有致,用筆細膩清秀而注意質感,設色和諧艷麗而有對比。顯然受到西洋繪畫技法的影響。款署「臣冷枚恭畫」,鈐「臣冷枚」一印。上鈐清高宗弘曆等印多方,說明它流傳有序。

海上三山圖 清 袁江絹本 設色 縱41.3厘米 橫56.8厘米南京博物館藏袁江(生卒年未詳),字文濤,江都(今揚州)人。善畫山水、樓閣和界畫,兼畫花鳥。早提學仇英,後廣泛師法宋元各家。他作的界畫,在繼承前人技法的基礎,加強了生活氣息的描繪。筆法工整,設色妍麗,風格富麗堂皇。雍正時,召入宮廷為祗候。是清代著名的界畫家。描繪神話中的蓬萊三島。仙山危聳於茫茫大海中,山勢陡峭險峻而有奇致。島山樓閣崇宏,建造精巧;松梅環植,蒼翠蔥盛,左下一座小島突兀海面,一群仙鹿游息其上。波漣浪涌,雲霧飄渺,一派絕境仙島。整體氣勢宏大,局部精微耐看。左上題「海上三山」,款署「囗戌秋邗上袁江畫」,鈐「袁江之印」、「文濤」白、朱文二方印。袁江畫跡,就目前所見,最早為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最晚止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此圖畫風屬袁江工整細緻一路,應是他晚年之作。

南溪春曉圖 清 馬元馭絹本 設色 縱57.2厘米 橫28.6厘米南京博物館藏馬元馭(公元1669—1722年),字扶曦,又號天虞山人,江蘇常熟人。馬眉子,善畫寫生花卉。畫傳家法,氣韻超逸,寫生又得惲壽平指授,常與蔣廷錫討論六法,故沒骨畫益工, 神韻飛動,不泥陳跡。亦工詩。畫桃花、柳樹各一枝,高低交叉,鵒鵒停息柳枝,梳理羽毛。神態生動,設色鮮麗,意趣盎然;構圖別具一格,自然天成,乃寫生佳作。畫左上作者自題「南溪春曉」,署款「樓霞馬元馭」,鈐「元馭之印」、「扶曦」白、朱文方印。另鈐有「芸齊寶玩」、「曹巢南收藏」鑒賞章。

阿房宮圖 清 袁耀絹本 設色 縱128厘米 橫67厘米南京博物館藏袁耀(生卒年未詳),字昭道,江都(今江蘇揚州)人。袁江之侄。工畫山水、樓閣、界畫。畫風工整、華麗,與袁江相似。其精品有勝於袁江者。偶作花鳥,亦甚佳。乾隆十一年作《驪山避夏十二景》,乾隆四十五年作《阿房宮圖》,現藏南京博物院。約活動於乾隆中期。作者用唐朝詩人杜牧《阿房宮賦》文意,擬寫阿房宮勝景。層巒聳翠,曲水縈環,重樓疊閣,各抱地勢,廊腰縵迦,夏邊行空,亭橋卧波,龍舟遊盪。樓閣、人物,筆致細膩,生動入微。建築物用大青綠敷色,濃盛厚重,鮮艷奪目,山石樹木則用水墨,略施淡彩,主次分明,整體則氣勢宏大,局部則各顯精神,是袁耀晚期至精之作。自題「擬阿房宮意」,署款「庚子陽月」、「邗上袁耀」,鈐「耀之囗」、「昭道」白、朱文二方印。庚子為乾隆四十五年,為迄今所見袁耀畫作時間最晚者。

雜畫 清 余省紙本 墨筆 縱89.9厘米橫2.7厘米余省(公元1692—1767年),字曾三,號魯亭,江蘇常熟人,余珣之子。畫師花鳥畫家蔣廷錫,乾隆時祗候「內廷」,善畫花鳥、蟲、魚,尤其善蝴蝶。參用西法,賦色妍麗。此圖水墨寫意,畫牡丹、玉蘭、花蜂、桃花小鳥、荷花翠鳥、稻蟹、竹石蘭花、松鼠葡萄、鱖魚、松梅、佛手、小仙香椽等十二在開。選刊稻蟹、鱖魚二開。用筆豪爽,揮麗自如;用墨酣暢淋漓,豪放中呈現雅秀。法隨意轉,形中見神,意態生動。此冊鈐有「機趣天心」、「以意寫之」的印章。每開均有作者題句及印章,末開署款:「庚辰秋八月戲墨十二幀。余省。」鈐「余省之印」白文印、「曾三氏樂」朱文印,左下角鈐「家有賜書」白文印。

竹蔭西猊狗圖 清 朗世寧絹本 設色 縱246厘米 橫133厘米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朗世寧(公元1688一1766年),義大利耶穌會士,畫家兼建築家。康熙時期為傳教士來到中國,因善畫,召人內廷供奉。善畫花卉,走獸,山水和人物。尤工畫馬。參酌中西畫法,設色麗艷,精工細織,自成一家。此圖工筆設色,繪苦瓜藤繞翠竹,下立西獨(《集韻》釋為良犬),昂首垂尾,眼睛警覺注視前方;長身細腰,毛色銀灰,光澤細潤,骨骼肌肉旨顯質感。與同樣寫實逼真的翠竹,瓜藤,果實,地草,野花,互相親托,構成天然之美。右下落款「臣朗世寧恭繪」。上鈐「怡親之實」一印。貽親王允祥系康熙皇帝第二子,雍正元年封王,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去世。此圖似可確定作於雍正年間。

鸚鵡戲蝶圖 清 胡湄絹本 設色 縱98 .2厘米 橫50.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胡湄(生卒年未詳),字飛濤,號晚山,又號秋雪,浙江平湖人。諸生,項元汴外孫。由於項氏收藏古代書畫甲天下。故胡氏年幼時,就受到古代繪畫藝術的薰陶。他為人耿直,富人以金帛求畫多拒之。他畫的花鳥蟲魚,「時稱仙筆」。著有《招隱堂集》。胡湄的花鳥喜仿宋人筆,工筆重色,細至艷麗。此圖作一枝怒放的梨花,一彩蝶向飄落的梨花追逐,原來鎖立於銅架上的白鸚鵡反身而下,撲向彩蝶,形態生動。花朵用胭脂設色,鮮嫩可愛,墨綠樹軒作為視托,層次向背各自分明。鸚鵡的羽毛用白粉工筆勾描,顯示羽毛柔綿的質感,整幅無一懈筆,連青銅架上的綠綉、紅霉斑均細緻地表現出來。署款「晚山胡湄寫」。鈐 「湄印」白文印、「晚山」朱文印。胡湄的署款字形奇特,個性強烈,據畫史記載,這是他不了防止別人作偽所致。左下壓角鈐「不遇賞鑒家寧落咸陽城」,可見其對自己繪畫藝術的自負。詩堂有姚馬龍題寫的七言律詩一首,題於嘉慶已巳。

洞庭秋月圖 清 王愫紙本 設色 縱65.4厘米 橫39厘米上海博物館藏王愫(生卒年未詳),字存素,號林屋,一號朴廬,江蘇太蒼人,諸生,僑居蘇州,王原祁之侄。工詩詞,善山水。筆法簡淡、秀潤。與王昱、王玖、王宸稱「小四王」。著《林屋詩餘》、《朴廬存稿中附論畫》一卷傳世。活動於乾隆年間。描繪太湖洞庭東出的秋色。近處坡石兀起,漁舟停泊,阜際望亭聳立。左側峰巒高聳,泉入平湖。湖中平坡少漬,蘆葦叢生,雁飛成行。山石用披麻皺,色墨由淡而深,反覆皺染,然後用焦墨破醒,顯得渾厚花滋,富有厚重感覺。構圖別緻,取坡石一偶,山巒一角,沙漬一片,構成整體,上部大片留白,以示湖水茫茫。自題「仿黃鶴山樵筆法」,實為借用古人筆法,對江南水鄉的真實寫照。署款「雍正癸丑」,為雍正十一年,鈐「愫印」朱文印、「江東鳥衣」白文印,起首鈐「上下千年」朱文圓作。右下押角「天真爛漫是吾師」白文印。是王愫中年所作。

蓮塘納涼圖 清 金廷標絹本 設色 縱56.9厘米橫65.1厘米上海博物館藏金廷標(生卒年未詳),字士揆,鳥程(今浙江湖州)人。畫家金鴻之子。乾隆中供奉內廷,善畫山水、人物、佛像,尤工白描。畫風工細。此圖定唐杜甫五律《陪諸貴公子丈八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之一的詩意。原詩中有「竹深留客處,荷凈納涼時。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兩聯句,圖中景物與詩意相吻合。筆墨工細,人物動態幽閑自在,衣褶用濃墨勾勒,略似折蘆描法,筆勢流暢;布置簡潔,設色雅淡。山石似用小斧劈皺,鋒棱多姿,墨色富有層次,別具一格。右下自題「乾隆甲戌秋日柞溪金廷標寫」,旁鈐「二黟」白文長方印。

竹林聆泉圖 清 沈宗騫紙本 設色 縱90.6厘米 橫35.1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沈宗騫(生卒年未詳),字熙遠,號芥舟,又號研灣老圃,鳥程(今浙江湖州)人。工書,善畫山水、人物。筆法精妙,人物生動傳神。活動於乾隆至嘉慶時期。近處溪畔泉邊,竹林茂密蔥盛。竹叢中茅屋掩映,竹梢間煙靄縹緲。峰巒突起,高瀑曲折奔流直下,使寧靜山居帶來悅耳之聲。屋內有人臨窗側首,似在聆泉。畫風受四王一派影響,山石用披麻皺,密集苔點,蒼茫秀潤。筆墨滋潤,氣韻清新。為沈宗騫精湛之作。自題「乾隆辛卯清秋,仿天水夫人(官道升)遺法,芥舟沈宗騫」。下鈐「沈宗騫印」白文印、「芥舟」朱文印。

山水圖 清 高鳯翰紙本 設色 縱28厘米 橫34厘米瀋陽故宮博物館藏高鳯翰(公元1683—1748年),字西園,號南村,晚號南阜,膠州(今山東膠縣)人。善山水,縱逸不拘於法。畫花卉亦奇逸天趣。「丁巳」年病臂用左手作書畫,自號尚左生。亦工草書、篆刻,富藏硯。著有《硯史》、《南阜山人教文存稿》。此圖冊畫天池山風景四頁,現選其圖二幅。之一,團石林立,天池水波平靜,池岸數人品聊天。題「天池試茶圖」,下鈐「鳯」、「翰」聯珠印,左下角鈐「偶然」葫蘆印。之二,崖石壁疊,樹木虯生。右上題「彷彿弘濟寺石崖一段,鳯翰」,旁鈐「高」白文長圓印。下鈐「拾得」、「甲寅」二印。中部崖石題「懸崖撒手」。左邊款署「雍正甲寅無日題名」,下鈐「鳯」、「翰」聯珠印及「左手供石」白文一印。

花果 清 金農絹本 墨筆 縱21厘米 橫36.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金農(公元1687—1764年),字壽門,號冬心,女號司農、稽留山民。昔耶居士,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流寓揚州。五十歲後始學畫,善畫山水、人物、花卉、梅竹。筆墨稚拙,不求形似,別具古樸風格。亦工詩文、書法,精鑒別,為「揚州八怪」之一。著有《冬心詩集》等行世。全冊十開,此選萱草、枇杷二開,在構思布置與筆墨意趣上各有特色。一幅寫根基於崖壁之上的萱草,長葉循勢紛披飄逸於畫面,逆鋒勾葉,筆觸古拙,在輕盈瀟麗的風姿中含有沉厚頑強的意趣。淡墨點花,薄而潤,富色彩感。一幅寫倚角取勢的二組枇杷,高矮趨對,中以題記相接,筆觸較工細膩,風格沉著而又清麗,在造型上有一種巧整的優美感。畫作於已卯,作者時年七十五歲。

佛像圖 清 金農絹本 設色 縱117厘米 橫47.2厘米煙台市博物館藏圖中釋迦,正面全身,頭頂青螺結,身著紅袈裟,一臂袒露拱手佇立,神態安詳而肅穆。面部以剛勁的鐵線描勾出,敷設淡彩,豐腴圓潤,神采飄逸。周身的衣紋採用枯筆折絕畫法,下接捲雲蓮座,線條展轉流動,有升騰動蕩之感。又於釋迦兩側作記,右邊文日:「十五年前為暖鶉居士寫金剛經卷,刻之棗木,精裝千本,善施天下名勝禪林……今又畫佛,畫菩薩、畫羅漢,將俟世之信心,敬俸者鋟摹上石,一如寫經之流傳雲。七十四雙機郡金農記。」左邊題《古佛頌》,長遠百餘字。書體楷中兼隸,有「漆書」之稱,其風格獨絕。書畫和諧,使佛像更為突出。其畫面形式極適於「摹上石」流傳於世。

鏡影水月圖 清 汪士慎紙本 墨筆 縱119.5厘米 橫53.5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汪士慎(公元1686—1759年),字近人,號巢林,又號溪東外史,安徽歙縣人。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善墨筆梅、蘭、竹,尤以畫梅著稱。清淡秀雅,別有風韻。五十四歲以後,雙目相繼失明,使練慣用手摸索寫字作畫。亦工詩、篆刻和八分書。「揚州八怪」之一。著有《巢林詩集》行世。寫明月之夜,一佛伏坐於水塘之邊,靜賞水中之月,神態安閑自得,有脫離塵世,悠然於佛門生活之感。畫下端有作者題詩一首:「鏡中之影,水中之月;雲過山頭,獅子出窟。」汪士慎善畫梅花,此幅人物畫在汪士慎的作品中較為少見。款題:「清湘老人曾有此幅,近人偶一摹寫,以博明眼一笑。」款下有「士慎」、「甘泉山人」白文方印,另鈐「七峰草堂」白文方印。有「包氏松溪鑒賞之印」的鑒賞印章

漁翁漁婦圖 清 黃慎紙本 淡設色 縱118.4厘米 橫65.2厘米南京市博物館藏黃慎(公元1687—1768年),字恭壽,號癭瓢子,又號東海布衣,福建寧化人。僑居揚州,善畫人物、花卉、蔬果。筆姿放縱,風格豪放。亦工詩,畫。「揚州八怪」之一。著有《咬湖詩鈔》行世。此圖寫一漁翁身背魚簍,手拈魚鉤,鉤上撲一小魚,笑容可掬,面向魚婦,似述家常;而漁婦則回首目對老翁,聆聽其述。漁翁漁婦,動態生動,呼應密切。人物衣紋作織線描,或連勾帶染,挺勁放縱;以草書之筆入畫,枳具功力。作者雖師法陳老蓮,上官周,然又自創新意。此圖為水墨大寫意,僅於漁翁面部,手部,略施淡赭。畫左上自題:「漁翁曬綱趁斜陽,漁婦攜筐入市場,換得封存中監菜米,其餘沽出橫塘酒。寧化癭飄子孫黃慎。」鈐「黃慎」白文,「恭壽」朱文兩印。

花鳥草蟲圖 清 黃慎紙本 墨筆 設色 縱23.5厘米 橫29.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全冊十開,作者選取荒崖野地的昆蟲小草作題材,畫面充滿生機,、野趣,使觀者徒小物小景中見到自然界中生物的動態,畫幅雖小,而妙趣橫溢。作者筆致毫放,既參徐渭、石濤的風骨,更表現其疏狂的個性,取象造型,重傳神寫意,藝術概括力強,並以草書功力入畫。冊中蟲草特別富於生命力,如鄭板橋所評:「畫到神情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此選其《紡織娘》、《枝頭麻雀》二幀,圖上鈐有「孫氏退思軒藏」白文收藏印。中國名畫

2010-03-13 20:41:56|分類:默認分類|字型大小訂閱

匡盧圖 五代 荊浩絹本水墨 縱185.8厘米,橫106.8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圖傳為荊浩名作。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說:「中挺一峰,秀拔欲動。而高峰之右,群峰瓚集,如芙蓉初綻,飛瀑一線,扶搖而落。亭屋、橋樑、林木,曲曲掩映,方悟華原(范寬)、營邱(李成)、河陽(郭熙)諸家,無一不脫胎於此者。」對此畫評價極高。畫中廬山及附近一帶景色結構嚴密,氣勢宏大,構圖以「高遠」和「平遠」二法結合,而其深遠、奧冥、飄渺盡得其當。畫法皴染兼備,皴法用小披麻皴,層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畫出,充分發揮了水墨畫的長處,正如他自己所說:「吳道子畫山水,有筆無墨;項容有墨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圖上有「荊浩真跡神品」六字(孫承澤認為是南宋高宗構的筆跡),上鈐「御書之寶」印,有元韓嶼、柯九思等題詩,並有清梁清標收藏印和乾隆諸璽。荊浩,字浩然,隱於太行山之洪谷,因號洪穀子。沁水人(今山西),生活於唐末至後梁(約公元889-923年間)。博通經史,善屬文,書法學柳公權,擅長山水畫。因隱於太行山,朝夕觀察山水樹石的變化,寫松樹「凡樹萬本」,分析總結了唐人山水畫的經驗,創立了北方水墨山水畫派,對後代山水畫的發展影響極大,著有山水畫論[筆法記]。

寫生珍禽圖 五代 黃筌絹本設色 縱41.5厘米,橫70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畫各類飛禽,昆蟲,龜等二十餘種。形象準確生動,筆法工細,色調柔麗協調,可看出寫生功力之深。構圖無一定章法,烏蟲互不呼應,畫左下方署小字一行「付子居寶習」,當為傳子習畫範本。《石渠實笈初編》著錄。黃筌的作品經《宣和畫譜》著錄時還有349件,但流傳至今只此一件。黃筌(公元十世紀),字要叔,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生年不詳,約卒於公元965的(宋乾德三年)。五代西蜀時任翰林待詔,權院事(皇家畫院的主管人員)等職。善畫山水,人物,龍水,尤以花烏為最著名,畫法精工富麗。又曾從光胤,孫位,李升學畫,善於吸取諸家之長,自成一體,對北宋和以後的花鳥畫有重大影響。其子黃居采,黃居寶承繼了家法。

關山行旅圖 五代 關仝(傳)絹本水墨 縱144.4厘米,橫56.8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圖上畫峰巒高聳,氣勢雄偉;中畫深谷壇林,中藏古寺;近寫板橋茅店,旅客往來,商賈停驂,維以寒林雞犬,富有生活氣息。布境兼「高遠」與「平遠」兩法,樹木有技無干,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落墨則漬染生動,饒於墨韻。《宣和畫譜》稱關仝「尤善作秋山寒林,與其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澤,使見者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不復有市朝抗塵走俗狀。」所述畫外之情,亦可與圖中約見之。此畫無款,據收傳印璽,可知先後為賈似道,元內府,明內府,明晉王府及清安岐收藏,後入清宮。《墨緣匯觀》及《石渠寶笈續編》等畫書著錄,可以認為是代表關仝畫風之作。關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工畫山水,師事荊浩,刻意力學,遂自成一家,時人種「關家山水」所作山水筆簡氣壯,景廣意長,與李成,范寬齊名,在北宋號「三家山水」。

調馬圖 趙嚴絹本設色 縱29.5厘米,橫49.4厘米上海博物館藏畫面作一馬夫牽馬待行狀。馬夫頭戴卷檐帶幟虛帽,身穿圓領窄袖胡服,深目高鼻, 西域人形象。所牽之馬,白地黑花,高頸昂首,體態縱恣,系大宛名種。雖然由於年深月久,畫面絹色暗敝破損,但依然可以看到它當年的艷麗典雅的色彩。人物膚色用淡赭及土朱染成:白色窄袖胡服左袒處,露出青紫專花裹衫。束腰護襠系石綠作地色,上有簡化的如意紋樣;項飾亦用石綠敷染,或都代表一種類乎金屬物質的裝飾。在護襠上覆以黑色護襠上覆以黑色羽披,帽頂貫珠用淡硃染成,馬頸項,肩背及腿部黑色,腹部及踝留白。在腹部白在上暈以黑花,三,四點簇聚綴成圖案,自然生動。全圖輪廓用淡墨線描,跨線略加染暈,其運筆若鐵線,勁練而微有波磔。景物難枳簡單,但人物和駿馬神態,躍然於絹素之上。

重屏會棋圖 五代 周文矩絹本設色 縱40.2厘米,橫70.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圖描繪南唐中主李景與其弟景遂,景達,景過會棋情景。頭戴高帽,手持盤盒,居中觀棋者為中主李景,對弈者是齊王景達和江王景過,人物容貌寫實,個性迥異。衣紋細勁曲折,略帶頓挫抖動。四人身後屏風上畫白居易「偶眠」詩意,其間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風。故畫名日「重屏」。此畫〈墨緣匯觀〉,〈西清札記〉,〈石渠寶笈三編〉等畫著錄。另有數本,以〈重屏圖〉,〈觀弈圖〉等名稱見於〈寓意編〉,〈清河書畫舫〉等書。現存二本,一本藏美國佛利爾美術館,屬明代摹本;此本藏故宮博物院,藝術水平較高,或認為是接近原作的宋人摹本。周文矩(公元十世紀),建康句容人(今南京),南唐畫院翰林待詔。善畫人物,山川,樓觀,尤精仕女。所畫閏閣婦女,繼承唐代周日方傳統,注重刻畫人物表情動態和內在精神,而不過多施朱傅粉或華美佩飾,形象更展自然秀麗。他的筆法吸取李煜畫法用筆,線條瘦硬,略帶顫動,種之為「戰筆」描,剛柔相齊,獨具一格。他在畫院深受李煜賞識,曾與顧閎中同時奉命畫〈韓熙載夜宴圖〉。

江行初雪圖 五代 趙干絹本水墨設色 縱25.9厘米,橫376.5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全卷描寫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情景。天色清寒,葦業樹林,江岸小橋,一片初白,寒風蕭瑟,江水微波;漁人衛寒捕魚,騎驢者縮瑟前進,表現出江南初冬漁民和旅行的生活情況,繪景畫人均積傳神。圖中樹石筆法老硬,水紋用筆尖勁流利,天空用白粉彈作小雪,表現出雪花的輕盈飛舞。圖前題「江行初雪,畫院學生趙干狀」,應是南唐後主李煜的筆跡。有宋宣和,金明昌,元天曆,清乾隆,嘉慶諸印,以及柯九思,吳瑞 ,梁清標,安岐諸收藏印。趙干,江寧人(今南京),南唐後主李煜時為畫院學生。善畫山水林木,長於布景,多作江南景物。畫「樓觀、舟船、水村、漁市、花竹,散為景趣,雖在朝市風埃間,一見便如江上。」(《宣和畫譜》)

高士圖 五代 衛賢絹本淡設色 縱134.5厘米,橫52.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圖描寫為漢代爵士梁鴻和其妻孟光「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的故事。畫面高山叢樹,瓦屋竹籬, 堂上二人,梁鴻高坐孟光舉案跪進。以茂密的山石竹樹作布景,襯托出「高士」的志趣。構圖嚴謹,筆法堅實,樹石蒼厚,多用乾筆破染。圖前隔水有宋趙佶書「衛賢高士圖梁伯鶯」七字。本幅有清高宗弘曆題記。宋周密《雲煙過眼錄》,明張丑《清河書畫舫》,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清安岐《墨緣匯觀》,清《石渠寶笈續編》,清阮元《石渠隨筆》等書著錄。衛賢,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南唐時為內供奉。擅長畫樓台,殿宇,盤車,人物等。初師尹繼昭,後學吳道子,是一位以界畫著名的畫家。

丹鳳幼鹿圖 五代絹本設色 縱118.5厘米,橫64.6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畫林木茂密,丹黃掩映,群鹿樓息其間,或立或卧,或隱與林內,或立與林際。居首者為有角雄鹿,似聞驚警,群鹿亦皆側首注視一方。全畫構圖緊密,設色雅麗,但亦有別於習見沒骨山水。其樹法尤為別緻,樹冠外形鮮明,前後相互比襯,富於裝飾意趣;畫鹿則以寫實手法,得傳神之妙。本幅無名款,有元內府「奎章」「天史」印,裱邊有清初收藏家阿爾喜普等人藏印,圖內押有乾隆,嘉慶諸璽。《石渠寶笈續編》著錄。舊題五代人作,沿襲至今。

層岩叢樹圖 北宋 巨然絹本墨筆 縱144.1厘米,橫55.4 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僧巨然,鍾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確切的生卒年已難考證,主要活動期在五代末至北宋初。他先是鍾陵開元寺的僧人,後因善畫山水得名,成為南唐後主李煜的賓客。公元875年,李煜降宋,巨然隨他到了汴梁,居開寶寺中。因他在學士院玉堂畫了壁畫,蠃得朝野稱賞,遂馳名中原地區。他在繪畫史上與荊浩,關仝,董源並稱為四大家,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此圖山巒起於畫幅的左下角,取側入之勢。中幅崛起一岡,直逼主峰,有驚濤突起之感。主峰嶺巒寬整,立意虛和,與隱顯在畫中幅右側的遠岫遙相呼應。散落在山間嶺上的業樹渲染出了一派渾茫的氣分,與嚴整的峰岡相映成趣,在開合中寄意深遠。林中小徑,屈曲縈帶,就實崇虛,意趣深遠。而勾皺雅滴,筆墨秀潤。作品本幅無作者款印,僅有明董其昌的題識,種此圖為「僧巨然真跡神品」。考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和《宣和畫譜》所論巨然畫語,與此畫都有很吻合,所以史來鑒定家都認同董其昌的這一判斷。

雪景寒林圖 北宋 范寬絹本水墨 縱193.5厘米,橫160.3厘米天津藝術博物館藏范寬,又名中正,字仲立,陝西華原(今陝西耀具)人,生卒年不詳。據畫史記載,他在宋仁宗天聖年間(公元1023一1031年)還健在。他學畫初期,取法於荊浩,李成,後來立志革新,移居終南,太華諸山中,朝夕對著真實景象,創意構圖,最後終於領悟到「山川造化之機「,找到了自己的表現風格。他與開仝,李成鼎立而三,領導著宋初的山水畫。此圖畫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迂迴而下。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勢。筆墨濃重潤澤,皺擦多與瀉染,屑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細密的雨點皺於蒼勁挺拔的粗筆勾勒,表現出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此圖歷來受到廣泛重視。清代收藏家安岐稱其為「華原生平傑作」。因此在范寬有限的傳世作品中尤其難得。名款「臣范寬制」四字,隱於前景樹斡中,因年久字跡漫漶不易辨認,關於此圖是否為范寬之作,近年在繪畫史家間尚有不同看法,但說它是宋畫中代表范寬畫派的重要作品,則是大家公認的。據收傳印記,可知歷經清梁清標,安岐鑒藏,乾隆時入內府,1860年英法聯軍掠圓明圓時曾流落民間。

溪山行旅圖 北宋 范寬絹本墨筆 縱206.3厘米,橫103.3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米芾對范寬的繪畫風格曾作過這樣的描述:「范寬山水叢叢如恆岱,遠山多正面,折落有勢。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虛,水若有聲。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無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勢雖雄偉,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們把這段話用來與本圖勘校,就會感到很是妥貼。所以歷來鑒藏家和美術史家們均堅信此圖為范寬真跡。近年對畫幅樹下草業間「范寬」二字款 的發現更證實了這點。此畫單從構圖方面說,應屬於平易之境,但它卻產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筆墨的酣暢厚重。此圖經清內府收藏,《石渠實笈初編》著錄。


宮樂圖 北宋絹本設色 縱48.5 厘米,橫70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畫宮中仕女宴飲奏樂場面。四人在玩笛弄瑟,吹簫彈箏。一名侍女在一旁擊板相和。另外五人飲酒賞樂,姿態各異。色彩鮮麗,線條細整。人物略為體腴。此幅無款印。是北宋人臨摹唐人的作品。仕女的面貌、服飾、器用皆為唐式,但筆力稍弱,表情略拘板,想系臨摹所致。

珊瑚筆架圖 北宋 米芾紙本墨筆 縱27厘米 ,橫24.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米芾(公元1051一1107年),字無章,號海岳外史,任內廷 畫學博士。祖籍太原,晚年移居鎮江北固山。他的書法很有名,與蔡襄,蘇軾,黃庭堅並稱「宋四家」。在繪畫方面也頗有造詣,是文人畫派的創道人之一,所創「米家壇山」在山水畫中獨辟一徑。可惜今天已很難見到他的畫品。《珊瑚筆架圖》是米芾在行文當中信筆所及,附於「珊瑚貼」之後。此筆架的筆法純用書法筆意,畫柱用筆由上至下,露鋒緩行,畫弧則頓筆蓄意,挑筆出鋒,畫檔是由左至右,顫筆而行,中間略有補筆,以取圓潤和實抱柱之意。下邊底座發筆肆意飄灑,錯落有致。筆架的形狀被生動地勾畫出來了,而輕重緩急,頓挑飛白,裹筆澀筆,使轉縱橫,書法的意義也表露無遺。此貼見於《墨緣匯觀》《大觀錄》《壯陶閣書畫錄》等書著錄。卷後有米友仁,謝在子,郭天錫等人題跋。

墨竹圖 北宋 文同絹本墨筆 縱131.6厘米,橫105.4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曾官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稱「文湖州」。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此圖用水墨畫倒垂竹枝,竹業濃淡相間。史傳文氏之竹「濃墨為面,濃墨為背」,於此可見。筆法謹嚴有致,又現瀟洒之態。本幅無款,有「靜閑口室」、「文同與可」二印。詩塘有明人王直及陳質題詩。

五馬圖 北宋 李公麟紙本墨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畫宋朝元 初年天駟監中的西域名馬五馬匹 ,各有一名奚官司或 人。畫無作者款印,前四馬俊名有黃庭堅 題的馬名,產地,年歲,尺寸,卷末又有黃氏 跋,題為李公 作。因第五匹馬(滿川花)均無黃庭堅 題,有人懷疑為均人 人。所畫五代馬官,兩位是漢人,余為外族。形貌,服飾,神情各 。除局部有烘染外,都有單線白描。行筆勁細,富於變化,刻畫出馬的 背的圓勁與彈性。筆法簡潔蒼勁,是宋代人馬的 作。本書選印第一,第三兩段。

窠石平遠圖 北宋 郭熙絹本設色 縱120.8厘米,橫167.7厘米故宮博物院藏郭熙,字淳夫,河南溫縣人。曾為宋御畫院藝學。師法李成,善畫山水,寒林。生卒年不祥,活動於北宋熙寧,元豐年間。著有《林泉高致》一書。畫幅左側有款「窠石平遠」四字及「元豐戊年郭熙畫」。鈐「郭熙印章」一方。知為郭熙作於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畫深秋清曠之景,神韻獨絕。樹石畫法與郭熙《早春圖》相似。但細部描畫較簡略。有「敕賜臨濟壹宗之印」等印記十一方和半印一方。

柳鴉圖 北宋 趙佶紙本淡設色 縱34厘米,橫223厘米趙佶即徽宗,是北宋末年的一位皇帝。他酷愛書畫,在位二十五年,政治上昏庸無能,以至亡國被虜;但是繪畫事業欲有倡導之功。其本人詩書畫均有精湛的造詣,尤以花烏畫專長,以工細彩墨為主,有時並能寓巧與拙。此幅《柳鴉圖》是他繪畫風格的代表作之一,原為《柳鴉蘆雁圖卷》的前半幅。柳和鴉採用沒骨畫法,設色淺淡,構圖洗鍊。粗壯的柳根,細嫩的枝條,姿貌豐腴的樓鴉畫得都很精細工整。樓鴉雙雙休息喜戲,形態自在安祥。點睛用生漆,更顯得神采奕奕。畫面在黑白對比和疏密穿插上取得了很大成功。畫鈐趙佶的「宣和中秘」朱文長方印,半鈐明內府「紀察司印」。《庚子銷夏記》,《石渠隨筆》著錄。

瑞鶴圖 北宋 趙佶絹本設色 縱51厘米,橫138.2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此圖畫壯嚴聳立的汴梁宣德門,門上方彩雲繚繞,十八對神態各的丹頂鶴翱翔盤旋在上空,另兩對站立在殿脊的鴟吻之上,空中彷彿回蕩著悅耳動聽仙鶴齊嗚的聲音。畫後有趙佶瘦金書敘述一段。此圖為宋人鄧椿《畫繼》中所記《宣和睿覽》冊中的一幅。《石渠寶笈重編》及《石渠隨筆》著錄。

採薇圖 南宋 李唐絹本淡設色 縱27.2厘米,橫90.5厘米此卷畫商代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在首陽山採薇代食的故事。圖繪半山之腰,蒼藤、古松之陰,伯夷與叔齊採摘薇蕨期間,正在休息對話的情景。畫中正坐一人即為伯夷,他面帶優憤,目光炯炯,注視著叔齊。叔齊一手據地,一手舒掌作放歌狀。圖中人物刻畫生動傳神,森森然正氣溢於毫端。衣紋簡勁爽利,以親託人物剛直不阿的性格。樹石筆法粗簡,墨色濕潤,已開馬遠,夏圭法門。圖中石壁上有題款兩行;「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大約屬李氏晚年作品。本幅有明人項元汴、清人吳榮光等收藏印多方。後幅有元人宋杞,明人俞允文、項元汴、清人永瑆、翁方綱、蔡之定、阮元、林則徐、吳榮光、潘霄漢的題記。《清河書畫舫》,《汪氏珊瑚綱》,《佩文齊書畫譜》,《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著錄。

女孝經圖 南宋 無款絹本設色 每幅縱43.8厘米,橫68.7至73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女孝經》為唐代侯莫陳邈(三字複姓)妻鄭氏撰,共為十八章,內容多宣揚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女孝經圖》(上卷)畫前九章內容,此處所選為其中的第一開宗明章,二、后妃章,五、事舅姑章,九、庶人章四幅畫面。各圖後有楷書《女孝經》原文,字體學高宗趙構一派。圖上有清「曹溶秘玩」及乾隆、嘉慶、宣統內府收藏印多方。此圖書法工整,畫人物衣紋採用織線描,設色濃麗,略師唐人書法。作樹木、花石、屋宇,筆法平穩,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該圖經《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四梅圖 南宋 揚無處紙本墨筆 縱37.2厘米,橫358.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揚無處(公元1097一1169年),字補之,號逃禪老人,清夷長者,江西南昌人。他自稱為漢代揚雄後裔,故其姓氏縱扌不縱木。揚補之善畫水墨梅竹、松石、水仙,筆法清淡野逸;能作白描人物,師法李公麟;亦能書法,兼工詩詞,著有《逃禪詞》。《四梅圖》寫梅花未開、欲開、盛開、將殘四種狀態。後自書「柳梢青」詞四首,分詠四梅。又自題道;「范端伯要予畫梅四枝,一未開,一欲開,一盛開,一將殘。仍各賦詞一首,畫可信筆,詞難命意,欲之不從,勉徇其請。予作有『柳梢青』十首,亦因梅所作,今再用此聲調,蓋近時喜唱此曲故也。」文中提到的「端伯」,名直筠,為范仲淹的曾孫。自題作與「乾道元年」,即公元1165年,揚氏時年六十九歲。後福有元人柯九思至元十一月和詩,清人笪重光等人題記。

果熟來禽圖 南宋 林椿絹本設色 縱26.5厘米,橫27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林椿,錢塘人,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公元1174一1189年)畫院待詔,善寫花烏,師法趙昌。此圖原載『宋人集繪冊』,繪有林檎果一枝,枝上碩果累累。其上樓息一小烏, 尾挺胸,作欲飛的情態,形象生動可愛。系掛著沉甸甸果實的枝柯,彷彿在輕輕地顫動。果葉正反面刻畫細織,連蟲蝕的痕迹都頗為清晰。畫面雖不繁複,卻充滿生氣盎然的意趣。全圖筆法精工,設色妍美,是面宋初期花烏畫的佳作。本幅款署「林椿」二字,曾經宋牽收藏,《石渠實笈三編》著名。

海棠蛺蝶圖 南宋 無款絹本設色 縱25厘米,橫24.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圖不知原載何冊,亦無作者款印,工筆重彩畫海棠花蝶。畫風工整,賦色濃麗,用筆沉穩,花葉用顏色屑屑渲染,陰陽向背交代得十分清楚。本幅鈐「黔寧王子子孫孫水保之」,「丁伯川鑒賞章」等藏印四方。

枯樹鶌鵒圖 南宋 無款絹本設色 縱25厘米,橫26.5厘米故宮博物藏此圖原載《紈扇畫冊》,經《石渠實笈初編》著錄。圖作秋樹殘葉,枯枝上樓息著一雙鶌鵒。整幅構圖疏密得體,用筆工整,刻畫入微,神形兼備,為宋代寫生花烏畫中的佳作。本幅上鈐」桂坡安國鑒賞,「大觀」半印和「宣統御覽之寶」收藏印各一方。

楓鷹雉雞圖 南宋 李迪絹本設色 縱189.4厘米,橫210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楓鷹雉雞圖》是宋畫中罕見的巨幅作品。此圖繪坡石花竹中,一棵古楓拔地而起,枯枝上一對兇猛的蒼鷹正向下怒視著一對慌忙逃竄的雉雞。畫面上的山石樹斡用筆粗重,輔以水墨破染,其陰陽向背,都交代得十分清楚。樹上的枝葉疏密有致,層次鮮明。鷹、雉的羽毛精細,神態生動。整幅畫面給人以嚴謹結實,氣魄宏壯之感。畫面左上方款署「慶元丙辰歲李迪畫」,可知。這幅作品繪於南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本幅有「怡親王寶」等藏印兩方。

秋柳雙鴉圖 南宋 梁楷絹本設色 縱24.7厘米,橫25.7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梁楷,祖籍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南渡後流寓錢塘,南宋寧宗嘉泰年間為畫院待詔。他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及花烏,性情狂放不羈,喜愛飲酒。據載,他曾在畫院獨「金帶」而不受,不辭而別,人稱「梁風子」。梁楷書畫風多粗簡,擅長減筆畫。畫風於北宋初期的石格一胍相承,並將石氏粗簡的畫法創造性在運用到花烏畫之中。《秋柳雙鴉圖》繪枯杈上一枝 柳隨風搖晃,兩對烏鴉繞樹飛嗚,一輪圓月淡淡無光。全幅構圖清疏,意境幽遂,寥寥數筆便將秋景黃昏刻畫得淋漓盡致,筆簡意賅。此圖右下方款署「梁楷」二字。對幅有清高宗弘曆題詩。經《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四景山水圖 南宋 劉松年絹本設色 每幅縱41.3厘米,橫67.9至69.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四景山水圖》分四幅繪春、夏、秋、冬四景,描繪了幽居于山湖樓閣中的大夫閑逸的生活。全卷書風精巧,彩繪清潤,季節渲染十分得體,筆墨蒼逸勁健。其中界畫屋宇絲毫不爽,山石多用小斧劈破,可以看出與李唐的淵源關係,而秀潤過之,四幅畫面均無款印,但可信為劉松年真跡。後幅有明人李東陽題記。本幅分鈐《春和園鑒藏》等印二十四方。《庚子銷夏記》著錄。

花籃圖 南宋 李嵩絹本設色 縱19.1厘米,橫26.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圖重設色,描繪盛開在精美的花籃中的鮮花。全圖畫風工整艷麗,為工筆重彩畫中的佳作。畫面左下方款署:「李嵩畫」三字,其下方押「項子京家藏」半印。

百子嬉春圖 宋 佚名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見《石渠寶笈續編》,簽題蘇漢臣作。畫兒童百人在一處庭院中嬉戲玩耍,情景歡快熱鬧。按《圖繪寶鑒》:「蘇漢臣,開封人。宣和畫院待詔。師劉宗古,工畫釋道人物臻妙,尤善嬰兒。紹於間(公元1131一1162年)復官。孝宗隆與初(1163年)畫佛像稱旨,補承信郎。」世人凡見嬰戲圖,便題蘇漢臣作。不知何據。未足篤信,暫存疑。

雪窗讀書圖 南宋 無款絹本設色 縱49.2厘米,橫31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此圖繪雪景。崖前坡後茅屋兩幢,旁有青竹,柴門緊閉,左側山崖高峻,崖上枝葉蒼茂。遠山如帶,朦朦朧朧。此幅左側下部的「李嵩」,「李宗成」名款均是作為後添,這幅作品布景嚴整,山石用大斧劈破,但筆法見散亂,似系南宋時期宗法李唐者所作。本幅及紙邊鈐明「張孝思賞鑒印」及清高宗弘曆的印章數方。《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雪堂客話圖 南宋 夏圭絹本設色 縱28.2厘米,橫429.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雪堂客話圖》設色畫江南雪景,筆法蒼勁渾厚,山石多用小斧劈破和短線條禿筆直破,從而取得了方硬奇峭,水墨蒼潤的藝術效果。由此也可以看出夏圭雖與馬達同師李唐,但又各有所長。馬達用筆剛勁而偏於露,夏圭用筆剛勁而趨於含蓄,這一特點在此幅作品中表現得比較明顯。畫面左側款署「臣夏圭」三字。

臨流撫琴圖 南宋 夏圭(傳)故宮博物院藏此圖不知原載何冊。 據題夏圭作畫。溪旁古樹下一士人扶琴吟誦之狀。筆法勁健,墨色淋漓,觀之如聞錚錚然流水彈琴之聲。

春江帆包圖 南宋 無款絹本墨筆 縱25.8厘米,橫27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繪遠岫高松,中分一水。右岸竹離茅舍,竄石叢林。岸邊二帆船停泊。遠方夕陽西下,江水如潮。二小船飽帆破浪前進,從而點出了畫面的主題。圖中遠山用淡墨勾染,濃墨點小樹,松樹,帆船用細筆勾描。全圖筆法慎密嚴謹,畫風學郭熙一派而又另立新意,不愧是南宋初期小幅山水的佳作。畫面無款。對幅有清高宗弘曆的題詩。此作曾經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梅石溪鳧圖 南宋 馬達絹本設色 縱26.7厘米,橫28.6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圖設色畫幽僻的崖澗,石壁上梅花盛開。一群野鴨在涓涓的溪水中或追逐嬉戲,或梳理羽毛,或振羽欲飛,其中一對幼鳧伏在母鳧的背上,十分動人,全圖兼工帶寫,構圖簡潔巧妙,所畫石壁運用虛實相間的表現手法,使咫尺畫面產生了曠闊之感。在用筆上也頗有特色,畫山石用大斧劈破,爽利峭勁;作梅樹用方折筆寫拖枝之勢,蒼勁老辣,姿態橫生,繪溪水則用細筆中鋒,從而表現出微風吹拂,清波蕩漾的意境。本幅左下方款署「馬遠」二字。另有收藏印三方。

松澗山禽圖 南宋 無款絹本設色 縱25.3厘米, 橫25.3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繪參天的古松下,山溪蜿蜒奔流,水花飛濺,四對山鵲姿態各異,或飛嗚,或樓止,或啄食與山澗和樹石之上,形象生動。圖中用濃墨畫松斡和松鱗,松針用墨線勾描後用石青渲染。竹葉用嚴謹的雙鉤填色法。山石則用墨線勾勒輪廓,進而用淡青色破染,使畫面富有立體感。此圖用筆蒼勁,靜中有勁,為南宋小幅花烏畫中精秀之作。這幅作品曾經明黔寧王沐琳和項元汴收藏。

雪江買魚圖 南宋 李東絹本設色 縱23.6厘米,橫25.2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李東,生卒和籍貫不詳,南宋理守時(公元1225年一1264年),經常在京師御街上出售自己的繪畫作品,工畫民間風俗。此圖繪白雪皚皚的嚴冬,一漁翁身著蓑衣,一手持槳,一手提魚出售,真實在反映了漁民生活的艱難氣分。此作用筆勁挺,構圖玲瓏別織,不愧是李東的傳世佳作。曾經清內府收藏,《虛齊名畫錄》著錄。

碧桃圖 南宋 無款絹本設色 縱24,8厘米,橫27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繪碧桃兩枝,枝上的碧桃花有的吐露盛開,有的含苞欲放。花瓣用細筆勾描後多屑暈染,富有屑次變化和立體感。全圖用筆精細,設色淡雅,畫雖小,意趣無窮,是南宋寫生妙品。畫面無款。畫中鈐有「於騰」、「何榮精賞」二印。

出水芙蓉圖 南宋 無款絹本設色 縱23.8厘米,橫25.1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繪出水荷花一朵,淡紅色暈染,花下親以綠葉,葉下荷梗三枝。作者用俯視特寫手法,描繪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質。全圖筆法精工,設色艷麗,不見墨筆勾痕,是南宋院體畫中的精品。畫面無款印,傳為吳炳作。《虛齊名畫錄》著錄。

瑤台步月圖 南宋 劉宗古(傳)絹本設色故宮博物院藏此圖原載《四朝選澡冊》(見《石渠寶笈續編》)。題劉宗古作。《畫繼》云:「劉宗古,京師人。宣和間(公元1119一1125),以待詔官至成叫郎。亂離後,歸江左。朝廷方尋訪車輅式,而宗古進本稱旨,除提舉車輅院。其畫人物,長於成染,不背粉,水墨輕成,但筆墨織弱耳。」此畫布局疏朗,設色清麗,不失為一件精構。

墨蘭圖 南宋 趙孟堅絹本墨筆 縱34.5厘米,橫90.2厘米故宮博物院藏趙孟堅,字子固,為宋朝宗室,宋理宗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中進士,官至朝散大夫,守嚴州。他善畫水墨梅、竹、蘭、水仙等,學揚無咎一派,其作品清而不凡,秀而雅淡,是南宋末年兼具貴族,士夫,文人三重身份的著名畫家。此圖繪墨蘭兩業,生於草地上;蘭花盛開,如彩蝶翩翩起舞;蘭葉柔美舒放,清雅俊爽。畫中自題詩日:「六月衡湘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曾將移入浙西種,一歲才發一兩莖。」詩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懷,孤芳自賞,清高拔俗的情趣。趙氏這種畫蘭技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圖卷右邊有顧敬題詩,後幅有文微等七家題記,曾經明文微明,清安岐收藏,《式古堂書畫匯考》,《大觀錄》,《墨緣木觀》著錄。

霜條寒皺圖 南宋 無款絹本設色 縱28.2厘米,橫28.7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圖原載《宋人集繪冊》。繪五對麻雀棲止於枯之枯棘上,右側親小竹一枝。圖中小烏神態各樣,有的靜觀,有的對語,有的作欲飛狀,形象生動逼真。從畫面看,小烏的形象更接近自然情態,說明作者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寫生的功力。此圖用筆精工設色優美,是南宋寫生花烏畫中的妙作。無款印,曾經清人宋牽收藏,《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金明池爭標圖 宋人絹本設色 縱28.5厘米,橫28.6厘米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此圖描寫北宋京城汴京(今開封市)金明池水戲爭標的場面。畫面苑牆圍繞,池中築十字平台,台上建軍圓形殿宇,有拱橋通達左岸。左岸建有彩樓,水殿,下端牌樓上額書「瓊林苑」三字。池岸四周桃紅柳綠,間有涼亭,船塢,殿閣。水中龍船屑樓高閣,人物活動於樓內外;龍船兩側各有小龍舟五艘,每艘約有十人並排划槳,船頭一人持旗;另有數只維游其間。書面左,下兩側的苑牆內外,人群熙來攘往。全圖約有千餘人,雖然人物微小如蟻,但仔細觀察,比例恰當,姿態各異,神情生動,頗具藝術魅力。在圖左側的粉牆上有楷書「張擇端呈進」五字款。經專家鑒定,對此圖作者有兩種意見:其一,從落款看,不像後人添寫。如此精細熟練的工筆畫應出自高手,有可能是張擇端的早期作品;其二,從此圖的風格及畫中景物看,斷為宋畫無疑,很有可能是南宋人的摹本。此圖曾為明代安國,項子京鑒藏。

洞天山堂圖 南宋或金 無款絹本設色 縱183.6厘米,橫121.2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畫山谷間白雲瀰漫,澗流清駛,林木搖曳,樓台隱約,造景幽深雅靜,與畫幅上所題「洞天山堂」四字頗為切合。本畫無款識,清初王鐸題為董源之作,不知何據。從全畫布置創意看,所畫景山物範圍已比北宋全景山水縮小,近於李唐《萬壑松風圖》的體制,其時代應相當於南宋。但圖中所畫宮室的特點又非南宋而近於金元,故此圖更可能是金代作品。

雲橫秀嶺圖 元 高克恭絹本 設色 縱182.3厘米 橫106.7厘米高克恭(公元1248-1310年),字彥敬,號房山,官至大中大夫,刑部尚書。其祖先是西域(現新疆)人,後籍山西大同。工墨竹,亦擅山水,初學米芾父子水墨書法,後取法李成、董源、巨然之長,自創一體。評進謂其所書「元氣淋漓」。此圖書層巒高嶺,溪橋疏樹,上下峰巒及近景坡石樹木之際,間以白雲朵朵,縱而掩去大山給人的窒息之感,並增加了景物的深度,使書面元氣渾滄。整幅書設色明麗、筆墨精妙、用筆靈活。山石多用米點皴,但又糅進新的變化,如水邊的卵石以及米點之下的「披麻皴」。說明高氏並非刻板效學二米瀉煙雨林巒,還吸收了董源、巨然山水畫的長處,以豐富自己的技法。書上李 題誠云:「……上軸樹老古蒼,明麗 落,古所謂有筆有墨者,使人心降氣下,絕無可誠者。」另有鄧文原、王鐸的題記和乾隆帝題詩。

雙鉤竹圖 元 李衍絹本 設色 縱163.5厘米 橫102.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李衍(公元1254-1330年),字仲賢,號息齊道人。薊丘(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吏部尚書、集賢院大學士、光祿大夫。座後追封「薊國公」為元代畫竹名家,初學王庭筠,後師法文同。著有《竹譜詳綠》一書。此圖畫竹四株,前後左右交錯,枝葉繁茂。下方小竹數株,怪古平坡。竹葉以墨色細加瀉染,表現出陰陽向北背。湖石用濃淡墨暈出,玲瓏多姿。構圖勻稱,筆法圓勁精整,設色淡雅。作者還通過碎石、枯枝等周圍景物的描寫,更加烘插出竹子「清高拔俗」的品格。未署款,畫幅中部鈐有「李衍仲賢」、「息齊」二印。

洞庭東山圖 元 趙孟頫絹本 設色 縱61.9厘米 橫27.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趙孟頫(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鷗波、水晶宮道人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人元後任兵部郎中、翰林學士承旨。擅畫山水、人物、鞍馬、竹石和花烏。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學李公麟和唐人。其繪畫有兩種面貌,一為工整,一為豪放,均在筆墨技法上有較大發展,對後世的影響極大。此圖描繪洞庭東山的景色。洞庭山位於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分東西雨山。東山古名胥母山,又名莫厘山,為伸出太湖之半島。圖上東山山勢不高,圓渾平緩,山徑曲折,一人佇立岸邊眺望太湖。山後霧氣迷濛,崗巒隱約。湖面微波粼粼,輕舟蕩漾。近處小丘浮起,雜木葉生。作者自題詩中抒發了閑和怡悅的決緒。下鈐「趙氏子昂」朱文方印。畫幅中有清高宗弘曆題詩。裱邊有明人董其昌題跋。此幅筆墨從董源的規範中變化而來,柔和流暢的披麻皴和疏密相間的點苔,表現出江南草木華滋的土山形貌。細密的魚鱗水紋,寫出太湖瀲灧的水光。山巒和坡石罩染淡淡的石青、石綠和赭石,以花青占染樹葉,盞面色調明澈清雅。這種淺絳山水是趙孟頫在唐、宋青綠山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析體貌,對元代山水畫風影響很大。畫家另有《洞庭西山圖》,與此圖原相聯屬,惜已散佚。

墨竹圖 北宋 文同絹本墨筆 縱131.6厘米,橫105.4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曾官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稱「文湖州」。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此圖用水墨畫倒垂竹枝,竹業濃淡相間。史傳文氏之竹「濃墨為面,濃墨為背」,於此可見。筆法謹嚴有致,又現瀟洒之態。本幅無款,有「靜閑口室」、「文同與可」二印。詩塘有明人王直及陳質題詩。

溪鳧圖 元 陳琳紙本 設色 縱35.7厘米 橫47.5厘米台北故宮博和院藏陳琳(生座年不詳),字仲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畫院待詔珏子,琳世其葉。善畫花鳥、山水、人物,得趙孟頫指授,多所資益,故其畫不俗,尤善臨摹古迹。此圖畫一野鴨,立於水邊。古上角倒垂芙蓉一枝,縱有花蕾。岸上車前草一株,雜草兩葉。縱畫中的點景可以斷定。此時已是深秋季節。 圖中野鴨多用細筆勾描,造型準確,畫風工麗。水用粗筆隨意寫畫,筆法瀟洒。畫幅左有趙孟頫題記:「陳仲美戲作此圖,近世畫人皆不及也。子昂。」詩塘有元人仇遠題跋,說明此圖是陳氏訪趙孟頫時即興所作的寫生畫,趙孟頫為之潤色。其中右上的芙蓉、下方的坡石小草和粗筆的水波都是趙孟頫所加,粗筆水波之下還可見到陳琳原畫細筆波紋的痕迹。畫上鈐有清人耿昭忠、乾隆帝、宣統帝等收藏印多方。

寒林圖 元 曹知白絹本 墨筆 縱27.3厘米 橫26.2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曹知白(公元1272-1355年),字又元,又字貞素,號雲西。華亭(今松江)人。至元中為崑山教諭,不久辭官歸隱。擅長畫山水,師法李成、郭熙。晚年筆法簡淡疏秀,自成一派。此圖畫坡石枯林。用筆豐腴濕潤。畫風學李成、郭熙而又有變化。畫幅中自題:「……泰定乙丑九日,去西兄作。」下鈐「雲叟」、「聽松齋」二印。下角又有「聊復爾耳」一印。乙丑為泰定二年,即公元1325年,時作者年五十四歲。本幅堪稱曹知白中年時的佳作。

伯牙鼓琴圖 元 王振鵬絹本 墨筆 縱31.4厘米 橫92厘米故宮博和院藏王振鵬,字朋梅,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官至漕運千戶。工墨筆界畫,筆法工緻細密,自成一體。亦擅人物。元仁宗賞識他,賜號弧雲處士。生座年不詳,約活動於元仁宗朝。此卷描繪伯芽為知音者鍾子期彈琴的故事。相傳伯牙生於春秋時代,擅彈琴,與鍾了期為友。《荀子·勸學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的記載。流傳至今的古琴曲「水仙操」和「高山流水」據傳就是他所作。圖中彈琴者為伯牙,對面聆*者是鍾子期。畫中伯牙與子期的舉止神情均刻劃惟妙惟肖。衣紋用筆細勁流利,精謹生動。實為元代人物畫代表作。卷末署「王振鵬」三字款。卷尾有元人馮子振、趙聲、張原湜題記。

墨竹譜 元 吳鎮紙本 墨筆 縱40.3厘米 橫52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吳鎮(公元1280-1354年),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浙江喜與魏塘人。工詩文,擅畫山水、竹石。其畫風對明清山水畫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他與王蒙、黃公望、倪瓚同初稱為「元四家」。此冊共二十二幅,前兩幅作者書蘇軾撰文同偃竹記,後二十幅畫竹各有題議。冊中墨竹諸能悉備,畫風蒼勁簡率。所選一為第四幅。秀竹一竿,枝疏葉少。淡墨畫干,濃墨畫竹葉,墨氣連貫。用筆簡練,構圖大膽,不落俗套。有「天籟閣」、「墨林山人」、「項子京家珍藏」等藏印多方。二為畫冊中第五幅。畫風雨竹一枝,枝葉繁茂。淡墨畫枝斡,濃墨一筆點葉,竹能生動可愛。真可謂得竹之性情。畫左有作者題議。

漁父圖 元 吳鎮絹本 墨筆 縱84.7厘米 橫29.7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畫還山叢樹,流泉曲水,老樹平坡。坡旁溪水一泓,小舟閑泊。一漁父頭戴草笠,一手扶漿,一手執魚竿,坐船中垂釣。筆法圓潤,意境幽深。畫風師法巨然而又有變化。畫幅中有作者自題,款署「至元二年秋八月,梅花道人戲作魚父四幅並題」。下鈐「梅花盫」、「嘉興吳鎮仲圭書畫記」二印。至元二年為公元1336年,時吳鎮年五十七歲。詩塘中有明人王鐸題詩。.

挾彈游騎圖 元 趙雍紙本 墨筆 縱108.5厘米 橫46厘米故宮博物院藏趙雍(公元1289-?年),字仲穆,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頫次子。官至集賢待制同知,以書畫知名。擅畫人馬、山水和竹石,師家法。此圖畫一人騎馬持弓,回顧身後的兩株高樹。畫風古樸,有唐人遺風。圖中人物形象生動,馬的造型準確,樹以雙鉤填色,描繪嚴謹。畫幅中自題「至正七年四月望仲穆畫」。至正七年為公元1347年,時趙雍年五十九歲。畫幅右上方有元人題記

清必閣墨竹圖 元 柯九思紙本 墨筆 縱32.8厘米 橫58.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柯九思(公元1290-1343年),字敬仲,號丹丘生、號丹丘生、五雲閣吏,台州(今浙江)人,官至奎章閣鑒書博士。博學能文,擅寫墨竹,師文同一派,並融以書法的用筆。此圖畫竹竿,怪石一塊。竹葉以書法之撇筆法寫之,濃淡相間,沉著勁挺。石用濃墨皴擦,圓勁渾厚。全畫筆法蒼秀,畫風學文同而又有新意,是柯氏墨竹畫的代表之作。畫幅左側自題:「至元後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必閣因作此卷。丹丘生題。」「柯敬仲氏」一印。戊寅為至元四年,即公元1338年,時柯九思年四十九歲。

鷹檜圖 元 張舜咨 雪界翁絹本 設色 縱147.3厘米 橫96.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張舜咨,字師夔,號櫟山,杭州人。曾在福建任縣尹。工詩文、書法、擅長畫山水、樹木、竹石。生卒年不詳。雪界翁待考。此圖畫一黃鷹獨立於古檜樹上,昂首還眺,目光咄咄。樹下頑石小樹成趣。鷹的造型準確,羽毛用細筆勾描後填色。用筆工細,設色妍麗。檜樹和山石用兼工帶寫的筆法,於蒼古之中又見清潤之致。畫中自題云:「雪界翁畫黃鷹,師變作古檜,桐城口氏好事,遂與之。」張舜咨傅世作品極少,此幅為難得的精品。

桃竹錦雞圖 元 王淵紙本 墨筆 縱102.3厘米 橫55.4厘米故宮博物院藏王淵,字若水,號澹軒,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少時受趙孟孚指教,擅長畫花鳥、山水,尤精水墨花鳥。山水師法郭熙,花鳥師黃筌,而又有創新。生卒年不詳。此幅畫坡石桃竹,兩雙錦雞樓於坡石之間。桃枝上的一雙小鳥作欲飛狀。枝上桃花或盛開,或含苞欲放。圖中花和葉都用水墨點畫而成,不用線勾。作者以深淺不同的色調,表現出陰陽向背和不同的顏色。鳥身的羽毛舉塗染皴劃粗細筆兼用,不作精雕細琢。全畫筆墨穩練、文雅,氣韻蒼古,是花鳥畫在元代由設色向墨筆過渡的代表性作品。畫幅左下方款署「至正己丑王若水為惠民作出桃錦雞圖」。下方鈐「澹軒」、「王若水」二印。畫幅左下角鈐「子孫永保」、「海濱程氏」等收藏印。

秋舸聚飲圖 元 盛懋絹本 設色 縱141.4厘米 橫97.1厘米上海博物館藏盛懋,字子昭,嘉興魏塘鎮人。其父盛洪擅畫。他繼承家學,又以陳琳為師。工畫山水、人物、花烏。筆墨精緻,布置巧密,在元末享有盛名。生卒年不詳。此圖繪坡陀上樹木列植,枝繁葉茂。近岸緩緩行駛一艘篷舟,舟首一位逸士正仰天長嘯,身前置放酒具瓷碗,身後古阮橫陳。船尾童子搖櫓,對岸崗阜平緩。古代歷史人物中,魏晉間號稱「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嗜酒能嘯」,並擅彈琴。圖中逸士很可能即是阮籍的寫照,表現他「志氣宏放,傲然獨得」的神態。圖中樹石、還崦畫法學董源、巨然,只是勾皴占染的筆法更為縝密精巧,不免略嫌細碎。人物著色,取唐人法,線描細勁。圖上無作者款識和印章,但畫風與其至正辛卯(公元1351年)年作的《滄海橫笛圖》頗為一致,可信為盛懋真跡。

松陰聚飲圖 元 唐 棣絹本 設色 縱14.4厘米 橫97.1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唐棣,字子畢,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曾任吳江縣令。工畫山水,近學趙孟孚,還師李成、郭熙。生卒年不詳,可能卒於至正初年。圖繪數人在樹下聚飲的情景。河畔長松高聳,樹後露出茅屋數間。松蔭下四位長者席地而坐,面對酒缸正在舉杯暢飲。旁有兩人手捧壺盤侍候,一人抱矮案前來。河中露出坡陀松林茅舍。隔河崗阜起伏,還山隱約。圖中描畫對飲者解衣,不矜禮儀,生動地表現出樹民野老酒酣與豪的生活樂趣。唐棣曾投趙孟孚門下,學者詩文繪畫。此圖崗巒坡石筆墨圓潤婉和,頗有趙氏遺法。長松的勾皴蒼勁精巧,細枝形似蟹爪,則脫於郭熙。畫幅中自題「元統甲戌冬十一月吳興唐棣子華制」。下鈐「唐氏子華」朱文方印。甲戌為元統二年,即公元1334年,時作者年三十九歲。此圖屬早年之筆,故較多保留著師承前人技法的痕迹。

墨梅圖 元 王冕紙本 墨筆 縱68厘米 橫2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王冕(公元1287—1359年),字元章,號老村,又號煮,石山農,浙江諸暨人。年輕時曾參加進士考試,不中,遂絕意仕途。後歸隱九龍山,以賣畫為生。擅長畫梅花、竹石,墨梅師法揚無咎而另立新意,著有《竹齊集》行世。此圖作倒掛梅。枝條茂密,前後錯落。枝頭綴滿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綻瓣盛開,或殘英點點。正側偃仰,千姿百態,猶如萬斛玉珠撒落在銀枝上。白潔的花朵與鐵骨錚錚的幹枝相映照,清氣襲人,深得梅花清韻。幹枝描繪得如彎弓秋月,挺勁有力。梅花的分布富有韻律感。長枝處疏,短枝處密,交枝處尤其花蕊累累。勾瓣點蕊簡潔洒脫。王冕墨梅出於北宋揚無咎派。但宋人畫梅大都疏枝淺蕊。此幅則寫繁花密枝,別開生面。畫幅中有作者題詩五首。署款:「乙未年春正月朔寫於草堂」。時王冕年六十八歲。此圖是他晚年畫梅藝術臻於化境的傑作,深為後人珍重。詩塘及裱邊四周,相繼有明人祝允明、陸深、謝承舉、文徵明、薛章憲、王寵、徐霖、王韋、唐寅、陳沂等人題詩。

漢苑圖 元 李容瑾絹本 設色 縱156.6厘米 橫108.7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李容瑾,字公琰,擅界畫、山水,師王振鵬。生座年不詳。此圖層層樓台,迴廊環抱。樓旁林木掩映,還岫業林。作者運筆精妙,以直線、橫線、斜線繪成了一組優美宏偉的建築群。用筆嚴謹,一絲不苟,設色妍美。採用鳥瞰式構圖,把宮苑內外景緻描繪盡致畢現。此圖應為界畫中精品。

六君子圖 元 倪 瓚紙本 墨筆 縱61.9厘米 橫33.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倪瓚(公元1301-1374年),字元鎮,號雲林子、幻霞子等。無錫(今屬江蘇人)。家豪富。元末賣去田屋,浪跡湖泖。擅長畫水墨山水,宗董源,兼學荊浩、關仝。作品多取材於太湖一帶景色,意境簡疏茺寒。他的畫風對明清文人山水畫有較大影響。與黃公望、王蒙、吳鎮並稱為「元四家」。此圖繪坡陀上六株樹木勁挺列植。湖面寬闊無波,江上崗巒遙接還空。氣象蕭索清曠。六株樹據李日華去為松、柏、樟、楠、槐、榆,有其象徵意義。黃公望題詩中指謂:「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山崗坡石的畫法從董源脫出,而參以方折之筆,柔中寓剛。樹木用筆簡潔疏放,似不經意而骨力內含。故王鐸題語中評道:「畫之簡者,其神骨韻氣則不薄。」畫幅中自題一則,述作畫經過。此圖作於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時倪瓚年四十五歲。畫幅中還有元公望、朽木居士、趙覲、錢雲等詩。詩塘中有明人董其昌題識,裱邊有明人王鐸,清人周壽昌、許乃普、陳榮等題跋或觀款。

楊竹西小像 元 王繹 倪瓚紙本 墨筆 縱27.7厘米 橫86.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王繹,字思善,自號痴絕生,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後從居杭州。擅畫像,是元代著名肖像畫家。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元至正年間。此圖由王繹畫楊謙(號竹西)小像,倪瓚補畫松石平坡。圖中楊謙留著長發,頭戴小帽,身著長袍,持杖獨立。人物面部用細筆勾描,略用淡墨烘染,形象生動逼真。筆墨不多,卻較好地表現了楊竹西「清謙謹慎」的性格。畫像後親以小石的弧松,更加烘託了楊竹亡在宋亡後不仕朝遷的氣節。畫中倪瓚題云:「楊竹西高士小像,嚴陵王繹寫,句吳倪瓚補作松石。癸卯二月。」癸卯為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卷後有元人鄧元祜、楊維禎等十一家題記。

丹山瀛海圖 元 王蒙紙本 設色 縱28.5厘米 橫80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此圖描繪東海蓬瀛諸島壯闊奇偉的景色。水面上洲島參差涌列,島上崗巒層疊重深,長松挺立,樹木稠密。島有木橋通向對岸,山隈深處樓屋掩映。海水浩淼無際,點點舟檣揚帆風行。筆墨師承董源,縝密的披麻皴屈曲律動,峰頂密贊苔點。樹木交織使用各種夾葉、勾葉、點葉法,極得榮茂之意。是王蒙筆意繁縟靈活的別體之作。畫幅中自題「丹山瀛海圖。香光居士王叔明畫」。下鈐「黃鶴山樵」白文方印。卷後有元人金厓主人和陳方跋,並有明人項元汴題記。

青卞隱居圖 元 王蒙紙本 墨筆 縱140.6厘米 橫42.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王蒙,字叔明,號香光居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外孫。生年不詳,卒於公元1385年。元末隱居臨平(今浙江餘杭)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明洪武初年出任泰安(今屬山東)知州,因胡惟庸案受牽累,死於獄中。工詩文書畫,尤擅畫山水。師法董、巨,獨具一格。畫重山復水的繁景,喜用解索皴和渴墨點苔,畫風蒼*秀潤,與黃公望、吳鎮、倪瓚並稱為「元四家」。此圖繪作者家鄉吳興的卞山景色。峰巒曲折盤桓,重疊崢嶸,氣勢雄奇秀拔。山間林木茂密,山徑迂迴,飛瀑高懸直注。山腳下有客曳杖而行,山坳深處茅廬數間,堂內一人抱膝倚床而坐。此畫境界深邃幽雅。筆墨技法融合了董源、巨然、郭熙和趙孟孚等前代大師的優長。山石坡陀的皴染變化無窮,寫出萬木蔥蘢的氣象。全圖結構繁複充盈,然而通過溪流、水潭、奔泉、雲靄等的布置,在稠密中透出靈動的氣韻。圖上自題:「至正廿六年四月黃鶴山人王叔明畫青卞隱居圖。」至正二十六年為公元1366年。這是他風格成熟期的精心之作。明人董其昌在詩塘題為「天下第一王叔明」,殆非虛傳譽,畫幅中又有清高宗弘曆題詩,裱邊有近人朱祖謀、鄧孝胥、羅振玉、金城、陳寶琛、張學良、冒廣生、葉恭綽、吳湖帆等題款。

武夷放棹圖 元 方從義紙本 墨筆 縱74.4厘米 橫27.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方從義,字無隅,號方壺,貴溪(今屬江西)人。上清宮道士,擅畫雲山,師法董、巨和米氏父子,筆墨蒼潤。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元至正年間。此圖畫武夷九曲風光。奇峰突起,溪間幽深。俯視眾山,皆如小坡。一葉輕舟,行在中流。圖中山石樹木,以草書筆法勾勒,淡墨輕染。用筆瀟洒,筆具奇姿。墨氣淋漓,耐人尋味。構圖奇險,靜中求動。與常見的水墨靈山有所不同。棣書自題「武夷放棹」四字,又草書自題一則。款署:「至正己亥冬,方方壺寫寓烏石山識。」下鈐「方壺清隱」一印。

暮雲詩意圖 元馬 琬絹本 設色 縱95.6厘米 橫56.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馬琬,字文璧,號魯純,金陵(今南京)人,居松江。明洪武中官「撫州知府」。擅山水,師法董源和黃公望,亦工詩文、書法,時稱「三絕」。生年不詳,約卒於明洪武年間。此圖作山麓下林木深秀,臨水有亭,隔溪板橋接岸。遙岑層疊起伏,雲霧瀰漫。崗陵轉折深處村舍掩映,暮靄茫茫。所表現的意境極富詩意。崗巒坡石畫法師承董源,皴染圓渾沉厚,但遠山及業林則多用水墨橫點,出自米氏雲山體系。全圖在水墨勾皴的基調上,敷以淡淡的青綠,峰巔向陽面罩染赭石,表現出夕陽輝映下山嶺微妙的光色變化,為馬琬別具風格的作品。畫幅中棣畫自題:「暮雲詩意。至正己丑聞七月望日馬琬文璧作。」下鈐「魯鈍生」白文方印,「馬琬文璧印章」朱方方印。己丑為至正九年,即公元1349年。畫幅另另有四明僧如阜(字物元)題五律一首。

華山圖 明 王履紙本 設色 縱34.7厘米 橫50.6厘米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藏王履(公元1332-?年),字安道,號畸叟,又號抱獨老人。江蘇崑山人。博通群籍,精於醫術,曾任秦王府醫正,有醫學著述頗豐。能詩善畫,山水取法馬遠、夏圭,筆墨勁秀,布置茂密。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秋遊華山,見天然奇秀景色,深感繪畫須脫出陳法,以自然實景為師。在其為《華山圖冊》所作記、詩、序中,充分表露了自己的藝術觀。此圖冊是王履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遊歷華山後所創作。計圖四十幅,另作記、詩、跋、《游華山圖記詩敘》、《重為華山圖序》、《畫楷敘》等二十六頁,共六十六頁,合成一冊。此圖凹描繪華岳三峰奇險峻偉的景色,並繪記沿途遊覽休息等活動。構圖以中景、近景為主,也有氣勢磅礴的全景。畫家在深入觀察自然和積累大量寫生稿的基礎上,構思出富有典型的情景,成功地表現出華山「秀拔之神,雄特之觀」及石骨堅凝的特質,並有濃厚的生活情趣。筆力挺技剛勁,渾厚沉著,墨氣明潤,濃淡虛實相生。有些畫幅略加赭石、花青等淡彩渲染,益為清麗。技法取自南宋馬還、夏圭,而時出己意。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圖二十九幅、詩文序跋七頁,其餘藏上海博物館。

丹山紀行圖 明 顧琳紙本 設色 縱30.9厘米 橫332.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顧琳(生卒年未詳),號雲屋,浙江上虞人(一作吳郡)。仕為知州。工山水,有出塵之趣。《丹山紀行圖》是作者偕友同游寧波丹山的寫生之作。時值隆冬,圖中樹木疏密有致地長於山間江畔,布景有村落、有行人、在亭台、有魚舟、有小橋,並寫平沙及溪山深遠處的飛泉茂林,景隨人遷,人隨景移。圖中山石皆用披麻皴畫出,山頭用焦墨施苔點輕輕點染,其山景或雄偉險峻,或平遠清幽,都能小中見大,粗中見細。 細膩地描繪了丹山一帶的秀麗景色,整個畫面含蓄、傳神,取得了畫外有畫,景外有景的藝術效果。卷首右上自題「丹山紀行」,卷末右上署款「雲屋」,下鈐「雲屋山人」白文印。顧琳傷口傳世極少,此卷益足珍貴。卷後有明初徐本立撰書的《游丹山記》,楊彪、趙古則、朱坦翁、王霖、趙宜生、范玄鳳、毛銳、宋玄喜、吳居正、范驥題跋,清顧文彬題詞並識。

偃竹圖 明 王紱紙本 墨筆 縱93.7厘米 橫26.7厘米上海博物館藏王紱(公元1362-1416年),一名芾,字孟端,號友石,江蘇無錫人,曾隱居九龍(今惠山),自號九龍山人。洪武時生員,永樂初供事文淵閣,官中書舍人。以墨竹名天下,筆致縱橫灑落,能於運勁中見姿媚,得文同、吳鎮遺法。山水多學王蒙,風格蒼盛,平遠之景則近瓚。能詩,著有《書畫傳習錄》、《友石山房集》。此圖寫倒竹一枝,姿態秀妍,頗有臨風弄月的風致。其墨竹,繼承文同、柯九思和倪瓚等的傳統,著重表達蕭散清逸的意韻。此圖用筆在運勁中出姿媚,縱橫外見洒脫,開元末明初畫竹的新風格。董其昌評為「國朝畫竹中,王中秘(紱)為開山手」。自題「九龍山人王紱寫」。字體規整謹嚴,近他晚年的書風,據此推斷是其晚年所作。圖上並有莫旦題五律一首。莫旦字景周,號鱸卿,吳(今蘇州)人,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登進士科。裱邊還有清黃易題籤,翁方綱、王聘題同觀款。經明項元汴、清鄧氏收藏。

雪梅雙鶴圖 明 邊景昭絹本 設色 縱156厘米 橫91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邊景昭(生卒年未詳),字文進,沙縣(今屬福建)人。永樂(公元1403-1424年)間召至京師授武英殿待詔。至宣德(公元1426-1435年)間仍供事內殿。博學能詩,善繪事,尢精於花鳥。師法南宋院體,不但勾勒有筆,其用墨無不合宜。其設色沉著而艷麗,一圖之中能描繪多種禽鳥,為明代早期花鳥畫之高手。此幅畫兩雙丹項鶴,占居畫面主要部份,雙鶴神態舒展自如,栩栩如生。背景為雙勾綠竹,雪鞭蓉和傲雪白梅,交相輝映。筆墨工緻,設色明麗。是較典型的明代畫院派風格。右上角有「待詔邊景昭寫雪梅雙鶴圖」的題款,款下鈐有三方印章,一方為白文「情怡動植」,其餘兩方可惜漫漶不可辨。

琴高乘鯉圖 明 李在絹本 設色 縱164.2厘米 橫95.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李在(公元?—1431年),字以政,福建莆田人。宣德時與戴進同以善畫入宮廷,官直仁智殿待詔,日本畫僧雪舟,曾與他切磋畫藝。工山水,細潤處近郭熙,豪放處宗馬遠、夏圭,筆氣生動,得蒼勁之意。兼善人物。此圖繪古代琴高乘魯的神話故事。《列仙傳》載:琴高為戰國時趙國人,善鼓琴,曾為宋康王舍人,有長生之術,後遁入涿水中取龍子,臨行與諸弟子約期相見,囑在河旁設祠堂,結齊等候他復出。屆時,琴高果然乘赤魯從水中出,留一月余,又乘魯入水。此圖表現琴高辭別從弟子乘鯉而去的情景。布局構思精巧,琴高跨魯背回首眷顧的姿態,與岸邊揖手相送的弟子們顧盼呼應,波濤洶洶,狂風乍起,雲霧迷漫,用以瀉染仙人遁逸時的神秘氛圍。人物的情態生動,線描勁拔調暢;山石和樹木的畫法,融和了郭熙的細潤和馬遠的剛健。設色簡淡,格調爽朗明快,屬明代院體風格。署款「李在」,鈐「金門畫史之章」朱文方印。

戛玉秋聲圖 明 夏昶紙本 墨筆 縱151厘米 橫63.7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夏昶(公元1388—1470年),字仲昭,號自在居士、玉峰,江蘇崑山人。原姓朱,名昶。永樂十三年舉進士,正統中官至太常封少卿。為官四十餘年,天順元年去職還鄉,以書畫自娛而終其身。善墨竹,師承王紱而稍變化,煙姿雨色,蒼潤灑落,偃仰濃疏,合乎適度,時推第一而名馳域外,有「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譽稱。亦工楷書。這幅圖寫一葉細竹在蕭瑟秋風中搖曳舞動的姿態,配上一方峻贈的湖石,構成動與靜的平衡布局。墨竹用筆,參人書法筆意,竹葉猶如草書,點劃紛披,以濃淡虛實相生的墨色,表現出陰陽相背和前後參差的空間感。他的墨竹在繼承文同、王庭筠等的基礎上,形成了清瘦瀟洒的風格,兼有作家和文人畫兩者之長。圖上自題:「戛玉秋聲。仲昭。」下鈐「東吳夏昶仲昭書畫印」朱方方印。

潭北草堂圖 明 謝縉紙本 設色 縱108.2厘米 橫50.1厘米浙江省博物館藏謝縉(生座年未詳),字孔昭,別號蘭庭生,亦稱深翠道人。江蘇蘇州人。畫師王蒙、趙原,既精詣則益以爛熳,千崖萬壑,愈出愈奇。工詩,有《蘭亭集》。此畫是謝縉為同時著名書畫家杜瓊所作。杜瓊系唐代詩人杜甫之後裔,善書畫詩文,為謝縉好友。謝縉師法王蒙、趙原,此圖主要取王蒙法,寫似拳石的山嶺高聳,遠山隱顯;嶺下峰迴路轉,樹林蒼盛,在高大的松樹中,透露出一舍草堂庭院,主人似與訪者交談詩文。明代文人畫家多作此類意境,反映出明代文人居士喜好避世隱居的心理。左上作者自題並款署:「永樂戌歲上巳日,葵丘謝縉識。」圖中有杜瓊及清光緒間浙江諸暨陳聲(陳洪緩後裔)的藏印。永樂戊戌為公元1418年,是謝縉晚年的佳作。

溪堂詩思圖 明 戴進絹本 墨筆 縱194厘米 橫104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戴進(公元1388—1462年),字文進,號靜庵、玉泉山人,浙江杭州人。宣德間(公元1426—1435年)官直仁智殿待詔,繪畫臨摹精博,得唐宋諸家之妙,故道釋、人物、山水、花果、翎毛、走犬等,無所不工。山水師馬遠、夏圭,並了法郭熙、李唐,俱遒勁蒼闊,境界深遠辦物、佛像能變通運筆,頓挫有力;喜作葡萄配以勾勒竹、蟹爪草,另具格調。畫在明中葉曩鄉較大,是「浙派」創始人。畫峻岭虯松,茅堂臨溪,後倚飛瀑,中藏寺觀,得深山幽居之意。載進幼年學畫於葉澄,隨後對南宋李唐、馬遠潛心追摹,所得獨多,山水人物俱臻佳妙,為一時之冠,繪畫才能比較全面,師承廣泛,畫風多樣,並能自出新意,形成雄健豪放、遒勁蒼澗的水墨山水新風,影響深遠。此圖筆墨蒼勁,如此大幅,布置精密,峰巒重疊,頗見生機,為其晚年的傑作。

玉兔爭清圖 明 陳錄絹本 墨筆 縱155.7厘米 橫72.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陳錄(生卒年未詳),字台章,以字行,號如隱居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善墨梅、松、竹、蘭,筆意儒雅,與王謙齊名。筆力實過之。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當作《墨梅圖》。畫皓月當空,月下老梅勁挺,繁斡競爭凌代,狀如捧月,頗有氣勢;繁花如雪,暗透清香。斡枝的粗細、疏密交織,梅花與斡枝的黑白襯托,旋律韻味俱生。用筆挺秀,墨色幽雅,巧得清輝。左方自題:「會稽如隱居士陳章寫玉兔爭清。」鈐印三方,一方「靜齊」,另兩方文不清。

芙蓉游鵝圖 明 孫隆絹本 設色 縱159.3厘米 橫84.1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孫隆(生卒年未詳),一作孫龍,字縱吉,又字廷振,號都痴,武進(今江蘇常州)人。開國忠愍侯之孫,宣德間入直內廷,官至侍御。後知新安府。畫翎毛草蟲,全以彩色渲染,融合徐熙落墨花及趙昌沒骨法而有所發展,生動鮮活,自成一家。對後世影響甚大。一獅頭大鵝,側身臨溪立於芙蓉花石之下,形態生動,栩栩如生,彷彿似聞其鳴。芙蓉偃斜上伸,仰挹風露,意態雅逸。鵝用勾染法,花用點染法,枯潤線濃,掩映相發,渾樸清麗。將勾、染、點有機地融於一體,既瀟洒放逸,又秀麗典雅,寄新意於法度之上,得妙理於豪放之外,風格獨異。無款。鈐朱文「孫隆圖書」、「金門侍御」、「開國忠愍侯孫」三印。


南村別墅圖 明 杜瓊紙本 墨筆 設色 縱33.8厘米 橫51厘米 各幅略有大小上海博物館藏杜瓊(公元 1396—1474年),字用嘉,號東原耕者、鹿冠道人。江蘇蘇州人,經學淵博,善詩文,山水還宗董源,近法王蒙,多用乾筆皴擦,淡墨烘染,風格秀拔遒麗,開吳門派的先聲。亦工人物。私謚淵孝。著有《東原集》、《紀善錄》、《耕余雜錄》等。此冊為依據陶宗儀撰《南村另墅十景詠》景而圖寫,分別為:竹主居、蕉園、來青軒、拂鏡亭、羅姑洞、蓼花庵、鶴台、魚隱、蠃室計十幅。別墅主人陶宗儀是元末明初頗有聲望的文學家、史學家,著作甚富,安貧自甘,不慕利祿,人稱南村先生。杜復為陶宗儀的徒學弟子,特繪此別墅圖冊,「以志不忘」。此選羅姑洞、鶴台兩幅。藝術手法樸素自然,筆墨技法,較多吸收了黃公望、王蒙的長處。皴染縝密松秀,墨韻滋潤蒼茫,設色清淡明澈,具有文人畫儒含蓄的特徵。圖冊前有明周鼎篆畫題引首「南村別墅」,冊後有作者在正統癸亥(公元1443年)補錄陶宗儀《南村別墅十景詠》言辭題跋。接後,有明吳寬、楊循吉、文壁、周嘉胄、朱泰禎、李日華、陳繼儒、董其昌、王鐸等人題識,清費含慈觀款。

苦瓜鼠圖 明 朱瞻基紙本 淡設色 縱28.2厘米 橫38.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朱瞻基(公元1399—1435年),朱元璋曾孫,建元宣德,廟號宣宗,在位十年(公元1425-1435年)。自號長春真人。雅尚翰墨,書法出沈華亭兄弟而能出於圓熟之外,以運勁發之。尤工繪事,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無不臻妙。當作圖書贈重臣,上書年月及受賜者姓名,鈐「廣運之寶」、「武英殿寶」及「雍熙世人」等印章。畫繪小鼠踞石上,回首仰望苦瓜,瓜藤攀援竹枝,長草出於石縫。小鼠茸毛用乾筆皴擦,富有質感:顧盼之情,亦很生動。瓜葉、草葉用水墨寫意法,藤枝揮灑如草書。石的勾勒、點皴極似趙孟頫。筆墨多取自元人水墨花卉、竹石書法,具較多生拙的文人書意趣。自識「宣德丁未,御筆戰寫」。朱瞻基時年二十九歲。上鈐「廣運之寶」一印。

秋江魚隱圖 明 姚綬紙本 設色 縱162.2厘米 橫59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姚綬(公元1422—1495年),字公綬,號丹皇,又號雲東逸史,浙江嘉興人。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舉進士,授監察御史,官江西永寧知府。王書畫,兼能詩,山水宗吳鎮,也取法趙孟頫、王蒙,好作沙坳水曲影色,墨色蒼潤,間寫竹石,筆致瀟洒。畫群山間水面寬闊,近處臨水山坡上,喬木高聳,枝葉繁茂,樹蔭下泊一小舟,一宦者著袍服,戴烏紗,坐船頭持竿而釣。山石、樹木畫法近元人而有所變化,風格蒼秀清逸。上方自題詩跋。鈐「雲東仙館」、「紫霞碧月翁」印二方。上詩堂有董其昌跋。

鷹擊天鵝圖軸 明 殷絹本 設色 縱158厘米 橫89.6厘米南京博物館藏殷偕(生卒年未詳),字汝同,金陵(今南京)人。殷善之子,花卉翎毛,能傳父藝。作者描繪鷹擊天鵝的瞬間。天鵝被襲,頓失平衡,翻滾下墜,猶作掙扎,背景以茫茫湖水,蘆荻隱約,更顯出高遠凌虛,搏擊天外,畫法工細。毛羽先用淡墨勾出,再用白粉細描,柔毛茸茸,體現了院體畫的風格傳統。鈐有:「錦衣都指揮殷偕」朱文方印和「御用監大韋氏藏珍玩」收藏印。

山茶白羽圖 明 林良絹本 設色 縱152.3 厘米 橫77.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林良(約公元1416—1480年), 字以善,南海(今廣州)人。弘治拜工部營善所丞,直仁智殿改錦衣衛百戶,與四明呂紀先後供奉內廷。善畫花果、翎毛,著色簡淡,備見精巧。其水墨禽鳥、樹石,繼承南宋院體畫派放縱簡括筆法,遒勁飛動,有類草書,墨色靈活,為明代院體花鳥畫變格的代表作家,也是明代水墨寫意畫派的開創者。圖寫山野一隅,屹岸上佇立著一雙神態俊逸的雄白雉,雌白雉在崖下過步。石後山茶樹枝葉疏落有致,紛開粉紅色的花朵。一對喜鵲在樹斡上跳躍喳叫。洋溢著觀騰的氣氛。林良長於水墨寫意禽鳥,而此圖用精細的工筆勾勒,敷色鮮妍雅麗,發揚了宋代院體畫周密不苟的寫生傳統,崖石和樹斡則以勁健縱放的得寸進尺墨皴染,形成了工寫結合、剛柔相濟的藝術神采,是較工整的代表作。圖上署款「林良」。

梅茶雉雀圖 明 呂紀絹本 設色 縱183.1厘米 橫97.8厘米浙江省博物館藏呂紀(公元1477—?年),字廷振,號樂愚,浙江寧波人。弘治中供事仁智殿,為宮廷作畫,官錦衣衛指揮。 擅畫臨古花鳥,近學邊景昭,還宗南宋院體,多以鳳凰、仙鶴、孔雀、鴛鴦之類鳴禽為題材,雜以花樹濃盛,畫面燦麗清新有致。亦作粗筆水墨寫意者,筆勢勁健奔放,與林良相近,與邊景昭同為明代院體花鳥畫中的臨古派的代表作家。著色雪景,寒意茫茫。坡石上,白梅老斡欹曲,雙雉樓息斡上,一正一反,側首相互呼應,形態生動,樹根處,隱露蘭竹業草,梅枝虯曲凌空,花雜疏密散聚,氣勢飛動,更增寒意。數雀聚樓梅枝,山茶紅映其間,正如《無聲詩史》所評「設色鮮麗,生氣奕奕」。遠處崗阜覆雪,間水曲流,冷壑荒寂。圖右款署「四明呂紀」。


推薦閱讀:

行看流水坐看雲 歷代禪詩鑒賞 (十)
藏品鑒賞(394)
「語文」考試中常考的詩詞鑒賞表現手法匯總,你必須掌握!
詩歌鑒賞術語(二)
奇石鑒賞[109P]

TAG:中國 | 鑒賞 | 名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