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肥皂還真是撿來的
上一篇圖文,我們從古籍中扒出了古人多久洗一次澡的問題,這一篇我們再深挖一下古人洗澡的程序以及古人是不是也撿肥皂……不是,古人用什麼清潔工具的問題。 浴 巾 《禮記·玉藻》中是這樣說的:洗澡的時候要準備兩條浴巾,細的擦上身,比較粗的則擦拭下身,出浴盆後要站在草席上再用熱水沖洗一遍,然後穿上衣服和鞋子,而後喝點東西以暖胃。原文為「浴用二巾,上締下綌。出杅(yú),履蒯(kuǎi)席,連用湯;履蒲席,衣巾晞身,乃屨,進飲。」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古人洗澡很是講究,也很符合科學養生之道。 在洗澡的時候除了準備浴巾,必不可少的當然還有沐浴露之類的清潔用具。那時候沒有飄柔海飛絲,古人用什麼呢?真不用替古人操心,他們在自然界中找到了符合需求的東西。
洗 米 水 遠在周代的時候,人們用淘米水來洗滌污垢。《禮記·玉藻》中說「沐稷而靧梁」,跟大家一字一字解釋一下。沐,就是洗頭,靧(huì),就是洗臉,稷和梁,分別是小米和高粱。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古人是用洗小米的水來洗頭,用洗高粱的水來洗臉。這些洗米水還有一個名稱,叫「潘」,潘婷的潘。這種洗米水的運用影響還是很深遠的,後來日本發明了一種米劑浴,以米和米曲為原料,用釀米酒的方式來製作米劑浴,具有保濕清潔之功效。 澡 豆 到了漢朝的時候,出現了一種萬能豆:澡豆。外用可以洗臉、凈手、浴身,內服可以「溶解脂肪」,當然,第二個功用是咱們現代醫學家發現的。古代的美人們還沒有這個勇氣吃當時的「洗面奶」。據《千金方》里的「澡豆方」所記,其製作方法是用豬胰腺磨成糊狀,與豆粉、香料混合,做成豆子形狀。
「肥」 和 「皂」 說到現在終於該說說我們最熟悉的「肥皂」了。 先和大家聊聊「肥皂」這個名字的構成,它其實是「肥珠子」和「皂莢」這兩種植物名稱的合併。 「肥珠子」是一種果實,將它浸泡到水中能生泡沫,去污效果極好。宋人庄綽就曾在《雞肋編》說「浙中洗面洗衣皆用肥珠子」。 關於「皂莢」,我們可以在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見到記載,「鬼皂莢,生江南地,澤如皂莢,高一二尺,沐之長發,葉去衣垢」。這段文字中說的「鬼皂莢」就是皂莢的一種,可以用來洗頭,其樹葉也有去污功能,可用來洗衣服。皂莢這種東西性價比還是很高的,民間用,宮廷也用。陸遊《老學庵筆記》中就曾記載,宋高宗時宮中有兩種日常用品消耗多,一個是胭脂,第二個就是皂莢。如果以後我寫宋代宮斗穿越文一定寫女主角去後宮賣香水,要知道宮廷的第二大消費品——皂莢的味道委實有些刺鼻。
肥 皂 團 那麼實實在在的「肥皂」是何時問世的呢?答案是與火鍋出現的時代相同——宋代(有關「火鍋」的前期回顧請點這裡:說說醬油和火鍋的文化史),不過那時不叫「肥皂」而是叫「肥皂團」。《本草綱目》記載了其製作方法,把皂莢搗碎研細,和上白面,加上香料,做成桔子大小的球狀。這就是最早的肥皂模樣了。《金瓶梅》中西門慶讓丫頭取茉莉花肥皂洗臉,被潘金蓮搶白一頓「怪不得你的臉比人家的屁股還白」,從這句刻薄語中可看出兩層意思,一是肥皂的清潔美白功效十分好,二是:和前文提到的肥珠子、皂莢不同,肥皂在當時還不是尋常人能用得起的。
看完今天的內容,你是不是發現古人洗澡真是講究,用具多、繁瑣程序,別急!當你得知慈禧老佛爺的洗澡規格,你一定會懷疑剛剛的想法也只是Just so so ! ▽ 戳下面聽語音~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1:23 老佛爺也怕污??
推薦閱讀:
※9月4日花歷 肥皂花
※你家的香皂,安全嗎?
※肥皂的八大妙用
※傢具保養,不要用肥皂水和洗潔精
※肥皂劇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