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爭鳴:孔子其實並不贊成三思而後行

孔子(網路圖片)

三思而後行,是指考慮周到,然後再去做。即站在不同角度,從過去的經驗出發,對行為可能產生的結果中,找出一個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思而後行」很多人都認為是孔子極力提倡的,其實不是這樣,孔子是反對三思而後行的。

從史書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為什麼反對三思而後行。魯國有個大夫叫季孫行父,人稱季文子。此人一生非常謹慎,做事往往三思而後行,有時反覆思量才敢行動,大家都佩服他辦事牢靠,沒有什麼風險。孔子聽到這件事後,不以為然,他直言道:「再斯可矣。」也就是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在孔子看來,做事謹慎固然重要,但太過謹慎,考慮太多反而不好,會耽誤事情。

既然孔子是明確反對三思而後行的,為什麼人們卻認為這是孔子提倡的呢?原來事出有因。春秋時期,孔子帶領他的弟子周遊列國推銷他的仁政,在魯國碰壁後,他在離開衛國的途中總結在魯國的經驗時,對他的女婿公冶長及子貢等人說:「魯國執政的人中只有季文子處事不衝動,三思而後行。」弟子們趕緊把他的言語進行記錄。因此,後人認為孔子是提倡三思而後行的。

顯然,孔子的話前後是矛盾的。但仔細探究發現,孔子其實內心還是反對三思而後行的。「再斯可矣」才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表達。後來他之所以說「三思而後行」,那是他在魯國推銷他的仁政計劃失敗後說的一句話,表面上看是對季文子的讚賞,實則是對他這種過於謹慎的做法的不看好。在孔子看來,如果不是季文子過於謹慎,也許他的仁政方略能夠被魯國君所接受並實施。

事實上,在一般情況下,三思而後行是正確的,但凡事都依此而行也未見得都對,有時候過於謹慎反而會誤事,錯失事業發展的大好時機,特別是在當今信息化時代,機遇稍縱即逝,如果考慮太多反而不敢行動,從而使機遇喪失。因此,孔子不贊成三思而後行也不無道理。

作者:梅琛


推薦閱讀:

萬昌華: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同與異
孔子是否是一個自相矛盾的人?請舉例說明?
巧言令色,鮮矣仁
讀思筆記九十一:讀《孔丘教育思想批判》隨筆
莊子是孔子的再傳弟子

TAG:孔子 | 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