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尚:《共產黨宣言》與全球化
最近,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共產黨宣言》的問世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共產黨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偉大著作。」「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這是完全正確的,使人深受啟發。
對我們這些自信忠誠於共產主義事業的老共產黨員來說,《宣言》既是堅定不移的信仰,又始終是科學研究的對象。《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為《宣言》)從1848年發表至今已170年了,它是第一個以科學共產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第一次公開發表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它集中表達了馬克思、恩格斯為代表的無產階級先進分子,對當時歐洲以至整個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觀點,以及創造新社會的偉大理想和實踐方案。它是馬克思主義文庫中跨越兩個世紀,始終代表著時代精神精華的不朽的經典文獻。「全球化」則是當代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當前政治家們普遍關注的頭號熱點,是學術界不同學科、不同見解匯聚的一個焦點。把這兩件事聯繫在一起研討,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關係到如何認識21世紀的時代精神,如何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它的世界觀、社會歷史觀、價值觀、方法論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觀點)的當代價值。而這二點直接關係到中國共產黨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共產黨組織的性質、綱領和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基礎。在我們看來,解題的關鍵和實質在於確定:通過《宣言》所表達出來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對於人們認識21世紀的社會現實和發展趨勢,確定個人對人生的正確信仰和前途的正確選擇,是過時了呢,還是繼續有效,仍然是唯一正確的世界觀!
一、什麼是《宣言》的主要內容
回答這個問題當然主要依據《宣言》正文,同時必須聯繫兩位作者生前在《宣言》發表後45年間所寫的七篇序言,以及在《宣言》前後的全部著作中對《宣言》的原理、原則、戰略和策略的思考、補充、修正和發展。例如,在《宣言》發表之前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恩就已深刻論述了「世界歷史」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的思想。又如,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他們就說明:「《共產黨宣言》的任務,是宣告現代資產階級所有制的滅亡。」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兩次指出了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這就是:「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並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因此人類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這段話,及以下引用《宣言》的話,都摘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年中文版中的《共產黨宣言》,不再一一註明頁碼]顯然研究這些論述,對於完整準確地把握《宣言》的精神實質,是十分重要的。
《宣言》的主要內容,是以作者自己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新的世界觀為理論基礎,結合當時的革命實踐,批駁了資產階級對共產主義的各種污衊和攻擊,正面敘述了什麼是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什麼是無產階級和共產主義?什麼是共產黨,它的性質、綱領和政治主張等一系列重大原則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五點:
1.《宣言》首先闡明了什麼是資產階級及其歷史地位和作用
《宣言》一開始,就指明「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恩格斯後來根據新發現的史料對這句話作了限定,註明這是指自從人類原始社會組織解體之後,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它的現代形式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和鬥爭。正是從這一客觀歷史事實出發,通過分析歐洲資產階級產生、發展的經濟基礎——從封建社會內部最初的行會組織到工場手工業,再到蒸汽動力、機器、化工、電訊等一系列創造發明所引發的工業革命而產生的大工業,以及從美洲的發現、航海業、商業、鐵路運輸業的發展到世界市場的建立,說明「現代資產階級本身是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是一系列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產物」。正是由於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資產階級代表了當時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才得以摧毀已經阻礙而不是促進生產的舊的封建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現代資產階級才得以取代君主、貴族、領主等組成的封建統治階級,建立起自己的經濟統治和政治統治。為了說明什麼是資產階級,恩格斯特意在1888年《宣言》的英文版中加了一個註:「資產階級是指佔有社會生產資料並使用僱傭勞動的現代資本家階級。」這個定義的要件是資本家私人佔有生產資料,因而他得以在生產中居於支配、統治的地位,僱傭沒有或失去了生產資料的勞動者為他勞動。而後者為了維持生活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這樣資本家就可以無償的佔有僱傭勞動者的剩餘價值(即他們所創造的,扣除他的工資之後的那部分價值)。這是資本之所以能夠不斷增殖,資本家同僱傭勞動者之間之所以形成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之所以成為彼此利益衝突的兩個對立的階級的根源。
儘管資本家的本質是剝削者,《宣言》仍以發展的觀點,對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給予十分公正的評價。它指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在資產階級取得了統治的地方,它破壞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關係,斬斷了束縛人們的自由的各種封建羈絆,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了基於「純粹金錢交易」的赤裸裸的資本主義的利害關係。「它使人口密集起來,使生產資料集中起來,使財產聚集在少數人的手裡。由此必然產生的結果是政治的集中。」結果是 「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它第一個證明了,人的活動能取得什麼樣的成就。」
2.《宣言》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發展趨勢
馬克思恩格斯尖銳地指出,資產階級時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同於已往一切時代、一切的舊的生產方式的一個特點,就是「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係,從而對全部社會關係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後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用大量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這個特點正是由「公開地把營利宣布為自己的最終目的」的資本的本性決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在資本主義方式中並沒有消失,而是仍然存在並繼續發生作用,它具體表現為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地擴大和提高,而生產資料卻相反地不斷地更加集中在構成人口少數的資產階級手中、並為其所佔有,結果必然導致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和階級矛盾的激化)。正是日益加劇的競爭和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社會內部各種矛盾衝突,特別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剝削和壓迫而進行的革命鬥爭的發展,才使馬克思、恩格斯這兩位站在時代發展最前列的思想家,以他們最敏銳、最深刻的洞察力發現,在歐洲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裡,生產力已經強大到生產關係所不能適應的地步,現代生產力已經反抗阻礙它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了。《宣言》寫道:「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係,這個曾經彷彿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資產階級用來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現在卻對準資產階級自己了。」這就是說,資產階級也像歷史上已被推翻的剝削統治階級一樣,不可避免地開始走向反面了。而運用這種武器置資產階級於死地的人,正是現代工人階級,即無產者。
3.《宣言》宣告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它肩負著推翻舊社會創造新世界的偉大歷史使命
與佔有社會生產資料並使用僱傭勞動的現代資本家階級相反,「無產階級是指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因而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現代僱傭工人階級。」(見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加的注)《宣言》在考察了無產階級產生和成長的過程後指出,由於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僱傭勞動,資本的形成和增殖,財富積聚在私人手裡,結果是無產階級失去了在現代社會中獨立維持生存的起碼條件。而無產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主要力量,大工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所有衝突都促進著無產階級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它的組織程度和覺悟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無產階級是「掌握著未來的階級」,但它處於被壓迫的社會最下層的地位。這使它只有「廢除全部現存的佔有方式」,「摧毀至今保護和保障私有財產的一切」,「炸毀資本主義社會的整個上層建築」,才能取得和解放社會生產力。同時,現代階級鬥爭已經發展到了這樣一個階段,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一勞永逸地擺脫一切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差別和階級鬥爭,就不能使自己從資產階級的奴役下解放出來。也就是說,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無產階級自己。因此,《宣言》認為「在當前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所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佔有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而它自身的掘墓人正是它首先生產的無產階級。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正是以客觀歷史事實和嚴密邏輯論證為根據,馬克思、恩格斯滿懷信心地預言:「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4.《宣言》闡明了共產黨的性質、綱領和政治主張
《宣言》駁斥了資產階級反動勢力對共產主義的污衊和攻擊,批判了當時各種錯誤的、反動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潮,在分清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兩種世界觀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的原則是非的基礎上,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布了共產黨的性質、綱領和政治主張。它明確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而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是無產階級中先進的部分。這種先進性表現在實踐方面是「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在理論方面則是「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宣言》強調共產黨「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公開聲明,它的最近目的是組織無產階級,通過階級鬥爭和社會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然後「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裡,並且儘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同時採取一系列經濟、政治和文化措施,逐步創造消滅階級存在的條件。黨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對此《宣言》的表述是:「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將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
5.《宣言》認為共產主義是國際 (International) 的事業
從《宣言》的第一句話:「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盪。…共產主義已經被歐洲一切勢力公認為一種勢力」,到最後一句話:「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貫徹整篇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共產主義不是某個國家、某個地域的特殊現象,而是超越國界和地區範圍,具有世界性的國際思潮和社會政治運動。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與黑格爾用「宇宙精神」說明「世界歷史」的唯心史觀相反,提出了「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①]。之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唯物史觀的「世界歷史」思想。他們明確指出,共產主義作為現實的運動「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有關的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為前提的」,「所以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業——共產主義一般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②]。《宣言》繼續發揮和發展了這一思想。它指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正象它使農村從屬於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產階級民族,使東方從屬於西方。」然而正因為如此,它就使無產階級失去了「民族性」,現代的資本壓迫也成為世界性的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和鬥爭也必然發展成為世界性的了。這樣,雖然 「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首先是一國範圍內的鬥爭。每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當然首先應該打倒本國的資產階級。」但由於共同的利益,決定了世界各國資產階級必定會聯合起來共同鎮壓無產階級的鬥爭。正如《宣言》一開始就指出的:「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聖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因此,全世界無產階級也只有聯合起來共同鬥爭,才能最後取得共產主義革命的勝利。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就認定:「共產主義只有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的行動」才可能是經驗的。[③] 這就是著名的「共同勝利論。」也正因為如此,《宣言》作為指導實踐的黨的綱領,最後發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偉大號召。
二、如何評價《宣言》
《宣言》是舉世公認的科學共產主義的經典文獻,它既是馬克思、恩格斯對自己思考成熟的理論的系統闡述,又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第一部共產黨的綱領,它的公開發表標誌著科學共產主義開始從理論轉向現實的運動。正是在《宣言》的精神的指導、鼓舞和推動下,一百七十年來,產生了馬克思親自組織領導的「第一國際」、恩格斯組織領導的「第二國際」和列寧組織領導的「第三國際」,以及各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革命鬥爭,顯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能夠徹底改變世界的巨大力量。可以說,《宣言》是無產階級的聖經。它啟發教育了幾代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使他們認清資本主義的本質和自己受剝削、被壓迫的社會地位,幫助他們確立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鼓舞他們為實現解放全人類的偉大歷史使命而英勇奮鬥。《宣言》在人類思想史上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它第一次反映了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指明了使每一個人都能真正平等地享有自由發展機會和過幸福生活的根本條件,在啟發人民覺悟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別的文獻無法比擬的。因此可以說,《宣言》所揭示的真理的光輝是永存的,具有不朽的理論價值。
馬克思、恩格斯生前為《宣言》所寫的《序言》中多次申明,「《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還是完全正確的。」同時承認,隨著歷史條件的轉移,新的實踐經驗和新的社會情況的變化,「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至於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根據歷史條件為轉移。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宣言》發表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年了,對照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和當代社會迅速變化著的客觀現實,如何認識《宣言》的當代價值呢?我們認為,「《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還是完全正確的」,至今仍然是無產階級認識和改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武器。但同一切經典文獻一樣,《宣言》也不可避免地受一定歷史條件的限制。對此,筆者提出以下三點加以推敲:
1.馬克思、恩格斯當時沒有預見到,資本主義後來能夠通過自我調整和改革,減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已經產生的束縛和阻礙,大大增加其容納生產力發展的可能性,並多方面增強其政治上層建築保衛經濟基礎的作用,從而延長資本主義的壽命
例如,在生產關係方面,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出現了各種形式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實現形式,從個人中、小獨資經營,到聯合私人資本的股份制,一直發展到現在象跨國公司這樣大規模的國際壟斷資本主義企業;在處理生產資源的配置和生產、交換、流通、分配和消費等各環節的關係方面,在保持市場自由競爭的同時,注意發揮國家政權的管理經濟和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實行宏觀調控和社會保障、福利政策等措施,緩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階級矛盾和各種社會矛盾,緩和經濟和社會危機;為適應和推動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成立了各種地區性和國際性的經濟、政治、軍事組織,以協調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共同利益,採取各種手段共同扼制、瓦解和消滅社會主義國家和各國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保持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剝削、壓迫和控制;等等。結果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多年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仍能保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相對穩定,階級矛盾沒有激化,沒有出現大規模革命的形勢。
2.馬克思、恩格斯沒有預見到現代科技進步會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首要因素;沒有充分估計到資本家佔有科學技術並使之轉化為資本對延長資產階級統治的巨大作用
《宣言》肯定了當時科技進步所導致的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它寫道:「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著這樣的生產力呢?」在此之後,馬、恩在所有著作中都一貫重視科技的社會作用。但應該承認,總的來看,馬克思、恩格斯一直把生產關係看作是推動或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主要的決定性的因素,當然也估計到了科技、人口、資源、環境以及上層建築等各種因素對生產發展的綜合作用。這樣的認識後來一直延續到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這在原則上是正確的,因為包括科技在內的各種因素,歸根到底要受當時人們的生產關係、特別是對生產資料的佔有關係所制約,只有通過一定的生產關係才能成為作用於生產力的現實因素;而且也只有及時改革落後的生產關係,才能解放包括科技在內的生產力。但解除對生產力的束縛,並不等於就解決了發展生產力的問題。除了調整和改革生產關係之外,生產力能否得到發展,還需要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解決改進和創造新的生產工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合理配置生產要素、調整經濟結構、改善經營管理等一系列問題。這就取決於科技(包括自然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了。可是,關於科技對生產的作用,以及人們對其的認識,有一個隨著社會生產力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演進而逐步提高和加深的過程。特別是當代科學技術的突出作用,不要說是生活在一百七十多年前寫《宣言》時的馬克思、恩格斯,就是我們現在活著的一代人,也只是在最近二十年,只是當以信息科技、生命科技等為前導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全面展開,突飛猛進,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開始顯示出知識資源超過自然資源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的趨勢,並導致整個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空前巨大的變化,以至被稱為「知識經濟」、「知識社會」之後,重新反思科技的力量,才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何況至今究竟如何全面正確認識現代科技的社會作用,人們的認識仍然存在著很多分歧,還有待緊跟社會實踐的發展及其效果研究再研究。
現在與《宣言》直接有關的重要問題是:如何正確認識和估計科學技術的進步對資產階級統治和資本主義制度興亡的意義。現實的情況是,由於資產階級在全世界佔有著主要的生產資料(包括資金、技術設備、人才資源等科學研究所必需的條件),它就能使大多數最優秀的科技人才都不得不成為它的僱傭勞動者,因而它不僅能無償地佔有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創造的剩餘價值,而且可以通過簽訂合同、購買專利等各種手段佔有他們的發明,並使之迅速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由於掌握了最先進的科技、壟斷專利、率先開發新產品等優勢,資本家就能不斷地從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特別是科技落後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獲取最大利潤。轉過來,它又能從天文數字的超額利潤中分出一杯羹,獎勵和收買科技專家和經營管理人員(所謂「白領階層」),使之甘心為資產階級服務。似乎爭奪人才資源、利用和佔有科技成果,成為資產階級獲得永遠擺脫危機進入資本良性循環的妙方。然而,這只是事情的一面,還有另一面。這就是,科技本身雖然是沒有階級性的,但在階級社會中,科技為誰佔有和使用是有階級性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技的社會作用具有兩重性:既為人類造福,又不得不成為資本增殖的工具。這就必然導致這樣的結果:科技的應用雖然給資產階級帶來了巨額財富,加強了它統治的力量,延長了它的生命,但不僅沒有消除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基本矛盾,相反,它使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更加深刻了,而且擴展到了全世界。現在南北發展差距和貧富懸殊愈來愈大,就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世界範圍內展開的最集中的表現。更重要的是,科學技術本身終究是人所創造的,體現了發展著的人的本質的力量。如同生產力一樣,科技永遠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活躍的不斷前進的革命的因素,而它的主體——被資本家僱用的勞動者(包括科學家、工程師、醫生、藝術家、教師、管理幹部等等),恰恰是無產階級的一部分,而且是直接掌握了人類先進文化的最有知識的一部分。因此,就像佔有所有勞動力一樣,資產階級對科技人才及其成果的佔有和利用,只能推遲而決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命運。我們可以借用《宣言》的表達方式說,現代資產階級首先是在全世界生產了它自身新一代的有文化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仍是不可避免的。
3.《宣言》沒有充分預見到全球各地區、各民族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必將導致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道路和進程的多樣性、曲折性和複雜性
如前所述,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共產主義只能是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共同鬥爭,才能取得共同勝利。即使在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失敗後,馬克思在晚年曾有過所謂東方社會可以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但馬克思、恩格斯思考的基點始終是以其能否引發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革命,從而得到發達國家勝利的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援助為條件。
進入20世紀,列寧突破了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勝利」的設想,根據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極不平衡等新情況,另闢蹊徑,提出了新的革命理論。他認為無產階級革命不可能在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勝利,而只能首先突破資產階級統治的薄弱環節,在一國或幾國取得勝利,而其他大多數國家仍然是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先取得勝利的國家實行正確的內外政策,可以建設社會主義;世界從資本主義發展到社會主義的過程,不會是經過西歐那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平衡「成熟」;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歸根到底取決於構成世界絕大多數人口的國家爭取自身解放的鬥爭。應該承認,實踐(俄國以及中國等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成就,二戰後舊的殖民體系的瓦解和亞、非、拉一大批民族國家的獨立和發展)證明,列寧的思路符合馬克思的辯證方法,是正確的。
可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國的「大躍進」、「文革」,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等事件的發生,使社會主義事業遭受了嚴重挫折。然而,中國共產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又使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轉危為安,重新勃發生機,並取得了新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日益顯示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一事實使人們認識到,象俄、中這樣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雖然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共產黨領導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之後,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性,可以超越資本主義充分發展階段,過渡到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但是不可能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度,而提前實行那些只有經濟文化發展到高度發達水平時才能實行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變革。正如馬克思所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④] 歷史經驗證明,人們發動社會革命可以在較短時間之內推翻舊的反動統治,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但要完成新舊社會形態的更替卻需要更長的時間。一種社會形態從開始形成到發育成熟、再到衰老,從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障礙以至桎梏,最後被新的社會形態所取代直至最後滅亡,往往是幾百年的過程。這裡有一個人作為主體的能動性和客觀物質條件的關係問題。中國共產黨估計,從新中國成立算起,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將需要一百年左右時間,之後才能開始進入建設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因此,中國在相當長的時期是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期間在經濟上只能實行以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不僅不可能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還要允許它有相當發展,當然也就不可能立即消滅剝削和階級了。中國如此,全世界二百個國家的情況更是各種各樣。由此可見,《宣言》的偉大理想一定會實現,但整個世界從資本主義發展到社會主義的過程將是漫長的,各國革命和建設的模式將是多樣的,到達最終目標的道路也將是曲折、複雜的。
全面評價《宣言》,決不是苛求前人,更不是吹毛求疵,而是立足於當代現實,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宣言》所開創的事業。正如鄧小平所說:「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後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後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⑤]
三、如何以《宣言》的觀點和方法認識全球化?
當今世界,出現了全球化的趨勢,全球化問題已經成為當代政治、經濟、文化和學術研究的頭號熱點。如何認識全球化?現在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經濟以及隨之而來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全球化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表現;但同時,迄今為止,其現實結果並沒有給世界人民帶來普遍的和平、繁榮和幸福,相反,戰爭的威脅依然嚴重存在,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更加拉大,貧富兩極分化更加懸殊。這是當代世界客觀存在的最大矛盾。可是對此,西方很多研究全球化的論文和專著都是停留於現象的描述,很少見到揭露問題本質的有說服力的解答。
我們認為,一百七十年前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其觀察問題的角度和結論都是世界性的,《宣言》的觀點和方法可能是解開全球化——這一當代最大社會之謎的鑰匙。需要強調:一是《宣言》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唯物史觀後,結合社會現實和實踐運用自己理論的第一個重大成果,其基本觀點和方法是歷史的唯物論和辯證法;二是《宣言》中關於世界生產和交往的觀點是完整的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理論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研究全球化應該是真理與價值的統一,即不僅要揭示全球化的本質和規律,而且要考察全球化對全世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意義。下面我們試圖運用《宣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闡述對全球化的幾點認識。
1.全球化正是《宣言》所說的世界生產和交往發展的必然結果
目前,人們對全球化這個概念的理解和解釋是比較混亂的,似乎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科學的界定。我們認為,當代的所謂全球化不是泛指一切具有全球意義的或全球性的事件或現象,也不能把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一體化(Centralization)簡單混同。兩者有密切聯繫,但全球化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客觀趨勢,而一體化則是行為主體所實行的一種體制和政策。全球化也不僅是一個經濟概念,只限於經濟全球化,而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在內的複雜性的系統概念。對全球化這個社會歷史範疇宜作如下的界定:全球化是指20世紀下半葉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人類社會出現的新現象。它的特點是,當代新的科技革命引發社會生產力持續高速發展,真正世界性的生產、貿易、金融及各種交往迅猛發展,導致前所未有的信息、資源、資金、技術、人才迅速在世界範圍內流動、重新配置和集中的趨勢;經濟生活的這種世界性的大變動,也同時集中表現在國際政治上,涉及全世界人民共同利害、需要各個國家共同參與討論和處理的全球性重大問題(如戰爭與和平、人口、環境、資源、發展、以及領土、民族、宗教糾紛等)越來越多;反映在國際文化上,信息和網路技術在全球範圍的迅速擴展和應用,使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相互滲透,大大突破了原有的地域和國界限制,成為各國人民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結果是各個國家內部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嚴重地受到來自國家外部的即整個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和環境的發展狀況的制約。
回顧世界歷史,各地區、國家、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對外聯繫、活動和影響,從彼此分隔到逐漸相互開放、交往,從起初是鄰近各國之間擴大到各洲、再到全世界,從個別的、偶然的、單項的活動到大量的、全面的互動,從社會生活中只佔次要地位的因素變為重要的甚至有時成為起決定作用的因素,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15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為人類開展全球性的經濟和文化交往創造了必要前提,但是正如《宣言》所指出的,真正的世界性的生產和交往是從現代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開始的,至今不過二、三百年。18世紀80年代蒸汽機的發明和採用、機器大工業取代工場手工業的第一次產業革命,後來(直到20世紀末)的幾次產業革命,帶來的世界生產和貿易的幾次大發展;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資產階級及其所發動的民主革命先後在歐、美各國取得勝利,以及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確立其在全世界的統治地位;19世紀末發達的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向壟斷階段過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的發生,到20世紀上半葉兩次由帝國主義發動的爭奪霸權的世界大戰,到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20世紀社會主義先後在俄、中等國取得勝利,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和亞、非、拉一大批民族國家的建立,世界出現多種社會制度並存的格局;這可以看作是人類歷史向世界歷史過渡的一些重大的關節點,表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全球化是《宣言》所說的世界性生產和交往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不宜簡單地認為170年前《宣言》中所說的就是現在的全球化,也不宜說後來那些事件都是全球化。這是因為從20世紀下半葉特別是八十年代全球化浪潮開始以來,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所出現的新的特點,全球性的活動在世界各國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以前那些階段相比是大不相同了,因而說已往的歷史是全球化的前期或預備階段比較妥當。即便是現在,恐怕也只能說是全球化的開始或初級階段。這是因為新情況、新特點出現不久,各種要素髮育還不成熟,很多方面發展還很不平衡,我們還很難預見全球化發展的整個進程和結果。全球化是一個複雜的歷史過程,要深刻地認識它,就必須密切關注它的動態,分析其各種要素、各個方面的相互關係,從中發現起主導的決定作用的因素、本質和規律。
2.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在世界範圍新的展開和集中表現,具有兩重性
經濟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基礎。經濟的全球化主要是生產方式的全球化,生產方式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部分組成,它們都具有兩重性。
首先是生產力的全球化。從現實情況看,生產力進入全球性發展的新階段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以信息科技為前導的新一代高科技革命所引發的社會生產力,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全面展開和持續發展,是導致全球化出現的物質基礎。生產力的全球化標誌著真正世界規模的社會化大生產和大交往的格局開始形成,人類開始有現實可能建立全球統一的市場經濟體系,在全球範圍內綜合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種寶貴資源,促進和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繁榮,從而使人類物質文明有可能進入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為全世界人民都能獲得生存、發展和過幸福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質前提。因而這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最終決定因素,其積極的方面是主要的。但另一方面,生產力的這種進展同時存在著兩大隱患:一是高科技所帶動的生產力的高速持續推進,並沒有使本來已經存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矛盾得到緩解,相反是更趨尖銳。人類對應用現代科技可能造成的積極的和消極的雙重社會效果,還不能事先都做到正確估計並採取必要措施;還不能從全球總體上有效地防止和克服生產力的各種要素和結構的非協調發展。二是各地區,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差距,呈現出不是縮小了反而是拉大的趨勢。而這兩大隱患如果不能改變而繼續下去,則最終必將導致整個世界經濟和社會的危機。這裡有人類認識的相對性和歷史局限性,但更重要的是社會生產力在決定生產關係性質和變化的同時,它的發展狀況也要被人們的生產關係即物質經濟關係的反作用所制約。
其次,生產關係的全球化,同樣具有兩重性。跨國公司、洲的或地區性的各種協商或一體化的經濟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稱為第二聯合國的世界貿易組織等等,就是全球生產關係的組織和實現形式及調節機制。應該說,它們的出現是生產關係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發展到全球化階段的客觀要求,這是合理的,進步的,具有普遍性。但另一方面,現實的全球化生產關係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占統治地位,國際壟斷資本主義佔主導地位。但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也佔有一席之地。多種生產關係並存,這是當代全球化生產關係的特殊性。絕大多數跨國公司,特別是高科技和基礎產業的跨國公司和集團,都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即聯合起來的資本家私有制的實現形式。[⑥]資本主義生產和經營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普遍滿足全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存、發展和享受的需要,不是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的根本利益,而是為了資本家發財致富、窮侈極欲的需要,為了占人口極少數的資產階級的特殊利益。在生產力出現全球化的趨勢時,進一步爭奪世界市場是能否實現資產階級需要和利益的關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說應運而生,強調貿易和資本流動的自由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迅速制訂新的經濟全球性(Globalism)戰略和決策。它的實施將使國際壟斷資本進一步控制世界的生產、貿易和金融,進一步確立和強化其在全球經濟生活中的統治地位,以保證資本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所以,生產和交換方式的全球化並沒有消滅競爭,相反,爭奪世界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和殘酷。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的全球性的公司兼并浪潮就是一種典型表現。跨國界跨行業的大規模兼并,造就了一批更大的跨國公司。這種現象的發生,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和經營管理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各個資本集團在全球化新形勢下,為確保各自的生存和發展所不得不採取的手段。這說明由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將繼續是競爭和壟斷並存。激烈的競爭更加要求聯合和兼并,而這又導致競爭在更高層次上展開。
對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全球化既帶來了擺脫落後趕上先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遇;又面臨著跨國資本強大實力的挑戰,有可能被控制甚至吃掉的危險。因此,在全球化條件下,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生產關係在國際生產和貿易等經濟交往中是既有合作又有鬥爭,矛盾是客觀存在的,鬥爭有時是很激烈的,甚至是生死的較量。這是全球化在生產關係上的兩重性的突出表現。
歷史證明,資本主義確實同前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不同,不是一旦建立就長期保持現狀停滯不變,而是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而有所變化,因而相當長時期內可以具有進步和落後、先進和腐朽同時並存的特徵。一方面,從《宣言》發表當時的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再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開始進入全球化階段,隨著生產和交往的發展,資本主義確實能夠階段性地對其生產關係(包括所有制的實現形式、分配方式、管理制度等)有所調整和改革,用哲學的語言來說就是總的量變過程中有部分質變。但是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根本性質——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和剝削僱傭勞動,始終沒有也不可能改變,因而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資本家私人佔有的矛盾不僅仍然存在,而且隨著全球性生產關係的確立而擴展到全世界,更加深刻了。這個矛盾在各國內部表現為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即僱傭勞動者階級的矛盾,在全世界則表現為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同社會主義國家的矛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矛盾。而其集中表現就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企圖維持現存的不合理、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進一步控制全球經濟,同社會主義國家、廣大發展中國家反控制,要求建立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鬥爭。當今生產力全球化之所以會具有本文上述的兩大隱患;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及其輝煌成果,之所以不但沒有導致全世界人民、特別是占人口大多數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貧困和落後的生活狀況的改善,反而導致全球貧富兩極分化的加劇[⑦];更嚴重的是,當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經濟主權,之所以會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的空前的壓力和挑戰;進入21世紀,世界之所以仍不安寧,和平和發展兩大主題至今一個也得不到解決;等等,根源都在於此。
儘管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是實現《宣言》設想的新社會所必備的物質前提和基礎,但是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現狀,由於其整體上是受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制約,不僅沒有改變資產階級的本性,沒有克服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內在矛盾和衝突,相反,是強化了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對全球經濟的控制。資本進一步剝削、控制著全世界。人類社會矛盾的現實是當代經濟全球化趨勢具有兩重性的最有力的證明。
再次,經濟全球化導致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趨勢,也同樣具有兩重性。基於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的災難的教訓和二戰結束後國際政治的狀況,1945年成立了聯合國,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基本原則是維護世界和平,尊重人權和大小各國主權平等。七十多年來,聯合國成員從最初的51個增加到現在的近200個,成為世界各國公認的全球政治協商機構。聯合國雖然不是超國家的政治組織,但它在國際事務中具有權威性和不可取代的重大作用,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聯合國以及各洲各地區性的跨國政治組織、各種雙邊和多邊的國際合作的產生,關係到人類前途和命運的各種重大的、日益頻繁的活動,及其對各國政治越來越強大的影響作用,如今已經發展到這樣地步,即任何一個國家都已不可能與外界隔絕而孤立存在,它的生存和發展都要受到全球經濟和政治的制約。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集中表現,它的發展同經濟全球化是同步的,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現今的政治全球化也有兩重性:一方面,隨著個人、群體和國家之間交往超越國界擴展到整個人類世界,由於彼此的社會制度、經濟結構、歷史傳統、文化狀況、現實利益等等的不同,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系列全球性的、或超越一國範圍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政治問題,如戰爭與和平問題,發展問題,領土、資源、環境問題,各種民族和宗教問題,等等。因此,通過聯合國這樣的全球性政治組織,由所有國家來共同參與和平等協商,求得公正合理的解決,以有利於各國人民,有利於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積極的、唯一可行的辦法。所以,政治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一樣,也是社會發展之必然,是歷史進步的趨勢,這是普遍性。但另一方面,當今的政治全球化又有特殊性,主要是並存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並存著西歐、北美等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亞、非、拉廣大地區的大多數民族獨立國家。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聯結的,普遍性內在地包含在特殊性之中,無特殊性就無普遍性。在全球化的條件下,世界各國既有生存和發展的共同利益,又存在著各自的國家利益,這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因此,全球化應該內在地包含著尊重各國的獨立和主權。一切國際事務均應以國家不分大小強弱,權利義務一律平等為前提。但是,以美國為首的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於維護和擴大本國剝削統治階級利益的需要,借口全球化,提出所謂"人權高於主權"的謬論,極力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遏制和"和平演變"的戰略;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則以所謂"人道主義干涉"為借口,採取各種手段,放肆干涉各國內政,推行新殖民主義的戰略。這種倒行逆施,理所當然地遭到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強烈抵制和反對,結果就形成新的兩種政治觀的對立:政治全球化,是以美國為主導,按照美國的價值觀念和政治設計搞所謂的"全球一體化",削弱各國的獨立和主權,實際上是實行超級大國稱霸世界的單極化呢,還是以尊重各國的獨立和主權為前提,以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為基本原則,承認多極化,實行國際事務的民主化。這是國際政治進入21世紀圍繞全球化出現的兩種不同的主張和傾向。如果前者一意孤行,那末最後必將導致危及世界和平和發展,爆發新的全球性的政治危機。
文化反映經濟和政治,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的反作用。當代高科技革命特別是電腦和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生產的高度社會化,加速了郵電通訊、廣播、電視、交通運輸等的現代化,結果是導致文化交流的真正全球化。而當今文化的全球化也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促進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文明迅速向全世界傳播,對改善和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普及和提高全人類的文化水平,是非常有利的、積極的因素,是社會進步的趨勢,這是普遍性;但另一方面,當今的文化全球化也有特殊性,有它的消極方面。人類文化本來就是全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依靠當代先進技術完全可以使生活在地球每個角落的各族人民都能享受到人類的先進文化,實現各民族歷史遺產和優秀文化的大交流,使地球成為百花齊放的精神文明樂園。可是由於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出於統治全球的霸權主義需要,憑藉其科技和經濟實力的優勢和對全球各種傳媒和網路的壟斷性經營,在文化領域向全世界傾銷、灌輸西方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歐美中心主義」的意識形態,任意貶低、排斥、歧視、歪曲、甚至誹謗其它各民族的光輝歷史和優秀文化,結果反而人為製造了各民族、國家之間在文化上的隔閡、矛盾和對立。使文化全球化和經濟、政治全球化一樣,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消極的後果。美國在文化上『唯我獨尊、貶斥各方』的霸權主義政策,嚴重損害了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權利。這甚至使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都感到威脅,法國、加拿大等國的輿論公開指責美國的文化輸出是「文化帝國主義」就是證明。
3.全球化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大趨勢
綜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只有用社會基本矛盾的觀點和方法觀察和分析全球化,才能揭示它的本質和規律。
(2)當代的全球化存在兩重性的事實,既說明資本主義制度還有相當的活力,又說明資本主義制度可以延緩但不能消除其本質所決定的社會基本矛盾,結果只是將矛盾擴展到全世界,因而是更加深刻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全球性危機遲早會發生。猶如一個患了絕症的病人,經過各種治療,可以延長生存期,表面上似乎仍然正常,具有活力,但由於病根不可能根除,隨著病灶擴展到全身,最終難逃死亡的命運。所以,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以及在此前後的《德意意識形態》、《資本論》等一系列著作中)所闡述的『世界歷史』、『世界性的生產和交往』,『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等理論觀點,沒有過時,當代現實是進一步證明了它們的客觀真理性和普遍的社會價值。
(3)正因為現實的全球化,在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具有兩重性,既是社會進步的趨勢,又是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在世界範圍的進一步展開和集中表現,所以我們無論是理論宣傳還是實踐指導都不能以偏概全,只抓住其中的一個方面或一種性質,簡單地給予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我們必須從世界客觀存在著的矛盾的現實,和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全面地具體地分析全球化的兩重性,及其給我們中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外部條件,力爭通過制訂和實施正確的戰略和策略,最大限度地組織和發揮十三億人民的主體能動性,揚長避短,趨利避害,不僅能夠不受制於人,而且能夠實現後來居上的跨越式發展,達到在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
(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9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9、4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3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59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⑤]《鄧小平文選》第3卷,2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⑥]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統計,世界14個最富裕國家的跨國公司的數量,25年來增加了兩倍多,從1969年的7000家增加到1994年的24000家。美國公司來自國外製造業的收入為其出口收入的兩倍。到1997年,全球跨國公司有5.3萬多家,對外直接投資達3.5萬億美元,比1996年增長10%,出口額達2萬億美元,佔世界出口額的1/3。跨國公司控制了全世界生產的40%,世界貿易的50-60%,世界工業研製的80%,生產技術的90%,技術專利的80%,對發展中國家技術貿易的90%。(轉引自《馬克思主義研究》1999年第4期,第5頁。)
1997年併購額達創記錄的1.1萬億美元,1998年上半年僅美國公司的併購額就達9455億美元。1998年4月6日,美國花旗銀行併購旅行者公司,金額高達820億美元。
[⑦]「迄今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窮國和富國、窮人和富人的鴻溝。」這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做出的結論。全世界最富有的1/5人口和最貧窮的1/5人口的人均國民收入之比,1960年為30/1,1997年達到74/1;前者佔有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86%,出口市場的82%,外國直接投資的68%和72%的話,而後者都只佔以上各項的1%;1998年,各行業最大的10家跨國公司佔有世界市場的份額分別是:通信86%,殺蟲劑85%,計算機70%,藥品35%;世界上200名最富有的人所擁有的財富在過去4年間增加了一倍,達到1萬億美元,世界上3位最大的億萬富翁的資產超過共有6億人口的所有最不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
推薦閱讀:
※《共產黨宣言》第二章
※李旭之:該怎樣重溫《共產黨宣言》
※重讀《共產黨宣言》(二)私有制是剝削、壓迫、腐敗的根源
※今天我們怎樣讀《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