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講座 | 樓蘭殘紙文書技法指要(十六)
十四、張超濟文書
在1965年的「蘭亭論辨」中,郭沫若先生提到東晉王羲之時期的書體必為未脫隸意的書體。當時訴訟難斷,證其有無皆難。我在多篇文章中也進行過論證。隨著地下出土資料的大量出現,郭先生的觀點殊難成立。為此,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即「地下資料與地上資料互證」,看來是解決這類僵持問題的關鍵。
在樓蘭文書中,孔好古釋「L.A.ll.ii—孔紙33.1」為正、背兩面皆有墨跡的文書。這將是佐證「蘭亭論辨」核心主旨的關鍵出土資料。
孔紙33.1文書分正、背兩面,可視為兩件文書,書風與王羲之的《十七帖》雷同。正面文書中「發」字的多字連疊重複說明這件文書不是定稿,有重新謄正的可能。在樓蘭文書中,這種多次書寫的現象多有存在,反映了樓蘭人真實的書寫畫面和人生場景。
張超濟之書體,由古隸變楷隸再變章草書,甚至有孔紙33.1這樣類似於今草的書風,說明其在文書書體演變上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個案。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魏晉、前涼時期由簡牘古隸的風行到被紙張文書的取代,這期間書法發生了結體的革命,張超濟等人就是書體革命的實踐者與親歷者。不管有意或無意,他們充當了民間書法嘗試改革的先頭軍,既是古隸章草的書寫者,又是隸楷創行的實踐者,還是與王右軍一樣將隸草(章草)過渡到今草書體的變革者。
孔紙33.1正面
任小平臨孔紙33.1正面
孔紙33.1背面
任小平臨孔紙33.1背面
觀孔紙33.1正、背兩面文書,字距緊湊,單字擺動不大,行距疏闊曠朗,有清靜冷寂之風,又有高古俊雅之韻;墨色由濃變淡,頗富神采。不同的是,由樓蘭大批文書的橫勢書寫變成了縱勢書寫,雖筆斷卻意連,但也不缺跳蕩騰挪之筆,活潑自然,抒情處則兩字相連,已顯見今草之勢。如「多事」「平安」等字間連綴不斷,是典型的今草筆法,更是今草書風逐漸走向成熟的例證。由此可知,「蘭亭論辨」中「晉代書體必有隸書筆意」這種論斷有些絕對。而孔紙33.1的出現似乎與「蘭亭論辨」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確實讓人深思。
我臨寫這兩件接近今草書的文書時,很自然地想到了王羲之的《十七帖》。臨寫時,注意字距安排、墨色變化、上下字的意連筆勢,特別是「多事」「平安」等字間的連綴與動勢,重氣韻安閑,臨出其古味兒。另外,我選擇的深色毛邊紙與原文書接近,以酷似為原則,以造勢貫行為宗旨,重點挖掘張超濟文書的內質、氣韻,以期與《十七帖》產生共鳴。
來源:《中國書畫報》
推薦閱讀:
※甲骨文書法常用字彙編
※書法講座 | 樓蘭殘紙文書技法指要(十四)
※昨天的一紙文書公布 中國又誕生了一個世界第一
※老三的甲骨文書法/招隱士
※秘笈|《金文書法》——節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