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料營養成分調查 如何選擇健康飲料?

飲料營養成分調查 如何選擇健康飲料?核心提示:市場上常見的飲料營養成分是怎樣的?營養成分表裡的每項數據又是什麼意思?這些數據對我們的健康又有什麼影響呢?39健康網為你揭開飲料營養成分表中隱藏的健康密碼!

  「讓你連吃十塊糖願意嗎?可你怎麼就吃下去了?」這個微博在前段時間受到了多數網友的關注。市場上的甜飲料是大多數人最喜愛的零食之一,香甜絲滑的口感讓人們愛不釋手,甚至有不少人認為,果汁飲料中含有大量果汁和水果中的營養成分,多喝一些對健康會有好處。根據調查顯示,在購買飲料時,飲料包裝瓶上的每種營養成分所表達的含義,只有10%的人表示很清楚。那麼,市場上常見的飲料營養成分是怎樣的?營養成分表裡的每項數據又是什麼意思?這些數據對我們的健康又有什麼影響呢?39健康網編輯走訪了位於廣州天河城的JUSCO超市,對貨架上的五大類51種飲料的營養成分表進行了調查,同時為網友們解讀營養成分表的含義。就算要喝飲料,也要喝得更健康、更明白!

    乳飲料、咖啡、運動飲料及維生素飲料

(圖表一:乳飲料、咖啡、運動飲料及維生素飲料 製作:39健康網)

  不是含有蛋白質的都可以稱為「奶」

  通過圖表一可知,在含乳飲料和咖啡中含有一部分蛋白質和脂肪,而在運動飲料、維生素飲料包括其他種類的飲料中,均不含有蛋白質和脂肪。這是因為含乳飲料在加工製作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使用奶製品,而奶製品中天然含有蛋白質和脂肪,這使得含乳飲料中也含有部分蛋白質和脂肪。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之所以叫「含乳飲料」而不稱之為「奶類」是因為蛋白質的含量遠遠達不到國家標準中蛋白質的含量,蛋白質的含量決定了乳類飲品的產品類型。按照國家標準,純牛奶的蛋白質含量應當不低於2.8%,即使是增加了其他配料的「調味牛奶」其蛋白質含量也不應低於2.5%。同時,如果飲料包裝的「食物配料表」上,水排在第一位而奶粉、牛乳等排在後面,就能說明這樣的飲料不納入奶類的範疇,自然也不會有奶類所含有的營養價值。

  舉個筆者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一次朋友未吃早餐,遂購買了一瓶「XX植物蛋白飲料」當做早餐,在她看來,這種飲料能夠有效補充植物蛋白,獲得較好的營養。但筆者拿過她手裡的飲料,不經意地看了營養成分表卻發現在「蛋白質」一欄,明明白白寫著「0」,配料表第一位也是「水」。也就是說,這款飲料雖然號稱是「植物蛋白飲料」卻不含一點蛋白質,更遑論補充營養價值。那種純白的顏色和香甜的口感,想必是各種香精和食品添加劑添加出來的,如果不懂得看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消費者只會被商家的廣告語忽悠,花了錢卻買不到期待中的營養。

  但從表中可以看出,雖然含乳飲料含有蛋白質,其含量卻小得可怕,每100ml中只含有零點幾克,而碳水化合物即糖分的含量確有7-9g,是蛋白質含量的幾十倍。如果消費者期待從這樣的含乳飲料中補充蛋白質,在那之前就會額外補充大量糖分,對於健康來說是得不償失的。

  運動飲料主要目的是補充鹽分,別依靠維生素飲料補充維生素

  有不少消費者錯誤地認為,由於在運動中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因此在選擇運動飲料的時候應該選擇含有很多碳水化合物的運動飲料,這樣飲料中的糖分才能有效補充能量,但從圖表中可以看出,相對於含乳飲料,運動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較少而鈉的含量明顯有增加,這是因為運動飲料的最直接目的不是補充能量,而是補充在運動過程中大量失去的鹽分,因此,低糖無脂肪含鈉較高的運動健康才能更符合運動員的需求。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運動中出汗並不多甚至沒有出汗,都不宜飲用運動飲料,而以白開水為好。

  另外,不少人認為,維生素飲料中添加入大量的各類維生素,能夠有效幫助人體補充維生素。但若細心一些的消費者都可以發現,一瓶飲料中含有的維生素含量,也許吃同樣質量的水果就能夠補充,而通過飲料補充維生素,獲得了多少維生素暫且不論,過多攝入了不該攝入的糖分卻是事實。通過維生素飲料補充維生素,不如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導的,每天吃200-400g水果,300-500g蔬菜補充得更多,還補充進了大量飲料中沒有的營養成分。茶飲料及涼茶類飲料

(圖表二:茶飲料及涼茶類飲料 製作:39健康網)

  茶飲料不等於茶

  從圖表二中可以看出,茶飲料和涼茶飲料在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方面差距非常大,從質量上來說,熱量和碳水化合物越少的茶飲料就越健康。但從茶飲料的角度來說,光看熱量和碳水化合物是不夠的,因為食品添加劑不會增加額外的熱量,熱量是來自碳水化合物的,即使是沒有任何熱量的茶飲料也完全可能不是茶葉沖泡而是由色素、香精等勾兌而成的,因此,觀察茶飲料的配料表和茶多酚含量非常重要。

  茶多酚含量的重要意義在於定位產品類型,如同含乳飲料和奶類是不一樣的一樣,茶飲料也絕不等於茶水。選購茶飲料要看茶多酚含量:在《茶飲料》國家標準(GB/T21733-2008)中,對茶多酚含量作出了嚴格規定:茶飲料應≥300mg/kg,其中綠茶茶多酚含量應≥500mg/kg,烏龍茶的茶多酚含量≥400mg/kg;調味茶飲料如碳酸類茶飲料,僅要求茶多酚≥100mg/kg;茶多酚含量低於這個標準,則只能被歸為茶味飲料類。一些打著茶飲料名號的飲品實質上根本不含茶葉的健康成分——茶多酚,而只是添加了茶味香料。因此這樣的茶飲料,也絕沒有茶類的養生保健作用,反而會攝入大量的糖分。果汁飲料及碳酸飲料

(圖表三:果汁飲料及碳酸飲料 製作:39健康網)

  果汁飲料不等於果汁

  許多消費者,尤其是家長會錯誤地認為果汁飲料中含有大量的鮮榨果汁,含有水果中擁有的營養成分,因此當孩子想喝果汁的時候欣然地為孩子掏腰包。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從圖表三中可以看出,果汁類飲料的含糖量幾乎是所有種類飲料中最高的。觀察配料表還可以知道,水依然是第一位,而食品添加劑卻標註有糖、檸檬酸、香精、色素等,於是說看起來營養滿滿的果汁只是勾兌產品而已。另外還需要注意標籤上原果汁的含量,如果原果汁含量為≥10%就說明10%是水果的營養,其他都是添加進去的東西,那麼這樣的果汁真的能夠補充營養嗎?從另外一個角度,就算是鮮榨果汁的營養成分也比不上新鮮的水果,因為在榨汁的過程中,果皮果肉中的膳食纖維都被丟棄,汁水中有的營養成分也有一部分殘留在外,果汁和水果尚不能相提並論,更別說果汁飲料了。

  而針對碳酸飲料,如今大部分消費者都知道碳酸飲料熱量高,阻礙礦物質吸收,容易導致鈣質流失等,前段時間針對可樂的負面新聞也讓消費者們望而卻步。但需要明確的是,無論那些致癌說是真是假,碳酸飲料中含有大量的糖分也決定了碳酸飲料不可能是健康飲品,尤其是孩子更不要多喝碳酸飲料。如何讀懂營養成分表:

  根據《GB7718-2011國家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中的規定,能量和核心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是營養成分表中強制標示的內容。當標示其它成分時,應採取適當形式使能量和核心營養素的標示更加醒目,營養成分表包括營養成分名稱、含量數值和占營養素參考值(NRV)的百分比。

  在39健康網的調查中,關注能量和脂肪的網友佔大多數,但網友們的認識有一個誤區:飲料的熱量和脂肪含量關係不大,而是由碳水化合物帶來的,碳水化合物通俗來說就是糖,包括寡糖、多糖、澱粉等。碳水化合物越多,飲料的熱量越高。因此網友們應當將關注度從脂肪身上調整到碳水化合物身上。另外,根據調查顯示,關注鈉的網友僅佔7.3%,而鈉的含量直接關係著飲料中鹽分含量的多少。《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正常人在正常情況下每人每天鹽的最高攝入量為6g,而飲料中的鈉含量卻是大眾忽略的隱形鹽死角,需要特別關注。

  什麼是NRV%?

  NRV(NutrientReferenceValues),即營養素參考值。營養標籤中營養成分標示應當以每100克(毫升)和/或每份食品中的含量數值標示,並同時標示所含營養成分佔營養素參考值(NRV)的百分比。2008年5月,中國衛生部頒布的「食品營養標籤管理規範」說明:營養素參考值(NRV)是食品營養標籤上比較食品營養成分含量多少的參考標準,是消費者選擇食品時的一種營養參照尺度。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在接受39健康網採訪時指出,食物中營養成分佔NRV的比例是個很有意義的指標,其中意義最大的項目就是能量。通常飲料里的碳水化合物就是糖,無論是果蔬汁中的還是外加的糖,都會帶來能量。所以看一下一款飲料產品的能量佔NRV的比值很重要。占的比例越高,則越需要慎重購買。哪怕其中添加了維生素,只要能量高,就不能以含維生素為理由大量飲用。相反,飲料中能量越低,說明其中的糖越少,在喝同樣數量時,引起發胖和慢性病的風險較小。

(圖表四:規定的32種營養成分參考數值)

  警惕商家在營養成分表裡的手腳

  根據《GB7718-2011國家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中的規定:「營養成分應以每100克(g)或每100毫升(ml)或每份食品中的含量的來標示,可根據需要選擇使用其中一種或以上的方式表示營養成分的含量。當用份表示時,應標明每份食品的量。份的大小可根據食品的特點定義。」這個規定給予了商家以做手腳的空間。范志紅老師特別提醒指出:消費者在購買飲料時,應仔細看營養成分表是按每100毫升的量來計算,還是按照一瓶(500毫升左右)或一聽(355毫升左右)來計算,有時候,由於其中所含能量(糖)太高,商家就選擇用100毫升中所含的數值來做營養成分表,猛一看,會以為其中能量較低糖較少,容易誤導消費者。另外,按照《GB7718-2011國家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中的規定,食品中的能量應當按照「千焦(KJ)」的單位進行標註,一些商家為了讓數字看起來少一些,會採用「千卡(kcal)」的方式進行標註(註:1千卡≈4.1千焦),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所研究員楊月欣教授認為,雖然千焦和千卡都是熱量單位,但是使用千卡的方式標註能量的做法是違反國家相關規定的行為,消費者在購買時一定要注意食品營養標籤上的單位,以防被商家忽悠。


推薦閱讀:

調查:是什麼樣的公司幫瑞海輕鬆過了安評關
調查:香港逾半父母平均資助子女90萬買房
抓癩蛤蟆也違法?淳安一農民被立案調查·每日商報
三國死亡事件調查——孔融之死

TAG:健康 | 飲料 | 營養 | 選擇 | 養成 | 調查 | 營養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