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歷史名將,卻被後人誤解唾棄千年
潘仁美,真名不是潘洪,他就叫潘美,可他不是演義小說里碌碌無為又無惡不作的奸臣,相反,他是北宋有勇有謀,馳騁疆場的名將,有些史學家還送給他一個好聽的稱呼「北宋第一名將」。
潘美
陳橋兵變是潘美第一次在歷史上露面,那是公元960年的正月初四,趙匡胤陳橋兵變後,潘美作為趙匡胤的代表,進京協商,最終成功逼迫柴宗訓退位,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和平兵變。從那天起,潘美這顆軍事明星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之後,潘美指導了著名的南漢戰役,成功收復嶺南四十七州;三年後,又隨曹彬渡江,收復南唐,官拜宣徽北院使。
值得一提的是,潘美在出兵南漢之前,還參與了幾次征討北漢的戰役,但是由於北漢君臣的堅守,再加上契丹兵馬不住地搗亂,宋軍一度在太原(北漢首都)城下望洋興嘆。同時還要說一下,在這幾次戰爭中,有一個多次調轉兩軍戰局的北漢名將出現在歷史舞台,也就是他改變了潘美生命最後幾年的命運還有死後千年聲譽,他就是劉繼業,真正的名字是楊業。
公元979年,趙光義北伐契丹在高粱河被遼將耶律休哥痛扁一頓,還被弓箭射傷了屁股,最後是當時已經降宋的楊業用牛車將他拉回的。趙光義兵敗之後,很識時務地退回了開封府,同時也安排了大宋的北線防線。主副將就是當時的大宋第一名將潘美和剛剛降宋的原北漢名將楊業。
潘美和楊業
潘美和楊業就因此成了同事關係,並且在一起工作了長達七年之久。
在這七年的時間裡,二人又聯手打了一次宋史上知名的反擊戰,也就是著名的雁門之役。趙光義第一次北伐失敗後,遼軍趁宋軍敗績,軍心不穩,集中了近十萬兵力,逼近雁門關。當時的北部防線主將潘美果斷出兵,與楊業各統一隊兵伏擊在雁門關北口,最後順利會師,合擊遼軍,斬殺數萬遼兵,截獲軍資無數,二人也都因雁門關大捷受到了趙光義的嘉賞,潘美封代國公,楊業改授雲州觀察使。
接下來的幾年裡,兩個人又在一起合作打了幾次勝仗,成功保衛了大宋的北部邊境。對於這段歷史,各個版本的史書都記載的比較模糊,大致歸結下來,只記載了兩類事。第一種,這七年來,北部邊疆異常太平,因為遼人被他們打怕了,雁門一戰後,他們看見姓楊的還有姓潘的就頭疼,根本不敢再過來挑釁鬧事;第二件事,便和楊業有關係了,由於楊業的出身比較特殊,作為一個亡國的降將,他在投降的第一年便打了一個給趙光義長臉的大勝仗,而且還受到了重用,這引起宋朝舊將們的妒忌。史書上的記載說「主將戍邊者多嫉之,或潛上謗書,斥言其短」,儘管趙光義不信這一套,但是卻為後來的楊業悲劇埋下了伏筆。
當然,重要的就是我們就要看一下,這些邊關毀謗楊業的守將中有沒有我們的主角----潘美。我認為潘美是不會做這麼無聊的事,他也沒有誹謗楊業的必要。首先,我們比較一下他們兩個的戰績,潘美成功的打下了南唐,南漢,北漢,軍功堪稱是北宋第一,而楊業不過是在邊境成功打了幾個小游擊,他唯一可以將自己的功績提升到潘美等級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滅了契丹,事實證明這絕對是不可能的妄想;在看一下兩人的軍中威望,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後周那些悍將幾乎都回家喝酒了,而在幾次戰爭中真正脫穎而出的只有曹彬和潘美二人,也就是說,潘美已經是鐵定了的北宋軍中二號人物,楊業作為一個他國降將,在北宋沒有仇人就已經很不錯了,還有誰會承認他的地位,所以潘美根本沒有任何理由喝他的醋,也就沒有理由找他的麻煩。
電視劇楊門虎將劇照
因此,演義小說中的那些亂七八糟的爭功陷害故事純屬子虛烏有,俗語就是純屬扯淡,一個授功封爵的朝廷要員,根本沒有必要和一個普通的邊關將領搞陷害遊戲。
儘管潘美和楊業之間不存在演義中的那樣複雜的權利鬥爭關係,但是潘美對楊業的死還是有責任的,那只是一個小疏忽,也就是這個小疏忽,導致了楊業的死亡,也讓潘美因此而懊悔一生還留下了千古罵名。
公元986年,是宋太宗雍熙三年。這年正月,宋太宗年輕的心又活躍起來,調動20萬大軍,起兵伐遼,轟轟烈烈的北伐運動正式拉開序幕。
這次北伐一共啟用了三路大軍,配置堪稱奢華,北宋開國一代名將全部出馬。三軍主帥是素有北宋潘美是西路大軍主將,楊業仍舊為其副將,監軍是時任西上閣門使的王侁。潘美大軍堪稱是勢如破竹,在契丹境內可以用橫著走來形容,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潘美接連攻下了遼國的應雲朔寰等四州,徹底為大宋開闢了西線戰場。正當潘美興緻高昂地準備繼續東進和其餘兩路大軍會師的時候,大宋戰場出事了。
三路軍的主帥,當時的大宋軍中第一人曹彬在進軍幽州的時候出了事。他開始是被遼軍截斷了糧道,同時又拒絕了趙光義提出的會師中路軍計劃,導致自己率領的東路軍大敗,被遼將耶律休哥追著打出了幾百里。
東路軍是三個軍團的主力,曹彬失敗之後,趙光義毅然下旨其餘兩路軍受詔撤軍,在撤軍途中又發新詔要求掩護雲、應、朔等州百姓內徙,也就是要盡數撤盡這四州居民,只留給契丹幾座空城。這個主意是非常好的,可是潘美在執行過程中卻出了岔子。楊業和潘美的人生就這樣被改寫了。
接到皇帝的詔書後,幾個主將便開始討論如何掩護四州居民順利入關的問題,這時遼軍又過來給他們施加了一個小壓力,遼將耶律斜軫統帥十萬大軍又打了過來。而這時潘美麾下的西路軍大多都駐紮在雲州等地,手下可利用軍隊不到一萬人。在這個危急時刻,楊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建議大軍出兵應州,吸引契丹軍隊注意力,然後再在石碣谷設下伏軍,遼軍遭受伏擊之後,定然沒有了打仗的慾望,這樣的話幾州居民趁機入關,就可以做到萬無一失。楊業的話剛說出口,就有人給楊業唱了反調,這個人就是監軍王侁,王侁對於楊業的建議,只說了一句話:「君侯素號無敵,見敵逗撓豈有他志」。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爺們,你不是號稱『楊無敵『嗎?怎麼不直接打過去,這樣守兵不出不會藏有異心吧。」異心就是說你能從北漢降到我大宋,現在是不是又要投降契丹?擁兵不出不會就是為了投降找鋪墊吧。
王侁一句話把楊業推上了風口浪尖,楊業的處境頓時變得尷尬。自己出戰吧,手下就幾千人,去和人家十萬大軍硬拼,這不是找死嗎?不出戰呢?那可對不起了,那你就是通敵,你就是大宋的罪人,我要代表國家鄙視你。
在這個時候,唯一可以進行勸阻的人就只剩下潘美了,畢竟他才是西路軍主帥,他只要說幾句話就可以順利掀過這一頁,然後幾個人繼續好好合作。可是讓歷史詫異的是,潘美這個時候竟沒有任何動作,他唯一的動作就是和了一堆稀泥,也就是說,他在兩人之間保持了中立,你們的事你們自己處理去,跟爺們沒關係。
傳說中的楊家將
最後,在主帥和稀泥,監軍恐嚇的情況下,楊業不得已領兵出戰了。在出戰之前,楊業還是和潘美商量了一下,希望潘美可以在陳家谷口接應自己。歷史證明,潘美沒有像演義上寫得那樣,故意按兵不出,導致楊業身敗遭擒。潘美真得按照和楊業商量的一樣,在陳家谷口部署了重兵。他派王侁率領大軍埋伏在陳家谷口,接應楊業。王侁這件事做得也比較漂亮,忽視了自己與楊業的恩怨,安安靜靜守在了陳家谷口。可是他的腦袋在那天短路了,他在陳家谷口從早上一直等到了中午,還是沒看見楊業蹤影,他就天真地認為楊業是打贏了仗,進軍追敵去了,於是他便大大方方地撤去伏軍,高高興興回家等著楊業的喜訊了。
後面的事情就是大家熟知的了,楊業這一仗其實並沒有贏,而且還輸得很慘,只不過是他比較能抗罷了,他一路打一路撤,從中午一直挨到晚上,最後撤到陳家谷口的時候,王侁早就拍屁股走人了。在沒有援兵的情況下,楊業拚死與遼兵力戰,最後體力不支被擒,在被押赴遼朝途中絕食三天而死。
楊業的死,在宋朝引起了巨大反響,對潘美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首先在官場上,潘美因罪被削秩三等,降為檢校太保,但是仍舊任命他看守帝國北大門;在軍界中,潘美由於犯了見死不救的軍中大忌,徹底失去了軍心,他在北宋軍界中的聲望也一下子降到了最低點。
還有就是在他的情感上,他的剩餘歲月,幾乎是一直活在這件事的陰影中, 裡面有他對楊業的懷念,也有對自己和稀泥行為的譴責。最終,帶著自己的悔恨,還有一生的戎馬功績,潘美在楊業死後第五年病逝,死後謚武惠。
縱觀潘美一生,為大宋朝的開疆擴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名將。同時,他做事公正,愛護士卒,深受當時宋兵的擁護,在北宋初年的軍界威望僅次於時任樞密使的曹彬。可以說,楊業之死是他一生的唯一詬病,也就是這個詬病使他挨上了一個不明不白的千古罵名。
武惠,拓地開封曰武,寬裕慈仁曰惠。潘美死後可以得到這樣的謚號,足矣,又何必在意後人的胡編亂語。
推薦閱讀:
※(4)歷史上的名將為何多死於「反間計」
※二千年前,2個同姓同名的名將,同一年被同一個人殺害,他們是誰
※漢初三大名將的悲慘結局,韓信還不最慘
※細說李鴻章淮軍的八大名將
※打下漢朝天下的第一名將-----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