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艦政委談女艦員:首先是軍人 其次才是女人
2 |
女艦員測定風力參數。 王松岐攝(新華社發)[保存到相冊] |
這是強軍夢耀眼的成就: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入列來,先後完成首次艦載戰鬥機著艦,首次最大載重量起飛試驗,首次赴南海進行長時間、跨海區試驗和訓練等重大任務。
這是個不能忽視的群體:組建近4年來,出色完成遼寧艦歷次試驗試航和艦載戰鬥機著艦起飛等重大任務,先後有34名隊員光榮入黨、70多人次受到獎勵表彰、7人考學提干,今年又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集體」榮譽稱號。在首艘航母輝煌成就的背後,離不開「她們」的汗水和智慧。「她們」是一束綻放在大洋上的鏗鏘玫瑰,譜寫了共和國女艦員挺進深藍的新篇章。「她們」就是由90多名女軍人組成的光榮集體—海軍遼寧艦女艦員隊。
她們的力量:要像男兵那樣去戰鬥
手拿手電筒、身背挎包水壺,鑽艙室、查電纜、摸管路……這,就是大學生女兵袁華在遼寧艦上的工作。
機電兵是個苦差事,要求熟悉艦里所有管道走向。身材瘦弱的袁華卻偏偏選擇了這個男兵「專職」崗位。「女艦員照樣能做好。」那一年,袁華等7名女兵成為我國首艘航母的機電兵,也是共和國首批女機電兵。
艦長張崢曾說:「如果不是一塊好鋼,在航母上是呆不下去的!」女艦員剛上艦時,政委梅文的話很「不客氣」:「首先是軍人,其次才是女人」。
受身體生理的影響,體能訓練一度成為女艦員「攔路虎」。「要像男兵那樣去戰鬥!」練體能,女兵們每天晨跑5公里;練力量,每天托舉杠鈴數百次。經過紮實的基礎訓練和心理調整,維吾爾族女兵克比努爾面對洶湧的損管池,勇敢地跳了下去……5個多月後,全員體能考核成績優秀率超過男兵隊,蹲起和俯卧撐成績甚至打破了男兵的紀錄。
航母無聲,見證她們的艱辛付出:在狹小高溫高噪音的艙室里,常常一身汗;1000多個艙室她們硬是爬遍了,耐磨的作訓服被每個人磨破了三四套。「一天下來,我們不但防塵罩是黑的,連鼻孔也都是黑的。」袁華說。
她們的智慧:做標杆部隊的標杆艦員
韋慧曉是名博士少校,負責研究桅杆頂風風速風向變化對艦載機起降的影響,參與整理甲板風場測試和數據分析工作。今年2月底,她參與的全軍航母「飛行甲板風場特性」科研課題研究,順利通過總部有關部門的立項。
中校女工程師劉寒,深入研究遼寧艦試驗試航海域氣象資料,為艦載機飛行訓練保駕護航,在首次實施艦載機阻攔著艦和滑躍起飛試驗任務中,貢獻了專業知識,受到海上指揮所通報表揚。
航空部門彈藥管理員郭謹瑜,和戰友們提出的近百項技術改進建議,均被科研院所和工業部門採納。
大學生士兵吳冬燕,研究裝備使用與保養的性能與特點,苦練手旗、燈光和旗號燈專業技能,3年收發報文數萬組無差錯。同時,她還發揮英語專長,翻譯了4萬多字的技術資料,被部隊評為「學習研究標兵」、「優秀士兵標兵」,並榮立三等功。
姑娘們從事的專業不再像過去局限於醫療和服務領域,她們中走出了人民海軍第一代女操舵兵、女機電兵、女損管隊員等特殊崗位的優秀女兵,從傳統的通信、醫療專業拓展至全艦30多個專業,全部通過了崗位資格認證考核。在這裡,女兵們叫響了「我們是標杆部隊,我是標杆艦員」的口號。
她們的情懷:凝聚柔情似水的正能量
「不是沒有猶豫,不是沒有糾結,但如果不到深藍事業中闖一闖,我的人生就不夠圓滿。」在日記里寫下這段文字之前,現任艦務部門軍需中隊教導員的郭志芳接到了被選調到航母部隊參加接裝培訓的命令。當時她的孩子只有3個月大。據了解,3年多來,女艦員們幾乎沒有休過一個完整的假期,已婚的女艦員中有多位長期兩地分居,「媽媽艦員」們更是與孩子兩地分離。
在女艦員的眼中,這裡更像是一個多民族融合、團結協作的大家庭:遼寧艦女艦員隊是人民海軍第一個成建制上艦,第一個融合漢、藏、維吾爾、哈薩克等9個民族女艦員的集體。
通信部門哈薩克族女兵主力獨孜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但她告訴記者,剛上艦時和其他人交流都成問題,「漢族姐妹們幫我克服了語言關、生活關,現在我還客串著艦上電台的主持人。」
為新兵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開展心理疏導和心理諮詢服務……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心理系發展與教育專業碩士生黃海涵運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官兵構建了心靈的晴空,她們不但利用業餘時間參與「開拓者」艦報、電視台、廣播站的工作,還編排文藝演出,豐富大家的文化生活。
「海風輕輕地吹,海浪輕輕地搖……」每當溫柔的女聲響起,就意味著艦上一天的工作生活即將結束。緊張訓練、繁忙工作之餘,女艦員們也以其獨有的細膩與溫柔,營造出「航母大家庭」豐富多彩、溫馨和諧的溫暖。
推薦閱讀:
※讓基層野戰部隊的血性男兒打出悲情牌,誰之過?
※中國維和軍人再進南蘇丹:4大見聞讓我為祖國驕傲
※准軍嫂親述:讓軍人受全社會尊崇?為何想嫁都千難萬險
※我不是一個軍隊的好宣傳幹事,但我想當一個好記者
※冷軍:中國當代超寫實主義油畫的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