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趣讀《論語》2

2.接下來我們講《論語》這本書的誕生和命名。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後,他的學生們非常難過,決定為老師守心喪三年。古人是很重視親人的喪事的。那時候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喪三年,國君去世,臣子與百姓也要守喪三年。這三年中,不得行婚嫁之事,不可以舉辦吉慶之典。要求嚴格的還不能飲酒吃肉,不能彈琴唱歌玩樂,要穿麻布的粗衣,以表示對逝者的懷念與心痛。這是很難得的。那我們現在有這個守喪的規矩嗎?我看到有些人上午參加完喪禮,然後下午就去歌廳K歌,晚上玩通宵,這是不是我們現代人缺少人情味的一種體現呢?大家思考一下。不過也有一些流傳至今的幾百年的大家族在守著這個遺規。在孔子那個時期不是這樣的,如果走在路上的時候,看到別人家辦喪事,或者經過出喪的隊伍,甚至哪怕走路時遇到一個不認識的、穿著喪服的人,孔子都會斂容肅穆致禮。為什麼呢?對死者的惋惜,對生者的安慰——一條鮮活的生命,從我們這個人世間消失了,惋惜;不要太難過了吧,活著的親人,你要為愛你的人保重身體,請節哀!安慰。這是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愛,很難得。我們現在人經常鄰居對門住了十幾年,還不知道對方姓甚名誰呢。不過好人、熱心人還是很多的,我就經常遇到。比如說啊:我確定現在正在聽課的你們,就一定是好人。因為好學、向學的人,是有智慧的、而想要學《論語》的人,一定是向學、向善的!所以,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吧!好人一生平安!哈哈!所以各位,這個問題,我們思考一下。關於為去世的親人守喪這件事,應該繼續保持下去嗎?為什麼呢?回頭可以把你思考後的答案在微信群里告訴我。我希望你大膽的把你的意見表達出來,這也是對自己的考驗與鍛煉。孔子的學生為他守所謂的「心喪」,就是不穿麻衣喪服,其他的內容與為父親守喪的規矩一樣——不吃肉、不飲酒、不聚會、不K歌、還有不能出去旅行等等,這也說明學生們將孔子當成了自己的父親一樣來事奉愛戴。學生們在孔子的墓地周圍「結廬而居」,就是搭建了幾個小草房,居住下來。每天除了讀書做功課之外,就是把孔子曾經教導過他們的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都記錄、整理出來,然後大家把各自的讀書筆記湊到一起,再整理排序,也就編成了《論語》這本書。我們看這「論」的古字。左邊是「言」,右面呢,是幾根竹簡,用繩子穿在一起——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發明紙嘛,文字都是刻在竹簡上的。實際上,除了孔子的親傳弟子之外,還有二代弟子也整理過自己老師留下的言論來補充《論語》。所以完整的《論語》成書年代,應該是到了漢代,距今天大約兩千二百年。好啦,關於《論語》的誕生,以及我們為什麼要讀這些書,我們已經講過了。接下來,進入正文。第一章:學而《論語》的第一章,開篇明義,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事——學習!學習的意義和方法。那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呢?學這個學那個的,為什麼?第一:為了活著;第二:為了好好活著;第三:為了活得有尊嚴、有價值!任何一個生命,從出生開始,就要學習各種本領:你要學自己吃飯吧、上廁所、學說話、學走路、學跑、學自己穿衣服。這是在學習什麼?基本生存技能。基本上一個小孩子學會吃喝拉撒睡,就能自己活著了。但是,這還不夠他活,因為他吃喝的食物哪裡來呀?父母供給的。這時候孩子還小,父母親對孩子是有責任的,要供養你們。但是,父母沒有責任供養孩子一輩子。我們的人生,應該分為三個階段:1--20歲,父母供養、教育孩子;20--30歲,孩子開始脫離父母親,學會依靠自己生存,開始發展自己的事業。30歲以後,就是孩子回報父母親的時候了,因為這時父母開始衰老,需要你的陪伴與照顧。哈哈我突然想起,你們這麼淘氣會不會問我:為什麼父母養孩子20年,而孩子長大後要從30歲以後開始養父母,要養幾十年呀!其實很公平,父母為孩子投入的心血勞累,我們做孩子的怎麼也回報不完。那你說這三個階段中最重要的是哪個?第一個,1--20歲。這是生命的養成階段,是最適合學習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孩子如果學會善良、努力、勤奮、堅持、愛學習,那麼這個孩子將來不論從事什麼事業,都會是一個很成功的人。你又有智慧,又努力、又能夠謙虛向別人學習、又待人真誠,那真沒誰了。這樣的你,將來做什麼都能做得好,都能成功。又因為你對別人真誠熱心,也同樣能換來別人對你的真誠,那你就會有很多好朋友,會很幸福。相反,我又不努力、又不勤奮、又驕傲,總覺得別人都是笨蛋,只有我最聰明歷害,瞧不起別人,對別人也不真誠,那我的結果是什麼?我會一事無成。因為沒能力沒本事,做什麼事情也做不好。你就是讓我做皇帝,我也一定成個亡國之君。因為我什麼也不懂不明白,沒智慧,身邊的臣子好壞都分不清,國家那麼多事情連聽都聽不懂,我能把國家治理好?治不好國,百姓困苦活不下去,會怎麼樣?造反。所以我能有什麼好下場?所以孩子,你知道了,能力有多麼重要。你有本事,就有成功、精彩、幸福的人生;我沒本事,就一事無成,生活艱難,苦悶。所以,《論語》第一件事就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呀!不學習、不讀書,什麼都不懂,腦筋都不開動,傻乎乎的,我們能做什麼呀?這樣是不是很可憐?不管是什麼人、什麼年齡,如果以前不懂這個道理,沒關係,這不是我們的錯。那麼現在聽到了這個道理,從此刻、當下開始,學習、思考,讓自己的腦筋動起來,你就會發現:你的生活越來越輕鬆快樂。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我還活著,我就得讓自己每天學些有用的,改正自己的不足,讓自己越來越進步。那麼,你知道學習是怎麼回事嗎?孔老師告訴我們: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說:學習並且時常複習,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這個「說」字,應該通「喜悅」的「悅」字。我們漢字的很多用法在古代與現代是不一樣的,通常將這樣的字稱為「通假字」,由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錯別字)。這個沒有關係,隨著我們以後古文學習的積累,孩子們會戰勝這個問題的。孔老師說:「學習並且時常複習,是很快樂的事情」是這個意思嗎?我們來體會一下。現在我來問你:學習本身,是一件快樂的事嗎?我得說實話,學習本身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我每天幾乎把所有空閑的時間都用來讀書學習。有時候,看完書動一下,哇,肩膀跟穿了鎧甲一樣硬,腰背腿眼睛,沒有不疼的地方。任何人學習都一樣,你們每天坐在教室里,要專心聽課、下課要動腦筋寫作業,這些學習讓你喜悅嗎?我得說: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所以,孔老師一定不是這個意思。那麼在學習的過程中,令人喜悅的地方在哪裡呢?在於收穫。孩子,我問你:當你解出一道之前怎麼也解不出來的數學題時,你快樂嗎?當你在家認真複習後,第二天聽寫語文課文詞語時,你打了個一百分,你快樂嗎?你平時學習努力,然後考試每次都能打滿分的時候,你快樂嗎?快樂吧!這就是學習後我們有所收穫時感受到的快樂!學習的快樂在於收穫。那麼這個「學而時習之」的「學」字,只是指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嗎?不是的。這個「學」,指的是一切做人的學問。因為我們學習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學習做人。否則,書本上的知識學得再好,考試總能打一百分。可是我們在家裡對父母親不恭敬沒禮貌不孝順、在外面對老師朋友都不客氣,很驕傲。這樣的人,能算是一個成功的、有智慧的人嗎?當然不算。之前網路上有報導一個留學日本的男孩用水果刀刺向母親、還有某大學生傷害自己的同學。甚至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自己反省,有沒有對爸爸媽媽不禮貌、不恭敬,講話不客氣的時候?一個人為學,為的是「做人之學。」而不只是書本之學。我就是讀再多書,再出口成章,如果對我父母都不禮貌、對別人需要幫助時我理都不理,看到小孩子跌倒了都不願意伸手扶一下......那麼這樣的人,又算什麼呢?他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嗎?他會得到別人的愛嗎?不會。這個世界上最悲慘最可憐的事情就是——沒人愛我。所以我們想要擁有別人的愛,首先要學會做人,學會愛人。如果我們自私自利,只想著自己開不開心,而一點也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那麼你怎麼能換回別人對你的愛與關心呢?沒有人愛、沒有人關心,是不是最慘的?相反,我們都很幸福啦,有父母、親人、朋友的愛與關心,是很難得的幸福,我們要珍惜。你想過沒有父母的孩子會怎麼樣嗎?沒有人在乎他是不是能夠吃飽穿暖;沒有人關心他是不是每天開心,是不是每天都在努力進步。有一個高中孩子跟她的朋友抱怨:「我媽媽每天都要嘮叨,簡直煩死人了......」她說了半天,身邊的朋友一點反應都沒有,她就很奇怪地看著朋友。朋友很羨慕、又很悲傷的表情,說:「我也好想聽聽媽媽的嘮叨呀。」然後,她流下了眼淚——她是個孤兒。所以,沒有人愛,是世界上最悲慘的事情。而有越多的人愛你、尊敬你,說明你的人生就越成功、越幸福。所以,孔子說:我們學習為人做學問,時常有收穫,改正自己過去的錯誤,讓自己優點越來越多,缺點越來越少,這不是很令人喜悅的嗎?當我從書中讀到一個句子,一個道理之後,將它運用到生活中去並且有好的結果時,我就覺得很喜悅快樂。當我改正了過去的錯誤,讓今天的自己越來越好時,我就很喜悅快樂。比如說,我之前會心煩暴躁,我現在呢......呃也還會有,不過少了許多,哈哈!以前小時候我不這麼愛讀書,那現在就很愛,並且讀得很快樂;以前我對別人不夠包容,不能容忍別人的過錯,現在就好許多。人孰能無過呢?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就是我自己,也會犯錯。犯錯不怕,只要改正就可以了。之前做不好沒關係,從此刻開始,以後都做好就可以了。這就是這就是學習令人喜悅的地方——讓我們越來越好!你們小孩子也一樣。你昨天跟媽媽說話不禮貌,今天改正了,你就是在學好、變好;你昨天跟哪個同學斤斤計較,今天就能大方相處了,你也在變好;你昨天廢話連篇,口吐髒字,今天能夠管住自己的嘴不說廢話髒話了,你也是在學好;你昨天還玩半天手機遊戲,今天就能管住自己不玩——這更是在變好。這些都是你在改正自己的缺點,讓自己越來越好的表現。那麼,你隨時隨地學習他人的優點,改正自己的過錯,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這難道不令人喜悅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我看到我班裡的孩子們有進步的時候,我都會替他們喜悅。比如說之前不愛看書的孩子,現在喜歡拿起書來讀啦;之前寫作業不專心的孩子,今天能夠認真寫作業,不被別人干擾啦;之前淘氣沒紀律的孩子現在能夠管住自己專心聽講啦;原來讀書聲音小小的,放不開的孩子,鼓勵自己越來越勇敢、聲音越來越洪亮啦!這些改變,都讓我替他們開心、喜悅!這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時」是「時常」,隨時隨地學習別人的優點;看到別人做錯事,我就反省自己:我有沒有這樣的過錯,如果有,趕緊改正,這是不對的。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改進自身,讓自己越來越好,這不是很令人喜悅的事情嗎?
推薦閱讀:

細說《論語》(六十三)
朱熹《論語集注》鄉黨第十
(1)向雄讀《論語》之:有過必改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