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好的詩歌從不是空洞的所謂「遠方」

好的詩歌,從來不是那種讓我們一頭霧水的字謎遊戲,也不是空洞的所謂「遠方」,好的詩歌可以緊貼著我們的生活,處理的都是非常真實的問題。

說到詩歌,沈浩波說在他審美尺度里,「當代中國詩歌在它的表面所呈現出來的那些秩序是一種藝術的假象,是遮眼的浮雲。」

他推薦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5位詩人:嚴力、王小妮、王小龍、歐陽昱、姚風。因他們詩歌中有誠實、真摯、樸素的內心,有尖銳、先鋒的藝術立場,有自由而現代的藝術精神。

他們潛伏在時間的迷霧中,忠實於自己的心靈、精神和藝術立場。他們在假象的迷霧之外,在真相的石頭之中,在時間的淘洗之中。

我們最終想說的是,詩歌不是抒情,是智識的表達,是建築內在的文明。

5位詩人的5本詩集,每本都精選了既能代表詩人迄今最高寫作水準,也能大致體現詩人創作全貌的約七十首詩歌作品。它們共同組成了《中國桂冠詩叢》第一輯,作為中國1950年代優秀漢語詩歌的見證與展示。

本期配圖均為一代奇女潘玉良畫作

智 識 的 表 達

美樹嘉文藝志

悲哀也該成人了

一拖就是多少年啊

那時候的死亡也長大了

大到悼詞也能生兒育女了

一部分留在那年的我也長大了

儘管長成了一個被攔截的網址

但學會了翻牆翻柵欄

翻閱歷史的沉冤

激情的長鳴沒停過

長鳴上不斷疊加著新鮮的花圈

但這遠遠不夠表達對現實的質疑:

為什麼霓虹燈下

整個世界的黑白可以互相祝酒

為什麼每次我上街散步時

總能看見一些名叫遺忘的人

在廣場上朗誦未來

@嚴力 著 《悲哀也該成人了》

「大家都說寫詩不能謀生,其實,詩人是在各行各業中運用他們的社會價值觀進行謀生的。」

嚴力——

出生於1954年的嚴力先生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朦朧詩」群體中的重要成員。但嚴力的寫作意義和美學成就被文學史意義上的所謂「朦朧詩」遮蔽甚深。是詩人嚴力,而不是「朦朧詩」群體中的嚴力,為中國當代漢語詩歌貢獻了獨特的美學價值。他是當代詩人中最早覺醒口語意識,將口語和意象融為一體的詩人;他是具備獨特語言世界觀的詩人,是中國最徹底地實現語言智性的詩人,是中國詩歌的現代派運動中,在智性一極做得最好的詩人。


最軟的季節

在五月里

我看得最遠。

記憶像新蟲

鼓動著向南的山坡。

我知道

最軟的季節快要到了。

在五月里

我當然能看見你。

你又化妝成最細的遊絲

凄婉地攀上

兩千公里外我的圍牆。

我決定

把我整個的一生都忘掉。

我將與你無關。

我的水

既不結冰也不溫曖。

誰也不能打動我

哪怕是五月。

我今天的堅硬

超過了任何帶殼的種子。

春天跟指甲那麼短。

而我再也不用做你的樹

一季一季去演出。

現在

我自己拿著自己的根。

自己踩著自己的枯枝敗葉。

@ 王小妮 著 《撲朔如雪的翅膀》

「我最大滿足,是在寫作的即刻。」

王小妮——

出生於1955年的王小妮,30多年的寫作一以貫之,詩心樸素而強硬,情感豐沛而鋒利。她是女詩人中罕見的硬碰硬的心靈書寫者,不取巧於技術,不賣弄於女性性別意識和性別風情,不迎合於美學的風潮。她不是任何一種詩歌美學的弄潮兒,但在所有弄潮兒的時代,她都留下了令人無法忽視的詩篇。


廢 園

我們惺惺相惜

在清晨

你一池殘荷

我兩眼近視

兩個失戀者

被昨夜關在門外

沿長廊一路亂撿

上吊繩和半截梳子

和誰的腳後跟

亂撿亂扔

我們垂釣不是為了魚吧

我們苦吟不是為了詩吧

我們坐著不是為了屁股吧

蚊子咬遍全身

我們揮舞短褲

服務員和丫鬟都躲了起來

每扇雕花木窗後

都有眼睛

貞德牌坊上怪鳥在叫

這叫聲可以有無數詮釋

你們出來吧

和時間隱身的一切

當閃電鑽出涼亭

照亮石縫中蝮蛇的分娩

這神秘的瞬間

@ 王小龍 著 《每一首歌都是情歌》

「一同走來的人有的死了,有的瘋了,有的失蹤了,想想我還能說詩是生活的一部分,夠意思了。」

王小龍——

同樣出生於1954年的王小龍先生,既是上個世紀80年代第三代詩歌運動的先驅,更被認為是漢語詩歌口語化的源頭詩人。王小龍是當代最早完全使用口語構成詩歌,並且寫出了經典詩篇的詩人。早在80年代初期,他就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口語詩歌寫作的內在邏輯,對具體感、現場感的追求,對敘述功能的放大,對反諷和戲謔的嫻熟運用,對語感和口氣的強調,在他詩歌中都清晰可見。


孤獨的男人

孤獨的男人

他忽然發現這一生

都是在孤獨中度過

如今他已經從中國的耐寒動物

耐熱動物耐臟動物耐氣動物耐革命動物耐性飢餓動物

過渡到了澳大利亞的耐寂寞動物

和耐無聊動物

完成了生命和文化的大換血

他也常想起遠方的朋友

那些從來沒有見過面只通過幾封信而且不再通信的朋友

那些從小在一起長大今後再也不會在一起衰老的朋友

那些曾經見過一面就永遠也不知去向的人

那些只是從電話中能認出聲音卻永遠也未曾謀面的人

那些他十分熟悉卻根本不知其是何人的名人

他有時看看鏡子也不大認識自己

這個半老不老半嫩不嫩半中不中半洋不洋的人

發現就是跟自己交流也有些困難

有一天他到夜深才去睡覺

走到玻璃門前發現外面有幽光

近前一看才知道原來又是那曾伴隨他走過很多地方的月亮

這時他心中的孤獨感真是一言難盡

這時他才發現伴隨這孤獨感而來的原來是文學的感覺

原來文學就是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

置之死地而後死、置之死地而後快的慾望

全不想讓人知道

只想記下來獨自瞧瞧

@ 歐陽昱 著 《永居異鄉》

「詩歌是留在世界上的最後一件孤獨的禮物。」

歐陽昱——

出生於1955年的歐陽昱常年生活在澳大利亞,多少有些疏離於國內的詩歌場域。但歐陽昱是當代漢語詩歌中,先鋒意識和探索精神最強的詩人之一。這個時代能當得起「先鋒」二字者,本就已屬珍稀動物,而歐陽昱,我以為是先鋒中的出類拔萃者。他是從裡到外的那種「先鋒」,從精神到語言。在歐陽昱泥沙俱下的大量詩歌中,始終葆有著憤怒、抗爭和如同野草般瘋長的生命意志。這同樣也是當代中國詩歌中的稀缺血質。


檸 檬

檸檬

走進院子,就像這個季節

走進了檸檬樹

金色的果實,緊緊抓住陽光

如你小小的乳房

不會飛翔

是的,它們很小

但畢竟是你的乳房

@姚風 著 《大海上的檸檬》

「沒有詩,我不是現在的我。」

姚風——

出生於1958年的姚風長期在澳門工作,這也使他形成了較為獨特的詩歌美學。姚風善於使用典雅、純正、節制的口語,他更像一個貴族,懷揣赤子之心,駕駛著精確的語言之舟,駛向文明之海。他是漢語詩歌中,不多見的在「文明」這一人類主題上發力甚深,寫出過傑出的文明詩篇的詩人。他擅寫世界之詩、文明之詩,對文明的親近與渴望,對反文明的質疑與抗拒,是其詩歌中重要的主題。


推薦閱讀:

如詩歌一般的電影:《郵差》
《再純賦對詩歌(131首)》 李再純 編
古代詩歌教學2

TAG:詩歌 | 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