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英:呂祖解《道德經》心得(1)

韓金英:呂祖解《道德經》心得(1)

見性了命是人生頭等大事,讀呂祖解《道德經》對我們完成自己的大事,如天降甘露。見到《新編呂洞賓真人丹道全書》樣書,我是第一個讀者,領會神仙的教誨,大家共勉。

《道德經》原文: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呂祖解經摘要:(全文較長)

道,陰陽未分謂之道。

可道,心可道其妙,口難道其微。

非常道,是心可道之道。

名,無空無相者,就是名。

可名,是心名其名,難謂口可名其名,心領神會。

只在先天中求先天者,就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了。

天地之始,是混元純一不雜,一團底性中之性,為之始。

體道乃得此中之根本,現如意之光,珊瑚瑪瑙珍珠寶石之相,要在一個「母」字上求,方有萬物,者是個性中有為。要體此道此名,方知母之奧妙,此正是有為萬物之母了,俱是個虛空中景象,是個有名底萬物,從混元之母而生,故曰:「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徼(同「竅」)非耳目口鼻之徼,乃生死存亡、出入必游之徼,所關甚重,所系非輕,此其徼也,吾若有欲而身不得道之妙,從世欲中出入,此亦徼之門也。總是元始之母,而生妙於徼,皆從心可道之道,從心可名之名,而合於始生之母,方得到一個妙字,知其徼之自然之徼,非造作有欲之徼,體道之妙,知道之徼,此兩者,豈不是同出之門戶者也?

到無為之始,無聲無臭底時節,惟精惟一,言那個能體道之士、慎篤之輩,除此安得入眾妙之門?篤信謹守,抱一無為之始,以心道其道,以心名其名,方得入其門、知其妙,以悟混元之母,而得至妙之徼,此之謂其道也。嗟乎,道之義大矣哉,而復無其言。

作者心得:

什麼是讀書?心相應才算讀書。讀真人寫的書,和呂祖心心相印,好東西就走入你的生命中,變成你的一部分。讀呂祖神仙的話感到非常實在具體,讀那些學者世人註解的《道德經》,特別是這第一章,幾乎都是雲里霧裡,不知說什麼,虛得很。

看呂祖說得多簡單,道就是那個始,那個虛無,一見到天、地、萬物人們的思維就遙遠地聯想,道不遠,就在自己身上,把眼睛閉上,人身都是陰,只有一雙眼睛是陽,兩個光源對準身體,不妨先從下丹田開始,把意識關掉,用無之心觀照。心息相依,久之恍恍惚惚,入於無何有之鄉焉。不知神之入氣、氣之歸神,渾然一無人無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聵也。胎息訣云:「調息須隨息,知心不用心,巍巍常不動,頃刻產真金。」

進入這個虛無的初始,有什麼念頭來了把他請走,只剩一個照心,一個靈覺,粗笨的呼吸被細、勻深的呼吸代替,進而外呼吸幾乎停止,腹部如風箱一樣自然起伏,好像是血脈的上下起伏,伴隨的是極其輕微的內呼吸。突然有動靜,真息發動,玄關竅開,人與自然同一脈搏躍動。玄牝就是人天通道,下玄關打開,真陽之火升起,體內赫赫長虹。山根祖竅上玄關,入靜就感到有氣團在鼻子上做功,久之垂簾山根放出白光,這是上玄關打開的景象。而這背後的動力就是真陽元氣,功境中的生命內景,都是真氣的幻化,而人體的五臟生理運轉,聰明美貌,幾乎一切都是元氣的作用。老子把元氣叫做母,只有妙明本心才能體驗到。

得入其門、知其妙,以悟混元之母,而得至妙之徼,此之謂其道也。用胎息的方法引出先天真息,真息發動,天地大元氣和自身小元氣同頻共振,人天合一。現如意之光,珊瑚瑪瑙珍珠寶石之相,要在一個「母」字上求,方有萬物,者是個性中有為。妙明本心是性,無念是性,性中有為是無為中的有為。玄關這個竅是生死竅,生命最初從此來,生命返老還童從這個竅打開始。這個竅不僅是生死竅,還是不老竅,不病竅,開此竅得人體金丹,驅百邪。意識心退位,元神顯現,玄關竅才開,元神在人出生的幾十個小時之內進入身體,就是一個生命的活,離開身體就是死亡,重要不僅因為關乎生死,還關乎一生的幸福。肉體在現實里掙扎,靈魂為了自己的理想赴湯蹈火,讓靈魂愉悅才是幸福的人生,人生的意義只為了成就靈魂的目標。

呂祖的智慧之劍好鋒利,道可道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口頭禪,但絕大多數人都是後天意識的曲解,呂祖把主體點出來:可道,心可道其妙,心是本心,口難說其微叫可道。下一章天下皆知的主體,指見道之人,道心,非此心之不能知有無相生陰陽反覆之理。

《道德經》原文: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離,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呂祖解經摘要:

天下皆知,是抱道之人。

為美,是到了極美處。

既不知靜而安得知美。

善之為善,是善能達道者,方能知善。

善美是知其微,美之為美,善之為善,是到了知微底虛靜處,再加潛修,惡與不善,俱化於為美。

如此抱道,故知其「有無相生」是陰陽反覆之理。

人稟無中生有而求,亦抱至道,從有中而反無,方知盡善盡美。

是抱道者,彼唱此和,此唱彼和,言其心意相和,同懷至道,前後相隨而不離也。

萬物生於無為,又何嘗有中生萬物?人到靜,種子自現,又何嘗有作為?自生而不知其生,故生而不有,此有名無質之秘物。

一得永得,是以不去,此養自己元神,而居無為之境,生於不有之時,方能知其盡善盡美,故有無相生,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相成、相形、相傾、相和、相隨之景象,是以聖人方能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此,無為不言,萬物方能現象,不離混一之中,故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此弗居,是人才養得吾身而弗去,使天下養身者,不得外於此。

作者心得:

呂祖是證道之人,他說的話都是緊緊圍繞道來說,而道是體驗來的,用身體驗證出來的。明白了這個,那些學者解《道德經》,連邊兒也不沾。

抱道之人,因為靜知道美與丑的轉化,因為道了解善與惡的轉折。入靜致虛極為見道,在那時是混沌一片沒有分別的。一點靈覺朗照,妙明本心,元神觀照,後天意識心不起分別,像個跟包的僕人,順隨元神主人的意志,主人是完全先天無為狀態,她不會說話,也從不聽你的命令,但她是大光明,完全智慧的化身。你能說很多,但是你再怎麼說也是昏的,是暗的。你再怎麼聰明也夠不上她,人算不如天算,人心無法和天心較量,她就是天的化身,總體規律的化身。她在4維以上空間,你再高科技也只是困在3維空間。就是乘飛船進入太空,你還是在3維空間里轉漠漠。你要突破困境,把觸角伸出3維空間,只有把後天意識心真正地關掉。言其心意相和,同懷至道,就是意識心與本心保持同步。

元神的密碼是人生這場大戲的總劇本,當能夠無為而動地見到元神之後,人到靜,種子自現,金丹種子就是元神做功德結果,是因無為自然得的,你不知道她已經長出來了,自生而不知其生,故生而不有,此有名無質之秘物。她的名字叫黃芽、白雪、玄珠、金丹、嬰兒,但是沒有一個叫此名的實物存在,就像你看電視裡面有人有場面,但身手抓不著,是個虛的存在。是你自身的生命精華凝結成德能量體。

一得永得,是以不去,此養自己元神,而居無為之境,生於不有之時,方能知其盡善盡美。是人才養得吾身而弗去,使天下養身者,不得外於此。元氣無形無質不可見,煉之日久,能生出神光性體,在丹士眉前有圓光顯現。元精為虎,元神為龍,龍虎相吸,結成大丹。只要這個時機到了,一切都很自然,快在瞬間,功在萬年。呂祖在這裡明確的教導,養好元神才能養好生命。元神是靜虛極才見到的,這就透露了生命的雙重結構,生命是由看得見的物質世界和看不見的法界虛態空間共同組成的,人人都是兩重天地,法界空間你的法身,才是決定你一生的關鍵,見元神就是體驗到自己的法身,就是清楚那個「我是誰?」,如果你的法身是觀音,你在世間 自然扮演觀音的角色。

為什麼一定要見道證道,見到自己的法身,就是要打通實與虛兩重天之間的通道,你才了解完整的生命真相,絕大多數人只了解有形生命的極小部分,找不到生命之根,一生如浮萍隨波逐流。人的根在天上,天不遠,頭部就是天。2隻耳朵,2隻眼睛,2個鼻孔,組成的是坤卦,坤是地,樹根一定在地下;

一張嘴,一個尿道口,一個肛門組成一個乾卦,坤上乾下是個地天泰卦,天地交通,陰氣下降,陽氣上升,身體處於最佳狀態。

知道了生命之根在虛 態空間,我自己感覺人體的兩重天不是各佔50%,而是虛態空間佔90%以上,而虛態空間又是和宇宙空間重合在一起的,幾乎是你有什麼樣的願力,就可以彙集什麼樣的相關能量。生命可以開發更多的潛能,只要保持你的元神自由自在,她不定給你帶來多少意外驚喜呢,因為她叫無限智慧,隱態空間存在的老子、觀音、呂祖,她想找誰就叫來聊聊。

為什麼養好元神就養好了生命?所謂的養好元神,就是打通生命虛實兩重天的通道,讓元神可以隨時去她的老家——宇宙補充給養。因為人從父母那裡先天帶來的元精,人生的家底非常微薄,到49歲和56歲就被物質世界的生活消耗光了,現代社會更甚,男女40多歲就衰得不行了,所以美容業和壯陽葯流行,更可悲的是40多歲已經死了。而 內丹讓人的元精一直保持16歲人生元精高峰值的存儲量,百病難侵,元精儲備下降才是各種疾病叢生的內因。

相由心生,人為什麼苗條美麗,為什麼醜陋臃腫?因為活在物質層面,你家有汽車我家有別墅,人們肯去美容院花大把的錢,不知物質層面的爭鬥、掙扎使人醜陋不堪,砸碎後天意識心的枷鎖,讓清潔的本心顯露,是不花錢的最神奇的美容,呂祖100多歲還是童顏。

《道德經》原文: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呂祖解經摘要:

此章安爐立鼎底說話。

難得之貨,是稀奇之物,人見即生貪心,豈不懷盜心。

我無見,我就無欲,使我內觀之心無馳於外,守惟精惟一,只知有道,而不知有欲。

不生一點雜念,實我之腹,弱我爭盜之志,強我體而守我鼎,養後天之葯,以補我先天之靈,

在治之時,其爭盜亂之心不敢起,過治之時,依舊復萌,惟為無為,不但爭盜亂之心不起,而且不萌。

作者心得:

民與君相對,民指後天意識心,君指本心。意識心不爭不辨不分別,本心才能專一不亂。一心守虛、守本,結果是能量自然凝結在身。削弱意識分別心,腎氣元精能量就充盈,腎主骨,骨不強則髓不實,呂洞賓《敲爻歌》云:

口口相傳不記文,須得靈根堅髓骨。

堅髓骨,煉靈根,片片桃花洞里春。

清·黃元吉《樂育堂語錄》云:「伐毛者,真陽攻伐毛下之虛邪;反骨者,真陽逆行於骨中,自頂至踵,如水瀉地,無微不入,一氣貫注,通體之骨節皆靈,陰氣消除,通體之骨節皆健,故又謂之換骨;洗髓者,即空陽洗滌骨中之陰髓也。」骨髓實耐得寒暑,內丹真陽之火起來的人,三九天也是短袖襯衫,骨髓充實的緣故。孩子的骨髓豐沛,用不著給孩子穿得太厚。

一心入靜入虛,腎氣自然凝聚。當胎息煉成真息發動,腎氣背後的先天物元精和我們的靈、元神,那是一對戀人,是人體中的真陰真陽,是生命的最終主宰。真陰真陽結合,玄關就開,就結丹,就開始走向長生。養後天之葯,元精是葯,後天葯指人體的內分泌性腺系統,性能量中藏著元精,但是不動色心而有快感狀態,那才是真葯,有了性意識後的性感狀態是俗精非元精。元神只認元精,只受元精吸引。識神,後天意識心只能吸引俗精,俗精的前端是元精,意識心一動,元精就轉化為俗精,消耗俗精就是耗損元精,就是損害壽數。保元精的目的是為了養元神,元神不是一句空話就能養的,要靠體內真金來養,元精就是人體內的真金。聖人以元精為金為寶,俗人認物質的黃金為寶,把自己的真金耗盡換來假金。

這個民,後天意識心最難辦,管著的時候還老實,稍一鬆懈又妄想紛飛。怎麼才能讓他不要反覆作怪呢?呂祖說惟為無為,不但爭盜亂之心不起,而且不萌。為無為就是意識心反正他不閑著,乾脆就讓他幹活,治心一念,凈土宗的一句佛號就是為無為。 這章的主題是安爐立鼎,安爐鼎為了煉丹,腹部下丹田,指肚臍後一寸中空區域,人的祖氣就潛伏在這裡,凝練先天元氣,這裡曾是革命根據地,改造生命這個世界,首先要建立紅色根據地(下丹田),實力強大後挺進中原(中丹田),再奪取南京首府(上丹田)。這個系統工程都是為我先天之靈,下丹田的結丹,中丹田的溫養,上丹田的哺育,都是養元神的具體操作,最終使元神自由出入軀體。當她出去又回來,對於肉體來說,帶回來的能量好比百倍的新生。受損老化的細胞得到替換,老太太變少女。能否成功立鼎,關鍵就是後天意識心能否降伏。禪定的功夫,心光明升起,明心見性,無數的開悟的累積,沒有十年八年的禪定功夫,本性的慧光不見,也就是沒成佛,無法修道。

在內丹學叫築基煉己,己屬土,意識心也。煉己難,不在於你是否刻苦,在天的安排。你人生中如果老天安排了諸多的考驗,多次面臨了生死絕境,你又能絕處逢生,死而後生,這種特殊的機緣很容易開悟,打碎後天意識心與先天本心中間的銅牆鐵壁。在那生死關頭這個阻隔就像一張薄紙,一捅就透。靈竅開了,苦根不盡,智慧難開。最近拆遷遇到了困難,但就是這次的孤獨無助的苦難,給了我大的進步。

面對自己的房子被霸 占,忍讓了5年,拆遷時必須騰房子卻被敲詐,我孤獨一人,惡人先告狀,和政府負責人胡說八道之際正讓我撞見。明天就是最後期限,法律公安的辦法都會耽誤時間,我的心聽到娘的聲音,忍忍就過去了。雖然生氣只好接受敲詐給了錢,房子順利拆了。被侮辱在我體內轉化成強大的激勵。我看到了善良仁慈的娘的影子,回到家裡就把一年多反覆畫不好的母親肖像完成了。用色之靈動,類似於人民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徐惟辛畫的人物肖像。在「真陽之火」系列有了極大的突破,因為裝了框子巨沉的畫,平實要花錢僱人幫助掛畫,那天晚上突然如大力士,十幾張大畫飛速地改好又掛回去,彷彿它們失去了重量。娘的突然離世我開始開竅,實現了當作家的夢想,這次處理娘留給我的房子,又是娘的法力造就我油畫的心手相應,真是魔都是來度化人的,要感謝魔難。風水說的蔭及子孫,去世親人的靈魂保有、成就她的子女,在我是非常真實的體驗。

拆遷選房,因為我表 現的好,給了我3號選房。勘察現場,找高手切磋,選定了風水最好的房子。但是房子公布出來,好的被開發商拿走只剩下一套了,3號也沒希望拿到好房。我選了 3個做準備,退而求其次只能如此。10點鐘選房開始,1號沒來,2號來了在樓下叫8次也不上來,好像冥冥之中有人和他們打岔,讓他們一時糊塗,把大事忘了。過時5分鐘叫到3號,我成了1號,選到了唯一一套好風水的房子。感謝上天恩寵,人欺天寵啊,感恩我娘積的德厚。

昨天電視新聞說豬流 感英國一周10萬人感染,疫苗還不能大規模生產,9月份還要大爆發。我們在此時空下讀呂祖解《道德經》,正當其時。不是休閑放鬆,而應當爭分奪秒地領悟與實踐。因為,呂祖解老的核心是解密長生,身心靈調整到怎樣的境地,人就可以掌控生死,得道成仙。對峙眼下的瘟疫,儘快地調動起真陽之火,個個爐中赫赫長虹,我們的免疫系統就無比的強大,可以對付任何病毒。這需要漫長的領悟和方法科學的實踐,我感到非常緊迫,每天當做頭等大事在入靜做胎息,在人類大劫難中逃生,惟有依靠自身大葯。呂祖是成就了的真人,他的經驗最可信。我們現在學習的是金中之金,關乎生死,切莫等閑視之。

《道德經》原文:道沖章第四

道沖而不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呂祖解經摘要:

此乃見道之實,知其味,得其理,充塞乎天地,飽味乎已身,故充滿於體,而用之不窮。

不用於心而於神,故銳鋒而自挫,不知有銳,亦不知挫銳之心,其外之紛不能入,外紛不入,不待解而紛自無,不外於默,一默,諸紛不能亂我之神、擾我之神、分我之心、散我之氣、耗我之精,不亂不擾,不分、不散、不耗,如此性光方現,使我靜內生光,才能知其妙,明其理,方得深入其奧,沖而用之,到沖底地步,才叫作和。

人鍊形如地,靜寂不動,才叫作同其塵。

從陰中求出點陽明之象,現而為光,光生則坤靜,坤靜則湛兮而成道。

道非無,無而若存焉。嬰兒一現,我不知是誰之子,在杳冥之中,我不知有我,而安知辨別其子?帝,我也,要返於一來之際,而復我本來面目,歸於無始之先,合道以為我,合我以為道,才叫作「道沖而用之」。

作者心得:

道沖而用之是物我合一的一合相,沖氣以為和就是真氣流遍周身,通身暢泰,如春風和暢,自然精氣充滿玄關一竅。當元精發動,周身酥癢,人們一般的心理是再強烈點,再多一點。一有感覺就容易動意識心,呂祖說不要用心要用神,用心境界就立刻止步,用神就會深入到生命的最核心,「湛」是一種清明自在、明白如鏡的身心虛明狀態。入靜後出現境界,不要理睬,只是死心地向深處去,穿越意識層,來到了元神層面,那是一種空明至極的清涼境界,一切都是合一的,這是理;沒有外來的干擾,性光升起,身體放出五色光彩,這是妙;深入到了生命的本源,看到了一就是一切的本質存在,就是奧。明理、知妙、深入奧三者合一才叫沖,道沖是豐富而深刻的體驗,向內走走到生命的核心時的洞見,這個地步才堪稱和。中國這個和字,是證悟生命本源時身體與心靈狀態的總體概括,是生機的初始,一團和氣,混沌一片沒有分別。那時連我也忘記,感知的主體都不存在了,當然無法分辨任何事情。象帝之先,事物呈現為一個象之前的無形的氣態。

和光同塵,潛修默證,不露鋒芒被解釋成入道的方法,這又回到了後天意識心解老的歧路。當代人從修鍊角度講《道德經》的,和呂祖的解老一比較,就知道他們在此打盹了,跑到後天思維的空洞中了,先天思維的東西是萬分真切的,實在的。先天的真一之念,可以跨越距離,穿透歷史,帶著永恆的靈香,按照呂祖的指點實踐,雖然一時半會兒身體難以放光,但是你只真實地試驗一會兒,出境後感到大腦灌滿了氧氣,每個細胞都被真氣充盈如浴神,心底里泛起無邊的美滋滋。

人體放光最遠的原因是人的靈本來是宇宙中的一個光點,人本質上是個光體。一點靈光入胎後,居於心宮,五臟只有心沒有月字旁,心好比太陽,太陽會發光,月亮靠太陽反射發光。心會發光,肝、肺等帶月字旁的不會發光。比較近的人體發光的原因是,人的雙眼是陽,全身都是陰,把眼睛閉上內視,光源就集中到了內部,肺光是白色的,肝光是綠色的,心光是紅色的,腎光是黑色的,脾光是黃色的。頭部兩目間的祖竅穴、鼻孔外方寸之地的虛無竅、胸部兩乳間的膻中穴、肛前陰後的會陰穴(陰蹻)和肚臍部位的丹田穴,皆是煉丹的秘竅,人的雙眼就是陽火的火種,將雙目之光內視這些丹竅就可起火煉丹,從而分別產生熱、力、光的效應。訣雲「上下 沖和生五彩,證得虛無便是仙」,入虛空大定,寂而常照,心存中和,明心見性。而一雙眼睛,左眼是日,右眼是月,是一對兒陰陽。左眼對著一點較弱的燈光,一會兒就觀出左眼是個金紅色的太陽。閉上雙眼內觀體內生光,還有更玄妙的陰陽生機之理。

大自然有太陽和月亮,也就有每天每時的新生。風水效法自然,北京城的北門,有德勝門和安定門,北為陽,對應人體的腎,對應四季是冬藏,因此正北陽位,開了門就陰陽顛倒了,正北的門窗叫鬼門鬼窗,傷腎露腎當然要見鬼。五臟主藏,六腑主運化,五臟不藏了人還怎麼活?風水之奧妙,處處陰陽,處處生機。雙眼這對日月光源照耀體內,山根祖竅放白毫光,眼前也會星光點點。人的靈魂是一點星光,在人體隱態存在著與自然宇宙完全重合的天地,整個宇宙像一棵大樹,道沖中和之氣是大樹的元氣,人體萬物都只是宇宙這棵大樹的一片葉子。人體星光的支撐物是元精能量,要先天元精發動,必須關掉後天意識心。後天思維決定人停留在後天社會狀態,深入不到生命的深層,與大自然一體的隱態生命層,也就無法了解人究竟是怎麼回事兒。

人和自然是一體的存在,破壞了自然就是毀滅了人類自身隱態存在著的八卦場,瘟疫和自然災害都是人類破壞自然,擾亂生態平衡的自食惡果。

肉身承擔著苦難的重負,靈魂有一根細線直通天堂的靈界,這根細線維繫著肉身的人生之路。肉身是靈魂的房子,靈魂的工具。萬物都由無形的炁和有形的器兩部分組成,有形都是無形決定的。靈魂好比是炁,肉身好比是無形炁的顯形之器,器很快就消亡,像祭祀用的草扎的芻狗,用完就毫無價值了,而炁是永生的,人生當以積精累炁養靈性元神為核心。

《道德經》原文:天地不仁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呂祖解經摘要:

此章是用默,以歸於不言,而心神領會其至道之妙,用意如萌,止存其性而不知其身。

「不仁」是天地無容心以仁施萬物,萬物得天之太和,故生之育之,長之成之,此天地仁也,乃天地容萬物而萬物感,天地化育之德,不有形跡,是「上德不德、上仁不仁」處,正是為至仁也。

身為國,心為君,意為民,心以無為為化身,意以無為守法,如此是仁也。

天地之間,無何以修身?其猶橐龠,而以無為為之乎?是以修身,用虛而不屈,強為之名用。虛以修者,領虛之美,得虛之妙,無處強名,無處強道,虛之極而動方生,一動愈出,美而愈知其妙,到此難言矣。多言而無可言,故數窮,不如知我之美,會我之妙,抱我至中至道,而守我冥忘之理,常存真一之氣,以樂天真,豈不謂聖人修身,效天地之不仁也哉?虛之理妙矣,天地之不仁,仁矣,玄玄乎至大至剛也。

作者心得:

呂祖說這章的主旨是用默,我覺得以今天的話用虛更貼切。天地滋養萬物沒有痕迹,恩澤佈於萬物,而無施仁之心,萬物得天之太和,故生之育之,長之成之,此天地仁也,天地不仁是天地仁大矣!以萬物為芻狗,是說天地只看重萬物本質無形的炁,對錶面的形態無所謂,用過就扔。芻狗是祭祀的草扎狗,祭祀完了就丟掉。百姓指身體,聖人把人體也看做表面的,他的生老病死壞都如過眼煙雲,只有器背後的炁才是有意義的,是炁的存在誕生了萬物與人體,而炁是不生不滅的虛態物質,是令天地長生的,像一個大風箱一樣,雖然是虛和空,但是越用虛就越有炁,人類何不效法天地用虛用空,獲得長生的無盡之炁。練過太極的人都能體會宇宙之太極炁和人體太極同頻共振的感受,人體從勢動到炁動,太極拳是編好的套路,太極內功不知道下一個動作是什麼,完全跟著炁走。奇經八脈、外丹脈等在炁動中打通。胎息調動真元之炁,必須打通中脈。

守中就是守中空。守是神守,神是火;守的是炁,炁是水,水火既濟。人體腦部上丹田、胸部中丹田、腹部下丹田都是中空的,而腹部在人體又是中部。胎息從守丹田入手,人初生時肚臍和母體相聯,下丹田正在臍內,丹田這一孔穴在人體中具有特別的意義,為煉丹起火得鉛的要竅。歷代丹家皆以「凝神入炁穴」為修鍊要訣,將頭部祖竅所聚之光引入丹田,在這裡內視凝神、積精累氣。中丹田叫黃庭中宮。丹家以雙目中間祖竅為「性戶」,修性之地;以兩腎中間的「命門」,為修命之地。肚臍命門 前後連線,是人的先天壽命線。這兩個點中間之空,「腎間動氣」,為胎息起始之地。

天地是個大風箱,人體是個小風箱,人學習天地啟動自己的風箱,拉出真炁,就向長生之路上邁出了第一步。胎息功法之要訣,關鍵之處在於激起腹部之橐籥,抑止胸腔之呼吸,緩緩進入胎息。近代仙學大家陳櫻寧先生佩服的一位清代內丹家黃元吉的著作,真是難得的上上之作,簡單實在,幾乎是一看就會,他在《樂育堂語錄》真火凡火章中說:「修行人以無形之真火為用,而外面呼吸有形之火非謂全然不用,不過如鐵匠之風扇吹噓於外,周遭包裹,以衛中間神息而已。」 胡浮琛先生說「胎」是聖胎,聖胎為元神所結;「息」是真息,真息即命蒂,命蒂乃元氣所結,至呼吸不出不入之時自得。「胎」字是講定神於胎中,不動不搖,如嬰兒之處母腹。「息」字是講伏氣為息,綿綿密密,幽幽微微,粗氣滅絕,如胞胎中之嬰兒,不以鼻口呼吸。

胎息是內丹煉己功,修意識心,轉化陰我,這段功夫就是兩個字死念。呂祖說:修行者,己功甚難,先在煉心死念,故說初禪一念住,二息住,三脈住,四命住。念死方了己功,念死精可固,氣可全,神可安,默默內守,活活死的,方是心死神活。此地位,一團赤子之心,全見天然面目,不雜半毫情慾之私,方是人事盡。如今人說修行,縱然遇真仙至人,親授口訣,若不苦下己工,也是畫餅充饑,何益?人能下決烈了己工,縱是根淺緣薄,久自得遇大道了手。

煉胎息的重點還在於止念,息 者,自心也。自心為「息」,心一動,而即有氣,氣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霎頃一妄念,即一呼吸應之。故內呼吸與外呼吸,如聲響之相隨,一日有幾萬息,即有幾萬妄念。神明漏盡,如木槁灰死矣。精氣就是被這無數的忘念耗散掉的,惟有心息相依可以止念止息,呂祖說用回光調息法: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內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處,同出而異名也。故聰明總一靈光而已。

呂祖在《太乙金華宗旨》(《新編呂洞賓丹道全書》上卷)第四章回光調息中描述說,聽息如雞能抱卵心常聽,雞孵蛋時常側耳傾聽的樣子,不是用耳朵聽,而是凝神關注蛋殼裡面,神之所注,未嘗少間,即暖氣亦晝夜無間,而神活矣。神活著,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槁之謂,乃專一不二之謂也。息之出入,不可使耳聞,聽惟聽其無聲也。一有聲,便粗浮而不入細,即耐心輕輕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靜,久之,忽然微者遽斷,此則真息現前,而心體可識矣。

這個炁你一入靜就立刻可以感覺到,它是永遠存在的,我們體內有一個和它一樣具有永恆意義的對應物就是一靈真性。昨天去看一個頂級收藏家的藏傳佛像藏品,和大家一樣震撼,但我卻真陽之火驟起,快感電流周身瀰漫。佛像是虛無的一靈真性的外化,生動的藝術品,觸動靈魂,讓人激動不已,就叫有炁。沒有感覺的性活動叫沒炁,感覺強烈的性愛叫有炁。靈性元神參與的就有炁,後天意識做主的就沒炁。密宗、瑜伽姿態,瑜指男性,伽指女性,是一種陰陽能量的象徵。我那套內丹清凈丹法選擇了密宗與瑜伽的造型,自身陰陽交合,一靈真性顯露,揭示了佛道修鍊的內密,那些擁有價值千億藏品的人,未必清楚藏品中人溝通了宇宙能量的真實內涵,我的興奮也很少有人能會意。

《道德經》原文穀神章第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呂祖解經摘要:

此章是體道之實,知道之微,用道之妙,登道之岸,從虛而入,根上章而來,虛而不屈,勤而愈出。

一個幻身,只有中之內一點靈氣,四肢百骸,皆是無用,若有嗜欲,虛靈就被他埋沒,終日用心,勞碌於外,神從耳目口鼻舌身意散盡,安得不死?若求不死,須問靈神,靈神所居,上不在天,下不在地,中不在人,在虛靈不昧,一點真性之中。

此理即是身中下落,水中取金,火中取木,金木相併,譬如月感日精而光,生日返月華而晦出,俱是造化之氣所感,身中豈無真一之氣而生?上不上,下不下,中不中,在杳杳之中,而生真一之氣,引上接下,而歸黃庭。此庭之名亦是多了,才叫作「天地之根」。

幻身常無,神乃得一;神一,而性命方來朝宗;性命合,而魂魄潛跡,收來入神,方能雪光;雪光一出,便是慧照;慧照無間,才是綿綿若存,使之不窮,用之不竭,才如山谷,常靜而存神,是謂「綿綿」。

作者心得:

空谷里的虛靈之神是永恆存在的,就像天地間的炁用之不竭。玄是玄妙,牝是女性生殖器,洞穴的意思。天地的陰陽之炁從變化莫測的洞里生出來,萬物和人都是這一炁所生,所以叫天地之根。在人體來說,天地之根的位置在心腎之間,心腎上下相遠八寸四分,陰陽升降,與天地無二等,內丹修鍊叫中丹田的黃庭。如何打開這個生天、地、人的洞穴,獲得母炁,黃元吉說心息相依,其身體內外泰然融然,有蘇軟如綿之意,此即氣生之兆也。但此氣生時,即玄關竅開時。一開永開也。而功法在於存誠兩字。然此一竅,隱於一身,虛無之中,空空洞洞,至玄至妙,非心非腎,非口非鼻。或指泥丸,或指臍內,或指兩腎中間,種種亂道,皆非真也!惟是屏息萬緣,滌除塵慮,默默體認,於不著有不著無中,自然得之。此關一開,中有無相真人,往往來來,化凡體為金液,而築基煉己之功,次第施行,毫無阻礙矣!

胡浮琛教授在《丹道法訣12講》中說:「其實所謂『玄關一竅』,無非就是指『兩重天地』之間的通道,丹家要出入有無,由色界進入無色界,則這個進入無色界的『大門』,就是『玄關』,二者之間的隧道,即稱『一竅』。」達到人我兩忘,無食、無息、無念、無身的「吾喪我」之境界,便可發出五彩神光,玄關洞開,交通陰陽界,與虛無空靈的道一體化。道沖就是玄關開啟時的景象。

道家性命雙修之命,玄關一竅,先天至精,真一之氣,命也。靈光一點,浩氣常存,本來面目,性也。神一,而性命方來朝宗;性命合,而魂魄潛跡,收來入神,方能雪光;雪光一出,便是慧照;慧照無間,才是綿綿若存。所謂的神一,也就是陰神、陽神、元神三神合一。陰神魄在肺,陽神魂在肝,識依魄而生,疾病、自私心等都是陰魄所為,蕩滌後天意識,就是滌陰轉陽,就是制魄全魂。魄主死,魂主生,元神和道體一樣永恆。性命合,魂魄收來入元神,元神現,玄關開,人體放光,慧照無間,才是綿綿若存。

垂簾觀照心之下腎之上彷彿有個虛無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歸,任其一往一來,但以神氣兩者凝注中宮為主。不頃刻間,神氣打成一片矣。於是聽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覺心,久之恍恍惚惚,入於無何有之鄉焉。

於無知無覺之際,忽然一覺而動,即太極開基。須知此一覺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來真覺。道家為之玄關妙竅,只在一呼一吸之間。其吸而入也,則為陰、為靜、為無;其呼而出也,則為陽、為動、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竅。人慾修成正覺,惟此一覺而動之時,有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無念慮、無渣滓一個本來人在。

混混沌沌之中忽有一點靈光發現,此即我之元神也。若能識得元神,常為我身之主,自是所煉之丹,必成天然大丹。

呂祖說天地之根,亦是人之玄牝,總不過要人明天地之理以修道,返道以合天地,方是「穀神不死」章之旨。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成為經濟適用男?
明賢法師:老子與道德經
3-道德真經義解卷之三
Can we be moral without religion?
吸取西方道德精華 ,加強社會公德建設

TAG:道德 | 道德經 | 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