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合作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
中日合作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1]
劉昌黎東北亞論壇 2010.2內容提要:東亞共同體是東亞合作的必然趨勢,是東亞各國的長期目標。然而,在小泉政府期間,因日本不與中國討論東亞共同體,在雙邊自由貿易方面孤立中國,中日關係冷淡,中日兩國一直未能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日本民主黨實現政權輪替後,表示了與中國合作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的新姿態,受到了中國的歡迎,出現了中日合作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的新局面。以此為契機,中日兩國應該根據推進東亞共同體的前提、原則與途徑,加強合作,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
關健詞:中日合作 共同推進 東亞共同體
一、東亞共同體成為東亞各國長期目標的過程
1.東亞合作機制的形成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北美和西歐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日本曾設想過東亞經濟圈,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也提出過「東亞經濟集團構想」。然而,由於當時東亞尚不具備經濟聯合的條件,再加上美國反對馬哈蒂爾的建議,警告日本不要與東盟單獨行動,東亞各國一直未能坐在一起,共同商討東亞經濟合作問題。儘管如此,東亞各國一直也沒有放棄區域經濟合作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目標。經過亞洲金融危機以後,東亞各國越來越認識到了區域內經濟合作的重要性。東亞金融危機本來是由與美國關係密切的投機基金的興風作浪所引起的,然而美國和IMF在危機期間的援助卻很不充分,條件也很苛刻。相比之下,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使東盟各國和韓國避免了沉重打擊,日本也通過「新宮澤構想」提供了30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由此,東亞各國在克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加強了相互信任,為東亞合作創造了有利的氣氛。1997年12月,東盟與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在吉隆坡聚會,正式開始了10+3對話,形成了東亞合作機制。
2.10+3領導人會議的共識
1998年12月,第二次10+3領導人會議就建立由各國學者組成「東亞展望小組(EAVG)」共同研究東亞經濟合作達成了協議。2000年11月,當中國主動提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議時,東盟各國欣然接受,並希望在與中國自由貿易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其夙願已久的東亞自由貿易區。由此,第四次10+3領導人會議順利地就未來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達成了共識,並決定成立由各國政府官員組成東亞研究小組 (EASG),就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前景和目標進行共同研究。2001年11月,東亞展望小組向第五次10+3領導人會議提交研究報告,建議召開東亞領導人會議,由10+3框架向東亞機制過渡,把建立東亞共同體作為東亞合作的長期目標。2002年11月,東亞研究小組在東亞展望小組研究報告的基礎上,提出了題為《走向東亞共同體:一個和平、繁榮和進步的地區》的研究報告,就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提出了十七個短期目標和九個中長期目標。第六次10+3領導人會議對該研究報告給予積極評價,肯定了各國共同努力實現東亞共同體的目標。2004年11月,第八次10+3領導人會議一致同意把「東亞共同體」作為東亞合作的長期目標,並決定2005年12月在開第九次10+3領導人會議期間同時召開東亞領導人會議(EAS-東亞峰會)。2005年2月和4月,先後召開的東盟高級事務級會議和東盟外長會議就10+3以外國家參加東亞峰會的標準達成一致,具體條件一是參加東南亞友好條約的國家,二是與東盟充分對話的國家,三是與東盟有實質性合作關係的國家。當年7月,10+3外長會議就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參加東亞峰會做出決定,同意三國按確定的條件參加東亞峰會。
3.兩個《基隆坡宣言》確立的長期目標
2005年12月,第九次10+3領導人會議和首屆東亞峰會同時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召開,兩個會議分別發表了《吉隆坡宣言》。10+3領導人會議發表的《吉隆坡宣言》說:10+3是實現東亞共同體的主要途徑,這一框架與區域內其他論壇和機制相輔相成,是整個地區框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利於地區和國際社會和平、安全、繁榮和進步的東亞共同體是東亞各國的長期目標,各國要為實現這一長期目標而共同努力。東亞峰會發表的《吉隆坡宣言》宣布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透明的、包容的、具有普遍價值的東亞共同體,宣言說:會議確信東亞峰會參加國相互之間乃至與世界各國就共同感興趣和關切的問題加強雙邊和多邊互動與合作,對促進和平與經濟繁榮具有重要意義;東亞是世界經濟充滿活力的源泉,東亞峰會可以在本地區一體化形成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東亞峰會推動區域內共同體的努力,不僅符合東盟共同體的目標,而且有助於東盟共同體的實現,是形成發展中的區域框架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樣,經過第九次10+3領導人會議和首屆東亞峰會,東亞共同體就正式成為了東亞各國的長期目標。
二、日本對東亞共同體的態度和立場
1.「小泉構想」的東亞共同體
2002年1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問東盟五國,在新加坡發表演說時正式提出了「共同行動、共同前進」的東亞共同體構想即「小泉構想」[2],其成員除10+3外,還包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當年10月,小泉首相的諮詢機構「對外關係工作組」提出一份報告,說日本應推動東亞一體化進程,並成為東亞共同體的核心國。
2.東亞EPA構想
為在東亞峰會達成協議的基礎上推進東亞共同體,日本經濟產業省2006年4月提出《經濟全球化戰略》,制定了「EPA行動計劃」,提出了「東亞EPA構想」(東亞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構想)。 2006年5月18日,經日本內閣會議審議通過,經濟全球化戰略正式成為了日本的國家戰略。以此為標誌,日本政府再次表明了在雙邊自由貿易的基礎上推進東亞自由貿易區和東亞共同體的積極姿態,其所倡導的東亞共同體的輪廓也更為清楚了。為宣傳和推進東亞EPA構想,時任經濟產業大臣的二階俊博2006年4月22日在博鰲論壇發表演說時,說推進東亞經濟一體化的時機正已經成熟,建議在2008年啟動一系列高水平的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和東亞經濟一體化的談判,並主張考慮東亞經濟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區外貿易投資關係有著很強的依賴性,把東亞經濟圈建成一個永遠開放的經濟圈。[3]當年8月,日本在10+3部長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東亞EPA構想,其主要內容是:
(1)目標和成員。東亞EPA除東盟十國和日中韓外,還包括已經參加東亞峰會的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
(2)模式。與歐盟相比,東亞各國在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階段、經濟體制、政治體制以及社會、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應該在尊重多樣性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富有機能的多邊的多層次的經濟合作框架,使東亞共同體區別於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確保各成員能夠在各領域開展各種各樣的合作。
(3)進程和內容。從2008年開始東亞EPA談判,締結一個包括如下內容的「高水平」的協定:第一,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第二,投資自由化;第三,加強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促進人員流動;第四,知識產權保護;第五,解決糾紛的程序;第六,其他,包括放寬對技術專利的限制,制定和修改租稅條約和避免雙重課稅等。
3.日本推進區域內自由貿易的基本方針和基本態度
2006年10月安倍晉三就任日本首相以來,包括其後福田康夫和麻生太郎擔任日本首相的期間,日本政府在推進東亞共同體方面都沒有提出新的舉措,而是根據10+3領導人會議、東亞峰會以及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領導人會議所達成的相關協議,繼續推進東亞共同體。根據日本外務省定期公布的《日本的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談判——現狀與課題》,在繼續開展雙邊自由貿易的基礎上,以締結東亞自由貿易協定(EAFTA,成員為10+3)、東亞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CEPEA,成員為10+3+3)和亞太自由貿易協定(FTAAP,成員為亞太經合組織成員)為目標,繼續推進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多邊自由貿易,乃是日本推進區域內自由貿易的基本方針。日本對上述三個區域內FTA的基本態度是:在研究東亞以及亞太地區經濟聯合框架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對WTO體制以及世界經濟與國際貿易的影響,根據各國的立場,繼續與各國協商,並持積极參加的態度,做出日本的貢獻。[4]
三、中日兩國當初未能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的原因
中日是東亞的兩個大國,在東亞共同體建設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中日兩國共同努力,東亞共同體才能夠順利地建立起來。然而,在自民黨執政特別是在小泉執政期間,中日兩國卻一直未能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其主要原因有如下三點:
1.小泉構想沒有得到中國的呼應
眾所周知,中國對東亞自由貿易區和東亞共同體一直持積極的態度,積极參与東亞展望小組、東亞專家小組等的共同研究,主動贊成10+3領導人會議和東亞峰會所達成的共識。儘管如此,直到第三次東亞峰會以前,在中國領導人講話和官方文件中,都沒有正式使用過「東亞共同體」的表述。溫家寶總理在第二次東亞峰會的發言中,也是使用了「新型命運共同體」的表述,以區別於日本所說的東亞共同體。至於小泉構想,東盟各國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雖然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歡迎,中國政府卻一直也沒有呼應過。小泉構想之所以沒有得到中國的呼應,與小泉政府蓄意與中國爭奪東亞共同體的領導權,試圖在建立東亞共同體的過程中孤立中國有很大的關係。如前所述,小泉構想不僅是小泉是在訪問東盟五國期間提出的,而且其後日本還多次與東盟各國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乃至印度討論東亞共同體,唯獨不與中國討論東亞共同體。2006年以前,無論在中日領導人會談中,還是中日韓領導人會談中,東亞共同體都沒有成為討論的話題。
2.日本在雙邊自由貿易方面孤立中國
自1998年日本與新加坡、韓國商討FTA之日起,日本對雙邊自由貿易可說是採取了越來越積極的態度。到2009年11月,日本已先後與新加坡、墨西哥、馬來西亞、菲律賓、智利、泰國、汶萊、印度尼西亞、瑞士、越南以及東盟締結生效了EPA(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與韓國、澳大利亞、印度、秘魯、海灣合作組織的FTA/EPA談判正在進行中,與美國、歐盟以及加拿大、秘魯、南非等國的FTA也在協商之中。然而,日本政府對華政策的總體思路,在政治安全上是把中國作為主要對手和防範對象,在經濟增長和發展戰略上則是用足「中國商機」。因此,儘管日本外務省在2002年10月公布的《日本FTA戰略》中,就明確提出 「優先與對日本有重要戰略意義並且與日本政治經濟關係密切的國家和地區開展自由貿易」,但對於中國政府主動倡導、日本國內也廣泛歡迎的中日FTA,小泉政府卻一直採取了迴避的態度,對於中國主動倡導的中日韓FTA,小泉政府的態度也一直消極[5]。這意味著日本政府既沒有按照其選擇FTA/EPA談判對象的標準真正把中國視為政治上友好經濟上關係密切的國家,也沒有真正把中日FTA視為推動東亞自由貿易區和東亞共同體的有利因素。
2006年10月以來,以中日兩國戰略互惠關係為背景,安倍首相對中日FTA表示了向前看的積極姿態,福田首相在任期間也積極推進了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發展。麻生在擔任日本外相領導對外FTA談判期間,雖然一直沒有與中國締結FTA的打算,但就任首相後態度有所轉變,
3.中日政治關係冷淡
小泉在擔任日本首相期間,不顧日本國內外輿論的強烈反對,一意孤行,多次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同時,日本一小戳右翼勢力在台灣問題、歷史教科書問題、南京大屠殺問題、釣魚島歸屬問題、東海油氣田問題等方面,也一再地製造事端。因此,中日政治關係從2003年開始趨冷,一度出現了「政冷經熱」乃至「政冷經冷」的局面,致使兩國領導人互訪中斷了4年之久,2005年在APEC和10+3領導人會議期間的例行會晤也被迫中斷了。「政冷」不僅影響了中日關係的正常發展,引發了兩國間的一些不愉快事件和有害無益的爭端,也給東亞合作帶來了明顯不利的影響。特別是2005年12月同時召開的第九次10+3領導人會議和首屆東亞峰會,因中日、中日韓領導人會談被迫中斷,韓國總統盧武鉉也拒絕與小泉首相會談,再加上中日兩國圍繞東亞自由貿易區和東亞共同體的分歧,會議就自始至終籠罩了不和諧的氣氛,未能取得預期的進展。
四、日本政府的新姿態和中日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的新局面
1.日本政府對東亞共同體的新姿態
2009年8月,經過眾議院大選,日本民主黨實現了政權交替的夙願,9月建立了以鳩山由紀夫為首相的民主黨政府。民主黨新政權誕生後,根據其在選舉中的承諾,對內政外交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對外關係方面的重要改革,可說是在重新定義日美同盟關係爭取 「對等同盟關係」的同時,發展與世界各國特別是與東亞各國的關係,推進東亞共同體。
2.中國對日本政府新姿態的歡迎
鳩山政府提出的東亞共同體缺少具體內容,基本思路沒有跳出小泉構想和東亞EPA的框架,成員也與自民黨政府歷來的主張一致。因此,對於鳩山政府建立東亞共同體的新姿態,各方的評論可說是褒貶不一。然而,與小泉構想不同的是,鳩山政府對東亞共同體的新姿態是最先向中國展示的,而且有意與中國合作,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9月21日,鳩山首相在會見胡錦濤主席後接受採訪時說:「我向胡錦濤主席表示,日本和中國應該克服種種分歧,建立相互信任的雙邊關係。我向他提議,可以根據歐盟的形式,建立一個東亞共同體。」[11]10月25日,鳩山首相在第四次東亞峰會的發言中表示了把東亞共同體構想變為現實的強烈願望,並表示希望日中韓三國為此展開合作。[12]
3.中日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的新局面
由於中國對日本政府的新姿態持歡迎態度,9月28日在上海舉行的中日韓外長會議就合作建立東亞共同體的意向達成一致。岡田克也在會談中表示,中日韓三國應攜手建立東亞共同體,以確保亞洲擁有相對穩定的經濟和安全保障體制。對此,楊潔篪外長表示東亞地區的很多國家都對此表示贊同,中國將為同各國的溝通繼續做出努力。以此為基礎,10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二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獲得成功,第一次就三國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達成了正式協議,會議發表的《中日韓合作十周年聯合聲明》說:三國致力於在開放、透明、包容原則基礎上建設東亞共同體的長遠目標,致力於區域合作,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上的溝通與協調日益加強。
以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所達成的共識為基礎,10月24日、25日先後在泰國舉行的第十二次10+3領導人會議和第四次東亞峰會,都就推進東亞共同體達成了新的共識。其中,10+3領導人會議發表主席聲明,說各國領導人重申將10+3機製作為實現東亞共同體長期目標的主要載體,由東盟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第四次東亞峰會就在民間研究東亞共同體的基礎上開展政府間共同研究達成了一致。這一事實說明,中日兩國合則兩利,斗則具傷,只有中日合作,共同努力,東亞共同體才能克服各種障礙,順利實現。
五、中日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的前提、原則與途徑
1.前提:中日友好,和平發展
(1)確保中日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日本作為一個曾經侵略過東亞國家的國家,給東亞各國以及日本人民都帶來了巨大的苦難。然而,與德國深刻反省納粹罪行,真正與法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和好不同,日本對侵略戰爭的認識和反省都沒有達到東亞各國特別是中韓兩國滿意的程度。不僅如此,包括日本前首相小泉在內的一些政客一再參拜靖國神社,一些右翼團勢力也經常在台灣問題上挑起事端,屢屢引起了中國人民的的憤怒和不滿。為此,胡錦濤主席在紐約會見鳩山首相時再次強調,歷史問題和台灣問題事關中日關係政治基礎,慎重妥善處理這兩大問題,是中日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基本前提和關鍵所在,中方希望日方恪守承諾,從中日關係大局出發,慎重妥善處理有關重大問題。[18]值得歡迎的是,鳩山首相2009年8月11日在東京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民主黨上台,將正確處理歷史認識問題,將尊重「村山談話」精神,並說如果他當上首相,將不會去參拜靖國神社,還會要求閣僚在這一問題上自我約束。[19]另外,鳩山10月15日在新加坡發表亞洲政策演說時承認,日本給很多國家特別是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莫大的損害與苦難,並說這雖然是六十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但現在還不能說已經達成了真正的和解。[20]以此為契機,日本政府應該持之以恆,言必信、行必果,真正為中日和好、和平發展創造良好的政治氣氛,確保中日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2)徹底擯棄爭奪東亞共同體領導權的冷戰思維。日本作為東亞經濟大國,在貿易、投資和政府開發援助方面都起到了推動東亞經濟發展的作用,這是應該肯定和鼓勵的。日本也應該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努力,為東亞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然而,自2001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走在了日本-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面以後,日本就一直擔心會失去東亞經濟聯合的主導權。對此,儘管中國一再表示不爭奪東亞經濟合作的領導權,日本政府卻不時擺出了與中國爭奪領導權的架勢,一再聲稱要在東亞經濟聯合中發揮主導作用。其主要表現,就是如前所述,小泉政府不僅一直不與中國討論東亞共同體,而且一直迴避中日FTA,對中日韓FTA也態度消極,在其倡導的東亞共同體的16個成員國中,惟獨中國被其排除在日本的FTA/EPA對象之外。這意味著小泉政府在FTA/EPA戰略中採取了冷落和孤立中國的政策,冷戰思維一直揮之不去。現在,日本政府既然採取了與中國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的積極姿態,就應該汲取以往的經驗教訓,徹底擯棄爭奪東亞共同體領導權的冷戰思維。
(3)全面推進中日合作。中日合作不僅有利於改善中日關係,實現中日兩國的和平發展,對於推進東亞經濟合作與東亞共同體也至關重要。為此,根據胡錦濤主席在紐約會見鳩山首相時就發展中日關係所提出的五點意見[21],中日兩國首先要進一步加強高層交往,增進政治互信,為兩國關係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政治動力;第二,全面落實兩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的成果,推動兩國經貿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第三,著眼於中日友好的時代潮流,持之以恆地開展青少年、中青年幹部、文化、媒體交流,推動兩國國民感情不斷改善;第四,加強亞洲事務合作,共同致力於推動朝鮮半島無核化,維護東北亞與東亞的和平穩定,推進東亞自由貿易區和東亞共同體,並就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氣候變化、環境及能源等全球性挑戰進行對話、協調與合作;第五,從大處著眼,妥善處理兩國關係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分歧,維護中日友好關係的大局。
(4)把中日戰略互惠關係提升為中日戰略夥伴關係。2006年10月以來,經過中日兩國領導人的「破冰之旅」、「迎春之旅」和「暖春之旅」,雙方建立起了戰略互惠關係,雙邊關係日趨融洽和友好。根據2007年4月13日發表的《中日聯合新聞公報》,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基本內涵是:第一,相互支持和平發展,增進政治互信,第二,深化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第三,加強防務對話與交流,共同致力於維護地區穩定;第四,強人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第五,加強協調與合作,共同應對地區及全球性課題。2009年10月9日,鳩山首相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專訪時說:「許多日本國民都衷心希望日中關係能更好,我將傾聽國民的這種聲音,繼續推進日中戰略互惠關係。」[22]與小泉執政期間冷淡的中日關係相比,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可說是是中日關係的歷史性進步,對推進中日合作、發展中日友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中日戰略互惠關係是建立在相互利益基礎上的合作,還不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合作,因而戰略互惠關係下的中日兩國關係的密切程度還不夠,不僅遠不能日美同盟關係下的日美關係相比,而且也不能與戰略夥伴關係框架下的其他兩國間關係相比。在日本倡導的東亞共同體的16個成員國中,日本與東盟、韓國、澳大利亞、印度都已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中國與東盟、韓國、印度也已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與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戰略夥伴關係也在雙方的意向之中。另外,就中日韓三國關係而言,第一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已經發表了《三國夥伴關係聯合聲明》,第二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發表《中日韓合作十周年聯合聲明》又強調進一步發展三國夥伴關係。鑒於東亞共同體不外乎是從制度上確立東亞各國基於共同利益基礎之上的戰略夥伴關係,因此,應根據發展中日友好關係和推進東亞共同體的需要,適時地把中日戰略互惠關係提升為中日戰略夥伴關係。
2.原則:開放包容,循序漸進
從歐盟發展的歷程看,起初參加歐共體的都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其社會制度、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文化傳統和意識形態都很相似。其後,東歐各國參加歐盟也是經濟轉軌國家轉型為前提的。儘管如此,從1956年6月1日西德、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建立共同市場,到1967年7月1日建立歐共體,再到1993年11月1日歐盟誕生,其後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時間。歐共體成立後包括歐盟東擴在內,其政治、安全、文化一體化建設又經歷了十多年的時間,各方面真正的一體化都還尚需時日。從東亞的情況看,各國不僅在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差異很大,而且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君主立憲,軍人政權同時存在,文化傳統和意識形態也明顯不同。因此,在東亞建立歐盟那樣的共同體可說是難上加難。東盟在1967年8月成立後直到到現在也未能完成經濟共同體、政治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的建設目標,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如果按鳩山構想把東亞共同體擴展到南亞和大洋洲,再加上美國,其難度就更大了。正因為如此,溫家寶總理在東亞峰會期間才說「東亞共同體不能一蹴而就」,表現出了中國政府對東亞共同體的理智看法。可見,日本外務省現在就提出10-15年建設東亞共同體的目標,[23]顯然是為時尚早,操之過急。
關於推進東亞共同體的原則,溫家寶總理強調「要遵循開放包容、循序漸進的原則,凝聚共識,深化合作,朝著建立東亞共同體的長遠目標不斷邁進。」[24]所謂開放包容,既包括東亞各國早已達成的共識即鳩山構想所強調的開放的地區主義,也包括各國間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本地區各國要秉持相互尊重、睦鄰友好的原則,求同存異,妥善解決分歧,維護穩定、安寧大局」;「要本著兼收並蓄、相互借鑒的理念,促進文明的多樣性與和諧共存。」[25]所謂循序漸進,就是長期打算,不要操之過急。儘管東亞共同體並非一蹴而就,需要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對於東亞各國來說,建設東亞共同體的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而且,建設東亞共同體的過程越長,歷時越久,其過程就越比結果顯得重要。根據歷史的經驗,東亞各國領導人圍繞東亞共同體這一區域合作的必然趨勢和長遠目標,經常地制度性地坐在一起討論各種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開拓前進的道路,遠比看不到這樣一個長期趨勢、沒有這樣一個長遠目標好得多。以此為背景,中日合作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的過程,就將成為保持兩國間以高層互訪為首的各方面密切往來與交流合作的過程。這一過程對於推進中日和諧與共同發展,進而實現東亞持久的和平與安全,推進東亞的發展與繁榮,都是非常重要的。
3.途徑:共同推進多層次的自由貿易
(1)共同推進東亞FTA。根據歐盟和東盟的經驗,東亞自由貿易有助於推進東亞經濟合作,實現區東亞濟一體化,是建立東亞共同體的基礎和必由之路。因此,中日兩國都在積極推進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不過,中國一直主張以10+3為基礎締結EAFTA(東亞自由貿易協定),而日本在第一次東亞峰會後則一直主張以10+6為基礎締結CEPEA(東亞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儘管如此,中國並不反對東亞峰會推進CEPEA的進程,而是積极參与CEPEA共同研究並與各方達成了一些共識,同時,日本也不反對10+3領導人會議推進EAFTA的進程,在第十一次10+3領導人會議(2007年11月)發表《第二份東亞合作聯合聲明》中,日本也同意把10+3進程將作為建立東亞共同體的主渠道。以此為基礎,只要中日兩國對EAFTA和CEPEA都採取積极參与的態度,並順其自然,哪個範圍內的自由貿易區能先建立起來就先建立哪個,就有利於中日合作,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
(2)共同推進中日韓FTA。中日韓FTA不僅有助於推進中日韓三國與東北亞的經濟合作,而且有助於推進東亞自由貿易區和東亞共同體的發展。然而如前所述,自中國在2003年主動建議中日韓FTA以來,因小泉政府政府態度消極,三國間聯合研究一直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直到2007年1月在菲律賓宿務舉行的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三國領導人才開始注意到三國學術部門關於中日韓FTA聯合研究所取得的進展,並期待有關研究不斷取得積極結果。其後經過兩年多的共同努力,
(3)共同推進中日FTA。雙邊自由貿易既是多邊或區域內自由貿易的基礎,也是走向多邊或區域內自由貿易的過渡。然而如前所述,小泉政府對中日FTA一直採取冷落和迴避的態度,一直把中國排除在其簽署FTA/EPA的對象之外,既沒有按照其選擇FTA/EPA談判對象的標準真正把中國視為政治上友好經濟上關係密切的國家,也沒有真正把中日FTA視為推動東亞自由貿易區和東亞共同體的有利因素,這曾經是當初中日兩國未能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的重要原因之一。自安倍政府以來,日本政府雖然對中日FTA表示過向前看的積極姿態,鳩山首相在其亞洲政策演說中也說日本今後「除加快與韓國、印度、澳大利亞之間的EPA談判以外,與其他國家也要探討開展EPA談判的可能性」[26]。儘管如此,根據日本外務省2009年10月公布的《日本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談判的現狀與課題》,中日FTA到現在也未提上日本FTA/EPA戰略的議事日程。目前,中韓兩國在中韓FTA共同研究中已經達成共識,兩國高層領導都有意加快自由貿易談判[27],日韓兩國也在努力爭取重開日韓FTA談判。因此,在中日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的新形勢下,日本政府應該儘快放棄在FTA/EPA方面孤立和牽制中國的錯誤政策,重新審視中日FTA的地位和作用,儘快把中日FTA提上日程,使中日FTA成為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象徵,成為中日戰略夥伴關係的推進器,成為中日兩國共同推進東亞自由貿易區和東亞共同體的實際行動和具體步驟。
[1] 本文為2008年度「遼寧省高校創新團隊支持計劃」研究課題《世界經濟區域化新階段與東亞經濟一體化研究》的部分內容。
[2] 劉昌黎:《小泉東盟五國之行與小泉構想》,現代日本經濟,2002年
[3] 二階俊博:《以東盟秘書處為核心建立東亞版OECD》,新華網博鰲論壇,
[4] [日] 外務省経済局:「日本の経済連攜協定(EPA)交渉——現狀と課題」,2009年6月。
[5] 劉昌黎:《儘快啟動中日自由貿易區進程》,現代日本經濟,2006年2期
[6] [日]外務省:「第64回國連総會における鳩山総理大臣一般討論演説」、
[7] 新華社:《楊潔篪會見日本外相 表示支持「東亞共同體」》,中國新聞網,
[8] [日]共同社:《中日韓首腦會談將討論東亞共同體》,
[9] [日]外務省:《日中韓共同記者會見》,
[10] 東方早報:《日本首相稱東亞共同體要領導全球》,
[11] 國際在線專稿:《鳩山向胡錦濤提議 按歐盟形式建立東亞共同體》,新華網,
[12] 嬉建吾:《鳩山在東盟峰會上稱希望實現東亞共同體》,星島環球網,
[13] 東方早報:《日本首相稱東亞共同體要領導全球》,
[14] 李淼:《日本外相談東亞共同體》,鳳凰衛視,
[15] 外交部:《中方願與各國朝著東亞共同體方向邁進》,中國新聞網,
[16] 新華社:《外交部發言人就胡錦濤會見鳩山等答問》,中國新聞網,
[17] 新華社:《楊潔篪會見日本外相 表示支持「東亞共同體」》,中國新聞網,
[18] 新華社:《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紐約會見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新華網,
[19] 劉贊:《鳩山表示如果上台將進一步發展日中關係》,新華網,
[20] [日]首相官邸:《鳩山首相的亞洲政策演說:走向亞洲的新相互關係——實現東亞共同體構想》,
[21] 新華社:《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紐約會見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新華網,
[22] 夏立新、劉贊:《專訪鳩山由紀夫:希望充實日中戰略互惠關係內涵》,新華網,
[23] 吳挺;《日本外務省首次透露東亞共同體時間表》,東方早報,
[24] 新華社:《溫家寶提出建立東亞共同體原則》,新華網,
[25] 新華社:《溫家寶提出建立東亞共同體原則》,新華網,
[26] [日]首相官邸:《鳩山首相的亞洲政策演說:走向亞洲的新相互關係——實現東亞共同體構想》,
[27] 中國商務部新聞辦公室:《中韓加快自由貿易談判 東北亞自由貿易區或破題》,
推薦閱讀:
※日本近年來為什麼沒有大力發展電爐鋼?
※中日女人 毫釐之差 天壤之別
※梅新育:中日關係下一步
※(1)中日 美之間會開戰嗎?
※揭秘中日歷史上的第一次戰爭——白江之戰 - 郝祥滿的日誌 - 網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