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方 ▎夏季治腹瀉,試試平胃散
平胃散可以燥濕健脾,行氣和胃,是主治濕困中焦的經典名方。經典原文《醫方類聚·五臟門》卷十引《簡要濟眾方》:「治胃氣不和,調氣進食平胃散方:蒼朮4兩(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厚朴3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陳橘皮2兩(洗令凈,焙乾),甘草1兩(炙黃)。上藥4味,搗羅為散,每服2錢,水1中盞,入生薑2片,棗2枚,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辨證要點從上述經典醫籍的記載中不難發現,水濕之邪困阻中焦導致胃氣不和,進而表現出來的消化道癥狀是平胃散的辨證要點,包括胸腹脹滿、口淡不渴、睏倦嗜睡、不思飲食、噁心嘔吐、大便溏瀉,舌不紅、苔白厚膩。另外,上海中醫藥大學陶御風教授及中國中醫科學院史欣德教授合著的《皕一選方治驗實錄》中收錄了大量古今運用平胃散的經典醫案,其方證要點包括胃脘部位的脹滿疼痛、胸膈滿悶、腹脹、腹瀉、頭暈、瘧疾、痢疾等。注意:蒼朮和厚朴是本方的關鍵藥物
蒼朮對其葯證的識別判斷十分重要。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在《張仲景五十味葯證》中指出,蒼朮與白朮主治大致相同,「品雖有二,實則一也」(《本草崇原》),但蒼朮對消除腹脹腫滿、關節腫痛、舌苔厚膩者,效果較白朮為佳;而白朮則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兼治眩暈、四肢沉重疼痛、心下逆滿、浮腫、下利或便秘。
由此可見,蒼朮更偏重於水濕困阻中焦導致的腹脹滿。同時,黃煌教授也指出,厚朴主治腹滿、胸滿,兼治咳喘、便秘。且運用厚朴時,其舌苔多膩而潤,或白厚膩,或薄黃膩,如果舌光紅無苔,舌面乾燥者,雖有胸腹脹滿也不能用。
合方經驗在臨床上常常見到本方與其他方證的合方運用情況。其最常見的合方經驗如下:
①平陳散(《症因脈治》):即本方與二陳湯合方(平胃散加半夏、茯苓),主治水濕痰飲困阻中焦導致的胸膈痞悶、嘔吐泄瀉,癥狀較平胃散症為重。其鑒別要點則在於平陳散有半夏、茯苓,因而嘔吐、下利症明顯。
②胃苓湯(《丹溪心法》):即本方與五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合方,主治平胃散證而兼見腹痛泄瀉、小便不利,或有浮腫等症。其鑒別要點則在水腫、水瀉、水脹上。
③柴平湯,即本方合小柴胡湯而成,主治平胃散證而兼見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少陽小柴胡湯證。其鑒別要點則在對小柴胡湯證的識別上。
特別提醒
由於本方證的辨證相對簡單,且胸腹脹滿並無太多特異性,臨床需與導致胸腹脹滿的其他方證如保和丸、六君子湯、三仁湯、厚朴生薑半夏人蔘湯、承氣湯類方相鑒別。
其中保和丸多見於食積,有傷食病史,或見脘腹脹滿、噯氣、呃逆酸腐、口臭矢氣臭、舌苔濁膩;六君子湯多見於虛證,患者表現為一派虛象,其腹脹多在下午加重,服四君子、六君子後明顯好轉;三仁湯側重於濕熱內阻,可有發熱、心煩失眠、胸悶腹脹、小便黃赤、里急後重、舌苔黃厚膩;厚朴生薑半夏人蔘湯側重於氣滯,以脹氣為主,噯氣、矢氣後緩解;承氣湯類方多見燥屎內結,以腹脹腹痛拒按、大便秘結不通為主。臨床常見平胃散證兼有鬱熱與三仁湯混淆情況,在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很多。
驗案患者,男,18歲,2013年5月17日初診。主訴:腹脹痛間斷髮作半年,加重伴腹瀉1個月。患者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腹脹、腹痛,當時患者正值月考,未予重視,未服藥治療,後患者癥狀時有加重,於當地醫院就診,給予健脾益氣、理氣消脹中成藥治療,腹脹、腹痛癥狀時有反覆。1個月前受涼後腹脹、腹痛癥狀加重,伴腹瀉,4~5次/日,大便呈稀溏狀,再次於當地社區醫院就診,予補液、抗感染治療,腹脹痛及腹瀉好轉後停葯。刻下症見:腹脹痛,口乾,口渴,不欲飲水,噁心嘔吐,納呆,不欲飲食,大便2次/日,不成形,舌淡,苔白厚膩、微黃,脈沉。中醫診斷:腹痛、腹瀉。處方:炒蒼朮15g,厚朴10g,陳皮15g,生甘草10g,半夏15g,茯苓30g,生薑3片,紅棗3枚(切)。3劑,水煎服,1劑/日。服藥後患者告知筆者,1劑葯後,腹脹痛減輕,3劑葯後腹脹、腹痛消失,胃納好轉,大便1次/日,舌苔薄白,脈轉浮。囑咐患者原方再服3劑鞏固。作者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熊興江推薦閱讀:
※中醫脈診入門
※老中醫坐堂 皮膚科病診治絕招112 脂溢性皮炎
※醫行天下--一位「海歸」的中醫之旅(蕭宏慈續)
※糖尿病要定時進餐食物多樣>中醫保健>葯膳 正文
※中醫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