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詩與長安柳

似乎還沒有別的一種樹木,能像柳樹這樣關聯到唐代長安人生活的許多方面,而且在唐代詩人筆下得到了充分反映。探討這一文化現象,既可看出唐代長安人生活的多姿多彩,又可看出唐代的詩人是如何移情於景,將自己和他人豐富的精神活動,通過對柳樹的描繪表現出來。

  碧柳滿長安

  人皆知唐代長安行道樹以槐為主,但其他場地卻是「長安白日照春空,綠楊結煙垂裊風」。成行的柳樹,也為長安增光添彩。長安有市場名「柳市」,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詩云:「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新昌里是唐長安東市東南角靖恭坊之南的坊里,「柳市」或是因東市多柳樹而得名之別名。長安又有以「柳」命名的街巷,韓愈《柳巷》詩云:「柳巷還飛絮,春余幾許時?」城中的曲江池是柳樹一大集中地,《劇談錄》描繪道:「入夏則菰蒲蔥翠,柳蔭四合。」唐人李紳在《憶春日曲江宴後許至芙蓉園》中記述其地的情景也是「綠絲垂柳遮風暗」。「芙蓉園」是與曲江池緊相連接之皇家園囿。《中朝故事》載:「曲池江畔多柳,亦號為『柳衙』。意謂其成行列如排衙也。」眾多而又成行的柳樹,竟如官署中排列侍立的衙役一般。從「高枝低枝飛鸝黃,千條萬條覆宮牆」(劉商《柳條歌送客》)「桃花紅粉碎,柳絮白雲狂」(王建《長安春遊》)等詩句看,長安街上和皇宮中都有許多柳樹。有的由長安外遷的官員,也將京城人好植柳樹的習俗帶了過去。如唐憲宗時被貶往柳州(今廣西柳州市)的柳宗元,就曾在當地大力提倡植柳,並寫《種柳戲題》記述其事,詩云:「柳州柳刺吏,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陰當覆路,聳干會參天。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在外地做官的元稹,也忘不了長安柳樹的風姿,他在《第三歲日詠春風憑楊員外寄長安柳》中深情地囑託:「三日春風已有情,拂人頭面稍憐輕。殷勤為報長安柳,莫惜枝條動軟聲。」就連滿天雪飄般,飛向千家萬家去的柳絮,也給長安人帶來極大的愉快,使他們得以欣賞到「處處東風撲晚陽,輕輕醉粉落無香」(羅鄴《柳絮》)這如畫的景緻。長安的自然美景離不開柳,王維《早朝》詩中有「柳暗百花明,春深五鳳城」之句,「柳暗花明」遂成後世人皆首肯之大好春光。就連宋代的陸遊,也是用「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來描述眼前動人景色的。「桃紅李白皆誇好,須得垂楊相發揮」(劉禹錫《楊柳枝詞》),雄偉富麗的唐代長安城也正賴有無數碧柳的掩映,才使其更加富有魅力的。 www.findart.com.cn

  春之使者

  古人多情而又富於想像,他們對於自己所主張的某種品格或道德水準不僅是抽象地加以肯定,而且往往通過種花木加以渲染。比如對於松、竹、梅三種植物,由於它們所共有耐寒的特性,便被用來比況不畏強暴、處逆境而心志不移的人。對於竹子,更依據其有節的特點,比喻人的能堅守節操。其他還有用蘭草象徵高潔出俗的品德等等。這樣的比喻,歷史很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不是早已在「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攬木根以結茞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了嗎?可以看出,屈公已完全被蘭、菊、蕙、白芷、薜荔、桂、胡繩等香草、香花、香木所包圍。古人在用作比喻的同時,又常將自己的情感轉移到本來無情的草木之上,使其具有了似乎本來就存在的某種如人一般的品格。對待柳樹,也是如此。人們在漫長而又寒冷的冬季之後,對於春天的到來,往往不是先從氣溫的變化,卻是先從視覺所見最早泛綠的柳葉感知的。詩人劉商便說:「露井夭桃春未到,遲日猶寒柳開早。高枝低枝飛鸝黃,千條萬條覆宮牆。」(《柳條歌送客》)徐黃也有「漠漠金條引線微,年年光翠報春歸」的感受。賀知章則更認為柳葉翠條是春風著意剪裁出來的,請看:「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詠柳》)這些還只是將綠柳作為春的象徵,因為「蘭芽吐玉,柳眼挑金」(《歲華紀麗》);「何處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元稹《生春》),的確是柳之嫩芽作為使者,最先透露春消息的。 www.findart.com.cn

  

  發展一步,詩人們更將柳與春合為一體甚至使其成為通解人意的有知之物。像「春色東來渡灞橋,青門垂柳百千條」(許景先《折柳篇》),對於這從東方如常人一般經由灞橋緩步而來的「春色」,長安誰個不雙手歡迎!「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李商隱《二月二日》),「無賴」為唐人慣用對愛極之人或物的俏罵語。唐代長安人杜牧的「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柳絕句》),以及白居易的「依依裊裊復青青,勾引春風無限情」(《楊柳枝詞》),便又都將柳寫得如此多情,連春風已為之神魂顛倒了,更何況人! www.findart.com.cn

  柳既成為春的化身,詩人也就不斷派給它特殊的用場,付與它不同的意義。比如每年長安的柳樹,都會「媚作千門秀,連為一道春」(歐陽詹《御溝新柳》)。而且輝映四鄰,光彩照人,「折向離亭畔,春光滿手生。群花豈無艷,柔質自多情」(李中《題柳》),它竟以自己的韻致和柔情,勝過了嬌艷的群花,也就難怪「唯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楊巨源《和練師素秀才楊柳》),要對它格外傾心了。

  綿綿青絲

  大約因為柳條的絲絲青翠,使人由「青絲」而想到「情思」,又由「柳」與「留」的諧音聯想到挽留惜別之意,從而便給與楊柳能表示、甚至懂得親友間不忍分離和苦苦思戀之情的特性。為盡自己的職責,漢、唐時代長安的柳樹的確與當地人一樣,是很辛苦的。 www.findart.com.cn

  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小雅·採薇》篇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銥」的句子,雖然寫離別之處柔弱的柳條隨風飄拂,但似乎還只是表示分手時季節的特點和客觀景色,並無後世「柳」與惜別那種特定的象徵意義。到了漢代,據《三輔黃圖》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這似乎是關於折柳贈別這一民間習俗最早的記述。

  在唐長安人眼中,柳與離別已結下不解之緣。「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劉禹錫《楊柳枝詞》),這不僅成為它的專門職務,而且盡責盡職,任勞任怨,「離亭不放到春暮,折盡拂檐千萬枝」(顧雲《柳》);「今古憑君一贈行,幾回折盡復重生」(慕幽《柳》);劉商在《柳條歌送客》中更進一步描述道:「幾回離別折欲盡,一夜東風吹又長。毿毿拂人行不進,依依送君無遠近。」是柔長搖曳的柳枝既使行者不忍舉步,又使送者依依不捨。如此費心傷神,難怪唐彥謙要提出「晚來飛絮如霜鬢,恐為多情管別離」(《柳》)的設問。 www.findart.com.cn

  唐長安人送親友東行和漢代一樣,常送至灞橋方才分手,「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李白《憶秦娥》),因而唐詩中描述於灞橋折柳贈別的篇章特別多,戴叔倫《賦於長亭柳》描繪了霸橋的風姿和送別之多與苦,其中說「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煙裊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遊。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楊巨源的《賦得灞岸柳留辭鄭員外》則從另一個角度表現道:「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倘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也是借替柳說話,突出其送別差事之苦,從而突出送別人心情之苦。 www.findart.com.cn

  西晉時期形成的《折楊柳歌》或《折楊柳枝歌》這些北方民歌中,本無送別之意。如《折楊柳歌》有「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以及「腹中愁不樂,願作郎馬鞭。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邊」等詞,只是寫男子以柳枝代馬鞭的瀟洒風度,和女子希望自己如馬鞭一般,能時刻懸掛於郎臂之上、形影不離的心愿。但可能是由於這一樂府題中的「柳」字,後來依此題寫詩者才逐漸將惜別與柳枝相聯繫,南朝梁元帝《折楊柳》中已有「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鄉」的句子。南朝陳代江總同題詩中也說:「萬里音塵絕,千條楊柳結。……春心自浩蕩,春樹聊攀折。共此依依情,無奈年年別。」到唐代文人所寫此題詩中,更大量與離別相牽連。如崔湜的「年華妾自惜,楊柳為君攀」;張九齡的「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孟郊的「莫言短枝條,中有長相思」;李端的「新柳送君行,古柳傷君情」,以及翁緩的「殷勤攀折贈行客,此去關山雨雪多」等等都是。這就是為什麼客游中的李白在聽到《折楊柳》樂曲時,會想到他的故鄉的原由,請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春夜洛城聞笛》) www.findart.com.cn

  

  分別之情令人難堪,詩人又不免埋怨柳的狠心,裴說《柳》中便說:「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李商隱也勸道:「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離亭賦得折楊柳》)

  唐長安送人向西則常至於渭城,也就是秦之咸陽,在那裡折柳贈別。王維曾在送朋友去遙遠的西域時寫了一首著名的詩,其中云:「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正如陳直《三輔黃圖校正》中引《雍錄》所云:「王維詩隨地紀別,而曰渭城、陽關,其實用灞橋折柳故事也。」 www.findart.com.cn

  當然也有僅僅送客至城門一帶的。唐代東城南頭城門名延興門,但詩人喜歡以漢指唐,漢長安東城南頭第一門霸城門,因此門色青,俗名青門,又名青綺門,唐詩中便常寫到於「青門」或「青綺門」送別之事,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中便說:「何處可為別,長安青綺門。」劉禹錫《楊柳枝詞》中深情地說:「御陌青門拂地垂,千條金縷萬條絲。如今綰作同心結。將贈行人知不知?」已不是以簡單的柳條相贈,而要編為「同心結」,以強調惜別之情。從白居易《青門柳》所寫「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看,在這裡送別的人也是很多的。 www.findart.com.cn

  思念遠方親人,要以柳相贈,正如趙嘏《垂柳覆金堤》中描述的:「驛使何時度,還將贈隴西。」李白《折楊柳》中寫婦女對遠方丈夫的思念亦云:「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而客居外地思念長安的人,也常以楊柳為寄託,元稹便曾在《第三歲日詠春風憑楊員外寄長安柳》中向長安熟悉的柳樹相托:「三日春風已有情,拂人頭面稍憐輕。殷勤為報長安柳,莫惜枝條動軟聲。」是柳枝,將四面八方的人心繫在了一起,使他們得以朝夕和睦相處:即便分開,也能時時記掛心間,崔道融《楊柳枝》中的「霧捻煙搓一索春,年年長似染來新。應須喚作風流線,系得東西南北人」這些話,可算是很有代表性的了。 www.findart.com.cn

  唐人折柳並非專為送別一事,如成彥雄《柳枝》詞中云:「王孫宴罷曲江池,折取春光伴醉歸。怪得美人爭鬥氣,要他穠翠染羅衣。」是已成為當時歡慶春臨大地的一種習俗。

  詩人的痴迷

  由於唐代近三百年間詩人對柳樹的大力渲染,使其鍍上了一層多姿多彩、多愁善感,甚至是非常神秘的光澤。他們對柳枝的格外垂青,首先表現在總體的評價上,如顧非熊《賦得江邊柳送陳許郭員外》中的:「拂水復含煙,行分古岸邊。春風下搖落,客思共悠然。絮急頻縈水,根靈復系船。微陰覆離岸,只此醉昏眠。」還只是客觀地描述,已十分感人。李商隱則進一步將其人格化,他仔細列舉道:「動春何限葉,撼曉幾多枝。解有相思苦,應無不舞時。絮飛藏皓蝶,帶弱露黃酈。」末尾加以全面肯定:「傾國宜通體,誰來獨賞眉!」(《柳》)是直接將其比作了能傾城傾國的美人。這些比較完整的描寫,都可算是全景鏡頭。再來看特寫畫面,有專門描摹其神態的,如「搖曳惹風吹,臨堤軟勝絲。態濃誰解識,力弱自難持」(方干《柳》)「楊柳千條拂面絲,綠煙金穗不勝吹」(溫庭筠《題柳》)。有以他物相比擬其一部分之特色的,如「庭前花類雪,樓際葉如雲」(李嶠《柳》);「已帶黃金縷,仍飛白玉花」(李商隱《謔柳》)。以之與美女容顏、風采互為比喻的更多。白居易《長恨歌》中形容楊貴妃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已為大家所熟知,其他如劉禹錫《同樂天和微之深春好》中的「人眉新柳葉,馬色醉桃花」;溫庭筠《南歌子》中的「轉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以及杜甫《漫興》中「隔溪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這些描述,都使人或柳的風采活現紙上,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白居易在《楊柳枝詞》中作了更廣泛的比喻和聯想,他觀察到「葉含濃露如啼眼,枝裊輕風似舞腰」的情景,並進一步認為:「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柳絲挽斷腸牽斷。彼此應無續得期。」這時毫無道理地埋怨本來不相干的事:似乎離別是由於折斷柳枝的緣故,從而更突出了分手時的痛苦心情。再如顧雲《柳》中的「斜傍畫筵偷舞態,低臨妝閣學愁眉」,則都是採用擬人化手法,活靈活現地描繪了柳的神態。 www.findart.com.cn

  

  著名詩人白居易曾有《楊柳枝》云:「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想不到這首普普通通為洛陽一株楊柳鳴不平的小詩,竟引起皇帝的興趣。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東京洛陽外郭城南牆偏東之門曰長夏門,長夏門之東第一街從南第一坊名仁和坊,又「次北正俗坊,次北永豐坊」。白居易為永豐坊柳所寫之詩譜曲後被唐宣宗聽到,宣宗隨即命人取此柳枝條移植於長安皇家禁苑中。白居易受寵若驚,大為感動,又寫了一首《楊柳枝》詩,其中云:「一樹衰殘委泥土,雙枝榮耀植天庭。定知玄象今春後,柳宿光中添兩 星。」「柳宿」為星空二十八宿之一,有星八,因八星之曲頭垂似柳而得。詩人意在吹捧皇帝,說此柳被植於宮中,無異升天一般。同時的盧貞在《和白尚書賦永豐柳》詩序中記其事云:「永豐坊西南角有垂柳一株,柔條極茂。白尚書曾賦詩,傳入樂府,遍流京都。近有詔旨取兩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顧增十倍之價,非虛言也。因此偶成絕句,非敢斷和前篇。」其詩云「一樹依依在永豐,兩 枝飛去杳無蹤。玉皇曾采人間曲,應逐歌聲入九重。」可以看出,盧詩格調同樣不高。至如韓琮《和白樂天詔取永豐柳植上苑》中和:「折柳歌中得翠條,遠移金殿種青霄。上陽宮女吞聲送,不忿先歸舞細腰。」還算多少反映了重物輕人的弊端和東都上陽宮女們的不幸。 www.findart.com.cn

  晉代陶淵明因不滿時政,辭官歸隱,並寫了篇《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其中云:「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後世詩遂又將柳樹作為隱者和高潔之士的標誌,像「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這便是王維在《田園樂》中所構想隱居者的樂園。再如薛能《折楊柳》中的「眾木猶寒獨早青,御溝橋畔曲江亭。陶家舊日應如此,一院春條綠繞廳」,則是因長安春柳,想到了陶淵明家中的情景。至於「彭澤初栽五樹時,只應閑著一枝垂。不知天意風流外,要與佳人學畫眉」(孫魴《楊柳枝詞》),柳葉竟成為女子畫眉的典範,這大概是曾任彭澤縣令的陶淵明所始料不及的。徐寅《柳》中所云:「五株名顯陶家後,風說辭榮種者稀。」又是在譏諷唱高調的人多,而實際辭官退隱的人少了。 www.findart.com.cn

  漢長安章台下有街名章台街,據《古今詩話》記載:「漢張敞為京兆尹,走馬章台街。街有柳,終唐世曰『章台柳』。故杜詩云:『京兆空柳色。』」此故事使章台柳聲名大振。章台又為京城貴戚富豪聚居處,崔顥《渭城少年行》云:「章台帝城稱貴里,青樓日晚歌鐘起。貴里豪家白馬驕,五陵年少不相饒……」。後世遂常以此街指妓院所在地。同樣的原因,唐詩中詠柳或男女情事,也常與「章台」相聯繫。如李商隱《贈柳》中便有「章台從掩映,郢路更參差。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的描述。唐代詩人韓翃曾寫《章台柳》贈其愛姬柳氏,其詞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他人手。」據《本事詩》紀其原委雲韓翃年少不得意時,與私家妓女柳氏經常來往,感情很深。後韓翃在平盧、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中任從事,因安史亂中,不能攜帶柳氏,只好讓她獨自居住長安。此後一連三年未能會面;韓翃遂寫了上引那首詩寄往長安。柳氏接到後也以柳為喻回覆道:「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既說明她仍在堅持等待,又表示了她因年華不斷逝去,容顏衰老的焦急心情。後來韓翃隨侯希逸入朝,得知柳氏已為蕃將沙吒利劫去。韓、柳於長安路中偶相逢,彼此均不能忘情。此事為年少氣盛的虞侯許俊得知,許俊自告奮勇,一次乘沙吒利外出時,入其戶奪得柳氏,交給韓翃。他們又請侯希逸向唐代宗求情,皇帝手批:「沙吒利宣賜絹二千匹,柳氏卻歸韓翃。」韓、柳遂得團圓。這段故事,正可謂詠柳傳情之佳話。而後人又以韓翃寄柳氏詩之首句為詞牌名。 www.findart.com.cn

  甚至輕飛不借風,飄落不委地的尋常柳絮,也使詩人大動情感。吳融贊其出俗的風韻:「不鬥濃華不佔紅,自飛晴野雪蒙蒙。百花長恨風吹落。唯有楊花獨愛風。」(《楊花》)「楊」即柳樹。劉禹錫《柳絮》詩細膩地刻畫道:「飄揚南陌起東鄰,漠漠蒙蒙好度春。花巷暖隨輕舞蝶,玉樓晴拂艷妝人。縈迴謝女題詩筆,點綴陶公漉酒巾。……」「陶公」指陶淵明,因其家前有五柳樹而及此。「謝女」指謝道韞。據《世說新語》記載,東晉官至宰相的謝安,曾在一個下雪天與其子侄輩講論文義時問:「白雪紛紛何所似?」其侄謝朗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大為高興。後世文人遂常以此典入詩,如宋代蘇軾便有「漁蓑句好真堪畫,柳絮才高不道鹽」(《謝人見和雪夜詩》)之句。「詠絮才」也成為頌揚女才子的專用語。 www.findart.com.cn

  善於觀察的詩人,面對滿天柳絮又聯想到「緣渠偏似雪,莫近鬢毛生」(雍裕之《柳絮》)。張祜《楊花》詩中也說:「散亂隨風處處勻,庭前幾日雪花新。無端惹著潘郎鬢,驚殺綠窗紅粉人!」寫得煞有介事,詩中女子還以為情郎真的生了白頭髮。這種表現以假亂真的筆法,不僅增加風趣,也使柳絮妝貌更加逼真。

  裊裊柳枝本已十分動人,蒙蒙柳絮又為其增添了夢幻般的色彩。它迎風搖擺,伴蝶起舞,忽如晴空雲,又如空前雪飄;遠似霧中白花,近疑日下飛綿;紛紛揚揚,顛顛狂狂,散作長街煙,掛起遮陽簾;透出明滅春光,送來沁人柳香。「搖煙拂水積翠間,綴雪含霜誰忍攀!」(戴叔倫《柳花歌送客往桂陽》)面對如此美景,即便是在送親友時,也不忍心去攀折柳條相贈了。 www.findart.com.cn

  可以看出,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柳」在唐長安人的精神生活和詩歌創作中,都曾經佔有過十分重要的地位。


推薦閱讀:

《全唐詩》箏的稱呼
【唐詩資料匯萃】唐詩中的三平調(一)
繹如學詩—王之渙《登鸛雀樓》
【唐詩解讀】《龜雖壽》
最風流 醉唐詩

TAG:長安 | 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