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散文《龍虎山》

散文《龍虎山》

龍虎山 劉朝陽

丹崖碧水造就地質奇觀,十里畫廊盡顯南國風流,道教祖庭彰顯人文厚重,絕壁崖墓開啟千年謎團。

這就是龍虎山,一座無龍無虎的江西名山,一座有山有水的旅遊名山,一座含峰含崖的地質名山,一座遵理遵義的道教名山。

觀瞻龍虎山,需要一種開闊的俯視。

站在高空,你會發現,發源於福建光澤的瀘溪河似一條翠綠的玉帶,串聯著龍虎山的24岩、99峰和108處自然景觀,串聯著億萬年來的丹霞仙境,串聯著兩岸一個個古老的村落,串聯著由峰崖組成的粒粒瑪瑙和珍珠。

這些瑪瑙和珍珠遍地都是。如紅紫斑斕、燦若雲錦的雲錦石,立於江中、神形兼備的玉梳石、石鼓石,仙女獻花的大地之母及遙相呼應的大地之父,還有那僧尼峰、仙桃石、丹勺岩、試劍石、蓮花石、道堂岩等。它們大部分倒立水中,在波浪的晃動中別有一番意境。

遺憾的是,我們並非在高空俯視,而是在竹筏上觀瞻和體驗這一切。正是這種純綠色的水上遊玩方式,保持了瀘溪水的純凈與清澈。每個竹筏乘坐8位遊客,在2位艄公的掌控和導遊下,我們從正一觀竹筏漂流碼頭出發,順水而漂,悠然而下,悠閑而觀。在15華里的漂流地段,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竹筏漂流大軍,直抵仙水岩景區。在這十里畫廊,西岸懸崖峭壁上歷經2600餘年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古越崖墓群和位於東岸的許家無蚊村,無疑是最引人入勝的話題,我們的探究與爭論使小小的竹筏承載著一種人文的氣息。

下了竹筏,繞過仙女岩,穿越一片桂林,溢滿香氣的桂花將沿路小徑芬芳成一片沁人心脾的世界,再加上路邊小販炒著的天師板栗溢出的香味,感覺是一場聞香之旅。

走出桂花樹林,眼前豁然開朗。我們從仙女岩過河,綠草萋萋的桃花洲上,正在舉辦全國第六屆龍虎山帳篷節,來自全國各地的戶外愛好者們將這裡演繹成一個帳篷的世界。帳篷節期間的音樂盛會已落下帷幕,瀘溪河裡的拔河賽事正在激情上演。時值金秋,河水已涼,但參賽的男男女女使出渾身氣力,力爭成功,把水花濺起老高。拔河賽後,更是相互潑水嬉戲,將渾身淋個濕透。岸上的觀眾人山人海,助威聲此起彼伏。而一些小孩呢,拿著玩具水槍,挽起褲管,射擊出他們的金色童年和快樂時光。

正午時分,河對岸飛雲閣的山頂上投擲下來的鞭炮聲和船上的嗩吶聲引出了目前世界唯一的仿古升棺表演。只見一位黃衣男子,從山頂順著粗繩而下,或春燕展翅,或攀猿倒掛,隨後進入離河60餘米高的山洞口;放在船上的整塊圓木棺材,在兩根粗繩的向上拉動下,懸空而起,慢慢地移至洞口位置,然後在洞內黃衣人的牽引下,棺材準確入洞。之後,黃衣人居然在繩索上繼續著各種高難度的表演,最後在踩踏這副棺材的各種瀟洒動作中結束了龍虎山懸棺的升棺表演。

在龍虎山中國道教博物館,我仔細地俯視過那具整木剖開挖空的巨大楠木棺材,俯視過一男一女兩具完整的古越族乾屍,俯視過擺在那具女乾屍腳旁,保留著漂亮髮髻和把粗布圍在額頭上的那個古越族婦女頭骨,俯視過懸崖棺材裡發掘出來的各種精美陪葬品。那些2600年前的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紡織工具、樂器,讓我近距離感受著那個遙遠年代的古越人們的智慧與文明。特別是那件扁鼓殘片和十三孔魚尾木琴,將我們的思緒拉入到了那個遙遠的音樂世界,那個遙遠的精神世界。對著那個遙遠的世界,我們在俯視之際,還需要一種仰視。

是的,觀瞻龍虎山,更需要一種虔誠的仰視,一種對歷史的仰視,一種對本土宗教的仰視。

魯迅先生曾精闢地說過:「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5000年前,我國就出現了道家。據《史記》記載:黃帝曾在甘肅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授黃帝自然之經,是為道家傳道之始,道教尊黃帝為始祖。老子著《道德經》,道教尊老子為教祖,並奉為太上老君、道家創始人。道教正式創立於東漢末年,創教之初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前者為漢留侯張良的九世孫張道陵創立,後者由張角創立,後合二為一。南宋時形成正一道和全真道兩大教派,前者即天師道,為張道陵子孫世襲相傳的宗教組織,道士可以食葷腥、結婚,只有遇紅白喜事才穿上道裝做法事,屬火居道士;後者由王重陽於公元1167年創立,屬出家道士,不娶妻,不食葷腥,住道觀。龍虎山作為全世界正一道的道教中心,自然只能去仰視。

在瀘溪河畔的上清鎮,1900餘年的道教元素隱藏於上清宮、天師府、正一觀之中,隱藏於古巷、老屋、神樹之中,隱藏於瀘溪河那些鵝卵石里,隱藏於不遠處的象山書院和鬼谷山道觀里。

在這座道教之都里,我深深地呼吸著道教里最厚重、最正宗的宗教氣息。上清宮在上清鎮東首,始建於東漢,屢毀屢建,如今還存有東隱院、善惡井、夢床和傳說中的鎮妖井等文物古迹。在這裡,我體驗了正一道最正規的叩拜方式;在鎮妖殿,感悟著施耐庵在《水滸傳》開篇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里營造的引人入勝的意境,大意是洪太尉強行掘開天師鎮鎖魔王的鎮妖井後,裡面的36員天罡星、72座地煞星趁機投奔人間,化身為梁山泊108將,從而演繹出一部驚天動地的經典小說;仔細地觀瞻了據說由張道陵親手栽種的上清宮旁邊那棵鬱鬱蔥蔥的古樟神樹,古樟枝葉下掛滿了信教者的紅色綢帶,那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禱。

最值得一看的是被譽為「西江第一家,南國無雙地」的天師府,這座佔地5.5萬平方米的道教建築,氣勢恢宏,布局精妙;紅牆深院,彤壁朱扉;八卦鋪地,神道合居。整個建築以中道為軸,向兩翼延伸,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書屋、花園、萬法宗壇等組成。府內的千年古樟將整個建築留下了道教尊崇自然的印證,其中北院7株樹齡在700年以上的古樟呈北斗七星狀排列。而府內的一塊御匾、一顆玉印、一把寶劍、一方石碑、一座元鍾、一面宋鏡,無一不鐫刻著中國道教史不同時期的不同側面,無一不訴說著每一個文物不同尋常的歷史傳奇。鼎盛時期,其周邊建有10大道宮、81座道觀、36座道院,供奉著三清、四聖、南北斗、28宿、36將神像。府門上有一副由明代尚書、書法家董其昌書寫的抱柱楹聯:「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它形象地概括出歷代天師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雙重顯赫地位。

上清鎮確實是人傑地靈之地,有「五里三狀元,隔河兩宰相」之說。除祖師張道陵、嗣師張衡、系師張魯等歷代天師外,道士中亦湧現出「山中宰相」陶弘景等許多傑出人士。尤其是陸象山在象山建立象山精舍講學後,更是培養了一大批飽學之士。一個小小的上清鎮,僅進士便多達14人。如今,物是人非,但我依然能從天師府81歲高齡的邱道長那淡定脫俗、仙風道骨的身影里,從800年靈泉古井提上來的仙水中,從天師迎來送往的天然太極玉石上,感受著這裡曾有的人文輝煌。

馮友蘭認為,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太反科學的神秘主義體系。也許正是這樣一種體系,道教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對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哲學思想、文學藝術、戲劇音樂、科學技術、醫藥養生的影響無處不在,對中國民族性格、風俗習慣、華夏文化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無時不在,無數的賢達政要、藝術大師、文學泰斗、科學巨匠、醫學高人等歷史人傑乃至帝王將相,他們深受道教的影響,也從某種意義上推動著道教的發展。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由張天師梵文樂譜演變而來的千古名曲《二泉映月》,遵循道教養形之法的八段錦、八卦拳、太極拳、易筋經、武當劍,道中門人唐代詩仙李白、身為道士的唐代詩人李賀、篤信道教的王羲之父子,浸潤著道教元素的《西遊記》、《封神榜》等神魔小說,凝聚著道教養生智慧的《黃庭經》、《千金方》、《抱朴子內篇·金丹》等醫學著作,所有這些,為道教支撐起一座座需要我們仰視的高峰。

在這種虔誠的仰視里,龍虎山的歷史天空雖然沒出現羽化成仙者,但俯視芸芸眾生,我們發現塵世間還是「名醫多羽客,壽星出道家」。

這或許是道教之都帶給我們最實在的啟示,是龍虎山帶給熱愛生活的人們最溫暖的啟迪。

推薦閱讀:

散文精選:煙雨中與你共飲
散文:秋月
尋找夢中的桃園
關於秋天
蘭亭敘

TAG:散文 | 龍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