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劍的藝術之美

中華刀劍 2017-10-26

日本刀是外國人對日本傳統刀劍的統稱,其全稱為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日本刀,曾被武士託付生命,而今則照應著日本的靈魂,作為日本獨有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也有著不為世間所沖淡的美。雖然作為武器給人留下了印象比較深刻,但現在只被允許作為美術工藝品製作出來。

日本刀依據形狀、尺寸可分為太刀、打刀、肋差(肋指)、短刀等,其中日本人所稱呼的刀,特指打刀這一形制的刀類;自古以來,日本刀作為武器的同時又以其優美造型而著稱,很多名刀被當作藝術珍品收藏,與其他國家的刀類不同,日本刀最大的特點是在外形裝飾之外的刀體本身上展現出設計感和藝術感。

我國著名北宋詩人歐陽修的《日本刀歌》詩曾寫道:「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該國,越賈得之滄海東。」由此可看出日本刀在平安時代後期,鎌倉時代初期時已經成被外國認可、並成為日本的輸出產品之一。

根據現代考古界的說法,最早成型的日本刀的形制,是來自於平安時期的刀工天國,其作品為太刀小烏丸。自此之後,經過鎌倉時代、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安土桃山時代、江戸時代的發展,日本刀的形制逐漸成為了今人所見的樣式。

日本古墳時代中期(200年-771年)已經出現鐵制刀劍,當時的原料以煉鐵為主。譬如崎玉具的稻荷山古墳和島根具的造山古墳都有鐵劍出土。從稻荷山古墳出土的「金錯銘鐵劍」製作於公元471年,是為紀念服侍雄略天皇的功績而作,刀上刻有115個漢字。這個時代的刀劍多已銹蝕。

平安時代末期之前的刀劍被歸類為上古刀,刀形有別於現在常見的日本刀,或為直刃,或帶雙鋒。上古刀極為罕見,是重要的考古材料。

7-8世紀以後的刀劍保存比較完整,有名的有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劍七星劍,正倉院的金銀鈿庄唐大刀等。唐大刀非日本產物,唐樣大刀是日本產品,在刀裝上,兩者差異很小,其中一點差異為唐樣大刀有弧度的,而唐大刀則為典型直刃兵器。唐大刀不是日本刀,而是中國刀。唐樣大刀是野太刀,因刀裝向唐大刀看齊,因此得名「唐樣」,但是刀條並非直刃,也非模仿唐朝刀劍。這個時代,吳(中國東南部的總稱)的刀被認為是最好(因為使用木炭等不含硫及其他不良物質的成分作為熱源,中國皇朝統一之後,採用制式化裝備,開始使用含有硫化物的煤炭,方便大量製造,故南宋以後士兵使用的制式化刀具明顯不如日本武士用刀。特別製作的刀劍則未必,名刀在數量上也未必比日本名物少。只是這些名刀因傳統大多都隨主人入葬,幾乎不可能傳世。),對此推古天皇曾作詩讚賞。同時外國的鍛造工藝大量流入使得日本的鍛造水準也大幅上升。

丙子椒林劍,聖德太子佩刀

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唐橫刀

平安時代後期,尤其是武士勢力最活躍的「前九年之役」和「後三年之役」時期,武士門第勢力增大,由此日本刀有了大發展。如出產優質鐵礦砂的伯耆國和備前國,還有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山城國,大和國等地,出現了不同流派的刀工,這個時候的日本刀主要被用於馬上決戰,所以多為太刀。平安時代太刀特徵為:鎬造,庵棟,小切先,京反,前窄後寬,刀形優美。

鎌倉時代中期,由於重視使用性的結果,刀幅寬,整體寬窄變化小。刀首部為豬首切先,風格為剛健堅硬為主。此時短刀製作開始繁榮。

南北朝時代,大量出現了和以往不同的稱為大太刀,野太刀的大型刀。

室町時代中期以後,日本刀由刀刃向下佩帶的太刀轉為刀刃向上佩戴的打刀。由於轉入了和平時期,日本刀的實戰作用減低,開始作為貿易品大量生產,因此日本刀的品質開始下降。

到了江戶時代,江戶(今東京),大坂(今大阪)各地鍛造業繁榮,各地名刀工湧現。隨著太平盛世的持續,日本刀開始盲目追求華美的刃文,漸漸離實用性的本質脫離。另外,這個時代開始鐔、小柄、目貫、笄等刀具裝飾開始發達。


推薦閱讀:

擦槍走火?中國必須給日本當頭一棒!
戰敗日 日本天皇首提「深刻反省」
有哪些貌美的日本小姐姐?
日本天不怕地不怕,美國這兩招一出手,日本慫了
詳解日本常用網路用語:草、orz、ktkr、ggrks

TAG:日本 | 藝術 | 日本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