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鯰魚效應」的三點啟示

「鯰魚效應」的三點啟示

「鯰魚效應」的三點啟示

(本文發表於《福建教育(A版)》2006年第11期)

尤溪縣教師進修學校 田奇述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魚能活著抵達港口,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出好幾倍。有一位船長有一個使魚能活著回港口的秘密——在魚槽里放一條鯰魚。鯰魚裝入魚槽後四處遊動,沙丁魚受到驚嚇也不斷地遊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如何幫助教師跨越職業高原期呢?「鯰魚效應」給了我們這樣三點啟示:

一要管。與沙丁魚離開洶湧的大海養在平靜的魚槽後,產生惰性導致死亡相似,教師職業高原期的產生得過且過的懶惰態度,「混沌」度日。該船船長與別的船長的高明之處在於捕到沙丁魚後,不是置於魚槽不管,而是經常打開魚槽看一看,不斷分析沙丁魚死去的原因,用木棍攪一攪,最終尋找到用鯰魚這個最佳對策。處在「高原期」中的教師,找不到前進的動力,影響教師專業的成長,一個優秀的學校領導應該象那位船長那樣,堅持科學教育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教師跨越職業高原期納入學校工作管理之中,幫助教師訂立個人規劃,努力讓教師成為自身跨越職業高原期的主人。

二要導。魚槽里置入鯰魚後,遊動的鯰魚為沙丁魚的遊動起了很好的導向作用。學校對教師跨越職業「高原期」也要適當指導。造成教師產生 「高原現象」的原因千差萬別,如,有的教師可能是因為知識不足、知識結構不合理;有的教師可能是因為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有的教師可能是因為缺乏敬業精神;還有的則可能是因為缺乏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反思等,學校應該了解不同教師在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對處於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成長階段的教師有針對性地採取學習、培訓、提高的方式,幫助教師克服「高原現象」。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其敬業精神、自我發展需求、自我鑽研以及對教育、教學反思密不可分,教師的成長更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的鑽研與努力。現代教師發展的研究表明,經驗加反思的行動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最有效的途徑,也是教師早日突破「高原期」的有效方式。學校要形成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使學校成為一個學習化的校園,並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和調動教師的內驅力,建立和諧民主的學術交流體系,創設互學互幫的良好氛圍,開發教師的潛能,增強教師的自我發展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強化自主實踐活動,通過撰寫反思,記錄自己認為對專業成長影響較大的關鍵事件,為教學提供基本素材,在經驗中學習,在行動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長。建立能動的典型帶動機制,培養典型、總結經驗,讓典型帶動每位教師走上良性而又有效的專業發展軌道,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水平。

三要逼。鯰魚促進沙丁魚的遊動更重要的方法是逼,俗話說「快馬還要加鞭」,更何況處在「高原期」的教師。逼的途徑很多,如學歷進修、壓擔子、師帶徒、課堂比武等。教師在師範院校學習期間已經學習並掌握了大量的相關專業知識,但當今世界知識更新快,新的教育理念、知識、能力與教師原有的教育理念、知識、能力構成了矛盾,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必須把新的理念、要求、技能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技能與能力結構發生聯繫,形成自己新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系統。學校不僅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支持教師通過自考、函授、網路教育參加學歷進修,而且要限時逼其取的文憑,提高教師學歷層次。再者知識和能力的形成並不是同步的,知識掌握在先,能力形成在後。把這些知識與教育教學實踐結合起來轉變為一種技能、能力則需要—定的途徑,而「課堂比武」在課堂拼博中學會教學,是眾多優秀教師成長與發展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師跨越職業「高原期」也應該提倡人人在「課堂拼搏」中不斷進步。另外,學校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列入教師年度考核,與「評先評優」掛鉤,也是個好辦法


推薦閱讀:

《周易與效應》(38)星期一效應
癌痛與天花板效應
淺議線條在書法欣賞中的審美效應
特殊時機巧送禮,放大禮物產生的效應
混沌的1644年 —— 明清換代時的「蝴蝶效應」【藤枝投稿】

TAG:鯰魚 | 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