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十二講
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十二講
今天我們講金剛經的第十二講。
昨天我們講了受持四句偈等為人解說。令眾生開啟真如自性。為他人說之功德,勝過以滿七寶的恆河沙數布施之福德;在這裡更深入闡明正法流布的廣大功德。
我們把這段經文用漢語講一下。
其次,須菩提,不論什麼人,什麼處所,只要是解說這部金剛經,甚至只是經中的四句偈而已,這個說經的地方,一切世間,所有的天、人、阿修羅等,都應該前來護持、恭敬恭養,就如同供養佛的塔廟一樣,更何況有人能盡他自己的所能,對這部經義信受奉行、讀誦受持。
須菩提,你們應當知道,這樣的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妙法。這部經典所在的地方,就是佛的住處,應當恭敬恭養。並且應尊重佛陀的一切弟子,因為有佛陀的地方,必定有聖賢弟子大眾隨侍左右。
我們還是從四個方面來說。
第一個平等說法天人供養。
第二個法音流布如佛塔廟。
第三個奉行經教成就無漏。
第四個金剛妙諦具足三寶。
此分我們延申前文的有為七寶的布施和無為功德之校量,七寶是有限量,法音的布,則能使有情含識返照圓凈光明的本性,不再隨業風飄蕩,不再貪逐六塵影頭,我們要打破漆桶,透出我們的光明來,做我們自己的主人。
第一:平等說法天人供養。
經文中的隨說是經,即隨順眾生而說,有四種含義:
第一、隨說之人:
只要能發心開演金剛經的法義,不分僧俗凡聖。
也就是說,你在這裡說金剛經,不管是不是出家人,有沒有資格說,只要你能開講金剛經不管僧俗凡聖都能講。
第二個隨說之義:
只要依著《金剛經》正確的意旨,不論事理的深淺。所以你理解的深就講深,你理解的淺就講淺。都是依照金剛經的意思,每個人對金剛經的理解不同,認識也不一樣,有的講的深有的講的淺。但有一點,就是隨順眾生而說。
對廣宗來說有的講的很深,剛出學的人不一定能理解。有的講的很淺,以前學的人就覺的你講的太淺了。
不妨我們靜下心來一點一點重溫一遍對你又有什麼壞處呢?是不是。
第三個隨說之經:
就是我們在解說經文的時候,只要大家能蒙受法益我們不定章頁前後,講經就要隨緣隨順,所以講經的時候有時把前面一段拿出來或後一段拿出來講。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
第四隨說之處:
就是講經的處所,所以我們在講經的時候啊不拘城市山林,不要什麼設立一個壇城。特別在現在的社會,生活節奏比較快,不要拘於什麼儀式。
就是大家靜下來用心聽。聽進去就是?就是完成了大家的一個善心。說的善,聽的善。隨處隨順眾生的根性,能為其解說金剛經,就算是短短的四句偈等,在講說金剛經處會感動一切天人阿修羅的恭敬禮拜。
所以大家不要小看,不管是講的人或聽的人,大家只要認真都會得到天人阿修羅的恭敬禮拜。
《優婆塞戒經》卷二,提到說法聽法應具十六事:凡有說法,具十六事。一者時說,二者至心說,三者次第說,四者和合說,五者隨義說,六者喜樂說,七者隨意說,八者不輕眾說,九者不呵眾說,十者如法說,十一者自他利說,十二者不散亂說,十三者合義說,十四者真正說,十五者說已不生憍慢,十六者說已不求世報。
這十六事是對講經的要求。我們聽法的人也要具十六事。
一者時聽,二者樂聽,三者至心聽,四者恭敬聽,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為論議聽,七者不為勝聽,八者聽時不輕說者,九者聽時不輕於法,十者聽時終不自輕,十一者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者聽時為受持讀,十三者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者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者聽時為調眾生,十六者聽時為斷聞根。
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則不得名為自他利。說法者為自利利他,不生憍慢,懷著平等喜樂之心而說法;聽法者也應至心恭敬諦聽,不輕視說法者。
般若是一切功德善法的根源,也是出生三世諸佛之母,只要能平等解說《金剛經》,講經之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都會遵循佛敕,供養講經的地方,以此培植福德勝因。
我們講《金剛經》是依溥畹大師的《心印疏》,他講有十種供養的方法:有香、花、瓔珞、末香、塗香、燒香、幡蓋、衣服、伎樂、合掌禮拜。
所以我們在說《金剛經》的現在處所,就能得到天人的供養,表示法音宣流的殊妙功德。
釋迦老子於娑婆四十九年說法,不擇凈穢凡聖,賢愚高低,以平等尊重,人人本具如來佛性的真心,一生度化群機無數。
我們在講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位叫做跋迦梨的比丘,在參學的途中病倒,所幸被王舍城一位好心的陶器匠人所救,安養在其家中。
跋迦梨自知病重,來日已不多,便拜託看護他的朋友,請佛陀悲愍他,到此為他說法。
他的朋友來到竹林精舍,傳達跋迦梨的請願,佛陀立即允諾,動身前往陶器匠的家中,跋迦梨見到佛陀不辭千里而來,硬撐起重病的身軀要向佛陀頂禮。
佛陀慈悲地說道:「跋迦梨,你安心躺卧下來,我會坐在你的身邊。」
跋迦梨感動得熱淚盈眶,向佛陀合掌說道:「佛陀我的病情已經沒有康復的希望,心中渴望能親覲尊容,頂禮佛足,怎奈這病軀已無法走到竹林精舍。」
此時,佛陀開導跋迦梨說道:「跋迦梨,我這老邁的身軀,也是成住壞空的,你應當知曉:見法者即見我,見我者即見佛。能思惟法性者,才是真正和佛陀同在的人啊。」
佛陀以見法性即見佛,以禮敬法性才是契合諸佛甚深的密意。所以我們無論說法的人還是聽法的人,都要以平等心對待啊。
我們講第二、法音流布如佛塔廟
隨順眾生而演說《金剛經》,即使短如四句,也能得到三界六道眾生的恭敬供養。
前面已列舉供養有十法,說明供養者的態度,要如臨佛之塔廟,亦即演說《金剛經》之處,天人阿修羅要尊如塔廟,恭敬謹慎的供養。
什麼是佛的塔廟,依《心印疏》所言,有四種塔:
一生處塔。
二成道塔。
三轉法塔。
四般涅盤塔。
這四種塔是諸佛從降誕到涅盤,一生游化的足跡,有更深一層的涵義:我們現在把這四個塔分析一下好嗎?
我們簡單的說一下:
一、生處塔:由四句偈等,令說者聞者都能開明見性,法身妙體,圓凈性德,皆從聞經處生出。
二、得道塔:佛果菩提,皆因聞經處而得成熟,此處即是得道塔。
三、轉法輪塔:能隨說經義,為他人說,即是轉法輪塔。
四、般涅盤塔:徹解理事究竟,自度他度,即得般涅盤。因此,法音流布,不僅獲一切世間天人等供養,演說經義之處,即能出生諸佛,得菩提道果,立法輪道場,入般涅盤樂。
《海龍王經·法供養品》裡面有專門的介紹。他這樣說,簡單說一下啊。
時海龍王問世尊:其有人,以華香、雜香、清香,繒蓋,幢幡,伎樂,衣被,飲食,床卧,醫藥,供養如來。寧供養否?佛言:龍王,隨其所種,各得其類;此之供養,不為究竟。離於*塵,植於德本;*至賢聖,心之解脫。不為無德,不至無上。菩薩有四事,應供養如來。何等為四?不舍道心,植諸德本;心立大慈,合集慧品;建大精進,嚴凈佛土;入深妙法,心得法忍。是為尊敬如來為供養也。
我們燒香、塗香,珍寶瓔珞等形色供養,不如以四事侍佛,哪四事?就是不退道心,立大慈願,建大精進,入深妙法。這就是我們所謂究竟供養諸佛,莊嚴清凈剎土啊。
佛陀於因地修行中,曾為雪山童子,求一偈,不惜以身命換取,足見法的珍貴。佛陀的大弟子富樓那尊者,為使正法傳布,也不惜為法忘軀。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說法。佛陀明了富樓那已深解法義,於是詢問道:「富樓那,你想到哪裏去弘法?」
「佛陀,我想到西方的輸盧那游化。」
「富樓那,西方的輸盧那,人民性情殘暴兇惡,如果他們呵罵毀辱你,你應當如何?
佛陀,我會如是思惟:雖然他們呵罵我,但沒有出手打我,還是具有善根智慧,可以度得的。
如果他們動手棒打你,你應當如何?
我會如是思惟:雖然他們動手打我,但並沒有用刀杖傷害我,他們善根還是具足,可以得到教化。富樓那!如果他們用刀劍傷害你,你又該如何?
佛陀!如果他們用刀劍傷害我的身體,我會有如此念頭:他們仍是具有善良的本性,還沒有殺害我的身命。如果他們殺害你,你又該如何?即使他們殺害我,我也會如此想:他們仍然沒有泯絕善良的心性,假藉此善巧方便,使我老朽的身體,得到解脫。佛陀微笑的說:善哉!善哉!富樓那,你已明白法音的流布比生滅的色身更具有不朽的價值,你可以勝任到輸盧那人間游化,令未度者得度,未獲涅盤者得以證入般涅盤。
第三個問題奉行經教成就無漏
經文中言:有人盡能受持讀誦,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是受持讀誦者,能圓滿成就如來法身,具足無漏無為之法。此段明示三身具備之義:
第一、最上乃法身:此法無漏無為,離名絕相,無一法可以凌駕其上,是故名為最上。
第二、第一乃報身:以萬德為莊嚴,積百劫而成相好,眾聖賢者,無人超過,故名第一。
第三、希有乃化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驢馬羊鹿,分形散影,隨類現身,希奇少有,故云希有。所以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功德,不只為天人阿修羅禮拜供養,更是圓凈成就三身。我們在受持讀誦經典時,想要獲得如是最上、第一希有的福德,應先具備修學菩薩四法的方便。
若菩薩成就四法,能攝菩提,亦令增長。何等為四?
第一者凈心,
第二者深心,
第三者方便,
第四者不舍菩提之心。
另外在《大寶積經》中也說到法身志樂,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穩無惱,而得解脫。何等為四?所謂於諸眾生,不求其過。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
以上所舉的經證,指出安穩無惱的解脫,要如實奉行諸佛所教。我們一心希求幸福美滿的生活,勞碌於五欲六塵的追逐,對於心靈的修持無暇顧及,常常有許多的遁詞,工作太忙了,事業還在進展中,等兒女長大,等有了汽車洋房等一切應有盡有,但是人命在呼吸間,誰能把握看到明天的太陽,你能保證明天還能起的了床嗎。修行者,如果沒有生起對法的珍重,再奧妙的法義,不過是畫餅充饑,無法產生深刻影響力。
有一天波斯匿王來拜訪佛陀。佛陀問他;大王!好久不見了,這些日子,你在忙些什麼?波斯匿王皺眉嘆氣地答道:"佛陀!我身為王者,每天有龐雜的國事要料理,這些日子,無法前來恭聆佛法,實在是忙得抽不出時間。佛陀聽後,面容沉靜的問波斯匿王:王啊!假如現在你最信任的侍臣來向你稟告:大王,有一座像天空那樣巨大的山峰,壓碎一切生物,已分別從東西南北四面襲卷而來,請大王趕快處理善後吧!王啊!此刻四面都有巨石襲擊而來,一切萬物此刻正面臨毀滅的時候,你還有什麼待辦的事?佛陀!如果四面八方都有如山峰般的巨石襲擊而來,此時此刻,已經沒有什麼待辦的事,那時候,唯有一心信奉三寶,積集善業功德。大王!這不過是一則譬喻而已,這四面滾來的巨石,就像是老、病、死悄然走近王的身邊,王!你有什麼緊要的事要辦?波斯匿王如夢初醒,不禁羞悔感嘆。
佛陀啊!我從未警覺到老病死亡猶如一座大山岩,已瞬間來到我的身邊。我已看到無常的水火將要燒盡淹沒一切,我當發起真心,念三寶尊,喜舍濟度有情,為自己的今生和來世種植福因善緣。佛門的課誦里有一首普賢菩薩的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當念無常,慎勿放逸。凈土行人把『死』字貼緊額頭,不然行力不深,如何乘蓮把舟航?禪門中,要禪和子,時時警戒
第四金剛妙諦具足三寶
經文中: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此文表示三寶具足。一、經典所在即法寶。二、即為有佛為佛寶。三、尊重弟子為僧寶。為什麼受持讀誦《金剛經》者,能成就圓凈三身,具足尊貴的三寶?因為四句偈的開演皆是無漏之法,此一妙諦,可令人發掘有個金剛堅利不壞的自性。佛陀也說過:見法即見佛。要明白三世諸佛的來處,必須見自金剛妙諦的法性,才能顯發三身,具足三寶。《增阿含經?聽法品》第三十六: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往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說於現在中,當觀於空法。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真正禮佛者,知道佛是無造作、無形色、無教授、無名相等等差別。無即是無可限齊,空則成萬象生機。我們受持《金剛經》,對空和無的妙用,要用心體會。有一道樹禪師,建了一座寺院,不巧與道士的道觀在一起,道士因為放不下他旁邊這所佛教寺院,就想變一些妖魔鬼怪來擾亂寺里的出家人,把他們嚇走。確實有不少年輕的沙彌都畏懼離去了,可是道樹禪師這裡一住就是二十年。到了最後,道士的法術都用完了,可是道樹禪師還是不走,道士雖然心頭很氣,但也沒有辦法!算了,道觀也不要了,因此他們全都走了。後來有人問道樹禪師說:道士們的法術這麼兇猛,你怎麼能勝過他們呢?禪師說:我沒有什麼能勝他們的,只有一個『無』字。他們有法術,『有』是有窮盡,『無』是無窮盡的;他有法術,變完了就沒有了,『無』則永遠無窮盡無限量,我當然能勝他了。道樹禪師以空對應有限的幻術,才能降伏諸魔,安住真心。金剛妙諦無得無說,是佛陀一番懇切婆心,要吾人以法為舟,歸依自性三寶,親證圓妙清凈上希有第一的三身。吾人於一切時中,行住坐卧,常修佛行,心意調柔清凈,所在之處,以法為導為護,自然獲人天恭敬供養,所在之處,能出生諸佛,能成立道場,如佛塔廟。舍利弗涅盤不久,目犍連也相繼涅盤。有一天,佛陀在跋者國,不見跟隨多年的舍利弗和目犍連的面孔。郁伽支羅林,臨近恆河岸小住。正值僧團的布薩日,佛陀被眾比丘圍繞著。佛陀環視與會的大眾,,也不禁感傷的說道:比丘們,雖然舍利弗和目犍連已入涅盤,使我深深的懷念和悲傷,但是在世上,沒有一人或事物,可以恆久不變,無常之理,才是生命的真諦!
比丘們,要以自己為舟,依靠自己,切勿依靠他人;要以法為舟,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
《金剛經》種種住心降心的方法,無一不是要我們停止生佛分別的妄想執著,要以般若法性為燈明,以金剛堅利掃蕩邪魔外道。一部《金剛經》道盡我們的心中事,彷佛身在煙雨江潮的雲霧中,及至歸來,嶺頭日光斜照,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們讀取金剛經要以心來讀,我們講一切法是一切萬物眾生固有的法性。這種法性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非一非異,他遍及一切事物,這種法不是說了就有,不說就沒有的東西,不是悟道法性者並不是傳法者,但人們不能只靠言語的表述,要靠親證親驗。所以我們在修持佛法的時候,特別我們修心中心的人,一定要如法修持,不能斷續。佛法是一種符合世人的一種比喻語言。就像聾啞人的手勢語言,見法性全靠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佛未曾說法。所以須菩提問佛啊此經名什麼我等如何奉持。佛說此經名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汝等當以此名稱奉持。為什麼?佛說般若波羅密多非般若波羅密多是名般若波羅密多。這就是說佛說的般若波羅密多是用語言符號名稱說的般若波羅密多。真正的般若波羅密多無說無相無所得。要奉持般若波羅密多法,就奉持這符號名稱形成的般若經典。依照這部經典指示的方法,修般若行。定能達到開悟的目的。我們講心中心法也是這樣。就是要依照這個法直證明心見性。一定要下這個狠心,所以當佛問須菩提的時候你以為佛說過法嗎?須菩提說,佛未說過一點法,我們在譯經本上說過,無有少法如來可說,因為真法是無可說。無法說,說不了,所以說佛未曾說過任何法。因為佛法是一切事物的本質。本性規律叫做法性的東西。人生的本性是無法說清的。要通過一定的修持讓自己發現。說不清楚說了也沒用的東西。所以說佛未說過任何法。也就是從理體的角度來解釋。從次第上說,佛說法八萬四千法門,說了四十九年法。過去五祖佛說過的法到釋迦牟尼佛繼續說這個法,未來佛將來還說這些個法。因為法性他是一種。雖思維多種形狀,但法性一樣都是空的。有千佛萬佛說的都是一個法。所以人要悟了這個道理就是非凡人。但悟這一點就是什麼凡說,人悟了就沒有煩惱,沒有思想了。佛性是無思無為的,像太陽一樣遍照一切。人因為有了思想才有了愛憎和分別心。佛是平等無為的。雞蛋在一定溫度下會浮出小雞。污染霉爛的種子怎麼也不會發芽。它是本身的問題不是外部條件的問題。佛和眾生的關係就是這樣。他供一下佛就想佛保佑我,特別優厚與我,這是世人的想法,佛不會這樣想。佛是無相的像太陽一樣,對低層次修佛的人來說可能是不理解的。比如說電視的微波到處都有,沒有電視機就收不到。人的感應和電磁微波是一樣的。
今天我們就說到這裡,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金剛經》講解第四十一講
※《金剛經》系列開示 87
※金剛經微義(普獻法師)
※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22—23)
※《金剛經簡注直解淺釋》下卷:別解文義——第二部分:正宗分: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之一)